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他者”思维(陈奇睿)

合集下载

论后现代主义思维视野下的课堂教学创新

论后现代主义思维视野下的课堂教学创新
学 科 园 界I 教 地
论后 现代 主义 思维视 野 下的课 堂教 学创新
王 土贵
摘 要: 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社会一种重要 的社会文化思潮 , 在对现代 主义 的主体 性、 理性和二元论 批判的基础上 , 强调主体性、 非理 性和多元性。后现代主义思维要求对现行 的课堂教学 的教学观念、 教学过程 、 教学 内容和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 改革创新 。
主 张 一 种 开 放 性 的 、 平 性 的对 话 , 们 十 分 厌 恶 对 对 话 中 的 公 他 对 立 面 的轻 视和 压 制 。 3 反对 人 类 中心 主 义 和 主 客 二元 论 , 导 多元 性 。 倡 后现代主义提 出重新思考“ 主体问题” 也即重新思考人与 , 自然 、 与 社 会 、 与 人 之 间 的 关 系 。人 的 主 体 性 问题 一 直 在 西 人 人 方 哲 学 认 识 论 中 占据 中心 地 位 , 后现 代 主义 思潮 深 刻 地批 评 了 现代主义对个人主义 中心地位的强调, 认为个人 主义 的绝对化 会使它走向 自己的反面 。 主张通过发动一场思维方式上 的巨大 变革来消除主客体的分离 , 改造 由主客 二元论带来 的现 实世界 中价值 与事 实 , 理与实 际需要 的分 离, 为把 人与 自然彼此 伦 认 分开是人类 实践一切 错误的根源 , 要超越 现代 , 必须消解 主客 之 分 , 解 主 体 性 。后 现 代 主 义 主张 文 化 多元 化 , 调 本 文 的 多 消 强 义性和解释 的无限性,克服从单一理念 出发观察世 界的作法, 宣称“ 所有 的方法 都有 自己的局 限性 ”提 倡“ 识论 的无政府 , 认 主义 ”号召“ , 怎样都行 ”允许采用任何方法 , , 容纳一切 思想 , 摆 脱僵化的形式理性,将 人类 从传 统方法 论的奴役 中解 放出来, 从而建立一个开放的、 多元的方法群落 。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多尔,多尔在批判泰勒课程模式是现代主义封闭课程体系的产物和典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后现代课程的标准(4R):1.丰富性(Richness)丰富性这个术语与课程的深度、课程作为意义的载体有关,还与课程的多种可能性或解释有关。

多尔认为,学校中传授的主要学术性学科都有它们终身的历史背景、基本词汇和最终词汇,因此每门学科都会以自己的方式解释丰富性。

如社会学科包括人类学、经济学、历史、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主要通过对话和协商的方式。

这种丰富性能创造各种领域进行合作的、对话性质的探索,因而它与现代主义的观点是不一样的,它体现了一种开放性的特点。

2.循环性(Recursion)循环性这种特征是很重要的。

因为一种内容丰富而复杂的课程,往往需要通过再回头思考它,往往需要再提供各种机会才能掌握。

循环性与现代主义观念下的重复迥然不同。

重复是为了提高固定僵化的业绩,其框架是封闭式的;而循环性是旨在发展能力,其框架是开放式的。

3.关联性(Relation)关联性对于一个在后现代时期中起改造作用的课程是有重要意义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方面,称它为教育上的关联。

它强调在构建课程时要考虑一整套的关系,在课程结构上也要强调其中的关系。

二是文化方面的关系。

有关文化的和宇宙论的关系,虽然在课程之外,但会形成一个更大的网络,课程就在其中形成。

4、严密性(Rigor)严密性是“4R”中最重要的。

它的作用在于使改变了的课程避免滑入“不能控制的相对主义”以及情感上的唯我主义的怪圈。

严密性与通常理解的意思有别,实际上是指概念的重新界定。

严密性在这里意味着一种有意识的企图,去查找自己或别人重视的假设,并且协调讨论这些假设中的有关细节,这样进行对话才会有意义,才会有改造价值。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课程观及其启示韩云洁张海峰(四川汶川阿坝师专基础教育系;重庆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摘要】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强烈地冲击着教育领域。

后现代主义哲学

后现代主义哲学

后现代主义
• 后现代主义最大的弊端是极端的相对主 义,它借助于消解语言中间固有的意义,而 消解人类的价值观。它消解的不光是因 循守旧的道德,而且是任何形式的道德,是 道德本身。
后现代主义
• 定义一: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形成了 一种拒绝用现代主义来表达的思潮,即 后现代主义。它广泛地影响到了艺术、 文学、哲学、科学等各个文化领域,这 种文化思潮对不发达国家形成了强烈的 攻势,迅速地波及了全球各个现代性发 展程度不同的国家。
后工业社会
• 后工业化社会是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宽大温 床。伴随着历史剧变,人们难免对旧有的意识 形态和价值观产生厌倦、怀疑、甚至嘲笑,他 们不再认为对社会的发展负有责任,宁愿将个 人生活置于随心所欲、纷乱无序的状态中。中 心变成多元,永恒成为变迁,绝对变成相对, 整体成了碎片……后现代主义并非只是西方的 文化现象,它对我们的冲击已无可避免。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背景
• 意大利建筑理论家赛维说:“后现代主义其实是一个大杂烩。我看 其中有两个相反的趋向。一个是‘新学院派’,它抄袭古典主义, 但这一派人并不去复兴真正的古典精神,不过摆弄而已……另一 趋向是逃避一切规律,提倡‘爱怎样搞就怎样搞’,把互相矛盾 的东西杂在一起。” 上述两位评论家都反对说现代主义死了。赫克斯台布尔说:“我认 为它还活着,并且活得很好。”赛维也说:“现代主义建筑没有 死……根本在于美国人想要摆脱欧洲文化的影响。” 詹克斯后来承认他的现代建筑“死于1972年”的说法是为了“增 添一点戏剧性”,但还是坚持“死了”。到1983年,他终于承认 现代主义建筑死亡说不符合实际。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背景
• 贝尔所谓后工业社会的“轴原理”是说“理论知识的 中心地位是社会革新和政策形成的根源”。从经济方 面来说其标志是由商品生产经济变为服务经济;从职 业方面来说,专业和技术阶级处于优先地位;在决策 方面,是创造新的“知识技术”。而这些,恰恰就是 目前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几个重要特征。对此,也许我 们可以解释:由于技术变革,而把马克思主义者赋予 工人阶级的作为社会变革的历史代理人的作用取代了, 而且这种取代正如历史发展一样是不可逆转的,后工 业化必将来临。

后现代主义与创意思维

后现代主义与创意思维

后现代主义与创意思维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哲学和文化现象,它与现代主义相反,暗示着对整体性的理念和基于权威的知识的否认。

后现代主义的观点认为,现代性的特征就是独立、分离和纯粹,在这种情况下,后现代主义则反过来认为,万物互相关联,且有着共生状态。

这种哲学观点首先在美国引起了关注,后又在欧洲和其他地区得到了认可。

后现代主义从数学、物理学、哲学、语言等角度入手,试图彻底颠覆原有的知识结构,构建一个全新的哲学和文化体系。

在商业创意领域,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同样深远。

传统的商业文化被认为过于完美、高大上,这正是后现代主义反对的。

相反,后现代主义将近乎可笑的悖离作为自身品牌的核心元素,吸引了大量有创意的年轻人。

后现代主义产品的标志性特点就是不按照规矩来,而是追求破格的形式和特殊的品牌故事。

后现代主义的创意思维为商业文化带来了全新的元素,这些元素涉及到品牌故事、产品包装、广告、市场推广等各个细分领域。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变得更加深刻。

人们现在已经从传统的商业模式和消费观念中逐渐解脱出来,开始追求自己的独特个性。

后现代主义品牌也借助互联网这一技术平台,通过虚拟的社交媒体、数字化的广告和更加富有个性的网站,与消费者建立密切联系。

正是这种多样性,让与众不同的品牌得到更多业务提升的机会。

像苹果、谷歌、可口可乐和纽约时报等知名品牌,它们的商业文化反映了后现代主义的思维模式和创新精神。

但是后现代主义创意思维并不仅限于大品牌。

无论是小型创新型公司还是有野心的创业者,创意思维都可以颠覆传统商业模式,开拓全新的市场空间。

后现代主义创意思维并不仅仅是新点子,它同时包括了对团队合作、对自身目标的激情和对人际沟通的高度重视。

后现代主义的创意思维要求跨越多个领域,将不同的想法、流行趋势以及文化元素整合到一起,这样才能创造出有活力的商业模式。

总的来说,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和商业文化思维在当今的商业环境中影响深远。

从传统的商业模式中解脱出来,且追求自己的独特个性是一种极其有益的思维模式。

后现代课程理论思维下高师音乐教师教育改革的思考

后现代课程理论思维下高师音乐教师教育改革的思考
在诸 多不 足 ,可以通过后现代式 的思考在新 的视 阈中得 到进 一 步的探索 :

课 的音乐专业理论课 ) 注重说教 , 重理论轻实践 ; 专业课 ( 单一授 课 的技巧课程 )与理论 和实践脱钩现象频发 。改变这种教学方 法, 需要 运用现代 化 的教学设 备 , 改变说 教的枯燥乏 味 ; 利用 网 络 和视频 与兄弟院校进行远程教学 , 拓 展学生的学科视 阈 , 提升 学生学 习音乐专业的学习兴趣。在声乐技 巧课和钢琴技巧课上 , 要调整课程设置方案 , 构建多学科融合 的“ 渗透式 ” 课程体 系。 后现代 主义鼓励 人们 怀疑 和批 判一切 现存 的信 条和规 则 ,
与此 同时 , 高师的音乐教学培养方式也会发生相关 的转化 , 要运 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借鉴其他学科的培养方法 , 融合 相关学课的教学模式 。丰富音乐教 师教育的培养方式 , 可以尝试 舞 台教学 、 实习教学 、 竞赛教学 等多种模式 , 也可 以借鉴 研究生 教学 的特点 , 将本科学生 的培养模式与研究 生的“ 导师” 制度相 融合 ; 还可以将学生划分成 “ 实践型” 与“ 教学型” 两类 , 分别设置 课程进行教学 。同时 , 不一定要制定全 国统一 的培 养 目标 , 可 以
★注 : 本 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 文社会科 学研 究项 目, 项 目名 称 : 后现代课程理论视 角下动态生成化音乐课堂模型的研究, 项 目编号
1 2 5 3 21 4 0 。
后现代课程理论思维下高师音乐教师教育改革的思考
画 王艳 杰

要: 后现 代教 育理论 中的 “ 后现 代课程 理论 ” 已经在 我 国的诸 多学科 领域中 得到 实践和 探索 。 运 用 后 现 代 课 程 理 论 思 维 方 式 ,思 考 目 前 高 等 师 范 音 乐 教 师 教 育 专 业 改 革 的 诸 多 问 题 发 现 . 这 种 思 维 对 音 乐 教 师 教 育 的 培 养 目标 、 课程 设置 、 教学 方式 、 师 生观 、 评 价观 、 课 程 体 系 等 方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下的教学思维变革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下的教学思维变革
课堂教学
2 8 4 霸’ 砗 0 年第2期 鹭 I 拳 0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下的教学思维变革
● 张俊 列 徐 学 福
摘 要 : 源起 西 方的后 现 代 主 义 , 现代 理 性进 行 了诸 多的批判 和诘 难 , 别是 后 现代 主义 关 于 对 特
现代 知 识观 的批 判 , 为教 学 变革提 供 了新 的认 识依 据 。故 以分析 后现 代 主 义知识观 为依 据 , 从教 学关 系、 学过 程 、 学 目的 三 个方 面来论 述后 现代 主 义知 识观 下的教 学思 维变 革。 教 教 关 键词 : 现代 主 义 ; 识观 ; 学 思维 变革 后 知 教

为 :人 类有 两类 知识 。 “ 通常 所说 的 知识 是用 书面 文字

教 学关 系 : 从对 象 性 思 维 向关 系性 思 维 的变 或地 图 、 数学 公式 来 表达 的 , 只是 知 识 的一种 形 式 。 这
还 有一 种知识 是 不能 系统 表达 的 , 如 我们 有 关 自己 例 教学 关 系是 指师 生关 系 。受现 代理 性 的影响 。 认 行 为的 某种 知识 。 如果 我们 将 前一种 知识 称 为显性 知 为 知识是 客观 的 、 绝对 的 、 是对 客观 事物 的真 实 反映 . 识 的话 , 那么 我们就 可 以将 后 一种 知识 称之 为 缄默 知 科 学 知识 是唯 一 的真理 , 有绝 对权 威 。这 种 知 识的 识 。”利奥 塔 (.y ta认 为 “ 具 阁 F oa ) L r 后现 代 ” 是对 元叙 事 就 权 威性 为教 师权 威 寻找 到 了合 法基 础 , 为教 师 比学 的质疑 ,1 学玩 的是 自己的语 言游 戏 . 认 [ 3 科 它不 能使 其他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审视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审视
a wa r e n e s s wi t h p o s t mo d e mi s m e d u c a t i o n p e r s p e c t i v e . Ke y wo r d s : p o s t mo d e mi s m ;i d e o l o g i c l a a n d p o l i t i c a l t h e o y r e d u c a t i o n;r e f o r m
角审视 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和改革 , 汲取后 现代 主义 的
思 。二是 以电子信息为核心的新技术 的出现 , 带来交 往范式
的转 变 , 信息制造业 的突飞猛 进 , 信 息技术 虚化 了交往 的界
限, 原本清晰 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 , 甚至可 以穿越 , 这 些变化
营养 , 探讨改 革路 径 , 不 断提 高思 想政治理论课 的教学效果 。
Ab s t r a c t : P o s t mo d e mi s m h a s h a d a p r o f o u n d i mp a c t o n a l l s e c t o r s o f s o c i e t y c o mp l e t e l y d i f f e r e n t f r o m mo d e r n i s m t h o u g h t s a f t e r b e i n g i n t r o d u c e d t o C h i n a .I t h a s i mp o r t a n t s i g n i i f c a n c e f o r i mp r o v i n g p e r s o n a l i t y t r a i t s o f s t u d e n t s ,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 a b i l i t y nd a i n n o v a t i v e

后现代主义哲学对传统思维方式的转换

后现代主义哲学对传统思维方式的转换

后现代主义哲学对传统思维方式的转换所谓,“现代主义哲学”按照后现代主义者和后现代主义的反对者(如哈贝马斯等人)的共同理解。

是指从笛卡尔开始的理性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孔德的实证主义,20世纪的马克思·韦伯的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等。

可以说,后现代主义对于西方传统哲学的批判是整个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哲学批判和论战中最全面、最激烈、最具根本性的一幕。

后现代主义哲学对现代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的转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全面批判后现代主义的中心问题可以说就是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系统的批判,消除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影响。

它从几个不同的方面揭示了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根本缺陷,而用后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取而代之。

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传统形而上学的表现是“逻各斯中心主义”,总体性和纵向思维,以主体为中心的人道主义。

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

德里达追随尼采和海德格尔,对西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经笛卡尔直至康德、黑格尔的形而上学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他将西方哲学的传统归结为“逻各斯中心主义”,这种逻各斯中心主义一方面表现为以当下存在为中心的本体论,另一方面表现为口头语言即言语中心论或语音中心论的语言学。

德里达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是以二元论或两极性为思想前提的,它将一系列后者对前者的否定的概念、范畴对立起来。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深深地植根于语言之中,逻各斯中心主义在语言学中表现为“口头语言中心论”或“语音中心论”。

语音中心论把语音当做语言的本质,认为语言的本质是说话而不是写作,写作不过是说话的派生物(记录)。

思想写在纸上就与作者有了距离、差异而缺乏直接性,意义不能完全自我呈现,这就给各种形式的意义混淆提供了可能。

因此,语音中心论认为口头语言优越于书面语言,说话优越于写作。

德里达把对于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和对语言学的批判联系起来,批判“逻各斯中心主义”就从批判“语音中心论”开始。

试析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

试析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
收稿 日期 :20 一1 0 5 0—1 1 作者简介:谢武 纪(9 5 ) 男 , 17 , 长沙人 , 师, 讲 硕士研究生。
值 的追求 , 主张从人的生活经验 出发, 倡导一种非统一
维普资程 学院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现代 主义思维方 式并 没有真正的超越现 代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 , 而且有 简单化趋向。
关键词 :后现代主 义 ; 解构 法; 系学 ; 谱 语言游戏说
中图分类号 :B 0 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7 —9 1 (0 6 0 0 8 —0 6 2 6 7 2 0 )3 2 9 3

后 现 代 主 义 概 论
后现代__作为一种哲 学思潮 , 主义 它不仅在一定程 度上改变了当代哲学的走向, 而且 已广泛地渗透到文
现代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对现代西方哲学
发展进行新的反思和变更 的需要 , 在某种意 义上反映
学、 心理学 、 社会学等各个学科中去。 那么究竟什么是
源态度的看法进行了批判 , 他认为 ,踪迹并不意 味着 “ 存在着一个根源, 只是暗示 出在场之物和不在场 之物
的分延网之间的联系 , 不断变化的延搁 网使在场之 物 的意义具有任何 可能性 , 5 ”j %因此 , 踪迹似乎表示 着
维普资讯
第 2卷第 3期
2006年 7月
沈阳工程 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unl f hn agIsi t f nier g Sc l c ne) o rao eyn ntueo gnei (oi i cs S t E n aS e
后现代主义呢?刘放桐认 为“ 后现代 主义本来是指一 种以抛弃普遍性 、 背离和批判现代 主义 的设计风格 为 特征的建筑学倾 向, 后来被用来指称文学 、 艺术 、 美学 、 哲学 、 社会学 、 政治学 、 甚至 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中具 有类似倾 向的思潮 。l6 一般认为 后结构主 义是后 ”I j 现代主义哲学的典型体现 , 主要是 由德里达 、 福柯 、 巴

后现代主义及其哲学转向思考

后现代主义及其哲学转向思考

后现代主义及其哲学转向思考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的产生深刻影响并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和建构使人们的思维方式更具强大的现实批判精神和新的理性思索。

后现代主义向哲学转向对建构新的更合理的理论思维给予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标签:后现代主义;解构与建构;哲学转向“二战”后,现代西方社会随着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变速加剧,跨入了所谓的“后工业社会”,并在理性与非理性、太阳神与酒神、上帝与世俗的搏杀中,经历着新的“嬗变”。

正是这种嬗变标志着20世纪的西方文化分为两个时期——现代主义(Modernism)与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后现代思潮在20世纪60~70年代兴起,并伴随着科技革命和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西方社会进入了“后工业社会”,在文化形态上称之为“后现代社会”,至今已渗透到艺术、哲学、经济、政治等几乎人类生活的全部领域,并出现在不同主题的大众文化中。

虽然后现代精神或后现代意识形态现在尚未取代资本主义传统的主流思想,“后现代性”尚未覆盖“现代性”。

但它正在当今世界各国的意识形态、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发生着深刻影响,并且渗透在世界的全球化进程中。

本文试图从后现代性及后现代哲学转向方面进行理论分析,以便更好地认识后现代主义这一思维方式。

一、后现代主义及其思维方式的产生所谓“现代”,按照后现代主义者和哈贝马斯等人的共同理解,从历史时期上讲,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经启蒙运动到20世纪50年代,实际指西方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而走向现代化的过程。

“现代化”就是指商品化、城市化、官僚机构化和理性化的过程,这些过程共同构成了“现代世界”。

“现代性”体现的是理性和启蒙精神,它相信社会历史的进步,人性的不断改良和完善。

而在1982年增补版《牛津英语词典》中对“后现代”的解释是:“指继被叫做显得的东西之后,或时间后于现代。

”这就将后现代看作是时间上的、历史分期的一个阶段。

然而对“后现代”许多人把它看作是西方历史上的一个戏剧性的断裂或决裂,是一种旧的东西的终结和新东西的来临。

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波普尔:科学伪证主义第一位泼洒后现代反权威主义、反教条主义理论图景的大师:卡尔·莱曼德·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代表作:《科学发现的逻辑》(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猜测和反驳》(conjecture and refutations)《客观知识:进化论观点》(objective knowledge-on evolutionary approach)《自我及其大脑:相互作用的论证》(self and its brain-an argument for interactionismj)库恩:科学历史主义托马斯·萨缪尔·库恩(Thomas Samual Kuhn)当代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学家、美国科学院士、美国科学史学会主席。

代表作:《哥白尼学说的革命:西方思想发展中的行星天文学》《科学革命的结构》《量子物理学史资料:目录和报告》《必要的张力》《黑体理论和量子的非连续性》《什么是科学革命》费耶阿本德:多元主义方法论保罗·卡尔·费耶阿本德(Paul Karl Feyeraben),先后在英国大学、加州柏克利大学、瑞士苏黎世工业大学任哲学教授。

代表作:《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知识理论的刚要》《自由社会中的科学》《实在论、理性主义和科学方法》《经验主义问题》夏皮尔:反预设主义和相对主义杜德理·夏皮尔(Dudley Shapere):当代国际学术界颇具广泛影响的美国哲学家。

代表作:《科学理论的结构》《理性与知识的探索》弗洛姆:后现代生存主义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美国籍德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代表。

代表作:《逃避自由》《自为的人》《健全的社会》《超越幻觉的链条》《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人之心——其为善为恶之天赋》《你像神一样存在:一种旧的及其传统的基本的解释》《希望之革命:趋向一种人性化的技术》《人的毁灭性分析》《占有还是生存》《论不顺从及其他论文》莱恩:后现代理解主义莱恩代表作:《分裂的自我》《自我与他人》《健全、疯狂与家庭》《理性与暴力》霍兰德:后现代主客融合主义诺曼·N·霍兰德(Norman N. Holland):代表作:《后现代主义精神分析》德里达:解构主义德里达代表作:《人的终结》《人类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播撒》《文字语言学》《书写与差异》《解构与批评》《继续生存》福柯:反人本主义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代表作:《精神病与心理学》《疯狂与文明》《诊所的诞生:医学知觉的考古学》《事物的秩序:人文科学的考古学》《知识考古学》《什么是作者》《话语的秩序》《权利知识》《戒律与惩罚:监狱的诞生》《作为自由的实践的自我关照的伦理学》《性史》利奥塔:反总体同一性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代表作:《力比多经济学》《话语、图像》《回答这个问题:什么事后现代主义?》《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罗蒂:后现代文化观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代表作:《哲学与自然之镜》《实用主义的后果》《哈贝马斯与利奥塔论后现代性》《偶然性、反讽和协同性》《客观性、相对主义好真理》《真理与进步》哈桑:后现代不确定性和内在性伊哈布·哈桑(Ihab Hassan)代表作:《超批评:对时代的七种推测》《正义的普罗米修斯之火:想象、科学和文化变迁》《奥尔甫斯的解体:走向后现代文学》《创新/革故:人文科学研究的新视角》《什么是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化中的新思潮》《后现代转折:后现代理论与文化论文集》杰姆逊:后文化心理逻辑弗雷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 Jamwson)代表作:《马克思主义与形式》《语言的囚牢》《侵略性的预言》《大众文化中的物化与乌托邦》《政治无意识》《后现代主义与消费社会》《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后现代思维与当代艺术设计教育

后现代思维与当代艺术设计教育

后现代 主义是信 息社会 的产物 , 2 是 0世 纪后 半期 西方
社会广 为流行 的哲学 、 文化思 潮 , 其影 响现 已遍 布哲学 、 社会
真理 的哲学观 , 他们 从人 的生 活和经 验永 远是个别 的 、 杂乱
的、 协调的观念出发 , 不 倡导一种非统 一的 、 个别 性的价值认 识 。二是反 中心性 、 同一性 、 反 反整体 性。这是解 构 主义 提 出的要求 , 解构主义 的 目标就 是拆 除具有 中心指 涉结构 的整 体性 、 同一性 , 而把差异性 、 缘性原则作 为判 断一切事物 价 边
20 0 8年 2月
F b 20 e .O 8

艺 术研 究 ・
后现代 思维与 当代艺术设计教育
胡伟 飞
( 丽水学院美术 系 浙江丽水 3 30 ) 2 00

要 : L代主义表现为一种 思维方 式。其 特征 有三 : 思现代 性、 NJ 反 多元 化 思维和否定性 思维。我们 应适应
维普资讯
第2 7卷第 1 期
Vo . 7. . 1 2 No 1
西 华 大 学 学 报 (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哲
Ju a o iu n es y( hlsp y& S ca S in e ) o r l f h a U i ri P i o h n X v t o o il ce c s
Ab t a t P s- d e im hn i g mo e w t h e e t r s o n e - d e im ,mut ai t h n i g a d n g t e t i - sr c  ̄ o t mo r s i a t ik n d i t r e f au e :c u t rmo r s n s h n l v rae t i n n e ai h n i k v k ig o k e b e s t h me n k o w r ・ o i g at t e in,s h o s s o d i t d c o o tmo e p rp c v n .T e p a r a tw h te t s a d ma e fr ad l k n r si d sg i i o i c c o l h u n r u e s me p s- d m e s e t e l o i it r e i r ii g n o atd sg tan n ,w i h w l b o d n t e h 6z n o r aii n n i iu l y d s ly n h c l r a e h o o fc e t t a d i dv d ai ip a . i vy t K e r s p s・ d e p rp c ie r d sg r ii g mo e i el cin;d v ri rp cie;n g t e p rp c ie n - y wo d : t o mo m e e t ;a e i tan n ; d r t r f t s v t n n y e o ie t p se t s ye v e ai e e t ;id v s v i vd ain d r n e iu t i e c o

最新-后现代哲学他者思维启示 精品

最新-后现代哲学他者思维启示 精品

后现代哲学他者思维启示后现代语境中的翻译远非语言的简单转换,作为一种文化政治实践,翻译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翻译区成了各种势力的角力场所。

文化,正如奥恩斯坦所言,在现代世界体系中成为了意识形态的战场-[1]31。

当今,随着文化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普遍主义和文化同质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文化霸权随处可见。

但随着文化危机和身份焦虑感的增强,去全球化-和文化反霸权的诉求也日益高涨,凸显他者的思维模式业已形成。

这种思维模式深刻影响了翻译研究的发展。

翻译史是文化史,是一部与文化他者相遇的历史,那么,研究文化他者如何被书写、被表征是一种文化政治意识的体现,其意义深远。

一、对文化他者的两种立场一他者的界定他者是相对于自我而言的。

自我必有我性或同一性-,他者必有他性或他异性。

牛津英语词典中,他异性指的是不同、成为他者的一种状态,。

在后现代语境中,他异性包含了尊重他性的伦理诉求[2]6,是后现代思想家反思、批判现代理性的一种话语方式,有其道德和政治意义。

1996认为,对文化他者的立场有两种1色欲化的,认为他者仅仅是主体某种欲望和情绪的投射,是另我。

这样,自我就作为主体、普遍性、同化、整体而出现,而他者作为客体、异己、特殊性、差异而出现,是附属的、次等的。

2伦理化的,体现了自我对他者的责任与义务,这样的一种自我———他者关系破除了传统上的等级次序,他者是绝对的他者,是不能还原、同化为自我的[3]130-132。

二现代性与色欲化他者鲍曼认为,他者是现代性的产物[4]7。

因为在现代以前,是一个没有反思性的世界,神统治一切,没有认同的自觉和身份疏离的焦虑,因此,也就没有他者的范畴。

而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世界建构了一种理性文化鲍曼语,即追求人为的、理性的现代完美秩序,排斥混乱,把不符合建构理性秩序要求的其他事物他者化,这样那些与我性、相同性不同的代表否定价值的他性、相异性等必将铲除或重整、同化,即对他者去合法化[5]1。

而这种总体化、同一化、本质化的现代理性,如福柯所言,是一种压迫性的力量。

后现代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特征--从自组织动力学的观点看

后现代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特征--从自组织动力学的观点看

后现代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特征--从自组织动力学的观点看薛伟江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辑刊》
【年(卷),期】2004(000)003
【摘要】后现代主义哲学研究的核心,归根到底在于揭示其作为一种崭新思维方式的特征及其科学内涵.比较研究显示,后现代主义哲学思维方式是与自组织动力学理论相一致的动力学思维方式,具有"二总三分"的特征.在总体特征上,两者都反对线性化和封闭性的静态逻辑,主张从差异子系统间的交互作用出发把握事物的生成发展过程;在具体特征上,两者都重视子系统交互作用中的竞争策略和协同策略,强调事物的发展意味着打破旧的运动模式(结构)对于系统的控制和支配.这一方面说明,同时代的科学与哲学有着天然的联盟关系,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后现代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辩证法倾向.
【总页数】7页(P4-10)
【作者】薛伟江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15;N031
【相关文献】
1.森林复杂巨系统中的自组织动力学特征分析 [J], 董军;姚顺忠;张嘉宾;李玮;卢元静
2.内时间的动力学演化探索——从德勒兹的哲学观点看 [J], 陶建文;
3.从一道竞赛题看动力学问题的三个基本观点 [J], 张政
4.从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看教育主体问题 [J], 牛立然;魏书胜
5.后现代哲学思维方式的特征——从自组织动力学的观点看 [J], 薛伟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后现代主义:人类的别一种智慧

后现代主义:人类的别一种智慧

后现代主义:人类的别一种智慧
姜静楠
【期刊名称】《小说评论》
【年(卷),期】1995()4
【摘要】国内出现了那么多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著作、文章,在这些著作和文章中,出现了那么多新名词,竭力使人了解什么叫后现代主义。

然而名词越多越造成人们的眼花缭乱,越使人觉得后现代主义混乱不堪。

那么,能否简单一些,让人不用受这般阅读天书似的痛苦,不被这新名词的狂轰乱炸弄昏了头脑,而直接了解其精髓或要害呢?【总页数】4页(P81-84)
【关键词】现代主义;形而上学;辩证法;卡尔维诺;解构主义;人本主义;理论体系;理性思维方式;后现代主义小说家;“人”
【作者】姜静楠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儒家思想是人类一种智慧和力量 [J], ;
2.道德是人类具有的一种价值理性智慧 [J], 葛晨虹
3.民间智慧与草根创新--一种心理人类学的分析视角 [J], 罗劲;师保国
4.法律——人类追求理想的一种特殊智慧形式 [J], 姜丽萍;曹兴
5.AlphaZero:一种人类从未见过的智慧 [J], Demis Hassabis[1];晗冰(编译)[1]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10月10日理论版/ceh/llpd/2009/10/10/54062.shtml后现代主义“他者”思维——论定位理论的哲学基础陈奇睿2009年2月的美国《财富》杂志(Fortune)刊发题为《十大最佳商业经典介绍》的文章,列出了《史上百本最佳商业经典》的前十位,艾尔·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合著的《定位》名列首位。

该书正式出版于1981年,是里斯先生和特劳特先生十多年理论探索与实践的结晶。

1969年7月《工业营销》杂志首次发表艾尔·里斯和杰克·特劳特有关定位的文章,1972年《广告时代(Advertising Age)》连续刊登了总题为“定位时代”的系列文章。

《定位》一书是这一理论发展渐趋成熟和完善的标志。

我国台湾学者刘毅志先生是将《定位》翻译成中文的第一人。

大陆最早接触的定位版本是刘毅志先生于1987年第二次翻译的《定位》(1986年版),书名叫《广告攻心战略品牌定位》。

特劳特先生于2002年来华,并做了巡回演讲,但在当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同年,特劳特(中国)定位咨询公司在上海成立,王老吉和劲霸男装是其首批客户。

随着王老吉的成功,定位理论才渐渐为大众所关注。

为什么定位理论在中国传播如此之慢,并且还是“母以子贵”、通过被辅导成功的企业案例获得关注呢?比较明显的原因有以下两个:首先,定位通常被认为是经验案例的总结,其勉强拿来作立论依据的是心理学,但这方面在中国的传播和认同都远远不够;其次,特劳特先生出身于广告界,不是传统的学院派,其理论没有以教科书的形式在高校传播,因而没有进入主流经济学视野。

但是我认为,更重要、更深层的原因也许在于:特劳特先生始终没有明确指出过其定位理论的哲学基础。

众所周知,每一种人文社会学科理论的产生都必然具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哲学基础,因为理论一方面需要扎根于现实,另一方面又必须借助一定的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来分析、解读和指导现实。

因此,一种经济学理论如果没有明确的哲学根基,那么它在受众眼里就会如同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孙猴子一样,难免有些来历不明、不可信任。

这就是定位理论目前所面临的困境,也是阻碍它快速传播的根本性因素所在。

那么什么是定位的哲学基础呢?笔者自接触定位理论后不久开始思考这一问题。

其实2007年,特劳特先生第二次来华,笔者作为当时在中国尚属寥寥的定位理论后学弟子之一,得以面见先生、期盼一释疑惑。

但是遗憾的是,特劳特先生仍然没能给出明确答案。

由于定位理论家们没能找到该理论赖以安身立命的终极根基,因此在具体案例中,常常出现无法有效地说服客户或其他受众的情况。

例如,在《定位》一书的“美国西部联盟公司邮递电报”案例中,特劳特先生就没能很好地向他的客户解释为什么“低价位电报”有着比“快速信件”更好的发展方向,最后只能“补”一个调查作为证据来“验证”他的结论。

在我们为企业的咨询实践中也经常遇到这个问题。

一、从“他者”出发:定位理论的哲学基础很显然,要厘清定位理论的哲学基础,我们唯一可行的道路就是回到该理论本身。

我认为,定位理论最有价值的核心观点在于:“不要在产品里、甚至不要在你自己的脑子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要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是特劳特针对当代社会传播过度的特征向企业家们提出的忠告。

《定位》第一章反复强调了这一观点:“既然用什么办法都不能使别人接受你的信息,那就别去管传播这一头了,去把注意力放在接受方身上。

集中研究一下预期客户的观念,而不是产品的现实情况。

”“说到真理,我们谈论的是什么样的真理,是从局内人的角度还是从局外人的角度?”这是一个真正革命性的建议,因为它完全颠覆了人们看问题的传统视角与方法。

一般情况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它是什么?”开始的。

“它是什么?”是本质主义哲学时代的基本思维方向,它引导着认识主体将所有关注的焦点集中于对象身上,却从不会返观自问“我是什么?”。

也就是说,在传统认识论中,“我”是认识活动不证自明的出发点。

“我”最主要的构成要素是“理性”。

只要拥有理性能力,“我”就能够把握对象、认识世界。

然而,特劳特显然试图让人们自问“我是什么?”而不是“他是什么?”,因为无论是“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注意力放在接受方身上”还是“局外人的角度”,强调的其实都是“在他眼里的我是什么样的?”也就是说,“他”变成了主体、认识事物的出发点,而“我”反倒成了“他”的客体。

作为主体的“自我”就不是最重要的,而作为客体的“他者”才是最重要。

因此在特劳特先生看来,企业作为广告的制作者(作家)的意志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广告的受众(读者)对广告(文章)是如何阅读的。

由此我们看到了定位理论真正的哲学基础所在:后现代主义。

众所周知,“他者”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在西方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关键词之一。

彼时,随着两次世界大战促使西方人对现代文明传统的怀疑与反思日趋强烈深入,同时也由于电脑等新科技革命、以及战后由于殖民体系瓦解而逐渐形成的全球化浪潮的推波助澜,以解构传统为典型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应运而生、并很快席卷全球。

以“他者”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正是后现代主义反对以理性“自我”为中心的传统认识方式的结果。

后现代主义哲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法国思想家德里达对此有十分精深的思考及论述。

在德里达的思想里,由“他者”延伸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延异”,它充分表达了后现代思想的“不确定性”特征。

“自我”是唯一的,但“他者”无数。

因此,以“他者”为中心实际上意味着我们的思维结果始终会因不同的“他者”视角的改变而改变,因而将是灵活的、模糊的、不确定的。

德里达使用“延异”这个概念,突出“产生差异的差异”的自由无限可能性的性质。

接下来让我们将“他者”思维运用于经济学领域,看看它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从“他者”出发、追问“在他眼里的我是什么样的?”,意味着企业要力图克服掉从企业自身出发,关注企业、关注产品、关注技术、关注推销广告的传统思维惯性,转而去关注作为“他者”的消费者。

在消费者头脑中,“我”应该是什么?同时,由于在当代充分竞争的商业环境下,每一个企业都必然面临着与同行业其他企业展开竞争的压力,因此,追问“在消费者头脑中我是什么?”的问题就会自动置换成:“在消费者头脑中,我与其他同类企业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以“他者”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就转换为寻求“差异”。

德里达就把“产生差异的差异”当成经济学的概念。

经济活动的基本特点就是它建立在“产生差异的差异”的基础上的生产性、不稳定性、竞争性和高度自由性。

本来,经济活动产生的缘由,就是差异本身,因为有差异才有经济学的立身之本——交换活动。

如果生产者和消费者只有“同一”而没有“差异”,那就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交换,就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商品经济。

而交换活动需要不断维持和更新,在此过程中就会不断产生强烈的差异性要求。

“定位”,用特劳特的话一言以蔽之,就是“与众不同”;用哲学术语来表达,就是坚持“他者”思维,坚持“差异化”。

因此我们可以说,定位理论的哲学基础就是后现代主义对“他者”价值、对“差异化”的发现和高度重视。

二、后现代经济学:定位理论的同盟军六十年代后,后现代主义思潮迅速向所有人文社会学科渗透。

与其他学科相比,“经济学的后现代转向”算是比较滞后的。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纳曼所创立的行为金融学是后现代经济学的佼佼者,该理论“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特别是与在不确定状况下的决策制定有关的研究”,通过对资本市场的解构取代了相对应的现代经济学观点,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主流观点,是唯一一支取得正统地位的后现代经济学。

所谓“经济学的后现代转向”,是指经济学体系的核心从理性“自我”转向曾经被完全忽视的、感性的“他者”。

简言之,工业化的现代经济学以理性为内核,以企业自我为中心;后现代经济学将以感性为内核,以消费者(“他者”)的感性经验为中心。

这里的感性经验,绝不同于农业社会那种生产者与消费者合一的自给自足的感性经验,后者是生产者自身的感性,而后现代经济学强调的是作为“他者”的消费者的感性。

行为金融学在资本市场淘汰了现代经济学成为主流,正是因为它将这种“他者”的感性提高到了理性之上,强调一种包括理性又超越理性的“更高的”感性。

感性选择能够克服被现代经济学奉为圭臬的所谓“理性经济人”假设的致命弱点(在时间不足、信息不足的金融实战中,“理性经济人”是虚妄的,因为真正的理性决策几乎不可能),从而由繁入简,直接走向日常生活中的人。

由此可见,后现代经济学比现代经济学更贴近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综上所述,以后现代主义的“他者”思维为核心根基的定位理论有可能成为后现代经济学的后起之秀。

它本身即诞生于西方后现代思潮形成时期的六、七十年代,促使其诞生的直接的经济学因素——消费者大众成为市场主宰者——同时也是整个后现代文化形成的催化剂,因此它本应属于后现代主义在经济学领域中的最早表征,可惜的是,四十年来,人们一直没有从理论的高度上意识到这一点。

今天,在商业竞争更加激烈、消费者主导趋势更加明显的情况下,定位理论的重要性必将越来越得以凸显。

三、实例:“自我”思维的失败与“他者”思维的未来那么,到底什么才叫做从“他者”出发的思维方式?如何才能做到“差异化”定位呢?从“他者”出发,就是从消费者出发,在消费者的头脑中寻找企业的生机和未来。

在这方面,“九龙斋”堪称典范案例。

九龙斋饮料公司的前身是燕京集团的饮料公司,原本生产的是冰红茶、绿茶、矿泉水,不生产酸梅汤。

如果企业仅从自我出发去选择发展前途,那么它肯定要努力地发展原有产品才符合现代经济学“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的原则。

但是,如果从“他者”,即消费者头脑里的印象来看,红茶、绿茶、矿泉水都已经被其他的大品牌占据,人们一旦想要买一瓶冰红茶,基本上都会去购买已经代表了这个品类的“康师傅”。

在此情况下,燕京饮料公司根本没有机会。

于是,从“他者”思维出发,挖掘消费者头脑中固有的那些可以作为饮料功能、却还没有被其他品牌成功代表的观念因素,就成为定位理论重塑燕京饮料公司的关键。

于是,“九龙斋”酸梅汤及其“去油腻”的功能定位横空出世了。

众所周知,现代人的饮食习惯高油脂不健康,因此“去油腻”是消费者头脑中一个极具价值、且有迫切需求的观念。

但是幸运的是,这个观念还没有被其他企业和品类占领。

本来,像内蒙古的奶茶、华旗牌山楂果汁、信远斋和康师傅的酸梅汤这些具备去油腻功能的老牌产品都有可能抢先占据这个观念的,但他们没有,这就给了燕京饮料公司一个机会。

燕京饮料公司是先有了定位,再买下“九龙斋”配方,再建生产线的。

后来索性连公司名称也改作九龙斋了。

因此我戏称九龙斋是一个“定位原教旨主义”的案例,因为它证明了定位的核心要素是“他者”思维,证明了企业甚至可以先有出自“他者”思维的定位观念,后有产品,而产品甚至可以与生产者(厂家)无关,同时也证明了“一个公司只生产一种产品”这一定位理论十分推重的后现代企业运营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