古都北京古今变迁1
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
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据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北京城建城已有3040年的沧桑历史,当时它的名称叫做蓟(读音:jì),是周朝所分封的一座都城。
隋朝以蓟城为涿郡治所,唐朝统称幽州。
辽朝以蓟都为陪都,改称南京,又叫燕京,金朝继辽之后正式迁都到这里,名为中都,到了元朝,又在中都郊外创建新城,叫做大都。
明朝改建大都,始称北京。
清朝继续建都北京,直到封建王朝的最后崩溃。
“蓟”的成长“蓟”这个名称,最早见于《礼记》中的《乐记》篇:“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讲的是周武王消灭了殷商势力之后,立即着手分封黄帝的后代于蓟的事实。
“蓟”是西周分封在北方的诸侯国名,也是当时的国都所在。
这就是说,至少在西周初年的时候,今天的北京城附近就已经有一座被称为“蓟”的城市了。
“燕”与“蓟”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蓟国的时候,还在北方分封了另一个诸侯国,这就是燕国。
《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这里所说的北燕就是我们所说的燕国。
这样一来,在西周初年的时候,现在的北京城及临近的地区,实际上有两个西周的诸侯国,一个是蓟国,另一个是在蓟国附近建立的燕国。
那么,周武王分封时的初封地在哪里呢?长期以来史学家们争论不休,一直没有定论。
后来在北京西南的房山区琉璃河附近发现了一座西周时代的古城址和大规模的墓葬区,并从中出土了大量随葬器物之后,历史上关于燕国初封地的这桩悬案,才最终得以圆满解决。
到了东周时,北京周围地区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位于蓟国以南的燕国势力增加,逐渐兼并了北面的蓟国,并且将国都迁移到蓟城,从此以后就有了燕都蓟城的说法。
后来北京又被称做燕京,也是来源于这里。
蓟丘和蓟城对我们来说,最感兴趣的还是蓟城城址的确切位置,它究竟在今天北京城的什么地方?现今的北京城是否还保留了一些古老蓟城的遗迹?北魏(386-534年)时代的大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的名著《水经注》中,对蓟城的由来作了比较可信的注释,并且还对蓟城与蓟丘的关系,作了说明。
北京的发展史简单介绍
北京的发展史简单介绍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城市。
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的北京已经成为国家政治、文化、科技、金融中心之一。
本文将分步骤介绍北京的发展史。
第一步:古代时期的北京古代时期,北京地区的文化活动始于西周时期。
公元前1045年,商朝灭亡,周武王定都在今天的西安。
公元前771年,周朝迁都至今天的洛阳。
公元前557年,周幽王准备南迁建都,经过多次考察,选定了太原、晋阳和平原(今北京市平谷区)。
公元前484年,晋悼公在平原建都。
此后,中国历史上拥有两千多年的帝王都城,即北京古都南京北京城。
第二步:元代的北京公元1271年,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市)。
元朝始建为城墙围绕的城市,城中街道街市一应俱全,与今天的北京城区基本相似。
当时城区有内城和外城之分,内城即今天的故宫、北海等地,外城包括天坛、地坛、玉皇庙等。
第三步:明朝的北京明朝时期,北京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繁荣。
明太祖在建都北京后,深受京畿各地官民人口的迁入。
为适应这种情况,明成祖特在城南西另筑了新城,即今天的南城。
第四步:清朝的北京清代北京是封建帝国末期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清朝在北京统治了264年,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遗迹。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故宫,也是北京最著名的景点之一。
同时,在清朝时期,北京的文化和科技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第五步:现代时期的北京20世纪初,北京成为了中国的暂时首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成为新中国的首都。
50年代和60年代是改革和发展的时期。
在80年代,北京逐渐成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90年代以来,北京已经成为了国家政治、文化、经济和科技中心之一。
总之,北京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特点。
今天的北京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同时也保留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北京市城市变迁发展历程
北京市城市变迁发展历程
北京市城市变迁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045年周朝后期的武王伐纣时期,当时有一处城池已经出现。
从那时起,北京就开始了它悠久
的城市发展历程。
明朝期间,北京成为中国的首都,并开始了其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被
称为“京师城”的明朝北京城是一座规模庞大、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
城墙高达9.9米,周长40余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墙之一。
在城内,有许多古老的街道、宫殿、庙宇等古建筑,例如紫禁城、天坛、雍和
宫等。
清朝时期,北京继续发展壮大,成为一座“九口八街十八府”“三宫
六院”“七十二景”的城市。
清朝的皇家园林也为北京增添了许多独
特的景致,如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等。
20世纪初,北京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阵地,这也影响了北京这座城市的发展。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北京成为国家的首都,大量的市政
基础设施被兴建,包括公路、桥梁、机场、地铁等。
北京市的城市化
速度也得到了大幅加快。
今天,北京已经成为了中国的政治、文化、科技中心,拥有非常健康
活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
城市老旧区的改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为北京市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和活力。
总之,北京是一座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城市,它经历了多个王朝的兴衰和政治革命的沉浮,伴随着中国的历史进程不断地演变和发展,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城市。
同时,北京也在不断地适应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模式,成为了一个传承古老文化,面向世界的新型城市。
北京城市的变迁
故宫
故宫的主要建筑 基本上是附会 《礼记》、《考 工记》及封建传 统的礼制来规划 的,为体现帝王 至高无上的权力, 采用突出中轴线, 主要建筑沿中轴 线南北纵深发展, 次要建筑则严格 对 称地布置在中 轴线两侧的手法。
民国时期
北京的旧城经过明朝初期的规划建设,清 朝的继承和维护,基本完好地延续到民国 初期。民国时期对北京街巷布局影响最大 的是皇城的拆除,从而使皇城内外的大街 小巷融为一体,形成今天前三门大街以北 的二环路内的街巷格局。在日伪统治期间, 北京城在格局上发生的显著变化则是,开 放了东面和西面的新城门(现在的建国门和 复兴门)。另外在当时的东郊大北窑以南新 建了工业区,在西郊公主坟、万寿路、五 棵松到玉泉路一带规划建设了近代新市区。 这两个新市区的发展,带动了城区在东西 方向上的延伸。
清北京城
明朝北京城市建筑和宫殿格局,清朝几乎完整地继承了下 来。将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与明代北京城图相比可以发现, 北京城只是在街巷和宫阙名称上有所调整,并且街巷的数 量比明代增加了不少,主要体现在紫禁城与皇城之间的区 域。清最显明的特征是实行八旗制度,内外城分治,实行 旗人驻守内城、居民迁移外城的措施,把京师划分为两个 世界。从京城全图可以看出,内城由正黄、正白、正红、 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的满人居住,汉官、 汉民、商人、回民等居住的外城,则自西往东依次划分为 西、北、中、南、东五城。清代建造的王府散布内城各处, 外城基本不建王府。有几座王府比较完整地保留至今,如 恭亲王府、醇亲王府、孚郡王府、礼亲王府等。乾隆年间 有王府30座,其中包括19座亲王府,11座郡王府,这些在 京城全图上都详细标出,并注有名称。清代对北京城市建 设的最大贡献就是建于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园。现今,在畅 春园的遗址上建有北京大学新校区和宿舍区;圆明园曾遭 英法联军的劫掠焚烧,现已被辟为圆明园遗址公园;清漪 园后经扩建改称颐和园,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引 人入胜的美景之一;静明园和静宜园现分别是玉泉山和香 山公园。在咸丰十年的地图上,清晰地绘有这三山五园。 其周边驻扎有镶黄旗、镶白旗、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 等多个旗营,今天的地图上中关村和香山附近仍留有这些 地名。
跟着历史游北京-北京人都不知道的千年古都演变史!(一)
跟着历史游北京-北京人都不知道的千年古都演变史!(一)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近千年的建都史,自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名称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涿郡、幽州、南京、中都、大都、京师、顺天府、北平、北京等。
北京城址迁移图北京是我国历史上最近五个朝代建都之地。
这五朝指的是辽(916~1125)、金(1115~1234)、元(1279~1368)、明(1369~1644)、清(1645~1911)。
辽(916~1125)晓来雨霁日苍凉,枕帏摇曳西风香。
辽代五京辽南京城地图公元916年,生活于辽河上游地区的游牧民族契丹族部落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族各部落,建立了契丹国(后改称辽国),定都于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命名为“皇都”,自称皇帝,即辽太祖。
公元927年,地处今北京城西南广安门一带的幽州,被升格为辽国的陪都。
公元938年,辽太宗将国都“皇都”改名为“上京临潢府”,定幽州为“南京析津府”,定辽阳(今辽宁省辽阳)为“东京辽阳府”,加上后来于公元1007年定今内蒙古宁城西南为“中京大定府”,公元1044年定云州(今山西省大同)为“西京大同府”,辽国共建有一个国都、四个陪都,号为“五京”。
北京城的别称“燕京”,即始于这时。
按照《辽史·地理志》记载:辽国时期的燕京城(南京析津府)是辽国“五京”之中规模最大和最为繁华的一个城。
辽燕京城中心位置在今广安门一带,城墙平面呈正方形,周长36里,城墙高3丈,宽1.5丈。
城有8门:东为安东门、迎春门,南为丹凤门、开阳门,西为清晋门、显西门,北为通天门、拱辰门。
其中有两条贯穿城市的大道:一条为东西向,联通了清晋门和安东门,它是广安门内、外大街的前身;另一条为南北向,联通了拱辰门和开阳门,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闹市口大街南段、长椿街、牛街加上右安门内大街北段。
当时,南京城有30万人,包括了汉、契丹、奚、渤海、女真等民族。
城内划分了26个“坊”,各坊有围墙、坊门,门上有坊名,以此管理城内居民。
北京大事记年表重新梳理
北京大事记年表重新梳理北京大事记年表重新梳理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历史悠久,承载着无数的重要事件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重新梳理北京的大事记年表,从建都以来到现代,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建筑、体育等多个领域的重要事件,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北京的发展历程。
一、建都和繁华时期(公元前1045年 - 公元907年)1. 公元前1045年:北京首次被历史记载,当时称为蓟城,是西周的一个重要城池。
2. 公元938年:辽太宗耶律德光迁都蓟州,标志着北京开始成为重要的政治中心。
3. 公元1153年:金世宗完颜雍迁都北京,并改名为中都,成为金朝的首都。
4. 公元1215年:蒙古帝国成吉思汗攻破中都,建立元朝。
北京成为元朝的首都,并开始建设大都城。
5. 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将首都迁至北京,并改名为大都,开始修建紫禁城。
此后,北京成为明朝和清朝的首都,称为北京城。
二、明清时期的政治中心和文化繁荣(公元1368年 - 公元1911年)1. 公元1553年:明穆宗朱载垕开始大规模修建皇城和紫禁城,并举行了盛大的开城典礼。
2. 公元1644年:清顺治帝入主北京,清朝成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此后,北京成为清朝的政治中心。
3. 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下令重建北京城墙,并进行了一系列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为北京奠定了坚实的城市基础。
4.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北京被外国军队占领,签订了《北京条约》,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北京失去了政治地位。
三、现代化进程和现代历史(1912年 - 现在)1.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北京成为首都。
此后,北京开始进行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
2.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继续保持首都地位。
3.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为中国展示了崭新的形象。
4. 2019年:北京迎来了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北京的重要历史地位。
历史小作文北京的变迁
历史小作文北京的变迁提起北京,那可是咱中国的一颗璀璨明珠。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我亲眼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那变化可真是翻天覆地。
小时候,住在胡同里,那日子别提多有意思了。
胡同里的四合院,一家挨着一家,邻里之间亲得就像一家人。
早上,公鸡打鸣,唤醒了沉睡的胡同。
各家各户的门陆续打开,大人们有的去上班,有的去买菜,孩子们则三五成群地在胡同里疯跑玩耍。
那时的北京,街道没有现在这么宽,汽车也少得可怜。
人们出行大多是骑自行车,清脆的车铃声在胡同里回荡,那声音仿佛还在耳边回响。
记得有一次,我坐在爸爸的自行车后座上,路过天安门广场。
那时候的广场没有现在这么多人,但是那种庄严肃穆的气氛却一点也不少。
我看着飘扬的五星红旗,心里充满了自豪。
再说说那时候的房子。
四合院的墙壁有些斑驳,木门也透着岁月的痕迹。
院子里有棵大枣树,每到秋天,满树的红枣让人垂涎欲滴。
奶奶会拿着竹竿打枣,我们这些孩子就在下面捡,边捡边往嘴里塞,那甜滋滋的味道至今难忘。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的变化越来越大。
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现代化的建筑让人眼前一亮。
街道拓宽了,车辆川流不息。
曾经熟悉的胡同逐渐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宽敞的马路和繁华的商业街。
记得有一回,我回到小时候住的胡同,发现那里已经大变样。
曾经的四合院不见了,变成了高楼大厦。
我心里有些失落,那些充满回忆的地方只能留在脑海里了。
不过,北京的变迁也带来了很多好处。
交通更加便利了,地铁线路四通八达,想去哪儿都方便得很。
购物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大型商场里各种商品琳琅满目。
而且,北京的环境也越来越好了,公园越来越多,绿化面积不断扩大。
如今的北京,不仅保留了历史文化的底蕴,还展现出了现代化大都市的魅力。
故宫、颐和园、八达岭长城这些古老的建筑依然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向他们诉说着北京的历史。
而鸟巢、水立方、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等现代化建筑则展示着北京的创新与活力。
走在北京的街头,既能感受到古老文化的韵味,又能体验到现代科技的便捷。
北京千年古都
北京千年古都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被誉为千年古都。
这座城市不仅是政治和经济中心,同时也是旅游胜地,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本文将介绍北京的历史沿革和丰富的文化特色。
一、历史沿革北京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045年,当时的北京是一个边陲小镇。
随着历史的发展,北京逐渐成为中国北方的政治中心。
在公元938年,辽朝在北京建都并赋予其“南京”之称。
后来,金朝和元朝相继在北京建都,直到明朝开始,北京成为了正式的中国首都。
明朝时期,北京的地位进一步加强。
在明代,北京开始规划修建许多重要的建筑,如紫禁城、天坛和圆明园等。
这些建筑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建筑艺术精华,也代表了中国的宫廷文化。
清朝时期,北京的发展再次迎来巅峰,清皇帝在北京修建了颐和园、故宫等宏伟建筑,丰富了北京的文化底蕴。
二、丰富的文化特色北京作为中国的古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紫禁城和故宫,这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
这些建筑雄伟壮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除了宫殿建筑外,北京还有许多古代寺庙和园林。
例如,颐和园是一座以湖泊为主体的皇家园林,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皇家园林之一。
同样,圆明园也是一座享有盛誉的皇家园林,尽管在历史的岁月里饱受劫难,但其废墟仍然吸引了一大批游客。
此外,北京还有许多古代建筑群和胡同区,展现了传统的老北京风貌。
南锣鼓巷和簋街是最受游客喜爱的地方之一,这些地方保存着传统建筑和街道布局,为游客提供了近距离接触老北京文化的机会。
北京的文化还体现在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上。
京剧、曲艺和民间舞蹈等都是独具特色的北京艺术形式。
此外,北京还是许多博物馆和艺术馆的所在地,如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美术馆,藏品众多,展示了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
三、旅游景点推荐作为一个千年古都,北京有很多值得一游的旅游景点。
除了紫禁城、故宫和颐和园,以下景点也是不容错过的:1. 天坛:天坛是一座用于祭祀的古代建筑群,是世界文化遗产。
《北京城市的变迁》课件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 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新技术产
业发展。
绿色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促 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开放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吸引外资和国际人才。
区域协同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城市文化的未来发展
传统文化保护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弘扬中华优 秀文化。
国际交流与合作
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具 有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机 会,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多 的机遇。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优化城市规划和管理
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的科学性和前瞻 性,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
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进空气质量改 善、水环境治理等工作,打造宜居环 境。
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现代北京城市规划注重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致力于建设成为 国际一流的现代化大都市。
02
CATALOGUE
北京城市的变化
城市规模的变化
城市面积扩大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城市边界的 扩张,北京城市的面积逐渐扩大 ,从原先的市区范围扩展到包括 近郊区和远郊区。
城市空间布局优化
北京在城市规划方面不断进行探 索和实践,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促进城市各功能区的协调发展, 提高城市整体运行效率。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水资源、土地 资源等自然资源日益短缺,制约了城市的 可持续发展。
环境恶化
城市规划和管理滞后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的发展,空气污 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对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影响。
城市规划和管理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 导致城市交通拥堵、城市环境混乱等问题 。
北京城市的变迁
04
北京的文化与教育发展
北京的文化遗产
01
北京的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包括故宫、天坛、长城等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京剧 、皮影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北京历史与文化的珍贵载体,也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02
北京的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例如 ,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其建筑布局和空间 规划体现了古代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水污染
北京的水资源匮乏,加之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不 合理排放,导致水污染问题严重。
土壤污染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壤污染问题逐渐 凸显,主要由于工矿企业废弃物排放和农药 化肥的过度使用。
北京的环境保护政策与措施
空气质量改善
土壤修复与治理
实施严格的排放标准,推动工业污染 治理和交通方式优化,如推广新能源 汽车、限制高排放车辆进入市区等。
北京的教育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 早期的京师大学堂到现代的综合性大 也在不断 探索教育改革和创新,以满足社会发 展的需求。
北京的教育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如 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教育公平等问题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加强 教育改革和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和水 平,为北京乃至全国的发展提供更多 优秀人才。
总结词
注重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理念,国际化大都市
详细描述
现代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绿 色生态理念。城市绿化覆盖率不断提高,建设了大量 的公园和绿地。同时,城市交通系统也得到了进一步 的完善,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设施发达。北京还积 极推进城市更新和改造,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发展 现代化商业区和文化创意产业。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 ,吸引了众多外国投资和国际机构入驻,展现了其国 际化的风貌。
北京城的历史沿革ppt课件
元 大 都 的 设 计 者 之 一 : 郭 守 敬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 刘秉忠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 元大都
▪ 忽必烈于至元元年(1264)颁诏以燕京为 中都,作为陪都。1267年,以积水潭为中 心另建新城,为北京城奠定了基础。
▪ 元代统一中国以后,于至元九年(1272 年),改中都为大都,定为首都,从此就 诞生了世界闻名的元大都。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山顶洞人复原图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山 顶 洞 人 用 过 的 工 具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永 乐 皇 帝 朱 棣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历史见证北京故宫的历史变迁与文化演变
历史见证北京故宫的历史变迁与文化演变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是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它的历史变迁与文化演变可以追溯到明代,下面就具体来探究一下。
故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406年,明成祖朱棣决定将都城迁至北京,并开始修建紫禁城。
从明成祖朱棣到清朝嘉庆皇帝朝,共有24位皇帝在故宫居住和执政。
明清两代共计500多年的时间里,故宫是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最初的故宫建筑风格深受明代的宫殿建筑风格影响,大致呈现了典型的明式宫殿特色。
然而,明代宫殿只占据了故宫总面积的一小部分,在清朝统治期间,故宫进行了扩建,使其成为一个庞大的宫殿建筑群。
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清朝皇帝在位期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
清朝皇帝开展了大规模的建筑工程,包括新增了一些新宫殿,以及修缮和调整了老宫殿。
整个故宫的布局和风格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清朝在故宫的建筑风格中加入了许多具有明确的满族特点的元素。
例如,在一些殿堂的屋檐上,出现了饰有满族图案的额会和彩绘木雕。
因此,故宫在建筑上融合了明、满两个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点。
除了建筑风格的变化,故宫还见证了许多历史事件和文化演变。
在清朝统治期间,故宫成为皇权的象征,宫廷政治和权力斗争在这里发生。
许多王宫内的政治决策都在故宫内完成。
例如,顺治年间,朝廷颁布了《遗诏》和《诸上国郡州地方堂会制》等一系列重要政令,这些法令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此外,故宫也见证了中国文化的演变。
明清两代,故宫内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文化人物和文化事迹。
例如,明代著名的文艺家文徵明、汤显祖、杨慎等,以及清代文人魏源、郦道元等都曾在故宫内活动过。
他们的文化创作和思想活动对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且,在故宫内还保存着丰富的文物和艺术品。
这些文物和艺术品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包括绘画、雕刻、玉器、陶瓷、家具等。
北京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特征
北京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特征
北京历史上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从古代的“蓟、燕、薛、冀”四个小国城池,到元、明、清三朝时期的皇城紫禁城和外城护城河,再到新中国建国后的各大建筑、文化设施,北京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的变化和演进。
首先,就历史而言,北京是中国最悠久的首都之一。
自元朝以来,北京就成为中国各个朝代的首都,并随着中国的历史发展,它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而无论是明代的南北政治统一,还是清朝的融合和国际化,北京作为一个政治中心和文化圣地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巩固和提高。
其次,就文化而言,北京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特征。
早在元代,北京就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中心,成为了汉、蒙、藏等多个民族文化的交汇点。
这使得北京在文化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并孕育了众多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
例如,北京的雕刻艺术、民间艺术、戏曲艺术等,也是不可替代的文化特点。
再次,就景点而言,北京是一座美丽而充满活力的城市。
拥有颐和园、故宫、长城等世界闻名的文化遗产,还拥有这样的新文化场所和现代化设施,如奥林匹克公园、鸟巢等,这使得北京成为了吸引全球游客的“绝佳之地”。
最后,就居住环境而言,众所周知,北京是一座充满活力和机会的城市,但它的物价和生活成本也非常高。
此外,北京的气候变化也使其成为一个容易暴露肺癌的环境,也为人们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总之,北京历史文化悠久,地位突出,存在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特征,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居民,同时也在消解富裕和贫困的差距、解决城市问题、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北京城市文化发展历程及现状
北京城市文化发展历程及现状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城市文化的发展历程也是久远而丰富的。
在漫长的几千年历史中,北京见证了许多历史事件和文化发展的变迁,这些都在不断地推动着北京城市文化的发展。
一、北京城市文化发展的历程北京的城市文化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为一个有政治地位的郡治,是中国北方轴心地带。
此后,成为了华北政治、军事、文化的重要中心之一。
元朝时期,北京成为蒙古帝国首都,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被外族在中国版图上建都的情况。
明清时期,北京成为中国的中央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现代时期,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的历史更加悠久,其文化底蕴持续增长。
北京的城市文化可追溯到大约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相较于整个世界来说,这已经算是一个非常长的时间。
北京在历史上曾经历过不少闪光点,如:明代建筑师贺龙设计的紫禁城;明清时期的皇城、文化名胜等;现代的天安门城楼、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等。
这些重要的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北京城市文化的瑰宝,也反映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这其中的精华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北京城市文化发展的现状在现代社会,北京城市文化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北京的文化活动众多,不仅有古典文化的遗产,还有现代文化的发展。
如今,北京已成为了整个中国的文化中心之一。
不仅仅是历史上的文化遗产,北京如今还有许多新型文化活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科技应用与文化的结合,传统的文化活动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如:数字文化、网络文化等新兴的文化形式,开始在北京发展。
在现在的北京,文化活动从下午三点一直延续到晚上十点,不仅为北京市民提供了热闹的文化氛围,也使游客有机会看到北京多方面文化的发展。
北京也成为了艺术家们的聚集地,许多文化艺术节和展览在这里举行。
北京文化节在每年都会举行,各种艺术和文化表演被带到了市民面前。
总的来说,北京城市文化的发展在历经了多年的沉淀之后,如今已成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相信未来的文化发展将更加多彩和丰富。
北京都城的演变
• 9、排水工程做的很好,南北主干道两侧砌明渠,并在城墙砌有排水涵洞。
• 10、大都城划有50个坊。这些坊也只是一个地段,并无坊墙和坊门。坊内有小巷和胡同,胡同
多东西向,形成东西长南北窄地带,由一 些院落式住宅并联而成。
元大都
• 1、它把宏伟宫殿建筑群的布置和风景优美的自然景物紧密的结合
金中都
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上,金中都 占有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它 是在以莲花池为主要水源的古 蓟城旧址上发展起来的。
于公元1153年,金国将都城迁 至辽南京即金中都北京。并参 照宋代汴梁(开封)的形制进 行规划设计。
金中都建成不到100年,为蒙古 兵攻占,遭彻底破坏。
元大都
• 北方的游牧民族蒙古族逐渐强大,控制了欧亚洲广大地区。并逐渐向中原拓展,
•
• 金:62年,1152-1214年 • 元:97年,1271-1368年 • 明:223年,1421-1644年 • 清:268年,1644-1912年 • 中华民国:17年,1912-1928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65年,1949-2014
合计:732年
金中都 元大都 明北京 清北京
金中都
• 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
• 明清城市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城市人口的规模扩大。
明清时期城市的经济职能大大增强,表现在各级行政中心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和专门工业 城市的发展。首先,城市人口构成有显著的变化,工商业者比重有很大的增加。其次,城 市手工业发达,对居民生活构成一定的影响。最后,在工商业城市中已逐渐有一定的分工。 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职能的加强刺激明清时期大的区域性都是不断成长。 明清时期是市镇迅速发展的时期,新兴的城镇蓬勃发展,区域城镇系统不断完善。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史上统一时间较长的时期,城市分布地域较前代有明显的扩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都北京古今变迁1
古都北京古今变迁1
中国的都城是随着早期国家的建立而诞生的,而在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都城则产生得更早,如山西临汾是我们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古称平阳,传为帝尧建都之地,史称“陶唐古都,伊祁旧地”。
山西省最西南端的永济县相传为舜都。
公元前21世纪,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建立,相传其都是于阳城(今河南登封县东),这样我国最早的全国性都城诞生了。
后因各种历史的原因,古都数目不断增多,据《水经注》载,到北魏时止,都城约有180处,加上以后各朝都城,总数应在200处以上。
在所有的王朝都城之中,特别著名的是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和安阳七处。
在历代古都之中,以七大古都所统治的地域最为广大,经历的年代最为悠久,在历史上所产生的影响最为重要。
北京在奴隶社会时期就是燕、蓟重镇,辽的陪都和金、元、明、清的故都,地上地下文物保存非常丰富,为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城。
这座古城历史悠久,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现有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堂、故宫、北海、天坛、颐和园、明十三陵、万里长城和中国猿人遗址等重要革命和历史文物。
北京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都,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时候,那时的燕国就在这里建起了城墙,从此开创了北京城墙文化的历史。
随着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北京城墙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不断被延展着、变化着、丰富着。
城墙是人类开始走向文明的标志。
说到文明就总是离不了城墙、青铜器、文字、阶级这几个标志,而对于古代中国文明的发掘无不以城墙遗址为要,可见城墙对文明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城墙的建设不仅仅反映了人们挖壕筑墙的水平,而且还反映了古代青铜矿冶和铸造的科技进步水平。
只有相对高级和相对发达的城墙建筑,才能够保证城市生活的稳定和发展,这才是城墙“文化”最贴切的核心内涵。
一、城之形制
在我国古代的汉字中的“城”,一方面是指“城墙”,另一方面又指“城市”。
对于中国古代的城市的建设来说,大多是先修筑城墙,后形成市区的。
城墙的主要作用是用于军事防御。
而国都的城墙不仅仅是一种防御工事,而且还是统治中心象征,这就是北京城墙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也是北京城墙和其他城市的城墙的最大不同之处。
我国历史上的城墙主要以矩形为主,北京城的形状为近似矩形。
1、说到北京城,原来有4道城墙,在城市的中心,皇宫外面是紫禁城,紫禁城的城墙不是一般老百姓的,所以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城墙,虽然它也代表着一定的文化,只是那文化离我们老百姓太远了。
它的外面围着一圈更大的城墙,叫皇城,皇城的外面还有周长24里的内城城墙,此外北京的南边还有外城城墙。
2、紫禁城宫城高墙环绕,城高10米,厚6米多,城外有护城河,又名筒子河。
城四方都有高大的城门楼,南面叫午门,北面叫神武门,东边的叫东华门,西边的叫西华门。
有城就一定有门,否则就只能叫墙而不能叫城墙了。
中国对于门的理解和西方人不同,我们常见到的西式建筑,差不多就一大门,其余多是小门,西方文化是开放的,可是建筑却是相对封闭的独立的。
中国古代,从院落建筑到城市建筑,总是不厌其烦的大建其门,中国传统文化是相对封闭,可是建筑却相对开放。
3、现存的北京皇城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6-1420年),它是用砖砌成的城墙,城墙的外面还涂了朱红色,墙的顶上覆盖着黄色琉璃瓦。
皇城南的大门叫做大明门(清代改为大清门,民国时又改叫中华门),东侧的叫“东安门”,西侧的叫“西安门”,北边的名“北安门”,清代改叫地安门。
4、北京从前的内城是在明太祖1370-1419年建造,内城周长约24里,一共有9个城门,老北京话说的“四九城”,就是内城东西南北的四面城墙和它的九个城门。
5、外城,明代时,正阳门外人口增多,为了防止外部的侵扰,1542年刘伯温等人建议明政府修筑北京外城。
嘉靖32年又有给事中
朱伯辰上书也建议说应该修。
另外我国古代城市本来就有“内城外郭”的重城制模式。
于是嘉靖帝下令大兴土木修筑城墙。
干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财政吃紧,严嵩下来到工地巡视了一番之后,提议先修筑南面城墙,等到以后有钱了再续修其他几面。
最后把已经修好的北京南面的城墙,“东折转北,接城东南角;西折转北,接城西南角”,外城工程花费了十个月的时间,北京城就成了”凸“字形。
6、城之历史
北京古城墙,目前可见到的城墙遗迹,只有金、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远古的城墙已没有了踪影。
明代城墙最宏伟、最完整、最坚固。
北京的城墙历史大约起源于商代后期。
当时在北京地区有燕和蓟等自然生长的方国。
公元前1045年周灭商后,分封诸侯。
武王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于燕。
后来燕的实力强大了就把蓟吞并了,并迁都于蓟城。
据已发现的燕国文化遗址。
其分为居住区、墓葬区和古城区3部分。
从古城的基址可以看出其呈长方形,东西长850米,南北长约600米,城墙厚约4米,以土夯筑而成。
城墙分主城墙、内附墙和护城坡3部分。
城垣外有沟池环绕。
还应当是我们北京最早的城墙了。
燕都蓟城成为战国时的名城。
战国时期,燕为七雄之一。
相传燕昭王即位后筑了黄金台,招聘天下英才。
天下的许多人才都跑到燕国来打工,燕国也因此而强盛起来。
后来燕昭王派其中的一个叫乐毅的人为上将军,率领大军讨伐齐国,把齐军打的大败。
战国末年,秦国派大将王翦领兵攻破燕国,蓟城也跟着被占领。
从秦、汉到西晋,蓟城一直都被视为北方的重镇。
西汉时汉武帝封其子刘旦为燕王。
他在蓟城建有万载宫、明光殿。
金中都时候的城墙是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扩建的,扩建的方式是在原城址的基础上,在东、西、南三面全部加以扩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金中都是辽南京城的升级版,从此北京的城郭形式就基本上接近于正方形了。
据说为了扩建金中都,建城墙,当时动用了数十万劳动力,对于
当时建城情景有这样的描述,“人置一筐,左右手排立定,自原州至燕传递,空筐出,实筐入,人止土一畚,不日成之。
”公元1215年,蒙古军队攻入中都,一把大火烧了整整一个月,金中都城从此全毁。
到元代至明初其遗址还有残留,等到嘉靖时修筑外城以后,这些遗迹几乎全部消失。
如今只有凤凰嘴村一带,还能够看到一些断断续续的土岗,那就是金中都城墙的遗痕。
元大都城没有在金中都基础上扩建,金中都毁成那样也没法再扩建了。
于是元朝人只好在旧金中都城的东北处另起炉灶修建全新版的新城。
新城的形状也是矩形,南北略长,东西略短。
元大都的城垣都是由夯土板筑而成,其中有竖柱和横木用来加固城墙。
这样的城墙,遇上雨天很容易被雨水冲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就在城墙顶部用苇衣和管道防水。
全新版的城,用的却是简易版的城墙,难怪明朝的时候非要拆它不可。
元大都城一共有十一个门。
现在建国门南侧的观象台,就是元大都城东南角楼的旧址。
明朝皇帝决定把现成的元大都拆了,要修建全新正式版的北京城。
其面积为62平方公里。
它把元大都城的北城墙往里缩了2.5公里,又把南城向南推进到前门一带。
城门起名叫: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和阜成门等,这些名字到现在还在用,只是见不着城门楼了。
明1564年,又修筑了包围在南郊外面的外罗城,也就是从前人们所说的北京外城。
明朝时全城的中心南移。
外城的正南门——永定门,为中轴线的起点。
整个城墙围绕着中轴线呈现一种平衡对称的审美格局。
清朝定都北京之后,没有做新版,只是沿袭明代格局。
和明代不同的,只在旗、民分城居住的制度方面。
内城以皇城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隅八方。
两黄旗居北:镶黄旗驻安定门内,正黄旗驻德胜门内;两白旗居东:镶白旗驻朝阳门内,正白旗驻东直门内;两红旗居西:镶红旗驻阜成门内,正红旗驻西直门内;两蓝旗居南:镶蓝旗驻宣武门内,正蓝旗驻崇文门内。
顺治八年(1651),重修承天门,改称天安门。
1911 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被推翻,北京作为封建王朝帝都的历史从此结束。
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中国文明记》中对
于当时的城墙有这样的描述,书中说当时的北京城分为内外城,它们“均有坚固之城墙环绕”,那时游北京者“定先登上城墙”,书的作者被“城墙之壮大所惊倒”并赞美说:北京的城墙“真正之金城铁壁”,站在城墙上“最能将北京之大观收入双眼,最引人注目者,乃城内中央与正阳门相接之皇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