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用正确的方法观察和分析事物
7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马工程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则
二、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其本质 和规律的揭示及其对人与社会发展的促进,简单地说 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真理性。 包括指导思想的科学性、理论基础的科学性、教育 内容的科学性、教育方法的科学性、评价标准的科 学性等。
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 传播理论、知识与信息,更是承担着引领价值取向和 铸塑灵魂的任务,要帮助人们修炼思想品德,改造主 观世界。
包容多样 一元主导与 包容多样是 相辅相成、 辩证统一的 关系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则
四、一元主导与包容多样结合
一元主导与 包容多样是 相辅相成、 辩证统一的 关系
一元主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目标的统 一性要求。 包容多样,则是思想政治教育满足社会发展和 人们全面发展的多样性、特殊性的要求。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综合运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综合运用是现实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综合运用,应当根据不同的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进行选择、综合和重构。 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综合的方式而言,主要有主 从式综合方式(包括教育与自我教育,现实方法与 虚拟方法,表扬与批评,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 并列式综合方式(包括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说服教 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 庭教育相结合等)、协调式综合方式与交替式综 合方式、渗透式综合方式与融合式综合方式。
观察事物的方法有哪些
观察事物的方法有哪些
1. 视觉:通过眼睛观察事物的外在形态、色彩、纹理等。
2. 听觉:通过耳朵听取事物的声音、音乐、语言等。
3. 触觉:通过皮肤感受事物的质地、温度、风吹等。
4. 嗅觉:通过鼻子嗅到事物的气味、香味等。
5. 味觉:通过舌头品尝事物的味道、口感等。
6. 感知:通过感受事物的气息、温度、光线、声波等物理感受方式来观察事物。
7. 探索研究:通过对事物的深入了解、科学研究、实验验证等方式来观察事物。
8. 逻辑分析:通过逻辑推理、比较分析等方式从事物本身的关系、组成等角度观察事物。
9. 经验积累:通过自身经验与体验来对事物进行观察。以上是观察事物的几种方法,不同方法都有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根据具体事物及需要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观察。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教案
(2)掌握展开图的折叠方法:学生在折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如无法正确地将展开图折叠成立体图形。
举例:在折叠正方体展开图时,学生可能会将“一三二一”类型的展开图错误地折叠成其他形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折叠方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几何初步知识》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的基本特点,能够识别和绘制常见展开图。
2.展开图的折叠方法:让学生掌握将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折叠成立体图形的方法,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的类型识别和折叠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展示不同的展开图实例和折叠步骤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长方体或正方体展开图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计算展开图的表面积。
(3)运用展开图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解决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的实际问题时,可能不知道如何运用展开图进行分析和解答。
举例:在计算长方体表面积时,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利用展开图来简化计算过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展开图来解决问题。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
小明的
好! 继续努力,争取
超过10秒.
百米成绩有进步,
已达到9秒9.
相传,阎锡山在观看士兵篮球赛, 双方争抢非常激烈.于是命令:
不要再抢啦! 每个人发一个球!
讲授新课
一 定义 根据上面的情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交流必须对某些名称和术语有共同的语言认
识才能进行. 要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作出明确
方法归纳
有时视觉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往往误导我们, 让我们得出错误的结论,所以仅靠经验、观察是 不够的,只有通过科学的实验进行严格的推理, 才能得出最准确的结论.
【类型二】 推理证明
例2:当n为正整数时,代数式(n2-5n+5)2的值都 等于1吗?
解:当n=1时,(n2-5n+5)2=12=1; 当n=2时,(n2-5n+5)2=(-1)2=1; 当n=3时,(n2-5n+5)2=(-1)2=1; 当n=4时,(n2-5n+5)2=12=1; 当n=5时,(n2-5n+5)2=52=25≠1. 所以当n为正整数时,(n2-5n+5)2不一定等于1.
例3:如图,从点O出发作出四条射线OA、OB、OC、 OD,已知OA⊥OC,OB⊥OD. (4)你能肯定上述的发现吗?
解:(4)∵∠AOB+∠BOC=∠AOC=90°, ∠BOC+∠COD=∠BOD=90°,
∴∠AOB+∠BOC=∠BOC+∠COD. ∴∠AOB=∠COD.
第七章 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教案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
一、单元知识结构
本单元主要介绍日本、东南亚、印度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及经济和人文特点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主要组成部分;
(2)知道日本经济发达的特点。了解日本的人口和民族构成,以及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3)了解东南亚的地形特征,并通过分析对比河流流向等特点,说出其对地形特点、对农业、人口、城市分布的影响。
(4)说出东南亚气候类型和特点,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5)通过读图、绘图,知道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6)明确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理解印度人口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7)在地图上指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8)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
(二)过程与方法
(1)逐渐掌握使用地图及资料,从中提取有用信息的相关能力;
(2)培养学生提高读图、析图能力,增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了解认识周边国家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特点的积极态度。
(2)培养学生通过一个国家的国情,理解国家的发展状况。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了解自然与人文之间的关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运用地图和资料,总结日本经济特点,正确分析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2、读图说出东南亚的地理位置特点; 3、东南亚主要的自然资源,说出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4、印度的水旱灾害、印度人口特点及其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5、指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认识俄罗斯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
第七章--幼儿园教学活动
(四)灵活性原则
• 灵活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各种因素的变化及时 调整教学活动。
• 贯彻这条原则时பைடு நூலகம்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师在教学时要为幼儿组织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提供丰富的材 料和充分的活动时间,以及较多的同伴交往机会,吸引幼儿选择参加, 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人。 • 2.教师组织的活动要全面多样,以利于幼儿全面发展。 • 3.相信幼儿,让幼儿放手活动,并注意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进行指导, 在活动中促进幼儿个性协调发展。
1.参观前 2.参观中 3.参观后
(五)欣赏法
• 含义: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借以 陶冶道德感、激励理智感和培养审美感的教学方法
• 运用欣赏法注意以下问题 • 1.引起学生欣赏的兴趣。 • 2.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应。 • 3.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 4.培养学生的欣赏和鉴别能力。
(六)练习法
(一)理解关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几个观点:
1. 帮助幼儿获得大量的感性经验为主要任务; 2.不仅关注教师“教什么”,更关注幼儿是“怎样学”的; 3.不太关注幼儿获得知识量的多少,更为关注其
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二)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特点:
1.目的性与计划性
目的性:幼儿园教学要从帮助幼儿积累生活的感性 经验出发,其内容和途径必须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教 学设计必须针对幼儿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幼儿的实际需 要。
说明文写作训练的教案
说明文写作训练的教案
第一章:说明文写作概述
1.1 说明文的定义与特点
解释说明文的概念
强调说明文的客观性、准确性和逻辑性
强调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清晰、简洁、条理分明
1.2 说明文写作的目的与作用
解释说明文写作的目的
强调说明文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价值
引导学生认识说明文写作的重要性
第二章:说明文结构与要素
2.1 说明文的结构
介绍说明文的常见结构:引言、主体、结论
强调不同结构的作用和要求
2.2 说明文的要素
介绍说明文的五个基本要素:事物、特点、原因、过程、方法强调要素的重要性和如何恰当地表达
第三章:说明文写作技巧与策略
3.1 观察与分析
强调观察事物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的方法和技巧
强调分析事物的原因、特点、过程等要素
3.2 逻辑与条理
强调说明文写作的逻辑性
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恰当的过渡语和连接词强调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写作风格
第四章:说明文的语言与表达
4.1 语言的选择与运用
强调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简洁、客观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
强调避免主观情感和夸张表达
4.2 表达的清晰与生动
强调说明文写作的目的:清晰传达信息
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图表、示例、比喻等手法强调生动表达和吸引读者的注意
第五章:说明文写作的实践与修改
5.1 写作实践
给学生提供实际写作任务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和策略
提供学生互相评改和反馈的机会
5.2 修改与完善
强调修改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检查和修改的方法
强调修订过程中对语言、逻辑、结构的完善
第六章:常见说明文类型的写作要点
6.1 产品说明书
分析产品说明书的结构与内容
第七力学单元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第七章«运动和力»教材分析
导语:在历史的长河中,运动和力的正确关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从笛卡尔到牛顿,这层神秘的面纱才真正被揭开。牛顿第一定律的推理总结,渗透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折射出经典物理学曲折的探索历程。今天我们重新审视北师大版第七章«运动和力»,借此领略经典物理学之美。
我的交流分六部分:本章在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课程标准对本章教材的要求、本章教材的知识体系和内容特点、本章教材的学情分析如何处理本章教材、设想理想的物理课堂。
第一部分:本章在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科学内容划分三个一级主题,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物体处于永恒的运动中,不同的物质和不同的运动形式又发生着相互作用,一级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划分四个二级主题,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本章的知识从属于机械运动和力这个二级主题。
作用:力学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运动和力》是力学学习的基础,是机械运动和力的具体化,因而《运动和力》在整个物理学习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必然会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一定的科学基础。
第二部分:课程标准对本章教材的要求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一个密切联系、三维一体的有机整体。
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有七点:
1、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2、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3、能用示意图描述力。
4、会测量力的大小。
5、知道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方法,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6、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
【人教版初二物理】 第七章重力与弹力_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复习
1.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来表示。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3. 力的作用效果包括两个方面:即形状的改变或运动状态的改变。其中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运动快慢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4.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5.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就可以表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这个图就叫力的示意图。其中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预习
1. 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 弹簧测力计原理及使用。
3. 重力的大小。
4. 重力的方向。
5. 重心。
二、知识讲解
课程引入:我们都见过撑杆跳高、跳板跳水、蹦床等体育比赛场景。
思考:撑杆跳高、跳板跳水以及蹦床比赛中运动员怎样才能取得好成绩?
考点/易错点1 弹力
活动:分别用力作用在橡皮筋、弹簧、橡皮泥、气球、纸等物体上,物体有什么变化?松手后,结果有何不同呢?
当力作用在这些物体上时,这些物体会发生形变。当松手后,其中有些物体能够恢复原状,
而有些却不能够恢复原状。
我们将发生形变后能够恢复原状的性质叫做弹性,不能恢复原状的性质叫做塑性。物体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为塑性形变。
演示:用橡皮筋将粉笔头弹出去。
思考:不让橡皮筋发生形变,能把粉笔头弹出去吗?(不能)
我们还会发现当用力过大时橡皮筋会断,说明物体的弹性形变是有一定限度的。
总结: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对支持面的压力、物体受到的支持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
观察法的基本步骤
观察法的基本步骤
观察法的基本步骤包括:
1.确定观察目标:首先明确想要研究的现象或问题是什么,以及需要观察的对象是什么。
2.制定观察计划:根据观察目标,制定观察计划,确定观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具体细节。
3.进行观察:按照制定的计划,进行实际的观察工作。观察者需要全神贯注地观察所选对象,并记录下观察到的信息。
4.记录观察数据:观察者需要将观察到的信息以客观和详细的方式记录下来,可以使用文字、图表、照片等方式进行记录。
5.整理和分析数据:观察结束后,对观察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可以使用统计分析方法或其他分析工具来揭示其中的规律和关联。
6.作出结论:根据经过分析的数据,得出对观察对象的特点、模式或规律的结论。根据观察目标,结合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解释和说明。
7.检验和验证:可以通过重复观察、比较不同观察者的观察结果等方式,对观察结果进行检验和验证。
8.报告和交流:将观察的目的、方法、数据和结论进行报告和交流,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察成果。
备战中考数学(北京课改版)巩固复习第七章观察、猜想与证明(含解析)
备战中考数学(北京课改版)巩固复习第七章观察、猜想与证明(含解析)
2019备战中考数学(北京课改版)巩固复习-第七章观察、猜想与证明(含解析)
一、单选题
1.警方抓获一个由甲、乙、丙、丁四人组成的盗窃团伙,其中有一人是主谋,经过审讯,A、B、C三名警察各自得出结论,A:主谋只有可能是甲或乙;B:甲不可能是主谋;C:乙和丙都不可能是主谋.已知三名警察中只有一人推测正确,则主谋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思维拓展)如图所示,①代表0,②代表9,
③代表6,则④代表()
A. 1
B. 3
个队至少要积()
A. 6
分
B. 7
分
C. 8
分
D. 9分
5.警方抓获一个由甲、乙、丙、丁四人组成的盗窃团伙,其中有一人是主谋,经过审讯,A、B、C三名警察各自得出结论,A:主谋只有可能是甲或乙;B:甲不可能是主谋;C:乙和丙都不可能是主谋.已知三名警察中只有一人推测正确,则主谋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6.有4张牌,每张牌的一面都写上一个英文字母,另一面都写上一个数字.规定:当牌的一面为字母R时,它的另一面必须写数字2.你的任务是:为了检验如图的4张牌是否有违反规定的写法,你翻看哪几张牌就够了?你的选择是()
A. (a)
B. (a)、
(c)
C. (a)、
(d)
D. 非以上答案
7.10月30日到11月1日,在诏安一中举办了全县中小学生运动会.运动前夕,七年级决定开展校园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1班与3班均想报名参加.老师有个想法:1班有50名同学,3班有53名同学,让两班分别进行一个举手表决:
初中物理_第七章第3节重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七章第3节重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
思
《重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者情况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八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八年级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③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
②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②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
难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
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观察物体 (7)-西师大版(年秋)
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观察物体 (7)-西师大版(年秋)
一、知识点概述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如何通过多角度观察物体来描述它们,并能够将所观察到的特征和现象进行简单的记录和表述。
二、学习目标
1.掌握通过多角度观察物体来描述它们的方法。
2.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记录和表述所观察到的特征和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
1. 教学内容
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通过对不同物体的多角度观察,记录它们的特征和现象,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2. 学习方法
1.观察法。
2.记录法。
3.比较法。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回忆一下通过观察物体来描述它们的方法。
2. 学习新知识
1.通过多角度观察不同物体,记录它们的外观、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2.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归纳总结所观察到的物体的特征和现象,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记录和表述。
3.分享小组成果,让每个小组派出一位代表将所记录和表述的内容呈现给全班同学,并进行互动交流。
3. 练习和巩固
1.练习:让学生分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观察给出的不同物体,并记录它们的特征和现象。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2.巩固:让学生回答几个与所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检验和巩固。
五、学习评价
1.学生们通过多角度观察不同物体,记录它们的特征和现象,比较它们的异同点,锻炼了自己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2.学生们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记录和表述所观察到的特征和现象,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和分享,学生们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最新精选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 观察、猜想与证明北京课改版习题精选第七十二篇
(2)小明发现:若G0=(4,8,18),则游戏永远无法结束,那么G2015=______
【答案】:
【解析】:
四个足球队进行单循环比赛,规定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有一个队一场都没输过,排名却倒数第一,你觉得可能吗?如果可能,请举出这情况何时出现;如果不可能,请说明理由.
A、(a)
B、(a)、(c)
C、(a)、(d)
D、非以上答案
【答案】:
【解析】:
某班四个小组进行辩论比赛,赛前三位同学预测比赛结果如下:
甲说:“第二组得第一,第四组得第三”;
乙说:“第一组得第四,第三组得第二”;
丙说:“第三组得第三,第四组得第一”;
赛后得知,三人各猜对一半,则冠军是( )
A、第一组
B、甲、丙、乙、丁
C、甲、丁、乙、丙
D、甲、丙、丁、乙
【答案】:
【解析】:
A,B,C,D四人参加某一期的体育彩票兑奖活动,现已知:如果A中奖,那么B也中奖:如果B中奖,那么C中奖或A不中奖:如果D不中奖,那么A中奖,C不中奖:如果D中奖,那么A也中奖则这四个人中,中奖的人数是( )
A、1
B、2
C、3
【解析】:
C、因为∠2=∠5,又∠1=60o,∠2=60o,故∠1=∠5=60o,所以a∥b,所以∠4=∠3=57o
第七章动力学的基本问题
第七章动力学的基本问题
第七章动力学的基本问题
一、全章说明
概述
这一章是在前几章的基础上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进一
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的力学问题。从物体受力情况的
分析开始,进而分析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连接体问
题和超重失重问题。通过本章的教学,要使学生清楚地
理解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处理力学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能够按照这一基本思路和方法独立地分析和解决力学
问题。这是本章教学的基本要求。
这一章在知识方面,没有更多的新的知识点,主要
侧重在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的阐述和训练上,课本叙述力求循序渐进,思路清晰,
对学生有启发性,期望学生能逐渐体会和理解运用牛顿
运动定律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
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修订本把原来在本章的有关静力学的内容,合并入“第八章物体的平衡”中。这样每章容量小了,问题更
加集中,思路更清爽、明快一些,希望更有利于教和学。
单元划分
本章可分为三个单元:
第一单元第一节,物体受力分析。
第二单元第二节,分析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第三单元第三、第四节,分析连接体和超重失重问题。
具体说明
1.本章着重在牛顿定律的应用。首先,要通过定律的应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课本在这方面给予了注意。如力和运动的关系问题,物体受力的分析问题,静
摩擦力方向的判定问题等等。在课文的叙述、例题的选
择与分析等方面都注意了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和易发生
误解之处,引导学生澄清认识,加深理解。
2.在应用牛顿定律分析解决问题时,应着重使学生学到正确的思路和方法。但不能空讲方法论,也不能单
政治单招考点三校生
政治单招考点三校生
一、考试目的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综合反映对考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论证阐释、分析评价、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完整人格的养成。
二、考试形式
考试方式:远程网络测试
考试满分:60分
三、试题难易程度分布
较易试题约占60 %
中等试题约占30 %
较难试题约占10%
四、题型
单项选择题
五、内容比例
基础知识90%
形势与政策10%
六、参考教材
2020年云南省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招生考试说明
七、考试内容解析
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一节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1.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2.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推进改革开放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3.我们党在3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的宝贵经验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和主线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和哲学基础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和核心思想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和重要观点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
(1)“四个自信”的意义
(2)“四个自信”的内涵
(3)“四个自信”的辩证关系
(4)“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5)“四个全面”的提出及意义
(6)“四个全面”的基本内容
(7)“四个全面”的逻辑关系
第二章邓小平理论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用正确的方法观察和分析事物【思考与训练】
1、矛盾
2、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3、矛盾的普遍性
4、矛盾的特殊性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二、填空题
1、矛盾有()和()两种基本属性。
2、矛盾的同一性的一个基本表现是矛盾双方()、()。
3、矛盾的特殊性体现为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和()。
4、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因而是()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因而是()的。
5、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内因是变化的(),外因是变化的()。
6、矛盾的普遍性有两层含义:一是(),二是()。
7、()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8、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要作用的矛盾是()。
9、事物的性质是由()决定的。
10、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要坚持()和()的统一。
三、单项选择题
1、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指()。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B、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D、矛盾内容的客观性和形式的主观性
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
A、矛盾双方的完全一致
B、矛盾双方完全等同
C、矛盾双方毫无差别
D、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斗争性说明()。
A、凡是矛盾必有斗争
B、矛盾产生的初期只有差异,没有斗争
C、只有对抗才是斗争
D、矛盾达到激化才有斗争
4、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
A、一分为二
B、合二为一
C、矛盾斗争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事物发展的动力是()。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
C、矛盾的斗争性
D、战争和革命
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A、辩证统一的
B、有区别的
C、有联系的
D、平行发展,各不相干
7、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
A、外因
B、矛盾
C、内因
D、斗争
8、矛盾的普遍性是指()。
A、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B、客观世界中普遍存在矛盾
C、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矛盾
D、主观世界中普遍存在矛盾
9、事物的性质是由()决定的。
A、主要矛盾
B、矛盾的主要方面
C、次要矛盾
D、矛盾的次要方面
10、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要坚持()。
A、两点论
B、重点论
C、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均衡论
四、判断题
1、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2、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规定的。()
3、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分是绝对的。()
5、“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
五、简答题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怎样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事物的发展有何作用
3、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怎样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怎样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有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