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资料】劳动技术教育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劳技与语文整合课

劳技与小学语文整合课——《制作肥皂泡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尝试使用各种洗涤用品制作能吹出泡泡的水,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观察肥皂泡的美丽与语文文本的理解相结合,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教具准备】肥皂、洗衣粉、洗手液、洗发水等常见洗涤用品;人手杯水和根小木棒;吹泡泡的工具;语文课文29课《肥皂泡》的文本。
【教学重点】学习制作肥皂泡的方法;体会老舍文章的精彩之处。
【教学难点】洗涤剂的配比;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1.提问引起学生兴趣。
(1)师:是不是所有的水都能吹出泡泡?(2)老师试着用清水吹泡泡,不成功。
师:可以用什么办法做出能吹出泡泡的水?(3)引导学生讨论:在水中加入什么可以让水变成泡泡水?(支持学生的各种想法,为学生提供他们想到的能添加的洗涤用品。
)2.制作泡泡水。
(1)教师讲解并示范制作的过程。
(2)请学生把自己要的洗涤用品加入装有清水的杯子里,并搅拌。
(3)比较加入不同洗涤用品的水有什么不同。
3.吹泡泡,观察泡泡五颜六色的美丽场景。
(1)用吹泡泡的工具来试试做的泡泡水能不能吹出泡泡。
(2)不断调整吹得力度,直到吹出泡泡。
(3)观察美丽的泡泡,说一说这是一种怎样的场景。
4.对照文本,体会作者的精彩描述。
(1)学习语文课文29课《肥皂泡》。
(2)体会一下作者吹出泡泡的方法与你的一样吗?(3)讨论:你看到了一种怎样的情景,作者描写的有哪些不同,有哪些相同?5.整理用具,回味全课。
(1)这一课你学会了什么?(2)这一课你又懂得了哪些描写的方法?6.作业:回家制作肥皂泡泡,观察并写下它们五彩美丽的样子. 【教学反思】。
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融合 案例

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融合案例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教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然而,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和整合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了一种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融合的案例。
该案例在初中语文课程中引入了劳动教育元素,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劳动项目、制定劳动计划、实施劳动任务、总结劳动成果等流程,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劳动技能、提高劳动素养。
同时,语文学科的阅读、写作、口语等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该案例的主要实施步骤如下:
1.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劳动项目,如校园环境整治、文化墙建设、植树造林等。
2. 学生根据项目特点和个人能力制定劳动计划,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量等。
3. 学生分组或单独完成劳动任务,同时记录劳动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和感受,形成劳动日志。
4. 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可以结合语文学科的阅读、写作、口语等能力,撰写劳动感悟、劳动报告等。
通过这种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融合的案例,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劳动素养和技能提升,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
同时,这种融合模式也可以为其他学科与劳动教育的整合提供借鉴和参考。
- 1 -。
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融合课题

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融合课题
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融合课题
一、背景
随着社会发展的加速,人们对劳动教育越来越重视。
劳动教育在培养和提升人们的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语文学科本身就可以让孩子们在文字上提升引导孩子们去发现和注意劳动的意义,它可以用文字概括和描述劳动,以此来促进劳动教育。
二、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如何运用语文学科来支持和发展劳动教育。
三、研究内容
1、对比当前劳动教育的情况,了解其中的问题;
2、运用语文学科如何来推动和发展劳动教育;
3、改革劳动教育课程,结合语文学科来实现深度融合;
4、对劳动教育与语文融合后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5、提出改进建议,探索劳动教育与语文融合的可行性。
四、研究方法
以文献研究、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多种方法来研究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融合的相关问题。
五、设计要求
1、深入调研劳动教育的现状及相关理论研究;
2、结合实际,依据学校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下设不同的语文课题;
3、找出语文学科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新方法;
4、根据实践教学需要提出较适宜的教学要求;
5、提出现实可行的改革措施。
劳动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教案

劳动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教案
1.了解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作用,认识劳动教育的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理解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掌握如何将劳动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
3.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2.如何将劳动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
三、教学难点:
1.如何把握劳动教育的渗透点,将其融入语文教学;
2.如何发挥劳动教育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准备:
1.课件、黑板、白板、笔记本电脑等教具;
2.一些劳动教育活动的资料和案例;
3.学生的作业和评价表。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讲述劳动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2.讲解:讲解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以及如何将劳动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
3.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劳动教育的案例,与学生一起分析劳动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4.活动设计:设计一个劳动教育活动,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要体现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技能。
5.展示和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老师和同学进行评价,提供具体的建议和帮助。
6.总结:通过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劳动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六、作业:
1.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整理一份学习笔记;
2.设计一份针对自己的劳动教育项目,与同学分享。
劳动与语文整合教学设计

劳动与语文整合教学设计劳动与语文整合教学设计可以通过劳动实践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文知识。
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教学内容:1. 劳动实践部分: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能力的劳动内容,如种植花草、整理图书馆、校园环境美化等。
2. 语文教学部分:根据不同的劳动实践内容设计相应的语文教学内容,如阅读相关的文章、进行写作练习、进行口语表达训练等。
教学步骤:第一步:选择劳动实践内容根据学生的年级和能力选择适合的劳动内容,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选择。
第二步:语文教学设计1. 阅读理解:选择与劳动实践内容相关的文章,让学生进行阅读,并进行问题答题,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劳动实践的经历,进行写作练习,如写一篇关于劳动实践的日记、写一篇劳动实践的心得体会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口语表达:让学生进行劳动实践经验的口头表达,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或进行班级演讲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三步:实践活动根据教学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四步:整理反思根据劳动实践活动的结果,组织学生进行整理和反思,让他们总结并反思自己的劳动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总结能力。
第五步:展示交流根据劳动实践活动的结果,组织学生进行展示交流,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劳动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第六步:评价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通过劳动与语文整合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实践能力。
劳动教育语文学科融合实践活动

劳动教育语文学科融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语文学科融合实践活动,说白了就是让我们在做劳动的同时,学点语文,学习点知识,不光是为了写作文,也不是光为了干活。
你想想,谁说语文和劳动没关系?这些看似不搭界的东西,凑到一块儿,其实能碰撞出好多有趣的火花。
说到劳动嘛,大家肯定都不陌生,扫地、擦桌子、种花、浇水,手一抖,心一松,活儿干得飞快。
而语文嘛,大家又是从小就耳熟能详的,什么成语、字词、句子啥的,咱们一直都学。
可把它们结合在一起,是不是就特别有意思呢?有一次,我们班组织了一次特别的活动,大家都去菜地里种菜,种的可不是别的,种的是那种一看就能让人流口水的西红柿。
你知道,开始我还觉得挺有意思,咱们班同学个个都是劳动小能手,没想到一开始就把我“打懵”了。
咱们班有个小伙子,平时写作文都能写得四平八稳,课本背得滚瓜烂熟,但他一拿起锄头,哎哟,差点没把自己给栽下去。
大家围着笑得可开心了,真的是笑成一团,谁也不忍心说什么。
可就在这种“别出心裁”的笑话中,我竟然从他身上学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学语文不是空洞的,要像劳动一样用心去做。
你想啊,每一篇作文都是一块田地,每个字句都是种子,想要结出好果实,得一手一脚慢慢地耕耘。
再说了,劳动中不就是也有很多“语文”的成分吗?像那种“心灵手巧”这种形容词,你要是在干活的时候,心不在焉,手乱挥,那活儿根本做不好。
要是你能把每一步都做得细致入微,像是跟字词一样精准,那结果肯定不赖。
比如说,大家都知道“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吧?你看咱们做的这些农活,它就像写作文,前期的准备、后期的修剪,都不能少。
要是地里没有细心地施肥,土壤也没翻松好,怎么可能长出健壮的西红柿来?同样,作文不也是这样,写作的每一个小细节,咱们都得认真对待,只有这么做,最终写出来的作文才能更有分量。
劳动教育语文学科融合活动最妙的地方,还是能让我们深刻理解到“做中学,学中做”的道理。
你不是真的去亲手做一遍,哪能知道背后的学问呢?之前有个同学,总是觉得自己不擅长写作文,觉得文笔不够流畅,拿到作文成绩的时候那叫一个闷!结果他开始做园艺活儿,浇水、除草、给植物修剪,慢慢地,他开始从植物的生长中找到灵感,发现只要细心照料,植物就会慢慢生长,作文也是如此,只要给它时间,耐心去改进,语句就能流畅起来。
劳动语文整合 教学设计

劳动语文整合教学设计劳动与语文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将劳动与语文课程相结合的综合性教学设计。
它旨在通过实际劳动活动的参与和实践,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和提高。
下面我将介绍一种劳动与语文整合教学的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校园环境整治教学目标:1.了解校园环境整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学习与应用有关环保与整治的语文知识和技能。
3.通过实际劳动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理解环保与整治的相关知识:回顾学生已学习的语文教材,提取与环保与整治相关的课文或诗歌,通过阅读、朗诵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环保与整治的重要性。
2. 环境整治计划的制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校园内一个环境问题,如乱扔垃圾、不整齐的植被等,制定一份整治计划。
计划中包括整治的目标、方法和时间安排,并要求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详细描述和解释。
3. 实际劳动活动:学生按照制定的整治计划,进行实际的劳动活动。
比如,清理乱扔垃圾的地方、修剪不整齐的植被等。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记录和描述。
4. 活动总结: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针对整治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
总结中包括活动的效果、经验和不足之处。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让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
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环保与整治的重要性,并且能够归纳总结相关知识。
2. 任务型教学法:通过制定整治计划和实际劳动活动,让学生尝试解决环境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合作学习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治计划和实际劳动活动,倡导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1. 引导学生回忆校园环境整治的相关知识,如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植被保护等。
2. 提问:你们觉得校园环境整治有什么意义和重要性?第二课时:学习环境整治知识1. 教师选取与环境整治相关的课文或诗歌让学生阅读。
2. 学生朗诵,并相关知识进行讨论。
劳动教育语文学科融合实践活动

劳动教育语文学科融合实践活动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劳动教育和语文学科融合的那些超有趣的事儿。
你能想象劳动就像一场语文大冒险吗?这可不是我在瞎扯哦。
劳动教育就像是一位神秘的魔法师,而语文学科则是那充满魔力的魔法棒。
当它们俩凑在一起的时候,就像哈利·波特施展出了一个超级炫酷的魔法。
比如说,种地这件劳动。
这就好比是我们在大地上书写一篇篇绿色的作文。
那锄头就是我们的笔,泥土就是纸张,种子呢,就是一个个充满希望的文字。
我们在田地里精心布局,就像在作文里安排段落结构一样,哪里种上豆角,哪里种上西红柿,就如同决定作文里先写什么情节,后写什么情节。
再看看打扫卫生这个劳动。
扫帚在地上挥舞,那动静就像是在演奏一场大型的交响乐,扫帚是指挥棒,灰尘就是音符。
而我们在打扫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在做一场生动的口头作文。
你看,我们一边打扫一边念念有词:“嘿,灰尘君,今天就是你们的末日啦,看我扫帚大侠如何把你们统统消灭。
”这和我们在语文课上的口头表达训练简直一模一样,只不过场地从教室变成了脏兮兮的角落。
还有做手工劳动呢。
这就像是在搭建一个语文的梦幻城堡。
那些小零件、小材料就像一个个汉字,我们要用自己的创意把它们组合起来。
就像把汉字组合成优美的诗句一样。
我曾经做一个小木屋手工,那感觉就像是我在创作一篇关于森林小屋的童话。
每一块木板的拼接都是情节的推进,屋顶上的那片小树叶装饰,就像是童话里的魔法元素。
在劳动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问题,这就像是语文阅读理解里的难题。
比如种地时遇到害虫,就如同在文章里发现了逻辑矛盾。
我们得像分析文章一样去分析害虫出现的原因,是土壤太肥沃了吸引了它们,还是周围环境有什么特殊之处?然后想出解决办法,这就像是在文章里修正错误一样。
而且啊,劳动后的成果分享就像是一场语文朗诵会。
我们骄傲地讲述自己劳动的过程和收获,就像在朗诵自己创作的最得意的诗歌。
听众们的笑容和掌声就是对我们这篇“劳动作文”的最高评价。
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策略

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策略在劳动教育必修课或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中,劳动教育的基本程式为讲解说明——淬炼操作——项目实践——反思交流——榜样激励。
劳动教育要进入语文课堂,则必须“弃武修文”,引导学生在理解或创造文本的过程中受到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熏陶,得到劳模和普通劳动者的引领,体会勤俭节约、开拓创新的劳动精神。
实现某一项劳动素养之某一层级目标的过程,可能跨越了一节课、一个单元甚至一册教材。
所以,我们要发挥语文学科在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优势,采取渗透、渐进和隐性的课堂实施策略,真实地落实劳动教育。
(一)随堂渗透,整体中自然习得。
语文课堂应具有完整的生命,工具性与人文性紧密结合,不过目前存在一些破坏语文整体性的教学现象。
有的老师在训练语用之后骤然抬出人文主题,突兀的情感、态度和生硬灌输的价值观令学生自疑置身于语文天地抑或品社课堂。
有的老师唯取语文要素,弱化甚至忽视培育人文底蕴的学科功能。
还有的老师惯于单拎独取,异化目标,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本应在理解运用后才能获得的体验、感受或能力。
劳动教育要避免上述被割裂、被异化等问题的首要途径,就是教师要先进行语用方面的教学设计,见缝插针、因地制宜地安排劳动教育渗透点。
不能本末倒置,以劳动教育提纲掣领。
以二年级下册《千人糕》为例说明。
教学本课时,切忌开篇点题或收尾时硬扣帽子,直陈劳动成果来之不易。
教师先宜以题激趣,讨论糕名。
再重点指导学生读好爸爸和孩子的对话,体会孩子由最初的“好奇”和疑惑,到后来的“不以为然”,直至最后“心服口服”“恍然大悟”的心情变化。
“爸爸,这糕的确应该叫‘千人糕’啊!”当学生由衷读好这些对话时,不但深入了解并能够“说好形成米糕的劳动过程”(语文要素),而且深刻体验到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道理,从而自然生发珍惜劳动成果的观念(劳动教育要素)。
课后,再引导学生了解和介绍其他物品的生产过程,进一步促进语文和劳动的实践性融合。
让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案例与反思

让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案例与反思一、案例分析(一)教材内容《桂花雨》是小学五年级上册的一篇回忆性文章。
在本篇文章中,主要以作者的回忆视角为主,以桂花的香贯彻全文。
其中也重点描写了在桂花成熟之后,作者与母亲一起摇桂花,展现了作者在儿童时期的无限乐趣。
文章通过回忆叙事的方式描写了作者的儿童时期的“桂花香气”,也让人们感受到作者在劳动过程中所获得的快乐。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正在不断完善,并且在前面两篇课文的学习下,已经基本掌握借助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情感的方式,在篇文章教学时可以有效的融入劳动教育,保证学生在文章故事和作者情感的引导下,提高自身的劳动欲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劳动教育进行有效结合,使得学生在感受劳动的快乐之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此在教师的共同参与下,带领学生到学校的种植园开展相应的劳动活动,从而保证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劳动教育的有效性和实践性。
二、教学目标(一)流畅正确的阅读文章,找到桂花带给作者美好回忆的句段,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学习,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述。
(二)了解文章的故事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从而体会到劳动的快乐,由此提高自身劳动实践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欲望。
(三)在劳动过程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从而培养自身的劳动精神,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教学实录【第一课时】(一)课前导入引出文章重点:师:同学们,老师在昨天刚刚吃到一个桂花饼,香气非常浓郁,大家对于桂花有着怎样的了解呢?生:我曾在动画中看到过桂花树,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没有见过桂花树。
师:看来大家都想看一看现实生活中的桂花树,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相关的视频,请大家认真观看。
视频播放结束:师:相信很多同学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见到过桂花树,但是这位小朋友在自己的童年时期就有着与桂花香气相伴成长的经历,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课中教学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内容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位小朋友在童年时期与桂花发生了哪些故事吧。
小学劳动与语文课融合案例

《中国美食》教学设计-----劳动与语文融合案例教学目标:1.认识“菠、煎”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炸”,会写“烤、鸭、”等9个生字,会写“美食、红烧”等6个词语。
2.能发现偏旁“火”“灬”的联系,并识记带有偏旁“火”“灬”的生字。
能说出用“炒、烤、爆”等方法制作的美食。
3.能说出自己家乡的美食,并和爸爸妈妈制作一道美食,完成美食导学单、“我来推荐家乡菜”表格和制作菜谱。
激发了解中国美食的兴趣,将中国美食文化传承下去。
教学重难点:1.能从汉字中发现规律。
2.通过介绍中国美食,学做美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明确任务——美食交流会1.联系生活,初谈美食(1)孩子们,前段时间受疫情影响,我们宅在家中两个多月,宅在家中的你们都在做什么呢?(学生交流)体育锻炼、线上学习、做家务、做美食……(2)课前,我们填写了美食导学单。
现在来分享一下吧,其他同学试着记一记每道美食的名字。
2.欣赏美食,激发兴趣中国美食就是这样种类繁多、色香味俱全,让人垂涎三尺。
中国美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有些外国人因为喜欢烤鸭,而爱上北京;因为喜欢火锅,而爱上成都......中国美食不仅拴住了外国有人的胃,更拴住了他们的心。
3.明确任务,探究美食中国的菜肴,以色艳、香浓、味美而著称于世,它造型别致、五彩缤纷、栩栩如生,让人回味无穷。
精巧绝伦的外观,还有那别有韵味的名字,勾起人们无限的遐想和欲望。
你们想开启一段探寻美食的分享会吗?今天我们先来了解各种美食,一起走进《中国美食》,感受中国美食的精华。
二、初读词语,情景识字——生活小菜篮1.根据图片,初识美食孩子们,看看这一道道美食,你认识吗?根据图片试着来读一读吧!2.交流字音,重点指导(1)轻声的字:“腐”字单独读第三声,放在“豆腐”这个词里则读轻声,一起读“豆腐”;“菇”单独读第一声,放到“蘑菇”一次中读轻声,我们再来读“蘑菇”。
(2)多音字:这些生字中还有一个多音字。
在语文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的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的策略劳动教育包含的内容较多,不仅考验了受教育者的个人体力,也考验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及个人的能力,开展劳动教育能够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性格特点,也能更好地确立劳动教育的目标。
本文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进行探讨,对二者结合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语文教学输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统编教材的制定符合小学生的成长规律。
在教材中,编者指出了劳动资源的重要性,它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生动地表达人们的生活状态,也能使学生了解生活的丰富多彩。
据统计,有关劳动方面的内容,在语文课文中占据较大的比重,这足以表明劳动知识对语文课堂的重要性。
比如,在《刷子李》一课中,刷子李刷墙的技术非常精湛,即使粉刷了一整面墙,也不会有一滴污点落在身上,这体现了他高超的刷墙技术以及劳动实践的重要性。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劳动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能受到情感的熏陶,了解到劳动的重要性,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取得的劳动成果都是非常珍贵的,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习惯,使他们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
如今,我們生活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劳动人民的付出,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都是依靠自己的双手去辛勤地劳作。
教师要给学生讲述劳动理念,使学生尊重每个行业的劳动成果。
比如,《悯农》这首诗充分体现了劳动的重要性,以及粮食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性。
学生学习这篇古诗文,懂得了珍惜劳动成果。
诗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充分体现了粮食的重要性,以及当时老百姓生活的艰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拿这两句诗句与现阶段的生活进行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
某件事能否完成以及完成的情况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行者的认知水平和重视程度。
小学生天真、单纯,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小学生都诚心仿效。
因此,如果教师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又在学生中享有威信,就会直接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课程实施方案

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课程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如下:一、目标和原则:1. 目标: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原则:贯彻问题导向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活动安排:1. 农作物的种植:展开小学农田栽培实践活动,辅之以相关的语文阅读活动,让学生了解土壤、种子和养分对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
2. 实践写作:安排学生进行实践写作,如写一篇关于自己亲身经历的劳动教育活动的心得体会,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3. 绘画与手工制作:开展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绘画与手工制作活动,以提升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4. 实地考察与调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与调查活动,如参观当地的农田、工厂等场所,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真实的劳动场景。
5. 口述文学的创作与表演:通过学生的口述文学的创作与表演,体现出劳动者的形象和劳动精神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 组织性学习:通过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合作、互相帮助与交流,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2. 实践导向: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过程和结果。
3. 情境创设: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置于实际的劳动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4. 多媒体辅助: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相关实践活动的图片、视频等素材,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感受。
四、评价与反馈:1.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参与情况和作品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等方面。
2. 口头反馈:及时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口头反馈,肯定学生的优点并指出需要改进之处。
3. 作品展示:组织学生将实践活动的成果进行展示,鼓励同学们互相欣赏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五、教学资源与条件:1. 农田、工厂等实地考察场所的联系与安排。
2. 家长和社区居民的支持与合作。
3. 多媒体设备和教学素材的准备。
六、实施计划: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活动的具体时间安排、资源的准备和活动的具体形式等。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劳动技术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劳动技术教育
引言
劳动技术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可以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将劳动技术教育与语文知识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劳动技术教育。
一、实践活动与语文结合
课堂实践活动:通过设置小组合作、讨论、实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亲自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劳动创作:鼓励学生通过写作、绘画等方式,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行劳动创作。
例如,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中作物的观察报告,或设计并绘制一个自己喜欢的手工艺品。
二、生活实践与语文结合
写作纪实: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借鉴生活中的劳动经验,如描述自己在家中帮助家人做家务的感受和体会,或者通过写一篇如何做一个简单小发明的实践经验。
阅读材料:选择一些与劳动技术相关的阅读材料,如科普文章、传记等,让学生了解一些伟大劳模的故事,激发他们对劳动技术的兴趣。
三、园丁式语文教育
园艺活动:开展小学生园艺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植物的种植、养护和收获过程,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培养学生的耐心和观察力。
动手制作: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手工制作,如折纸、剪纸等,让学生亲身实践,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结束语
劳动技术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可以在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同时,促进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
希望教育部门和教师能更加注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精选资料】劳动技术教育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五月的田野》教学设计庞各庄乡任田小学阚晓颖五月的田野上,有黄黄的麦子,有青青的豆荚,有成群的鸭子,和小羊,还有快乐的我们。
闭上眼睛,我仿佛又看见了儿时的我。
对,那就是我们,赤着脚在五月的田野上,边玩边劳动。
这种劳动的快乐、这种劳动的幸福,离现在的孩子很远,但只要用心去读、去品,就一定能感受到。
【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体验劳动生活实践,使如今在溺爱中长大的农村孩子体会到长辈们的辛苦,从小塑造他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让环保、节约从娃娃抓起,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的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2.通过这种具有鲜明主题的乡村田园劳动生活情境氛围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劳动兴趣,为学生从小培养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
3.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创设美好情境,陶冶情操,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从而获得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设计理念】1、情境教学最主要的特色之一就是创设特色情境。
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根据情境教学的特点,对传统教学框架进行一定的突破、创新,并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融综合性知识与地区特色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创造出紧扣主题的情景教学内容,赋予语文教材内容更深、更新的教育寓意和练习情趣。
2、语文源于生活,生活源于自然。
美丽的大自然给于了我们丰富多彩的可利用资源,空气、阳光、水、季节、气候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长江、大河、水库、山林、荒地、沟渠、田野等。
让学生走进自然,在这里进行的各种各样的劳动活动,即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劳动能力。
3、学校劳动技术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础,学生的劳动兴趣和习惯也是在学校劳动技术教育中养成的。
“教学末见乐处,必不我学”。
在少年阶段,正是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敏感期。
因此,在掌握劳动技能,增强体质的同时,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为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也是教师和学生都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
语文课融入劳动教育的教案(范文五篇)

语文课融入劳动教育的教案(范文五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课融入劳动教育的教案(范文五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课融入劳动教育的教案(范文五篇)》。
第一篇:语文课融入劳动教育的教案一、教材分析《美味凉菜我调制》是二年级劳动实践课的第三课,该活动课主要介绍凉拌黄瓜的做法,同时告诉学生凉拌菜的饮食知识,通过凉拌菜的劳动过程,让学生学会安全用刀、健康饮食等知识。
凉菜是家庭菜肴中一种简单易学的饮食,制作简单,易于操作,且能体现各类菜品的自然巧妙搭配。
学习制作凉菜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具有实践意义,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劳动能力具有实践意义。
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应发挥劳动教育在人才全面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加强创造性劳动教育,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二、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对劳动课具有强烈的动手欲望和操作兴趣,但由于学生年纪较小,实践动手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课程设计应以学生兴趣为基点,强调安全劳动的操作概念,在安全有趣的课堂氛围中,引导形成学生健康饮食的概念,联系实际,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劳动创作力。
三、教学目标初步了解凉拌菜的概念及做法,会做简单的凉拌菜。
养成安全使用厨房用具的习惯。
形成健康饮食的概念。
了解不同地域的凉拌菜文化。
四、教学重、难点会做简单的凉拌菜,会安全使用厨房用具。
五、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视频等。
2.学生准备:制作凉拌菜的原材料、各式调味品、砧板、刀、碗、盘子、围裙、手套等。
六、教学过程活动一:视频导入1.同学们好,我是来自深圳市福田区外国语学校的林桂娥老师,今天我们一起要学习的劳动课是《美味凉菜我调制》,正式上课前,我们来观看一段夏天的视频。
2.播放视频:夏天的阳光、蝉鸣、荷花、孩子待在空调房、外出游玩、美食、冰淇淋、凉拌菜的各种混剪视频,配上欢快的音乐。
3.同学们,炎炎盛夏,你是怎么度过的呢?4.学生回答。
5.是啊,在炎热的夏天,海边、冰淇淋、空调,凉拌菜,一个都不能少,简单又美味的凉拌菜,就是一道解暑良方,它能让人食指大动,胃口大开。
语文学科渗透劳动教育课例

语文学科渗透劳动教育课例
本课例将语文学科与劳动教育课程相结合,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劳动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
具体内容包括: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
1.了解劳动的重要性和意义;
2.掌握常见的劳动技能和安全常识;
3.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
4.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责任意识。
二、课程内容:
1.课前预习:让学生了解课程主题和相关的基本概念;
2.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课程设计的实践活动,如园艺、制作手工艺品、维修电器等;
3.课堂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相互学习和交流;
4.总结反思:让学生对本课程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三、课程实施:
本课程可以在小学、初中和高中等不同阶段进行,具体实施方式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爱好进行调整和设计。
例如,小学可以以种植蔬菜、植树造林等为主要内容;初中可以以维修电器、制作手工
艺品等为主要内容;高中可以以研究科技项目、设计发明等为主要内容。
同时,本课程也可以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与科学、数学、美术等学科进行跨学科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综合素质。
四、教学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实践经验,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责任意识。
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综合素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和劳动整合教学设计

劳动与技术教育和语文学科整合《呵护土地,健康你我》教学设计#|刘素敏玉田县明远小学《呵护土地,健康你我》教学设计:课题:四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呵护土地,健康你我》设计理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觉得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表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是语文教学一个新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我校结合劳动实践基地——“红园”开展的一系列劳动实践活动正好给学生们提供了一次综合性学习的平台。
6月25日是中国土地日,土地资源与人类息息相关,宣传保护土地资源,减少土地污染破坏,是势在必行的。
在这个收获的时节,我设计了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将劳动实践活动与语文学科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学科的融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而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树立珍惜土地、保护耕地的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了解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要通过施肥进行补充,了解各种化肥的使用对土地的利与弊。
2、能力目标: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锻炼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树立珍惜土地、保护耕地的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在化肥使用对土壤带来的危害,宣传使用有机肥料,树立珍惜土地、保护耕地的意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理念。
教学难点:通过各种方式向大家介绍人类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二者相辅相成。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板书设计:]呵护土地,健康你我收获果实正确施肥(张贴学生劳动(张贴学生收集到的(张贴学生完成照片和劳动体会)文字和图片资料)的文章等作品)。
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为例

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为例【摘要】语文教学对劳动教育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为例,探索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的策略,从审视教材入手,捕捉劳动教育要素,利用设计假设、构建场景、拓展阅读三种方法在课堂中融合语文教学和劳动教育,最后拓展课外资源,以丰富的实践活动延伸劳动教育。
【关键词】劳动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生活处处有劳动,生活处处是语文。
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将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融合,抽象的劳动观念和情感有了文本和实践的依托,有助于学生理解和传承劳动文化,积累丰富的劳动经验。
小学阶段跨度六年,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为例,从语文教材、课堂教学、课外拓展三方面阐述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
一、整体审视教材,捕捉劳动教育要素统编语文教材重视劳动教育,选编了不少赞美劳动、鼓励劳动、弘扬劳动的课文。
在统编版一年级上册教材中,渗透劳动教育要素的课文共有13篇,分别从培养劳动意识、培养劳动习惯、爱惜劳动成果、了解劳动常识、拥有一定的劳动能力五个方面体现语文学科渗透劳动教育的优势。
表1 以下是统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教育要素表:从表格中不难发现,在统编语文一上教材中,第一,劳动教育要素贯穿始终,绝大多数单元都有劳动教育,覆盖范围广;第二,劳动教育涉及到的板块丰富,入学教育、拼音儿歌、古诗、和大人一起读、日积月累、课文、口语交际,可见劳动教育并不局限在课文中;第三,劳动教育要素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各有侧重。
通过表格审视整册教材,清楚地掌握劳动要素的分布情况,明确各部分中劳动教育的重点,便于实施整体化的设计与教学。
二、把握教学主线,融合劳动教育要素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融合,语文教学是主线,为了避免劳动教育被割裂,在语言文字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需要选择合适的环节安排劳动教育要素的渗透。
如何在把握语文教学主线的同时,恰当融合劳动教育要素,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准备】
配乐:《春天在哪里》
【教学过程】
一、小诗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朗诵小诗<<我从田野走来>>(幻灯片配乐).
我从田野走来,
风筝牵动我轻盈的脚步;
我从田野走来,
心儿随着蝴蝶跳舞;
小鸟在我的头顶歌唱,
风儿在我的面颊轻抚;
我听见天空对我说:你好啊!大自然的客人!
我听见田野对我说:欢迎你!把脚步留住!
哦!我爱这美丽的田野,
爱这儿的小草和大树;
我爱这美丽的田野,
爱这儿的野花,蚱蜢和泥土!
爱这的每一处!每一处!每一处!
同学们,在老师朗诵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什么了呢?生说.
老师今天就带同学们到五月的田野去看一看,好不好?
(师生一起把课堂移到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
师:五月的田野上,有黄黄的麦子,有青青的豆荚,还有快乐的我们。我们赤着脚,撒着欢儿的奔跑在青黄相间的田野上,撵鸭子、赶羊,我们边玩边劳动,这是多美的生活啊。你们羡慕吗?那就让我们也去体验这美妙的田园生活吧!我们继续学习——五月的田野(齐读课题)。下面谁来说说自己在劳动实践基地劳作时的独特体会?学生们从第一天翻地浇水开始说起,进而播种施肥,再有天天探望,倾心期盼种子快快发芽的迫切心情,又说道见到第一抹嫩芽时的惊喜,还有诗意的孩子说道:“看着这一簇簇新绿在我们的辛勤浇灌下,渐渐浓郁,就好像亲手养育了一个娇嫩的孩子,看到一个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传奇在我们面前演译。”学生们真正感觉到了“我劳动,所以我快乐”。
★“折一根柔软的柳条……撒着欢儿的跑。”是什么感受?学生可能说:高兴、开心、自由自在……带着这一种心情读一读这两句。
★“把鸭子撵到……青草真嫩。”先读读文中的语句。从中体会孩子们的快乐,从中体会孩子们的懂事和勤劳。
★结合课文想一想,农村除了养鸡养鸭,还养什么?学生可能马上答出:小兔子。
读读相关句子。“从麦田的沟沿上……又有青草吃了”引导学生分析出“心里真高兴是因为小兔子有青草吃”体会到孩子们的懂事和勤劳。
1.通过让学生体验劳动生活实践,使如今在溺爱中长大的农村孩子体会到长辈们的辛苦,从小塑造他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让环保、节约从娃娃抓起,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的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2.通过这种具有鲜明主题的乡村田园劳动生活情境品质。
2、语文源于生活,生活源于自然。美丽的大自然给于了我们丰富多彩的可利用资源,空气、阳光、水、季节、气候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长江、大河、水库、山林、荒地、沟渠、田野等。让学生走进自然,在这里进行的各种各样的劳动活动,即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劳动能力。
3、学校劳动技术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础,学生的劳动兴趣和习惯也是在学校劳动技术教育中养成的。“教学末见乐处,必不我学”。在少年阶段,正是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因此,在掌握劳动技能,增强体质的同时,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为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也是教师和学生都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
3给小兔割草.(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你家里有喜欢的小动物做朋友吗?你平常想着它们吗?)
在乡下孩子的眼中,鸭子,羊儿还有小兔都是他们生活中的伙伴和朋友,他们在田间自在玩耍的同时,总是不忘喂饱他们的好朋友,尽管他们是那么忙碌,甚至有些累,可是心里总是高兴的,是快乐的.这是一种多么朴实而又真挚的感情啊!
4自己做饭吃.(理解喷香,先联系生活实际,再回到课文中)
3.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创设美好情境,陶冶情操,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从而获得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设计理念】
1、情境教学最主要的特色之一就是创设特色情境。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根据情境教学的特点,对传统教学框架进行一定的突破、创新,并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融综合性知识与地区特色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创造出紧扣主题的情景教学内容,赋予语文教材内容更深、更新的教育寓意和练习情趣。
三、走进“五月的田野”
同学们在读课文的过程中,都发现了很多自己喜欢的地方,与你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告诉他们你为什么喜欢这里.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麦子是黄黄的,豆荚是青青的.(出示图片:麦田和豆荚的图片)
黄黄的、青青的”是写颜色柔美好看.衬托出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
☆它们甜甜地笑了.
表面上是写麦子和豆荚的快乐,实际上是写乡下孩子们的快乐。
我们一起学习了这篇课文,老师都情不自禁地回想起了我们在劳动实践基地快乐劳作的情景,一幕一幕的画面在脑海中化为一首《劳动最光荣》的赞歌。下面谁来说说在劳动实践基地这个梦想剧场,你都创造了、见证了那些奇迹?
学生朗读自己的劳动日记:
劳动技术教育课一开始,同学们走教室,像快乐的鸟儿飞向劳动实践基地。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一字儿排开,把满地的杂草拔得一干二净,又挥动铁锨,翻起地来,同学们干得热火朝天,一张张充满稚气的小脸蛋上滚下一串又一串晶莹的汗珠,一只只白白嫩嫩的小手上磨出了水泡,一双双雪白的运动鞋顷刻间成了黑白相间的泥土高跟鞋……整地结束,同学们回到教室,教室里沸腾起来了,大家谈论着劳动的滋味,只见有的同学在劳动中手刺破了,有的同学鞋子踩脏了,还有的同学胳膊被虫子咬得红肿了……
3.指导背诵,深化情感。
师:同学们读的真好,我们的课后练习中还要求我们背诵呢。那怎样才能背诵的又快又好呢?这可要讲方法。回忆一下,第三自然段讲了我们在田野上做什么?
出示小黑板:
踩泥土——做笛子和鞭子——撵鸭子、赶羊——为小兔子割草
师:喜欢哪部份就想把它背下来,然后再把这几部分连在一起,这一整段不就背下来了吗?(指名背)
二、朗读“五月的田野”
我们美丽的校园散发着恬静淳朴的乡村气息。这里,绿树成荫,花香扑鼻,鸟语花香,处处洋溢着一种生机勃勃的美,处处流露出一种自然的鬼斧神工。最使人感觉生机盎然的是学生劳动实践基地,这里是老师和学生共同体会劳动技术教育之美的梦想剧场。让我们用最美的声音,读出五月的田野的心声吧。(学生在阳光下,在菜地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师:我们边玩边劳动,要是累了、困了怎么办呢?请同学们继续读4、5自然段,看谁的感情把握的最好。
五、升华感情,布置“劳动”任务.
在乡下孩子的眼中,丰收的麦田,即将成熟的豆荚,这青黄一片,构成了田间最美丽的风景,加上五月的暖风,灿烂的阳光,一切都那么美好,那么生机盎然,那么让人心醉……哦!心里头真是---(生说)!真的是一种美的享受啊!
《五月的田野》教学设计
庞各庄乡任田小学阚晓颖
五月的田野上,有黄黄的麦子,有青青的豆荚,有成群的鸭子,和小羊,还有快乐的我们。闭上眼睛,我仿佛又看见了儿时的我。对,那就是我们,赤着脚在五月的田野上,边玩边劳动。这种劳动的快乐、这种劳动的幸福,离现在的孩子很远,但只要用心去读、去品,就一定能感受到。
【教学目标】
(指导朗读)景色是美的,心里是甜的,笑容也是舒心的,快乐的.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试着读一读吧!
☆孩子们的童年乐趣表现在哪些方面?
1光着脚走在田埂上.
“五月的风暖暖的,油光光的泥土软软的……冒出来,真舒服。”
想像泥土从脚趾缝冒出来的感觉.边读边想像.
2做柳鞭,竹笛.撵鸭子,赶羊群,撒着欢地跑.
自己做的柳鞭和竹笛,吹着不成调的曲子,可是大自然的声音是那么的动听;它洋溢着我们童年的快乐;用小小的柳条鞭,赶着成群的鸭子和羊,在美丽的田野上快乐地奔跑,是多么美妙的感觉呀!
(教师配乐朗诵)
生:我看到了青青的豆荚,黄黄的麦子。
生:我闻到了淡淡的花香,还有泥土的芬芳……
2.指导朗读,引起情感共鸣。
师:五月的田野多美啊,孩子们的生活真是充满了乐趣。请你自己读一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孩子们的快乐体现在哪里?
(生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实际在劳动实践基地体会“我们光着脚在田埂上走……真舒服。”时可引导学生和自己的童年生活对比,想象当时孩子们的样子;再通过朗读,抓住“冷不丁、冒”等词语体会光脚走在田埂上的乐趣。
忙碌了半天,孩子们累了,也饿了,在五月的晴空下,在这醉人的风景里,自己亲手做的饭即使不是什么美味佳肴,也有着特殊的滋味,难怪孩子们会觉得自己做的饭菜是喷香的,是可口的呢!
……
四、融入“五月的田野”
1.教师范读,激发情感。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那我们怎么样才能做到读的有感情呢?要想读的有感情,我们心中必须要有感情,我们心中的感情就来自文字,需要我们理解文中的景、文中的情。老师想先来给大家读一读,愿意听吗?听的时候请你们闭上眼睛,用耳朵、用心来听,然后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