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福德兰修女传略

合集下载

净化心灵的《德兰修女传》

净化心灵的《德兰修女传》

净化心灵的《德兰修女传》暑假中我读了《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震撼;让我的内心世界为之一变。

德兰修女,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

她的一生都在印度的加尔各答为穷人服务,被誉为“穷人的圣母”。

我们没有谁比她更穷,她住的地方,除了电灯外,唯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只穿凉鞋,不穿袜子,平常吃的就是盐拌米饭。

她去世时,她全部的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旧衣服,一件是穿在身上,一件待洗,一件已经破损,需要缝补。

然而,她创建的仁爱传教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捐钱给他,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

我们没有谁比她更富有。

以前,我一直想象:能当大官,能挣很多钱,就是成功、有意义的一生。

从德兰身上,我意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还可以是:“为他人无私奉献一生。

”朱自清告诉我们来到这世界不能白白走一遭,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修女德兰的一生都在为穷人服务,虽个人贫穷但赢得全世界人民爱戴的一生,我觉得她的一生没有白白走一遭,她的一生也是“重于泰山”的。

《在爱中行走》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德兰修女要去建立“临终关怀院”,她去找政府官员,面对德兰的叨扰,那个官员很不耐烦:“你打算帮助加尔各答数以万计的病患伤残吗?你帮的过来吗?”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德兰加上追随它的修女们的力量与数以万计的病员伤残需要帮助之间的鸿沟难以逾越。

但德兰不这么想,她的想法是,数以万计也是从“一”开始的,她就决定从一开始做起。

她不同意好高骛远的行事态度,爱就从一个人身上开始,她不看那些抽象的整体,只看那一个具体个人。

帮助别人是这样,我们学习不也是这样吗?我的数学成绩不好,我不懂的内容多的几乎不可胜数,一想到有那么多自己要去攻克的知识点,我就灰心丧气了。

但德兰修女这种不轻看,不小视“一”的行事态度,给我很大启示:困难再大,先从“一”开始,有了一,就会有二,就可能有后来的许多个,以至无限个。

德兰修女

德兰修女
都荡然无存,惟余至纯至真之爱。 ◆其实受苦可以成就更深厚的爱和更宽广的恩慈。 ◆有些人的生活比较富足,个中必有原因,他们肯定曾为
生活奔波过。而我只会在看见他们浪费时,才会感到 愤怒,因为他们在抛弃对这个世界的另一些人非常有 用的东西。 ◆饥饿的人所渴求的,不单是食物;赤身的人所要求的, 不单是衣服;露宿者所渴望的,不单是牢固的房子。即 使是那些物质丰裕的人,也都在追求爱、关心、接纳 及认同。今天,正是因为缺乏关爱、仁慈和体恤之心, 所以人们的内心才极度痛苦。
德兰修女 (1910 – 1997年) 或称特蕾莎、德蕾莎等,
天主教修女。生于南斯拉夫境内的一个阿尔巴尼亚族家 庭。18岁加入劳莱德修女会,随后到印度大吉岭受训, 27岁时发终身愿成为修女。结业后在加尔各答修会办的 圣马利亚女校教授地理和历史。1948年走出教会高墙深
入印度加尔各答贫民区,将其一生献给这里的穷人。 1950年创办仁爱传教修女会。1972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 奖,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青少年最崇拜的9位人物之一。 德兰修女在世时,她创办的仁爱传教修女会已在世界各 地开办了600多所会院,分布在127个国家,有7000多名 正式成员和无数义工,分别来自111个国家。1997年9月 5日晚9点30,安然辞世,印度举国哀恸,9月13日印度 举行了继甘地、尼赫鲁之后的国葬,百万人前来吊唁。 德兰一生救助穷病孤弱,效法耶稣,自称只是“穷人的 手臂”和“上帝手中的铅笔”。 但人们却称她为“贫民
窟的圣 人”和“穷人的圣母”。
特蕾莎修女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 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她从12岁起,直到87岁去世, 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 特蕾莎修女以博爱的精神,默默地关注着贫穷的人,使他 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特蕾莎修女,没有高深的哲理, 只用诚恳、服务而有行动的爱,来医治人类最严重的病源: 自私、贪婪、享受、冷漠、残暴、剥削等恶行;也为通往 社会正义和世界和平,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德兰(德蕾莎)修女终生服务贫苦者九月荣列圣品

德兰(德蕾莎)修女终生服务贫苦者九月荣列圣品

德兰(德蕾莎)修女终生服务贫苦者九月荣列圣品
德兰修女终生服务贫苦者九月荣列圣品
#德兰修女
身高不足五迟的德兰修女
坚强刚毅,伟大无比
体现在她爱人的行动
她鼓起勇气到人们所在之处接触他们
不管他们处身贫民窟
或陷于沮丧的深渊
德兰修女在1910年生于
当时鄂图曼帝国的斯科普耶
年少时已立志服务贫穷和不幸的人
她成为罗雷托修女会的修女
教育贫苦女青年
逐渐认清她真正的召叫
德兰?马达拉修女
仁爱传教修女会
1946年,她开始感到耶稣召唤她
离开罗雷托修女会
在加尔各答的穷人中展开新工作
德兰修女的行事方式
有别于当时许多修会的做法:
习惯等待人们前来求助
但她以僕人的精神,走到人群当中
在他们所在之处接触他们
她寻找人灵,来到他们所在之处
来到最被人忽视的贫民窟
前往之处
正是耶稣在她的祈祷中指示给她的
那裡充满黑暗,她真的踏足那些地方把耶稣带到那裡去
她关心和体恤的,不仅是流落街头的人而是她日常遇到的每一个人
她认为不管外表或身体状况如何
每一个人都是极尊贵的
她也鼓励别人这样看待每一个人
她常对人强调说:
你有注意周围的人吗?
你有注意在你身旁的人吗?
你有注意有需要的家人、邻居
或在街上擦身而过的人吗?
应张开眼睛,看清别人的真貌
德兰修女强调说
人不一定要被归类为「无家可归者」
才能体会天主的爱
她对天主的爱深信不疑
并在日常生活中付诸实行
因此德兰修女在1979年
获颁诺贝尔和平奖
9月4日,德兰修女将获教宗宣圣在整个教会中被尊奉为圣人。

德兰修女

德兰修女

昨天有朋友传了好东西,上来转载,与大家分享:德兰修女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她是继史怀泽博士195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来,最没有争议的一个得奖者,也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青少年最崇拜的人物之一。

她活着时是世界上获奖最多的人,但她从未在自己身上花过哪怕一分钱的奖金。

她认为她只是穷人的手臂,她是代替世界上所有的穷人去领奖的。

她除了被誉为“穷人的圣母”外,还被誉为“慈悲天使”、“贫民窟的守护者”、“行动的爱者”、“贫民窟的圣人”、“带光行走的人”等等。

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在她1997年去世时拥有四亿多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地捐钱给她;她的组织有七千多名正式成员,组织外还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工;她与众多的总统、国王、传媒巨头和企业巨子关系友善,并受到他们的敬仰和爱戴……但是,她住的地方,除了电灯外,唯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没有秘书,所有信件她都亲笔回复。

她没有会客室,她在教堂外的走廊里接待所有的来访者。

她穿的衣服,一共只有三套,而且自己换洗;她只穿凉鞋,不穿袜子。

当她去世时,人们看到她所拥有的全部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滚着蓝边的白色粗布纱丽——一件穿在身上,一件待洗,一件已经破损,需要缝补。

可以说,她是一个满身光明毫无黑暗的人;那么善良,那么仁慈,那么哀怜那些卑微的苦难的生命。

她带着爱的光芒在这片有限的大地上行走,却把无限的爱带给了他们——那些穷人中的穷人:病人、被遗弃的人、没人关怀的人、流浪的人、垂死的人,以及那些内心饥饿的人。

她怀着非凡的爱,却做着最微小的事情,她是一个完全的奉献者。

她深知我们活在一个光明与黑暗并存的世界里,因而她用整整一生来邀请我们,邀请我们选择光明。

德兰修女语录爱的源头出自家庭爱是实实在在的情感,需要实实在在的付出孩子们从母亲那里得到快乐,他们和母亲共同享受着生活的乐趣,因为他们有母亲的爱。

这就是爱的发源地,爱的源头出自家庭。

《德兰修女传》:爱的传播

《德兰修女传》:爱的传播
总 统 、 国 王 、 传 媒 巨 头 和 企 业 巨 子 , 并 受 到 他 们 的 仰
慕 和 爱 戴 。 可 是 , 她 住 的 地 方 , 惟 一 的 电 器 就 是 一 部
人 ,而 是 慈 善 工 作 。 ” 德 兰修 女 一生 , 爱神 也 爱 人 , 她 一 是尽 心 、尽 性 、尽 意地 爱神 ,二 是 爱人 如 己 。德
兰 修 女 在 修 道 院 原 可 过 舒 适 的 生 活 , 可 是 她 却 把 一 生
献 给 了世 上最 卑微 的人 。她 所 以能 这 样 做 ,第 一 , 主
学校 环境 优雅 ,但 一 墙之 隔 的校 园外 ,贫 百姓 的 悲惨
生 活 引起 了 她 的 注 意 , 希 望 能 为 这 些 人 做 些 什 么 ,她 不 能 对 许 多 躺 倒 于 街 头 奄 奄 一 息 的 人 视 若 无 睹 , 不 能 假 装
多 美 元 的 资产 ,世 界 上 最 有 钱 的 公 司 都 乐 意 捐 款 给 她 ; 她 的 手 下 有7 0 多 名 正 式 成 员 ,还 有 数 不 清 的 追 00 随者 和 义 务工 作 者 分布 在 1 0 O 多个 国家 ;她 认 识 众 多 的
数 裔 i il  ̄l ;l
WWW g iz on g szse f
《 兰 修 女 传 》 爱 的 传 播 德
● ●
文 / 天 沐 田
德 兰 修 女 , 是 爱 的 代 名 词 德 兰 修 女 ( 9 0 1 9 ) , 又 译 特 蕾 莎 、 德 蕾 1 1— 9 7 莎 , 是 印 度 修 女 、 慈 善 家 、 传 教 士 、 1 7 年 诺 贝 尔 和 99 平 奖 获 得 者 。 1 1 年 , 德 兰 修 女 出 生 于 欧 洲 马 其 顿 的 9O 富 贵 家 庭 , 其 父 母 是 阿 尔 巴 尼 亚 族 人 。 德 兰 修 女 获 诺 贝 尔 奖 , 被 誉 为 “ 慈 天 使 ” 、 “贫 民 窟 圣 者 ” 、 仁 “ 界 上 最 美 丽 的 女 人 ( 心 灵 美 ) ” ,她 卖 掉 了 世 指

德蕾莎修女-(Mother-Teresa-of-Calcutta)

德蕾莎修女-(Mother-Teresa-of-Calcutta)

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真福德兰修女,(Blessed Teresa of Calcutta,1910年8月27日-1997年9月5日,中国大陆、台湾译作德蕾莎修女,港澳译作德兰修女,又译作德肋撒修女、泰瑞莎修女),著名天主教慈善工作家,主要替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于1979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2003年10月,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把她列入天主教宣福名单。

德兰修女也有「加尔各答的天使」的美誉。

德兰修女的本名是艾格尼丝·刚察·博亚丘(AgnesGonxha Bojaxhiu),她是一个出生于奥斯曼帝国科索沃省的斯科普里(前南斯拉夫联邦马其顿共和国的首都)的阿尔巴尼亚裔人。

就在斯科普里老城石桥附近。

父亲尼古拉(Nikolla Bojaxhiu)是成功的地方杂货承包商,母亲名为Dranafila Bojaxhiu,她是么女,上有哥哥和姐姐(姐姐后来也成为修女)。

家中说阿尔巴尼亚语,是天主教家庭,她所居住的城市多为穆斯林和东正教信徒,仅有少数的天主教徒。

德兰修女出生的那一年,正好阿尔巴尼亚人起来叛乱。

两年后巴尔干战争爆发,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德兰修女很少提到她的童年生活。

8岁(1918年)时父亲去世,母亲肩负起整个家庭的担子和照顾三个小孩的责任。

10岁(1920年)时她到克罗埃西亚读书。

她曾说,在12岁加入一个天主教的儿童慈善会时,她就感觉自己未来的职业是要帮助贫寒,15岁时,她和姐姐决定到印度接受传教士训练工作,18岁时,她进了爱尔兰罗雷托修会(Sisters of Loreto),并在都柏林及印度大吉岭接受传教士训练工作,三学期后,德蕾莎修女正式到了印度的加尔各答,在圣玛莉罗雷托修会中学担任教职,主要是教地理。

1931年,德兰正式成为修女,1937年5月更决定成为终身职的修女,并依法国19世纪最著名的修女圣女德莉莎(Saint Teresa)的名字和精神,改名为德兰修女。

德兰修女

德兰修女
不求他人的谅解,但求能谅解他人
不求他人的宽恕,但求能宽恕他人
不求他人的付出,但求能为他人而付出!!
要学习耶稣的爱,最好和最明确的途径是家庭。
神按他的形象创造了我们——人类。
天父创造儿童是为了一个更重要的目的
——爱与被爱。
从最初
从有生命的时刻
从怀孕的时刻
天父的生命就存在
——也就是活着的神的生命。
因此毁灭生命是非常错误的
——也就是毁灭父神的形象。
无论你为
你的孩子
你的丈夫
你的妻子
在家庭里所做的任何事情你都在为主耶稣而做。
父母必定要让孩子听神的事情,好让孩子能够问有关神的事。
有一次,我在街上找到一个大约六七岁的小女孩,然后把她带回施舒柏瓦(Shishu Bhavin),我给她洗了一个澡,并给她衣服及好的食物。当晚,这孩子跑掉了。
我把她寻回,但她一而再,再而三的逃跑了。
她这样逃跑三次后,我派一位修女跟着她,看她往哪里去。修女在一株树下找到她,她和她的母亲、姊妹坐在一起。那里有些食物;她的母亲正用她在街上捡来的食物做饭。
后人赞她为: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她从12岁起,直到87岁去世,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
1997年4月,德蕾莎修女跌倒并伤到锁骨。8月时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但健康并没有日渐好转,1997年3月13日,她退出了博济会,同年9月,87岁时逝世。德蕾莎修女留下了4,000个修会的修女,超过10万以上的义工,还有在123个国家中的610个慈善工作。印度替她举行了国葬\
让我们的帮助无声无息,春风化雨,让我们的给予脉脉流淌,源自内心。能够付出一种不张扬、不炫耀的真正的爱,即使品格,又是修养。

德兰修女

德兰修女

耶稣。
我们的生命没有其他的理由与动机。 这点许多人并不了解。
我所传达给你们的有关和平的信息只有一个, 那就是彼此相爱,如同上帝爱你们一样。 耶稣为我们带来一个好消息,让我们知道上帝 爱我们,他希望我们彼此相爱。
当死亡的时刻到来,当我们再次回归上帝,我
们将听到他说:来吧,拥抱这个为你们准备的 王国。 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我赤身露体,你们 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任何事你们既
德 兰 的 演 讲 词
做在最小的那个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加尔各答儿童之家墙上的标语
人们不讲道理,思想谬误,自我中心,不管怎样,总是爱他们。 如果你做善事,人们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不管怎样,总是要做善 事。 如果你成功后,身边尽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敌人,不管怎样,总是要成功。 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被遗忘,不管怎样,总是要做善事。 诚实与坦率使你易受攻击,不管怎样,总是要诚实与坦率。 你耗费数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不管怎样,总是要建设。 人们确实需要帮助,然而你若帮助他们却可能遭到攻击,不管怎样,总 是要帮助。 将你所拥用的最美好的东西献给世界你可能会被踢掉牙齿,不管怎样, 总是要将你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
愿 你 去 读 这 本 书 , 你 会 知 道 爱 是 伟 大 的 ;
简介
德兰修女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被誉为继1952年史
怀泽博士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来最没有争议的一位得奖者,也 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青少年最崇拜的4位人物之一。她创建的 仁爱传教修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 乐意无偿捐钱给她,她赢得了全世界人的爱戴。她的组织有
花时间去行善,那是天国之钥匙。
加尔各答仁爱传教修女会总部墙上的标语
我们在此不为工作,而是为了耶稣,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他。 我们首先是修会会士,我们非社会工作者、教师、护士, 亦非医师,我们是修女。

读《德兰修女传》个人体会读书笔记1000字

读《德兰修女传》个人体会读书笔记1000字

读《德兰修女传》个人体会读书笔记1000字爱也是一种信仰没有看过宗教方面的书籍也不了解他们对于宗教的那种强大信念为何物,但德兰修女的经历却让我看到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朝圣者。

18岁高中毕业,心里就萌发了要去修道院的强烈想法,她深信这是上帝对她的召唤。

18岁,我们都还是不谙世事的孩童,但是为穷人服务的想法已经深刻驻扎在她的心底,放弃良好的生活条件,放弃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有点类似中国古代的出家。

她说这是上帝的选择并不是自己的选择,自此她开始影响更多的人。

38岁她放弃在修道院里面的生活,开始走入那些受苦难折磨的人群之中,因为她坚信如果没有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只是每天在修道院内就没办法对他们的经历有切身感受,这一切还是在经过近两年的争取之后才实现。

之后她凭借自己对于上帝对于世人强烈的爱意,创办了临终关怀院,麻风疾病治疗的机构,关注怀孕母亲的健康以及她们的宝宝。

这一系列的举动都是因为她爱这个世界,爱每一位世人。

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德兰修女用毕生的精力实现自己的承诺,那些被家人抛弃,身体腐烂生蛆,在垃圾堆里的人~修女没有放弃他们,反而把照顾他们每一个人都当做是上帝对自己的召唤,她亲切的和那些人握手,有时候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微笑,并没有过多的言语,但是这些都让那些人感受到了她对于生命的尊重,让她们感受到世界的爱。

有人离去前对修女说:谢谢你让我觉得自己此刻像个天使一样。

高中时有一篇课外阅读,乞丐在街上向一个男人乞讨,但是这个人摸遍了全身的口袋都没有找到现金,然后他满怀歉疚,握着乞丐的手说:“对不起,朋友,我今天忘了带钱。

”他们都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示对于生命价值的尊重。

生活中看见的故事街上随处可见乞讨者,有朋友戏谑道如果我都给他们救济的话,过不了多久我也该被被人救济了。

也有很多很多的说法,这些人都是团伙作案,利用人们的同情心,集少成多,他们都是很富有的人呢。

亲眼见过一个老人乞讨,说自己几天没吃饭云云的话,姑娘就把自己买的面包给了那个老人,结果老人说我只要钱,姑娘很气愤说不要拉倒,就把面包也拿走了。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是一本关于德兰修女(Mother Teresa)的传记,这本书详细描述了她的一生,以及她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将爱传递给世界上需要帮助的人。

阅读完这本书,我对德兰修女的人生道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她的人生是一个充满爱和奉献的人生。

她以自己的方式,即直接接触到最贫穷和最病痛的人,为他们提供关怀和帮助,来展示她的爱。

她的一生都在追求更高尚的目标,那就是无私地帮助他人,无论他们的处境如何。

德兰修女的生活态度也让我深感敬佩。

她始终坚信,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只要有爱,就有可能改变世界。

她的一生就是在践行这一信念。

她的勇气、坚韧和无私,都让我深受感动。

此外,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爱的行动。

我们可能无法像德兰修女那样做出伟大的贡献,但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关心他人的需求,以及尽可能地做到理解和包容。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实都是爱的体现。

总的来说,《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是一本非常感人的书。

它通过讲述德兰修女的一生,向我们展示了爱的力量,以及如何通过实际行动来传递爱。

我相信,只要我们都能学习德兰修女的精神,用心去爱,去帮助他人,世界一定会变得更美好。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在书中,德兰修女从小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精神敏锐和对上帝的热爱。

她在十五岁时就想成为修女,投身于宗教事业。

不过,由于年龄和健康问题,她的修道团体一直没有接受她进入,这使得她心灰意冷,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是否适合修道。

但在一次朝圣中,她突然领悟到,她的任务并不是行修道的严苛规矩,而是“小径”——这是她独特的道路,也是她对上帝的奉献方式。

于是,德兰修女决心走“小径”,用平凡的生活去体验到上帝的爱和自己对此的回应。

德兰修女强调在日常的小事中找到上帝的存在。

她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尽力去发现并感受上帝的爱,无论自己的工作是什么。

她用自己的例子告诉我们,在日常的琐碎中也能找到上帝的爱的轨迹。

她写道:“这是一个神圣的崇高道路,一个从不能触及的梦想中走向上帝,但不是个空洞的梦想,当我说出「上帝,我愿意为你成就一切你喜欢的,让你高尚的愿望成为我的愿望,我的心就变成了你的心」时,我知道他已经将生命的每一寸给了我。

”读完《德兰修女传》,我深深被德兰修女的深情笔墨所感动。

她用朴素的文字,向我们传递了她对上帝的深爱和信任,告诉我们宗教不是空洞无物的。

宗教的核心是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德兰修女对周围人的无私关怀和助人为乐的行为。

她的精神境界让人不禁为之叹服,同时也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读完《德兰修女传》,我对宗教的理解也有了新的认识。

之前,我对宗教的印象停留在祈祷和礼拜这些表面的形式上。

而通过这本书,我明白了宗教的本质是爱,是一种信仰和奉献的生活态度。

宗教不仅仅是一种崇拜,还包含了对人类的关爱和社会责任。

无论是在修教还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德兰修女都秉持着这种无私的爱。

她用自己的生活给我们上了一堂课,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宗教。

同时,通过这本书,我也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一些思考。

德兰修女强调的“小径”理念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用自己的方式来回应上帝的爱。

我们不必追求伟大的成就,只需在自己的微小生活中,发现和体味上帝的存在。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德兰修女传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传记文学作品,通过对这位印度教女修女德兰修女的生平和事迹的描述,让人深切感受到她的慈爱、奉献和坚韧。

在阅读完这部作品后,我深受感动,对德兰修女的人生和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德兰修女出生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她的一生都在为穷人和弱势群体奉献自己。

在书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德兰修女在贫民窟中的工作场景,她不畏艰辛,不计报酬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她的善举和奉献精神让人深受感动,也让我对她产生了极大的敬佩之情。

德兰修女的慈爱和宽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对待每一个人都充满了爱和关怀,不分种族、宗教和社会地位。

她用她的行动诠释了“爱 thy neighbor”(爱你的邻居)这句话,让我深刻领会到爱的伟大和力量。

在书中,德兰修女所表现出来的坚韧和信念也让我深受触动。

她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勇敢的态度,从不轻言放弃。

她的信念和坚定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勇气。

通过阅读德兰修女传,我不仅对这位伟大的女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她的善举和奉献精神让我深刻领会到爱的伟大和力量,她的慈爱和宽容让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充满爱和关怀,她的坚韧和信念让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勇气。

总的来说,德兰修女传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传记文学作品,通过对德兰修女生平和事迹的描述,让人深切感受到她的慈爱、奉献和坚韧。

在阅读完这部作品后,我深受感动,对德兰修女的人生和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她的善举和奉献精神让我深刻领会到爱的伟大和力量,她的慈爱和宽容让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充满爱和关怀,她的坚韧和信念让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勇气。

愿我们都能从德兰修女的故事中汲取力量,传承她的慈爱和奉献精神,让世界充满爱和温暖。

【最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三)

【最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三)

【最新】德兰修女传读后感(三)在此之前,我从来不知道有人像她这样活着.我崇拜>里的路飞,因为他能为梦想和伙伴牺牲一切,但他毕竟是漫画里的人物,就像超人和蜘蛛侠一样都是不存在的.她不同,她是实实在在的人物,有史以来最没有争议的诺贝尔获得者之一.从出生到终老,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主,使众人能因为她而感受到神的存在.她是一朵小花,喜悦了上帝也温暖了世界,她的名字叫龚沙,以后的德兰修女.她让上帝的爱跨越了宗教.种族和国界,她让上帝的光同样照耀在世界最阴暗的地方,给他们温暖.她曾说自己只是神的工具,她不为自己而作,而是为神而作,是他的一支铅笔,那么,神肯定是想用这铅笔在世界上写下仁爱,好让我们知道他是多么迫切的想让我们知道上帝的爱,并且多么迫切的希望我们能彼此相爱.这是一则写在封皮上的故事,我必须先写在这里:有人和上帝讨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上帝对他说: 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 他们走进一个房间.一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但每个人看上去一脸饿相,瘦骨伶仃.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只可以够到锅里的汤勺,但汤勺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还长,自己没法把汤送进嘴里,只能望汤兴叹,无可奈何. 来吧!我再让你看看天堂. 上帝把这个人领到另一个房间.这里的一切和刚才那个房间没什么不同,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勺,但大家都身宽体胖,正在快乐地歌唱着幸福. 为什么? 这个人不解地问, 为什么地狱的人喝不到肉汤,而天堂的人却能喝到? 上帝微笑着说: 很简单,在这儿,他们都会喂别人.不管其他人能从这个小故事里面得到什么,我看到的只有彼此互爱(耶稣基督给我们最后的命令).孔子讲仁爱 ,孙中山先生讲博爱 ,而基督就是爱.德兰修女说: 世界上有许多人渴望着一块面包,却有更多的人渴望着一点点爱.西方世界的贫穷是一种不一样的贫穷不仅因为孤寂而贫穷,也因为心灵的贫乏和精神的困顿而贫穷. 而关于如何去爱,我十分赞同德兰姆姆从一个开始的观点, 我不同意好高骛远的行事态度爱得从一个人身上开始 ,称之为整体的东西太过抽象,只有先对具体的这一个有意义,然后才有可能对许多以至于整体有意义.所以,先从身边的人开始,慢慢把爱拓展,好让众人看到我们就能看到基督,让我们接触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在我们身上感觉到神的存在.。

2007-12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

2007-12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

2007-12-22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中国学者吴经熊先生在读完(灵心小史)后甚至认为,这本薄薄的小书包含了儒、释、道三教的菁华。

小德兰既有儒家的笃实,又有道家的超脱,还有佛家的慈悲。

在这里,我要顺便引入一个跟感激有关的小故事,有一天,有个人去拜访著名的文学家雨果,他问道:“如果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书籍都必须烧毁,只允许留一本书,大师,您认为应该留哪一本呢?”雨果想也没想,就回答说:“《约伯记》。

”《约伯记》是《圣经》中的一本智慧书。

约伯这个人一生都生活在感谢之中。

当他富有的时候,他感谢神;当他贫穷的时候,他也感谢神;当他喜悦的时候,他感谢神;当他悲伤的时候,他也感谢神;当他健康的时候,他感谢神,当他浑身长满恶疮坐在尘土里痛不欲生的时候,他还是感谢神。

我们中华民族也有一个类似于约伯的人物。

他就是战国时代人格完美的介之推。

德兰姆姆曾经自豪地说:“只有很少很少的修女在一段时间后选择了离开,那只是屈指可数的几个女孩。

”为了祝福这些离去的女孩,姆姆专门在她的二百多条清规里补充了一条:为所有曾属于这个修会的人祈祷,愿主护佑她们。

德兰姆姆也说:“人如果不能在苦难者身上看到耶稣,就不可能把这种服侍进行到底。

当我们服侍穷人的时候,我们就是在服侍耶稣。

当我们安慰被遗弃的人、病人、孤儿、临死的人,受到照顾的,是他;收到食物的,是他;穿上衣服的,是他;受到探访的,是他;被安慰的,也是他。

我们的生命没有其他目的,也没有其他动机,这也是我们力量的来源。

”就在这种持续不断的敌视的声浪中,这天中午,一个身份特殊的病人被送到了这里。

安息之家的病人主要来自两个途径,一是修女们自己上街找寻,一是政府将那些没有医院愿意接纳的患者直接送来。

这位特殊的病人就是卡里神庙的住持,他被虔诚的印度教徒视为圣人。

住持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但加尔各答的所有医院都拒绝收留他。

这时,在安息之家的外面,住持的信徒们正在示威。

他们赤裸着上身,举着喇叭、标语、横幅,甚至棍棒,高喊着激烈的挑衅的口号,他们的愤怒和怨气,就像一个已经吹到极限的气球,随时都有可能爆炸,以致整个卡里加的空气里,弥漫着浓浓的疑虑,不满和敌对。

《德兰修女传》读书笔记

《德兰修女传》读书笔记

《德兰修女传》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书,一本在生命的历程中有着重要意义的一本书——《德兰修女传》。

德兰修女用其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告诉我们什么是“爱”,告诉我们爱才是生命的真谛。

1979年2月10日,在庄严肃穆的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上,一位矮小瘦弱的老妇人走向了举世瞩目的领奖台。

她其貌不扬,满脸堆满皱纹,穿着朴素,却迎来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这就是我们尊敬的德兰修女。

面对这项人人羡慕的荣誉,她的回答是:“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我只是穷人的手臂,我愿意代表世界上所有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来接受这项奖金。

”这是她的回答,也是她一生的写照。

因为她的一生就奉献给了穷人。

她以博爱的精神,默默地关注着那些穷人中的穷人,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和关怀。

她用行动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爱。

爱是无界限的。

德兰修女不是印度人,可是她却为印度及全世界的穷人奉献了她的大部分生命。

她是阿尔巴尼亚的后裔,生活得富足而美好,但是她在18岁时,却毅然地做出决定,到加尔各答去,到穷人中的穷人中去。

她本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但是她却说,谁需要我们帮助,我们就帮助谁,不管他是回教徒、印度教徒还是佛教徒。

一个回教徒临终时,她诵的是《古兰经》;一个佛教徒临终时,她诵的是《弥陀经》。

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在她看来,爱是没有界限的,人种、民族、国家、语言和信仰,这些都不应该成为一种限制。

只要有爱,就能够成为父子、兄弟和姐妹,就可以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

最重要的是,是否有爱,而不是别的什么。

所以,她不仅帮助印度的穷人,也帮助全世界的穷人。

饥饿不单指食物,也指对爱的需求。

哪里在期待爱心,哪里就有德兰修女的仁爱传教修女会。

爱是谦卑的。

爱绝不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施舍。

为了帮助穷人,她首先把自己变成了穷人。

贫穷成为她们生命的馈赠,成为她们工作的必备条件。

德兰修女曾说:“除非你过贫苦者的生活,否则你如何真正了解他们?如果他们对食物不满,我们可以说我们也吃同样的东西。

如果他们说热,我们也一样热。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德兰修女传》是法国作家弗朗索瓦·莫里亚克所著的一部传记体小说,讲述了法国修女德兰·德·利叶若在19世纪末的法国林贝克小修道院中度过的一生。

这部小说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深深地触动了我。

德兰·德·利叶若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她在小修道院中度过了短暂而平凡的一生。

她的一生并没有太多惊天动地的事情,但她却以她的虔诚和善良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她在日记中写道,“我要做爱,就要做小事。

”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德兰修女的一生就是这样,她在小事中展现出了她的爱和善良,她用她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做小事”。

在这部小说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德兰修女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的关怀。

她在小修道院中,虽然生活简朴,却总是尽力去帮助别人,尽力去关心别人。

她用她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爱人如己”。

她的善良和慈爱感染了她周围的每一个人,她成为了小修道院中的精神领袖,她的一生成为了一座灯塔,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

德兰修女的一生虽然平凡,但却充满了意义。

她在小修道院中,用她的虔诚和善良,影响了无数人的一生。

她的一生成为了一部感人至深的诗篇,她的一生成为了一座灯塔,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

读完《德兰修女传》,我深深地被德兰修女的一生所感动。

她用她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做小事”,她用她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爱人如己”。

她的一生成为了一部感人至深的诗篇,她的一生成为了一座灯塔,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

德兰修女的一生是一部感人至深的诗篇,她的一生是一座灯塔,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

她的一生让我深深地明白了什么叫做“做小事”,她的一生让我深深地明白了什么叫做“爱人如己”。

她的一生让我深深地明白了什么叫做“用一生影响他人”。

《德兰修女传》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它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德兰修女的一生是一部感人至深的诗篇,她的一生是一座灯塔,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

她的一生让我深深地明白了什么叫做“做小事”,她的一生让我深深地明白了什么叫做“爱人如己”。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是记述德兰修女生平的传记。

德兰修女(1910-1997,又译为特蕾莎修女等),生于奥斯曼帝国的科索沃省,阿尔巴尼亚裔,是世界敬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

德兰修女在少女时期因内心的召唤加入天主教修会成为一名修女,后来又立志为穷苦的人服务而来到印度加尔各答,创办仁爱修女会,收留、照顾流浪的儿童、无家可归者,提供看护和治疗。

1979年,德兰修女获诺贝尔和平奖。

她被誉为诺贝尔奖百余年历史上受尊崇的3位获奖者之一。

诺贝尔授奖公报称:“在德兰修女朴素的装束下,隐藏着一个高贵的灵魂。

她确实是我们这个时代特殊的人物,也是令人景仰的女性中的一个。

她靠着无限的爱去服务穷人中的穷人,以她的一生,实际彰显的爱。

”本书文笔细腻,资料丰富,章节匀称,富于情节的叙事伴以精妙的分析和议论,情感思想深刻纯真,在思想、知识、文学性方面都很有价值。

内容简介德兰修女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被誉为继1952年史怀泽博士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来最没有争议的一位得奖者,也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青少年最崇拜的4位人物之一。

她创建的仁爱传教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捐钱给他,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

然而,当他去世时,她全部的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旧衣服。

本书以丰富细腻的文笔,讲述了她传奇而伟大的一生,对于我们每个人体味生命的真谛极富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华姿,女,生于湖北天门,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湖北电视台。

著有诗集和散文诗集《一切都会成为亲切的怀念》、《月亮湾的女儿》、《感激青春》、《一只手的低语》等,散文和随笔集《自洁的洗濯》、《两代人的热爱》、《花满朝圣路》,长篇系列散文《一个人的田野》等。

《两代人的热爱》曾被权威机构和专家推荐为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并被第五届“沪、港、粤、新加坡”四地中学生读书征文活动指定为必读参考书。

《德兰修女传

《德兰修女传

《德兰修女传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有了孩子之后,我开始更多的读书,虽然大部分是育儿书籍,借助书中的理念和知识,丰富我的育儿经验,同时我有一天猛然间意识到,读人物传记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手段,通过阅读伟大的人物传记,不仅自己可以受到教育,产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且这些人物传记永不过时,可以留给儿子乃至孙子,甚至可以传世。

我可以很自信的说,我是爱孩子的,也是爱周围的亲人的,但我无法做到像德兰修女一样,把自己献给所从事的事业,而且她的事业在很多人看来是那么不可思议,自己只有三件衣服,一生没有多余的财产,和穷人生活在一起,劳苦一生。

她爱所有的人,不论是富人还是穷人,尤其是穷人,她和他们在一起,保持他们的尊严。

最后她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但在讲话中她却说,她不配领这个奖,她是代表所有的穷人领受了。

德兰修女出生在一个还算富裕的家庭,虽然中间有变故,但是母亲还是让她接受了高中教育,摆在她面前的是大好前程,但是18岁的时候,她却毅然放弃安逸的生活,选择了去印度当修女,十几年的教师生涯并没有彻底实现她的理想,当看到穷人悲惨的生活之后,她毅然决然选择保持修女身份,出去帮助穷人,几经努力才终于被批准,在帮助穷人的过程中,她遭遇过很多困难和挫折,甚至很多次因为饥饿和劳累而病倒,但却始终坚守她的信仰,即使物质条件极其贫乏,她也用爱温暖每个被帮助的人。

在她的感召下,很多家庭出身好的女孩也加入了这个行列,由此她走向了建立修女会的道路,并将她的救助机构不断壮大,她创立的临终关怀院、儿童之家,曾经被社会所不容,却最终越来越壮大。

她的事业在扩充,但是她的精神世界依然在坚守,不论是恪守生活上的贫困,还是精神上的坚守,她都始终坚持着她的信仰,正如传记中的一段话,“沉默的果实是祈祷,祈祷的果实是信仰,信仰的果实是仁爱,仁爱的果实是服务,服务的果实是和平”,她一生执着于自己的信仰,执着于对世人的爱,在爱中行走,用爱的力量解决了很多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福德兰修女传略自序 (2)第一卷 (3)第二卷 (3)第三卷 (5)第四卷 (8)附录德兰姆姆一天 (9)德兰姆姆祷文 (9)德兰姆姆格言简举 (11)所受赞誉简举 (13)参考资料 (14)后记 (14)自序很久以前便听说过德兰姆姆的名字,当时并无太多印象。

直到2008年5月1日在西安火车站附近一书店,与华姿所著的《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邂逅。

我迅速读完,感慨极多,并在书上略记。

后来又读了数遍,在书中也画了一些语句。

平日里也粗略地翻了几页,常读常新。

每次读这本传记,都突然有莫名的激动与感伤。

德兰姆姆伟大的精神自不必多讲,我是由衷的崇拜。

极想为这位伟大的女性作一首长诗,已经很久了,却迟迟不能动笔,自知所掌握的资料及才力极为有限薄弱,所以现在想竭尽所能,为其作一部年谱,自然是简单的。

无论巨细,都愿意把最有意义价值的东西陈列出来,与读者分享,也为长诗做些准备。

近来因伤病得闲暇工夫,故再萌此念。

我想这部年谱的意义价值,非惟为了推介姆姆,为了读者,同样也是为了自己。

也希冀自己能尽力做得完美,把她的精神发扬光大。

今年正值姆姆诞辰100周年,这算是一种怀念吧……第一卷(1910-1929)走出去,把基督的生命带给众人1910年8月27日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特蕾莎修女,又译作德兰、特里莎、泰瑞莎),本名Agnes Gonxha Bojaxhiu(艾格尼斯·刚察·博加丘,又译作艾格尼丝·龚霞·博杰舒、艾格莉丝·龚莎·包雅舒),诞生于奥斯曼帝国科索沃省的斯科普里﹙前南斯拉夫联邦马其顿共和国的首都﹚,阿尔巴尼亚裔人。

父亲尼古拉(Nikolla Bojaxhiu),母亲是庄达Dranafila Bojaxhiu,一姐雅佳(后为修女),一兄拉撒,说阿尔巴尼亚语,天主教家庭。

本人能言阿尔巴尼亚语、克罗地亚语、塞尔维亚语、英语。

1919年 9岁8月,父因政治缘故被毒杀。

(母言“天助自助者”)复活节,母赠《圣方济各·亚西西传》。

(德明案:本书对姆姆影响巨大。

)酷爱音乐,担任教会唱诗班独唱。

(他燃烧的心关爱妻儿和国家,如绚丽的玫瑰坠落于褴褛衣衫。

——当时怀念父亲之作)1922年 12岁加入一天主教儿童慈善会。

1925年 15岁参加当地教堂一青年研讨小组,名圣母会。

(研究者都认为此为姆姆成为修女一转折点。

)1928年 18岁高中毕业。

拜访劳莱德修女会斯科普里修道院院长。

11月29日,至爱尔兰都柏林附近拉斯法曼的劳莱德修道院。

学习英语,取名德兰,因慕“圣女小德兰”(1873.1.2-1897.9.30)。

(著有《灵心小史》,影响巨大)(德明案:家庭“爱”的氛围,外界“主”的召唤,促使姆姆选择为“爱”奋斗一生,弃家修道。

)第二卷(1929-1960)爱无界限1929年被派往印度大吉岭分院去初学。

1931年5月24日,宣发第一次圣愿。

后被派往加尔各答恩特来社区圣玛丽中学教书。

1937年5月,回大吉岭,宣发其终身大愿,即宣誓做一辈子修女,决心“为穷人中的穷人服务”。

1944年升任为校长。

1946年7月,穆罕默德·哈里·真纳的穆斯林追随者与印度教徒发生暴乱冲突。

9月10日,被称为“灵感日”,因其听到“圣召中的圣召”。

回大吉岭。

1947年8月15日,印度独立。

(姆姆后曾言“我属于世界,我的责任是服务于全世界的穷人,但在我的心灵深处,我总觉得自己是个印度人”。

)1948年 38岁1月3日,甘地被杀。

4月12日,教皇比约十二世批准其以修女身份离开劳莱德修道院一年。

其至加尔各答北部的巴特那,任职于当地美国医疗教会开设的一所圣家医院。

用半年时间学会应两年完成的医学知识。

旋归。

最早的追随者苏妮塔来到姆姆身边。

1950年10月7日,罗马教廷批准姆姆请求,仁爱传教修女会成立。

(姆姆在修会宪章中言“我们的目标是使耶稣在十字架上对灵魂之爱的无尽渴望得到满足”。

于每一为穷人服务之地,皆挂一耶稣受难像,其上书“我渴”。

)1952年在印度加尔各答建立“垂死者之家”,让穷人找到爱与尊严。

(姆姆言“我必须住在穷人中间”。

)8月,在摩提吉建立一临时临终关怀院。

不久关门,因信仰故。

后正式成立,名“尼尔玛·利德”(无玷圣心)。

1960年获准在印度各地开设收容中心和儿童之家25所。

哥布拉,建麻风病收容中心。

(姆姆在谈论社会问题时,曾说“现代人迷失在制度里了”。

)(德明案:姆姆不远万里来到印度,修德弘爱,不避宗教仇杀、疫疾传播……扶助贫贱者,治疗患病者,关怀垂危者,坚忍不拔,终创宏业。

可惊可叹!可亲可佩!)第三卷(1960-1997)不停地去爱,去给予,直到成伤。

1961年印度政府批地扩大康复社区,树立甘地塑像。

1962年9月,获印度总统颁发的Padmashree奖。

1963年3月28日,仁爱传教修女会一个男性分会在加尔各答宣告成立——仁爱传教兄弟会。

1964年教皇保罗六世访问印度。

赠轿车,拍卖之。

借此于圣地纳加尔修建一所新的麻风病康复中心,取名善谛纳家(和平之城)。

成立一个职业训练中心。

安德烈神父至。

最早的同事亨利神父至。

成立德兰修女国际合作会,由安布莱克负责。

(1969年获教会正式批准,1993年姆姆解散之)至美国拉斯维加斯,参加美国天主教妇女联合会,发表演讲,此为其在印度外国家之首次。

至欧洲,见兄。

1965年 55岁2月1日,教皇批准仁爱传教修女会成为直属教皇管辖的国际性修会。

(15年而已)安德烈神父获教皇批准,从耶稣会转至仁爱传教兄弟会,掌管负责之。

总理尼赫鲁于印度新德里一儿童之家,会见姆姆,赠航空公司免费登记证。

(取飞机上剩余快餐及纸巾、刀叉类回)7月6日,第一所非印度籍会院在委内瑞拉可可瑞特成立。

1966年仁爱传教修女会开始在世界各地开办各种中心。

在孟买成立儿童之家,在亚格拉成立麻风病疗养院。

修女们开始前往号称印度教圣地的贝拿勒斯工作。

1967年12月,在斯里兰卡科伦坡建立一贫民之家。

此为修女会在赤道上开办的第一个为穷人服务的处所。

在教皇特别要求下,于罗马贫民区建一会院。

1968年与费德莉克修女至罗马,建医疗中心幼儿园各一。

9月,非洲第一个贫民中心在坦桑尼亚和乞力马扎罗山附近的塔波拉成立。

在澳大利亚波克建立一会院。

1969年德兰国际合作者协会正式成立。

1970年4月,部分修女前往加拿大,在温尼伯兴建修院与贫民中心。

姆姆等六人至墨尔本。

7月,赴约旦。

12月8日,伦敦成立初学院。

(在加尔各答之外创办的第一所)1971年1月,教皇保罗六世授予其“教皇若望23世和平奖”。

(仁爱类奖项中最高奖,姆姆为获此奖之第一人,坐公共电车进入梵蒂冈)3月,东巴基斯坦宣告独立。

美国纽约布朗克斯设立会院。

(后由安德瑞雅修女主管)9月,获波士顿美国公教发展联合会颁发的“善心的撒玛利亚人奖”。

10月,获“肯尼迪国际奖”。

获华盛顿大学人文学荣誉博士。

1972年在孟加拉首都达卡建立修道院、贫民中心各一。

11月,获“尼赫鲁国际谅解奖”。

1973年获英国菲利普亲王颁发的“谭宝顿宗教促进奖”。

1974年获美国俄亥俄“慈母与导师奖”。

获美国方济各第三会“和平奖”。

1975年在越南开设第一家收容中心。

10月,联合国农业与供养组织授予“施威策尔国际奖”。

(第一人)11月,获加拿大沙勿略大学法律学荣誉博士。

1976年仁爱传教修女会的第一个默观分会在纽约成立。

(其修女被称为默观修女、圣言修女,主要职责是祈祷)自今,合作会拥有22个分会,包括印度、英国、法国、奥地利、瑞士、意大利、德国、比利时、丹麦、西班牙、加拿大、美国、秘鲁、澳大利亚、委内瑞拉、菲律宾、新加坡等国。

获“Poverelle Medal”奖。

(表彰爱德精神)1977年开始登陆我台湾和香港地区。

6月,在英国剑桥大学发表演讲。

获神学荣誉博士。

获“开普敦基金奖”。

(发展宗教为宗旨)菲律宾总统授予“麦格赛赛国际谅解奖”。

(推崇其为亚洲最值得尊敬的妇女)1979年在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第一所分会。

从本年开始,陆续在以前严禁传教士进入的埃塞俄比亚、南也门、尼加拉瓜、古巴和前苏联等国开设收容中心。

1月,获印度巴拉特大学荣誉博士。

3月,获罗马“Balzan Price”奖。

(捍卫人道、和平、友爱为宗旨)获美国公教大学主保奖。

12月10日,荣获“诺贝尔和平奖”!拒绝颁奖宴会和奖金,全部捐献。

(是继1952年史怀哲博士获诺贝尔和平奖之后最没有争议令人欣慰的获奖者)(此外,还曾获印度最高文职官员奖“宝石奖”、英国女王伊利莎白二世“勋位奖”、美国总统“自由奖”、美国艾森豪威尔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和平教育奖”……阿尔巴尼亚设立“德兰修女奖”!)(德明案:世界上获奖最多之人!)1980年仁爱传教修女会的所有收容之家开始向吸毒者、娼妓和受虐妇女开放。

扩展到黎巴嫩、西德、墨西哥、巴西、秘鲁、肯尼亚、比利时、新几内亚、菲律宾、海地、阿根廷等国。

开办医疗中心、药物派发站、收容中心、贫民学校等。

(业务扩展)1983年至罗马拜访教皇保罗二世时,心脏病第一次发作。

3月,获香港大学荣誉博士。

1985年1月,应邀至北京访问。

在红衣主教奥康诺帮助下,第一所艾滋病医院在纽约建立。

后遍及美国、印度、巴西、洪都拉斯、西班牙、葡萄牙、海地等国。

访问香港、台湾,并在香港深水设“仁爱之家”,为无家可归者及患病者提供栖身之所;在台湾台北县汐止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早期收容未婚妈妈,后来着重收容无家可归的老人与行动不变的智障者。

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乌克兰共和国切尔诺贝利(Чорнобиль,Chernobyl)核能发电厂(原以列宁名命之)发生严重泄漏及爆炸事故。

因患白内障于纽约圣文森特医院接受眼科手术,一只眼睛被摘除。

1988年前往莫斯科,申请建立救济中心成功。

1989年因劳累过度,患心脏病、关节炎。

接受了人工心脏的安装。

1990年辞仁爱传教修女会总会长职务。

8月2日,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并宣布吞并科威特。

9月,在修女们坚决要求下,辞职半年后重新上任。

1991年1月2日,姆姆给交战双方总统写信。

至墨西哥。

被允许在阿尔巴尼亚建立会院。

(德明案:去国还乡,六十余载春秋矣)1993年解散协助会。

(德明案:姆姆害怕其变成一臃肿的官僚机构,与宗旨背道而驰。

善哉!)应邀再访北京。

1994年获美国国会金牌。

11月,获台湾静宜大学荣誉博士。

1996年在泰国清迈建立The Agape Home(圣爱之家),专门收留被遗弃艾滋病婴儿。

8月,心脏病发作。

11月16日,美国总统克林顿赠其美国荣誉公民。

(彼时方有5位外国人获此荣誉)1997年 87岁3月3日,印度籍修女尼尔玛拉正式接任总会长之职。

8月前往罗马接受教皇祝福(背氧气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