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练习题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题二
一、1.我国的船舶航行在公海时,发现犯罪分子正在该船上实施犯罪,我国刑法对犯罪分子是()
A.必须适用的
B.不适用的
C.可以适用的
D.酌情适用的
2. 我国的留学生K,在他国校园寻衅重伤我国大学生C。我国刑法对K
A.有管辖权
B.实行豁免
C.无管辖权
D.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3.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下列行为中,15周岁的人实施时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是
A.绑架
B.强奸
C.决水
D.抢夺
4. 下列行为中,属于共同犯罪的是
A.甲乙互不相识,同时在一仓库内行窃
B.甲乙共同强奸妇女
C.甲教唆13岁的乙投毒
D.甲乙同时基于过失构成犯罪
5. 正当防卫中不法侵害的范围是指
A.犯罪行为
B.违法行为
C. 违法和犯罪行为
D. 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6. 甲贩运假烟,驾车路过某检查站时,被工商执法部门拦住检查。检查人员乙正登车检查时,甲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乙抓住汽车车门的把手不放,甲为摆脱乙,在疾驶时突然急刹车,导致乙头部着地身亡。甲对乙死亡的心理态度属于下列哪一选项?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
7. 某甲患有梦游症,一天夜晚在梦游时将同宿舍的室友某乙杀死,某甲早上醒来后见状大惊,随即报案。此案中,某甲的行为
A.构成故意杀人罪B.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C.是受到精神强制下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D.是睡梦中的无意识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8. 陈某抢劫出租车司机甲,用匕首刺甲一刀,强行抢走财物后下车逃跑。甲发动汽车追赶,在陈某往前跑了40米处将其撞成重伤并夺回财物。关于甲的行为性质,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法令行为B.紧急避险C.正当防卫D.自救行为
9. 管制的特点是
A.犯罪分子享有完全的人身自由
B.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限制其一定自由
C.剥夺犯罪分子一定的人身自由
D.犯罪分子应当接受人民法院和群众的监督
10.假释适用的对象是() A.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B.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C.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缓”的犯罪分子 D.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二、1.紧急避险中,危险的来源有
A 自然灾害
B 野生动物的侵袭
C 人的不法侵害行为
D 疾病等特殊情况
2.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下列哪些行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A.参与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过失造成被运送人死亡的
B.参与绑架他人,并杀死被绑架人
C.参与强迫卖淫集团,为迫使妇女卖淫,对妇女实施了强奸行为的
D.参与走私,并在走私过程中暴力抗拒缉私,造成缉私人员重伤的
3. 甲举枪射击乙,但因没有瞄准而击中丙,致丙死亡。对此,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甲的行为属于打击错误B.甲的行为属于同一犯罪构成内的事实认识错误C.甲构成故意杀人(既遂)罪D.甲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
4. 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包括
A.犯罪对象
B.犯罪客体
C.犯罪主观方面
D.犯罪主体
5. 我国刑法的主要渊源包括:
A 刑法典
B 刑法修正案
C 单行刑法
D 附属刑法
6. 下列属于实质的一罪的有 A 继续犯 B 连续犯 C 想象竞合犯 D 结果加重犯
7. 下列属于法律认识错误的有
A. 甲男与乙女通奸,甲男认为自己通奸的行为是犯罪行为
B. 甲男与乙女重婚,构成重婚罪,但甲男自认为这只是道德问题,不是犯罪
C甲男意图枪杀乙女,瞄准后扣动扳机,但枪法不准,子弹射中乙女身旁的丙女,致其死亡D.上例中甲男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但他自认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8. 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A.犯罪的预备阶段B.犯罪的实行阶段C.犯罪行为尚未实行完毕的情况下D.犯罪行为已经实行完毕的情况下
9. 下列情形不适用死刑的有()A.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B.羁押受审期间已自然流产的妇女C.羁押受审期间已人工流产的妇女D.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
10. 刑法的解释按其效力可分为()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论理解释 D.学理解释
三、1.犯罪客体2间接故意. 3.牵连犯4立功. 5.不可抗力
四、1. 简述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 2. 简述不作为犯的成立条件
3. 简述教唆犯的构成特征及其刑事责任
4. 简述过于自信的过失
5. 简述中止犯的构成特征
答案:
一、AABBC BDCBD 二、(1)ABCD (2)BCD (3)ABC (4)BCD (5) ABCD
(6)ACD (7)ABD (8)ABCD (9)ABCD (10)ABD
三、1.犯罪客体:是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4分) 2.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4分) 3.牵连犯:是指出于一个犯罪目的,实施数个犯罪行为,数行为之间存在手段与目的或者原因与结果的牵连关系,分别触犯数个罪名的犯罪形态。(4分) 4.立功:是指犯罪分子揭发他人犯罪行为,经查证属实,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使司法机关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情况的行为。(4分) 5.不可抗力:是指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的情况。(4分)
四、1. 前提条件:存在现实存在的不法侵害;(1分)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在进行,即不法侵害已经开始,尚未结束;(1分)对象条件:防卫行为必须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实施;(1分)主观条件:具有防卫意识,认识到不法侵害的存在,且具有保护法益或合法权益的目的;(2分)限度条件: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轻微超过限度的、没有造成重大损害的,都在正当防卫的限度之内。(2分) 2. 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包括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职业上或业务上的要求、行为人的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等。(3分)行为人能够履行特定义务。结合行为人的主观能力与客观条件进行判断是否具有此种能力。(2分)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造成或可能造成了危害结果。(2分)
3. 客观上,有教唆他人犯罪的行为,被教唆者必须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2分)主观上,有教唆的故意,即认识到自己的教唆会使他人产生犯意,从而实施危害行为;(2分)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4. 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1分)在认识上,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轻信能够避免。(2分)已经预见,是指已经认识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同时相信危害结果不会发生,但这种相信是一种与实际不相符的轻信。(2分)在意志上,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希望避免发生
5. 中止犯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1分)特征是:时间性,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2分)自动性:行为人自动彻底放弃犯罪,或者自动采取措施防止危害结果发生;(2分)有效性:有效防止了危害结果的发生,危害结果最终没有发生。(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