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本质
技术的本质特征及发展动力
• 3、技术的自主性与社会建构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技术的自主性是指技术是一个相对独立与自主的系统,有其内在的动力与自 我发育与自我增长的特点。人是技术的创造者,技术的起源和生成,必然与 人、与社会密切相关。但技术一旦产生,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自主性,甚 至技术塑造人类发展,而不是仅仅屈就于人类的目的。如埃吕尔(J. Ellul)所 说,“在技术与它的使用之间不存在什么差别。个体面临着一种唯一的选择, 或者按照技术规则所要求的去使用技术,或者根本就不使用技术。”这就是 说,一旦技术系统被使用,它们就需要高度的一致性,而不管使用者的意图 如何。它们也统治着使用者的生活,即使使用者没有直接控制他所使用的机 器。在这个意义上,技术的后果与影响是内在于技术的,他们被设计在技术 之中,而不管设计者是否完全意思到它。
• 5 .技术的跃迁性和累积性
• 技术首先是发展变化的,在人类的不同 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技术不同 ,同时, 技术又具有累积性。新的技术(群)出现后,原来的技术并非全部被否定掉, 而是经过一个扬弃的过程,从而形成技术的多层次性和多种技术的相互融合 特征。
• 6 .技术的国际性与民族性 • 技术的国际性是指技术的本质目的是为全人类而不仅是为某一特定的国家和
二、技术的特征
• 1 .自然性和社会性 • 2 .中立性与价值性 • 3 .自主性和建构性 • 4 .主体性和客体性 • 5 . 跃迁性和累积性 • 6 . 国际性与民族性
技术的本质 读后感
《技术的本质》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为我们揭示了技术的本质及其进化过程。作者布莱恩·阿瑟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让我们对技术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中,阿瑟将技术定义为被捕获并加以利用的现象的集合,或者说是对现象进行有目的的编程。这一观点非常独到,它让我们意识到技术并非仅仅是发明创造,而是对自然现象的捕捉和利用。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通过观察、实验和反复试验,逐渐掌握了各种现象的规律,并将它们转化为实际的应用。
阿瑟还强调了技术的累积性,即新的技术往往是基于已有技术的改进和拓展。这一点在生物进化中也有类似之处,新的物种往往是在原有物种的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来。此外,书中还提到了有目的的系统,即所有“实现目的的手段”的总体,既包括基于物理现象的技术,也包括基于非物理现象的技术。这一概念让我们对技术的应用范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到作者对于技术的理解和分析非常到位。他不仅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了技术的本质和进化过程,还从微观的角度对技术进行了深入剖析。通过这本书,我对于技术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升,对于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总之,《技术的本质》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它为我们揭示了技术的本质及其进化过程,让我们对技术有了全新的认识。我相信这本书会对很多读者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我们理解当今社会和未来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技术的本质——座架
技术的本质——座架
技术的本质——座架,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自然的本质在技术的异化下消失殆尽,日益成为技术的奴隶。
摆置和促逼统一于海德格尔称之为“座架”的现代技术的本质中。什么是座架呢?海德格尔这样来描述座架:现在,我们以座架一词命名那种促逼着要求,这种把人聚集起来,使之去订造作为持存物的自行解蔽的东西”。“座架意味着对那种摆置的聚集,这种摆置摆置着人即促逼着人,使人以订造方式把现实当作持存物来解蔽”。
海德格尔一再强调座架根本不是什么技术因素,不是什么机械类的东西,座架不能被理解为存在者,而应理解为本体论的基本事件。座架是现实的构造,通过座架现实被解蔽为持存物。持存物是现实事物在现代技术世界的存在方式,它所标识的无非是促逼着的解蔽所涉及的一切东西的在场方式。在持存意义上存在的东西,不再作为对象而与我们相对而在。对象性存在从主体那里获得自己的本质规定,尽管物性被剥夺,但总还保有某种程度的独立性;然而,事物完全被物质化、功能化以后,事物便以对象性方式存在进入以持存物方式存在,完全丧失自己的物性。
他说:“这种东西总是已经占用了人,并且这种占用是如此明确以至于人一向只有作为如此被占用的东西才能是人。不论人在哪里开启其耳目,敞开其心灵,在心思和追求、培养和工作、请求和感谢中开放自己,他都会看到自己已经被带入无蔽领域中了,无蔽领域之无蔽状态已经自行发生出来了,它因此往往把人召唤入那些分配给人的解蔽方式之中------” (《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的追问》方友金《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2年3月第2卷第1期 P70—74)
(完整word版)技术的本质(word文档良心出品)
关于技术的本质,一般有三种理解:一种是技术决定论,重视技术的内在逻辑,认为技术是自主并价值无涉的;一种是技术建构论,强调社会因素对技术的决定作用;还有一种是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认为技术的自主因素和社会因素都起作用,它们构成一个“无缝之网”。
(1)对技术的本质,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答:技术的本质:在技术本质上有多种观点:技能说,阐释的是技术是人经过训练的特殊技能;工具说,技术是工具,是生产手段;方法说,技术是做事的方法。
技术是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手段,是人对自然实践能动关系,是直接生产力。从演化论角度理解,宇宙大爆炸以来,进行了四种演化态,人类出现的状态为常态,其他出现为非常态。适合人的状态为常态,不适合人的状态为非常态。人一方面不能进入非常态但也不能脱离非常态,所以人通过中介手段间接进入非常态。技术是使人类间接进入非常态的技能、技能、方法和手段等。从转化论角度理解,世界上,能量物质是不能创造的是守恒的,科学技术是转化财富的手段而不是创造财富。技术是自然界一般存在物质能量状态转化为对特殊存在(对人类有益)的技能、工具、方法和手段等。
我的理解是,技术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所积累并演化出的可以再用到社会实践中去的一切理论、方法和工具的总称。有
了技术,我们可以实践中遇到的任何问题。当然,任何技术都是与时俱进的,没有一劳永逸的技术,更没有可以万能的技术。技术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重在怎么运用它。
(2)技术与人的关系是什么?
答:技术本质上就是人们在从事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一点一滴积累并总结出来的用于更好的、更快的解决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的一切理论、方法和工具的总体。简而言之,技术就是由人们发明的并由人们使用的工具。人是技术的主体,技术是人的客体。当然,任何技术都是与时俱进的,没有一劳永逸的技术,更没有可以万能的技术。技术本身又是一把双刃剑,端在人之为用。如果技术的使用符合社会的发展方向和人类的利益,那么就会极大地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相反,如果技术被滥用,则可能造成无法想象的灾难,轻则阻碍社会发展,重则生态破坏人类灭绝。因此,技术本身并没有错,我们一定要慎重使用任何一种技术,旨在造福人类。
科学、技术和工具的真正本质
科学、技术和工具的真正本质
本帖最后由 choudh 于 2013-10-13 15:26 编辑
目前,理论界对于什么是科学的本质?什么是技术的本质?科学与技术到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没有统一的、大家公认的结论。不难理解,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是从低等的劳动工具进化而来,因此要探索科学与技术的本质,就必须从低等的劳动工具开始研究。
一、劳动工具
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是人类区别于其它低等动物的根本标志,意味着人类能够借助于自然资源和自然力量,不断扩展自己劳动器官的劳动功能,获取更多的财富,不断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
(一)劳动工具的定义。
人的劳动过程往往需要借助于各种自然资源与自然力量,以替代、加强和拓展人的各种劳动器官的劳动功能,这些自然资源和自然力量从而可以折算成为一定数量的劳动价值。由此给出劳动资料的定义。
劳动资料:所有能够替代、加强和拓展人的各种劳动器官的劳动功能的事物,就是劳动资料。劳动资料的价值量就等于它在替代、加强和拓展劳动器官的劳动功能时所能折算成的劳动价值量。
劳动资料可分为三大类型:能源原材料、附加要素、劳动工具。其中,劳动工具是指规范化的劳动资料,所谓规范化就是指具有清晰明确的、稳定持久的、相对独立的功能特性的事物。由此给出劳动工具的定义。
劳动工具:规范化的劳动资料就是劳动工具。
劳动可分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和生理力劳动,因此劳动工具可分为体力劳动工具、脑力劳动工具和生理力劳动工具(包括感官劳动工具)三大类。体力劳动工具主要有锤子、剪刀、机器、出租车等,脑力劳动工具主要有钢笔、字典、电脑等,生理力劳动工具主要有各种传感器、劳动保护设施等。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一、技术的体系
1 .技术体系及其特征
技术体系是技术在社会中现实存在的方式,它是把技 术之间的联系放到社会条件下加以考察而形成的复杂 的技术网络系统。 先导技术 技术体系 主导技术 辅助技术
技术体系的特征
其一,功能的整体性。 其二,目的的社会性。 其三,构成的层次性。 其四,环境的制约性。
2 .技术体系的演化与变迁 近代以来出现了三个技术体系: 第一个
第九章 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第一节 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一、技术的本质
技术一词出自希腊文téchnē(工艺、技能)与 lgos(词、讲话)的组合,意思是对造型艺术和应 用技术进行论述。当它在17世纪首次出现时,仅指 各种应用技艺。产业革命后,技术涉及工具、机器 及使用方法和过程,其含义远比古希腊多。 狄德罗在其主编的《百科全书》中,对技术的定义 为“为了完成某种特定的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 手段和规则的完整体系”。
自然技术 社会技术 人类自身的技术
实验技术 专业技术
2、按技术不同层次分
工程技术 生产技术
机械技术 物理技术
3、按运动形式分
化学技术 生物技术
物质材料技术 按生产对象分 动力能源技术 信息通信技术
育种技术
4、按生产领域分
按生产过程分 如农业
栽培技术 收获技术
按生产要素集 中程度分
劳动密集型技术 资本密集型技术 知识密集型技术
技术名词解释(技术)
技术名词解释(技术)一、技术的概念
1.希腊语 1
2.我国古代 1
3.于光远
4.课程计划中用语
5.技术概念的变迁
6.在原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中
7.新的通用技术课课程计划中
8.从语源上看
9.马克思
10.广义的技术定义
11.狭义的技术定义
12.兼顾广义与狭义两方面的定义
13.技术
二、技术的本质
1.技术的本质
2.技术的特征
3.技术属性
4.新的技术观
三、技术方法
1.技术的方法
2.技术方法
3.技术创造一般程序
4.技术设计法
5.广义的技术设计构成
6.技术试验
7.技术试验方法
8.技术四化
四、其他
1.工艺
2.技术知识
3. 技术成果与科学成果的联系与区别
4.基本技术
5.知识产权
6.技能
7.技术能力
8.技巧
9.技术原理
10.技术经验
11.科学和技术的关系
12.第一次技术革命
13.第二次技术革命
14.第三次技术革命
15.新技术革命
16.通用技术
17.基础技术
18.主体技术
19.潜在技术
20.现实技术
21.无形技术
22.有形技术
23.技术分类
24.技术硬件
25.技术软件
26.辩证唯物主义技术观
27.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技术
28.技术成果
29.中学阶段技术的基础
30.建筑技术
31.技术的起源
32.工程技术
33.产业技术
34.工业技术
35.技术文化
36.技术美学
37.技术素养
38.技术的非容忍性影响
39.劳动
40.劳动教育
41.技术教育
42.家政
一、技术的概念
技术有不同的理解
技术是一个有多种定义的名词,有几十种,而且含义各不相同。一个技术工作者可以不知道技术的定义而照样做好他的技术工作,但对一个技术教育工作者来说,要是不清楚技术的含义就没法工作。这是因为,对技术含义的理解会影响到技术教育的理念、目标的确定。实际上,这次高中技术教育课程的改革正是建立在对技术概念的认识深化的基础之上。
自然辩证法第9章
• 技术含义的历史变化
• 可以把技术理解为那些人类借以改造与控制自然以满 足其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包括物质装置、技艺与知识在 内的操作体系。 – (1)技术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干预 – (2)技术涉及到物质装置 – (3)技术涉及到技艺 – (4)技术涉及到知识 – (5)技术涉及到目的 – (6)技术是一种可操作性的体系
一、技术的体系
• 1 .技术体系及其特征
– 技术体系是技术在社会中现实存在的方式,它是把 技术之间的联系放到社会条件下加以考察而形成的 复杂的技术网络系统。
• 其一,功能的整体性。 • 其二,目的的社会性。 • 其三,构成的层次性。 • 其四,环境的制约性。
• 2 .技术体系的演化与变迁 – 任何一个技术体系一旦形成,便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 发展时期,技术体系通过技术原理的局部改良而逐渐 丰富、完善和进化。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 会需要不断发展进而超过技术体系原有潜力的极限, 相对稳定的平衡就被打破。从平衡到不平衡的过程在 技术体系中表现为其中某些技术从主要地位退到次要 地位甚至退出技术体系的行列,而另一些技术产生、 兴起,加入技术体系的行列,甚至成为占据主要地位 的要素。这导致技术体系的演化并产生出新的技术体 系,逐步取代旧的技术体系。 – 星野芳郎:近代技术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技术体系更 迭。
第三节 技术的体系和结构
技术的发展模式
• 1、技术发展的基本矛盾 • 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 • 2、技术发展的主要形式:连续性与间断性,即渐进 2 和跃进。 • 渐进形式,是技术基本原理不变的情况下的局部改良, 包括一般性技术发明、技术改造、技术综合、技术转 移等,可统称为技术革新; • 跃进形式,技术原理性的发展所引起的技术上的创新。 “技术革命”
第三章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28
(1)功利性和折中性
• 首先,技术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和约束。工程师和设计师 不仅要考虑方案在科学原理或技术原理上是否可行,还要 考虑经济上的资金制约、设计制造成本、产品是否可靠、 使用维修是否方便等多方面的技术条件,以及人的生理、 心理因素、社会文化、风俗,至于法律,则是必须遵守的, 因此技术设计的可行性研究是必要的。
17
(2)目的的社会性——任何技术体系都是按照一 定的社会目的而构成,社会目的的要求不同,技 术体系的构成以及不同技术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就 不同。社会目的是技术体系形成的重要前提。
• 如新中国对重工业技术体系的首先要求。
18
(3)构成的层次性——技术体系可以分为不同的层 次。如按规模大小划分,依次可分为国家的、部 门的、行业的、企业的、产品的技术体系等。层 次性表现出技术体系构成中成分范围的大小。 (4)环境的制约性——任何现实的技术体系都具 有地域性、民族性,都受时间、地理环境、人才 状况等因素的直接影响。因此,同一社会目的的 技术体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构成可以有相 当大的差别。
5
(2)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项目 目的和任务 形态 与生产的关系 科学 认识客观世界 技术 变革客观世界
概念、原理、理论等知 知识的物化形态 识形态 间接、潜在的 直接、现实的 确定的、近期的 更强 自由明确
对经济、生活的社会功 不确定的、长远的 能 与法律、政治等社会因 较弱 素的关系 研 究 特 征 选题 方法 自由探索
《技术的本质》读后感
《技术的本质》读书心得
技术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一旦发问,不免使人紧张,特别是那种“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更是令人烦躁。因为这种本质的东西总是会耗费很多的脑细胞,不过这次,为了完成阅读量,借了一本《技术的本质》来看,自己也稍微认真的思考了一下。
技术,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无所不在,因为技术,我们的社会得以进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也因为技术,给我们带来了焦虑和恐惧。或许因为我们天天都能见到技术,所以我们似乎从未去思考过,技术是什么?它又是如何进化的?
1.技术是什么?
技术是实现目的的一种,它是在某种文化中得以运用的装置和工程实践的集合。技术有模块化和递归性的特点。
将技术的构件模块化可以更好的预防不可预知的变动,同时简化了设计过程。但只有当模块被反复运用且运用次数足够多时,才有必要付出代价将技术分割为功能单元。这是技术的模块化特点。
技术是由部件和零件(集成件和次级集成件)构成的,而集成件自身也是技术。技术是由不同等级的技术构建而成的,结构中包含某种程度的自相似组件。这是技术的递归性结构。
技术的递归性结构决定了技术的模块化。技术的分解随着市场的细分而加剧,也就是说,零件越多,技术的模块化层级就越多。
技术与科学之间是有区别的,但两者的联系比区别要大很多。科学的目的是揭示自然现象,而技术是根植于自然现象的土壤,而充分利用自然现象。科学和技术是相互促进的,科学揭示自然现象需要技术作为手段,而技术的发展也需要依赖自然现象的揭示。
2.技术是如何进化的?
技术要达到某个目的,总是要依赖某种可被开发或利用的自然现象。因此,现象是技术赖以产生的必不可少的源泉。技术是通过捕捉现象并对之加以应用来获得发展的。所以技术总是有这样一个循环,为解决一个问题而采用新技术,新技术又带来新问题,新问题的解决又诉诸更新的技术。
第七章 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第七章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马克思主义技术观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整体上揭示技术的本质而形成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它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学观一起,构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整个理论体系。本章从马克思主义技术观出发,阐述技术的本质与技术的结构两大问题。
第一节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一、技术的本质
“技术”一词源于古希腊语(techne),意指“技能”、“技艺”等。它虽与科学(Scientia)同属人类的智慧,但二者截然不同,techne指的是主观性因素,而Scientia指的则是反映客观事物的理性知识(epsteme)。在我国古代,技术泛指“百工”,春秋末期齐人所著《考工记》中讲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指出精美器物的形成离不开天时、地利、材料和工巧各种因素的结合。近代以来,技术对自然科学理论的应用导致了技术的理论化趋向,产生了技术科学,从而在技术的构成要素中,技能、经验等主观性因素不再占主导地位,“技术”一词也从最初的techne转变成technology,其后缀一ology 有“学问”、“学说”之意。18世纪末狄德罗把技术定义为完成特定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体系。随着机器和工业在生产过程中占据统治地位,技能逐渐变为制造和利用机器的过程,以至人们认为技术就是工具、机器和设备,这样,在技术的本质问题上就形成了“方法技能说”、“劳动手段说”、“知识应用说”等多种观点,欧美各国的技术哲学、日本的技术论等对此都展开过讨论。
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从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即物质生产劳动出发把握技术的本质,认为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劳动的进化史就是技术的进化史。而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们进行物质生产劳动时并不是直接作用于自然界,而是通过劳动资料即技术手段的中介作用,把人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因此,人的劳动过程,实际上是借助包括劳动手段、工具及其技能、方法在内的技术,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其构成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其中劳动资料包括机器、器具、工具、厂房、建筑物、交通运输线等等,它们是物化的智力。
技术的本质
关于技术的本质,一般有三种理解:一种是技术决定论,重视技术的内在逻辑,认为技术是自主并价值无涉的;一种是技术建构论,强调社会因素对技术的决定作用;还有一种是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认为技术的自主因素和社会因素都起作用,它们构成一个“无缝之网”。(1)对技术的本质,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答:技术的本质:在技术本质上有多种观点:技能说,阐释的是技术是人经过训练的特殊技能;工具说,技术是工具,是生产手段;方法说,技术是做事的方法。
技术是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手段,是人对自然实践能动关系,是直接生产力。从演化论角度理解,宇宙大爆炸以来,进行了四种演化态,人类出现的状态为常态,其他出现为非常态。适合人的状态为常态,不适合人的状态为非常态。人一方面不能进入非常态但也不能脱离非常态,所以人通过中介手段间接进入非常态。技术是使人类间接进入非常态的技能、技能、方法和手段等。从转化论角度理解,世界上,能虽物质是不能创造的是守恒的,科学技术是转化财富的手段而不是创造财富。技术是自然界一般存在物质能虽状态转化为对特殊存在(对人类有益)的技能、工具、方法和手段等。
我的理解是,技术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所积累并演化出的可以再用到社会实践中去的一切理论、方法和工具的总称。有了技术,我们可以实践中遇到的任何问题。当然,任何技术都是与时俱进的,没
有一劳永逸的技术,更没有可以万能的技术。技术本身就是一把双
刃剑,重在怎么运用它。
(2) 技术与人的关系是什么?
答:技术本质上就是人们在从事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一点
一滴积累并总结出来的用于更好的、更快的解决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的一切理论、方法和工具的总体。简而言之,技术就是由人们发明的并由人们使用的工具。人是技术的主体,技术是人的客体。当然,任何技术都是与时俱进的,没有一劳永逸的技术,更没有可以万能的技术。技术本身乂是一把双刃剑,端在人之为用。如果技术的使用符合社会的发展方向和人类的利益,那么就会极大地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相反,如果技术被滥用,则可能造成无法想象的灾难,轻则阻碍社会发展,重则生态破坏人类灭绝。因此,技术本身并没有错,我们一定要慎重使用任何一种技术,旨在造福人类。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九章 技术的概念、方法和意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2版)
刘大椿 主编
精品文档
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第四篇 技术论与技术创新论
第九章 技术的概念、方法和意义
重点问题
技术的本质、功能和范式 技术的分类、形态和体系结构 技术发明与工程技术方法 技术是人与客观世界实践关系的中介
精品文档
自然辩证法概论 普通高校硕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一、技术的本质、功能和范式
技术的这两类定义之间既相互区别,又密切相关。 狭义技术定义作为具体的技术概念,在理解和分析 由现代技术所导致的物理世界的大尺度变换方面, 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而广义技术定义作为广泛的 概念,则在处理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技术类型和工具 的产生和发展方面,具有更适当的解释力。无论如 何,这两种视角并不具有绝对对立的性质,它们相 辅相成,并行不悖。而且技术现象的广阔领域决不 会由于任何术语的规定性而被消除,存在的仅是人 们对它的不断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3. 技术的广义界定
技术可广义地理解为围绕“如何有效地实现目的” 的现实课题,是主体后天不断创造和应用的目的性 活动序列或方式。“序列”指目的性活动的诸动作 、工具、环节等要素,按照空间顺序组织在一起的 行列或样式,以及按时间次序协调动作、依次展开 的程序。实体形态的工具、设备等既是目的性活动 序列的载体或表现形式,也是进一步建构新技术系 统的预制件。“主体”限定,把技术与动物本能、 自然运动机制等区别开来,体现了技术的属人性特 点。
关于技术本质的阐述
关于技术本质的阐述
技术本质指的是技术所涉及的基础原理和技术体系,以及其在实践中所表现出的特征和规律。换句话说,技术本质是技术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和动力,也是技术应用和创新的基础和支撑。
技术本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技术具有普适性和客观性:技术本质是客观存在的,它超越了个人主观意识和态度,具有普遍性和普适性。
2. 技术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由多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而成,需要进行系统化和综合化的分析和研究。
3. 技术具有动态性和发展性:技术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它随着时代的演变和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和升级。
4. 技术具有风险性和挑战性: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和挑战,需要充分考虑技术安全、伦理道德和社会效益等因素。
总之,技术本质是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它具有普适性、系统性、动态性和风险性等特征。了解和把握技术本质对于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的本质pdf
技术的本质
一、技术的本质是什么?
1、技术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有目的的编程
我们现知的所有技术归纳起来都可以用这句话概括,首先,技术总是指向某个目的,用来解决某个问题,这既可能来源于人类的生存需求,比如健康、穿衣、娱乐,也可能产生于某些技术自身,如当汽车制造技术出现后,就产生了对加油站、道路系统的需求。
其次,技术解决的思想都来源于对自然现象的捕捉,从最早的木头摩擦生火,到随后深层的化学、电力学等,再到更深次一些的隐蔽现象,如核磁共振的量子效应,这些构成了技术赖以产生的源泉,所有的技术,无论简单或者复杂,都不是凭空产生,而是在应用了一种或几种现象之后打扮出来的。比如,汽车的发明便是来源于两种现象的组合:化学物质燃烧会转化为动能,以及圆形的东西摩擦力比方形小,发动机加上四个圆形车轮便构成了汽车技术的最核心组件。当然,技术的出现并不是和现象如影随行,如何将发现的现象整合、转化为具体的技术,同样需要具备足够的知识和战
略组合能力,但是离开了现象,技术便不会存在,这构成技术最本质之所在。
2、科学与技术
我们经常把科学技术连到一起使用,然而二者并非等同,最早期的技术都是人类经验的产物,其实与科学毫无关系,只是到近代科学革命后,科学由于其严肃系统的实验方法,具备对深层现象不断发掘的能力,如量子效应、生物遗传等的发现,技术才开始了大规模地向科学借鉴。
借助科学的方法,大量现象得以被捕捉,而这些被发现的新现象有帮助了深化理解和对新现象的发现,最后便呈现出一个个现象簇,如光学、力学、化学、生物学等,其体系得以不断深入和完善,这些科学实验下现象(或者自然原理)的发现,给了技术增长以巨大的源动力,西欧国家工业革命后技术上长期领先,原因便在此,即便到当下,科学研究之重要性同样为各国政府所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的性质(第二课时)
一、课程标准对本章的要求
1.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2.知道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并能通过案例进行说明。
3.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4.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一些重大问题的调查和研究,理解技术的两面性.
5.知道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了解专利的作用、有关规定及申请方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技术的性质包括技术的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等。
2.知道创新的形式包括发明和革新。
3.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4.知道知识产权的内容。知道专利制度的含义,能说出申请专利的一般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分析,理解技术的目的性即是技术“因人而生,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具体体现。
2.通过讨论及案例理解创新对技术发展的作用。
3.通过举例分析理解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
4.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讨论理解技术的两面性。
5.理解知识产权及专利制度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交流、讨论,养成技术意识,破除对技术及创新的神秘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技术活动,培养创新意识。2.增强法制观念,自觉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创新对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自觉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难点:理解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的区别和联系。
四、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对第一章第一节“技术的的价值”的学习,学生对技术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技术“因人而生,为人服务”有了一定的了解,形成了对学习技术课程的欲望和兴趣。但是对技术仍有一定的神秘感,对技术的内涵,即内在特性还不够了解。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材分析:
这是学生学习通用技术后的第二节内容,在前面一节的学习中,学生感悟了技术的价值和魅力,对技术的含义有了一定的了解,懂得技术“因人而生、为人服务”,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这一节要学习技术的基本特性,这里讲的基本特性并非是技术的本质,技术的本质是指诸多技术基本性质中最根本最核心的特性,这里要加以区别,教材中讲述了5种基本特性: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等,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的学习目标可以看到,这一节由两个需要学生理解的性质是综合性和两面性,其他的性质只要求指导和了解既可,所以教学是要有所侧重。教材在最后的思考题是:你认为技术还有那些特性?请作具体说明。通过这个思考,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将课本知识向课外延伸,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拓展空间,这一点要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技术的目的性,教材首先指出技术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而每一项具体的技术又一定是为人们某方面具体的需求服务的。然后用案例“助听器的发明”加以具体阐述。并指出技术的目的性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技术活动之中。是推进技术不断优化和不断发展的源动力。对于这个案例的处理,要注意它是为了“技术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这个论点进行说明的,所以在分析这个案例时,先要让学生分析,助听器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接着要分析,为了达到之一目的,人们都作了些什么,?又是如何去做的?。
技术的创新性,教材首先指出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技术的核心所在,也是对人类富有挑战意义的内在原因。教材的“小辞典”包括随后的“讨论”就是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创新的概念,告诉学生:技术创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理解,要让学生认识到创新不一定就是发明,不要把创新看得太神秘,关键是突出一个“新”字。然后教材进一步明确技术创新常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并利用“瓦特蒸汽机”的例子说明技术发明对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老师可以补充像“超导技术”、“纳米技术”等,也可以让学生举一些身边发生的案例来进行说明。教材中技术的创新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历程,可以理解为技术的创新不是一帆风顺的,要培养自己百折不挠、实事求是、不怕困难、追求创新的良好态度与品质;技术创新没有止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谁也不知道将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这也正是创新对人类富有挑战意义的魅力所在。
技术的综合性,教材分成了三块进行了阐述:一是技术具有跨学科性,每项技术都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多方面的知识,教材举了小板凳的例子,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一些身边的常用物品加以阐述;二是技术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技术与科学这两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人们无意识的混淆起来,所以教材先从概念上、研究的方法上等等多个维度进行比较说明,然后通过实例来让学生理解。最后通过“联体婴儿”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科学与技术总是紧密联系,谁也离不开谁。第三块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这里主要是阐述的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技术与艺术是两个不同的学科领域,在这里不能只讲关系而不讲区别,初学技术设计的学生在产品设计时,很多都是在进行艺术设计,如外观的设计,色彩的设计等,所以在讲这一部分内容是,最好能针对几件物品进行实际分析,让学生明白艺术设计对技术产品的设计的作用在那里,这对学生今后的技术设计是大有帮助的。
技术的两面性,教材从任何事物客观上都具有两面性得出,技术可以给人们带来福音,也可能带来危害。然后通过举例帮助学生理解。然后又从技术的实用性若被少数人盲目地追求,发展到不恰当的地步,就会给更多的人带来危害。这是本节的又一重点,技术的本意是要为人服务的,在技术发明和使用的过程中,应避免急功近利、目的不良、使用不当的情况发生,始终坚持技术造福人类的信念。这是所有关于这一部分案例分析的主旋律,要采取客观分析,积极引导从而形成学生正确的技术价值观。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人类的伦理道德观念也一次次地受到挑战,关于这一问题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引起学生对此问题的关注和深入而负责任的思考。
对技术的专利性,教材用的篇幅虽然最多,但它并不是本节的重点,只要求学生知道和了解即可。教材从技术是技术发明者智慧和劳动的结晶,说明技术发明者应当享有一定的权益,引出知识产权的概念,并用“小辞典”的方式对其内涵进行完善。再通过“复印机”的案例让学生体会专利的保护作用。这时可能有的同学会认为施乐公司太坏了,专利制度不好。教材随后就指出了专利制度的重要性:“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对知识的尊重和保护,可以保持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使技术创新活动走向良性循环”。最后通过流程图的形式介绍申请专利的过程和方法。并通过“马上行动”让学生现场模拟,化抽象枯燥为形象有趣,从而加深印象。
七、教学用具
圆珠笔、假冒清华紫光的优盘、盗版书籍、盗版光盘、专利证书、多媒体等。
八、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案例引入,小组讨论,理论解析,探究与练习、课内外调研。
九、教学构思与流程
以课程的标准相关内容为依据,重点突出教材的“以人为本的”的技术设计理念,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我的教学构思如下:
1.投影助听器的图片,从助听器解决了什么具体问题,引出技术的目的性。
2.学生举例空调、洗衣机等等,这些技术是为了达到人们的什么目的?再次强调技术“因人而生、为人服务”。
3.提出问题:“现在还有人买单缸或者双缸洗衣机吗?”得出创新是技术的核心,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
4.通过阅读课本“显示器的革新与电视机的创新”的案例得出:人的愿望没有极限,创新也就没有极限。请学生发挥想像:你希望将来的电视机是什么样子。
5.技术具有综合性,让学生通过“马上行动”对小凳子的分析,理解技术的跨学科性。
6.提问学生“谁知道科学与技术有何不同?”看书后“马上行动”让学生举例。至于科学与技术的联系可在课本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