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爱略特的女性意识
对乔治·艾略特《弗罗斯河上的磨房》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小说中所呈现的生态自然美
乔治 ・ 艾略特 的 半 自传 体小 说 《 罗斯河 上 的磨 房》 既 弗 是她最为 出色 的早期作 品,也是她 思想发展初 期阶段的代表 作。 《 弗罗斯河上 的磨房 》于 16 年 出版,情节 主要围绕 汤 80 姆和麦琪 的兄妹情谊而展 开 。在这 部小说里 ,作 家对 自然 环 境和主要人物 性格 的描述 采取双行 平行线叙 事模式 。麦琪 , 这位大 自然的女儿 ,在 热爱 自然 、拥抱 自然 、从大 自然 获得 生命活力的同时 ,也从大 自然 中汲取 了精神慰藉 。 ( 荒野 中生机盎然 的红河 谷抚平 了麦琪的内心伤痛 一) 《 弗罗斯河上 的磨房》 中的荒野红河谷 对麦琪来 说 ,具 有无可 名状的精神抚 慰价值 。当家人卷入破 产 、债 务纠纷和 羞辱 时,她更愿 意在 红河谷驻 足、漫游 。这个地方 多年来 曾 经被人类 践踏和工业 机械所光顾 ,如今 却变得幽静 美丽 。六 月 的红河谷绿树丛生 ,花草环 抱,鸟 鸣虫吟 ,经常 让麦琪流 连忘 返。她呼吸着新 鲜的 空气 ,倾听着 丛林 中的虫 鸣 ,红河 谷 的魅 力和圣洁深 深地吸 引着 麦琪 ,使 她下意识地 与 自然融 为 了一体 。她狂野的个性 ,因为 向往纯洁的爱情而遭到父兄压 制的情绪,在大 自然的怀抱 中得到释放、化解 。这片无言的荒 原给麦琪提供 了放松身心的场所 ,使其 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 - 静静流淌的弗罗斯河水,洗涤掉家族t. f L 限和人性丑恶 麦 琪的 父亲 塔 里维 对维 克姆 素 无好 感 ,两 家 因争 夺 产 业结下 了冤仇 。但麦琪却 喜欢上 了家族仇人 的儿子菲利普 , 并背着家人 与其亲近 。哥哥汤姆得 知此事后 ,强逼妹妹 与菲 利普断绝往来 。麦琪顺 从 了哥哥 的阻拦 。 自小生活在 弗罗斯 河水边 ,春 去秋来 ,眼望着河水静 静地流淌 ,河水对麦 琪隐 忍性格 的塑 造作用也 不可忽视 。老 子云 : “ 上善若水 ,水善 利万物而不 争 。”意 思是说 ,最 高境界 的善 行就像水 的品性 样 ,泽被 万物而不 争名利 。这 句话还可 以理解为 :水 有滋 养万物 的德行 ,它使 万物得到 它的利益 ,而不与万物 发生矛 盾 、冲 突,故天 下最大的善性 莫如水 。那 静美 的河 水,虽然 有时会 暗含激流和 旋涡 ,却 能洗涤掉人 性的丑恶 与粗鄙 、人 世 间 的争 斗 和 险 恶 。
女权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_乔治_艾略特
大 众 文 艺107摘要:乔治•艾略特是文学发展史上,同时也是女性文学发展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
在她众多小说中,她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广为人知。
肖尔瓦特曾指出,在英国小说的版图里,女性的领土通常被描绘成四周被山峦包围的荒漠,这些山峦即“奥斯汀颠峰,勃朗特峭壁,艾略特山脉和伍尔夫丘陵”。
乔治.艾略特之所以能够在男性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中获得一席之位是因为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女性所面临的问题的深切关注与探讨,以及从她塑造的女性形象中所反映出来的当时社会的巨大变化。
她们虽然是虚构的人物,但在某种程度上又是真实的,向我们展示了作者的勇气和她为了把女性从男性强加给他们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所做的孜孜不倦的努力。
在《亚当•贝德》里,艾略特通过对小说中女主人公的描写,为大家呈现了不一样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乔治•艾略特;女性主义;妇女问题Abstract : George Elio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riter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 literature. In her novels, the image of heroines is widely known by other people. Elaine Showalter says that: “in the atlas of the English novel, women’s territory is usually depicted as desert bounded by mountains on four sides: the Austin peaks, the Bronte cliffs, the Eliot range, and the Woolf hills. ①Piii ”Why George Eliot could get a place in man-dominant literature because by reading her works people could see Eliot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issues of women were confronting. The characters were somehow imaginary but also real in some level. They all showed us the author’s thinking process and her courage that struggling for women who were imposed on the pressure by men.Key words :George Eliot;feminine;women problems玛丽•埃文斯(笔名乔治•艾略特)出生于华威郡一个中产阶级商人家庭。
先进的女性主义思想在跳动——艾略特的女性主义观在《弗罗斯河上的磨房》中的体现
麦琪和斯蒂芬对“爱”的第一次争论发生在斯 蒂芬拜访麦琪姑妈在巴塞特的家时。 斯蒂芬宣称他 们之间的爱是符合天性的,麦琪应该臣服于这种吸 引法则。 斯蒂芬坚称与露西的一纸婚约是无效的, 因为那是“违背天性的”;他告诉麦琪,“我们只能是 假装把自己奉献给别人。 ”斯蒂芬以这种方式诠释
虽然这一幕又是以麦琪承认 “汤姆有能力、可 以在这男权社会占得一席之地”结束,但是透过麦 琪,艾略特揭示了女性潜在的强大的内在力量。
如果说麦琪对于汤姆更多的是屈从,那么通过 对麦琪和斯蒂芬关系的描述就更能体现艾略特先 进的女性主义思想。 麦琪最终选择离开斯蒂芬,这 一选择表现出了麦琪对于道德法则更深一步的理 解, 又是通过这一选择,“乔治·艾略特表达了内在 力 量 必 将 超 越 外 在 法 则 的 观 点 ”[4]。
在红河谷面对汤姆时,麦琪再一次表现出了对 道德法则的全面深刻理解和认识。 在两人关于正义 和规范的辩论中,汤姆以传统的等级规范来定义义 务, 认为家庭中的女孩就必须服从于父亲及兄长,
- 153-
以此来要求麦琪臣服于他。 而麦琪以自己更加深刻 的道德认识对汤姆如此狭隘的判断和权威予以反 击。
你 一 辈 子 都 在 斥 责 别 人— — — 你 从 来 都 确 信 自 己是正确的;这是因为你的心胸不够宽广,看不到 还有任何比你自己的行为和你那渺小目的更美好 的东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弗罗斯河上的磨房》)
斯蒂芬轻视女人, 认为男人比女人高出一筹。 当他第一次出现在小说中时,他邀请露西合唱《创 世 纪 》, “ 你 唱 女 声 的 部 分— — — ‘ 由 于 服 从 我 们 得 到 尊荣和幸福。 ’”艾略特对于斯蒂芬的这番描写表明 斯蒂芬并不是个值得麦琪爱的人。
乔治·艾略特作品中女性伦理思想的生态解析
yuwenjianshe001@37乔治・艾略特作品中女性伦理思想的生态解析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外语系 温晶晶摘要:艾略特在自己的创作中不断探索、演绎着自己的道德观,并通过艺术形象诠释自己的道德主张,这种道德观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生态伦理思想的。
作家深入到女性精神深处描写她们的伦理生活和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及生态价值。
关键词:女性伦理思想 生态解析 道德引言乔治・艾略特(1819-1880)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一位具有深沉的哲学思辨能力和艺术欣赏力的女作家,人类自由思想的代表。
她的一生共创作了7部长篇小说、一部中篇小说及一系列的诗歌、散文和无数的评论文章,作品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奠定了作家伟大的一生。
19世纪的英国是一个男权社会统治下的国家,但是女权思想的解冻及蓬勃发展给作家带来了极大的创作热情,艾略特开始探讨女性的思想、需求和对道德的判断。
这些作品在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充满了极强的开拓性。
在英国著名评论家F.R.利维斯的眼里,她甚至超过了19世纪许多男性著名作家,在《伟大的传统》一书中,艾略特是他所赏识、推崇的英国四大作家之一,并将她列于首位;现代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声称“她是女性中的骄傲和典范”,并认为她的小说位于19世纪“屈指可数的几部为成年人所写的英国小说之列”。
一、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伦理思想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人已经形成了较为坚固的价值判断体系,传统的道德标准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各种新的哲学思潮的出现正在遭受着巨大的危机。
尤其是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传播更加肯定了符合维多利亚时期的生态伦理思想的认同感。
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开始认同要从勤奋、俭朴、诚实、正直、自立、奋斗等美德中获得成功。
这种清教徒主义的道德伦理逐渐渗透到英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艾略特在自己的创作中不断地探索、演绎着自己的道德观,并通过艺术形象诠释自己的道德主张,这种道德观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生态伦理思想的。
“民族是伦理的实体,伦理是民族的精神”。
《米德尔马契》体现的女性观
烈: “ 一想到乔治 ・ 艾 略特将她 的主人 公 塑造 的远
不 如她 自己本人在 生 活 中那 么大胆就 不 由得感 到 愤怒 。 ” E 2 ]
男 性世界 中充 当引导 者 的形 象 , 利用 其 独特 的女
性 魅力对周遭 的男 性 产生 影 响 , 在一 定 程度上 体 现出女性对男 性命 运产 生 引 导作用 , 并 以间 接 的 方 式引导男性 主人公建 立起完 整 的 自我。关 于女
Fe mi n i s t Pe r s p e c t i v e i n Mi d d l e ma r c h
YE Me i
( C o l l e g e o fA r t s , A n h u i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1 V u h u 2 4 1 0 0 8 , A n h u i , C h i n a )
“ f e ma l e i n s p i r a t o r s ”i n Mi d d l e ma r c h:Do r o t h e a.M a r y Gr a t h a n d Mr s B l u s t r o d e .T h e y g u i d e me n t o r i g h t d e e d s
乔治·艾略特小说中的女性命运及抗争意识探析
关键 词 :乔 治 ・ 艾略 特 ;女 性 命 运 ;抗 争 意识 中图分 类 号 : I 1 0 6 文 献标 识 码 :A
女J I 生命 运及 其 抗 争 意识 ,关 注 特定 背 景 的
女 性 生 活状 态 和权 益 ,是 女性 主 义 文 学重 要 研
当・ 比德 》《 弗 洛 斯 河 上 的磨 坊 》《 米德尔马契 》 《 织工马南传 》 等 长篇 小说 和 《 教 区生 活场 景 》 《 撩起 的面 纱 》《 雅各 布 哥 哥 》《 西班 牙 吉 卜 赛
就 其 宗 教认 识 而 言 , 自幼 深受 宗 教 影 响 ,然 而
在 职业 、教 育 、家 庭 、婚 姻 及 社会 生活 的其 他
方 面无 法 摆 脱 的 困境 和命 运 ,展 现 出 了朴 素 的
道 德评 价 和 人性 关 怀 的光 辉 。 相 对 于 同时期 女 性 主义 文 学 家作 品激 进 色 彩 而言 , 乔治・ 艾 略特 的作 品普 遍 体 现 出 了悲 观 忧郁 的女 性 意识 ,承 认 在男 权 社 会 中女 性 处 于
乔治 ・ 艾略特小说 中的女性命运及抗 争意识探析
何 申 英
( 玉溪师范学院外 国语学院, 云南 玉溪 6 5 3 1 0 0 )
摘
要 :作 为 维 多利 亚 时期 著 名 的女 性 主 义 文 学 家 , 乔治・ 艾 略特 的作 品 充分展 现 了男权社 会
下女 性 的命 运 。 为 了加 深对 当时的 女性 命 运 的 了解 , 需要在 深 入研 读 其 代 表 作 品 的基础 上 ,就 宗 教 神 权 和 夫权 思 想影 响 下 的 男权 社 会女 性 的教 育 、职 业 等 方 面 的命 运 进 行 分析 ;并 进 一 步就 女 性 抗 争 意识 的觉 醒 和 实现 女性 命 运 转 变的途 径 进行 分析 ,从 而有 效推 动 1 9世 纪女 性 主 义 文 学的研
论《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女性形象
乔治·艾略特,是19世纪英国伟大的女作家。
在《佛洛斯河磨坊》中,那位生长在弗洛斯河畔的磨坊主女儿玛姬·杜黎弗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玛姬自然的天性、对爱与美追求时丰富细腻的情感体验,使其成为维多利亚时期独具魅力的女性形象。
玛姬·杜黎弗是乔治·艾略特在《佛洛斯河磨坊》中塑造的弗洛斯河畔磨坊主的女儿。
本文主要从玛姬自然的天性,性情中对爱与美的追求等角度,来剖析这位维多利亚时期独具魅力的女性形象。
一、佛洛斯河边“神气像个美杜萨”的小魔鬼,强烈地渴望爱和被爱磨坊主杜黎弗一家住在弗洛斯河畔的圣奥格镇上,杜黎弗有一双儿女玛姬与汤姆。
玛姬性格开朗、活泼可爱,不拘束于传统;汤姆聪明顽皮、性格刚强;兄妹两人从小就感情很好。
佛洛斯河的激流孕育了玛姬自然、本能、激情的天性。
小说中玛姬·杜黎弗第一次出现,便是以佛洛斯河“哗哗的流水声”和“隆隆的水磨响”为背景的。
玛姬正是自然的孩子,“别人老说她像吉普赛人,是‘半个蛮子’”。
母亲杜黎弗太太希望把她也培养成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淑女,希望她“像小姐那样”做补缀的针线活。
然而玛姬对周围的一切充满热情却又不知如何释放,对循规蹈矩的生活怀着潜意识抵抗的心理。
痴迷的、梦一般的心绪总是把她卷入情感的激流,这股激流正像奔腾不息、推动水磨运转的大河的韵律。
玛姬好幻想,强烈地渴望爱和被爱,但又冲动任性,缺乏自制。
自小即被说成是一个“神气像个美杜萨”的小魔鬼,“只是头顶上没有毒蛇”罢了,还被形容为有着一头黑色不驯乱发的“女祭司”。
她会因生气而剪掉自己的头发。
当她饿死汤姆的兔子,汤姆生气不理睬她时,她万分懊恼,哭泣着请求原谅,一副温顺的可怜样,却又偷偷跑到阁楼往木头娃娃头上钉钉子发泄!兄妹俩像原始丛林里的一对小野猫,跳踉嬉戏,舔玩打斗,时而挨脸擦鼻,时而抱怨流泪。
为取悦哥哥汤姆,玛姬做事总想做到完美,潜意识里希望得到汤姆的认同与关爱。
但她的冲动激情与汤姆的理智稳重格格不入,资质平庸、缺乏热情与想象力的哥哥会嘲笑妹妹在知识上的雄心,剥夺她想象生活的自由,并根据苛刻的道德标准严厉地责备她,玛姬很在意哥哥的感受,常伤心落泪。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女性主义分析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女性主义分析作者:张威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5年第01期【摘要】《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由英国女作家乔治·艾略特所著的一部小说,主要讲述了在以男权为主导的维多利亚时期对女性主义的解读。
本文就《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女性主义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女性主义叛逆男女平等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主张男女平等,人人平等,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对人性的尊重,主要是对女性主义的尊重,摆脱传统的男尊女卑的观念,实现男女平等。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这部小说就反映了女主人公对当时社会的不满,积极反抗,毕生与旧观念作斗争,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对女性尊严的践踏,应当予以回击与反抗,是对女性主义的保护。
一、乔治·艾略特简介乔治·艾略特是英国著名的女小说家,出生于1819年,在英国的文学界享有很高的荣誉。
她是第一个深度解剖人心理的理想主义者,不拘泥于当时的社会观念,反对男尊女卑,不认同对女权的蔑视,毕生与传统社会作斗争的伟大女性。
乔治·艾略特不受当时传统社会不尊重女性观点的束缚,积极做自己,与当时的传统社会格格不入,与当时封建的伦理道德社会作斗争,以此来宣示女性不可忽视的地位,应当尊重女性观点。
乔治·艾略特的文学生涯开始于翻译工作,由于受到宗教的影响,艾略特爱上了语言,陷入了对语言的学习与研究中。
后来由于受到查尔斯·布雷的影响,艾略特渐渐失去了对宗教的信仰,开始了对宗教的不断质疑。
艾略特一生写了多部著作,《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她的典型作品。
《教区生活场景》、《亚当·比德》等作品也广受好评。
乔治·艾略特的小说都以悲剧为主,是将悲剧与现代现实生活的完美结合,既蕴含了生活中的悲剧,也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特点。
艾略特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将悲剧与现实主义完美结合的产物,在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但是,在当时却受到了广泛的批评,与亚里士多德阐述的观点形成对立。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女性主义-2019年精选文档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女性主义-2019年精选文档《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女性主义乔治?艾略特被称为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最杰出的三位女性作家之一,而其他两位则分别为费劳伦斯?南丁格尔与维多利亚女王,由此可见,乔治?艾略特在英语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乔治?艾略特所创作的《弗洛斯河上的磨房》具有明显的自传色彩,其中小说中为主人公所设置的家庭背景与作者本身的家庭有着相似之处。
这部小说讲述了少女麦琪在传统社会中对自由与真爱的渴望以及面对爱情与责任所体现出的挣扎、彷徨以及自我牺牲。
这部作品对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背景以及社会大众价值观做出了展现,特别是通过对麦琪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出维多利亚时期中产阶级妇女面对爱情与责任时的困惑,从而对作者本身的女性主义意识做出了传达。
一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观及乔治?艾略特的女性观概述在英国历史中,维多利亚时期是工业化、城市化以及民主化发展的辉煌阶段,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产阶级妇女被认为是最圣洁、最完美的女性,并且赋予她们“家中的天使”这一美誉。
但是,通过了解这些“天使”的生存现状,就可以发现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被歧视以及被压抑的地位。
社会经济的发展让中产阶级妇女的生活状态发生了改变,她们没有必要在为了承担家庭经济而从事生产性活动,这让家庭成为了她们仅有的活动范围并将她们从公共经济领域中剔除出来。
在这样一种社会发展趋势下,女性开始失去自身的社会功能,而只能作为丈夫的陪衬。
虽然看起来维多利亚时期的中产阶级妇女被供养起来,但是事实上缺乏经济自主权的中产阶级妇女在生活中却只能受到男人摆布,并且从法律意义上来讲,女性的地位微乎其微,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女性教育权、婚姻自主权、财产权以及择业权的被剥夺。
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女性被局限在空间狭小的家庭领域中,并处在一种被奴役的状态,所以她们的精神方面受到了巨大的压抑与摧残,也正因为如此,维多利亚时期大量的女性出现了精神疾病甚至疯狂,而女性的这种疯狂不能被简单的作为病理的现象来分析,而应当作为文化现象来分析,只有如此,才能够理解女性疯狂的真正根源与真正内涵,也才能够理解当时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女性主义意识。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服饰书写与女性意识
□ 田海荣
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
2021年7月 (总第163期 )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作家乔治·艾略特在其所著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一书中,通过 讲述杜利弗和多德森这两个家族的故事,全面地展现了19世纪英国乡村生活的风貌。小说中,女主人 公玛吉从童年时反抗社会规约转向长大后对命运妥协。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大量寓意深 刻的服饰书写,读者从中可以洞察到人物的内心。乔治·艾略特笔下的这个女性形象是她自己独特的 女性意识的表达。 [关键词]《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服饰书写;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167(2021)19-0003-04
在衣着装饰方面,多德森家族所要求的 仪式感时时刻刻彰显着(寿王菡 等,2018: 59)。杜利弗太太来自多德森家族,她总是执 着于将玛吉“不听话”的头发卷起来,她还向 杜利弗先生抱怨“我就没办法让她的围裙接连 两个钟头保持干净”(艾略特,2008:10), 可见,玛吉并不想遵守母亲心中理想的着装礼 仪。杜利弗太太在玛吉童年时对她的穿着打扮 可谓是煞费苦心,但玛吉对母亲的要求总是不 屑一顾。她常常不理会母亲的嘱咐,将自己的 帽子随意地放置。当姨父姨母们来到家中做客 时,葛莱格姨妈觉得玛吉的穿着不尽如人意, 以为自己的妹妹吝啬于花钱给孩子买衣服,但 事实是“杜利弗太太的确已经尽了很大的努力 来哄玛吉戴上意大利草帽,穿上葛莱格姨妈改 小了再染过的绸上衣,但是其结果如此令人难 堪”(艾略特,2008:64),同时,普莱特姨 妈对玛吉的头发也表示出不满。对于这些指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还细致入微地展示出了人 物的内心。本文拟从小说中的服饰书写入手, 探究作者的女性意识。
1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展研究
1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展研究19世纪是英国文学史上女性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女性主体意识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和强化。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就1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展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女性主体意识的形成在19世纪初期,英国社会是一个男性主导的社会。
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要比男性低下。
在这种情况下,女性的文学创作很难得到认同和重视。
然而,一些先驱者们开始尝试突破这种困境。
弗兰西斯·伯纳特是19世纪早期最有代表性的女性作家之一。
她在自己的小说《珍妮·艾尔斯林》中塑造了一位独立自主、勇敢坚强的女性形象,为后来的女性文学奠定了基础。
19世纪中期,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这一时期,女性开始了社会和政治权利的争取。
这一运动鼓舞了女性,使她们更加勇敢和自信,这一点也体现在了她们的文学作品中。
查尔蒂·勃朗特和艾米丽·勃朗特就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女性作家之一。
她们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从温柔善良的女子到坚定不移的斗士。
她们的作品中主人公女性往往面临着社会的压迫和对女性的限制,但是她们并不放弃自己的追求和自由。
二、女性主体意识的强化19世纪后期,女性的文学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女性作家们开始将自己的文学作品与政治运动联系起来,使其具有了更强的女性主体意识。
乔治·艾略特就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女性作家之一。
她的小说《弗洛伊·瓦尔甘》中塑造了一位非常勇敢和坚定的女性形象。
这位女主人公在面对村庄的歧视和排挤时从未放弃过自己的追求和信念。
此外,她的小说还探讨了许多关于性别、阶级和种族等问题,说明了女性的自主权和自由意志。
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展也反映在了文学创作技巧上。
女性作家们能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投入到小说中,创造出更加真实、生动、丰富和深入的人物形象。
三、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展的意义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展对英国文学史和女性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乔治·艾略特的女性主义宗教观在《亚当·贝德》中的体现
论乔治·艾略特的女性主义宗教观在《亚当·贝德》中的体现作者:郝明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郝明(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摘要:乔治·艾略特的作品有两个突出的特点:深刻的道德说教和折中的女性主义,将艾略特作品中这两个特点结合起来研究的还不多见。
本文将艾略特的女性观和宗教观结合起来分析小说《亚当·贝德》,在小说的细节中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以此来探析艾略特的女性主义和宗教观。
关键词:乔治·艾略特;《亚当·贝德》;女性主义;宗教观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1-0171-03一、引言乔治·艾略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成就非凡的一位女性小说家。
她与英国19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萨克雷齐名。
艾略特深刻的哲学思辨、折中的女性主义和娓娓道来的道德说教,使她的作品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意义,是后人的宝贵财富。
本文试图从艾略特独特的女性主义视角来看宗教观,找出艾略特的女性主义观点和宗教观的结合点,即女性主义宗教观,从女性主义宗教观的角度分析《亚当·贝德》,使读者更透彻地理解这部小说。
二、《亚当·贝德》概述《亚当·贝德》是艾略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于1859年1月出版。
该书一出版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著名批评家卡莱尔的夫人在读过《亚当·贝德》之后深有感触地说:“我发现自己爱上了整个人类。
”[1]这部小说哀婉动人,却不乏幽默的情趣。
故事发生在英国北方洛姆夏地区的干草坡村。
诚实勤劳的木匠亚当·贝德爱上了附近农场主马丁波赛漂亮的外甥女海蒂·苏洛。
海蒂容貌娇美,但虚荣自私。
她渴望通过嫁给年轻乡绅亚瑟唐尼桑恩来跻身上流社会,与他私下来往并怀上了孩子。
亚瑟被海蒂美丽的容貌吸引,但并没有把她当做结婚的对象,海蒂只好答应亚当的求婚。
英国文学女性意识
英国文学里体现的女性意识以简·奥斯丁,夏洛蒂·勃朗特,乔治·艾略特为例[ 摘要] 十九世纪,女性主义文学繁荣。
谈到女性主义文学,简·奥斯丁和夏洛蒂·勃朗特的确是女性主义文学的标志性作家。
两者在各自的经典代表作《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中,充分展现英国文学女性意识的勃发, 乔治艾略特也是女性文学发展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feminist was flourishing. Undoubtedly Jane Austin and Charlotte Bronte are the representative writers. Their master piece pride and prejudice and Jane Eyre marking the sprouting of the feminist in the English literature. George Eliot is also important female writer in the English literature.简·奥斯丁和《傲慢与偏见》培根说过“妻子说丈夫年轻时的情人,中年时的陪伴,暮年是的守护。
”无疑就很清楚的体现了在文学作家眼中的女性形象以及地位,女性总是附属于男性,没有自己的决定权主动权都在男性手里。
中国古代有句老话,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
在外国也毫无例外,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有选匣娶美,女性没有决定自己婚姻的权利。
可是接下了来的三位女性作家通过她们笔下的人物清楚的表现了她们的女性意识,鼓励女性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
首先要说的就是简•奥斯丁和她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简·奥斯丁(Jane Austen,1775- 1817)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不再像那些男性作家里面的只是配角,她通过对她们心理,语言,思想,行为,等方面的描写突出了主人公的女性独立自主,她们作为理想的女性形象已经走入现实生活。
先进的女性主义思想在跳动一艾略特的女性主义观在《弗罗斯河上的磨房》中的体现
金琼兰(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泉州 362021)摘要:作为一名知识女性,乔治,艾略特敢于挑战维多利亚时代的男权社会,通过其笔下女性的命运表达出非常强烈的女性意识。
本文尝试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乔治·艾略特的第二部小说《弗罗斯河上的磨房》,从“内在力量”VS“外部法则”的角度入手来揭示其先进的女性主义思想。
关键词:乔治·艾略特;女性主义观;内在力量;外部法则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 2012)05-0153-03乔治·艾略特,英国女作家,其杰出的成就使其被公认为维多利亚时期最伟大的女作家之一,但是乔治,艾略特对于女性主义的态度却是十分矛盾的。
她一方面支持女性在婚姻、教育和职业上争取自己的权益;另一方面则高度赞扬女性的克己、屈从、自我牺牲等品质。
但是无论如何,作为一名知识女性,乔治,艾略特敢于挑战维多利亚时代的男权社会,通过其笔下女性的命运表达出非常强烈的女性意识,令人敬佩。
20世纪女权主义的先驱弗吉尼亚·伍尔夫就对她推崇备至,高度评价她为“女性的骄傲和楷模”。
本文尝试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乔治,艾略特的第二部小说《弗罗斯河上的磨房》,从而揭示其先进的女性主义思想。
《弗罗斯河上的磨房》是乔治,艾略特颇具自传色彩的小说。
小说讲述了发生在男权社会一位年轻姑娘麦琪与三位男性——汤姆、斯蒂芬以及菲利普之间的故事。
麦琪善良、正直、天资聪颖,强烈地渴望爱和被爱。
通过对麦琪的刻画,乔治,艾略特表现出了她对女性主义的矛盾态度,但本文将只侧重于对“内在力量”和“外部法则”的叙述来表现乔治,艾略特先进的妇女观。
小说《弗罗斯河上的磨房》中,拥有“良知、爱、忠诚和孝顺”等可贵品质的麦琪是内在道德力量的代表;而男主人公汤姆和斯蒂芬则代表了男权社会传统的外部力量。
在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的碰撞中,艾略特给予了麦琪反抗的力量。
在《弗罗斯河上的磨房》中,汤姆加入父亲发誓复仇威克姆的一幕,显现了汤姆对于统治和威力的深信不疑。
进步与迷惘——从乔治·艾略特作品探看其女性观
进步与迷惘——从乔治艾略特作品探看其女性观
刘颐琳
【期刊名称】《疯狂英语(教师版)》
【年(卷),期】2013(000)004
【摘要】乔治·艾略特是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作家.研究她的女性意识对于深入了解作家在女性创作上的贡献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同时期作家不同的是她更多地关注女性在现实社会的普遍生存状态.她作品中的女性在男权话语的社会下呈现出各自的挣扎姿态,但都摆脱不了男权社会机制的束缚.跟作家本身的愿望一样,呼唤理解和同情成为作家笔下女性形象的强烈需要.作家通过人物在不同情境不同状态下的选择折射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命运,在冷静的述说中透视社会力量的强大.
【总页数】3页(P210-212)
【作者】刘颐琳
【作者单位】南昌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6
【相关文献】
1.尊崇与反叛——乔治·艾略特作品中的女性主义叙事模式解读 [J], 翟永丽
2.在自由与束缚之间——解读乔治·艾略特主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J], 翟永丽
3.乔治·艾略特的女性观探析——从《米德尔马契》中的女性人物谈起 [J], 叶梅
4.从《米德尔马契》看乔治·艾略特的女性婚姻观 [J], 王璨
5.乔治·艾略特作品中女性伦理思想的生态解析 [J], 温晶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女性意识视角看艾略特小说的女性形象
作者: 刘益霞[1]
作者机构: [1]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成都610072
出版物刊名: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42-143页
主题词: 乔治·艾略特;小说;女性形象;女性意识
摘要:乔治·艾略特以反叛传统的生活方式挑战和质疑男权社会,发表小说也用男性化的笔名,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得到与男性作家作品相似标准的评判。
她避免一味强调性优势,认为与其为了求得与男性的平等而让女性修炼男性气质、从事男性职业,还不如让她们保持女性的自然特征。
她努力在作品中探寻区别于男性的“女性特质”.虽然未给女主人公们指明摆脱困境的出路,但她以自身的实践证实了女性能摆脱诸多限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的悲剧
——《米德尔马契》中体现的乔治爱·略特的女性意识
郭孟媛
(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071003)
摘要:本文从乔治·爱略特的《米德尔马契》入手,分析了十九世纪女性所受社会、婚姻、家庭的影响,及自身的局限,从而导致了悲剧的一生,进一步体现出乔治爱略特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米德尔马契》乔治·爱略特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HO —0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乔治·爱略特,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文坛著名的小说家之一。
她的巨作《米德尔马契》中对女性人物进行了的细致入微的描写。
其中爱略特创作出《米德尔马契》中的女性角色的悲剧命运以及作者对女性隐忍的陈述引起评论界的祖多关注。
读者从文中可以深刻体会到维多利亚时期女性在社会家庭婚姻中的地位,感受到女性长期被压抑的抱负以及她们自身由于社会教育的轻视而受到的限制和自身真实愿望的不可协调的矛盾,这种矛盾的最终使女性面对的是自己的失败,只能回归于传统。
1、维多利亚时期下的卑微女性
在女权主义叙述学理论家看来,叙述技巧不仅是意识形态的产物,同时也是意识形态本身。
叙述声音处于“社会地位和文学实践”的交界处;是在社会,经济和文学的存在状况下产生的,并可以体现出这种存在状态。
由此可以分析出处于十九世纪的英国社会的作者乔治·爱略特的叙述声音正是女性作者用过女性声音对当时男权社会这种社会状态的描述,作品中话语权威附属于主导意识形态中受过教育的白种男性,而正是这种叙述声音及对现实的反映体现,让读者可以深刻体会当时妇女的卑微地位。
乔治·爱略特无法脱离她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中的叙述常规与社会习俗,但她从这种常规和习俗中超脱出来建造了女性作者的叙述声音。
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让自己笔下的女性角色演绎出了女性的无奈的卑微和无力的抗争,借此爱略特颠覆与批判了男权制度,打破女性几千年来的“失语状态”,进一步唤醒了欧
洲进步的女性意识,也始她成为当之无愧的女权主义的先驱。
宗教在西方国家社会文化中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
在维多利亚女王执政期间,基督教在民间的影响虽有衰落之势,但基督为万民之主这个观念已经深入民心,“丈夫是家庭的中心”“女人是男人的附属”这种观念仍然盛行。
从长久历史发现来看,男性一直被誉为“可为者,创造者和发现者”,而女性在圣经中就被认为是要受男性统治,附属于男性的角色,其活动领域只应该在家中,女性的智力也只配柔顺的服从。
因此,家庭以外的社会活动都与人们对理想女性的内在要求相违背。
在维多利亚时期,女性要求培养自身的女性气质,对于她们来讲,这是一种职业,也是她们生活重要的一部分,她们的目标和座右铭就是做所谓的“家中天使”。
乔治·爱略特笔下女性形象可以体现出当时女性的所有特征,她们表现出迷失理想,丧失锋芒,只能依附于男人,安分的处于从属地位,因此失掉尊严,在某种程度上讲沦为了服务于男性的生育工具,物化为被观照的对象。
2、爱略特的女性主义观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西方妇女运动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妇女们开始注意到了自身的社会性,开始更多的投入到社会中去争取自身应得到的平等权益。
在这种社会氛围下,有着敏感视角的女性主义的前驱乔治·爱略特在自己的作品中渗透了自己的女性意识。
早期乔治·爱略特为了融入男性主流话语,她采用了男性叙述者,自己披上了男性的外衣,采用男性的笔名来创作吸引读者,而当其女性真相暴露后则改用没有性别标记的拟人化叙述者,以颠覆和解构男性话语与女性话语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叙述权威。
虽然在女性身份曝光后引得批评家的尖刻的评价,但同时她也赢得了尊敬和赞同。
在她的作品中,乔治·爱略特揭露出了女性卑微的现状,同时也为女性指出的出路,及必须在教育领域和社会更方面进行深刻的变革,使女性真正获得经济独立,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样才可以让她们真正的脱离男性千年的掌控,从家中走出来,从自身出发,而不是从男性的角度审视自己的价值,这样她们才可以去独立的追寻自己的道德目标及抱负。
乔治·爱略特在《米德尔马契》中几次提到圣女形象。
爱略特有感于十七世纪西班牙的修女特雷莎的感人事迹,以她为原型塑造出了新的女性形象,正是这种新的圣女形象触动了同时代的女性,让她们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自己的理想与
尴尬的地位,激发了她们改变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实现自身价值和改变生存方式的勇气。
在《米地尔马契》中这个新的圣女形象最鲜明的代表就是双重线索之一的女主角多萝西娅。
3、《米德尔马契》中展现的特有的女性意识
乔治·爱略特在《米德尔马契》中全面深刻的探讨了女性卑微尴尬的处境。
通过对悲剧女主角多萝西娅的生活的刻画,作者展现了多萝西娅作为一个失败的新特雷莎的女性,她的崇高的理想个性无法释放展露,从充满期待,到幻想破灭,从沮丧迷失,到最后的自我救赎。
前言中宣称爱略特是为女人而书,“许多特雷莎降生到了人间,但没有找到自己的史诗,无法把心头的抱负不断转化为引起深远共鸣的行动,她们得到的也许只是…….谬误的生活,……或者失败的悲剧,……她们的热情只得在朦胧的理想和女性的一般憧憬之间反复摇摆。
”爱略特通过对女性的精神与心灵进行了探索与挖掘,控诉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精神的控治和对其理想的扼杀。
小说中,米德尔马契镇如同它的名字般平庸,男尊女卑的思想占主导,女性处于边缘地位。
女人要转变平庸的生活,只有寄希望于丈夫,通过占主导的男性和外面广阔的世界保持些许的接触。
多萝西娅这个充满理想的女人,把“心灵的饥渴”和攀登知识领域的“高台”的理想完全寄托在迂腐年迈的卡苏朋的婚姻幻想中。
镇上的人们认为这个年轻貌美的女孩嫁给足以当自己父亲男人无疑于葬送了自己的幸福,更讶于她想参与到她丈夫编写的《世界神话索引》的工作这样荒诞的思想。
简单来说,她的想法给男性领域造成了威胁,因为她企图延伸到男性的文化领地。
小说中揭示到,女性对对知识的追求触犯了男性中心主义的禁忌。
在这样压抑的氛围下,女人不得不接受物化的命运。
多萝西娅这个不甘被物化的女性婚后的不幸可想而知,她与卡苏朋到罗马度蜜月期间,卡苏朋要继续收集神话资料,而多萝西娅在旅馆暗自哭泣,因为她已经知道了丈夫的知识是没有生命的“僵尸”。
而卡苏朋也发现自己的妻子竟然有着自己的主见意识,这对他是不可接受的,因为他的知识权威受到了威胁。
继而他又发现多萝西娅和他的表侄威尔交往,他嫉妒的立下遗嘱,在遗嘱附录中规定,如果她跟威尔结婚,将丧失财产继承权,借此来给他的妻子日后的行为套上枷锁。
由此可见在男权象征的秩序里,妇女不
仅被摒弃于知识与权利的门外的,她们的思想行为更是受男性的控制,难逃男性的歧视压迫。
然而女性的边缘地位也是由于女性的集体无意识导致的。
书中爱略特提到“我们的作为从远处追随着我们,我们的过去决定了我们的现在”。
小说中的女性难以摆脱自身心理深层对男性和男性社会的依附。
她们已被同化并乐意接受男性伦理道德观,捍卫男性的领地。
如书中提到的莱蒙太太的女子学校,那里专门培养男人中意的“完美女子”,这些年轻女子们训练的有如“赛马”,准备进入婚姻的市场争得男子的青睐。
从这种角度分析,虽然我们可以确定以多萝西娅例的女性角色是男权社会下的牺牲品,而深层分析出的是女性要想获得自身的独立与彻底的解放,不仅要打破社会强加在身上的枷锁,还要摆脱自身附加的链条。
结论
在《米德尔马契》中,乔治·爱略特表明了自己的女性主义观点,揭示出了女性理想和现实间存在的矛盾,女主人公多萝西娅有着远大的理想却无法彻底投入到社会,最后返回到传统角色中。
表面上看来,多萝西娅的努力失败了,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社会赋予女性的悲剧角色,同时这也是十九世纪女性命运的写照;然而在深层意义上来看,多萝西娅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她有限的时间空间中,对身边的男性施加了影响,从而也表明出爱略特对女性运动乃至女性主义发展的推动及期望,正如爱略特暗示的那样“她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女性”。
参考文献
1.乔治·爱略特. 米德尔马契,项星耀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
2. F.R. 利维斯. 伟大的传统. 袁伟译. 北京:三联书店. 2002.
3.杜隽. 乔治·爱略特的小说的伦理批评.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4.张金凤. 乔治爱略特: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调和”. 河南:河南大学
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