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汇总
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和能量的学科,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科学。
八年级物理主要介绍了力学、热学、光学和电学等方面的知识。下面是北
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的汇总。
一、力和运动
1.力的性质: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测力计。
3.力的合成:力的平行与共线的合成;力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法则。
4.物体的平衡:物体的平衡条件;重力、支持力、摩擦力之间的关系。
二、机械能、功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1. 功的概念和计算:功 = 距离× 力× cosθ。
2.功的效果: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3. 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机械能 = 动能 + 势能,动能= 1/2mv²,
势能 = mgh。
4.机械能守恒定律:完全机械能守恒。
三、热学
1.热学基本概念:温度、热量、热平衡。
2.热量的传递:导热、对流、辐射。
3.传热的应用:绝缘、散热、保温。
4.内能和状态变化: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质状态的变化。
5. 比热容的计算:Q = mcΔT。
四、光学
1.光的直线传播:光的传播路径、光的反射、光的折射。
2.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之间的关系。
3.光的成像和光学仪器:凸透镜的成像;放大镜和显微镜原理。
五、电学
1.电荷和电场:电荷的性质;电场的概念和电场力线。
2.电场中的电荷:点电荷电场的计算;电场强度和电场线。
3.电和电流:电流的概念;电流强度和电流的计算;电阻和电阻率。
4.电路基本定律: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
5.串联和并联电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性及计算。
6.静电场与静电能:电容器和电容的概念;电容和电压之间的关系。
八年级北师大版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北师大版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学好物理课后要及时的复习、总结。课后的复习除了每节课后的整理笔记、完成作业外,还要进行章节的单元复习。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八年级北师大版物理全册知识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八年级北师大版物理全册知识点《物态及其变化》知识点一、物态学习目标1.认识并能分辨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2.了解三种物态的特性。内容精讲1.物质三种状态的特点及物态变化原因剖析:一般而言,物质以三种不同状态存在着,即固态、液态和气态。不同状态下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物理特征。固态: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没有流动性。例如:铁块、木头、玻璃等。液态:具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形状,有流动性。例如:水、酒精等。
气态:没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有流动性。例如:氢气、氧气等。三态物质之所以会有不同的特点,就是由于物质分子的排列方式不同造成的。固态物质中分子与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有规则,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将分子凝聚在一起。分子来回振动,但位置相对稳定。就像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身子可以来回晃动一样,如图1-1-1甲所示。因此,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小。就像我们在自己的教室中交换座位,但又没离开教室一样,如图1-1-1乙所示。因此,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且具有流动性。气态物质中:分子间距很大,并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之间的作用力很小,分子极度散乱。就好比我们在操场上四处奔跑,如图1-1-1丙所示。因此
气体没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易压缩,具有流动性。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打盹会做梦,学习会圆梦。要想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则需要实际行动起来,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习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八年级物理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复习知识点
第1节力
1、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包括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使静止的物体运
动、使物体速度的大小、方向发生改变;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2、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在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
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越长。有时还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4、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
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第2节弹力
1、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做弹性。
物体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不能完全复原。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原理:弹簧受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
北师大版初二物理知识点
北师大版初二物理知识点
〔〔八班级〕物理〕上册学问点
第一章机械运动
常考点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转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改变”)
2.运动的描述
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3.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转变。
4.比较快慢〔方法〕: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
5.速度(常考点)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
单位:m/s、km/h;关系:1m/s=3.6km/h;1km/h=1/3.6m/s
6.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公式:v=s/t速度与时间路程改变无关
7.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
公式:v=s/t
8.平均速度的测量
原理:v=s/t
工具:刻度尺、秒表
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
留意:肯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
9.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象
其次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常考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由于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知识要点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一、物态
1、物质存在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空隙。当物质处于固态时,引力作用较强,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之间空隙很小,每个分子只能在原位臵附近振动,所以固态物质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固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足以使它们离开原来的位臵,而在其他分子之间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形式存在。
如果温度再升高,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会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地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气态的形式存在。
二、温度的测量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2、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压强为1.01×10⁵Pa),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
定为0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4、温度计的使用:
(1)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时再读数。
(2)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4)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5、体温计: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
三、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1节力
1、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转变运动状态,包括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使静止的物体运
动、使物体速度的大小、方向发生转变;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2、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在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
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越长。有时还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4、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
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状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第2节弹力
1、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的外形的特性叫做弹性。
物体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外形的特性叫做塑性。
弹簧的弹性有肯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不能完全复原。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原理:弹簧受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
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构造:弹簧、挂构、指针、刻度牌、外壳。
弹簧测力计使用:使用前:①观看它的量程(测量范围),加在它上面的力不能超过它的
量程。②观看分度值,即认清它的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③检查它的指针是否指在“0”刻度,测量前应当把指针调整到指“0”的位置上。
北师大版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1、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气态、液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
3、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4、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5、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1.01×105
Pa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水
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6、温度计的使用:
⑴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不再变化时再读数,
⑵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
⑶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⑷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7、体温计: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
8、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9、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熔点即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如:金属、食盐、明矾、石英、冰等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变软、变稀变为液体。如:沥青、松香、玻璃
10、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11、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12、影响蒸发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面的空气流通速度。
13、物理降温:在需要降温的物体表面,涂一些易挥发且无害的液体,通过液体蒸发吸热来达到降温的效果。
14、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6篇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6篇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1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符号:t 单位:摄氏度)。
瑞典的摄尔修斯规定:①把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②把1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③把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一℃。
3、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做到以下三点: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物体中;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
4、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构造量程分度值用法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35-42℃ 0.1℃ 离开人体读数,用前需甩实验温度计无 -20-100℃ 1℃ 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寒暑表无 -30 -50℃ 1℃ 同上。
5、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6、熔点和凝固点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晶体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温度②继续从外界吸热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条件:①达到凝固点温度②继续向外界放热「记忆」常见的一些晶体与非晶体。
7、汽化与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
初二物理各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一、物态变化温度
常见物质的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固态: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液态: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形状
气态:没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物质有一种状态别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做物态变化
我们用温度表示物质的冷热程度
测量温度的仪器叫做温度计
二、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至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反之叫做凝固
晶体有固定的熔点,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吸热不升温,在凝固的过程中放热不降温。
三、汽化和液化
物质由液态至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反之叫做液化。
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蒸发
蒸发是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在任何温度下都进行,蒸发时吸热。
影响蒸发的因素:
液体表面积、液体温度、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
沸腾
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现象
液化的方法
降低气体温度
压缩气体体积
四、升华和凝华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反之叫做凝华。
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
一、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
长度的国际单位:米
体积的国际单位:立方米
二、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
质量的国际单位:千克
三、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
密度的国际单位:千克每立方米
密度的国际单位:克每立方厘米
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计算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
一、运动与静止
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先要选定一个物体作为参照,这个被选中的物体就叫做参照物。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就叫做机械运动,通常简称为运动。
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是曲线运动。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全
册知识点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
《透镜及其应用》知识点
一、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
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
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高
二、透镜
1、
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 )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 ):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
点叫焦点。
焦距(f ):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 典型光路
3
表: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1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符号:t 单位:摄氏度<℃>)。
瑞典的摄尔修斯规定:
①把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
②把1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
③把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一℃。
3、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做到以下三点: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物体中;
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
4、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构造量程分度值用法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35-42℃ 0.1℃离开人体读数,用前需甩实验温度计无 -20-100℃ 1℃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寒暑表无 -30 -50℃ 1℃同上。
5、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6、熔点和凝固点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晶体熔化的条件:
①达到熔点温度
②继续从外界吸热
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条件:
①达到凝固点温度
②继续向外界放热「记忆」常见的一些晶体与非晶体。
7、汽化与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上下全册,略详)汇总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知识要点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一、物态1物质存在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空隙。当物质处于固态时,引力作用较强,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之间空隙很小,每个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动,所以固态物质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固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足以使它们离开原来的位置,而在其他分子之间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形式存在。
如果温度再升高,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会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地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气态的形式存在。
二、温度的测量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2、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1.01x105Pa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4、温度计的使用:
(1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时再读数。
(2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4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5、体温计: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
三、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北师大版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1、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气态、液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
3、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4、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5、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1.01×105
Pa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水
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6、温度计的使用:
⑴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不再变化时再读数,
⑵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
⑶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⑷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7、体温计: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
8、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9、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熔点即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如:金属、食盐、明矾、石英、冰等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变软、变稀变为液体。如:沥青、松香、玻璃
10、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11、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12、影响蒸发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面的空气流通速度。
13、物理降温:在需要降温的物体表面,涂一些易挥发且无害的液体,通过液体蒸发吸热来达到降温的效果。
14、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知识要点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一、物态1物质存在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空隙。当物质处于固态时,引力作用较强,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之间空隙很小,每个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动,所以固态物质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固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足以使它们离开原来的位置,而在其他分子之间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形式存在。
如果温度再升高,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会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地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气态的形式存在。
二、温度的测量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2、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1.01×105Pa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4、温度计的使用:
(1)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时再读数。
(2)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4)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5、体温计: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
三、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
《透镜及其应用》知识点
一、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高
二、透镜
1、
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 )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
F ):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
点。
焦距(f ):焦点到凸透镜
光心的距离。 2、 典型光路
3、填表: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F 分虚实,2f 大小,实倒虚正,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
第一节物体的尺度和测量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基本尺度;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及其之间的换算关系; 3.知道体积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及其之间的换算关系;
4.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会正确使用量筒(杯)测量液体的体积和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5.知道测量的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会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6.了解测量有误差,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
教学内容:
1.长度、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1)符号:L。
(2)单位:
①国际单位:米(m)
②常用单位: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μm) 纳米(nm)
(3)单位换算关系:
1km=1000m=103m;1m=10dm=100cm=1000mm=103mm;1mm=1000μm=103μm;1μm=1000nm=103nm。
2.测量工具:
(1)刻度尺(最常用)、三角尺、卷尺、皮尺。
(2)精密仪器: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激光测距仪。
3.体积、体积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1)符号:V。
(2)单位:
①国际单位:立方米 (m3)
②常用单位:立方分米(dm3)立方厘米(cm3)升(L)毫升(mL)
(3)单位换算关系:
1m3=103dm3 =103L;1L=1dm3 1dm3=103cm3 =103mL; 1mL=1cm3
4.测量工具:
(1)刻度尺:规则物体的体积。
(2)量筒或量杯:液体或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5.量筒(杯)的正确使用:
(1)测量前:①选:选择量程与分度值适当的量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
《透镜及其应用》知识点
一、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二、透镜
1、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典型光路
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
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度,目的是:使烛焰的
屏中央。
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
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
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
⑴u =f 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⑵u =2f 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⑷成实像时:
⑸成虚像时: 四、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2、近视及远视的矫正:近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运动和力》知识点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
6、力的测量:
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
A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 、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 、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物距减小 (增大) 像距增大 (减小) 像变大
(变小)
物距减小 (增大) (增大)像变小
(变大)
D、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表示法: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二、惯性和惯性定律:
1、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3、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三、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四字概括“一、等、反、一”。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