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葬花赏析
《葬花吟》曹雪芹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葬花吟》曹雪芹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葬花吟》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出自小说第二十七回。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葬花吟》曹雪芹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葬花吟》清代曹雪芹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译文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
退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
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
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
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
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
园里花儿飘了一地,我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
不顾桃花飘零,也不管李花纷飞。
待到来年大地春回,桃树李树又含苞吐蕊。
可来年的闺房啊,还能剩下谁?新春三月燕子噙来百花,散着花香的巢儿刚刚垒成。
梁间的燕子啊,糟蹋了多少鲜花多么无情!明年百花盛开时节,你还能叼衔花草。
第一次黛玉葬花共读西厢赏析
第一次黛玉葬花共读西厢赏析
《红楼梦》中有一段经典情节,描写了黛玉和众人第一次一起读《西厢记》并葬花的场景。
这段情节别具深意,反映了黛玉性格中忧郁孤独的一面,也预示了她后来的不祥结局。
在这个场景中,众人品评《西厢记》时,黛玉独有一番领会。
她认为这出戏折射出世事无常、美好转瞬即逝的哲理,所以她倾心于将鲜花掩埋。
这种行为表现出她对生命短暂性的敏锐意识,也透露出她内心对现实的失望和叛逆。
黛玉性格中有着悲剧英雄的意味,她的行为似乎早已暗示了她注定要遭受苦难的命运。
这一情节无疑是小说中最富象征意义的桥段之一,值得我们深入品味。
这一场景抒发了黛玉孤高、忧伤的内心世界,也为后文渲染了一种忧郁压抑的基调。
它体现了作者对命运无常的深刻体认,也彰显了小说高度的艺术成就。
对黛玉葬花的理解和评价
对黛玉葬花的理解和评价
《黛玉葬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也是古代小说《红楼梦》中的著名篇章。
故事讲述
了黛玉在林黛玉去世后为母亲举行葬礼时的悲痛场景,这里面充满了悲伤而又美丽的思念。
从情节来看,这是一首悲守的诗篇,作者用细腻的表达对这一悲痛的场景进行再现,以母亲去世再也没有回来的绝望以及亲人失去后无法言表的安慰等多种不同形式的悲伤在这里掩饰下流淌。
故事中虽然没有渲染的太多的情节,但是却能深深的抚慰读者的心,令人产
生共鸣。
此外,该诗篇中包含的思想也值得玩味,读者可以从黛玉葬花中感受到一种自虐式的爱,这种自虐式的爱可以说是母爱和孝道的最高表达。
黛玉犹如牺牲自己,在葬礼上献出一颗破碎的心,充满了无与伦比的热情,深深地刻在了读者心中。
而整首诗也道出了一种人生哲理,那就是要记住爱的付出,将不朽的爱永久地记在心中,
以让生命中意义的存在给予生活内涵的力量。
虽然有时生命会让人悲伤,但黛玉的感慨和
反省也似乎让孤独一点也不再孤独。
总的来说,《黛玉葬花》不仅充满深切的悲伤,而且也是一种最高程度的爱。
它提醒我们要珍惜爱,将不朽之爱永不熄灭,以让人生获得心灵的安定。
《红楼梦》之黛玉葬花赏析
《红楼梦》之黛玉葬花赏析在《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情节出现了两次,“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这就是黛玉首次出现在葬花情境中的写照。
看到这么一个柔弱女子拿着这些东西,乍一看去会觉得很不搭,但是这也正是黛玉的独特之处。
或许红楼梦中的其他女子也会爱花惜花,但是应该没有人会像黛玉一样,那么地怜惜花儿,还专门为落花寻找一处最干净的安身之所。
当宝玉想要把落花撂在水中时,黛玉说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
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这不仅是为落花想得周到,其实我觉得,这也反映了,在大观园里面自己虽是可以生活得悠然自得,但是一旦离开,外面污浊的世界自己是无法适应,也是容不下自己的。
从侧面反映了黛玉对自己身世的悲伤,父母亲去世了,天大地大,除此处再无自己的容身之所。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葬花吟》中有那么一句,让我印象深刻,“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闺中女儿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可见,黛玉这是以花代己,葬花也是另一种对自己的爱惜与对现实的无奈。
在黛玉眼中,自己身世可怜,就算在大观园中有贾母的疼爱,但是,她还是觉得自己是寄人篱下,就像花儿一样,有一天凋谢落地了,也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也正应了后文黛玉去世时,大家都忙于宝玉的婚事而无暇顾及黛玉,黛玉就这样在凄惨寂寞的情境中离开了人世。
而“花落人亡”也是后面黛玉去世,宝玉流亡在外的预兆。
宝黛之间的爱情就是这样一种悲剧收场。
黛玉葬花何尝不是黛玉对于自己的见解缺乏共鸣的一种自慰呢?在大观园里面,能够理解黛玉的恐怕就只有宝玉了吧。
但是,宝玉生性喜欢跟女性玩在一起,很多时候也会让黛玉觉得孤单寂寞。
再加上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从葬花中,她才能够找到一点点的安慰,通过葬花,才能让自己的愁绪得以舒缓吧。
我看黛玉葬花赏析
我看黛玉葬花赏析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情节,它反映了黛玉的内心痛苦和对生命的感悟。
以下是对黛玉葬花的赏析:1、情感表达:黛玉葬花是黛玉情感的高潮部分,她对宝玉的深情厚意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感交织在一起,使她情绪低落,葬花成为她发泄情感的方式。
这一情节背景使得黛玉葬花具有了深刻的内涵和感人的情感。
2、意象丰富:黛玉选择葬花作为自己发泄情感的方式,表达了她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的思考。
花朵是美丽而生命脆弱的象征,黛玉将花朵插在花盆中,象征着她对生命的珍视和对自己命运的无奈。
同时,花朵的凋谢也寓意着黛玉对自己情感的绝望和对未来的悲观。
3、文学价值:黛玉葬花作为《红楼梦》的经典情节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这一情节通过描绘黛玉的内心痛苦和无奈,展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生动性。
同时,它也引发了读者对生命和命运的思考,使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4、人物性格展示:黛玉葬花这一情节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她的性格和情感。
黛玉作为红楼梦中的一个女性角色,她的内心世界丰富而复杂,通过黛玉葬花这一情节,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她的性格和情感。
同时,黛玉葬花也体现了她的叛逆精神和对现实的反抗。
5、主题深刻:黛玉葬花的情节通过花朵的凋谢,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和痛苦的深思。
它展示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的主题,使作品更富有生动性和复杂性。
同时,它也引发了读者对生命和命运的思考,使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总之,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的情节,它具有深刻的情感表达、丰富的意象、重要的文学价值以及对人物性格和主题的展示。
这一情节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黛玉的性格、情感和对生命的感悟,同时也使作品更具有深度和魅力。
黛玉葬花赏析
黛玉葬花赏析黛玉葬花中最为经典的部分不得不提到《葬花吟》。
下面我就黛玉葬花中葬花吟这一部分发表一下个人愚见,请老师斧正。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贾宝玉在桃花下偷西厢,只见一阵风吹过,桃花落得满地,宝玉不忍践踏了,正踟蹰将地上的花如何处置时,手拿花帚的黛玉来了,将花扫了装在囊里,送到花冢埋掉。
二十四回贾政将宝玉叫去了一日,黛玉替他担忧,晚饭后闻得宝玉回来,便去探视,正见宝钗宝玉一起进院去,不料晴雯将她误作别人,闭门不开,又听见宝钗宝玉二人的笑语之声,黛玉一夜不眠。
第二日两人更是凭生误会,气愤委屈之下黛玉偷偷来至葬花处吟唱《葬花吟》。
此乃葬花吟之背景。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葬花吟》的第一节,写暮春之景。
第二节转而写人。
暮春是个忧伤的季节,弹指间红颜衰老,百花凋零,无可奈何,惟有惋惜。
黛玉本就多愁善感,加之对宝玉的误解,更是满怀忧郁惆怅。
许最后一句写黛玉不忍心践踏落花,同时也暗含其他人却在落花上走过的意思。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随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第三节又转回写景。
第四节转写燕子。
前一节已言桃李不如柳丝榆荚,人不及桃李,悲已至极,因此将视角植物转向梁间飞燕。
燕巢飘香,这本是可喜之事,黛玉却恼燕子无情,本节之妙正在于此。
此节虚写燕子,实写惜花,燕巢已然生香,自是衔花筑巢的结果,怎能不让惜花的黛玉生恨。
情由景发,景由情生,黛玉又想到了明年的自己,回答上节之问,重拾上文之悲。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第五节写花之境遇。
一年三百六十日的风霜无情地摧残花枝,艳丽的芳华能有几时呢?一旦飘落便化作香尘,再也无处寻觅。
此节明写花,实写人,黛玉寄居贾府,陷于孤立无援的处境,这句正是反映了她所受的痛苦和煎熬。
曹雪芹《葬花吟》原文译文赏析
曹雪芹《葬花吟》原文|译文|赏析《葬花吟》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葬花吟》原文清代:曹雪芹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译文及注释译文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
退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
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
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
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
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
园里花儿飘了一地,我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
不顾桃花飘零,也不管李花纷飞。
待到来年大地春回,桃树李树又含苞吐蕊。
可来年的闺房啊,还能剩下谁?新春三月燕子噙来百花,散着花香的巢儿刚刚垒成。
梁间的燕子啊,糟蹋了多少鲜花多么无情!明年百花盛开时节,你还能叼衔花草。
你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旧巢也已倾落,只有房梁空空。
林黛玉葬花吟原文及鉴赏
林黛玉葬花吟原文及鉴赏
摘要:
一、林黛玉葬花吟原文
二、林黛玉葬花吟鉴赏
三、葬花吟背后的意义
正文:
一、林黛玉葬花吟原文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历来最为人所称道,也是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
这首诗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
以下是《葬花吟》的原文: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二、林黛玉葬花吟鉴赏
《葬花吟》展现了林黛玉的才情与哀愁。
诗中描绘了黛玉葬花的情景,寓意着生命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
诗中以花喻人,表达了黛玉对生命短暂和身世遭遇的感慨。
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在于,它不仅表达了黛玉的个体情感,也反映了整个人类的生命困境。
诗中的意象丰富,情感深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三、葬花吟背后的意义
《葬花吟》是林黛玉对生命和命运的叩问。
在她眼中,落花虽美,却注定要凋零,象征着生命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
这首诗表达了黛玉对生命的悲悯,对自然的热爱,对命运的反思。
同时,《葬花吟》也是黛玉对自己身世的哀叹。
她出身名门,却命运多舛,这首诗是她对自己命运的诉说,对生活的哀叹。
黛玉葬花赏析
黛玉葬花赏析之答禄夫天创作《红楼梦》目前流传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曹雪芹的原作,后40回是高鹗的续作。
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故事为主线,写出了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由盛而衰的历史,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封建制度必定灭亡的历史趋势。
小说以其丰富的内容,曲折的情节,深刻的思想认识,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本回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宝钗戏蝶,第二部分写黛玉葬花。
钗、黛是《红楼梦》中相对的两个形象,代表着两种分歧的性格,俞平伯评其为“双峰对峙”。
宝钗是封建淑女的典范,深崇“女子无才即是德”,克已复礼。
小说中宝钗在前往潇湘馆途中,见宝玉进去后,那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充分显示了她处理问题谨慎,考虑问题精细周密的性格。
尤其是在戏蝶时,无意听到了小丫头的“私情话”,巧使“金蝉脱壳”,对颦儿有意无意的嫁祸,更是自然而深刻地显示了她精明、城府的一面。
但宝钗究竟是花季少女,见了“迎风翩跹”的“一双玉色蝴蝶”,十分有趣,忍不住想“扑了来玩耍”,少女那种天真活泼的情趣,在一定条件下情不自禁地表示出来。
这段扑蝶的描写使宝钗的性格显得更为丰满,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性格色调十分丰富的宝钗形象。
紧接其后,作者安插了黛玉葬花一幕,这种安插对表示人物的性格来说,确实起到了相互衬托的作用。
相对于宝钗的有涵养、随俗的性格特点,黛玉是天然的,是性灵的,是一已的。
所谓“黛玉情情”,林黛玉自己就是诗,就是情。
《葬花吟》是表示黛玉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
她热烈而执着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恋爱,但在那个社会,恋爱就意味着对整个社会秩序的叛变,“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就是她对长期迫害她的冷酷无情现实的控诉。
她多么希望能挣脱封建枷锁的禁锢,希望能解脱自己不幸的命运,“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可是“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对未来,她充满迷惘与彷徨,但她没有屈服,“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赏析葬花吟
赏析葬花吟
《葬花吟》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女主角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古体诗。
此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表达了她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焦虑体验和迷茫情感。
它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黛玉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全诗共五十二句,三百六十八字,黛玉以花自喻,葬花时的凄凉悲惨情景和她的内心独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黛玉的多愁善感和对生命的悲叹。
诗中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拟人、象征等,使整首诗更加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最优秀的诗篇之一,它不仅是黛玉性格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珍品,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葬花吟》赏析和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葬花吟》赏析和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诗中的插花活动以“花”为中心,极富有意象。
林黛玉在插花过程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她将花儿暗喻为人的命运,逐渐凋零的花儿暗示着人们的衰老和死亡。
她叹息着:“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表达了她对青春之美的追忆和对人生短暂的思考。
林黛玉的感情细腻且敏感。
在宴会上,她看到花儿凋谢的过程,看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消逝,对此感到深深的伤感和无奈。
她的内心充满了忧伤的情感,以至于插花活动变成了她对自己命运的反思和一种自省的方式。
她用鲜花和凋谢来比喻人的青春和老去,深刻地表达了她不愿被命运摆弄的心情。
通过《葬花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到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
她是曹雪芹笔下的一个才情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有着敏感的内心和对生命短暂的忧思。
林黛玉天生爱美,热爱自然,对自然界的花草情有独钟。
她借插花一事,抒发内心的情感和短暂的生命观,以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对青春美丽的向往。
她思考人生,思考时光的流逝,思考自己的命运,体现出她独特的内心世界和对生命哲理的思考。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林黛玉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红楼梦》中的一个极具人气和魅力的女性人物形象。
她是红楼梦中的一个主要角色,也是曹雪芹笔下最为复杂的人物之一、林黛玉的形象丰满而矛盾,她既是一个才情出众、聪明机智的女子,又是一个矛盾复杂、忧郁敏感的角色。
林黛玉是贾府的外戚,出身于贾府千金堂。
她容貌美丽,聪明伶俐,才情出众,对文学历史有着很高的修养,不仅受到宝玉的宠爱,也是贾赦和贾政争相垂青的对象。
她聪明机智,懂得言辞和辩论,同时也是一位才女,在文学上表现出色。
她的聪明才智和优雅气质让她成为众多文人学士的追求对象。
她喜爱读书,懂得琴棋书画,善于写诗,对文学、艺术有着深厚的造诣。
她的聪明和善于表达为她赢得了人们的喜欢和注意。
然而,林黛玉并不是一个快乐的人物。
她有着忧郁敏感的性格,常常表现出忧愁和伤感的情绪。
她的内心世界痛苦而复杂,整个红楼梦的种种变故和痛苦都对她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红楼梦--黛玉葬花》赏析
《红楼梦--黛玉葬花》赏析《红楼梦--黛玉葬花》赏析引言:《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位居“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
部中国文学史上的鸿篇巨制,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伟大的艺术成就和深远的文化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红楼梦》其中精彩的片段有很多,下面是小编分享经典片段《红楼梦--黛玉葬花》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黛玉葬花”源于一个偶然事件:林妹妹无意中吃了晴雯的“闭门羹”——第二十六回:芒种节前夕,黛玉来到怡红院,见门已关了,便上前叩门。
谁知晴雯方才与碧痕拌了嘴,正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串门(就在黛玉到来之前十几分钟),便把气移到宝钗身上,偷着跑到院子里发牢骚:“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忽听又有人叩门,晴雯越发来气,也不问来者是谁,没好气道:“都睡下了,明儿再来吧!”黛玉素知丫头们的性情,她们彼此玩耍惯了,恐怕院内这丫头没听出是她的声音,只当是别的丫头了,所以不开门,因而又高声道:“是我,还不开门么?”晴雯偏偏又没听清:“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黛玉听了这话,不觉气愣在门外。
一番思忖:“虽说舅舅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居。
若是认真怄气,也觉得没趣”。
不免又滚下泪来。
真是回去也不是,站着也不是,正尴尬着,又听得里面传来一阵宝玉与宝钗笑语之声,于是越发动了气,越想越觉得伤悲,也顾不得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花阴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
这黛玉秉绝代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她这一哭,附近树上的宿鸟栖鸦,俱“扑棱棱”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正是:花魂点点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
——传说中的四大美人,西施“沉鱼”,昭君“落雁”,貂蝉“羞月”,玉环“闭花”,各占一项。
而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以一当四,力压群芳,“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
黛玉因夜间失寝,次日起来迟了,闻得众姐妹都在园中做饯花会,恐人笑她痴懒,连忙梳洗了出来,刚到院中,只见宝玉进门陪笑道:“好妹妹,你昨儿告了我没有?叫我悬了一夜的心”。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葬花吟原文翻译及赏析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葬花吟原文翻译及赏析《葬花吟》是我国文学史上非常出彩的作品,出自曹雪芹的《红楼梦》。
一、葬花吟简介《葬花吟》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女主角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古体诗。
此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表达了她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焦虑体验和迷茫情感。
它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黛玉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二、葬花吟原文(程高通行本)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三、葬花吟翻译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
退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
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
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
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
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
园里花儿飘了一地,我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
《红楼梦》黛玉葬花诗词作品鉴赏
⼼较⽐⼲多⼀窍,病如西⼦胜三分。
林黛⽟,字颦卿,别号潇湘妃⼦。
两弯似蹙⾮蹙笼烟眉,⼀双似喜⾮喜含情⽬,态⽣两靥之愁,姣袭⼀⾝之病;闲静如姣花照⽔;形动如弱柳扶风⼀幅古代病态美⼈图,跃然纸上。
她性情孤⾼,胸怀狭窄,才情之⾼,为⼗⼆⾦钗之冠原藉姑苏,林如海与贾敏的独⼥。
因⽗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甚是喜爱。
虽然她是寄⼈篱下的孤⼉,但她⽣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封建的仕宦道路。
她蔑视功名权贵,当贾宝⽟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她和宝⽟有著共同理想和志趣,真⼼相爱,但这⼀爱情被贾母等⼈残忍地扼杀了,林黛⽟泪尽⽽逝。
黛⽟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为盆.偷来梨蕊三分⽩,借得梅花⼀缕魂.⽉窟仙⼈缝缟袂,秋闺怨⼥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1 湘帘:⽤湘妃⽵编成的帘⼦。
湘妃⽵,即斑⽵,上有茶⾊⼩点。
此句诗说看花⼈。
“半卷”“半掩”与末联花的娇羞倦态相呼应。
“碾冰”句:因花的⾼洁⽩净⽽想象到栽培它的也不该是⼀般的泥⼟和⽡盆,所以,⽤冰清⽟洁来侧⾯烘染。
2 “偷来”⼆句:意即⽩净如同梨花,风韵可⽐梅花。
但说得巧妙别致。
宋代卢梅坡《雪梅》诗:“梅须逊雪三分⽩,雪却输梅⼀段⾹。
”⼜雪芹之祖曹寅有“轻含⾖蔻三分露,微漏莲花⼀线⾹”的诗句,可能都为这⼀联所借鉴。
3⽉窟:⽉宫。
仙⼈:指嫦娥。
缟袂:⽩⾊的⾐袖。
缟:未经染⾊的绢。
啼痕:即泪痕。
这两句的⼤意是:像⽉宫中的嫦娥缝制的⽩⾊的舞⾐;⼜像秋天闺房中哀怨的少⼥在擦拭泪痕。
⾸联“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为盆”,不写花⽽先写种花之⼈,与薛宝钗之诗同⼀起法。
⾸句写湘帘半卷,门亦半开,种花⼈已呼之欲出,但与“珍重芳姿昼掩门”之⼈风韵却截然不同:⼀潇洒活泼,⼀稳重矜持,恰成明显对⽐。
次句写种花之⼈“碾冰为⼟”以“⽟为盆”,则种花⼈之⾼洁可知,⽟盆冰⼟中⽩海棠之清雅更可知。
红楼梦经典赏析——黛玉葬花
红楼梦经典赏析之《黛玉葬花》内容提要赏析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第二十六回、第二十七回、第二十八回文中经典桥段黛玉葬花,通过《黛玉葬花》凸显当时年代气息下的黛玉宝玉爱情跌宕起伏的纠葛过程。
通过文中唯美诗词歌赋彰显主人公凄惨惹人怜爱特征,从各个方面展示当时社会大环境下的人文、社会风貌!共读西厢林黛玉葬花的源头还要追溯到《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末尾,当宝玉在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看《会真计》(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
)一书的时候,桃花被风吹落,飘落到周围的地上,贾宝玉将书上的花瓣倒入池子当中。
林黛玉到来之后告诉贾宝玉,把花瓣装好放入袋中,再一起埋在花冢当中更好。
两人便不谋而合决定就按黛玉说的做。
这断片段是为后文第二十七、第二十八回当中黛玉葬花做铺垫作用。
在这段场景中间宝玉和黛玉的言语也是极具特色的,就包括贾宝玉说“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将自己比作张生。
黛玉比作崔莺莺。
来抒发自己对黛玉的爱情,也是宝玉难得的爱情表白。
这一段时间的他们也正是处在了热恋阶段。
本段落只为交代前因,故不多加赘述。
花冢葬花《红楼梦》当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总是经历着不同大小的坎坷,不时地会出现争吵,但最终仍然会和好如初。
这一次次的争吵无疑是让宝黛的爱情不断的从青涩走向成熟的基石,而在所有的“事故”当中,最有代表性的就要属黛玉葬花了。
这也自然成为了宝黛爱情当中的高潮所在。
首先,黛玉葬花的地方发生在大观园,更准确的说是在沁芳闸桥边桃花树底下。
而黛玉葬花的直接原因是因为林黛玉爱惜树上飘落的桃花,认为泥土才是真正干净纯洁的,所以想将花瓣埋在泥土当中。
而间接原因则是林黛玉担心贾宝玉在贾政那里受到责骂,便在饭后去宝玉的住处看望宝玉,却正巧丫鬟晴雯在屋里生气,黛玉喊了2次门都不给开门;恰巧黛玉被关在门外的时候又听见宝钗和宝玉在里面有说有笑,还亲眼看到宝玉送宝钗出来,气得回去哭了一夜,碰巧第二天是“饯花之期”所以才有了第二天的黛玉葬花。
红楼梦经典赏析——黛玉葬花
红楼梦经典赏析——黛玉葬花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的经典桥段,展现了___和___爱情跌宕起伏的过程。
这段场景源自第二十三回的一个场景,当时___在看传奇《会真计》,___被风吹落,___将书上的花瓣倒入池子当中。
___到来之后,两人决定将花瓣装好放入袋中,再一起埋在花冢当中。
这个场景为后来的___做了铺垫。
___葬花的地点是在大观园沁芳闸桥边的桃花树底下。
___爱惜树上飘落的桃花,认为泥土才是真正干净纯洁的,所以想将花瓣埋在泥土当中。
她的担心是___在___那里受到责骂,所以在饭后去___的住处看望___。
但恰巧遇到丫鬟___生气,___喊了2次门都不给开门,回去哭了一夜。
第二天是“饯花之期”,她葬花的行为就是因为前一天的气愤。
___葬花的场景是___爱情的所在。
这段场景凸显了___和___的爱情经历了不同大小的坎坷,但最终仍然会和好如初。
___葬花的直接原因是___爱惜树上飘落的桃花,认为泥土才是真正干净纯洁的,所以想将花瓣埋在泥土当中。
而间接原因则是___担心___在___那里受到责骂。
这一次次的争吵无疑是让___的爱情不断的从青涩走向成熟的基石。
在这段场景中,___和___的言语也是极具特色的,___将自己比作___,___比作___,来抒发自己对___的爱情,也是___难得的爱情表白。
这段时间的他们也正是处在了热恋阶段。
通过《黛玉葬花》的赏析,可以看到当时年代气息下的______爱情跌宕起伏的纠葛过程。
唯美诗词歌赋彰显主人公凄惨惹人怜爱特征,从各个方面展示当时社会大环境下的人文、社会风貌。
在第二天,___正在林中准备葬花,这时___兜着一袋花瓣前来,发现了___。
___悲戚的原因是虽然有___的照顾和___的疼爱,但按照当时的礼教观念,毕竟是外孙,寄人篱下的滋味还是有的。
加上父母双亡,无人做主,孤苦一人,又兼其性格的悲观,总觉得自己会遭受到严重的打击,自怜之心常在。
看见落花之后,就联想到自己的身世,感到内心的凄凉之苦。
林黛玉葬花辞诗词鉴赏
林黛⽟葬花辞诗词鉴赏 《黛⽟葬花》是⽂学名著《红楼梦》中的经典⽚段。
林黛⽟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以后埋在⼟⾥最⼲净,说明她对美有独特的见解。
下⾯是林黛⽟葬花辞诗词鉴赏请参考! 林黛⽟葬花辞诗词鉴赏 林黛⽟葬花辞 林黛⽟葬花辞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树,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惜春暮,愁绪满怀⽆释处. ⼿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英⾃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巢初垒成,梁间燕⼦太⽆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去梁空巢也倾。
⼀年三百六⼗⽇,风⼑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研能⼏时,⼀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痕。
杜鹃⽆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初睡,冷⾬敲窗被未温。
怪依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恼忽去,⾄⼜⽆⾔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花⾃羞。
愿依胁下⽣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丘? 未若锦囊收艳⾻,⼀杯净⼟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依收葬,未⼘依⾝何⽇丧? 依今葬花⼈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死时。
⼀朝春尽红颜⽼,花落⼈亡两不知!【诗词鉴赏】 【诗词鉴赏】 《葬花吟》是林黛⽟感叹⾝世遭遇的全部哀⾳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它和《芙蓉⼥⼉诔》⼀样,是作者出⼒摹写的⽂字。
这⾸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这⾸诗并⾮⼀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种抑塞不平之⽓。
“柳丝榆荚⾃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情冷暖的愤懑;“⼀年三百六⼗⽇,风⼑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丘?未若锦囊收艳⾻,⼀杯净⼟掩风流。
红楼梦葬花吟赏析
红楼梦葬花吟赏析葬花吟是红楼梦中的经典诗歌之一,它以花喻人,抒发了林黛玉心中的哀怨和悲伤。
下面从诗歌主题、意象运用、艺术手法和文学价值四个方面进行赏析。
一、诗歌主题葬花吟的主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花与人的对比,二是生死与爱情的纠缠。
林黛玉通过赞美花的美丽和悲惨命运,表达了自己对爱情和生命的感悟。
她以花自喻,感叹自己身世飘零,爱情无果,表现出对生命的无奈和哀怨。
同时,她也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暗示着她的爱情如同花朵一般,美丽而短暂。
二、意象运用在葬花吟中,林黛玉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桃花、落花、残红、香消玉殒等,这些意象都赋予了诗歌深刻的内涵。
其中,“桃花”是诗歌中最为重要的意象之一,它既代表了花的美丽和短暂,也暗示了林黛玉的爱情如同桃花一般,美丽而短暂。
而“落花”则代表了生命的无常和凋零,林黛玉通过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三、艺术手法葬花吟的艺术手法丰富多样,包括比喻、拟人、借景抒情等。
其中,比喻和拟人是诗歌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如“桃花犹醉露桃菲,春风吹开一夜魂”,通过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桃花的美丽和悲惨命运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借景抒情也是诗歌中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如“柳丝挽留春色浓,桃花照影梦归空”,通过描绘景物,表达了林黛玉对爱情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感悟。
四、文学价值葬花吟作为红楼梦中的经典诗歌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首先,它通过花与人的对比,表现了林黛玉的身世飘零和对生命的感悟。
其次,它通过生动的意象和艺术手法,赋予了诗歌深刻的内涵和艺术表现力。
最后,葬花吟作为红楼梦中的重要篇章之一,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生死观和爱情观,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总之,红楼梦葬花吟是一首充满哀怨和悲伤的诗歌,它通过花与人的对比、生动的意象和艺术手法、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等各方面展现了林黛玉对爱情和生命的感悟。
第一次黛玉葬花赏析
黛玉葬花赏析(对黛玉葬花进行分析和鉴赏)黛玉葬花给人的感觉,是一种绝美,美女爱花,花与人相映红,人面桃花相映红,年年依然花灿烂,美人何处。
这可能也是宝玉懂了花,懂了人。
黛玉在贾府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哪怕是客居,也和别的客人不同,宝钗有家,湘云有史家,所以宝钗和湘云的心态上,要从容舒展得多。
宝钗有母亲和兄长,而湘云毕竟有个大家族,她出了门,就是代表了史家,无人轻视。
一、客与客不同其实客人哪里有不受委屈的,主人也有委屈,就是本家的三春,也有委屈,惜春因了宁府,探春因了赵姨娘,迎春呢,更是委屈,没有人明显的指向她,因为她根本被忽略。
而客人就是如此,好端端的谁愿意长期为客,贾母是宠爱林黛玉,也挡不住她寄人篱下的事实,湘云恼了,可以回史家,黛玉无处可去,她是连林家那个家族也回不去了。
所以客人和客人也不一样,做客的理由不一样,在其间的感觉也不会一样。
二、黛玉葬花的美感与伤感写黛玉葬花,必然有个引子,一要春光里风吹花落,二要有个引点,就用上了,晴雯不开门,把黛玉关在门外,黛玉又撞见,宝玉送宝钗出来,一腔愁绪突然漫上心头,这才又触动了身世,舅舅家不是自己家,哪里可以任性,不能任性的,却偏生敏感多情。
这里提到了舅舅家,不是外祖母家,其实黛玉明白,这里其实是舅舅家,这个称呼的不同,代表了贾府当权主事的,其实是舅舅们。
才有了黛玉的那一场葬花,而宝玉却听懂了,听懂了花开花落,看明白了人世变迁,也知道了黛玉的心事,她和他,因了一场花落,彼此懂了对方,懂得了美好的事物,也有飘零的一瞬间,更要珍惜。
黛玉的纤细成全了她的凄美,因为黛玉的特别身世,才会感叹际遇,这样的心态,不属于宝钗,宝钗有母亲有依靠,不属于湘云,湘云有家,连邢姑娘也不会有如此的寂寞与伤感,邢姑娘的苦,被人轻视。
所以黛玉的葬花,只属于黛玉,属于黛玉的漂泊与精神上的孤零。
而安排了宝玉这个知己,这一场花谢,才另有了一种怜惜与知己。
宝玉是因为黛玉,才懂得了世间的美好,有着那样的珍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黛玉葬花赏析
《红楼梦》目前流传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曹雪芹的原作,后40回是高鹗的续作。
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写出了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由盛而衰的历史,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小说以其丰富的内容,曲折的情节,深刻的思想认识,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本回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宝钗戏蝶,第二部分写黛玉葬花。
钗、黛是《红楼梦》中相对的两个形象,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性格,俞平伯评其为“双峰对峙”。
宝钗是封建淑女的典范,深崇“女子无才便是德”,克已复礼。
小说中宝钗在前往潇湘馆途中,见宝玉进去后,那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充分显示了她处理问题谨慎,考虑问题精细周密的性格。
尤其是在戏蝶时,无意听到了小丫头的“私情话”,巧使“金蝉脱壳”,对颦儿有意无意的嫁祸,更是自然而深刻地显示了她精明、城府的一面。
但宝钗毕竟是花季少女,见了“迎风翩跹”的“一双玉色蝴蝶”,十分有趣,忍不住想“扑了来玩耍”,少女那种天真活泼的情趣,在一定条件下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
这段扑蝶的描写使宝钗的性格显得更为丰满,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性格色调十分丰富的宝钗形象。
紧接其后,作者安排了黛玉葬花一幕,这种安排对表现人物的性格来说,确实起到了相互衬托的作用。
相对于宝钗的有涵养、随俗的性格特点,黛玉是天然的,是性灵的,是一已的。
所谓“黛玉情情”,林黛
玉本身就是诗,就是情。
《葬花吟》是表现黛玉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
她热烈而执着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爱情,但在那个社会,爱情就意味着对整个社会秩序的背叛,“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就是她对长期迫害她的冷酷无情现实的控诉。
她多么希望能挣脱封建枷锁的禁锢,希望能摆脱自己不幸的命运,“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可是“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对未来,她充满迷惘与彷徨,但她没有屈服,“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正是她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的具体表现。
同时,《葬花吟》也反映了黛玉多愁善感的个性,全诗充满了落花飘零,人去楼空的生命的悲哀,既有感时惜春的叹惋,又有对自己青春年少、红颜薄命的哀悼,以及对世事无常的迷惘与困惑。
所以《葬花吟》既是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
这首诗在抒情上淋漓尽致,在艺术上也是十分成功的,脂砚斋甲戌本有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
”(武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