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_扶桑_中以大勇为代表的华人男性形象的颠覆性

合集下载

《扶桑》与《一百种秘密感受》女性作品的相似性对比研究

《扶桑》与《一百种秘密感受》女性作品的相似性对比研究

《扶桑》与《一百种秘密感受》女性作品的相似性对比研究作者:柳杨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7期摘要:《扶桑》和《一百种秘密感受》的作者严歌苓和谭恩美一样,都是美籍女性作家。

一般美国华人文学被分为两个群体,一个是华裔美国文学群体,这类文学创作一般属于英语文学。

另一个是华人移民文学,这类文学则是以汉语和英语写成。

严歌苓和谭恩美作为两个关注华人移民史的作家,一个用英语,一个用汉语,进行对华人女性形象的书写。

但是由于她们在语言、教育背景以及人生经历都不相同,因此,她们书写的形象也存在不同。

关键词:女性作品;华裔作品;相似性对比作者简介:柳杨,女(1981-),吉林通化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7-00-02在文章中,笔者把华裔女性作家谭恩美和大陆移民女作家严歌苓的两部作品,进行对美国华人小说在女性文学中的相似性进行比较。

女性书写角度、身份差异、东西方文化差异以及对人生的体验等方面都表达了在不同视角下的文学创作。

本文通过对《扶桑》和《一百种秘密感受》进行比较,通过对文中相似性进行对比研究,希望能够为读者在阅读以及理解作品中隐藏的深意有所帮助。

一、《扶桑》和《一百种秘密感受》整体概述严歌苓的《扶桑》,故事取材于早期华人在旧金山生活的、有记载的文献背景,在众多华人的生活中,选取了被贩卖过海的华人妓女畸形生活。

作者在创作的时候进行了一定的艺术加工,揭露了早期中国移民的生活史和心路历程。

小说中,扶桑为生活所迫成为旧金山的中国名妓和克里斯在圣弗朗西斯相遇,两个人产生了恋情,但是由于两个人生活、文化差异,使得两个人的爱情不仅凄迷而且成了对命运的挑战。

性格即命运,因为扶桑的性格,让她在大起大落的命运中挣扎起来,但是她从容的听从本能,因此在故事的最后选择了即将死亡的丈夫。

小说的表面是对一个爱情故事的描述,实质上却是对这段历史背后折射的人性思考。

江苏省六校联合2024届高三第四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六校联合2024届高三第四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六校联合2024届高三第四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传播媒介的出现及使用对男女两性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传播媒介构建的不仅是一种传播模式,而且它输出的意识形态、社会文化和价值观都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传播秩序。

传统媒体塑造了社会普遍认同的女性形象,迎合了男权主导社会下的大众审美。

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根本区别在于其交互性和多点对多点的传播。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信息的发送者不再享有信息特权,并且实现了同受众平等交流,在技术层面提供了男女同等话语权的机会,女性逐渐从话语权的客体,转变为事件发声的主体。

微博构成的这种新型的话语权表达,打破了传统的话语权控制模式,为女性自主提供了参与信息传播、提高女性社会地位的机会,女性有更多机会表达自我。

但事实上来看,男权占上风的现状并没有实质改变,不仅女性自身没有意识到掌握话语权的重要性,而且公众的关注点依然存在女性的标签化现象。

女性和男性的关注点有很大的区别,女性主要偏重文娱、美妆、美食、旅游等娱乐生活的领域,而男性多半会参与到社会热点、国内外资讯以及焦点新闻的讨论。

特别是参与讨论微博公共领域的话题时,男性对此更加关注并能提出全方面的看法,引导了受众对于问题的意见走向。

女性往往仅停留在热门话题领域,没有形成发掘新闻的意识,其探讨的话题很难对社会层面产生强有力的影响,从自身原因来讲也导致了女性话语权的缺失。

提高女性意识不仅需要传播女性文化和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更需要女性的积极参与。

苦难与罪恶中怒放的绝世名花——浅析《扶桑》中女主人公形象的文化意蕴

苦难与罪恶中怒放的绝世名花——浅析《扶桑》中女主人公形象的文化意蕴

而 扶桑 就是 最具 有母 性 的女 人 。她正 如大地 之
扶 桑 是温 和 而 乖顺 的 。作 为笼 中 待售 的妓 女 ,
母, 或恰 如 大地 本身 , 原 始而 深沉 。她微 笑 着 去面对

她从 不 叫喊 , “ 有 人往 你看 , 你 慢 吞吞对 人 一笑 。你 笑得 那 么真 心诚 意 ,让人 觉 得你对 这个 世 道满 足极
多读 者 的心 。
皮 肉生 涯 。 尽 管身 世悲 苦 , 她 却能 逆来 顺 受 。 送往 迎
来 的 日子不 知摧 残 了 多少唐 山女 子 ,惟 有扶 桑娉 婷 玉 立 。扶桑 的魅 力 诱惑 了一个 美 国少 年克 里斯 ,并 由此展 开 了数 十年 的爱 怨纠 缠 。而 同时 ,她 从小 被
W ANG Ab s t r a  ̄: T h r o u l g h t h e s t o r y p l o t o f l f o w i n g r h y t h m o f
J i a n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C h i n e s e , A n h u i U n i v e r s i t y , He f e i 2 3 0 0 3 9 , C h i n a )
的歧 视和 迫 害这一 特定 历 史文 化 背景下 ,华 人移 民
切 加 在 她 身 上 的 苦 难 的 忍 受 和 遭 受 苦 难 的从 容
江西 教 育 学 院 学报 ( 社会科学 )
2 0 0 5往
意 和温 暖 的微笑 ,使一 切 巨大 的 苦难都 变 成对 她 的


母性 之 灵
成全” 。而 “ 受 难不 是羞 辱 的 , 受 难有 它 的高 贵和圣 洁” 。这种 混合 着温 顺 , 谦卑 、 坚 忍和 善解 人意 的 美 德, 被 作 者命 名为 “ 母 性 ”和 “ 雌性” , 它“ 包含 着受

2024届浙江省宁波市十校联盟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

2024届浙江省宁波市十校联盟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

宁波“十校”2024届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具有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一种以人本主义为基石的人类文明。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人类自身的创造力量的民族。

西方人把崇拜的目光对着天庭,中华的先民却对自身的力量充满了自信心。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体系中,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其实都是人间英雄和氏族首领的英雄事迹的文学表述。

女娲等人的神格其实就是崇高伟大人格的升华,他们与希腊神话中那些高居天庭俯视人间有时还任意惩罚人类的诸神是完全不同的。

在经过后人加工的中国上古神话中,神话的因素与历史的因素以传说的方式奇妙地结合起来了。

神话人物主要不是作为人类的异己力量出现,而是人类自身力量的凝聚和升华。

神话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是人间,他们的主要事迹是除害安民、发明创造,实即人类早期生产活动的艺术夸张。

请看孟子对大禹治水事迹的叙述:“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这分明是一位人间领袖的英雄事迹,哪里有丝毫的神话色彩?有人说这是儒家对传说进行信史化的结果,但儒家的思想正是中华先民的集体观念的理论表述,这仍然证明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本精神。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鲁迅小说中,看客群体始终是以模糊不清的群体方式存在的,他们更多的是无名无姓,无思想无意识的一群麻木不仁的人,甚至有时候他们仅仅只作为小说的背景或者人物生存的环境而存在,但却能够使人感到强烈的压迫、压抑,甚至“吃掉”“狂人”。

这样的力量群体更多的是一个个象征性的符号,是一张张大同小异的面孔。

鲁迅在描写他们时往往以他们身上的某种特征来作为他们的称谓,例如“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等等。

外在形象模糊的原因更多的是他们内心的空洞苍白,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意识,没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浑浑噩噩的生活使他们既可怜又可悲。

而鲁迅小说中的看客描写,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外貌特征的勾勒描绘上,而是更注重从他们的内心深处来挖掘他们的共同特点,他们内在灵魂的深处是愚昧无知,是精神极度空虚,是思想自私自利,不思进取。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几乎都是无知的,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知,所以他们的生活才会是百无聊赖,对周围事物一点点的风吹草动都有着狂热的态度,对低级趣味有着浓厚的兴趣甚至痴迷其中。

因为无知,所以对别人的痛苦冷眼旁观,没有自己的思想判断,愚昧地实施着冷漠的语言和行动暴力。

在鲁迅的作品《呐喊》中,围观的人虽然拥有着健壮的体格,但是他们却都是病态的,麻木的神情,无知的精神,把自己的同胞被杀头当做盛宴来欣赏。

这也是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鲁迅认为只从身体上拯救国民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更多的是需要精神上的教育和拯救。

精神世界的空虚造就了他们的无情和冷眼旁观。

在他们的眼里,现实生活就是由一出出戏构成的,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悲剧,对于他们来说都算是“好戏”。

他们碌碌无为,对生活没有任何的期待和向往,总是以别人的痛苦来当做自己的快乐。

在生活中把别人的悲剧当做茶余饭后谈笑的内容,不停地嘲讽和讥笑别人使他们感到无比快乐。

在每一次的围观中,他们都是快乐的,因为他们只需要看就行了,用不着参与,用不着付出,甚至还可以在高兴之余戏谑一下被围观的人,没有丝毫的人情味。

江苏省盐城市、南京市2025届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江苏省盐城市、南京市2025届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江苏省盐城市、南京市2025届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因撤镇设市而刷屏网络的浙江苍南县龙港镇,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勇于打破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走上了一条敢为人先的发展之路,最终完成从乡镇向城市的飞跃。

B.据媒体报道,谷歌的GMS服务将不再授权给华为手机Mate30系列,谷歌没有禁止华为Mate30系列不得采用最新的安卓10系统,但禁止华为手机安装谷歌全家桶服务。

C.6G是把陆地无线通信技术和中高低轨的卫星移动通信技术及短距离直接通信技术融合在一起,解决通信、计算、导航、感知等问题,实现全球覆盖的高速宽带网。

D.为期3天的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秋季联展”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开幕,来自世界33个国家及地区的近6000多家展商展示了各自最新开发的各类纺织产品。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一方面人均消费下降的原因是日元对人民币升值20%和海关加强对超额物品的关税检查,另一方面则是中国游客出游地选择的多样化。

B.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基金资助项目绩效管理中“严进宽出”“前紧后松”的制度审批主管屡遭诟病,成为学术界、出版界的一大顽疾。

C.这些匪夷所思的背后,哪一条没有不是我们当下社会的现实存在?只不过我们常常越过当前的问题,过多地关注它们本应该呈现的样子。

D.教育者要引领青年人在经典作品中对历史、自然以及真、善、美有所了解和感受,要告诉青年人学会用文学艺术家的眼睛来观察世界。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戴舫小说中华人知识男性的“强者”形象

论戴舫小说中华人知识男性的“强者”形象

杨华:论戴舫小说中华人知识男性的“强者”形象109 论戴舫小说中华人知识男性的“强者”形象 杨华 内容提要:戴舫关注在美国文化背景下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喜生活,善于在局限的场景中对人物进行心 理解析。本文借助后殖民理论对戴舫小说进行了深入解读,发现其小说打破了新移民文学的叙述模式 和惯性想象,呈现了美国华人知识男性的“强者”形象。故事中东方男性的男子特质得到张扬,颠覆了 以往新移民文学作品中“西强东弱”的权力对比关系,击毁了东方主义的核心——西方中心的优越感。 其目的在于召唤身处多元社会的新移民摆脱对抗性思维,理性、从容、自信、平静地对待不同的文化、习 性和习俗,达成种族互信、文化宽容。 关键词:戴舫华人知识男性强者 作者简介:杨华,山东轻工业学院文法学院讲师,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为2O世 纪中国文学与海外华人文学。 

砸ue:The Images of Strong Chinese American Men Intellectuals’in Dai Fang’S Novels Abstract:Dai Fang is concerned about sorrows and joys in the life of Chinese intellectuals in American cul— ture,and is good at mental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limited scene.With the help of post—colonial theo— ry,this article discovers that Dai Fangg novel breaks the narrative patterns and habitual thoughts of neo—mi— grating literature,showing images of the strong Chinese American intellectual men.The characteristics of ori— ental me being assertive,the story overturns the stereotype of the strong West versus the weak East,and de— stroys the core of Orientalism—West—oriental superiority.The aim is to summon the new immigrants living in a pluralistic society to get rid of the adversarial thinking,and to treat the diferent cultures,habits and customs rationally,calmly,contldenfly and peacefully,reaching ethnic trust,and cultural toleration. Key words:Dai Fang Chinese American men intellectuals the strong Author:Yang Hua is lecturer at the School of Arts and Law,Shandong Institute of Light Industry(Jinan 250353.China)and Ph.D.at the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Communication in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tO0,China),Research focus iS on the 20th Century Chinese literature and Overseas Chinese liter- ature.Email:yhdpsd@sina.COrn 

浙南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返校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浙南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返校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文明的起源不是“众星拱月”,而是“满天星斗”。

在这一理念下中原文明不再是唯一的、中心的中华文明源头。

把巴蜀文明看作与中原文明平行发展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中的一元,才能看到二者的差异和特色。

中国经历过一个辉煌的青铜时代,三星堆和殷墟两个考古遗址分别代表了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青铜时代的辉煌期,但三星堆代表的巴蜀文明和殷墟代表的中原文明经历的却不一样。

殷墟青铜器的主要造型是青铜“物”器,即用青铜器制作的各种物品,最为常见的有鼎、尊等,纹饰大多是动物,鲜有单独的人形纹样。

而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则拥有大量的“人”形,如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纵目面具,金杖上和兽形器上刻着的小人,青铜神坛上所铸的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13个人像等等。

中原文明出土的青铜器大部分发掘于家族墓葬之中,作为陪葬的明器,象征着财富和政治权力。

西周早期的毛公鼎的铭文中多次出现“父、王、家”等字样,内容清晰地表达了王权在家族内的传承。

这说明,此时权力已被家族私有化,是一种“家天下”的形式。

巴蜀文明的青铜器则多用于大型祭祀。

从祭祀坑的规模、大小和发掘出来的青铜器数量来看,祭祀仪典具有相当宏大的规模,必定是国家级的重要仪典。

因此,三星堆的青铜器基本是公共器物,是国家礼器,不是专为某个家族和个人订制的。

是什么造成了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在青铜时代的差异?首先在于两种文明所代表的权力模式存在差异。

考古学家李伯谦把“古国”分为“崇尚神权”和“崇尚王权”两类。

近几年三星堆最吸引人的文物就是结构复杂、层次多样的青铜神坛,专家认为它的奇特造型生动地诠释了正在进行的一次神巫仪式。

而中原文明里几乎所有已知的主要兵器都能找到青铜制造品,甲骨文中“王”字是青铜兵器“钺”的象形字,是“内行刀锯,外用甲兵”的国王形象演化而来的。

《左传》有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如果把“祀”与“戎”分开来论,在宣扬和巩固国家权力方面,巴蜀文明注重的是祭祀,而中原文明更看重战争。

欲望宣泄与重归理性--《扶桑》男主人公人格结构探析

欲望宣泄与重归理性--《扶桑》男主人公人格结构探析
第 35卷 第 11期 Vol.35 No.11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LANZHOUINSTITUTEOFEDUCATION
2019年 11月 Nov.2019
欲望宣泄与重归理性
———《扶桑》男主人公人格结构探析
李一晗
(吉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摘 要]本文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人格结构论,来研究男主人公克里斯性格的成因与故事走向的必 然性。本论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着重论述克里斯在小说中本我、自我、超我的具象化表达。第三部分 着重论述克里斯在受到内心制约后导致的爱情悲剧的必然性,以及结局中体现出的深层次意味。 [关键词]克里斯;恋母情结;人格结构论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23(2019)11004102 [收稿日期]2019-07-26
小说《扶桑》讲述了一个不圆满的爱情故事。良 家女扶桑轻信了人贩子的话被拐到了美国旧金山,沦 为妓女。在最开 始,她 的 “痴 ”和 “实 心 实 意 ”不 能 为 她招揽到嫖客,直到她遇到克里斯。这位 12岁的白 人小男孩,成为了扶桑的第一位嫖客与一生的羁绊。 在以后的岁月里,克里斯贪恋扶桑身上的母性,并且 与她肉体痴缠。故事的转折发生于克里斯伙同他人 对扶桑的侵犯。库凯家族一直以来灌输的道德观念, 让克里斯不停地鞭打自己的内心,虽然依旧痴迷于扶 桑,但最终还 是 选 择 离 开。 最 后,两 个 人 都 将 对 彼 此 的感情掩 藏 在 自 己 的 婚 姻 中,用 婚 姻 将 自 己 保 护 起 来,再不受任何感情的伤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睛里满满都是惊奇。在 12-17岁间,克里斯很长的 一段成长 和 青 春 消 耗 在 扶 桑 那 里,他 为 扶 桑 离 经 叛 道,为扶桑做过太多违反常理的事情,一生都在思索 和探寻———是扶 桑 身 上 什 么 特 质 吸 引 着 他? 直 到 克 里斯 60岁的时候,他明白了,他不能自拔地投入到这 个女人怀抱的原因是母性———一种古老的母性、早一 期文明中所含有的母性。

天域全国名校协作体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天域全国名校协作体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天域全国名校协作体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以味喻诗、以味论画无疑是中华美学叙事的一个传统。

殊不知,这样一种基于类比思维的叙事方式恰好标识出了中华审美文明的固有之处,即便到了当代,也值得颂扬,堪称中华审美文明一张亮丽的名片。

说其“固有”和“亮丽”主要是与西方同比。

审美无疑是一种感知活动,建基于感官快感。

美学叙事主要指向视听,这是任何文明的常态,但是,以味喻美则非中华莫属。

放眼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便明确拒绝了以味喻美的做法,有言“美只起于听觉和视觉所产生的”“因为如果我们说味和香不仅愉快,而且美,人人都会拿我们做笑柄”。

亚里士多德虽然在很多方面批驳了柏拉图,但是,其论美还是沿袭了视觉中心主义的做法。

他在《论灵魂》中讲味觉时将味觉与触觉并列,视之为直接接触物质的感知活动,以示与视觉和听觉的区别。

狄德罗也认为,美不是全部感官的对象,只有视、听感官才是“审美感官”。

到了黑格尔那里,情形丝毫未变,正是基于物质性程度的高低他才说道:“艺术的感性事物只涉及视听两个认识性的感觉,至于嗅觉、味觉和触觉则完全与艺术欣赏无关。

”中国则相反,一开始就用味来喻美。

《左传》论乐之美就明确沿着“声亦如味”的思路展开,更为著名的是“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

将味美与视听之美相提并论近乎成了先秦诸子的通用做法。

《庄子》曰:“声色滋味之于人,心不待学而乐之。

”(《庄子·盗跖》)《孟子》曰:“口之于味,有同嗜焉;耳之于声,有同听焉;目之于色,有同美焉。

”(《孟子·告子》)《荀子》曰:“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

”(《荀子·劝学》)等等。

东汉《说文解字》里著名的表述“美,甘也,从羊从大”,还是在以味喻美。

单纯从用词的角度看,taste(味,味觉)一词在古希腊时还未用于审美。

2024学年广州市高三语文(上)12月调研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学年广州市高三语文(上)12月调研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学年广州市高三语文(上)12月调研测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024.12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礼俗与法律有何不同?孟德斯鸠《法意》上说:盖法律者,有其立之,而民守之者也;礼俗者,无其立之,而民成之者也。

礼俗起于同风,法律本于定制。

这是指出二者所由来之方式不同。

其实这一不同,亦还为其本质有着分别:礼俗示人以理想所尚,人因而知所自勉,以企及于那样;法律示人以事实确定那样,国家从而督行之,不得有所出入。

虽二者之间有时不免相滥,然大较如是。

最显明的,一些缺乏客观标准的要求,即难以订入法律;而凡有待于人之自勉者,都只能以风教礼俗出之。

法律不责人以道德;以道德责人,乃属法律以外之事,然礼俗却正是期望人以道德;道德而通俗化,亦即成了礼俗。

———明乎此,则基于情义的组织关系,如中国伦理者,其所以只可演为礼俗而不能成法律,便亦明白。

张东荪先生在《理性与民主》上说,自古希腊罗马以来,彼邦组织与秩序即著见于其法律。

惟中国不然。

中国自古所谓法律,不过是刑律;凡所规定都必与刑罚有关。

它却没有规定社会组织之功用,而只有防止人破坏已成秩序之功用。

社会组织与秩序大部分存在于“礼”中,以习惯法行之,而不见于成文法。

不过为什么,一则走向法律,一则走向礼俗,张先生却没有论到。

我以为,推原其故,就决定于开初一步。

西洋自始即重在团体与个人间的关系,而必然留意乎权力(团体的) 与权益(个人的),其分际关系似为硬性的,愈明确愈好,所以走向法律,只求事实确定,而理想生活自在其中。

中国自始就重在家人父子间的关系,而映于心目者无非彼此之情与义,其分际关系似为软性的,愈救厚愈好,所以走向礼俗,明示其理想所尚,而组织秩序即从以奠定。

儒家之伦理名分,自是意在一些习俗观念之养成。

在这些观念上,明示其人格理想;而同时一种组织秩序,亦即安排出来。

浙江省培优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浙江省培优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浙江省培优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革命文学的论争在鲁迅的精神感受和思想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既给鲁迅以深刻的影响,更给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1928年1月,冯乃超发表了《艺术与社会生活》一文,其突出之处固然在于明确提倡革命文学,但更引人注目之点是对鲁迅等作家的攻击。

这些攻击性文章一方面以激进的态度提倡革命文学和阐述了他们所谓的革命文学理论;另一方面集中围攻了鲁迅,不仅批判了鲁迅的思想和创作,而且大都以不容置疑的口气“论定”了鲁迅的身份和社会地位,甚至对鲁迅作了一些人身攻击。

李初梨质问“鲁迅究竟是第几阶级的人?”他认为鲁迅是站在阶级对立间,以中立的态度也不“革命”,也不“反革命”。

鲁迅和创造社、太阳社的分歧并不在于是否提倡革命文学,而是在于怎样提倡和提倡什么样的革命文学。

首先,对于在新的时代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鲁迅当然是持肯定态度的,而且鲁迅思考和提出革命文学远在论战之前,因此,本质上,在是否提倡革命文学这一点上,鲁迅和创造社、太阳社的主张是一致的。

在鲁迅看来,“斗争呢,我倒以为是对的。

人被压迫了,为什么不斗争?”但鲁迅在这个时候更倾向于实际的政治斗争,相信“武器的铁和火”,即使是文学,也会是一种斗争的文学。

第二,在文学的阶级性和作家的世界观问题上,鲁迅坚定地认为文学是有阶级性的,不存在超时代的文学,要做革命文学,首先要做革命人,而不是简单地以“无产阶级意识”写出的文学就是革命文学了。

如鲁迅所说:“近大半年来,征之舆论,按之经验,知道革命与否,还在其人,不在文章的。

”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都意识到时代的变化和时代变革中阶级的分化,但一方面,他们自己奉行的是“突变”,一夜之间变为无产阶级作家,这种被鲁迅后来称之为“翻着筋斗的小资产阶级”,“即使是在做革命文学家,写着革命文学的时候,也最容易将革命写歪;写歪了,反于革命有害”。

2024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4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4年汕头市普通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本卷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

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单项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卷前必须先填好答题卡的密封线内各项内容。

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一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共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 如图可说明,这一时期黄河流域()A. 各史前文化独立发明了冶铜技术B. 铜器制作进入了萌芽和发展期C. 最早发明和推广了青铜冶炼技术D. 已出现了疆域较大的早期国家2. 商代甲骨文证实,商王自称“一人”或“余一人”;西周早期周康王和西周晚期周宣王时期的青铜铭文证实周王自称“余一人”或“我一人”;春秋中晚期的“叔夷钟”铭文证实齐灵公也自称“余一人”。

这表明()A. 商代已出现君主专制的雏形B. 西周延续和继承了商朝政制C. 春秋时期传统礼制遭到破坏D. 中华文明具有统一性连续性3. 据如图可推知当时()A. 南北方人口与经济水平存在差距B. 黄河流域社会动荡及战争频繁C. 南方地区郡县势力逐渐超过北方D. 郡县制的实施引发了新的矛盾4. 据如表可知( )史料内容史料出处材料一元晖,字叔……弟仁器,性明敏,官至日南郡丞。

点校本《隋书.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73年8月第1版材料二元晖,字叔……弟仁,器性明敏,官至日南郡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 第2期 邢台学院学报 Vol. 27, No. 2 2012年06月 JOURNAL OF XINGTAI UNIVERSITY Jun. 2012[收稿日期]2011-11-30[作者简介]刘继莲(1983-),女,江苏宿迁人,徐州师范大学2010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生.论《扶桑》中以大勇为代表的华人男性形象的颠覆性刘继莲(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摘 要:由于种族歧视与偏见极其浓烈,以至于西方文学作品中华人形象尤其是华人男性形象一直被丑化、扭曲化、极端化。

严歌苓写于20世纪90年代末重要的长篇小说《扶桑》中大勇的形象则颠覆了众多文学作品中华人男性弱小、苍白、猥琐的程式化形象,其最具颠覆性的是对扶桑与克里斯东西方爱情的救赎。

严歌苓在作品中通过想象还历史以客观,还人物以真实。

而华人男性作为一个整体所体现出的民族血性展示了东方古老民族的力量,从而颠覆了西方对东方的刻板印象。

关键词:《扶桑》;大勇;华人男性;颠覆性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658(2012)02-0063-03严歌苓写于20世纪90年代末重要的长篇小说《扶桑》融华人史学与华人文学为一体,有着非常纯粹的文学本质:绮丽的想象、厚重的历史以及对现实精细的刻画,使得这部作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作品中塑造的华人妓女扶桑的形象历来受到瞩目,成为研究的重点。

而同时小说也全面揭示了唐人街黑帮的一段史实,展示了华人作为一个群体的本质力量。

其中围绕在扶桑身旁的男性之一——大勇的形象亦值得关注与思考。

这一形象更具有真实性,并且对美国本土文学中的华人男性形象乃至美国华裔作家笔下塑造的部分华人男性形象都极具颠覆性。

一美国排华的历史由来已久,在白人受其文化优越情结所束缚的同时,东方尤其是华人则受其自卑情结所束缚,他们都依据一种神经病的定向行动[1]。

华人作为西方白人环境中的陌生人、他者正生活在一种绝对的非人格化的状态中,而西方现存的社会结构敌视任何把华人个体回归到他所属的地方的努力。

在白人的世界里,华人在发展上遇到重重困难,背负着一种陌生的重担。

在《扶桑》中,各种意识形态在此交锋、妥协,呈现出丰富与复杂性。

透过话语的冲突性,展示了生活本身的重重矛盾,以及现实性与多面性。

严歌苓运用细腻蕴藉的语言、丰富绚丽的想象在《扶桑》中再现了早期华人移民旧金山后的生活状况。

华人妓女扶桑与白人男孩克里斯惊世的爱情、唐人街黑帮的传奇性故事、美国白人与华人根深蒂固的矛盾都得到淋漓的展示。

小说中除却对纯粹爱情的展示之外,东方与西方的对峙随处可见,而且这种对峙并未随时间空间的改变而有所改变,即使百年后的当下,白人对有色人种的仇恨依旧令人震撼。

而在东西方对峙的夹缝中有一人却能轻松自如地游走于其间,并展示了其身上独有的东方魅力。

此人就是大勇——唐人街的霸主。

严歌苓运用绚丽的文学想象,打破了洋人史学者对唐人街霸主的面 目重复的记载,塑造了有个性有特点更真实的唐人街霸主、华人男性的形象。

大勇的身上有着难得一见的旺盛而野性的生命力,元气十足,这从他的外貌就可以看出,“身材宽厚,个头要高过一般中国男子。

他梳一根粗极的长辫。

人们很快发现这辫子之所以粗得不近情理,是因为他的头发顺着他颈后一直长到上半个脊背上,如同马鬃或狮鬃。

”[2]粗犷而俊美的外貌在华人男性中很少见,对于美国白人来说,也让他们感觉到“男性梳长辫竟显得如此凶险而英武”[2]P56,这样的外貌本身就对文学作品中华人男性苍白衰弱的刻板形象具有颠覆作用。

大勇不仅是唐人街的霸主,更对白人藐视甚至玩弄其于鼓掌之中。

这一人物形象在美国本土文学中是难以想象的,在美华作品中也是不多的。

大勇身上有着很邪恶的一面:在唐人区,他放高利贷、开春药厂、垄断洗衣行业、暗杀白人、倒卖妓女。

他不遵守美国的法律,对法律的嘲弄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他认为白人是愚蠢的,并不断在实际行动中映证此一观念。

而恰恰是他的这一邪恶极其真实地展露了那特有的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

他那得罪天下的气概使这个充满邪恶的海湾至少多了一味相匹敌的邪恶;窑姐们把阿丁(大勇)的相片当一种邪咒买来,以邪避邪。

……一种邪恶屈服于另一种更高明更强盛的邪恶,没有正义,胜了的邪恶便是正义[2]P23。

正是他的邪恶让他可以轻易地游走于华人与白人世界而没有丧生,并且在某种程度上维护了华人的利益,大勇身上留有的山野绿林气质的恶成为了没有法律保护、备受白人歧视的华人的一枚不可少的护身符。

虽然大勇的恶是以非理性的形式维持了某种社会公正,但这种“以邪避邪”的方式遏止了白人对华人肆无忌惮的压迫和侵扰,它的作用不可忽视,而一旦失去,则“便有了这些大模大样逛进铺子,舒舒服服抢钱的洋人。

”[2]P24对于白人的藐视与玩弄是伴随着大勇姓名的不断更改实现的。

他原是中国广东一个临水的村子里的叫阿泰的少爷。

八岁那年他跟着叔叔伯伯出了洋。

十五岁的阿泰偷了金矿的两匹马失踪,之后变成了高大英俊的少年阿魁,到二十岁“已欠了五条人命,九条马命”。

他利用白人赚足了钱后又杀了他们,并且逍遥于美国法律之外,利用法律的空隙为自己64 邢台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赢得一次又一次复出的机会。

“在消失和再现过程中,更名改姓使他尝到类似轮回转世的快乐;对于前一世名分下的血债命债风流债都可以赖掉。

”[2]P53每一次名字的改变都是对白人世界的嘲讽与拒绝。

白人低劣一直是大勇的观念,他对西方是拒斥甚至鄙视的。

在“一头中国佬,一头白鬼的”海船上,大勇的态度得到鲜明的展示。

他的不紧不慢、欲擒故纵显示了他的自信与对白人的不屑,最终把洋人全都脱掉裤子,扔进水里。

他用自己的智慧和胆识在白人世界中不断取得胜利。

大勇对西方的拒绝、嘲讽、玩弄、利用是华裔美国文学作品的华人男性形象中所绝无仅有的,具有很强的颠覆性。

虽然说生活在社会伦理之中的个体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道德伦理的约束和影响,但作为北美大陆上的少数族裔的华人在刚进入白人世界时与美国白人社会的道德伦理是不相融的,他们更多的是将中国本土的伦理道德铭记于心,即使是藐视权威、持白人低劣观的大勇,虽不遵守美国的法律,却一直不忘中国人的伦常:他对未见过面的妻子的思念;要求将骨灰洒在老母坟上等等。

对故土的依恋是渗入骨髓之中的,而对尊严的维护,对耻辱的洗雪更是如此。

当扶桑成为唐人街暴行的受害者后,大勇想到的是雪耻,是杀了那些白鬼们。

而最终他完成了这个洗雪耻辱的过程。

他以一人之力抗衡整个白人世界,而在逐渐放弃自己身上恶的因子的最后一刻,他杀死了在剧院公然将扶桑斥为“中国婊子”的美国大亨。

大勇轰轰烈烈地完成了雪耻,维护了尊严,蔑视了整个白人世界。

打破了东方主义的文化范式,颠覆性意味极浓。

二大勇可以说是与西方白人世界相对峙的东方世界的代表。

东西方的矛盾冲突与抗衡在以大勇为代表的华人族群与以克里斯为代表的白人群体的一次次碰撞、交锋中得到鲜明的表现。

而在反抗西方的行为中最富于浪漫色彩也最具有东方民族色彩的是对扶桑与克里斯异族爱情的救赎。

克里斯来自德国移民家庭,是纯种的白人,这样的家族在美国的地位颇高的。

而他与华人妓女扶桑的爱情源于一段特殊的历史,两千多个白种男童靠着学中餐费和糖果花销向中国妓女求欢。

克里斯正是在对唐人街妓院的入侵时对扶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红色的盛装到东方式的小脚,从每一个细小的动作到赤裸的肉体无不让克里斯迷恋。

小说中扶桑与克里斯的爱情是一种超自我、纯粹不掺欲念的、高于一切的情感,是理想主义的让人震撼的爱情。

对于文学与爱情,严歌苓曾说:“在20世纪的文学中,为爱情献身的作品变得越来越稀有。

变成了一种人在冥冥之中对一种古老理想的遥远的向往。

这向往是美丽的,也是代价昂贵的,就像一切理想一样,是人的现实生活可有可无的诗意。

”[3]扶桑与克里斯的爱情使小说《扶桑》变得更为唯美, 甚至百年前的那段华人血泪史也有了一抹绚丽的色 彩,使坚硬冰冷的历史柔软起来,变得更人性化。

然而,西方白人男子与东方黄种女性之间的爱情故事早已由“蝴蝶夫人”得以演绎,并具有了一种固定的表演-接受模式。

尤其是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的广泛传播让亚洲女人的这一经典形象深入人心,而白人早已对与白人坠入情网的亚洲女子的痛苦安之若素。

悲剧爱情故事一直是以白人男子对黄种女性的抛弃为结局,而这一结局未尝不是西方白人世界对东方世界的征服的隐喻。

从形而上来理解,克里斯和扶桑的性爱是两个民族媾和过程的象征。

媾和中会产生和谐因素,但也会产生大量敌对因素[3]。

两种文明由碰撞、冲突到和谐因素的产生,并非一方覆盖或取代了另一方,恰恰是两者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产生的调和状态,但并不能去除两者内部的大量敌对因素。

尤其在面对西方世界的征服时,扶桑与克里斯的爱情,要么变为各自独立,在精神上相互依恋,要么是蝴蝶夫人的东方式牺牲与毁灭,这不仅是扶桑个人的悲剧,更是东方古老民族、东方文化的悲剧。

但是,《扶桑》中通过大勇的行为把这固有模式完全肢解,并且以东方黄种人的胜利而告终。

大勇最终以死于刑场的方式获得了对扶桑的终极保有,蝴蝶夫人式的痴情悲剧没有再次上演。

“她从此有了一个死去的不再能干涉她的大勇来保护,以免她再被爱情侵扰、伤害。

”[2]P201大勇的斗争给了扶桑真正的自由。

与其像作者那样把这种自由归结为爱情缺失的人性的自由,不如将其视为赢得了尊严和独立的民族自由[4]。

至阴的扶桑与至阳的大勇的结合显示了华人传统的强大力量,最终赢取了东方的胜利。

绞刑架下,大勇向扶桑宣告他们的胜利时说:“别急,慢慢活,我等得及你。

”[2]P200自信而充满着无限的力量,给了扶桑无限的自由。

大勇对扶桑的东方式救赎避免了她走上蝴蝶夫人的经典悲剧之路。

即使东方华人依旧是无话语权的“他者”,但打破了原有的爱情悲剧模式仍是一种颠覆性的进步。

三为了追求富足幸福的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的“淘金梦”,一批又一批的中国移民涌入旧金山,而且“不管人们怎样吼叫,把拳头竖成林子,怎样把‘中国佬滚出去’写得粗暴,他们仍旧源源不断地从大洋对面过来了。

”[2]P40但是,这一批批的华人成了北美大陆上最孤立的外来少数族裔之一,是白人种族歧视最显眼的标靶之一。

现实中没有伦理道德可言,也没有法律公正,只有歧视与剥削,“淘金梦”的破灭展示了华人生存处境的残酷。

虽然华人面对社会是沉默而温和的但并非无能为力。

大勇这一形象成为华人的代表,他身上体现的价值观念是唯利是图、不择手段,以毁灭对方和赚取最大利润为最高价值目标,这正是大勇身上恶的体现,而这种恶却是在种族主义盛行的美国社会里形成,并在对非我族类进行压制的白人世界中得到最大程度的运用。

虽然大勇被视为危害社会的危险分子,但在华人世界,他的恶是可以得到赞赏的。

大勇在邢台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 65反抗白人世界、维护华人利益方面有不少行为是值得肯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