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黛玉葬花在_红楼梦_整体结构中的意义
试论“黛玉葬花”在《红楼梦》的地位及作用
试论“黛玉葬花”在《红楼梦》的地位及作用作者:李英华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年第20期[摘要]在清代小说《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是主人公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黛玉两次葬花的情节中,小说微妙地展示了宝黛爱情心理的发展;通过《葬花吟》进一步刻画了林黛玉的悲剧性格;以花喻人,用象征手法预示了大观园女儿最终的命运悲剧。
[关键词]红楼梦;黛玉葬花;地位及作用[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20-0180-02《红楼梦》是一部具有历史深度和社会批判意义的清代小说。
宝玉和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红楼梦》的主线。
“黛玉葬花”是宝黛爱情发展中的重要环节,也在《红楼梦》整本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
黛玉葬花的情节在小说中共有两次,跨越了《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第二十七回、第二十八回。
“黛玉葬花(一)”是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的后半回文字。
也就是在这一回后大观园里又进入了更新的血液,宝玉和黛玉、宝钗以及迎春、探春等人这些人自此进入了这场戏。
在大观园生活的起初,宝玉过得很开心,和姐妹们的嬉戏让他不亦乐乎。
但是这种快乐的时间没过多久,宝玉的心情就从开心转变为不开心了。
小厮茗烟便找来古今小说、各种野史给宝玉读。
这一日,宝玉携基本书,他坐在桥边的树下仔细的堵着,而也就是在这时,宝玉看到了他的黛玉,自此宝玉、黛玉的故事开始了。
于是,宝黛共读《会真记》,宝玉借戏语向黛玉表白真情。
“黛玉葬花(二)”是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的后半回文字,情节延至第二十八回前半。
林黛玉晚间到怡红院去看宝玉,叫门时,恰值晴雯在生气,也未听清是谁,便不开门。
黛玉却先见宝钗进去了,后来又出来,以为宝玉为前日戏说了几句《西厢记》的词,黛玉说要去告他一事,还在生气,故意不开门气她的。
她委屈地哭了。
“黛玉葬花”在《红楼梦》整体结构中的意义及艺术表现手法 课件(24张PPT)
“黛玉葬花”在《红楼梦》整体结 构中的意义及其艺术表现手法
问题1:简述黛玉的两次葬花的起因。 答:第一次葬花黛玉认为宝玉想把落花送入池中的做法不妥, 因为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会糟蹋花, 于是两人一起将花葬在黛玉原来的花冢里。 第二次是起因是黛玉错疑宝玉,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 一腔无明未发泄,又勾起了伤春愁思,于是把残花拿去掩埋。
到了第二十六回末,黛玉夜访怡红院,受了很大的委屈,而一时误会又 不得消除,这才形成了她自伤身世的条件,于是先是哭花阴,然后才在次日 独自至花家葬花吟词(第二十七回末)。黛玉葬花吟词时,肯定会想到几天 前与宝玉在花下共读《会真记》彼此调笑的情景。曾几何时,却又被宝玉丫 头拒之于门外,人情冷暖,变化竟如此之大,这叫黛玉焉得不伤悲。
总之,《红楼梦》以其精湛的艺术,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写法,使人耳目一 新。脂砚斋以为《红楼梦》“开生面,立新场”,而“黛玉葬花”的描写则 “更生更新”,其章法行文足以“ 愧杀古今小说家(庚辰本第二十七回眉 批),可谓赞誉备至。
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这几句诗出 自哪部名著的哪首诗?吟诗是谁?这几句诗表现了 她怎样的思想性格?(5分)
事实上,贾宝玉与贾雨村对于世间之美从向往到破灭、从追求到弃绝的过程, 一直以一明一暗、一主一次的方式贯穿于《红楼梦》始终。
一开始,前者既耽乐于世间的温柔,成为贾府上下不论是贾母王夫人还是
论黛玉葬花在_红楼梦_整体结构中的意义
论黛玉葬花在 红楼梦整体结构中的意义付 少 武提要:在 红楼梦 的整体系统结构中,黛玉葬花作为其主体故事 大观园传奇的正式开端,既是解读大观园和群芳诸艳的着眼点和切入点,也是理解小说虚空主旨的重要文眼之处。
其意义在黛玉借花伤己之外,不仅潜在地预言了大观园有始必有终、有盛必有衰的惨淡结局,含蓄地传达了红楼女儿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的命运悲剧,而且表达了人生无常、转瞬即逝的虚无感受,从而与 红楼梦 的虚空观念一脉相承,遥相呼应。
关键词:黛玉;葬花;大观园;群芳诸艳;虚无作为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 红楼梦 是一个由各个部分各种细节相谐而成的完整的艺术世界。
每一部分每一细节虽可相对独立地自成一个美的自足体系,但当他们彼此有机地综合成一个系统和谐的整体时,自身在整个世界中的妙用就会更加魅力无穷,凄美动人、撼人心魄的黛玉葬花即是如此。
孤立地看来,它可视作黛玉借花喻人、惜花伤己,悲叹自身孤标傲世、泪尽而亡的命运,但若将其放在 红楼梦 的整个系统之中,从宏观整体的联系中去探求它的艺术底蕴,就会生发更加丰厚深远的美学意义:即作为群芳诸艳入住大观园之后第一个重要性事件,它既是解读她们及大观园的着眼点和切入点,也是理解 红楼梦 虚空主旨的重要文眼之处。
其意义在黛玉悲悼自身的命运之外,既潜在地预言了大观园有生必有灭、有盛必有衰的凄惨结局,委婉地传达了红楼诸艳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的命运悲剧,又深切地表达了人生无常、转瞬即逝的虚无感受,从而有力地昭示了贯穿 红楼梦 始终的虚空观念。
一红楼梦 以一僧一道的鸿蒙世界拉开帷幕,继而以葫芦庙切入现实中的世俗世界,自第十六回开建大观园 现实中的理想世界,第二十三回正式入住之后,矛盾渐次得以在现实与理想、世俗与超俗的世界之中展开,直至结局返归超然物外的世界为止。
在这些世界的前后递进、纷繁交织之中,大观园故事的陆续铺展无疑成为 红楼梦 的主体;篇幅不仅占据百回之多,而且主要人物性格、思想和情节等由此得以展开,重要性事件因而层出不穷、连绵不断,诸如宝玉挨打、刘姥姥进大观园、结社吟诗、抄检大观园等,黛玉葬花不但是其中之一,且成为宝玉及群芳诸艳迁入其后的第一个重要性事件。
林黛玉葬花吟的意思
林黛玉葬花吟的意思引言林黛玉是中国古代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她是作者曹雪芹笔下的一个美丽、聪明、敏感的女子。
在小说中,林黛玉表现出了对周围人事物的敏感和对生命的无常的思考。
其中,她葬花吟就是她感叹生命短暂和无常的一种表达方式。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林黛玉葬花吟的意义,探究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思考。
林黛玉葬花吟的内容林黛玉葬花吟的原文如下: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衰缇匣里笼鸣蝉,断续阑干灯影残。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霭风瑟瑟送披香,园林烟暖鸟先飞。
帘外春寒赐红英,知是一年好时机。
这首诗是林黛玉在《红楼梦》第五十五回中的一次流露感叹的表达。
她在葬花过程中,感叹花的凋零和生命的无常。
她使用了花谢花飞、红消香断等语言手法,形容花的凋谢和香气消散,表达自己对花的怜惜和敏感。
她还描述了纱窗上的游丝轻轻飘动,落雪轻轻覆盖绣帘,呈现出一种幽静、寂寞的氛围。
通过描绘花的凋谢、香的消失以及春景的转变,林黛玉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深思。
林黛玉葬花吟的意义1. 生命的无常林黛玉葬花吟通过描绘花的凋谢和香的消失,表达了生命的无常。
花从盛开到凋落,香气从浓郁到消散,如同人的生命一样无法挽回。
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瞬息万变的,生命的流转是不可逆转的。
林黛玉通过葬花吟,引发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思考,感叹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2. 对美的向往和怜惜林黛玉是一个对美的追求者,她对花的美和香的香都充满了向往和怜惜。
通过葬花吟,她表达了对花的美和香的怜惜之情。
花朵的凋落和香气的消散,令她感到痛心和惋惜。
林黛玉将美的事物与生命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生命和美的珍视。
3. 表达内心情感与思考林黛玉葬花吟的诗句流露出了她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她对花的凋落和香的消散感到惋惜和痛心,同时也引发了自己对世事无常的思考。
她思索着生命的意义和人世间的喜怒哀乐。
通过葬花吟,林黛玉将自己的情感与世界相联系,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思考。
简述黛玉葬花的情节
简述黛玉葬花的情节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情节,它是对黛玉内心痛苦的写照,也是对红楼世界中虚荣、腐败的批判。
黛玉葬花的情节发生在黛玉得知自己身患绝症之后。
黛玉是贾府中的贾母的外孙女,与贾府的众多人物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
她生性敏感、忧郁,对世俗的虚伪和矫揉造作感到厌倦。
而她所痴迷的也正是花,因为花的美丽和短暂让她想到了人生的悲剧。
在黛玉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后,她感到极度的绝望和无助。
她知道自己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离开那些她深爱的人和事物。
为了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眷恋和对世俗的告别,黛玉决定葬花。
黛玉选择了一个春日的早晨,她穿着素衣,戴着素帽,手持花篮,缓缓来到贾府的花园。
她选择了一颗花木,那是一株奇异的花木,花朵如血,花瓣如红肝,花朵盛开的时候,像是在流血一样。
这颗花木正是黛玉心目中的化身,她认为这颗花木是自己的影子。
黛玉在花木旁边,温柔地抚摸着花朵,抚摸着自己的生命。
她感受到花朵的柔软和脆弱,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柔软和脆弱。
她心痛地想到,花朵的美丽只能持续一瞬间,而自己的生命也将如同这朵花一样短暂。
黛玉开始折断花枝,将花瓣一片片地撕下来。
她将花瓣撒在地上,仿佛是在自己身上洒下的泪水。
她的泪水和花瓣交织在一起,她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她想到了自己的亲人和朋友,想到了那些曾经疼爱过她的人们。
她想到了自己的父亲贾政,想到了自己的表哥宝玉,还有那个她深爱着的人,宝玉的妹妹宝钗。
黛玉将花瓣撒完后,她开始折断花枝。
她将花枝折断成一段一段的,然后将它们放在一起,仿佛在拼凑自己的生命。
她将这些花枝放在自己的胸前,感受着它们的凉意。
她的胸前,就是她内心的坟墓,她将自己埋葬在这片花枝之中。
黛玉躺在花枝上,闭上了眼睛。
她感受着花枝的触感,感受着那片柔软的世界。
她感受到了自己的疼痛和痛苦,也感受到了自己的坚强和勇敢。
她知道自己将要离开这个世界,离开那些她深爱的人和事物。
但她也相信,她的离去并不是终结,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黛玉葬花的情节充满了悲剧和绝望,却也展现了黛玉内心的坚定和勇敢。
我看黛玉葬花赏析
我看黛玉葬花赏析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情节,它反映了黛玉的内心痛苦和对生命的感悟。
以下是对黛玉葬花的赏析:1、情感表达:黛玉葬花是黛玉情感的高潮部分,她对宝玉的深情厚意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感交织在一起,使她情绪低落,葬花成为她发泄情感的方式。
这一情节背景使得黛玉葬花具有了深刻的内涵和感人的情感。
2、意象丰富:黛玉选择葬花作为自己发泄情感的方式,表达了她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的思考。
花朵是美丽而生命脆弱的象征,黛玉将花朵插在花盆中,象征着她对生命的珍视和对自己命运的无奈。
同时,花朵的凋谢也寓意着黛玉对自己情感的绝望和对未来的悲观。
3、文学价值:黛玉葬花作为《红楼梦》的经典情节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这一情节通过描绘黛玉的内心痛苦和无奈,展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生动性。
同时,它也引发了读者对生命和命运的思考,使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4、人物性格展示:黛玉葬花这一情节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她的性格和情感。
黛玉作为红楼梦中的一个女性角色,她的内心世界丰富而复杂,通过黛玉葬花这一情节,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她的性格和情感。
同时,黛玉葬花也体现了她的叛逆精神和对现实的反抗。
5、主题深刻:黛玉葬花的情节通过花朵的凋谢,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和痛苦的深思。
它展示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的主题,使作品更富有生动性和复杂性。
同时,它也引发了读者对生命和命运的思考,使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总之,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的情节,它具有深刻的情感表达、丰富的意象、重要的文学价值以及对人物性格和主题的展示。
这一情节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黛玉的性格、情感和对生命的感悟,同时也使作品更具有深度和魅力。
从《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探究黛玉悲剧命运
李露内容摘要:本文从黛玉葬花出发,以秋先葬花作为比较,探究黛玉悲剧命运的根源。
既补充了葬花题材溯源上研究的不充分之处,又为研究黛玉悲剧命运找到了新的切入点。
经过比较与分析,黛玉命运的悲剧既是由自身性格的缺陷造成的,又和作者曹雪芹悲观的创作态度有关。
黛玉的悲剧和中国古代其他的知识分子一样,都是为了理想献身,这种悲剧命运是崇高而悲壮的。
关键词:黛玉葬花秋先葬花悲剧命运《红楼梦》中黛玉葬花这一情节无论从全书来看还是就其事件本身来看都是精妙绝伦,至关重要的。
历来关于黛玉葬花的研究与评论诸多,既有研究其思想意义的,又有讨论其在全书中作用的,还有对葬花词进行赏析的,基本涵盖了黛玉葬花这一情节所能涉及到的各方面。
但以黛玉葬花作为文章主体来分析林黛玉悲剧命运的根源的研究尚还不充分。
而对葬花题材的梳理大部分是前人的诗词作品,明代冯梦龙的“三言”中《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一篇谈到了主人公秋先葬花,但将其与黛玉葬花关联起来的研究也不多。
本文正是基于以上对黛玉葬花的研究情况,以秋先葬花为比较,探究葬花背后蕴含的黛玉悲剧命运的深刻根源。
一.秋先葬花与黛玉葬花的相似之处身世相似。
黛玉是林家的孤女,寄居在外祖母家中,在贾府是除了丫环以外的处于弱势地位的少女。
秋先“原是庄家出身,有数亩田地,一所草房。
妈妈水氏已故,别无儿女”,秋先和黛玉一样,也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一位村里的老者。
爱花之心相似。
黛玉爱花,不忍心落花被糟践了,生发了葬花的行为。
《灌园叟晚逢仙女》中的秋先也是个爱花之人,不忍心落花被糟践,将其埋于长堤之下。
葬花之法相似。
黛玉葬花,“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它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秋先葬花,“若到花谢时”,“亲捧其瓮,深埋长堤之下”。
叹花之词相似。
黛玉有长篇诗《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感花伤己之作。
秋先有恨攀枝折朵而发的一大段议论“花一离枝,再不能上枝,枝一去干,再不能附干,如人死不可复生,刑不可复赎,花若能言,岂不悲泣!”他们均以花比人,由花的遭遇推及到人的遭遇。
红楼梦俗语俚语
红楼梦俗语俚语红楼梦中流传着许多俗语俚语,这些语言形式丰富多样,既有幽默诙谐的,也有深思熟虑的。
这些俗语俚语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乐趣,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些与红楼梦相关的俗语俚语吧。
一、"有缘千里来相会"这句俗语出自《红楼梦》,意思是有缘分的人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够相聚在一起。
这是一个寓意深远的俗语,它告诉我们,缘分是无法远离的,无论我们身在何处,只要有缘分,就一定能够相聚。
二、"黛玉葬花"这句俗语形象地描绘了贾宝玉对黛玉的深深思念之情。
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她的美丽和聪明才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黛玉葬花"这句俗语既表达了贾宝玉对黛玉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对逝去的美好事物的怀念之情。
三、"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俗语意思是在爱人眼中,自己的伴侣是最美丽的。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对黛玉的倾慕之情正是最好的例证。
贾宝玉深深地爱上了黛玉,他认为黛玉是世间最美丽的女子,无论外表还是内在都是无与伦比的。
四、"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句俗语出自《红楼梦》,意思是宁愿吃素也不能没有竹子。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象征着坚韧不屈和永恒。
这句俗语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应该保持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不轻易放弃。
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句俗语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用自己的武器攻击自己的盾牌的情景。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常常拿着自己的矛攻击自己的盾,以此来表达他对自己的矛盾心理的无奈和无力。
这句俗语告诉我们,在面对矛盾和困惑时,我们应该理性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红颜薄命"这句俗语出自《红楼梦》,意思是美丽的女子命运多舛。
在《红楼梦》中,许多美丽的女子如黛玉、晴雯等都有着悲惨的命运。
这句俗语告诉我们,美丽并不是一切,我们应该注重内在的修养和品格的培养。
对黛玉葬花的理解和评价
对黛玉葬花的理解和评价
《葬花吟》
清代:曹雪芹
原文节选: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译文: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
退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
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
点评:《葬花吟》是《红楼梦》一书中历来最为人所称道,也是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
《红楼梦》最高潮处,《红楼梦》思想内涵最深刻处,曹雪芹文学诗词造诣最体现极至处,便是黛玉葬花一节,而《葬花吟》则是这节的重中之重!
赏析:《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
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
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
林黛玉葬花吟原文及鉴赏
林黛玉葬花吟原文及鉴赏
摘要:
1.《葬花吟》的背景和意义
2.《葬花吟》原文及赏析
3.林黛玉葬花吟的文学价值和影响
正文:
《葬花吟》是《红楼梦》一书中最为人所称道,也是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之一,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
这首诗体现出林黛玉对生命的悲悯,对自然的热爱,对命运的叩问,凝聚了林黛玉全部的精气神。
《葬花吟》原文如下: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这首诗描绘了林黛玉在春天时节,看到满天飞舞的花瓣,感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同时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悲悯之情。
在诗中,林黛玉把自己比喻为落花,寓意着她身世的不幸和命运的无常。
林黛玉葬花吟的文学价值和影响深远。
这首诗不仅是《红楼梦》中最经典的场景之一,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为优美的诗篇之一。
它以细腻的笔触,深刻的情感,描绘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表达了对人生的深深思考和感悟。
《葬花吟》的文学价值和影响,不仅在于它的艺术成就,更在于它对人生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揭示。
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
红楼梦葬花吟赏析
红楼梦葬花吟赏析葬花吟是红楼梦中的经典诗歌之一,它以花喻人,抒发了林黛玉心中的哀怨和悲伤。
下面从诗歌主题、意象运用、艺术手法和文学价值四个方面进行赏析。
一、诗歌主题葬花吟的主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花与人的对比,二是生死与爱情的纠缠。
林黛玉通过赞美花的美丽和悲惨命运,表达了自己对爱情和生命的感悟。
她以花自喻,感叹自己身世飘零,爱情无果,表现出对生命的无奈和哀怨。
同时,她也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暗示着她的爱情如同花朵一般,美丽而短暂。
二、意象运用在葬花吟中,林黛玉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桃花、落花、残红、香消玉殒等,这些意象都赋予了诗歌深刻的内涵。
其中,“桃花”是诗歌中最为重要的意象之一,它既代表了花的美丽和短暂,也暗示了林黛玉的爱情如同桃花一般,美丽而短暂。
而“落花”则代表了生命的无常和凋零,林黛玉通过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三、艺术手法葬花吟的艺术手法丰富多样,包括比喻、拟人、借景抒情等。
其中,比喻和拟人是诗歌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如“桃花犹醉露桃菲,春风吹开一夜魂”,通过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桃花的美丽和悲惨命运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借景抒情也是诗歌中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如“柳丝挽留春色浓,桃花照影梦归空”,通过描绘景物,表达了林黛玉对爱情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感悟。
四、文学价值葬花吟作为红楼梦中的经典诗歌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首先,它通过花与人的对比,表现了林黛玉的身世飘零和对生命的感悟。
其次,它通过生动的意象和艺术手法,赋予了诗歌深刻的内涵和艺术表现力。
最后,葬花吟作为红楼梦中的重要篇章之一,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生死观和爱情观,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总之,红楼梦葬花吟是一首充满哀怨和悲伤的诗歌,它通过花与人的对比、生动的意象和艺术手法、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等各方面展现了林黛玉对爱情和生命的感悟。
林黛玉三次葬花各有深意哪次葬花与宝玉情定终生
林黛玉三次葬花各有深意哪次葬花与宝玉情定终生黛玉葬花红楼梦在最多愁善感的莫过于林黛玉,黛玉葬花也是红楼梦中经典情节之一,黛玉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
因此,红楼梦黛玉葬花中提到三次葬花,分别发生在第二十三回、二十七回和六十二回。
三次葬花,葬花人、葬花对象、寓意各有不同。
今天和大家一起看看这三次葬花吧!红楼梦中黛玉第一次葬花,是一个“优美的爱情小戏剧”。
当时正是三月中浣、春暖花开的时候,宝玉和黛玉不约而同地对散落的桃花动了怜惜之情。
宝玉将落在满身满树满地的桃花兜起来,抖落到池中,任其飘飘荡荡流出沁芳闸去。
而黛玉则担着花锄、挂着花囊、拿着花帚,专门扫了,装在绢袋中,掘了花冢,拿土埋上。
两人遇见后,共同将落花掩埋妥贴。
其间,因了《会真记》的妙词戏语,两人第一次大胆地表白了相互爱慕的情感。
宝玉一句“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以及变作忘八“驮一辈子碑”的誓言,使得这个“落红成阵”的春天在宝黛二人心里变得格外美丽,格外值得珍惜。
第二次葬花发生在黛玉在怡红院吃了闭门羹的次日,正是四月芒种节这天。
古时风俗,芒种节这一天要祭饯花神,因为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众花皆谢,花神退位,需要饯行。
正是这样一个颇具意味的日子,勾起黛玉的伤春愁思,她默默来到和宝玉共同葬花的花冢前,吟出一段如泣如诉的千古佳句。
这一次,两人没有共同葬花,却共同心碎肠断。
为的是人生苦短、春光易逝,纵有那良辰美景、如花美眷,也终不免落花流水、无可寻觅之时;为的是虽有两情相悦,却不免风霜刀剑严相逼、前途归宿两茫茫;为的是双手无法把握自己的爱情与人生,满怀的愁绪无可名状。
一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令人恸绝,竟成为宝黛之间爱情结局的谶语。
第三次葬花安排在清明节后、宝玉过生日这天,葬花人为宝玉,所葬之花为夫妻蕙、并蒂莲,同样别有深意。
表面上看预示着香菱遭受妒妇兼悍妇夏金桂的摧残下的悲惨命运,实际上联系到这天夜里怡红院“群芳开夜宴”的场景,则这次葬花无疑暗含了大观园中如花如梦的女儿们青春、爱情与人生的结局,也就是所谓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红楼梦黛玉葬花的主要内容
红楼梦黛玉葬花的主要内容摘要:1.红楼梦黛玉葬花的背景2.黛玉葬花的主要情节3.黛玉葬花的象征意义4.黛玉葬花在红楼梦中的地位正文:【红楼梦黛玉葬花的背景】《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曹雪芹。
该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为背景,通过对众多人物的塑造,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风情。
其中,林黛玉是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她聪明伶俐、才情出众,却因身世凄苦而命运多舛。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发生在林黛玉寓居荣府期间。
【黛玉葬花的主要情节】黛玉葬花的故事发生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当时,正值贾宝玉生日,荣府上下热闹非凡。
然而,在这欢乐的背后,林黛玉却为身世之苦、命运无常而感到忧虑。
一天,黛玉独自来到园中,发现花落满地,春光已逝。
触景生情,黛玉不禁悲从中来,便用锦囊收集花瓣,葬于花冢。
在葬花的过程中,黛玉一边低吟“葬花吟”,一边落泪。
这首“葬花吟”表达了黛玉对美好时光即将逝去的感慨,同时也抒发了她身世凄苦、命运未卜的哀伤。
这时,贾宝玉来到园中,发现黛玉葬花,不禁也感到伤心落泪。
宝玉劝慰黛玉,表示愿意陪伴她度过这段艰难时光。
【黛玉葬花的象征意义】黛玉葬花在《红楼梦》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首先,花象征着美好时光和青春年华。
黛玉葬花,意味着她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青春岁月的感慨。
其次,葬花也预示着黛玉的命运。
她身为荣府的寄人篱下,身世凄苦,注定要承受生活中的种种苦难。
最后,黛玉葬花也是她对命运的抗争。
她用葬花的方式,表达了对命运不公的不屈和倔强。
【黛玉葬花在红楼梦中的地位】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一段重要的情节,它不仅展现了林黛玉才情出众的一面,还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风情。
此外,黛玉葬花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既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又展现了人物对命运不公的抗争。
对黛玉葬花的理解和评价
对黛玉葬花的理解和评价
《黛玉葬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也是古代小说《红楼梦》中的著名篇章。
故事讲述
了黛玉在林黛玉去世后为母亲举行葬礼时的悲痛场景,这里面充满了悲伤而又美丽的思念。
从情节来看,这是一首悲守的诗篇,作者用细腻的表达对这一悲痛的场景进行再现,以母亲去世再也没有回来的绝望以及亲人失去后无法言表的安慰等多种不同形式的悲伤在这里掩饰下流淌。
故事中虽然没有渲染的太多的情节,但是却能深深的抚慰读者的心,令人产
生共鸣。
此外,该诗篇中包含的思想也值得玩味,读者可以从黛玉葬花中感受到一种自虐式的爱,这种自虐式的爱可以说是母爱和孝道的最高表达。
黛玉犹如牺牲自己,在葬礼上献出一颗破碎的心,充满了无与伦比的热情,深深地刻在了读者心中。
而整首诗也道出了一种人生哲理,那就是要记住爱的付出,将不朽的爱永久地记在心中,
以让生命中意义的存在给予生活内涵的力量。
虽然有时生命会让人悲伤,但黛玉的感慨和
反省也似乎让孤独一点也不再孤独。
总的来说,《黛玉葬花》不仅充满深切的悲伤,而且也是一种最高程度的爱。
它提醒我们要珍惜爱,将不朽之爱永不熄灭,以让人生获得心灵的安定。
黛玉葬花文案
黛玉葬花文案《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场景,它代表了黛玉内心的凄凉和孤独。
这一场景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黛玉这个角色的悲惨命运,展现出她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的无助和无奈。
黛玉葬花的文案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该文案需要简要描述故事情节和背景,以便读者快速了解。
其次,文案需要分析黛玉的心理和情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她的内心世界。
最后,文案需要回顾黛玉葬花对整个故事的意义,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场景在小说中的重要性。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一个非常著名的场景,它描述了黛玉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为一盆萎蔫的花儿创造了一个美丽的安葬仪式。
在这个场景中,我们看到了黛玉孤单和悲伤的一面,她的心中充满了痛苦和憎恨。
这幅场景也代表了黛玉失去自己的梦想和希望,她被迫进入一个充满虚伪和险恶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她感到了绝望和孤独。
黛玉葬花的场景背后,是整个故事的主题和内涵。
它表现出了人类生命中的无奈和不可逆转的残酷现实,同时也反映出了作者对封建制度和社会现实的痛苦和不满。
它像一面镜子,让人们反思自己内心的渴望,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了故事中人物的命运和痛苦。
黛玉葬花文案的目的,是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个场景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描述黛玉那令人心痛的心情和命运,让人们同情她的遭遇并对故事中更深层次的主题有所理解。
同时,也通过黛玉葬花这个场景,提醒人们珍惜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不要像黛玉一样深陷悲伤之中,而是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命运并向前迈进。
在回答中,我力图从多个角度分析和探讨黛玉葬花这个场景的意义和作用。
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这个场景,让人们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主题和内涵,并反思自己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伤春悲秋:黛玉“葬花”委婉传递出的隐喻和忧愁
伤春悲秋:黛玉“葬花”委婉传递出的隐喻和忧愁《红楼梦》写的都是家长里短,没什么惊心动魄的场面、跌宕曲折的情节。
然而,读过《红楼梦》的人,却能一口气报出黛玉葬花、凤姐理丧、探春结社、宝钗扑蝶、湘云眠茵等等经典故事情节来,这些经典情节塑造了一个个鲜活而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
无疑,黛玉葬花是《红楼梦》经典情节的代表。
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中的经典,除了葬花最能反映黛玉多愁善感的才女形象外,更重要的是巧妙地借用葬花的隐喻含蓄地表达黛玉的忧思。
这是黛玉的聪明之处,也是作者的巧妙构思。
葬花的隐喻“花”在中国古典诗词等文学作品中有着显豁的意象,因而“葬花”也相应有特殊的隐喻。
首先,花喻女儿。
女儿有鲜花般娇艳的容颜、短暂的青春,因而与花有着不解之缘,人们常把女儿比作花,把花比作女儿。
历代文人以花喻女人,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如“一自西施采莲后,越中生女尽如花”、“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红楼梦》中以玫瑰花喻探春,以牡丹花喻宝钗,以芙蓉喻黛玉,以海棠喻湘云等。
其次,花喻青春年华或美好时光。
鲜花从含苞待放到鲜艳夺目再到凋谢飘零,美好而暂短,如同青春时光,故把美好的青春叫作“花样年华”。
花常用来表达韶华易逝、青春难再,如“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中以折花喻珍惜青春。
再次,花隐喻情或爱情。
爱情如鲜花般美好的感情,古人常以花隐喻爱情。
如温庭筠《南歌子四首其二》:“终曰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
”刘禹锡《竹枝词》:“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李商隐《无题》:“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在古代,桃花、蔷薇都有用来表达爱情,现代有玫瑰表示爱情。
《牡丹亭》中“睡荼蘼抓住裙钗线”,《红楼梦》中宝黛桃花树下共读《西厢》,均有此隐意。
林黛玉在《葬花吟》中以花喻己,“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花兼喻女人、青春和爱情,葬花也就意味着生命暂短、韶华不再、情深不寿。
黛玉葬花文案
黛玉葬花文案黛玉葬花的含义黛玉的人生遭遇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是贾母的外孙女,自小聪慧美丽,但命运多舛。
她失去父母的关爱,与众人有着不同的教养和价值观,被迫进入荣府受尽欺凌。
黛玉深爱着自己的表哥宝玉,但却无法与他修成正果。
她身心受到巨大创伤,最终病倒而死。
葬花的象征意义黛玉生前深爱花朵,尤其钟爱蔷薇花。
她在悲伤中选择葬花,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花朵中。
黛玉葬花的场景描写饱含着无尽的哀伤和绝望,也表达了对生命和爱情的追求与绝望。
葬花成为了黛玉精神世界的一部分,用美丽而深邃的方式,表达了她在尘世间的无奈与苦痛。
黛玉葬花的意义与价值反映人性的悲剧黛玉葬花的情节展现了人性的悲剧面貌。
在封建社会中,黛玉的命运被社会因素和封建礼教所束缚,她无法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
葬花表达了她内心深处的世俗悲凉和对生活的失望。
黛玉的悲剧反映了封建家庭中女性所受到的束缚和压迫,引发了读者对社会不公的沉思和反思。
映射现实社会中的悲情黛玉葬花的场景折射出现实社会中的悲情。
不论是黛玉被欺凌的遭遇,还是她与宝玉的离别,都是社会对女性的打压和束缚造成的悲伤结果。
黛玉葬花的绝望情绪贴近社会现实,令读者产生共鸣。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经历过人生的痛苦和挫折,黛玉葬花让人们深入思考生活中的无奈和苦痛。
表达个体情感的呐喊黛玉葬花是对个体情感的呐喊。
黛玉作为一个个体,受社会和家庭的束缚,她的真实情感无法被理解和接纳。
葬花成为了她自由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她用美丽的花朵表达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黛玉葬花引发了读者对个体情感权利的思考,让人们反思社会是否应该给予每个人更多的自由和真实。
黛玉葬花的文学意义彰显作者的才华与哲理黛玉葬花是贾宝玉的位兄贾敷所写的一篇挽联,作者以贾敷之口让贾府的女儿黛玉为主角,以此表达对黛玉的怀念和哀思。
整篇文章兼具才华和哲理,通过对黛玉葬花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黛玉的痛惜和对生命的思考。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花朵作为象征,通过对花的描绘和葬花仪式的描写,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文学造诣和对生命和爱情的思考。
黛玉葬花概括20字左右
黛玉葬花概括20字左右【最新版】目录黛玉葬花1.黛玉葬花的背景与原因2.黛玉葬花的过程与描绘3.黛玉葬花的象征意义4.黛玉葬花在《红楼梦》中的地位正文黛玉葬花正文《黛玉葬花》是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一个经典场景,描绘了林黛玉这个角色的悲剧性格和她在故事中的特殊地位。
本文将从黛玉葬花的背景与原因、过程与描绘、象征意义以及它在《红楼梦》中的地位四个方面,详细解读这个场景。
首先,我们来了解黛玉葬花的背景与原因。
黛玉是贾宝玉的表妹,自幼父母双亡,寄养在荣府。
她生性敏感,多愁善感,对于花的凋谢、生命的无常有着深刻的感悟。
在《红楼梦》中,黛玉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文中指出的是“花冢”)最干净,说明她对美有独特的见解。
她写了《葬花吟》,以花比喻自己,在《红楼梦》中是最美丽的诗歌之一。
贾宝玉和林黛玉在葬花的时候有一段对话,成为《红楼梦》中一场情人之间解除误会的绝唱。
接下来,我们看看黛玉葬花的过程与描绘。
在小说中,黛玉带着锄头、花篮,来到荣府花园中的花冢前,用锄头挖了一个小坑,将花篮中的花瓣一一埋入土中。
在这个过程中,黛玉默默祈祷,希望花魂能得以安息。
这个场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黛玉内心的敏感与善良。
然后,我们来探讨一下黛玉葬花的象征意义。
在这个场景中,黛玉葬花象征着她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守护,同时也暗示着她生命的短暂和悲剧命运。
花象征着美好,而花谢则象征着生命的无常和世间万物的无情。
黛玉葬花,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命运悲伤。
最后,我们来看看黛玉葬花在《红楼梦》中的地位。
这个场景被誉为《红楼梦》中最美丽的诗歌之一,也是表现黛玉性格特点的重要情节。
通过黛玉葬花的描绘,读者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她内心的敏感、善良与悲剧性格。
同时,这个场景也是黛玉与宝玉之间爱情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黛玉葬花在 红楼梦整体结构中的意义付 少 武提要:在 红楼梦 的整体系统结构中,黛玉葬花作为其主体故事 大观园传奇的正式开端,既是解读大观园和群芳诸艳的着眼点和切入点,也是理解小说虚空主旨的重要文眼之处。
其意义在黛玉借花伤己之外,不仅潜在地预言了大观园有始必有终、有盛必有衰的惨淡结局,含蓄地传达了红楼女儿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的命运悲剧,而且表达了人生无常、转瞬即逝的虚无感受,从而与 红楼梦 的虚空观念一脉相承,遥相呼应。
关键词:黛玉;葬花;大观园;群芳诸艳;虚无作为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 红楼梦 是一个由各个部分各种细节相谐而成的完整的艺术世界。
每一部分每一细节虽可相对独立地自成一个美的自足体系,但当他们彼此有机地综合成一个系统和谐的整体时,自身在整个世界中的妙用就会更加魅力无穷,凄美动人、撼人心魄的黛玉葬花即是如此。
孤立地看来,它可视作黛玉借花喻人、惜花伤己,悲叹自身孤标傲世、泪尽而亡的命运,但若将其放在 红楼梦 的整个系统之中,从宏观整体的联系中去探求它的艺术底蕴,就会生发更加丰厚深远的美学意义:即作为群芳诸艳入住大观园之后第一个重要性事件,它既是解读她们及大观园的着眼点和切入点,也是理解 红楼梦 虚空主旨的重要文眼之处。
其意义在黛玉悲悼自身的命运之外,既潜在地预言了大观园有生必有灭、有盛必有衰的凄惨结局,委婉地传达了红楼诸艳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的命运悲剧,又深切地表达了人生无常、转瞬即逝的虚无感受,从而有力地昭示了贯穿 红楼梦 始终的虚空观念。
一红楼梦 以一僧一道的鸿蒙世界拉开帷幕,继而以葫芦庙切入现实中的世俗世界,自第十六回开建大观园 现实中的理想世界,第二十三回正式入住之后,矛盾渐次得以在现实与理想、世俗与超俗的世界之中展开,直至结局返归超然物外的世界为止。
在这些世界的前后递进、纷繁交织之中,大观园故事的陆续铺展无疑成为 红楼梦 的主体;篇幅不仅占据百回之多,而且主要人物性格、思想和情节等由此得以展开,重要性事件因而层出不穷、连绵不断,诸如宝玉挨打、刘姥姥进大观园、结社吟诗、抄检大观园等,黛玉葬花不但是其中之一,且成为宝玉及群芳诸艳迁入其后的第一个重要性事件。
始能窥终。
作为大观园故事的正式开启,黛玉葬花无疑为其初始与繁华吟出了一种不祥之音。
此前,大观园不仅开建、题匾等兴师动众,而且借元妃省亲将其繁华昌盛推到极至。
作为归省殿宇,它横跨荣宁两府,面积自 东府花园起,转至东边,三里半大 ;工程俟始, 各行匠役齐集,金银铜锡以及土木砖瓦之物搬运移送不歇 。
一旦告峻,贾政即携诸宾屏侍题匾额对联,每至一处无不惊叹院落房宇山水泉阁藤幔桥栏花草窗壁 搜神夺巧之至 ,但逛了半日腿酸仅看了十之五167 论黛玉葬花在 红楼梦 整体结构中的意义六。
及至次年正月十五,元妃省亲,园内各处 帐舞蟠龙,帘飞彩凤,金银焕彩,珠宝争辉 , 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气象,富贵风流 。
睹此繁华,贾妃也竟 默默叹息奢华过费 。
登楼步阁,涉水缘山,她百般眺览徘徊,极加奖赞 一处处铺陈不一,一桩桩点缀新奇 ,不由得先题一绝 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
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
随后,为不使大观园寂寞寥落,花柳无颜,元妃遂命宝玉及其姊妹进园居住。
于是,园子变得花招绣带,柳拂香风,宝玉每日只和姊妹丫头们一处, 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至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无所不至,倒也十分快乐 。
但所有这些欢乐事项却无一成为大观园首要事件,相反倒是遍蕴悲凉和凄楚之意的黛玉葬花正式开启了其故事的帷幕。
明写黛玉第一次葬花是在三月中浣,大观园刚刚迎来了红楼姐妹,还在尽情展示其春光明媚、嫩柳鲜花的魅力之际。
黛玉葬花的准备之充分、考虑之周到让人惊叹不已:在葬花的方式上,她毫不迟疑地否定 水葬 ,力主 土葬 ,因为花儿撂在水里, 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 ,而以土葬花则 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在葬花的工具上,她 全副武装 ,俨然成了一位葬花女, 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 ;在葬花的工序上,她既细致又熟练, 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 ;在葬花之址上,她也是精心选择,特地在那畸角上建了一个花冢,其偏僻清幽使得袭人寻宝玉哪里没找到,竟 摸到这里来 。
可见,黛玉葬花之全之细既暗中表明这是其惯常之举,也是其此前 早 就有过的重要举动。
事实上,作为大观园首个出场的重要事件,黛玉葬花之 早 不仅旨在暗示此举是大观园与生俱来的产物,而且潜在地预示了大观园有生必有灭、有始必有终的悲惨结局。
168 红楼梦学刊 二 五年第三辑待到实写黛玉第二次葬花,已是四月二十六日即交芒种节。
此时,满园绣带飘飘,花枝招展,红楼女儿因为祭饯花神,更是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
在这一片盛景之中,宝钗如杨妃一般戏蝶、小红在滴翠亭里悄叙情衷,更为园子平添了浓情蜜意。
但喜中见悲,才知悲意之深切,繁华中见萧瑟,才识萧疏之零落,在大观园节日的繁华气象与欢声笑语的强烈反衬之下,黛玉葬花之举已见悲凉,其一首 葬花吟 作为郁情的长期沉淀和结晶更是哀意无尽,且看 柳芳桃飞 句: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柳榆正绿,但桃李已谢;春色正好,却是人去园空;胜地不常,盛筵不再。
黛玉以柳绿桃谢之无情,吊园之盛衰无常;以巢在燕去之悲,哀人之将逝园之将荒。
瞬息繁华,一时欢乐,世间万物盛去衰来,有起有落,推至大观园又何尝不是如此?岁月无情,怎堪一伤?难怪宝玉听到此辞,禁不住问及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 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 事实上,大观园此后虽仍然呈现出一片鸟语花香、欢声笑语的气象,诸如三番五次地集社题咏、聚游饮宴等,但这些都不外乎是繁华之后的余咏,接下来形势就急转直下,抄检大观园就如巨石投水一般激起轩然大波,以致分崩之势铸成、衰落之象已显,黛玉、湘云月夜吟出的 寒塘渡鹤影 、 冷月葬花魂 ,宝玉的 连天衰草,岂独蒹葭 等所言的凄惨感受即为点睛之笔。
随着蘅芜院、紫菱洲人去楼空,菱荷影散,大观园更是 门掩黄昏 、 无计留春住 ,不可挽回的末日颓势也就接踵而至。
169 论黛玉葬花在 红楼梦 整体结构中的意义如果说黛玉首次葬花暗写其出葬之 早 ,那么第二次葬花则尽述其 悲 ,前者以葬花之早预示它同大观园与生俱来,后者则以葬花之悲衬托出园子繁华背后的寥落,由是大观园有生必有灭、有始必有终的结局不仅得到了有力的预言,而且其盛衰无常、花飞水逝的悲剧也得以潜在的昭示。
从此,文中再无黛玉葬花之形,但其神其悲从始至终已渗透于大观园的 躯体 之中,以致后来每逢园子的悲欢离合之时总能让人悟到其葬花之泣如此凄凉,有如挽歌,越来越浓,越来越哀,恰似她那葬花冢一般由无到有,由小到大,令人不忍耳闻目睹。
二人生是花, 红楼梦 中的群芳诸艳当属花中之花:宝钗 艳冠群芳 ,颂称牡丹;黛玉 花中第一 ,既融桃花、芙蓉和水仙于一身,又集今世的翠竹和前世的绛珠仙草于一体;元春 榴花开处照宫闱 ;迎春 金闺花柳质 ;香菱 根并荷花一茎香 ;袭人 花气袭人知昼暖 ,等等。
她们个个无不流光溢彩,喷香吐馨,把大观园装点得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但是,花开虽艳,终有即逝之悲,红楼女儿纵使美丽绝伦,也难逃红颜薄命之司。
春尽花谢,百卉凋零,诸芳散尽,景异人非,无情似此,怎不引得黛玉以葬花之痛来惜佳人韵华之易逝、人生之无常?黛玉三月葬花之时,已是满目 落红成阵 ,只见一阵风过,树上桃花被吹下一大半来。
与此相应,悲词哀曲也竟随风飘然而至: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 水流花谢两无情 ,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自然与词曲相映成悲,物理时间与精神时光同逝而去,她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岁月匆匆,转眼暮春四月,又逢黛玉掩埋残花落瓣,昔日她那种见花落而洒泪、感春逝而伤怀之情由此进一步得到了延伸和深化,禁不住在葬花170 红楼梦学刊 二 五年第三辑葬已之形的伤悼中折射出群芳诸艳的悲剧未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花人相依,花人相融,花之态即是红楼女儿自然本真的存在状态;风摧雨送,花落人亡,花之飘落便是红楼佳人惨遭压抑、扭曲后的象征性毁灭。
由花及人,由花落而见人亡,黛玉既从葬花之中读出了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悲哀,又体悟到爱情难求、知音难觅的感伤,既预感到前途命运的茫然,又渴求坚持人格尊严的执著。
触景生情,境深意远,她凭吊的丰富性在对不幸命运的悲吟之中凝聚着多层次的典型与延伸意义。
推而广之,此种悲悼的普遍性即对171 论黛玉葬花在 红楼梦 整体结构中的意义红楼群芳的命运进行了谶语式的写照,由是强烈地生发出一种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的凄楚感受。
事实上,红楼裙钗中,不独黛玉之命犹似 花落人亡 ,秦可卿、元春、迎春、妙玉及王熙风等都是 红颜薄命 ,无一例外地走向了悲惨的结局。
虽兼有宝钗之鲜艳妩媚和黛玉之风流袅娜,秦可卿在年华正好之时,却第一个先他人而去,死时恰似憔悴的花儿一样 脸上身上的肉全瘦干了 。
元春身为贵妃,圣眷隆重,诸事备受殷情调理,但青春长期受禁于 那成天不得见人的去处 ,势必一旦痰气壅塞,便四肢厥冷,薨逝而殁。
迎春 腮凝新荔 、 温柔沉默 ,但误嫁中山狼孙绍祖后备受折磨,尝尽苦楚,不久就 一载赴黄梁 。
凤姐 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且擅于弄权、长于持家理财,可年纪轻轻即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 的妙玉纵使身居空门,自号 槛外人 ,竟也落得 可叹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的结局。
在金陵诸钗之外,放眼于红楼副册又副册中那些地位低下,却又个个花容月貌的女儿们丫环们,诸如从金钏到司棋,从晴雯到尤三姐、鸳鸯等,她们短暂、凄苦的命运不但同诸钗一样 明媚鲜艳能几时 ,而且其清静洁白、宁死不屈的精神品性还强烈地回应了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的偈语。
金钏与宝玉在暑天仅几句调笑,便痛受打骂、惨遭被撵之弃。
为示清白,她竟含羞忍辱地投井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