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试基本纲要

合集下载

湖北工程学院2022年普通专升本《教育学》考试大纲

湖北工程学院2022年普通专升本《教育学》考试大纲

湖北工程学院2022年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专升本《教育学》考试大纲一、基本要求:考生应按本考试大纲的要求,熟练掌握教育学、教育、学校教育、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教学、教学原则、教学方法、课程、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德育等基本概念;理解并掌握教育的本质特点、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教学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班主任的角色价值、学生的年龄特征、德育方法与途径等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知识;能综合运用教育学知识对人类的教育活动、可持续发展教育、教育和社会的关系、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师生关系、教师职业道德、教学过程、德育效果等实际的教育问题进行的判断与分析,具备一定的分析、综合、运用等能力。

本大纲对内容的要求由低到高,对概念和理论分为“识记”、“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

二、考试方式与时间:考试方式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三、考试题型及大致比例:单项选择题,40%;名词解释题,15%;简答题,25%;案例分析或综合论述题,20%。

试卷满分150分。

四、考核内容及要求第一章教育学概述考试内容: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发展。

4.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考试要求:1.识记:教育学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代表人物及著作、观点。

2.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3.应用:分析学习教育学对教师职业认知和选择的意义。

第二章教育的概念考试内容: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2.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教育学考试大纲及重点 梳理

教育学考试大纲及重点 梳理

教育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教育应该以人为本,注重个体发展;教育应该注重实践,重视学以致用。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希腊哲学家XXX(公元前427——347)提出了“理念教育”思想,主张通过对理念的追求和掌握,达到人的完美。

XXX(公元前384——322)则提出了“德育、智育、体育”的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全面发展。

2、现代教育学的发展历程1)启蒙时期的教育学思想启蒙运动提出了以理性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人的自主性和批判性思维。

2)实证主义的教育学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证主义兴起,强调教育应该以科学为基础,注重实证研究。

3)批判理论的教育学思想20世纪60年代以后,批判理论兴起,强调教育应该关注社会不平等和权力问题,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社会变革。

4)后现代主义的教育学思想20世纪80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兴起,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多元性和个体差异,重视文化和语境的影响。

3、现代教育学的主要理论现代教育学主要包括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社会研究理论、建构主义、情境教育理论等多种理论,这些理论对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强调了教育与政治的紧密关系;“道而弗牵,强而XXX,开而弗达”则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理念;“学不躐等”则要求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

在西方古代,XXX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

XXX的问答法分三步:第一步是讽刺,第二步是定义,第三步是助产术。

XXX的教育思想则体现在《理想国》中,而XXX的教育思想则体现在《政治学》中。

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可以追溯到XXX的《大教学论》的出版(1632年),这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XXX主张将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提倡“泛智教育”。

XXX认为人的所有禀赋都有待于发展,才能生存,因此“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XXX则在《爱弥尔》中宣扬自然主义教育,而XXX则提出了“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

XXX则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教育学纲要

教育学纲要
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王策三)
教学过程本质: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具有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教育性等特点。
21)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1、教学设计(备课)2、课堂教学(上课)3、作业的布置与
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班级管理角色;正确对待班集体中的非正式群体。
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文化环境:包括文化性物质文化环境(如标语、学习园地、
作品角、光荣榜等)的营造、良好人际关系的营造、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班风的培养、健康
心理环境的营造。
三,研究学生群体中的个别教育,包括优等生的培养和教育,还有后进生的转化教育。
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也存在个体差异。整体性: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教育教学要着眼
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做到各方面统一协调的发展。
10)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教育在个体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表
现在:第一,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第二,学校教育还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要求与发展个性相结合。四,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并举。五,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相统一。
学校德育的方法: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践锻炼、陶冶教育、自我教育、品德评价。
28)理解班主任工作:班主任角色定位,学生全面成长的关护者。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
者和指导者。学校领导者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班主任是任课
生沟通、丰富自己各方面素养,健全人格(比如,知识方面、能力方面、兴趣方面、性格方面等等)
13)教育的经济功能。一,教育能够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把潜在劳动力转化为现实劳

2024教育综合333考试大纲

2024教育综合333考试大纲

2024年教育综合333考试大纲如下:
一、教育学原理
1. 教育的本质和功能
2. 教育的分类和特点
3. 教育的过程和方法
4. 教育的目标和评价
5. 教育的管理和发展
二、心理学基础
1. 心理的本质和功能
2. 心理的发展和变化
3. 认知过程和思维模式
4. 情感和情绪的调节
5. 人格和行为的形成
三、教育心理学
1. 学习理论和教学策略
2. 学生发展和学习差异
3. 动机和兴趣的培养
4. 课堂管理和教学评价
5. 心理健康和辅导技巧
四、教育法律法规
1. 教育法律体系和法规内容
2. 学校管理与教师职业道德
3. 学生权益保护和校园安全
4. 教育资源分配和管理
5. 教育改革与发展政策
五、教育技术与信息化应用
1. 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范围
2. 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3. 电子教材和在线课程的开发和应用
4. 数据分析和评估工具的应用
5. 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措施和技术
以上是2024年教育综合333考试大纲的主要内容,考生需要全面掌握相关知识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综合素质。

《教育学基础》考试大纲

《教育学基础》考试大纲

《教育学基础》考试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2.课程类别:专业公共基础课3.学分: 24.适用专业:师范教育专业二、课程考试内容与要求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了解从词源上分析,中文中“教育”和西文中“教育”的含义(2)了解几种教育起源论的基本观点和代表人物(3)了解教育的发展阶段与特点(4)理解“教育”的层次(5)了解教育功能的类型(6)理解教育本质争论的各方的基本观点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了解教育学发展的基本阶段、代表人物和代表著(2)了解掌握20世纪6种主要教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主要学术观点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若干理论(1)了解教育万能论、教育独立论、筛选假设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2)理解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主要观点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具体分析(1)理解掌握并能举例说明政治、经济与教育的关系(2)理解教育与文化、人口的关系3.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现代命题(1)了解现代社会的特征,如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化、多元化(2)能够分析论述教育如何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发展概述(1)识记人的发展的基本含义(2)理解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1)理解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2)分析掌握各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3)会辨析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

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识记个体社会化的概念(2)理解个体个性化和个体社会化的关系第四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1.教育目的概述(1)识记教育目的的概念(2)了解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各育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2.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分析掌握个人本位目的观、社会本位目的观的基本观点(2)了解人文主义目的观、科学主义目的观的基本观点3.我国的教育目的(1)理解掌握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2)懂得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什么(3)理解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涵(4)理解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应注意的问题第五章学校的产生与发展1.学校的产生(1)了解学校产生的历史(2)掌握学校产生的条件(3)了解几种原始教育机构名称2.学校的发展(1)了解我国古代学校发展的基本脉络(2)理解稷下学宫、书院的特点(3)了解骑士教育的特点(4)识记学制的概念(5)理解并识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及代表国家(6)了解世界学制发展的趋势3.学校的变革(1)理解并识记学校变革的趋势第六章教师及其专业发展1.教师的角色与劳动特点(1)学会批判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2)掌握并能应用现代的教师角色定位(3)理解教师劳动的特点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1)了解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2)了解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第七章学生及其成长1.学生与学生发展观(1)掌握掌握学生的本质属性(2)理解分析学生的时代特征(3)了解学生的权利和义务2.师生关系(1)了解师生关系的意义(2)理解识记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3)掌握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第八章课程1.课程设计的模式(1)了解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过程模式的代表人物(2)识记目标模式提出的课程设计必须回答的四个基本问题和两个“筛子”(3)了解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的优缺点(4)了解过程模式提出的教师应遵循的过程原则2.掌握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第九章教学1.了解教学的含义2.教学理论的流派(1)了解程序教学、发现学习法、非指导性教学原则的代表人物(2)掌握斯金纳程序教学理论的基本要素(3)理解程序教学的优缺点(4)识记发现学习法的含义(5)掌握发现学习法的要素(6)了解非指导性教学的最基本原则和其他原则3.教学模式(1)了解模拟训练学习、个人型教学模式三、考试方式及时间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2.考试时间:120分钟四、试题类型、要求及分值1.填空题(根据前后文的关系,在空格中填入相应的内容,每个空格1分,共10分)2.判断题(判断正误,并在前面的括号中对的打“√”,错的打“╳”。

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Ⅰ.考查目标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必答题为270分,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教育学原理约100分中外教育史约100分教育心理学约40分教育研究方法约30分(二)必选题为30分,考生必须在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

第I道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第Ⅱ道题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

考生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I道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辨析题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Ⅲ.考查范围教育学原理【考查目标】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3.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见《教育学》“第一章教育的概念”部分1.“教育”定义的类型2.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见《教育概论》“第一章第三节”1.教育的结构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系统的结构。

2.教育的功能见《教育学基础》“第二章教育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形功能。

(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见《教育学》“第一章第一节”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是生产力;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333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333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333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333教育综合考试大纲主要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

考试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具体来说,考生需要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并能够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在考试试卷中,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教育学原理约60分,中国教育史约30分,外国教育史约30分,教育心理学约30分。

试卷题型包括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和分析论述题。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考试大纲和要求可能会根据地区和考试机构而有所不同。

建议考生仔细阅读所在地区的考试大纲和要求,以了解具体的考试内容和要求。

9.1小学教育专业科目二《小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9.1小学教育专业科目二《小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福建师范大学申请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考试教育学(小学教育)专业《小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考试大纲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参考教材(考生自备)《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余文森著二、课程纲要第一章:有效教学的意义与反思第一节:有效教学的内涵与意义识点:1.有效教学的内涵: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

2.有效教学的要求:①教学要有效果,教师必须树立效果为重的意识和学生为本的意识,具体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清晰。

②教学要有效用,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在情境中、在应用中学习,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本领。

③提高教学效率的基本要求是减少教学时间的浪费,精选教学内容,简化教学过程。

考点:1.阐述有效教学的内涵。

2.阐述有效教学的要求。

第二节:有效教学的实践反思识点:1.有效教学的实践问题表现:效率至上;可测量性;程序化。

2.效率至上的教学的危害:违背了儿童生命成长的内在规律和认知发展的固有规律;导致了知识教学的“走过场”现象。

3.目标及目标教学的“两面”性:一方面,它使教学变得明确、清晰,便于师生集中精力完成任务、达成目标,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它又使教学变得功利、窄化、被动。

考点:1.结合实际分析有效教学的问题表现。

2.结合实际分析“效率至上”的教学的危害。

3.结合实际分析目标教学的两面性。

第三节:有效教学的理论反思识点:1.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实用主义哲学;行为主义心理学。

2.有效教学的理论反思: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教学的有效性与道德性。

考点:1.结合实际从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视角反思有效教学。

2.结合实际从教学的有效性与道德性的视角反思有效教学。

第二章:卓越教学的基本理念和特征第一节:卓越教学的基本理念识点:1.卓越教学的基本理念:由“狭义教学”走向“广义教学”;由“独白式教学”走向“对话式教学”;由“依赖性教学”走向“独立性教学”;由“知识性课堂”走向“生命性课堂”。

《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

《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

《教育综合知识》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主客观试题相结合,考试时限为120分钟,满分为100分。

《教育综合知识》主要测查应考者从事教育相关工作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考试采取主客观试题相结合的形式,内容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新课程理论和教师道德修养等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1. 教育学
主要包括:教育的概念、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个体发展、教育目的、学校教育制度、教师与学生、课程、教学、教育评价、思想品德教育、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等。

2. 心理学
主要包括:认知发展与教育;情绪、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个性发展与教育;学习与学习理论;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教师心理等。

3. 教育法律、法规
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天津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内容。

4. 新课程理论
主要包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基本理念;新课程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课程资源(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等内容。

5.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主要包括: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方法等内容。

333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333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333教育综合考试大纲教育综合考试作为评判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对于333教育系统来说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333教育综合考试的大纲内容,并探讨其对学生的指导意义。

一、考试概述333教育综合考试旨在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等方面,并鼓励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考试内容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以及一些综合性的素质要求。

考试形式包括笔试和口试两个部分。

二、语文考试语文考试是333教育综合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考试内容将涵盖诗词、古代文言文、现代鲁迅文等文学作品,以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阅读材料。

学生需要通过分析、理解和运用,来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写作题等,以展示自己的语文能力。

三、数学考试数学考试是333教育综合考试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包括数与式、图形、函数以及概率与统计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需要通过分析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推理和解题,来展示自己的数学能力。

四、英语考试英语考试是333教育综合考试的必考科目,目的是评估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考试内容涵盖英语单词、句子、语法等基础知识,以及阅读理解、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等能力。

学生需要通过听力、阅读、口语和写作等各个方面的考核,来展示自己的英语综合能力。

五、综合素质考核333教育综合考试还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包括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这种考核方式主要通过项目实践、小组讨论和口头报告等形式展开。

学生需在实践中表现出自己的综合素质,通过展示自己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取得好成绩。

六、考试指导意义333教育综合考试的大纲内容设计合理,有助于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该考试,学生可以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和不足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提升。

同时,该考试还鼓励学生培养综合素质,如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等,对学生综合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教心学

教心学

贵州省中学教师资格申请者《教育学》考试简纲本纲要编写的主要文字依据是2002年出版的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教育学考试大纲》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的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制度化教育:学校教育制度系统的形成,表明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制度化教育主要指正规教育,即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学历化社会”是制度化教育对整个社会的深刻影响之表现。

非制度化教学思潮非制度化教育,是一种思潮。

其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内。

”一个人如果离开正规教育体系,也不至于被迫终身放弃利用各种教育设施的权利。

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加强学前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与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界限逐渐淡化;高等教育类型多样化等。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20世纪以后的教育二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他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君子”。

以“仁”为核心是最高道德标准,强调忠孝和仁爱。

承认先天差异,重视因材施教方法主要是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强调学习与思考的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教育学概论》纲要

《教育学概论》纲要

教育学概论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上指,学校教育。

而《教育学》上谈的主要是狭义教育。

2.学校教育概念:教育发展受社会制约;教育具有不同层级、结构;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3.《大学》提出道德教育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4.“成均”、“庠”是古代萌芽时期的学校称谓。

5.中国古代学校分为官学、私学和书院三种。

6.中国的私学发展始于战国时期,分为经管(儒家经典学习)和小私塾学(识字)两类。

7.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特点包括:重视学术争辩和切磋、重视学生自学、师生关系融洽。

书院官学化倾向开始于宋朝。

清朝时改为中小学堂。

8.“文翁兴学”的旧址现在在成都。

9.我国选士制度经历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10.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是1862年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11.近代学制:癸卯学制-545;壬子.癸丑学制-434;壬戌学制-633,小学中学分别为-42、33。

12.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统辖全国教育。

13.我们大规模引进西方教育理论开始于20世纪初。

14.教育民主化基本内涵:取消等级制度,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反对在教育内容中宣扬法西斯主义;反对压抑儿童个性。

15.教育平等:教育权利平等、机会均等、差别性对待原则。

16.西欧早期教会垄断学校教育。

17.杜威反对赫尔巴特理论,提出三中心论,以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第二章教育与发展1.教育对劳动力发展的影响:改变劳动力性质和形态;使潜在生产力转换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劳动力自身再生产;使简单劳动力变为复杂劳动力。

2.教育与政治:政治决定教育(决定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者权利;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决定教育内容。

)教育对政治反作用(培养政治制度所需要人才;延续和发展政治制度;民主化与平等化。

)3.文化对教育制约(文化传统使教育呈现不同特点;提供教育内容。

)教育对文化反作用(使文化得以延续传播;使文化得以整理、发展、创新;创造独特学校文化。

教育学考试大纲

教育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教育学的定义(重点),教育的基本要素。

要求:识记与理解二、教育起源的基本观点(重点)。

要求:识记与理解1、生物起源论2、心理起源论3、劳动起源论三、教育的形态与发展。

要求:识记与理解1、非制度化教育的基本特征2、制度化教育的基本特征四、现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要求:应用1、基础教育2、职业教育(重点)3、高等教育4、终身教育(重点)五、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孟子的主要教育思想、《大学》《中庸》《学记》(重点)的主要思想;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代表著作。

要求:识记与理解2、教育学的创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卢梭《爱弥儿》、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重点)。

要求:识记与理解3、教育学的发展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著作及主要观点,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主要观点及代表著作(重点),文化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批判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马卡连柯、维果茨基、凯洛夫等的教育观点。

要求:识记与理解4、教育学的深化布卢姆、布鲁纳、朗格朗的教育观点(重点)。

要求:识记和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要求:识记与理解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重点)。

要求:识记与理解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重点)。

要求:识记、理解、应用4、识记、理解、应用:影响个体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二、教育与人的社会化学校教育在人的社会化发展中的作用(重点)。

要求:识记、理解、应用三、识记、理解、应用:教育与人的个性化(重点)第三章教育与社会(重点)一、教育功能的概念。

要求:识记、理解二、。

教育的政治功能。

要求:理解三、教育的经济功能。

要求:理解四、教育的文化功能。

要求:理解第四章教育的制约性与独立性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政治对教育的制约。

要求:理解、应用2、经济对教育的制约。

要求:理解、应用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要求:理解、应用二、教育对人的制约性。

教育学纲要

教育学纲要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广义和狭义)(二)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教育的起源教育是由神或上帝创造的2.教育生物起源说(第一个将教育起源问题作为学术问题提出来)代表人物:勒图尔诺和沛西·能观点:教育产生于动物的本能(将人完全等同于动物)代表人物:孟禄观点:教育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马克思主义观点(我国认可)教育起源于劳动(四)教育的历史形态1.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2.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3.近代教育(3个基本特征)4.现代教育(4个特征)5.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5点)二、教育学的发展(一)萌芽—教育学思想孔子、墨子、庄子《学记》世界最早的教育论著苏格拉底(产婆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163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使教育学科学化)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出现各种教育流派(一)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和拉伊《实验教育学》(二)文化教育学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利特《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三)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四)批判教育学鲍尔斯和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布厄迪尔《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阿普尔《教育与权力》吉鲁《批判的教育学、国家与文化斗争》(五)当代新教育理论赞科夫《教学与发展》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政治(一)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二)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二、教育与经济(一)教育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二)教育具有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三、教育与文化(一)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功能(二)教育对社会文化的创新功能(三)教育对社会文化的融合功能第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生理方面: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增强心理方面:认识和意向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二、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三种理论观点)(一)内发论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孔子、孟子—性善论弗洛伊德—性本能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成熟(二)外铄论依靠外在力量洛克(白板说)华生(一打儿童)(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既有内在因素,又有外在因素,还有其他不确定因素,且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

教育学考试大纲(d)

教育学考试大纲(d)
第四节 学校文化特点d13、学生文化成因d14、学生文化特点d15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概念d16、个体身心发展动因d17、个体身心发展规律d18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d19、学校对个体发展功能d19
第三节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d20
第四节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d8: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9: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第五节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作用d88、班主任管理班级方法d89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d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从广义一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d20:教育对人类地位提升:(1)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二)教育对人的潜力的发掘(三)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四)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
第四章 教育目的
d21:教育目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d2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人。(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这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5)马克思预言,人类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6)教育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高等教育学复习纲要

高等教育学复习纲要

高等教育学复习纲要第一章绪论1. 教育的概念: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高等教育学的定义?P5(重点)是专门研究高等教育所特有的矛盾,揭示高等教育的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3.何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专业教育的总称。

(起点为中等教育以上,性质为专业教育)4.高等教育的地位?P16①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②高等院校为社会生产科学技术。

5.学习或研究高等教育学的意义?①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自身修养的需要;②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需要;③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与学识修养的需要。

6.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为近代中国高等专科学校之雏形。

1898年设京师大学堂是近代高等教育之始,1895年北洋大学。

第二章高等教育功能与结构1.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的结构指高等教育内容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

宏观结构:层次结构、体制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区(区域)结构。

微观结构:组织结构、课程结构、师资结构。

2.层次结构: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是指不同程度和要求的教育水平及其收教育者的构成状态,是一种纵向结构。

3.体制结构:指宏观上高等学校的举办主体和行政管理的隶属关系。

按办学主体以及所有权和经费来源的不同,目前高校主要分为公立高等院校、民办高等院校和公立民办二元制的高等院校。

按行政隶属关系,又可分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央其他部位直属高校、省级政府部门所属高校和中心城市所属高校。

按高等教育体制划分为集权型高等教育体制结构(法国、苏联和中国)、分权型高等教育体制结构(美国、英国和德国)以及混合型高等教育体制结构(日本)。

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整理版)

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整理版)

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整理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P1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P4(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1)●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P5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中心(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P7(3)●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4)●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P8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6、近代教育的特点P9(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7、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P10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P11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11孔子(公元前551——479)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主张:▲“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学▲“学不躐等”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P13—14●苏格拉底是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的教育家.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三步:第一步称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产婆术)该方法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起助产作用.●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中●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政治学》中2、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的《大教学论》的出版(1632年)●《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夸美纽斯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康德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卢梭代表作《爱弥尔》.●洛克提出了“白板说”,提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他主张绅士教育.(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P17●创始人:德国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代表著作:《普通教育学》(1806年)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贡献: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他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传统教育学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传统教育的特点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杜威▲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作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儿童中心主义);认为教学是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索经验的过程.他强调的“三中心”是“学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动中心”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第一人是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凯洛夫的《教育学》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布鲁纳的课程结构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生论,以及前苏联赞可夫的教学发展思想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社会(包括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文化背景、传统)影响和制约着教育;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体现在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科学技术发展功能和文化功能).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的地位.”近年又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1、政治经济制度如何制约教育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P24(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2)教育是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P26—29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教育内容和手段.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2、人力资本理论(1)提出者: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2)创建时间:1960年(3)核心概念:人力资本(4)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33%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1、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P31—33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能改变受教育者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推进科学体制化、具有科学研究功能、具有科学技术研究功能.2、信息技术对教育有哪些影响?P33—34信息技术改变人们关于知识、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平台.3、传统的学校教育与网络教育的不同?P35(1)传统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登记制教育,网络教育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2)传统学校教育由他人掌握的“筛选制度”评定优劣,网络教育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评定;(3)传统学校教育是“年龄段教育”,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无年龄段教育”;(4)传统学校教育存在时空限制,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第四节教育与文化1、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P38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2、学校文化的特性P38(1)是一种组织文化(2)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3、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P39●校园文化的构成:(1)学校物质文化(2)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3)学校精神文化(4)学校各种亚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精神或观念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的四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4、影响学生文化形成的因素P40—41(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5、学生文化的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指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及它给我们的启示:P43—44(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认识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性,可以使我们重视学校教育中促进人的社会化这一重要任务,重视学校教育的社会意义,重视学校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人的能动性能否较好发挥是决定人的发展能否达到较高水平的重要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能动性的清醒认识,是学校教育个体发展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认识前提,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3、关于身心发展动因的理论(1)内发论代表人物:中国的孟子;奥地利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美国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2)外铄论代表人物:中国的荀子;美国的华生;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育的启示(1)顺序性→循序渐进(2)阶段性→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3)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4)互补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5)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1、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2)成熟——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3)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4)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5)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P52—53(1)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3、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第三节、第四节知识点1、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P542、教育怎样使人的价值得到发现?P55教育提高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主体地位及尊严.教育教给人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教会人们驾驭知识技能、怀疑知识技能.使人们认识到,知识是为人所用的.3、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4、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少年期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5、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什么?P57总体上: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具体讲:(1)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2)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3)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4)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6、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人生的定向时期,个性的定型时期.第四章教育目的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P592、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或说核心问题,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3、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P61(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三者关系: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P62—65(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三)、我国的教育目的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根本途径).5、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该教育目的反映出的基本精神:P67(1)、我们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6、对素质教育的理解P67—70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或说素质教育的本质)(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7、为什么说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P70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对学生的基本方面的发展有统一的要求,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评价方案,从而把学生的差异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8、为什么说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P70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及大量具体知识,但决不仅仅是智力活动,它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及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9、能不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第五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学生1、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P73●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2、学生的社会地位如何?●传统认识:整个社会没有把青少年儿童看作是有个性的独立存在的人,儿童或学生在社会上处于从属和依附的地位,儿童对于双亲或学生对于教师要绝对服从,社会上存在鞭挞、体罚儿童或学生的习俗.●现代教育思想:由于中小学生属于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因此,中小学生在社会中具有主体地位,不仅享有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而且在某些权益方面受到特殊保护,如身心健康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受教育权等,以及在教育过程享有的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家长要做到:(1)承认和确立青少年、儿童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2)切实保障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2、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有哪些?76(1)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明义权、荣誉权等.(2)受教育权,包括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的教育意义: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权威性,这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并不是盲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不同的特殊素质及个人的独立意志.教师只有在尊重并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合理并巧妙运用自己的权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不珍惜甚至滥用权威,将阻碍学生的发展.第二节教师1、教师职业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职业?P78(1)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2、教师职业的本质(或说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3、教师职业的特点是什么?P79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6种:79—80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4、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技术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该学科相关知识;(3)了解该学科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5、教师应具有的教育能力中对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语言准确、明了、有逻辑性;富有感情,有感染力;有个性.要掌握对话艺术,善于独白.在对话过程中,善于对学生的谈话作出迅速而有针对性的语言反应,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完整准确地表达思想,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6、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包括:热情慷慨、善于交际、乐于助人、有责任心、仁慈友善、合群合作、公平客观、耐心周到、有幽默感.第三节学生和教师的关系1、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最基本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师生关系包括哪些方面:(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是授受关系;(2)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2、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促成学生不再依赖教师,学会学习、判断、选择.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世界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多元化.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不可能终身不变,在学校就必须认可并鼓励学生善于根据变化的实际情况作出判断、选择、发挥.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课程论侧重研究“教什么”教学论侧重研究“如何教”●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类型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课程类型是如何划分的?88(1)根据课程任务划分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2)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划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P91—921234(1)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第二节课程目标第三节课程设计1、从概括性程度角度分,包括四种不同目标P92(1)教育目的(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2)培养目标(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3)课程目标(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4)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2、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1)教学计划(也叫课程计划)(2)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3)教科书3、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它教材的依据.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特征96(1)强制性(2)普遍性(3)基础性4、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开设哪些科目,中小学的教学科目设置,基本以科学的分类为依据.5、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一般由说明和本文两部分组成.学科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主要涵盖教育学、教育心理德育和师德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班作常识、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与应用、时事政治等8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一)教育的概念和教育的历史发展1.教育的概念。

2.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3.教育的起源和学校教育的产生。

4.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3.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

(三)教师与教育学1.教育学的价值。

2.教师如何学习教育学。

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1.教育与社会经济。

2.教育与政治制度。

3.教育与社会文化。

4.教育与社会人口。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一)人的发展概述(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1.几种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观。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四、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凄(一)教育目的概述1.教育目的的内涵和层次结构。

2.教育目的的功能。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不同价值取向的基本观点。

2.在确立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1.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

2.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四)教育目的与当代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与特征。

: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比较。

3.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五、学校教育制度(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1。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2.影响学制的因素及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

(二)学制的形成与发展1.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

2.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3.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三,义务教育(四)终身教育六、学生与教师(一)学生1.学生的本质属性。

2.学生的地位。

3.当代学生的特点。

(二)教师l。

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2.教师角色和教师劳动的特点。

3.教师的职业素养。

4.教师专业发展。

(三)师生关系1.师生关系的概念及其作用。

2.师生关系的构成。

/3.师生关系的模式。

4.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七、教育途径与课外教育活动{一)教育途径概述(二)学校课外活动1.课外活动的概念、特点与意义。

,2.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

3.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4.学校课外活动的实施要求。

(三)综合实践活动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界定。

2.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4.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及其开发。

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一、教育心理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3.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二)教师的专业成长1.从新教师到专家教师:新教师的特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2.专家教师的特点:专家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教学专长、心理品质。

3.教师的成长及培养:影响因素、教师发展中的刻意训练、塑造完整的教学人格。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一)认知发展与教育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2.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在教育上的意义。

(二)社会化发展与教育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含义、教育意义。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含义、教育意义。

3.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

,三、学生个体差异与教育—)学生的认知差异1.认知方式差异。

2.认知能力差异。

3.认知结构差异。

4.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二)学生的性格差异1.性格的概念。

2. 性格的个别差异。

3. 性格差异的鉴定。

4. 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三)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1.特殊儿童的概念。

2.特殊儿童的类型。

3. 特殊儿童的教育。

四、学习与学习理论(一)学习的概述1.学习的定义。

遗2.学习的生物与社会意义。

3.学习的分类:我国流行的学习分类、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分类、广义知识观的分类。

(二)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1.经典条件作用。

2.操作条件作用。

3.社会学习论。

4.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三)认知主义的学习观1.早期的认知学习研究:格式塔心理学家的顿悟说、托尔曼认知地图论。

2.现代认知学习观: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

(四)建构主义的学习观1.建构主义的不同倾向。

…2.不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分歧。

3.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

4.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教学含义。

(五)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1. 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

2. 马斯洛与康布斯的学习理论:马斯洛的学习理论、康布斯的学习理论。

3. 罗杰斯的学习理论: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自由为基础的学习L原则。

4. 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实验。

五、广义知识的学习一)陈述性知识的学习1.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2.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条件(六步三段两分支)。

3.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

(二)智慧技能的学习1.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2.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3.智慧技能的习得过程和条件:智慧技能的层次、辨别技能的形成、概念学习、规则学习。

(三)认知策略的学习1.认知策略的性质。

2.认知策略的分类。

3.认知策略学习的一般过程和特点。

4.认知馋伞学习的条件。

六、动作技能的学习(一)动作技能的性质1.动作技能的含义。

2.动作技能的分类。

3.熟练操作的特征。

(二)动作技能的习得与保持1.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

2.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与习得的指标。

豳匡3.动作技能的保持。

(三)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1.有效的指导与示范:指导与发现的比较、指导内容的影响、指导方法的影响、示范。

2.练习:练习的分布、练习中的整体与局部;心理练习、练习中的情婪干扰效应。

3.反馈:反馈的含义与分类、反馈在动作技能学习中的作用。

七、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改变日医(一)态度的形成与改变1.态度的含义。

2.态度的学习的过程与理论。

3.促使态度改变的方法。

4.巩固态度的方法。

(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1.价值观概述。

2.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八、问题解决与迁移(一)问题解决1.问题及问题解决。

2.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4.问题解决的策略。

5.问题解决与创造。

(二)为迁移而教1.学习迁移概述。

2.传统迁移理论。

3.当代的迁移理论及其教学含义。

4.为迁移而教的一般建议。

办、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概述;1.动机与学习动机。

2.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

3.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4.学习动机的分类。

(二)学习动机理论1.强化论。

2.需要层次说。

3.自我效能感理论。

4.成败归因理论。

5.成就动机理论。

(三)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1.内部条件: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成就与年龄特点、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学生的焦虑程度。

2.外部条件: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教师的榜样作用。

3.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动机的激发。

十、学习的测评(一)测评理论概述1.测评中的基本概念。

2.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3.测量与评价的主要类型。

4.有效测评的必要条件。

(二)教师自编成就测验的技术1.教师自编成就测验的步骤。

2.常见题型的编制技术。

第三部分教育政策法规一、教育法基本理论(一)教育法概述1.教育法的含义。

2.教育法的特点:教育法作为一般社会规范和法律所具有的特点、;教育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和法律的特点。

‟教育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和法律的特点。

/.::3.教育法的功能。

:(二)教育法律关系1.教育法律关系概述:概念、特征、类型。

2.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3.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三)教育法的渊源1.宪法:规定了教育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立法依据、规定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法律规范。

2.教育法律。

3.教育行政法规。

4.地方性教育法规。

5.自主性教育法规。

6.教育行政规章。

二、教育法的制定、实施与监督(一)教育法的制定1.教育法制定的含义。

2.教育法制定的程序:教育法律议案的提出、审议、通过、公布。

(二)教育法的实施1.教育法实施的含义。

2.教育法实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教育法的遵守。

4.教育法的适用。

5.教育法效力: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对人的效力。

(三)教育法的监督…1.教育法监督的含义。

2.教育法监督的类型: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社会的监督。

三、教育法律责任与教育法律救济(一)教育法律责任1.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

2.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有损害事实的存在、损害行为违反教育法律、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3.教育法律责任的类型: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

(二)教育法律救济1.教育法律救济:教育法律救济的含义、特征。

,:,:2.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行政渠道、司法渠道、仲裁渠道、调解渠道。

3.教育申诉制度:教师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

…,、一4.教育行政复议:教育行政复议的含义和特征、受案范围、程序。

5.教育行政诉讼:概念和特征、受案范围、管辖、程序。

四、学校、教师和学生1.学校:学校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违法行为与预防、学校安全教育。

2.教师:教师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国家教师制度、教师违法与,,预防。

3.学生:学生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

4.学校安全教育。

五、教育政策的基本理论(一)教育政策概述1.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政策的概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区别、教育政策的功能。

2.教育政策的类型和体系结构。

(二)教育政劈的制定、执行、评价与监控1.教育政策的制定。

2.教育政策的执行。

3.教育政策的评估。

4.教育政策的监控。

附: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5.《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lO-2020年)》(摘要)第四部分德育和师德教育一、德育范畴、功能、目标与内容(一)德育范畴1.小德育与大德育。

2。

我国“大德育”形成的历程。

3.我国大德育出现的原因。

(二)德育功能1.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2.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三,德育目标1.德育目标及其分类。

2.新时期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乙(四)德育内容1.爱国主义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

3.德目教育。

4.民主与法制教育。

5.理想教育。

6.心理品质教育。

二、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一)品德要素的发展1.道德认识的发展。

2.道德情感的发展。

3.道德行为的发展。

(二)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品德发展是诸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品德发展是个体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