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语文新课标七年级上册25课
2019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河中石兽》ppt优质课件
大臣和坤新修了一座竹园,知道纪晓岚墨迹珍贵,便要他题个 。 亭额。 纪晓岚略加思索,挥笔在纸上写了“竹苞”两个大字。 和坤赶快让工匠刻成匾额,悬挂在亭台上。 一天,乾隆皇帝来游园子,见到亭台上“竹苞”的匾额,忍 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和坤在一旁陪着笑,谁料皇帝说道:“好一 个纪晓岚。这竹苞二字,拆开来不就是个草包嘛!”
pĭ
靠近 一起 经历 竟然
yè
河岸 年
倒塌
兽 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 募金重修, 求二
募集
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
船 划
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几
拖着
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 之笑曰:“ 尔辈不 听说 指这件事(顺流打捞石 即教书 兽这件事) fè i 能究 物理, 是非 木杮,岂能 为暴涨 这 木片 怎么 被 推究 事物的道理 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坚硬沉重 是 松 带 yān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 埋没 句末,罢了 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精确的言论 通“癫”,疯狂, 信服
荒唐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凡是 讲学家的话 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上下句之间表原因,原来是;大概 应当 因为。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 它的,指水 的 水处啮 沙 为 坎穴 ,渐激渐深,至 侵蚀 成为,形成 坑穴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倾倒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 不已, 像这样 sù 一再翻转 停 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固然 于是 逆流而上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 他的, 按照 指老河工 得于数里外。然则 天下之事,但知其 找到 既然这样,那么 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主 根据常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河中石兽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十五课河中石兽教学目标1.明白得实践出真明白的道理。
2.积存文言辞汇,把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存文言辞汇,把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明白得实践出真明白的道理。
课时划分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进程一、预习1.熟读课文,读准以下加点字的读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ù)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语俗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一那么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连年后重修山门,寻觅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觅,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什么缘故会向上游“跑”呢?今天咱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三、正课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作者纪的,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奉献专门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叙,内容相当普遍。
2.朗诵课文。
3.就课文不睬解的词语质疑。
此刻小组内质疑小组不有解决的交全班讨论。
四、课堂小结1.古今异义井:古义:一路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阅:古义:代词这是非木柿今义:阅读是:古义:经历阅十余今义:判定词是盖:古义:发语词盖石性坚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但:古义:只但矢其一今义:表转折可是,却2.一词多义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离去西蜀之去南海距离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橘生于淮南那么为橘是为其来也在3.词性活用棹名词用为动词划船4.汉字能假同“癫”,疯五、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明白得与探讨第三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河中石兽》教案4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河中石兽》教案4篇Lesson 25 stone beast in the river编订:JinTai College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河中石兽》教案4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河中石兽》教案2、篇章2:河中石兽范文标准版3、篇章3:河中石兽模板常用版4、篇章4: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河中石兽》教案篇章1: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河中石兽》教案教学过程一、预习1.朗读课文,复习上节课内容。
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演示课件。
3.就课文不理解出质疑。
二、导语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
三、正课1.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1、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讨论并归纳: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从不同的角度复述课文:(1)从作者的角度复述:(2)从讲学家的角度复述课文;(3)从老水兵的角度复述;(4)从寺中僧人的角度复述。
3.质疑: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讨论并归纳: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河中石兽》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能力目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作者意图。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熟读课文,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ù)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语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三、正课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作者纪昀,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朗读课文。
3.就课文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全班讨论。
四、课堂小结1.古今异义。
井:古义:一起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
阅:古义:经历,阅十余。
今义:阅读。
是:古义:代词。
今义:判断词是。
盖:古义:发语。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古义:只,但矢其一。
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2.一词多义。
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
离去。
西蜀之去南海。
距离。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河中石兽》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河中石兽》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课题:河中石兽【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翻译并背诵。
(重点)2. 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以及老河兵的方法之所以正确的原因。
(难点)3. 培养实践出真知的学习精神。
【课时安排】3课时【预习导学】1.知识储备:纪昀,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1)给加点字注音圮.(pǐ)募.(mù)金棹.(zhào)木杮.(fèi)曳.(yè )铁钯.( pá ) 湮.(yān)没啮.(niè)齿溯.(sù)流臆.( yì )断欤.(yú)(2)看注释,查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山门圮.于河(倒塌)二石兽并.沉焉(一起)阅.十余岁(经过,过了)棹.数小舟(划船)湮.于沙上(埋没)盖.石性坚重(解释原因,相当于“就因为”)但.知其一(只)是非木杮..(削下的木片)溯.流.(逆流)求之下流,固颠.(通“癫”,疯狂)其反激之.力(的)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一老河兵闻之.(这件事)尔辈...(你们)(推究)(事物的道理、规律)..不能究物理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侵蚀、冲刷)(成为)3.整体感知:(1)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思考这件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皇帝的新装》教案苏教版【学习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5课 河中石兽
河中石兽【教材分析】《河中石兽》通过寻找倒塌的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保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推理,实践出真知。
旨在启发同学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尽可能少闹那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讲学家一样的笑话。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翻译课文,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翻译课文,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准备】课件一案两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熟读课文,感知内容熟读课文,给加点字的注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ù)三、疏通文意,积累词语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
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
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译文: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
七年级语文上册25课《河中石兽》
故事中老河兵的判断基于科学原理和实践经验,体现了尊重科学的 重要性。在当代社会,尊重科学、追求真理是人们的共同追求。
批判性思维
面对问题时,人们应该具备批判性思维,不盲目相信权威和传统观念, 而是要通过独立思考和实践验证来寻求真理。
05 艺术手法鉴赏与创作技巧
独特艺术手法举例分析
01
02
03
在这种背景下,《河中石兽》的创作不 仅体现了纪昀个人的文学造诣,也反映 了当时社会对奇闻异事的关注和传播。
社会上,士人阶层地位崇高,他们崇尚 礼仪、注重品行。同时,民间文化丰富 多彩,各种传说、故事广为流传。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述河中石兽的传说和寻找过程,然后分别描述寻找过程中的人 物和事件,最后再总结全文,点明主题。
老河兵与讲学家
二者之间是一种对立关系。讲学家自恃才高,对老河兵的看法不屑一顾,甚至对他进行嘲 讽和攻击。而老河兵则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讲学家的错误,展现了他的智慧和勇气 。
寺僧与讲学家
二者之间是一种依赖关系。寺僧在寻找石兽的过程中缺乏经验和智慧,只能依赖讲学家的 理论进行指导。然而,讲学家的理论脱离实际,导致他们最终一无所获。在这个过程中, 寺僧的盲从和讲学家的自负都暴露无遗。
向,如《伊索寓言》中的《狼和小羊》、《狐狸和葡萄》等。
02 03
中国寓言故事
则更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描绘,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来表现 道理和哲理,如《庄子》中的《庖丁解牛》、《列子》中的《愚公移山》 等。
跨文化比较
西方寓言故事更注重道德训诫和价值取向的传达,而中国寓言故事则更 注重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探讨。两者在表现手法和主题思想上存在差异, 但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5《河中石兽》教学课件(共32张PPT)
重点字音:
圮 ( pǐ ) 棹 (zhào) 曳 (yè) 湮 (yān) 钯(pá)啮(niè) 溯 (sù) 臆 (yì)
pĭ
沧州南一寺 临 河干,山门 圮于河,二石
靠近 河边 倒塌
兽 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 募金重修, 求
一起 经过 年 募集
寻找
zhào
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
❖ 9、春去春又回,新桃换旧符。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日子像桃子一样甜蜜。 2021/3/162021/3/16Tuesday, March 16, 2021
❖ 10、人的志向通常和他们的能力成正比例。2021/3/162021/3/162021/3/163/16/2021 4:23:28 PM ❖ 11、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2021/3/162021/3/162021/3/16Mar-2116-Mar-21 ❖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2021/3/162021/3/162021/3/16Tuesday, March 16, 2021 ❖ 13、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2021/3/162021/3/162021/3/162021/3/163/16/2021
合实际的结论,实事求是。
❖老河兵为什么能提出正确的判断?
❖ 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 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 起来分析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上游
2018-2019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河中石兽》ppt优质课件
2019/5/23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30
thank you!
最新中小学课件
4
pĭ
沧州南一寺 临 河干,山门 圮于河,二石
靠近 河岸
倒塌
兽 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 募金重修, 求二
一起
经历 年 募集
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
竟然
yè
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几
拖着
踪迹
寻找 zhào
船桨,这里指 划(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 之笑曰:“ 尔辈不
精品
最新中小学课件
9
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僧 僧 讲学家 老河兵
求于水中 顺流而下 求于沙下
求之于上流
不可得
无迹
失败 果得于数 里外
比较
以为顺流下矣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 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 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 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同时,大家要开动脑筋,思考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要边听边想。为讲明一个定理,推出一个公式,老师讲解顺序是怎样的, 为什么这么安排?两个例题之间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之处?特别要从中学习理科思维的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 • 作为实验科学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就要特别重视实验和观察,并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思考来掌握科学的概念和规律,等等。 • 二、听文科课要注重在理解中记忆 • 文科多以记忆为主,比如政治,要注意哪些是观点,哪些是事例,哪些是用观点解释社会现象。听历史课时,首先要弄清楚本节教材的主要观点,然 后,弄清教材为了说明这一观点引用了哪些史实,这些史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最后,也是关键的一环,看你是否真正弄懂观点与史料间 的关系。最好还能进一步思索:这些史料能不能充分说明观点?是否还可以补充新的史料?有无相反的史料证明原观点不正确。 • 三、听英语课要注重实践 • 英语课老师往往讲得不太多,在大部分的时间里,进行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大量语言实践练习。因此,要上好英语课,就应积极参加语言实践活 动,珍惜课堂上的每一个练习机会。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河中石兽》(第5课时)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页,共5页。
• 课堂小结 • 本文通过寻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塌的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
(shuōmíng)了任保事都不能根据主凤推理,实 践出真知。
4
第四页,共5页。
• 作业 • 1. 完成(wán chéng)课后理解与探究一、二题。 • 2. 选项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5
第五页,共5页。
2
第二页,共5页。
• 上流。”众皆愕然,以为奇谈怪论(qí tán guài lùn)。“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 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 之半,石倒掷坎穴中。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 溯流逆上矣。”意思是讲,河水冲击石兽的反击力量, 导致在石兽的上游位置出现一个沙坑,石兽向坑中倒下; 是向上游倒去,累月积年,如此反复,石兽就向河的上 游位移。老者在分析两石兽逆水上行的原因后,面向智 者:“求之下流,固愚;求之地中,不更愚?”意思是 下游去寻,固然犯傻,就地深挖,不更是傻冒?众人晒 笑,不以为然。后深挖不见,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果然 在上游数百丈外找到了石兽,这才明白智者是坐而论道, 老者是实地勘查后的结论。书中就此事评论到,“然天 下之事,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可据理臆断欤?”天 下之事,只知其片面,不知其全面的多了,怎么能凭着 想象、揣测主观臆断呢?
河中石兽(SHÍSHÒU)
1
第一页,共5页。
• 古书载,一寺临河,寺门前摆有两个巨大石兽,因 寺门毁坏(huǐhuài)两石兽落入激流。十多年后,重 修山门,在石兽落水处打捞,却怎么也找不到。 “以为顺流而下矣”,遂动用十数船只,拖着铁耙, 顺水“寻十余里,无迹”。不见踪影,大家迷惑不 解,聚集议论此事(请诸位读者试想:石兽应在何 处?)。一位智者说:“尔辈不究物理,石非木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渐沉 渐深,沿河求之,不亦愚?”大意是,“你们不深 究石兽的物理性质,石兽又不是木料做的,水怎能 冲得走?山石沉重,河底泥沙松软,石兽就慢慢沉 入地下去了。应当就地深挖,顺水到下游去找,不 是犯傻吗?”众人听后,顿觉豁然,对这番高论深 信不疑,佩服至之。一老者却说:“凡河中落石, 当求之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有个学究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 “尔辈不能究 物理。 是非木杮(fè i),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 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怎么能被洪水带了走呢?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 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兽埋没在泥沙上,就会越沉越深。耳,助词,表示肯定。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顺着河流往下游去寻找它,不是荒唐吗?” 沿,顺流而下。 众服为确论。 众人信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论断。
•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 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 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 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 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 数里外。 • 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听了学者的说法,又讥 笑说:” 凡大石落入河中,应求之于上游。因为 石头质性坚硬沉重,泥沙松软轻浮,西来的河水 冲不动石兽,水的反冲力必定作用在石头的迎水 面的下端,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 成一个坑,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 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 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于是反 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固然糊涂;到泥沙中 寻找,不是更加糊涂吗?“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 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头石兽。 • (具体叙述老河兵关于河中寻石兽的道理和方法)
认识不同的原因及性格分析
• 寺僧:按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到
下游。
•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 讲学家: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的
理论知识推断石兽在原地“渐沉渐深 ”了。
• (“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 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 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 服为确论。
• 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他的见解: 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 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 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 旁人听来,此言有理。 • (此段叙述讲学家的观点及众人盲从的心理)
1、学生反复朗读。 2、字、词 • 圮( ) 棹( ) 曳( • 湮 ( ) 啮( ) 溯( • 臆( ) • 3、学生参照注解疏通文意。
) )
gān
沧州南一寺 临 河干,山门 圮于河,二石
pĭ
靠近 一起 经历
终究
岸边 年
坍塌 募集
寻找 zhà o
兽 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 募金重修, 求二
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
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 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 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 理。
写法探究
• 1、层层铺垫
•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 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 信。最后写老河兵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 ”的结果,巧妙地 表现自信的讲学“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地,也不见其踪影。
课文理解(一)
• 沧州南,一寺临河千,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 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 寻十余里,无迹。
• 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 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 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 待到十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 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 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 影。
河中石兽
•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 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 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 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 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 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 颠乎?”众服为确论。
• 课文是怎样结构的,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 学习有什么启示?
• 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在前三 段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 寓理于事,作者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则天 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 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 辣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
纪昀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 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 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 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 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 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 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 内容相当广泛。
《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
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 导入:这篇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庙靠近河, 庙门倒塌之后,门旁的两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 后来要修庙,决定要把石狮打捞上来。有人说, 到下游去找,因为石狮被水冲走了,结果在下 游没找到。一个读书人说,石狮肯定沉到沙泥 里去了,因为石头重,沙泥轻,结果在庙前的 沙泥里也没找到。一个老水手最后说,这两个 石狮在上游,结果果然在上游打捞到了。 怎 么会到上游去呢?阅读完课文后我们便知道了。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讲学家的话 凡是 失落 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原因是 应当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 水 的 niè 水处啮 沙 为 坎穴 ,渐激渐深,至 冲刷 形成 坑穴 等到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摔倒
• • • • • • • • • • • • • • •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 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 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 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 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 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 断欤!
• (写寺僧按一般人的想法顺流找石兽 )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 之笑曰:“ 尔辈 不 你们这 开馆执教 听说 这件事 些人 fè i 能究 物理, 是非 木杮,岂能 为暴涨 推究 事物的道理 这 木片 怎么 被 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松散轻浮 带 yān 是 坚硬沉重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 埋没 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荒唐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真理。
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寻找经过
人物 僧
寻找的地点
结果
第一种
原地水中 不可得
第二种
僧
顺流而下 无迹
第三种 讲学家 原地沙下 失败
求之于上流 果得于 第四种 老河兵 数里外
第一种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 略了流水 第四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 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 • • • • • •
• • •
• •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像这样再冲击,石头又向前再转动。 转转不已, 遂反溯(sù )流逆上矣。 这样一再翻转不停,于是石头会反方向逆流而上了。 求之下流, 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到下游去寻找它,固然荒唐;在石兽掉下去的当地寻找, 不是更荒唐吗?” 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地方寻到 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 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 多着哩, 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 不已, 像这样sù 一再翻转 停止 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固然 于是 逆流而上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 按照 他的,指老河兵的 得于数里外。然则 天下之事,但知其 只 yú 找到 既然这样,那么 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主观武断 吗
• • • • • • • • • • • •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 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 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 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 出判断。
古今异义 古义
干 岸
今义
不潮湿
看 经历 物理 事物的道理 一门学科 这 表判断的动词 是 已经 已 停止
阅
一词多义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 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头. 之 其反激之力 的 的 至石之半 求之下流、 代词,代石兽 求之地中 然则天下之事 的 闻之笑曰
• 一、用自己的话复述寻找石兽的故事。 • 二、思考 • 1、课文中描述了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 2、说说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各自寻找 石兽的道理和方法,分析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及文中表现出的人物性格特征。 • 3、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 (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 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 • 4、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 •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 面道理,不知道深层道理的人和事太 多了,怎可根据主观来臆断呢?
• (这句话,既是对讲学之类一知半解而又 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 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 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 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 观事物的规律。以议论的方式,点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