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含作文指导)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含作文指导)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第1课社戏教学目标:1.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教学重点:感知本文的人情美、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描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念之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1。

查字典,扫除字词障碍。

2.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列出思考题,发言材料,准备讨论3.上网查阅有关社戏的资料,了解社戏这种乡村戏剧的文字及图片。

4.师生合作制作排练社戏段子。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

初读课文,熟悉内容2.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设计:教学步骤:[一] 导入新课1.请多名同学说出自己童年的趣事,不做阐发,意在勾起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2.教师语: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绚烂的图画,犹如一个个欢快活泼的音符,说不尽的乐趣,道不完的喜悦。

本册第一课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物》文中作者深情的回忆了童年在百草园的生活,充满童趣。

今天我们就走进鲁迅先生的另一个童年生活,看看名人的童年与我们的异同,以及两个地方到底有什么让他记忆犹新。

(板书题目和目标)[二] 初读课文,熟悉内容1.课件播放有关“社戏”的图片2.学生介绍收集到有关社戏的知识3.放课文朗读的磁带4.挑战擂台,问题抢答(男女生分别提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课文内容,相对方提出来以考察对课文内容的获取程度。

回答的一方先关上书。

此环节既可检查提问学生对课文的提炼和处理的能力,同时又可进一步熟悉课文。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研读课文,整体感知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a. 小说脉络明确:小说按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三部分组成。

其中,看社戏是主体部分,可分四层:看戏前的波折――看戏中的见闻感受――看戏――偷吃罗汉豆。

b. 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看看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明确: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详写)――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详写)――赵庄看社戏(详写)――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六一公公送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社戏教学目的1.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和抒情作用。

2.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描写的诗情画意及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4.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描写的诗情画意及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和抒情作用。

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本篇的结构层次,“我”在平桥村的得到优待和一般乐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出叙事有详有略的《社戏》(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1、介绍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介绍写作背景: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一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

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3、检查字音归省:xing行辈:han g b e i惮:d a n絮叨:x u d a o怠慢:da i擂掇:c u a n d u o凫水:f潺潺:chan歌吹:c h u I蕴藻:y u n z a o家眷:Juan皎洁:jiao漂渺:p i a o m i a o纠葛:J i u g e三、听录音,理清文章结构1、听录音,2、.引导学生理清结构层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全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第一单元民风民俗单元教学目标1. 感知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思路。

2. 感受我国各具特色的民俗,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3. 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及效果,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单元教学意图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是民俗文化作品,以不同题材,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故乡的情、景、人的热爱,并有家国情怀的抒发。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文章思路。

2. 品味语言,学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 注重开展基于学生感受和疑问的课堂教学。

1 社戏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1课时(授课时间:)一、导入新课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

它就是——戏曲。

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回忆,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学习目标1、感受和体悟作者在咏物中所抒发的情怀,并在品读中陶冶情操。

2、理解课文所写事物外在特点与内在特点的关系,以及物与情的关系。

3、学习课文根据文章立意需要,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养成带着感情观察事物,并在观察中把握事物特点的习惯。

4、在诵读中提高品味优美语言的能力,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5、学习在写作中适当地展开联想,通过联想丰富写作的内容。

6、跟别人交流思想时,能够围绕话题,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5课时)《海燕》2课时《白杨礼赞》2课时《石榴》1课时《马说》2课时《紫藤箩瀑布》1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写作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鸟》专题2课时三、单元总体分析单元主题定位:本单元的几篇课文虽然都是写物的散文,但表现的手法又各有特点,教学的设计既要着眼于这一类文章的共同特点,又要针对每篇课文的个性特点。

《海燕》和《白杨礼赞》《石榴》都运用了象征手法,但《海燕》是一组形象的象征,这些不同的象征物构成一个群体,组合起来表现主题,《白杨礼赞》《石榴》主要通过揭示白杨树、石榴这一主要形象的象征意义表现主旨,《紫藤萝瀑布》则是写作者由紫藤萝所获得的人生感悟。

从语言看,《海燕》是散文诗,语言具有更强烈的抒情性。

所以《海燕》的教学要更注重朗读和吟诵,把课文的背诵和文章的欣赏结合起来;有条件的可以借助其他媒体帮助学生领悟课文,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一组形象之间的关系。

《白杨礼赞》《石榴》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阅渎中理解物的“形”与“神”、物与象征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一致。

结构上,《白杨礼赞》又要复杂一些,可以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把握文章的层次,理解这样安排的好处。

《石榴》的教学可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利用“探究·练习”或设计一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并稍加点拨则可。

八年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2)

八年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2)

八年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1. 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和发音规则; 2. 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够正确朗读; 3. 掌握关键词语的词义和用法;4. 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写作;5.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字词的读音和发音规则;2. 课文的理解和朗读;3. 关键词语的词义和用法;4. 写作训练;5. 阅读理解和口头表达。

三、教学方法本单元的教学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1. 形象化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理解生字词的读音和发音规则。

2. 问答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3. 情景模拟教学法: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4. 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学习、交流和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引入有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学习新课(20分钟)a. 生字词学习通过展示生字词的图片、读音和发音规则,引导学生正确读音,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生字词。

b. 课文理解和朗读让学生跟读课文,并进行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

通过多次朗读练习,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词语解释和用法分析(15分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关键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并进行示范句的写作练习,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4. 写作训练(15分钟)通过教师给出的写作题目和写作要求,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教师可以给予指导和修改,并展示一些优秀的学生作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5. 阅读理解和口头表达(20分钟)通过阅读理解题目和情景模拟,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练习。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和展示,互相评价和提出改进建议,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语文初二下册第一章教学方案详解

语文初二下册第一章教学方案详解

语文初二下册第一章教学方案详解一、教材分析本章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了古代诗歌鉴赏和写作技巧,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感知与审美能力。

通过学习诗歌的形式、意境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各类诗歌的基本特点。

2. 通过解读古代诗歌,学生能够感知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3. 学习并掌握诗歌写作的基本技巧,能够自主创作一定形式的诗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歌的鉴赏和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诗歌并领会其中的意境,运用技巧写出优秀的诗歌作品。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古诗赏析1. 导入(10分钟)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先播放一段古诗音乐,让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韵味。

2. 学习古诗(30分钟)选择一首篇幅适中且情感饱满的古代诗歌,如《登鹳雀楼》。

带领学生先阅读,然后进行分析与解读,重点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3. 分析古诗(20分钟)通过问题引导,帮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诗人通过何种手法表达了对景色的描绘和感受?- 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歌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4. 练习与拓展(20分钟)分发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并回答。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选择其他古代诗歌进行解读,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第二节:诗歌创作1. 模仿写作(30分钟)教师提供一种特定的诗歌形式,如五言绝句或七言绝句,并给出相关写作要求(如押韵、表达特定情感等)。

鼓励学生模仿古代诗人的写作风格进行创作。

2. 分析与分享(20分钟)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并展示在课堂上。

同时,教师也可以分享一些优秀的学生作品,并指导学生进行评价与分析。

3. 创作拓展(30分钟)鼓励学生选择其他形式的诗歌进行创作,如现代诗、词等。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主题或写作要求,让学生在自由创作的基础上进行拓展。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能够对古代诗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知。

他们不仅学会了欣赏古代诗歌的技巧,还通过模仿和创作,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目录:1《社戏》2《回延安》3《安塞腰鼓》4《灯笼》1.社戏【教学目标】1.熟悉课文,对易读错的字正音,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

2.体会、揣摩小说在安排材料上详略得当的问题。

3.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

【教学重点】1.理解分析双喜这一人物形象;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2.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从不同角度描写的。

【教学难点】1.分析平桥村是乐土的原因,看戏和“偷豆”的趣点。

2.用准确的词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路历程。

3.理解小说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美好时光,老师很想知道你童年时,你最喜欢去哪里?最喜欢做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师: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背景资料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

是作者在大都市中由看戏引起的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也是在大都市的作者对农村及其农民淳朴的品质的歌颂。

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

3.关于社戏文中的“社”原指土地庙或土地神,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是指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看社戏的时间应该是在初夏,而不是在春天。

社戏演出的内容《游园吊打》。

4.字音字形归省(xǐnɡ)行辈(hánɡ)撺掇(cuān duo)惮(dàn)絮叨(xù d a o)怠慢(dài)凫水(fú)蕴藻(yùn zǎo)家眷(juàn)漂渺(piāo miǎo)楫(jí)大抵(dǐ)纠葛(jiūɡé)潺潺(chán)船篷(pénɡ)皎洁(jiǎo)桕树(jiù)棹(zhào)5.词语解释。

语文初二下册第一章教学方案

语文初二下册第一章教学方案

语文初二下册第一章教学方案教学方案第一章:语文初二下册一、教学目标本教学方案的目标是帮助初中二年级学生顺利学习和掌握语文初二下册的第一章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和掌握课文《古诗三十首》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理解并正确运用本章所学的文言词语、修辞手法等知识;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课文《古诗三十首》的背景和文本解读;2.文言文的特点和常用词语;3.修辞手法的种类和运用方法;4.韵律和格律的基本概念。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古代诗人创作场景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2.呈现与感知:播放一段介绍《古诗三十首》的视频,让学生了解该课文的背景和作者。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该课文,分析其中的意境描写和修辞手法。

3.引导与讨论: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文言文的特点和常用词语的运用,以及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功效和效果。

4.拓展与应用: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取一首古诗,理解并解读其中的修辞手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使用这些手法创作一首新的诗歌作品。

5.总结与展示: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邀请学生上台展示他们小组的诗歌创作作品。

四、教学资源为了有效地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图片展示:一幅古代诗人创作场景的图片;2.视频素材:一段介绍《古诗三十首》背景和作者的视频;3.教学课件:包括课文《古诗三十首》的文本和相关注释,文言文的特点和常用词语的整理表,修辞手法的分类和例子,以及韵律和格律的基本概念说明。

五、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2.作业评估:布置相关练习题,考察学生对课文理解和运用的能力;3.创作评估:评价学生小组的诗歌创作作品的创意和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1.教学内容分析
围绕“新闻”文体,从应用型文体的角度着手,按照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与新闻评论等不同体裁新闻分单元编写,与教材选文形成体裁呼应,为教材提供大量分体阅读的整合文本。
12.学习者分析
学生此前从未学习过此类文体,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这类文章。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何时:1949年4月20日夜至4月22日22时。
何地: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何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何事:我百万大军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何故: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如何: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和你的团队合作,完成采访任务:采访、录像、拍照等。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10.教学反思与改进(单节课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基于学习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对比反思,教学自我评估与教学改进设想。课后及时撰写,突出单元整体实施的改进策略,后续课时教学如何运用本课学习成果,如何持续促进学生发展)
学科
语文
年级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第一单元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
单元(或主题)名称
消息阅读与写作
1.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说明
本单元是本套教材的第一个活动探究单元,单元内容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学生自主学习所需要的基本材料,包括课文、注释、旁批、补白和技巧点拨;另一部分是学生自主学习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各项学习活动的要求,包括“活动任务单”和任务说明。本单元的主题是新闻。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以了解到国内外的重大事件,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关于新闻的,学习时要注意体会情景,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得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环节三:
教的活动3教师布置讨论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2.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3.消息主要用概括叙述,有时可在叙事中插入简要的议论。请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学的活动3
讨论
活动意图说明
进一步了解新闻的特点。
第4课时教学设计(其他课时同)
课题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一着惊海天》
课型
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6.教学内容分析
围绕“新闻”文体,从应用型文体的角度着手,按照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与新闻评论等不同体裁新闻分单元编写,与教材选文形成体裁呼应,为教材提供大量分体阅读的整合文本。
3.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
围绕“新闻”文体,从应用型文体的角度着手,按照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与新闻评论等不同体裁新闻分单元编写,与教材选文形成体裁呼应,为教材提供大量分体阅读的整合文本。同时,针对教材活动探究单元的特点,编写了“新闻采访与写作”单元,为学生开展新闻探究活动提供了脚手架。整体的选篇意图在于实现学生文本阅读的拓展、新闻文体素养的提升以及新闻实践活动的落实。所选篇章基本侧重于语文素养主题,“新闻”的体裁分类及其特征是选篇与教材整合的基本点,具体对本册图书的使用可采用以下策略:1、求同对比阅读,在具体新闻体裁划分的前提下,整合教材各篇与各单元精读篇目,了解这一文体的结构(比如消息)或者语言特色(比如准确或生动),从而建构出对这一新闻文体的基础性理解;2.拓展训练阅读,针对略读篇目可以采用快速阅读进行文体要素分析的方法,比如可从新闻的六要素和五部分入手,通过拓展训练把握每一结构的训练要点;3.存异对比阅读,每一单元选择一篇精读篇目,对新闻不同文体的特点进行对比性的区分阅读,从而引导学生明确不同新闻文体的不同;4、活动辅助阅读,对“新闻采访与写作”单元,可根据学生探究活动的需要选择合适篇目,在活动过程中作为提供给学生的手脚架和工具箱,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落实具体活动。
(从知识获得、能力提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发展、价值观念培育等方面设计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方式与工具等,通过评价持续促进课堂学习深入,突出诊断性、表现性、激励性。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课时的学习评价是单元学习过程性评价的细化,要适量、适度,评价不应中断学生学习活动,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让学生了解新闻的特点
进一步了解新闻的特点。
7.板书设计(板书完整呈现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最好能呈现建构知识结构与思维发展的路径与关键点。使用PPT应注意呈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完整性)
新闻的结构:
标题: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电头: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
导语:第一段。
主体:第二段。
背景:第四段。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根据课堂教与学的程序安排)
教师活动1
组织学生讨论后小结:新闻是经由新闻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或情况的信息。
学生活动
1.请你谈一谈最近发生的你最感兴趣的新闻,并说说你获知新闻的渠道。
2.从刚才同学们的讲述中,你得到对“新闻”的哪些认识?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根据课堂教与学的程序安排)
教师活动1
1引导学生理清消息结构
2讲解:“倒金字塔式”新闻结构。
——所谓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它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消息中各项事实内容,一段写一个事实。只陈述事实,不发议论,符合新闻“快”的特点。
2.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1、知识与能力:了解什么是新闻,以及消息、特写、通讯的文体特点。领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把握不同新闻体裁在语言上的特点,并理解新闻语言独有的表现力。领悟新闻写作的“六要素”和“倒金塔式”的结构,锻炼捕捉新闻线索,抓住新闻热点的能力,提高策划组织,分工合作,交流沟通的能力。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根据课堂教与学的程序安排)
教师活动1
理清二则消息的“六要素”。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何时:1949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4月20日午夜开始;
何地:在芜湖、安庆之间;
何人:人民解放军;
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何故: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如何: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
2、过程与方法:了解什么是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采访与写作的关系,采访前的准备和采访过程中应注意的细节。通过模拟采访,了解采访技巧和注意事项,通过范文学习,掌握新闻写作的方法。养成关注现实,关心时事,自主思考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新闻采访与写作活动,培养学生关心国家时事,明辨是非,爱憎分明的世界观。形成求真务实,冷静客观的思维方式,学会准确负责任,言必有据的表达。
13.学习目标确定
1、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了解“倒金字塔式”经典新闻样式。
2、理清消息的结构层次。
14.学习重点难点
理清消息的结构层次
15.学习评价设计
(从知识获得、能力提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发展、价值观念培育等方面设计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方式与工具等,通过评价持续促进课堂学习深入,突出诊断性、表现性、激励性。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课时的学习评价是单元学习过程性评价的细化,要适量、适度,评价不应中断学生学习活动,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导语为课文第一段话。导语交代了颁奖的时间、颁发者和颁奖机构以及诺贝尔奖设立的奖项。
4、速读主体部分,从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首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及所获奖项;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权和评议权是分离的。
5、结语部分报道了什么内容?
学生活动2
讨论分析。
活动意图说明
结语:第三段
10.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完成练习册课后作业
13.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14.教学反思与改进(单节课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基于学习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对比反思,教学自我评估与教学改进设想。课后及时撰写,突出单元整体实施的改进策略,后续课时教学如何运用本课学习成果,如何持续促进学生发展)
7.学习者分析
学生此前从未学习过此类文体,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这类文章。
8.学习目标确定
1.学习《消息二则》,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把握课文内容。
2.明确消息的“六要素”和结构特征。
3. 体会新闻语言的特征,能从字里行间了解作者的立场和观点
9.学习重点难点
明确消息的“六要素”和结构特征
10.学习评价设计
12.教学反思与改进(单节课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基于学习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对比反思,教学自我评估与教学改进设想。课后及时撰写,突出单元整体实施的改进策略,后续课时教学如何运用本课学习成果,如何持续促进学生发展)
第3课时教学设计(其他课时同)
课题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课型
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
7.板书设计(板书完整呈现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最好能呈现建构知识结构与思维发展的路径与关键点。使用PPT应注意呈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完整性)
新闻的结构: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9.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和你的团队合作,完成采访任务:采访、录像、拍照等。
11.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2.学习者分析
学生此前从未学习过此类文体,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这类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