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问题的片段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公务员行测考试相遇问题示例(精选3篇)

公务员行测考试相遇问题示例(精选3篇)

公务员行测考试相遇问题示例(精选3篇)公务员行测考试相遇问题示例精选篇1从两地同时出发的直线异地多次相遇的问题中,有如下两个结论:(1)每两次相遇之间,相遇总路程、时间、甲路程、乙路程,除了第一次剩下都相等且为第一次的2倍。

(2)从出发开始到第n次相遇,相遇总路程、时间、甲路程、乙路程为第一次相遇总路程、时间、甲路程、乙路程的2n-1倍。

题型一:求两地之间的距离例1:两汽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在离A城52千米处相遇,到达对方城市后立即以原速沿原路返回,在离A城44千米处相遇。

两城市相距多少千米。

【解析】第一次相遇时两车共走一个全程,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时两车共走了两个全程,从A城出发的汽车从第一次相遇时开始到第二次相遇时走了52×2=104千米,从B城出发的汽车从第一次相遇时开始到第二次相遇时走了52+44=96千米,故两城间距离为(104+96)÷2=100千米。

题型二:求运动时间例题2:老张和老王分别从相距1800米的A、B两地相向而行,老张每分钟走40米,老王每分钟走50米,两人在A、B两地来回行走,不计转向时间,问出发多长时间两人第十次相遇?【解析】第一次相遇时间为:1800÷(40+50)=20min,根据“从出发开始到第n次相遇,时间为第一次相遇时间的2n-1倍”可得:20× (2×10-1) =380min。

以上就是多次相遇的一些常考题型,其实对于解决多次相遇问题,大家只要建立在多次相遇的结论上进行公式代入即可。

确定好到底是相邻两次的数据还是累计到n次相遇节点的数据,做好公式分类,就一定可以把此类问题完美解决!公务员行测考试相遇问题示例精选篇2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都属于不相容关系,或叫全异关系,但是二者是有区别的。

一、矛盾关系矛盾关系是指对立的两种情况,没有第三种情况存在,非此即彼,非彼即此。

【例】男:女首先男女是对立的,是男不是女,是女不是男。

六年级相遇问题经典题型

六年级相遇问题经典题型

六年级相遇问题经典题型相遇问题是六年级数学中的经典题型之一,也是数学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

这类问题让我们思考两个或更多个运动物体在不同的速度和方向下移动,他们在未来的某一时刻是否会相遇。

这类问题需要我们清楚地了解速度、时间和距离之间的关系。

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常使用的方法是建立关于两个运动物体的距离和时间的方程。

下面,我将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类问题。

例1:机车追击问题问题描述:甲乙两台机车在同一直线上行驶,甲车速度为40 km/h,乙车速度为50 km/h。

乙车发现甲车后,立即开始追赶,问需要追多长时间才能赶上甲车?解析:在这个问题中,我们需要确定乙车追上甲车的时间。

我们可以设甲车和乙车相遇的时间为t,此时甲车与乙车距离记为D。

甲车在t小时内行驶的距离为40t km。

相遇时,乙车追上甲车,因此乙车行驶的距离加上相遇时乙车与甲车的距离等于甲车行驶的距离,即50t + D = 40t。

我们可以整理这个方程,得到D = 10t。

根据题意,乙车的速度比甲车的速度快10 km/h。

根据问题,我们可以得到追上甲车所需时间t为t = D / 10,带入D = 10t的方程中,得到D = t。

所以乙车追上甲车的时间为t = D / 10 = t小时。

在这个问题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乙车追上甲车所需的时间是相遇时距离的1/10。

例2:两船相对而行问题问题描述:A船从A码头出发,速度为25 km/h。

b船从B码头出发,速度为15 km/h。

两船相对而行可以靠近一艘岛屿,问首次靠岸的位置与离说的距离是什么?解析:在这个问题中,我们需要确定两船相对运动的距离和时间。

我们可以设两船相对运动的时间为t,此时两船的相对速度记为V。

船B在t小时内行驶的距离为15t km。

两船靠近岛屿的位置与离岛屿的距离为D。

根据题意,在两船相遇时,船A行驶过的距离加上此时两船的距离等于船B行驶的距离,即25t + D = 15t。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案例分析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案例分析

小学五年级数学《相遇问题》案例分析一、课前研讨:这堂课的教学是在学校组织的“献一听二十”活动中呈现的研究课。

课前为了紧扣区级研究课题《3C知识形成中学生思维发展研究》,我特意从3C知识构建方面思考课堂教学设计。

所以,在整个设计中我以解决相遇问题陈述性知识构建为主体,以程序性知识操作为着手点,以策略性知识构建为课堂提升的思考点,比较全面的思考了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安排。

在参照了人教版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的编排、还有以前教师教学时的经验和感受后,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了如下3C知识构建:二、课前准备:1、教材分析:相遇问题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掌握行程问题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理解相遇问题的运动特点、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并能解答简单的相关问题。

原来人教版的教材在学生理解了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之后,分了两个步骤:①已知两物体的运动速度和相遇时间,求路程。

②已知两物体的运动速度和路程,求相遇时间。

而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北师大版教材直接进入第二步骤的学习,在这内容上有了一定的跨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本课教材给学生提供了“送材料”的情境,通过简单的路线图等方式呈现了速度路程等信息。

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去解决3个问题:①让学生根据两辆车的速度信息进行估计,在哪个地方相遇。

②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③解决“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有多远”实际上就是求面包车行驶的路程。

我一改教学情境,将本班的学生设为本堂课的主人公,利用学生常见的上学、放学的相遇情境,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从而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

2、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在三年级接触了简单的行程问题,四年级上册,学生就真正的开始学习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三者的数量关系来解决行程问题。

而本节课正是运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相遇问题的探究。

而且本节课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也有难度,所以我想只有站在学生学习的起点上,尊重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多设计一些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操作过程中,使所有学生通过本堂课都能有所收获。

相遇问题应用题

相遇问题应用题

相遇问题应用题相遇问题,是指两个或更多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是否会相遇的问题。

这类问题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以几个实际案例,讨论相遇问题的应用。

案例一:会议室预定假设某公司有许多会议室,员工需要提前预定会议室进行会议。

为了避免冲突,公司需要一个系统来判断员工预定的会议室是否会发生时间上的冲突。

问题描述假设有两个员工A和B,他们分别预定了会议室A和会议室B。

员工A的会议预定时间为上午10点到11点,员工B的会议预定时间为上午9点到上午10点。

那么他们的会议时间是否会发生冲突呢?解决方案我们可以通过判断两个预定时间段的重叠情况来判断是否会发生冲突。

假设员工A的会议时间段为[a1, a2],员工B的会议时间段为[b1, b2],其中a1 < a2且b1 < b2。

那么会议时间是否冲突可以通过以下条件判断:•当b1 >= a2或a1 >= b2时,会议时间不冲突;•否则,会议时间冲突。

根据上述规则,我们可以编写一个程序来判断会议时间是否冲突,实现会议室预定系统。

案例二:两车相遇的时间假设有两辆车A和B,分别从A点和B点同时出发,相对速度分别为Va和Vb。

我们想要知道两辆车何时会相遇。

问题描述假设车A从A点出发经过t小时到达B点,而车B从B点出发经过t小时到达A点。

我们想要求出两辆车相遇的时间。

解决方案假设两辆车相遇的时间为t,相遇时车A和车B分别行驶的距离分别为Da和Db。

根据题目描述,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等式:Da = Va * t Db = Vb * t由此可以得到关于t的方程:Da + Db = Va * t + Vb * t根据上述方程,我们可以求解出t的值,即两辆车相遇的时间。

案例三:人追击问题假设有两个人A和B,A的速度为Va,B的速度为Vb。

A和B从同一地点同时开始运动,A始终追击B。

如果A的速度大于B的速度,那么A可以追上B吗?问题描述假设A和B的初始位置为0,初始时刻为t=0。

行程问题之相遇问题例题解析

行程问题之相遇问题例题解析

行程问题之相遇问题例题解析一)相遇问题两个运动物体作相向运动或在环形跑道上作背向运动,随着时间的发展,必然面对面地相遇,这类问题叫做相遇问题。

它的特点是两个运动物体共同走完整个路程。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行程问题,一般是指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根据数量关系可分成三种类型:求路程,求相遇时间,求速度。

它们的基本关系式如下:总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相遇时间=总路程÷(甲速+乙速)另一个速度=甲乙速度和-已知的一个速度1.求路程(1)求两地间的距离例1 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一辆汽车每小时行56千米,另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3千米,经过4小时后相遇。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适于五年级程度)解:两辆汽车从同时相对开出到相遇各行4小时。

一辆汽车的速度乘以它行驶的时间,就是它行驶的路程;另一辆汽车的速度乘以它行驶的时间,就是这辆汽车行驶的路程。

两车行驶路程之和,就是两地距离。

56×4=224(千米)63×4=252(千米)224+252=476(千米)综合算式:56×4+63×4=224+252=476(千米)答略。

例2 两列火车同时从相距480千米的两个城市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42千米。

5小时后,两列火车相距多少千米?(适于五年级程度)解:此题的答案不能直接求出,先求出两车5小时共行多远后,从两地的距离480千米中,减去两车5小时共行的路程,所得就是两车的距离。

480-(40+42)×5=480-82×5=480-410=70(千米)答:5小时后两列火车相距70千米。

例4 两列火车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对面开来,第一列火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第二列火车每小时行驶55千米。

两车相遇时,第一列火车比第二列火车多行了20千米。

求甲、乙两地间的距离。

(适于五年级程度)解:两车相遇时,两车的路程差是20千米。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解答范例(精)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解答范例(精)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一、概念两个物体(人)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后在途中相遇,这类题型就把它称为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是研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数量之间关系的问题。

二、基本公式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三、应用范例1、小明家在A地,小红家在B地,A、B两地相距1000米,现在小明意60米/分钟的速度、小红以40米/分钟的速度同时相向出发,问小明和小红出发多少分钟后相遇?分析:小明走的路程+小红走的路程=A、B两地距离1000米解:设出发后x分钟后相遇,那么小明走了60x米,小红走了40x米,根据总路程一定,则:60x+40x=1000100x=1000X=10答:小明和小红出发后10分钟相遇。

2、小王到小李家的距离是900米,已知小王走路的速度是40米/分,小李走路的速度是20米/分,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问小王和小李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分析:小王走的路程+小李走的路程=距离900米解:设出发后x分钟后相遇,那么小王走了40x米,小李走了20x米,根据总路程一定,则:(40+20)x=90060x=900X=15答:小王和小李出发后15分钟相遇。

3、小汽车和货车分别从甲、乙地相向而行,小汽车行每小时行驶4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60千米,3小时后两车相遇,求甲、乙两地的距离?分析:两车行驶时间相同,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路程。

解:设甲、乙两地的距离为x,则:x=40×3+60×3=300答:甲乙两地的距离为300千米。

4、甲、乙两地相距600千米,小汽车和货车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向出发后4小时相遇,已知小汽车的速度是100千米每小时,问货车的行驶速度是多少?分析:路程一定,时间一定,求速度解:设货车的行驶速度为每小时x千米,则货车的行驶路程为4x4x+4×100=6004x=600-400=200X=50答:货车的行驶速度为每小时50千米。

《相遇问题》教学案例与反思(区三等奖)

《相遇问题》教学案例与反思(区三等奖)

作者简介:本人严颖姸,29岁,1999年毕业于广州市第一师范学校的数学专业。

2004年,取得本科学历。

2007年被评为数学小学高级教师。

毕业至今一直任教于珠玑路小学。

从教十年来,我多以高年教学为主,潜心钻研业务,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主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注重创设愉悦情境,培养学生竞争、民主、合作交流意识,使学生会学、乐学。

所辅导的尖子生曾于华杯赛中获奖;申报的小课题《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创设情境》在区成功开题;所撰写的多篇论文中曾荣获《中国发展与创新教育杂志》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尊师杯科研论文全国大赛二等奖。

《相遇问题》教学案例与反思珠玑路小学严颖妍一、案例。

“老师,昨天我的数学书给同学拿错了,做不了作业。

能不能现在补回给您?”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也只能说:“好吧!下次不要这样了。

”这样的情形在学生学习生活中比比皆是。

《课程标准》中曾经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于是我把这一情境引入“相遇问题”的教学课堂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在课上,我请了两位当事人演起了当天的情境:有一天,小豪放学,打开书包正准备做作业,发现没在意就把同桌小君的数学书带回了家,他赶紧给小君打电话通知小君,说:“你好,你是小君吗?不好意思,我把你的数学书给带回家了。

”小君着急地说:“怪不得,我找不着我的数学书,那现在怎么办,今天晚上我还要和爸爸妈妈出去吃饭,妈妈要我在6点前做好作业啊!”小豪说:“对啊,那怎么办啊?”就在这时,我打断了这两位同学的表演,面向全体同学说:“同学们,你们能帮帮这两位同学吗?让小俊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作业本还给小君呢?”同学开始各抒己见,一位同学说:“小豪是男孩,跑得快,让他把数学书拿去小欣家还给小君吧!”另一位同学说:“不如他们都到学校集中,那不就可以还书。

”又有一位同学说:“我不赞同小军的说法,我知道他们都住在学校东面,如果拿去学校的话,那小君不就是走得更远吗,不是好办法,不如他们都从家里向对方的家走去,走到半路一定会见到,那不就能使小豪把书还给小君吗?”看见同学们积极思考,我感到非常高兴,就在这时,我又把话锋转向了两位当事人,“怎么样?同学给你们想了这么多方法,你们打算怎样做呢?”小豪说:“对啊,为什么当时我没有想到,我看我们尝试一下小明的做法吧,看这样可行吗?”我说:“那好,你们就来尝试一下吧,请在座的同学细心观察这两位同学的行动,回答老师几个问题,一是他们在什么地方出发,二是什么时候出发,三是朝什么方向走,四是最后怎么样?”在同学们的精彩表演下和其他同学的细心观察下,我引出了这节课的课题及有关相遇问题的四大要素(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开始了这节课的学习。

小学相遇问题大全例题解析

小学相遇问题大全例题解析

相遇问题【含义】两个运动的物体同时由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在途中相遇。

这类应用题叫做相遇问题。

【数量关系】相遇时间=总路程÷〔甲速+乙速〕总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解题思路和方法】简单的题目可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再利用公式。

例1、甲乙两人分别从相距20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6千米,乙每小时走4千米,两人几小时后相遇. 分析:相遇时间=路程和÷速度和=20÷〔6+4〕=2小时例2、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48千米,乙每小时行42千米,两车在离中点18千米处相遇,求AB两地间的距离分析:"两车在离中点18千米处相遇〞,由于甲的速度更快,说明他们相遇时,甲过了中点18千米,而乙离中点18千米,那甲比乙多走了18+18=36千米,一小时甲比乙多走48-42=6千米,我们就可以算出相遇时间:36÷6=6小时,再依公式路程和=速度和×相遇时间=〔48+42〕×6=540千米例3、甲乙两人同时从A到B地,甲每分钟行250米,乙每分钟行90米,甲到达B地后立即返回A地,在离B地1200米处与乙相遇,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分析:画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知道,甲比乙多走了2个1200,甲每分钟比乙多走250-90=160米,我们就可以求出总共走了多少时间:2×1200÷160=15分钟,则A、B两地相距:250×15-1200=2550米例4、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在距A地60千米处第一次相遇,各自到达对方出发点后立即返回,途中又在距A地40千米处相遇,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分析:第一次相遇时,两车合走了一个全程,此时甲走了60千米第二次相遇时,两车合走了三个全程,甲应走了60×3=180千米,这时甲离A地还有40千米,加上这40千米,甲正好走了两个全程,所以一个全程应为:〔180+40〕÷2=110千米。

相遇问题的常见4种情形例题

相遇问题的常见4种情形例题

相遇问题的常见4种情形包括:
同向而行后相遇:两个物体从同一地点同向出发,经过一段时间后它们再次相遇。

例如,甲、乙两人从A地同向出发,甲在前面以5千米/时的速度行走,乙在后面以7千米/时的速度追赶,经过4小时两人相遇。

求A、B两地的距离。

反向而行后相遇:两个物体从两个不同的地点出发,沿着相反的方向行进,经过一段时间后它们相遇。

例如,甲、乙两车分别从相距240千米的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小时相遇。

甲车平均每小时行30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相遇后继续前行:两个物体相遇后并不停止,而是继续沿着原来的方向行进。

例如,小明和小红从相距20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小明的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小红的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

他们相遇后继续前行,当小明到达小红的出发点时,小红距离自己的出发点有多远?
多次相遇:两个物体在一段路上来回行走,可能会出现多次相遇的情况。

例如,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在A、B之间往返跑步。

甲每秒跑3米,乙每秒跑7米,如果他们第四次相遇点与第五次相遇点之间有150米的距离,求A、B两地的距离。

对于每一种情形,都需要明确物体的起始位置、速度、行进时间等关键信息,然后通过逻辑分析和数学计算来解决问题。

高明的“陷阱”——吴正宪老师执教《相遇问题》片段赏析

高明的“陷阱”——吴正宪老师执教《相遇问题》片段赏析

的再思考 ,使这道算式成为一个


[ 蒲 教 事 生 … ] 蒲_ 育 故
来 D 校 上 班 已 为 期 一
什 么, 便拿 出昨天刚从妻子
月有余。新的环境 、新的空
气 、新 的 面孔 … … 已慢 慢 由 新 变熟 。 -
课闻“ 小事’ ’
口杜 林
下 面 观 战 。” 完 , 说 吴老 师“ 所 当 }人小组 立刻 展开 了热烈 的讨论 , 理 不 久 又 有 了答 案 :我 让 第 三 组 电 “
持(0 6 + O × 5 + O 4 ) 3观点的甲方 } 去 折 纸 花 ” “ 把 一 、 两 组 改 成 ,我 二
同学 先 发制人 :题 目中的 问题是 求 i 纸 鹤 , 让 问 题 求 共 折 纸 鹤 多 少 “ j 个 队 共 折 多 少 朵 , 我 先 用 1 只 ” “ , 只要 改 一 下 问 题 就 行 了 , 求 纸 。 5+o4 O 6 +O算出 = : 个队每小时折几 j 三 个组 共 折 纸 花 、 鹤多 少 只 ” 朵 ,再 乘 3就 是 3小 时 共 折 几 朵
两方,要求学生:你们的算式看上 1有。更精彩的还在后头 , “ 吴老师再 去似乎都有道理.那么我们就来辩
对 方去接 受你 的观点 , ? 行吗 我就 在
然 ” 坐到学 生巾去 了。 地
次 发 问 :现 在 你 能 想 个 办 法 让 错 “
高 明 的 引 导 者 ,在 学 生 出现 错 误 后, 她并 没有 像 以 往我 们 那样 忙 着
错 误 的解 法 中真 实 展 现 了 自 己对 题 意 的理 解 ; 次 , 老 师 还 是 个 其 吴

面对这两种方法 , 吴老师没有 l

相遇问题的经典例题

相遇问题的经典例题

相遇问题的经典例题
例题:
张三和李四,这俩活宝啊,住在两个村子里。

张三的村子和李四的村子中间隔着一条笔直的大路,大路的长度是100千米。

张三呢,是个急性子,他骑个自行车,速度那叫一个快,每小时能骑15千米;李四呢,慢悠悠的,他步行,每小时只能走5千米。

有一天啊,他俩同时从自己的村子出发,朝着对方的村子走,就这么相向而行。

那你说,他俩经过多长时间能在路上相遇呢?
分析:
你想啊,张三和李四是对着走的,他们每过一个小时呢,两人之间的距离就会缩短。

缩短多少呢?就是张三一个小时走的路程加上李四一个小时走的路程,也就是千米。

那最开始他俩之间的距离是100千米啊,现在每小时能缩短20千米,那总共需要的时间就是总路程除以每小时缩短的路程,也就是小时。

所以啊,经过5小时,这俩人就能在路上相遇啦,到时候还不知道会唠些啥有趣的事儿呢。

相遇问题数学教案设计:案例分析与研究思考

相遇问题数学教案设计:案例分析与研究思考

相遇问题数学教案设计:案例分析与研究思考近年来,我国教育系统提出了“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等发展方向,要求教育教学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学教育也应该借助新的技术手段,使教育教学更加生动、实用和高效。

本文希望能通过对相遇问题数教案设计的案例分析,探究如何利用科技手段优化数学教学的方法。

一、案例分析相遇问题在初、高中数学课程中是一个常见的题型。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老师讲解为主,强调学生对概念的记忆和掌握。

但是这样的方式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因此,我们需要对相遇问题进行教学设计,来让学生在更加生动、实用的课堂中掌握应用数学的基础能力。

(一)情境创设在教学课堂中,我们需要采用情境创设来让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

例如,在讲解相遇问题时,我们可以采用火车相遇的场景来引导学生思考。

老师可以讲解两列火车同时出发,并在不同的时间和速度下行驶,学生首先需要求出两列火车相遇的时间和地点。

这样的情境创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同时也锻炼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互动教学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这种方式往往会让学生感到乏味,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

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互动教学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相遇问题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和探讨。

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当今教育教学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方式。

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同时接受信息,从而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

在相遇问题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来展示两列火车相遇的情景,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两列火车到达相遇点的速度和时间差异。

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相遇问题的解法。

二、研究思考相遇问题数学教学涉及到多种教学方法和器材,而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器材对数学教学效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大学相遇问题(例题)

大学相遇问题(例题)

大学相遇问题(例题)
问题背景:
大学是一个多元文化和多样化的环境,每个人都有机会与不同背景和思想的人相遇。

然而,相遇也可能引发一些问题。

本文将讨论大学相遇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策略。

问题一:文化冲突
不同的学生可能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这可能导致文化冲突。

举例来说,某个学生的行为在他的文化中是被接受的,但在其他文化中可能被视为无礼或不恰当的。

这种冲突可能导致紧张和误解。

解决策略:
- 增强文化意识:学生应该尊重并了解不同的文化,研究如何适应和理解其他人的文化背景。

- 积极沟通:发生冲突时,学生应该积极沟通,互相倾听和理解彼此的观点,以缓解紧张局势。

- 寻求帮助:如果冲突无法解决,学生可以寻求辅导员或学生支持服务部门的帮助。

问题二:价值观差异
在大学里,学生来自各种背景,他们有着不同的价值观。

这可能导致困惑和冲突。

无论是在学术讨论还是社交环境下,学生可能会遇到与他们自己观点不同的人。

解决策略:
- 尊重他人观点:学生应尊重他人的观点,即使他们与自己的不同。

通过理性和平等的方式进行讨论,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他人的观点。

- 接纳多样性:大学是多元化的地方,学生应该学会接受和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 寻找共同点:学生可以寻找与他人的共同点,以建立和谐和理解的基础。

总结:
在大学中相遇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增强文化意识、积极沟通、尊重他人观点和接纳多样性来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这些策略,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并与不同背景和思想的人相遇,共同创造一个和谐和包容的大学环境。

相遇问题教学片断及反思

相遇问题教学片断及反思

相遇问题教学片断及反思◆您如今正在阅读的相遇问题教学片断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搜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相遇问题教学片断及反思相遇问题教学片断及反思沈荡小学钱雅芳教学片断:师:下面请我们班的男生当客车司机,女生当货车司机,好不好?生:好〔兴趣盎然地〕师:那我是谁?生:你是乘客。

〔不约而同地〕师:我坐得了这么多车吗?〔亲切的〕生:〔学生笑〕你是交通警察。

师:好主意!假设一辆客车每小时行50千米,3小时行多少千米?请客车司机叔叔答复。

生:〔男生〕3小时行150千米。

师:货车每小时行40千米,3小时行多少千米?请货车司机阿姨答复。

生:〔女生〕3小时行120千米。

师:这对你们来说太简单了!如今假设有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会出现什么现象呢?生:撞车。

〔不约而同地〕师:〔师笑〕能不能换个词?生:相遇。

师:很好!下面听警察叔叔说话,请货车司机和客车司机分别从桌子的两边相对开出,开始生:演示过程。

〔缓慢地〕师:你们开的不是汽车是牛车,太慢了,重来一次,好不好?生:〔生笑〕再演示。

〔适当加快了速度〕师:是不是正好停在桌子的中间?生:〔想了想〕不是!应该停在离货车出发点近的地方。

师:真棒!回原位再来一遍,看是不是停得合理?生:重新演示。

师:这次不错,下面3小时相遇,我喊1小时,客车司机怎么喊?货车司机怎么喊?生:客车司机喊50千米,货车司机喊40千米。

师:我喊2小时……生:〔客车司机〕100千米,〔货车司机〕80千米师:有的同学怎么开的,〔师演示一会儿慢,一会快。

〕最后一次时机,我想信一定会成功的。

生:演示。

〔认真地〕师:真不简单!你们个个是出色的驾驶员。

教学反思:“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已成为共识。

但如何转化为详细的教学行为,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如何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明确就指出:“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络,思维就得不到开展。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让男生和女生分别扮演客车司机和货车司机来演示相遇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一次次愉快地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地掌握了新知识。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例题分析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例题分析

例:客车和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54千米,货车每小时行48千米,两车相遇后又以原来的速度继续前进,客车到乙地立即返回,货车到甲地后也立即返回,两车在距离中点108千米的地方再次相遇,问甲乙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分析:
客车速度较快
所以再次相遇的时候,
客车行了1.5个全程加上108千米
货车行了1.5个全程减去108千米
两车第一次相遇的时候,共行了1个全程
两车第二次相遇的时候,共行了3个全程
解题如下:
第二次相遇时,客车比货车多行了:108×2=216千米
每小时,客车比货车多行:54-48=6千米
所以两车第二次相遇时,共用了:
216÷6=36小时
那么两车共行1个全程,需要:
36÷3=12小时
甲乙相距:
(54+48)×12=1224千米。

数学建模之相遇问题案例分析

数学建模之相遇问题案例分析

例:某人由早上8:00从A地出发,中午12:00到达B地;第二天,又由早上的8:00从B地出发,沿原路在中午12:00回到A地。

求证:在此过程中至少存在某点,此人到达此点的时刻相同。

模型准备:初看此问题,只告诉时间而没有告诉路程和速度,故用一般的求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是行不通的是行不通的,我们只能建立新的模型来求解。

当仔细分析时,我们会发现,如果选定A或B地作为参考(且A地作为参考)建立此人第一天和第二天距A地的距离随时间t(单位:小时)的函数,分别为f(t)和g(t)。

由于此人是同时从A、B两地出发且同时到达B、A两地,故f(t)和g(t)处在同一定义域区间内;且在区间上都是连续的。

如果f(t)和g(t)的图像有交点,则此问题得解。

模型假设:为了使问题简化,我们做出如下假设。

1、由于A、B两个点是确定的且是原路返回,可以假设A和B间的距离为L(单位:千米),则L>0;2、假设此人在行进过程中只朝前走不反过来走,且在到达终点之前不停下来;3、假设t表示离出发时刻的时间间隔,则t的取值区间为[0,4]。

模型建立:结合模型准备和模型假设,我们建出如下模型,f(t)和g(t)是定义在区间[0,4]上的连续函数;且,在区间上单调递增,在区间上单调递减。

求证,f(t)和g(t)的图像在区间[0,4]上有只有一个交点。

模型求解:现在我们对上面的模型进行求解。

因为,当f(t)和g(t)相交时有f(t)=g(t)即f(t)-g(t)=0;所以,建立辅助函数h(t)=f(t)-g(t)表示f(t)和g(t)的差;则h(t)也是定义在区间[0,4]上的连续函数。

(也就是说,现在把问题转化为了求证函数h(t)在区间[0,4]上存在零点。

)又,在区间[0,4]上,当t=0时f(0)=L g(0)=0 即h(t)=f(t)-g(t)=L>0当t=4时f(t)=0 g(t)=L 即h(t)=f(t)-g(t)=-L<0因为,连续函数h(t)=f(t)-g(t)在闭区间[0,4]上有h(0)*h(4)<0所以,在闭区间[0,4]上至少存在一点t1,使得h(t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
让数学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相遇问题》教学案例与反思
乌市第75 小学韩正英
思考问题:
在当前新课程的理念下,非常重视学生的应用意识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要学会应用,只有学会应用,才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乐学会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如何帮助学生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当我第二次讲授五年级数学“行程问题”中《相遇问题》的教学中,我一改往日的教学思路,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编,灵活的选用学生所熟悉实际生活中的素材,在教学中作了大胆的尝试,与同行们商榷。

背景介绍:
《相遇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二单元应用题的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掌握行程问题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初步理解相遇问题的运动特点,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并能解答简单的相关问题。

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要完成这一重要的任务,就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信息,感受数学的应用,促使学生寻找实际背景,探索应用价值,从小培养学生
的数学应用意识。

我在教学中力求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从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应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让数学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

案例的描述:
片断一:
上课铃响,教师微笑着走进教室,然后在黑板上画了这样一幅图:
长青四队 75小学兽医站项山杜晶
同学们看到老师在黑板上出示的数学信息中出现班内项山和杜晶两位同学的名字,都很奇怪,而且急切地想知道接下来老师要讲的内容是什么。

师:谁来根据这幅图描述一段生活情境?
生1:有一天早上,项山和杜晶一块从家出发,向学校走去。

生2:星期二,项山和杜晶商量好同时从家出发,向学校走来。

师:同学们想法不错。

有一天,项山和杜晶商量好,两人同时从家出发向学校走来,正好在校门口会面了。

现在欢迎他们来在教室里模拟一下当时的情景。

接下来两人落落大方的开始按照要求开始走了,其它的同学
都很感兴趣,觉得数学课从未像这样这么生动有趣。

师:刚才它们走的过程,你觉得有什么特点?
生1:他们是同时出发的。

生2:两个人同时在走,并且最后在校门口会面了。

生3:他们是面对面走来。

……
同学们叽叽喳喳发表自己的想法,三言两语相互补充地说出了相遇问题的一般特征,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两个
同时
相对
碰面
并且接着补充道,其实刚刚大家所描述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行程问题中的一种类型--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接着教师将板书补充完整:
运动物体:两个
相遇问题运动时间:同时
运动方向:相对
运动结果:相遇
片断二:
刚才项山和杜晶在走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它们从出发到相遇两人用的时间一样。

生2:我发现项山走的路程多。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生3:项山的速度明显比杜晶的快。

生4:我发现他们俩人一共走的路程就是两家之间的距离。

学生在谈自己想法的过程中,就已经在潜意识中深刻的理解了相遇问题中求两地距离的方法,这种发现是发自同学们思维深处的火花。

片断三:
师:谁能算出项山和杜晶两家的距离?
此问一出,同学们立即反问我:“韩老师,没有数剧怎么算呀!”
师:好,你们需要哪些数据?
生1:要知道他们俩人的速度。

生2:还要知道他们从出发到学校走了几分钟?
师:项山每分钟走70米,杜晶每分钟走65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并在图上标出数据。

长青四队 75小学兽医站
项山杜晶70米\分钟 65米\分钟
师:谁来将这个情境完整的编一道应用题。

生:项山和杜晶两人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项山每分钟走70米,杜晶每分钟65米。

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

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生独立完成。

反馈:
生1:65×4+70×4
=260+280
=540(米)
我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这样列式的,就是先求出两人各自走的路程,再加起来就是两家相距多少米?
这时班内又有几个学生举手,“韩老时,我还有另外一种方法”。

生2:(65+70)×4
=135×4
=540(米)
师: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2:我是先求出他们俩人每分钟所走的路程和,再求四分钟两人走的路程和。

……
案例的反思:
“数学源自于生活而用于生活”,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反映出了数学的价值。

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找到数学与生活的切合点及其价值性,从而营造生活、活泼,且富有意义的课堂氛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的情景之中,并与学生已经了解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相关联,特别教师与学生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和那些学生已经具有的,但未经训练或不那么严格的数学知识相关联。

而这节“相遇问题”我认为它的成功之处在于教师把教学内容与班上两位同学上学这一生活情境很好的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了真实而有意义的情景,同时教师摆正了自己的角色,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和考虑的平台,让学生在数学情境中深刻的感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实践证明,由于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了学生的心理距离,学生接受起来比较主动,消除了以往应用题给他们带来的“恐惧感”,这样的教学呈现形式给学生一个从“非正规划”到“正规化”的过程,使其有机会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活动,使他们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以改变和完善自己的认知。

有助于反思自我的认知,从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

在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多得让不同的
学生表达自己对统一问题的不同看法,然后组织全体学生对这些不同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们在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的合作交流中,有机会对同一知识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解。

在片断一中,给学生呈现项山和杜晶同时从家相对往学校走得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找到相遇问题的几个基本特征,紧接着又在片断二中和片断三中教师又不失时机得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解决相遇问题求路程的关键之处。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的,主动的,积极的表现自我,是他们的不同潜能得到相应程度的发挥。

好的数学学习,能够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地的学习,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他们提供现实的,鲜活的,贴近已有知识经验的事例,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

案例点评:
执教者注意营造一个认知、生活、情感等协调互动,共同融洽的多层次的生活大课堂,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去体会数学的趣味。

本节课有下面两个方面的特点:
1、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

这节课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不囿于教材,而是对教材加以整合,极力选取具有现实意义的,有探索性的,价值化的内容。

如选取班内项山和杜晶上学这一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启迪学
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索数学知识,促进能力的发展。

2、充分体现师生、师生的积极互动。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着力突破以往的学习表达方式,凸显学生与素材,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开放,互动性的交流与对话,拓宽了学生表达与交流的渠道,为他们创造了更多与同伴,与问题情境与现实生活等的对话与互动的机会。

如观察“他们刚才走的过程,有什么特点?”“刚才项山和杜晶走的过程,你还有什么发现?”“谁能算出项山和杜晶两家的距离?”等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些思辨,探索的空间,使学生的需要更加强烈,思维更加活跃,使学生发展为本的认知活动与教学活动更加谐。

案例
让数学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相遇问题》教学案例与反思
乌市第75 小学
韩正英
2005年1月11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