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共26张PPT)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共26张PPT)

法家思想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年)
二、商鞅变法
1、背景 2、时间及支持者 3、主要内容 4、评价
1、背景
经济方面: 平不断提高,这是改革的根本原因。
铁制农具和牛耕在农业生产上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
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掌握国家权力。 政治方面:
军事方面: 为在兼并战争中取得胜利,各国纷纷实行变法,以求富国强兵。
3、构成系统: 4、功能:
5、影响:
防洪、灌溉、水运等。
3、构成系统
渠首
都 江 堰
{
{
鱼嘴
{ 外江: 排洪
内江: 灌溉
宝瓶口:引水 飞沙堰:泄洪、减少泥沙淤积
灌溉网
5、影响
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水 、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 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 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 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着在世界水利 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魏、赵、齐 魏、齐 秦、赵
典故
围魏救赵 减灶计 纸上谈兵
影响
齐国的威望提高了
齐国强大起来 东方六国无力抵 御秦军的进攻
战 国
为加速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共27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共27张PPT)
加强中央集权 削弱守旧势力 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有利于社会稳定
经济发展 国力增强
军队战斗力增强
二、商鞅变法
2.商鞅变法
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仟佰,东雄诸侯。 ——《汉书·地理志》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王充《论衡》
(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 ——《韩非子》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都江堰的概况
李冰(约公元前302年—235年),河东(今山西运城) 人,秦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公元前256年—前251年被秦 昭王任为蜀郡(今成都一带)太守。期间,李冰治水,创建 了奇功,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 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著名。几千年 来,该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坚实的基础。后世 为纪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修有二王庙。都江堰也成为著名 的风景名胜。
再见
一、战国七雄
【知识拓展】马陵之战
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打韩国,韩国向齐 国求救,齐国应允救援。考虑到战事初起,魏韩 双方实力未损,齐国认为过早早出兵对齐不利, 直到韩军五战俱败情况危急,魏军也十分疲惫才 发兵相救。齐军直趋大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 救韩国。孙膑利用庞涓轻敌的弱点,用减灶计制 造假象,在马陵伏击魏军,魏军大败,此后魏国 由盛转衰。
——《战国策•秦策一》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农耕之变——第一个尝到土地改革的甜头
4、变法内容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首创了我国的户籍制度 “无裕利则却商,商却则欲农。”——《商君书·垦令》
译文:没有丰厚的利润,人们就不会从事商业,商业萧条,人们就会 想去从事农业。 “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史记·秦本纪》 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经济上)
粮食增多 生育增加
4、变法内容
(6)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影响: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军事上)一跃成为最强盛 的诸侯国。
兵源保证
三、郡县之变——第一个设置中央集权的政府
商鞅变法进行到了第十个年头,秦国出现了“道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局面。
【小剧场】都是药方惹的祸
韩国人:“我本是一个韩国人,生活在秦韩边界,只因秦国实力日强,我们的 家园被秦国占领,不过成为亲人后我发现只要恪守秦国法律,其实生过也过得 平静,只要认真耕种,我的赋税比之前在韩国还要更轻了,只是最近我家娘子 生病,却让我很是头痛,事情是这样的。” 韩国人:“大夫,您好,我想找您抓点药。” 秦国大夫:“好嘞,请问贵人您有带药方吗?” 韩国人:“有的有的,大夫您请看。”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 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史记•商君列传》
译文:宗室贵族如果没有军功,不能再继续世袭爵位。根据等级尊卑 的高低差别,赐予不同的土地和房屋,不同等级穿着不同的服饰。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 断的战争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 最渴望的是什么?
反对战争,因为会给人民带来灾难。
渴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二、商鞅变法
背景: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 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目的: 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确立新的
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
(6)作用:
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 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 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 国奠定了基础。
材料研读: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 罚不讳(hui)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一、是体现在赏罚上,赏罚分明; 二、是要一视同仁,任何人都不能 游离于法度之外; 三、取信于民。
2.对诸侯争霸影响的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促进了民族融合 B.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C.加剧了民族分裂的趋势 D.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3.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的卿大夫是 ()
①韩 ②赵 ③楚 ④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商鞅变法发生在( ) A.商朝 B.西周 C.春秋 D.战国
时间: 公元前356年
支持者: 秦孝公
孝 公 求 贤 商 鞅 入 秦
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
变治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共28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共28张PPT)

这个故事说明商鞅为变法创造了什么样的条件? 取信于民。启示:同学们,要想做个成功的人,必须具备什么品质?言必信,行必果。
二、商鞅变法 1.背景: 战国时期铁质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势力 增强。 2.目的: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 兼并战争中取胜。
春秋原有的国家:齐(田氏代齐) 楚、秦、燕
2、七雄 :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 南 西 北 上 中 下)
3、主要战役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围魏救赵)(增兵减灶)(纸上谈兵)
1、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

战国 七雄



晋魏 韩
田氏代齐

2、战国七雄




j ì


田氏代

西

齐齐 齐
C 现在( )
A.奖励耕织 B.奖励军功 C.承认土地私有 D.建立县制
6.《史记》:“有军功者,各以率受 上爵。……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宗室(国君家族)非有军功论,不得 为属籍(列入家族名册)。”材料反映的
宝瓶口 引水工程
美丽的都江堰
本课知识建构
农 铁农具
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业 大 牛耕 变
至迟春秋末年已使用, 战国时进一步推广。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成都平原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 天下谓之“天府” ——《华阳国志》
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都江堰的评价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大国形势之变 二、商鞅变法——各国求强之变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农业水利之变
“古今一大变革之会”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上册战国时期 的社会变化
年 级:七年级 学 科:历史(人教版)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 战国七雄
二 商鞅变法

三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知道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 化;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通过 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一、战国七雄 ——大国形势之变
时 期
战役 交战国 双方 兵力
持续 时间
伤亡 人数
目的
春 城濮 秋 之战
战 长平 国 之战
晋 楚
8-9万 11万
1天
共约 2万
争霸

30-兵50万


3间年
20伤万

兼并
赵 40-多50万 长 45重万
数据来源:《中国战争史 (一)》《战国史》等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离娄上》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1

一. 教材分析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通过讲述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变革。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二是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三是战国时期的变革;四是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

二.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可能还比较陌生。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三.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掌握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等方法,培养学生

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历

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及其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战国时期的变革和文化成就。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

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史料图片等,直观展示战国

时期的社会变化。

六. 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地图,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

地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为学生提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知识点归纳总结、教材习题解答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知识点归纳总结、教材习题解答

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知识点归纳】

—、战国七雄

1、形成: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2、战争

(1)目的:拓展疆域

(2)特点: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3)典型: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3、结果: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二、商鞅变法

1、时代背景: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商鞅变法

(1)开始: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2)内容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封建制度的确立起决定作用的是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3)作用: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秦国统—全国奠定了基础。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在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2、影响: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教材问题解答】

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教材P34“问题思考”)

人民怨恨战争,希望战争早日结束。人民渴望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教材P35“材料研读”)

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作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共40张PPT)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共40张PPT)
赵、燕三国开始修筑长城抵挡匈奴南下, 当时长城并不仅仅存在于北方,由于军事
需要,很多国家都筑有长城。从图中可以
看出,战国时期战争频繁,有齐国和魏国 之间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秦赵之间的
战国形势图
长平之战。战国时期国家统一的趋势更加
明显。
易错误区 【误区警示】战国时期的战争仍以争霸为目的。 【误区点拨】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战国时期的战争,主 要以兼并为目的。战争的规模比较大,给社会带来的灾 难要大于春秋时期。但通过这些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国

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
3.战国时期的战争 目的 强大的诸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
疆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 时间长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特点
战役
战国中期以后,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魏国、 过程 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其他几国逐渐衰落
地处西部的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 结果 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
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集中反映,也是战国时
期最主要的历史特征。
商鞅铜方量,又叫铜方升,是在秦孝公十
八年(公元前344年)由商鞅督造、颁发的标准量
器。图片中的铜方量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有铭 文。铭文中有“十八年”等字样,“十八年” 即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商鞅铜方量是 中国度量衡史上极为重要的器物。

七上历史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七上历史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城市的发展
战国时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功能日益完善,商业活动逐渐繁
荣。
货币的流通
各国货币逐渐统一,方便了商业 交易,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市场的繁荣
各国纷纷设立市场,商业贸易逐 渐活跃,商品种类丰富多样。
手工业的进步
冶铁技术的进步
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得到显著提 高,铁器广泛应用于农业、手工
业等领域。
《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记述了春秋时期的 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情况。
科技的创新与进步
农业技术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得到广泛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还出现了许多新的 农具和技术,如犁耕、水车等。
数学与物理学
战国时期的数学和物理学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周髀算经》中记载了许多关于勾股 定理和三角函数的知识;《墨经》中则有许多关于力学、光学、声学等方面的论述。
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03
婚姻与家庭观念的变化
随着社会风俗的变化,婚姻与家庭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妇女地位有所提
高。
THANKS
感谢观看
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加剧
土地私有化进程加速,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日 益加剧,农民起义频繁发生。
3
官僚制度的形成
各诸侯国开始实行官僚制度,逐渐取代世卿世禄 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社会风俗的变化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共17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共17张PPT)
2、变法目的:
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变法的时间 公元前356年
4、变法者 商鞅
5、支持者 秦孝公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舌战群臣
引如变导果法你探内是究容: 秦国一位农民,你对作商用鞅变法持什么态度影?响为什
么?如果你是位旧贵族又会怎么样?
建立县制,废除
1.政治: 旧贵族的世袭特
权,编定户籍, 严明法度。
1、修建者:李冰(秦国) 伯 始
2、修建时期:战国时期 3、地点:四川岷江 4、组成:渠首和灌溉网
, .
禹知 亦李 不太 如守
5、功能:防洪、灌溉、水运
6、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 “天府之国”
岷 江 外江
内江
分 水 堤
宝瓶口
飞沙堰 岷 江
离堆
源自文库
都江堰示意图
都江堰由分水堤 (鱼嘴)、宝瓶 口和飞沙堰三部 分组成。外江供 分洪;内江供灌 溉,江水通过宝 瓶口流入成都平 原。当内江水流 过大时,江水漫 过飞沙堰,流入 外江。都江堰能 灌溉农田300万 亩。
主要 时期 战役
交战 国家 典故
影响
桂陵之战 魏、赵、齐 围魏救赵 魏国遭重创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魏、齐 减灶计 齐国强大起来
东方六国再也无 秦、赵 纸上谈兵 力抵御秦军的进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共25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共25张PPT)

提高了农民积极性从 而促进经济发展
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 并赏赐土地
军队战斗力增强
• 材料一:《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 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

商鞅被处死。

• 材料二:(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 通“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1.原来500人耕种的土地,现在只需300人就足够了,余下 200人。我该让他们做些什么呢?我可不想让他们白吃饭 不干活。
让奴隶开垦新的土地——更多的荒地
2. 我可是越来越富有了!但是私田面积越来越大,奴隶们劳动 强度更大了。他们怠工、逃跑,破坏工具。这可是大大影响了 我的收成,而且田地广阔,管理起来真有点力不从心。我该怎 么办呢?
政直2.意治接废队:派除义的官1贵.:吏族确战治的立使理世县斗袭制秦力特,国权由,国的一君国跃力成大为为最有加增强利强于中强盛高央,的效集权行提诸政高侯, 了国军, 经卖济为:以1.废后除井秦田统制,一允全许土国地奠自由定买了基础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 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法家思想
二、商鞅变法
1、根本原因: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共28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共28张PPT)

二、水利工程——都江堰
时间:战国
四川岷江
地点:
李冰(秦国)
修建者:
防洪灌溉,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作用:
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 内江:灌溉 外江:分洪
排泄进入内江过量的洪水和泥沙
控制内江的喉咙: 灌溉农田
美丽的都江堰
课后活动
春秋时期:老马识途 、 退避三舍 、 唇亡齿寒 一鼓作气 、 三令五申 、 卧薪尝胆
军队战斗力增 强(变)
国富 兵强
商鞅变法的作用
• 使秦国国力大增,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当然,变法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商鞅本人 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请大家阅读教材P33“动 脑筋”部分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
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总结:
商鞅虽遭车裂,但新法未败,最终实现了秦国 由落后到强盛的巨大飞跃。
朝秦暮楚
•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 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 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完璧归赵
• 战国时候赵国得到了一块和氏璧,秦国想要据为己有,为了不 让秦王得逞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了秦国,他胆大心细,智斗秦 王,最后把和氏璧完好无损的返还给了赵国。
奴隶主
出 租 土 地
奴隶
封建地主
收 取 租 税
农民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说明都江堰百度文库主要功能是( A )
A.防洪灌溉
B.军事防御
C.水利运输
D.环境治理
继续努力
再见
等多方面的
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 天府之国 ”, 历史地位 2 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充
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1.(2019淮南期中)“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这是唐朝诗人胡曾 的《流沙》中的诗句。下列国家中不属于“七雄”的是( D ) A.燕国 B.赵国 C.秦国 D.晋国
——以上材料据《史记·商君列传》改编
(1)根据材料一,归纳“新法”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商鞅这一做法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商鞅执法的特点。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商鞅变法的意义。
答案:(1)内容:奖励军功;严禁私斗;鼓励耕织;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2)目的:树立威信;取信于民。 (3)特点:公正、严明、不畏强权。 (4)意义: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战国时期最强盛的诸侯国;提高了 军队的战斗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等。
15.(2019苏州一模)《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 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说明( C ) A.都江堰的修建是秦国国力强盛的主要原因 B.战国时期生产工具极大改进 C.都江堰能防洪灌溉,造福于民 D.都江堰使天下再无饥荒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共43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共43张PPT)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经济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统一度量衡 军事 鼓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5.商鞅变法的作用: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
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二、商鞅变法
请同学们分别代表四个不同的阶层,谈一谈 商鞅变法给你们造成的影响。
二、商鞅变法
1.战国时期的社会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一个奴隶主的烦恼:
我的土地是私自开垦的,到现在还是非 法的,不定哪天就会被没收充了公,我是寝 食不安,盼望土地变合法我就安心了,可怎 么才能让这些私田合法呢?
变法
二、商鞅变法
1.战国时期的社会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1)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使用
提高了社会生 产力水平
温故而知新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东周前期的有关内容, 历史上把东周前期这一段称为什么?这一时代的 主要特征是?
春秋时期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到了东周后期,当时的社会又发生了怎 样的变化呢?
那些诸侯国后来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 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学习目标导航
动 脑 筋
地主
士兵
农民
旧贵族
二、商鞅变法
《史记》记载,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逝,太子即位,即秦惠 文王。同年,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 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
2、牛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
3、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的作用? 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4、商鞅变法
(1)背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
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
一、是体现在赏罚上,赏罚分明; 二、是要一视同仁,任何人都不能 游离于法度之外; 三、取信于民。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时间: 公元前256年 主持修筑者:秦国蜀郡郡守李冰
功能:大型水利工程
影响:都江堰是一座……。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都江堰李冰父子塑像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东周分为 春秋 和 战国 两个时期。 2、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__齐__桓__公___、 _晋__文__公__、__楚__庄__王___、___秦__穆__公___、
__吴__王__阖__闾__、___越__王__勾__践__________等。
(前2070年——前1600年)
(前1600年——前1046年)
1.观察战国形势图, 其中①、②、③、④ 四处分别为( ) A.燕、楚、齐、秦 B.燕、齐、秦、楚 C.齐、秦、楚、燕 D.楚、燕、齐、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该课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是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题材,也是学生借古看今,深切认识改革开放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战略的好的学习材料。

2、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知识层次,理解能力都不强。前面已经学习了“动荡的春秋时期”,学生对春秋战国的社会形势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知道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为争夺人口,土地和对别国的支配权不断地进行兼并战争,与此同时,纷纷进行改革,发展经济,强化军事,形成了社会大变革的趋势。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知道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的创造力,结合学生的实际,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2)识读《战国形势图》《战国铜壶》,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通过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

培养创新思维和发展个性。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到,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重点:一是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和兼并战争;

二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三是都江堰水利工程概况。

难点: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的理解。

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结合“学生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自主对话和小组合作学习,展示交流,充分融于课堂。为启发学生思考,可将部分教学内容以提问置疑方式切入,然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逐一解决突破重点、难点。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回顾:

1.铁农具和牛耕是什么时期出现的?

2.春秋时期的霸主都哪些?第一个称霸的谁?

环节二、导入新课:

出示《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小组解决以下问题:

(1)对比两幅图,与春秋时期比,战国时期大国形势有什么变化?(2)战国七雄指的是哪七个大国?分别在什么位置?

(3)春秋时期的大国晋国哪里去了?韩赵魏是怎么来的?

【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了学生识图读图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环节三、情境教学

1. 用多媒体放映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图片,如: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减灶计、长平之战图片。

(1)针对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由学生分小组设计出多种救赵方案,介绍方案点,评价优劣,在比较鉴别中认识围魏救赵战例的典型意义,认识军事谋略对战争胜负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2)如果说春秋时期战争的特点是“争霸”,那么,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是什么呢?学生在阅读课本的基础上,理解出战国兼并战争规模大、时间长以及破坏性大的特点,在惨烈的战争中,弱国、小国被强国、大国吞并的现象经常发生。

【反馈】填充战国七雄地理位置,巩固重要知识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锻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归纳总结知识点的能力,为下面分析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打下基础】

【过渡】战国七雄中,有些国家在争霸之中迅速崛起,其中就有秦国,是什么让秦国迅速的崛起呢?

2.出示材料:一个奴隶主的烦恼:

我受封300亩土地,有奴隶500多,纳贡上钱斗,以前日子还可以,现在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给我带来一些烦恼。

【材料思考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变法,其中典型的是商鞅变法】(1)你知道“立木取信”的故事吗?请讲给同学们听听。

【对商鞅变法主要的经过补充一些故事,这样能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2)小组总结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通过内容得出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用多媒体的交互功能将内容与作用结合起来,由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挥,教师演示PPT】

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得出: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3)出示材料:《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通过讨论得出: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商鞅虽死,变法犹存!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学习反馈】给学生2-3分钟时间,默背商鞅变法的内容。

【过渡】秦国在致力改革的同时,也注重兴修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秦国修建了什么水利工程?

3.通过多媒体展示视频。

【通过视频的展示,更加直观的展现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相关知识,把

枯燥的文字转化为视频,既能直观展示知识内容,又能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学习都江堰水利工程,体会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环节四、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帮助学生重点知识重点记忆】

环节五、学习反馈

【针对本科重难点,选出4道选择题帮助学生消化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