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貌的发育优质课公开课.pdf

高中地理_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河流侵蚀地貌,能描述其景观特点,明确河流侵 蚀作用和地貌特点的关系。 2、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河流堆积地貌,能描述其景观特点,会分析堆积 地貌的形成过程。 3、结合案例分析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重难点】重点:河流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的形成,特点。 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河流侵蚀作用与河谷形态的关系。 河流凹凸岸的判别、应用。 【教学方法】Google Earth辅助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合作探究,实验探究等【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上课前学生欣赏多姿多彩的河流地貌(设计目的:一是做好上课前准备,二是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初步识别不同的河流地貌,激发进一步探究其形成的兴趣) 承转:刚刚我们欣赏了幽深陡峭的峡谷,气势磅礴的瀑布,蜿蜒多姿的河湾等,是什么力量塑造了形态迥异的河流地貌?这节课我们将沿长江来探讨河流地貌的发育。 内容设计: 环节一:利用Google Earth软件,学生在沿长江的旅行中落实基础、解决疑惑长江之旅第一站:虎跳峡 学生:识别该处河流地貌的形态,初步分析形成该形态的主要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河流侵蚀作用演示实验 理解河流下蚀、溯源侵蚀以及两种侵蚀对河谷形态的影响

应用提升:请画出若干年后,长江河床由于侵蚀可能形成的新的河床纵剖面线长江之旅第二站:荆江 学生:识别该处河流地貌的形态,初步分析形成该形态的主要作用 教师:利用河流纵向、横向剖面图逐步引导学生思考 1、河流凹凸岸的形成与流水侧蚀、堆积作用的关系 2、河漫滩、河漫滩平原的形成 3、寻找河道改道的历史见证—牛轭湖 长江之旅第三站:长江三角洲 学生:识别该处河流地貌的形态,初步分析形成该形态的主要作用

核心素养背景下课例赏析---《河流地貌的发育》课例分析报告

核心素养背景下课例赏析---《河流地貌的发育》课例分析报告 前段时间,我们听了我校罗老师的一节公开课。《河流地貌的发育》是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教材的编排有以下特点:第一,选点,教材分别选取河谷和冲积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来剖析河流地貌的两种类型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发育过程,通过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外力作用与地貌”这一地理原理规则。第二,应用,教材所选的两个学习“河流地貌的发育”案例,是本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中“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知识的应用。第三,人地关系,教材从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呈现聚落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课堂上,罗老师通过设计“主题活动”,解决“河流地貌的发育”核心问题的活动主题是“东东的长江游记”。它涉及到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3个子问题的解决。为了解决这3 个子问题,“东东的长江游记”主题活动分成“游览虎跳峡”、“游览三峡”、“游览中下游”、“到达上海”和“照片里的聚落”5个活动情境。下面仅介绍“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 [情境] 教师展示“长江水系”图片,并配乐讲述游记:“东东的长江游记:暑假,大学地理教授刘老师,带她的儿子东东游览长江。他们从长江上流的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虎跳峡镇出发……让我们跟随着他们的步伐一起去游览长江!” [内容1]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 [情境1] 游览虎跳峡 学生观察“长江水系”图,河谷的演变过程图、3幅河床形态示意图(见右图)和虎跳峡风光视频。 教师配合虎跳峡风光视频,讲“东东的长江游记---虎跳峡风光”:他们来到了虎跳峡,东东发现自己头顶绝壁,脚临激流,有点心惊胆战。汹涌的流水和磅礴的地势深深吸引了他们! [问题]1.虎跳峡们于长江的哪一河段?2.虎跳峡为什么会有“礁石林立、犬牙交错、险滩密布、飞瀑荟萃”的景观?它体现了哪一种地质作用?属于哪一种地貌?3.影响虎跳峡地貌的作用力是哪些?它们是如何对这种地貌产生作用的?4.根据虎跳峡江中流水的特点,说出这种作用力的方向? 5.在这种作用力下,虎跳峡的河床形态会发生什么变化? 6.从甲、乙、丙三幅河床形态示意图中选出最切合虎跳峡的一幅。 [行动]学生要解决以上的问题串,需要阅读地图,并运用定位法在图上对虎跳峡进行空间定位;分析虎跳峡地质现象背后的地理原理规则,判断其所属的地貌种类;分析虎跳峡地貌的作用力和原因;归纳虎跳峡江中流水的特点;分析虎跳峡的河床形态的变化;判断具体的虎跳峡河床形态。通过阅读、分析、推理、归纳、判断等学习行为,学生要能够用简图或文字的方式识记河流侵蚀地貌的类

河流地貌的发育导学案公开课第一课时

2011—20XX年度高一地理导学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导学案 课题 河流地貌的发育第一课时 课型新课讲授教学对象高一年级教学时数2课时 课程标准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本课时以河谷和冲积平原为例,重点解释了流水作用下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发育过程。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①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不同方向及对河谷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②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理解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能力目标:①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②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习重点 教学重点:河谷的演变过程;不同类型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河流侵蚀方向对河谷的影响;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关键词河流地貌侵蚀作用侵蚀方向河谷演变堆积作用冲积平原洪(冲)积扇河漫滩三角洲 教学过程 任务一预习导学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1、概述 河流地貌是自然界常见的地貌之一。按照, 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和 ,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 有关。 2、侵蚀地貌 成因: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 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类型: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 图1

时期(部位)外力作用地貌类型(参见示意图1)发育初期(上游山地)以向和向侵蚀为主,型河谷 中期(中游)向的侵蚀作用减弱, 向的侵蚀作用加强 型河谷 成熟期(中下游平原)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和堆积作用 为主 宽而浅的型 3、河流堆积地貌 成因: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的情况下,会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类型:在河流堆积地貌中,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它由平原、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组成。 组成部分分布位置成因地貌特点 图示 洪积一 冲积平 原 多个扇联合以谷口为顶点成扇形 河漫滩平原河流中 下游 多个废弃的连接地势平坦宽广。 三角洲在河口前方多呈三角形

河流的侵蚀地貌 教学过程 公开课

今天是我们学校盛大的节日,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来参加开放日的客人们! 好,我们开始上课。首先想问问大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有没有关注到我们 所用的十元钱、二十元钱的背面分别是什么图案呢?让我们来看一下。10元的背面是壮丽的长江三峡,20元的背面是甲天下的桂林山水,那么这两种地貌景观都属于河流地貌。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河流地貌的发育。 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见到的最常见的地貌种类之一。请看下面两 幅图片。(长江三峡和崇明岛)这两幅图片都是河流地貌,但他们的成因相同吗? 三峡是长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蚀地貌。崇明岛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口 堆积而成,是河流的堆积地貌。(让学生说) 这两种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结果,只不过他们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 地貌,让我们首先来认识河流侵蚀地貌。 我们先看一个模拟实验。边看实验同学们边思考:流水侵蚀作用使沟谷在深度、宽度、长度上有什么变化? 因为流水对地表侵蚀方向的不同,因而对河谷形态的影响也不同,我们把河流的侵蚀 分为三种,分别是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 原的唐古拉山,注入东海,全长6300多千米,是我国最长的河流。长江以湖北的宜昌、江西的湖口作为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到湖口为中游,湖口以下 是下游。这次长江之行我们选取了四个地点,在游览这四个地点的同时,请同学们思 考不同的河段,河谷形态有什么特点?河谷地貌的形成与什么外力作用有关? 首站,我们先来到了虎跳峡,我们先来认识虎跳峡。观看视频。 同学们一定为虎跳峡汹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从高处奔流而下,对河谷 的岩石有着强烈的冲刷作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种侵蚀是哪种类型的侵蚀,最终 会使河谷怎样发展?

高中地理_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河流地貌的发育 【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利用视频、图像,识别河流地貌类型,说明其景观特点。 本课标内容为新增加的课标内容。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原因和识别。本节内容是内力作用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貌形态,通过以流水为代表的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类型,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貌的实践识别和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方面提升,同时结合地貌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达成人地协调观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本节课是学习了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之后,关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案例学习,按“课标要求”,本节课目的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从教材安排上看,体现一个从原理分析到实际运用的这样一个过程,这也体现了地理是来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的这样一个思想。 【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流水的外力作用,已具有读取图表信息的基本能力,但是由于阅历还比较浅、知识面还不够宽,分析深层次问题的

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高一学生个性活泼,思维活跃,积极性高,这也为探究式教学法和图示教学法提供了条件。 【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能力目标:借助校本研学真实的河流,形成在真实情景中分析河流地貌的区域认知能力。 综合思维能力目标:借助教材、图片及视频等图文材料进行探究式学习,形成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实践力目标:通过流水作用的实验,提高地理实践力。 人的协调观目标;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加深对人地协调观的感悟。【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高中新人教版地理新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

《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区县学校:顺义区牛栏山第一中学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课标解读: 本节课标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该标准的行为条件是“举例”,对学生达到水平要求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限定,即要通过对实际例子的分析来得以实现;该标准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是能够理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各种内、外力因素。 [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掌握流水的外力作用方式,已经具有读取坐标图的基本能力,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材分析] 河流是自然界非常活跃的外力因子之一,它塑造的河流地貌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非常密切,所以,与第二节山岳相对应,本节以河流地貌为案例,剖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节课的目地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河流地貌”的重点。本节教材在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时,分别选取河谷和冲积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并初步了解分析地貌形成过程的方法。这是这段内容的重点。 在河流侵蚀地貌部分,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及其类型,然后较

为详细地阐述了河谷地貌的发育。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运用学过的河流侵蚀地貌的知识,对现实中的张家界的河谷形成过程进行简单的推测。能够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是地理课学以致用的体现。 在河流堆积地貌部分,介绍了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和它的形成过程。“冲积平原”这个名词学生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它的组成是新知识。图4.17示意性地指出了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大致分布位置。这三种平原虽然都是河流的堆积作用形成的,但是具体的形成机制还是有差别的,对此,教材一一做了简要介绍。这部分教材设计了一个案例──黄河三角洲的发育,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河流三角洲的发育条件(即河流输沙量大、入海口潮差小,潮流搬运能力弱)及形成过程。随后还安排了一个“活动”,分析黄淮海平原的地貌特征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内容组织。河流地貌总是发育于一定的地貌单元之上,而地貌单元有大有小。这里选择的是大地貌单元,因此,教材中所说的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是河流地貌对所在大地貌单元的聚落分布的影响。教材从三方面阐述了文中已经涉及到的河流堆积地貌,即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对所在的高原、山区和平原地区的聚落分布的影响。随后,教材还设计了“活动”,让学生对分析与聚落分布有关的地理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说出河流侵蚀和河流堆积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形态差异。 2.学生能够说明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3.学生能够结合实例,分析外力作用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 4.学生能够运用图文资料分析说明不同的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重点] 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 河谷的演变 [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教学过程,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提高提炼信息、分析理解归纳等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2)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以《绿水青山看中国》中《猜猜我在哪》环节东营导入,突出东营土地的形成与黄河作用的关系,引出河流与河流地貌,以黄河为例探讨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1.河流发育初期 (1)侵蚀地貌 观看黄河源头图片认识河流发育初期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验的录像和对比图,分析河流在此时起的主要作用,认识下蚀和溯源侵蚀。 教师活动:结合图片显示的沟谷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图中甲河谷不但变长了,还变宽了、变深了!引导学生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外力作用是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河流侵蚀地貌的类型及其侵蚀方式,同时结合黄河上游湟水谷地、刘家峡,让学生认识河流发育初期侵蚀地貌并认识“V 形谷”。 过渡:对比实验前后的两幅图片,随着沟谷的加深加长,沟谷中的土去哪里了,导出堆积地貌的影响 (2)堆积地貌:洪积──冲积平原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79 分析洪(冲)积扇的形成在什么位置?为什么?形成过程中,河流主要起到了什么作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冲积扇形成的原因,分析河流搬运能力与柳树的关系,总结洪(冲)积扇不同区域,沉积物颗粒大小变化有何规律?为什么? 承转:河流出山口形成了冲积扇,我们延河流继续向前,来到内蒙古高原,这里我们会看到黄河又是另一番景象。没有了地形的限制,河流应该勇往直前了,可为什么这这里我们看到的黄河却有着九曲十八弯的形态呢? 2、河流发育中期 教师演示讲解河谷的演变过程,区分河岸凸和凹两种形态。 学生思考1、思考右图中AB 两岸分别与左图①②中哪一岸相对应? 2、比较凹岸、凸岸在河流作用、流速、河床坡度上的差异。

4.3河流地貌的发育__教学设计(优质课比赛)

科目:高中地理

《4.3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以长江为例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标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本节以河谷和冲积平原为例,重点解释了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发育过程。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该部分还以聚落为例,再次解释了地貌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目的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它外力对地貌影响的学习中。 【学习目标】 (1)通过导入河流侵蚀和河流堆积地貌的图片,让学生感知河流地貌; (2)事先录制流水侵蚀小实验,在课堂播放,让学生自主学习流水的侵蚀作用;(3)以长江为例,将全班同学分成四组,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别通过观看视频和阅读河谷的演变示意图等,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4)通过观看长江沿岸地貌示意图,总结河流地貌地貌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学习重点】 1.河流的三种侵蚀作用和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 2.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和形成。 【学习难点】 1.怎样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2.三角洲的形成原因。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探究法、观察对比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图片导入,同学们如果有机会游览长江,自长江上流顺流而下我们会看到气势雄浑的瀑布、恬静幽深的V型谷、蜿蜒多姿的河湾、宽广平直的U型谷、

过渡:继续长江之旅,流水的这些作用如果作用到长江上都会产生哪些变化?出现哪些地貌呢? 二、河流侵蚀地貌 【小组合作探究】 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依据长江自上而下的四个著名地点) 活动分组: 第一组:虎跳峡组、 第二组:三峡组、 第三组:荆江组 第四组:长江入海口(上海)组 活动任务:搜集资料,回答问题 1、河谷的形态有什么特点? 2、河谷地貌的形成与什么外力作用有关? 小组成果展示(一)虎跳峡组 第一组同学们(虎跳峡组)事先准备关于虎跳峡的视频资料并播放 小组成果展示(一)虎跳峡组 小组代表发言并板书板图

高中地理_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 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核心素养定位】 1.观察实验,说出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 2.通过观察河谷的演变过程实验、图片和动画,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描述河谷的形成过程。(区域认知) 3.通过观察、设计、动手做实验,探究冲积扇的形成过程、地貌景观特点,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 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 【教具】 沙子、多媒体课件、希沃授课助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视频《一粒沙子的独白》,思考这粒沙子的旅程体现了哪几种外力作用?

二、新课讲授

三、当堂检测 本课考点相关试题。【板书设计】

【知识结构】 《河流地貌的发育》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 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已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对于河流也有一定的认识。因此,本节课可以减少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主要通过呈现地貌景观,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流水地貌的特征,合作探究流水地貌的成因。 【技能】 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现象分析能力,能够透过事物现象分析内在本质与原理。同时,通过对山岳地貌的学习,具备了运用实例分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能力。 【思维】 高一学生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对抽象的概念和原理以冲积扇为例 以黄河河谷为例 河流堆积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地貌的发育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一 4、3《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河流地貌为案例,剖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在分析河流地貌发育时,分别选取河谷和冲击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本节的目的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它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流水的外力作用方式,并且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上获取、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所以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 2、了解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三种堆积地貌的形成位置及过程。 3、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4、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分析不同堆积地貌的成因及特点。 四、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教材的分析及教学目标的设定,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教学

重点和难点: 重点:河谷的演变过程及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 难点:1、河谷的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分析。 2、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如何让学生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理解掌握本节重点,突破难点呢?特设定本节的学习方法: 1、多媒体课件辅助:多媒体以形象直观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增强了真实性、趣味性,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河流地貌的类型及其形态差异。 2、讨论探究: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利于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3、引导启发: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达到改善方法、掌握和运用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升情感的目的。 4、观察对比法:通过对河流不同侵蚀地貌和不同堆积地貌的对比分析,明确被比较地理的事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有助于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特征,系统掌握地理知识。 六、教学过程: 【导入】河流是地球母亲的血液,河流是哺育一处悠悠灿烂文明的摇篮,河流曾给我们带来一些灾难,但河流更多的是为我们提供了灌溉饮用的水源、发电航运的功能,还有养育人类的土地---冲击平原和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