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的毒性、可燃性、还原性的联合实验设计
探究一氧化碳的性质
环节(一)
引入课题。
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提供有关煤气中毒的新闻报道,提出有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煤气中毒由什么气体引起?
2、CO来源?
3、人为什么不易察觉到它的存在而发生煤气中毒?
学生思考,猜想,讨论有关问题。
从日常生活入手,让学生感知化学来源于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演示实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分析]解释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讲述]利用CO的还原性,可用一氧化碳来还原冶炼生铁。
[学生讨论]
学生在C还原氧化铜实验基础上改进装置。
学生观察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描述实验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加深对物质还原性的认识。
引导学生在已知实验基础上改进装置。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实验能力。
学生认真观察,设计检验产物方法,描述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想:煤气在生活中应用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煤炉中发生的反应。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体会化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四)
一氧化碳的毒性
一氧化碳的毒性
[实验]一氧化碳的毒性实验
2、通过对一氧化碳毒性认识,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实验分析能力和设计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2、感受化学在科技生产和生活中应用。
3、认识事物的两面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一氧化碳的毒性、可燃性、还原性。
(二)学生情况分析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1.采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参与一氧化碳的制备和性质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利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比较、归纳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差异,提高分析、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填空题:检验学生对一氧化碳相关概念的记忆。
-计算题:训练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应用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一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潜在危害。
3.家庭实验:请学生在家中尝试以下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利用一氧化碳的可燃性,进行简单的燃烧实验。
-探究一氧化碳的毒性,了解其对生物体的影响。
-性质差异分析:引导学生比较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总结二者差异的原因。
-应用与危害: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一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潜在危害。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一氧化碳相关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
-总结提升:通过问题讨论、学生分享等环节,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教学评价:
-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实验、讨论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果评价:通过课后作业、阶段测试等方式,检测学生对一氧化碳知识的掌握程度。
-情感态度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态度、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
4.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一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潜在危害;
-防范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一氧化碳性质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防范意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co中毒实验报告
co中毒实验报告CO中毒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一氧化碳(CO)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并探讨其中毒机制,为预防和治疗CO中毒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设计1. 实验对象:健康成年人志愿者10名。
2. 实验组与对照组: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人。
3. 实验条件:在密闭的实验室环境下进行,温度保持在25℃,湿度保持在50%。
4. 实验过程: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暴露于一定浓度的CO气体和纯净空气中,每次暴露时间为2小时,共进行5次。
三、实验结果1. 实验组表现:实验组成员在CO气体暴露后出现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且症状逐渐加重。
其中3名实验组成员在第3次暴露后出现意识模糊,丧失行动能力。
在第5次暴露后,实验组成员有2人出现昏迷状况。
2. 对照组表现:对照组成员在纯净空气中暴露后未出现任何不适症状。
四、实验分析1. CO中毒机制:CO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其中毒机制主要是通过血红蛋白与CO结合形成CO血红蛋白,阻碍了氧气的运输和释放,导致组织缺氧。
此外,CO还会干扰细胞内的能量代谢和氧化磷酸化过程,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产生直接损害。
2. CO中毒程度与暴露浓度和时间有关:实验结果显示,随着CO暴露浓度和暴露时间的增加,实验组成员的中毒症状逐渐加重。
这表明CO中毒的严重程度与暴露浓度和时间呈正相关关系。
3. 个体差异:实验组中有部分成员在较短暴露时间后就出现了严重中毒症状,而其他成员则相对耐受。
这可能与个体的生理差异、代谢能力以及暴露前的健康状况有关。
五、实验结论1. CO中毒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CO中毒可导致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轻度症状,严重时还可引起意识模糊、昏迷甚至死亡。
因此,应高度重视CO中毒的预防和治疗。
2. 暴露浓度和时间是影响中毒程度的关键因素:暴露浓度和时间越高,中毒症状越严重。
3. 个体差异需要考虑:不同个体对CO的敏感程度存在差异,因此在预防和治疗CO中毒时应考虑个体差异的影响。
初三化学实验:探究一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初三化学实验:探究一氧化碳的性质教案探究一氧化碳的性质教案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有毒的气体,是一种常见的工业有害气体,也是一种常见的家庭中毒气体。
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对于我们及时发现和防治一氧化碳中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在初三化学中,一氧化碳是重点探究的对象之一,本文将分享初三化学实验中探究一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一、实验目的1.探究一氧化碳的密度和溶解度。
2.检测一氧化碳的燃烧性质。
3.了解一氧化碳的有毒性质。
二、实验原理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根据物质的密度公式:密度=质量÷体积,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一氧化碳和空气在容器内留下的高度差,求得一氧化碳的密度。
同时,一氧化碳是不易溶于水的气体,我们可以通过将一氧化碳通入水中,观察水的溶解度变化来了解其物理性质。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气体,它在空气中易于燃烧,可以作为还原剂,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三、实验步骤1.实验前准备(1)确定实验器材:气泵、量筒、烧瓶、加热器、餐刀等。
(2)确定实验物质:一氧化碳、空气、水。
(3)将一氧化碳加热至沸腾状态(70℃左右),放置10分钟,排出其中所残的空气。
2.实验操作(1)将加热器上方的瓶盖取下,将一氧化碳注入到量筒中。
(2)将量筒上方的气泵接口与瓶盖的孔相连。
(3)打开气泵,将一氧化碳通入到烧瓶内。
(4)将烧瓶充满水,并将餐刀压缩在烧瓶口的下方。
(5)将烧瓶加热,观察水面上是否有气泡产生。
(6)关闭气泵,等待一段时间,对烧瓶中的一氧化碳进行燃烧实验。
3.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一氧化碳泄漏造成伤害。
(2)离开实验室后,要及时清洗所有器材,以避免一氧化碳残留。
四、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一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轻,溶解度较小。
2.烧瓶中的一氧化碳可以通过燃烧将其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能量。
3.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气体,长时间吸入会引起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一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一氧化碳的性质教案【篇一:一氧化碳教案(一)】[一氧化碳教案(一)]一氧化碳教案(一)一氧化碳的性质:从co和的化学式可以看出:co分子比分子少1个氧原子,一氧化碳教案(一)。
由于分子构成的不同,两者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别。
(结构决定性质)。
【指导阅读】阅读97页第1自然段(注意与物理性质的比较)。
1.物理性质:co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提问:制取co气体时应如何收集?归纳:不宜用排空气法收集,因co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很接近,而且有剧毒。
应采用排水法收集。
2.化学性质:(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现象:发出蓝色火焰、放热。
特别指出:和其他可燃气体一样,点燃co之前必须先验纯。
提问:为什么要验纯?怎样验纯?明确:若co不纯,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因co的爆炸极限是12.5%~74%。
验纯的方法同氢气的验纯。
讲述: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就是co在燃烧时所产生的。
(引导学生看图课本第97页5-22)。
水煤气是co和的混合气。
引导回忆: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还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如氢气还原氧化铜。
设问:co是否也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元素?演示:指导学生思考:①实验的仪器、药品有哪些?②课本上图5-23、图5-13、图5-18有什么明显区别?③主要操作步骤有哪些?要求学生观察:①玻璃管中发生了什么变化?②澄清石灰水溶液中产生了什么现象?让学生分析有关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归纳并出示小黑板:药品:co、cuo、溶液。
仪器:铁架台、玻璃管、单孔橡皮塞、双孔橡皮塞、酒精灯、导管、细口瓶、气球。
步骤:①先通一会儿co气体;(为什么?)②点燃酒精灯加热;③停止加热;④处理收集到的尾气,化学教案《一氧化碳教案(一)》现象: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为光亮的红色固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co使cuo还原成cu,同时生成。
在该反应中,co是还原剂,表现出还原性。
(2)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强调:①co必须干燥、纯净。
一氧化碳的可燃性与还原性实验改进
图14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实验改进的优点 第一,让一氧化碳先与石灰水接触,可以使学生明 白一氧化碳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第二,用铜丝转换成氧化铜,操作简单,实验现 象对比性强,能够循环使用无数次,药品使用量少,节 约环保。 第三,直接使用纯净的一氧化碳做实验,一氧化碳 使用量又少,可以省略尾气的处理,简化了实验操作过 程,提高了实验的效率。 第四,让铜丝缠绕在封口粗导管上,由于玻璃传热 性差,储存热量多,即使在室温比较低的时候,也能够 使实验做成功,实验的成功率高。 第五,让一氧化碳在封闭的环境里进行实验,没有 逸撒出来污染教学环境,确保了师生的健康。 第六,使用封口粗导管,可以避免玻璃棒加热容 易断裂的缺点,使实验装置组成后,可以长期使用。
一氧化碳的可燃性与还原性实验改进*
潘国荣 白显圣 黄 诚
摘 要:介绍了与自制仪器改进有关的一氧化碳可燃性、还原性的实验,现象明显,有利于学生对一氧化碳性质的认识。 关键词:一氧化碳;可燃性;还原性;实验;改进
由于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的气体,因此现行初中化 学教科书[1-6]中基本上只是保留了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 实验。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条件是高温,需要 用到酒精喷灯,酒精喷灯使用不方便,成功率低,这个 实验往往就成了摆设,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应该恢 复原来人教版教科书[7]中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实 验,并作适当的改进,方便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 从直观上加深对一氧化碳化学性质的认识。
2019 年 6 月 总第 316 期
47
实验设计与改进
烧实验改进中已经作了说明[8]。 还原性实验设计中,仪器装置大而笨重,需要一
氧化碳比较多,因而一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的数量也比 较多,操作比较麻烦,不适宜学生作探究实验使用。
co中毒实验报告
CO中毒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CO中毒情况,研究CO中毒对人体的影响,并探讨应急处理和预防CO中毒的方法。
实验结果表明,CO中毒会导致头晕、心慌、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导致死亡。
在遭遇CO中毒事故时,应尽快采取紧急措施,并进行安全撤离。
此外,应定期检查和维护燃气设备,提高室内通风条件,以预防CO中毒的发生。
1. 引言CO(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刺激性的气体,但具有强烈的毒性。
在封闭环境中,一氧化碳的积聚会导致中毒,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对于CO中毒的研究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2. 实验设备和方法本实验使用了以下设备和方法:•CO气体生成器:通过化学反应产生一氧化碳气体,模拟CO中毒情况。
•实验室动物:选择小白鼠作为实验对象,用于观察CO中毒对其的影响。
•试管、量筒、温度计等实验器材:用于实验的操作和数据记录。
实验步骤如下:1.设置实验环境:确保实验室通风良好,并保持环境温度适宜。
2.放置小白鼠于实验室封闭容器中,容器内注入一定浓度的CO气体。
3.观察小白鼠的行为和症状:记录小白鼠在CO气体环境中的反应和表现。
4.测量环境参数:测量实验环境中CO气体的浓度、温度等参数。
5.实验结束后,将小白鼠及时转移到通风良好的环境中,观察其恢复情况。
3.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CO气体环境中,小白鼠很快出现了明显的中毒症状。
首先,它们表现出头晕、乏力和食欲不振的症状,接着出现呼吸困难、心慌和疲劳等症状。
在高浓度CO气体下,小白鼠甚至出现了昏迷和死亡。
此外,测量到的环境参数显示CO气体浓度随时间增加,而温度保持相对稳定。
CO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小白鼠的症状迅速加重。
4. 讨论CO中毒的症状和实验结果与人体中毒症状相似,因此可以推测,CO中毒对人体的影响也是类似的。
CO具有较高的亲和力,会与血红蛋白结合,阻碍氧气的运输和供应,导致细胞无法正常进行呼吸作用。
这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障碍,最终导致中毒症状和器官功能衰竭。
CO防中毒报告
CO防中毒报告概述CO(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有毒气体。
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的CO气体中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甚至导致死亡。
CO防中毒报告旨在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建议,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预防CO中毒事件的发生。
了解CO的来源CO主要来自燃烧过程,如燃烧煤炭、天然气、柴油、木材等。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CO来源包括家庭暖气系统、车辆尾气、燃气灶、燃气热水器等。
因此,了解CO的来源是预防中毒的第一步。
安装CO报警器CO报警器是预防CO中毒的重要设备。
它能够监测室内CO浓度,并在浓度超过安全阈值时发出警报。
在家庭和办公场所中,每个房间都应该安装CO报警器,尤其是睡眠区域和燃气设备附近。
确保定期检查CO报警器的电池,并定期测试其功能是否正常。
检查燃气设备和通风系统燃气设备是CO产生的主要源头之一。
定期检查和维护燃气锅炉、燃气灶具、燃气热水器等设备的状况非常重要。
如果发现任何问题,如煤气泄漏、烟道堵塞等,应立即采取措施修理或更换设备。
同时,保持通风系统的畅通,确保室内空气流通,有助于排除CO气体。
使用燃气设备的注意事项使用燃气设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不要在室内使用燃烧炉或烧烤设备。
- 不要在关闭门窗的情况下使用燃气设备。
- 不要将燃气设备用于不适当的用途,如取暖或干燥衣物。
- 使用燃气设备时保持警惕,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室内。
处理CO中毒的紧急措施如果怀疑中毒或CO报警器发出警报,请立即采取以下紧急措施: 1. 立即撤离室内,前往室外呼吸新鲜空气。
2. 拨打急救电话(例如120)并向医护人员说明情况。
3. 尽量不要返回室内,等待专业人员的指示。
结论CO中毒是一种严重的健康威胁,但通过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发生中毒的风险。
了解CO的来源、安装CO报警器、定期检查燃气设备和通风系统以及正确使用燃气设备都是预防CO中毒的重要步骤。
同时,对于紧急情况,我们需要知道如何正确处理CO中毒事件,并及时寻求专业救助。
CO教学设计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1、教材分析内容分析:关于一氧化碳的教学,教材主要通过一些课件演示实验,让学生归纳它的可燃性、还原性和毒性。
教材还注意到了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讨论的形式提出“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含一氧化碳)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发生煤气泄漏应当怎么办?”等一些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分组协作学习、实验探究2、教学思路与设计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二氧化碳、木炭的有关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分析、比较、研究得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性质上的区别与联系,木炭、和一氧化碳这两种常见的还原剂还原氧化铜的装置、操作、现象等的区别与联系,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有害气体的实验,注意培养学生能根据其性质设计出合理有效的尾气处理方法的习惯和能力。
一、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知道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原理及使人中毒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件演示实验加深对一氧化碳毒性的理解,培养安全意识;通过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课件演示实验,强化实验操作的细节和规范;通过讨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尾气如何处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讨论交流、解决问题,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氧化碳毒性、可燃性、还原性的探究,懂得要一分为二地对待事物、看待事物;培养勤于思考的科学习惯。
关注与一氧化碳有关的社会问题,主动参与社会决策,为保护环境、美化地球献计献策。
二、教学内容分析设问质疑、呈示目标——通过课件(煤气中毒的新闻报道),引出教学任务(一氧化碳),将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学习任务中来。
通过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的构成不同,决定了两者性质的差异,使学生对此产生困惑(好奇)并对学习活动产生积极的兴趣和动机。
互动交流——教师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是善于归纳问题的指导者,更是教学活动的调节者和组织者。
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探究和讨论中掌握知识,获得发展。
《一氧化碳》 教学设计
课题:《一氧化碳》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1.本课题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的内容,教材中分析本课教学内容的篇幅较少,首先从一氧化碳无色无味的物理性质入手,紧接着转入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可燃性,通过煤炉中一氧化碳的燃烧说明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然后介绍了一氧化碳的毒性和使人中毒的原因,并以讨论的形式提出“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的气体?如发生煤气泄漏应当怎么办?”等一些实际问题。
最后重点介绍了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及其用途。
2.本节内容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一氧化碳是学生初中学习的第一个有毒物质,是典型的环保素材、自我保护素材。
对一氧化碳的学习,既可满足九年义务教育对知识普及的要求,同时又可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环保的能力。
3.本节内容上承单质碳、二氧化碳的结构、性质、用途等知识,下跟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是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中重要的一部分。
它是对前面所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补充和完善,同时为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其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的介绍也为高中阶段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分析能力,并且通过前面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碳的还原性的学习,掌握了利用物质的性质来判断其用途的规律方法。
知道了碳燃烧的两种不同产物,对于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现象也经常看到,所以学习难度不大。
但是学生对于家庭生活中燃气的一些使用常识缺乏全面细致的了解。
对于一氧化碳的毒性在以前的生物的学习中已经,但是一氧化碳中毒后应采取什么措施还不是很清楚。
对于一氧化碳和氧化铜的反应现象学生通过视频中的实验再现能做简单分析,但是不能认清一氧化碳还原性的本质。
(三)教学环境由于教材中对于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没有安排特定的演示和探究实验,使学生对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缺乏感性认识。
关于碳的还原性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碳的还原性及其应用;2. 掌握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方法;3.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反应过程。
二、实验原理碳是一种具有还原性的非金属元素,在一定条件下,碳可以将某些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
本实验以碳还原氧化铜为例,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反应过程。
反应方程式:C + 2CuO → 2Cu + CO2↑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酒精灯、试管、铁架台、澄清石灰水、镊子、药匙;2. 试剂:碳(木炭)、氧化铜。
四、实验步骤1. 取一只试管,加入少量氧化铜粉末;2. 用药匙加入适量的碳粉;3. 用镊子轻轻将碳粉与氧化铜粉末混合均匀;4. 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试管;5.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6. 将反应后的试管内的物质倒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现象。
五、实验现象与结果1. 加热过程中,试管内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表明氧化铜被还原成铜;2. 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生了二氧化碳;3. 反应结束后,试管内剩余少量黑色粉末,表明氧化铜已完全还原。
六、实验分析1. 实验过程中,碳与氧化铜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碳作为还原剂,将氧化铜还原成铜,同时自身被氧化成二氧化碳;2. 氧化铜的还原过程:CuO → Cu + 1/2O2;3. 碳的氧化过程:C + 1/2O2 → CO2;4. 实验现象表明,碳具有还原性,可以将氧化铜还原成铜,同时产生二氧化碳。
七、实验结论1. 碳具有还原性,可以将氧化铜还原成铜;2. 实验现象与理论相符,验证了碳的还原性;3. 本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有助于学生了解碳的还原性及其应用。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防止烫伤;2. 加热时,控制好火候,避免试管破裂;3. 实验结束后,将试管内的物质倒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现象,确认二氧化碳的产生;4. 实验操作过程中,注意实验数据的记录,以便分析实验结果。
九、实验拓展1. 研究不同碳源对氧化铜还原反应的影响;2. 探讨碳还原氧化铜反应的最佳条件;3. 将碳还原氧化铜反应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如金属冶炼等。
一氧化碳教案
一氧化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气味、状态、密度和溶解性等。
(2)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和毒性。
(3)理解一氧化碳在生活和工业中的用途以及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对一氧化碳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等方法处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物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尤其是可燃性和还原性。
(2)一氧化碳的毒性及预防措施。
2、教学难点(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原理和操作。
(2)对一氧化碳可燃性和还原性实验现象的分析和理解。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煤气中毒的新闻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一氧化碳。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煤气中毒是怎么回事吗?为什么会发生煤气中毒?”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讲授新课(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展示一瓶一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一氧化碳有气味吗?它的密度与空气相比如何?溶解性又怎样?”然后讲解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略小于空气,难溶于水。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演示一氧化碳燃烧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为:产生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引导学生写出一氧化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CO + O₂= 2CO₂。
强调一氧化碳是一种可燃性气体,点燃前需要验纯。
②还原性讲解一氧化碳的还原性,通过演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为:黑色的氧化铜粉末逐渐变成红色,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023年一氧化碳的教案
2023年一氧化碳的教案2023年一氧化碳的教案1一、教学理念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在学习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并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常识进行教学情景的创设,使得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去认识和感知化学学习的奥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3)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经过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用浸过石蕊溶液的小花来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1.二氧化碳的密度和水溶性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以及碳酸的不稳定性。
四、教学策略1.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多次接触和了解过二氧化碳的一些性质,因此教师在引入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和归纳,这样,除了可以培养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以外,还可以避免重复与罗嗦。
2.教材首先介绍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然后讲二氧化碳的性质,这就使得教师不得不把二氧化碳的性质(密度比空气大和可溶于水)在讲解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就直接告诉学生。
而在课题3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为了使这一教学重点得以突出,教师配合课本120页的习题4设计了一个学生探究活动──让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和可溶于水”的性质进行实验设计。
CO教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阿坝师专罗皓桓(20091218)教学设想1、教材分析案例章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内容分析:关于一氧化碳的教学,教材主要通过一些演示实验,让学生归纳它的可燃性、毒性和还原性。
教材还注意到了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讨论的形式提出“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含一氧化碳)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发生煤气泄漏应当怎么办?”等一些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分组协作学习、实验探究2、教学思路与设计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二氧化碳、木炭的有关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分析、比较、研究得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性质上的区别与联系,木炭、和一氧化碳这两种常见的还原剂还原氧化铜的装置、操作、现象等的区别与联系,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有害气体的实验,注意培养学生能根据其性质设计出合理有效的尾气处理方法的习惯和能力。
一、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知道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原理及使人中毒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加深时一氧化碳毒性的理解,培养安全意识;通过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强化实验操作的细节和规范;通过讨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尾气如何处理?”和教材P120习题5,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讨论交流、解决问题,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氧化碳毒性、可燃性、还原性的探究,懂得要一分为二地对待事物、看待事物;培养勤于思考的科学习惯。
关注与一氧化碳有关的社会问题,主动参与社会决策,为保护环境、美化地球献计献策。
二、教学内容分析设问质疑、呈示目标——笔者通过课件(煤气中毒的新闻报道),引出教学任务(一氧化碳),将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学习任务中来。
通过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的构成不同,决定了两者性质的差异,使学生对此产生困惑(好奇)并对学习活动产生积极的兴趣和动机。
一氧化碳还原性实验装置
一氧化碳还原性实验装置实验装置:一氧化碳还原性实验装置简介:一氧化碳(CO)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
它具有高度的还原性,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为了更好地理解CO的还原性质以及相关实验现象,我们设计了一种用于研究一氧化碳还原性的实验装置。
实验目的:通过一氧化碳还原性实验装置的搭建和实验操作,探索CO的还原性质,并分析实验结果,深入理解一氧化碳在还原反应中的作用。
实验原理:一氧化碳具有很强的还原性,能够参与各种氧化还原反应。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使用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一氧化碳气体与氧气反应的观察。
实验材料和设备:1. 一氧化碳供应器2. 气体收集瓶3. 氧气供应器4. 烧杯5. 火柴或点火器6. 过滤纸7. 实验台8. 试管架9. 试管夹10. 试管刷11. 密封胶带实验步骤:1. 搭建实验装置:将一氧化碳供应器和氧气供应器分别连接到气体收集瓶上。
2. 准备实验样品:将一定量的一氧化碳放入烧杯中。
3. 点燃一氧化碳:使用火柴或点火器点燃烧杯中的一氧化碳气体。
4. 观察实验现象:观察一氧化碳燃烧的火焰颜色和火焰的强度,并记录下来。
5. 过滤烟雾:将过滤纸放置在试管架上,用试管夹夹住过滤纸的一端。
将过滤纸的另一端放在烧杯上方,将实验现象产生的烟雾过滤掉。
6. 分析实验结果:观察过滤纸上的颜色变化,并结合之前观察到的火焰颜色和强度来分析CO的还原性质。
实验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要小心操作,保持实验室的通风良好。
2. 在进行实验前,确保实验装置连接稳固,避免气体泄露。
3. 进行燃烧实验时,要注意火焰的安全,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
4. 实验结束后,要彻底清洁实验装置和实验台,避免有毒气体残留。
实验结果和分析:根据实验步骤所述,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操作,并观察到了一氧化碳燃烧的现象。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一氧化碳燃烧时产生的火焰是蓝色,并且火焰呈现出一定的强度。
同时,我们通过过滤纸的观察发现,实验产生的烟雾颜色明显变黑。
实验活动1一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学生实验报告单
实验活动1一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学生实验报告单摘要:本实验利用甲醇和浓硫酸作为原料,在实验室中制备一氧化碳,并研究了一氧化碳的一些性质。
实验结果表明,通过适当的反应条件控制,可以稳定地制取纯度较高的一氧化碳。
引言:一氧化碳(CO)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
它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工业产品,广泛应用于化工生产、金属冶炼和燃烧工艺中。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室制取一氧化碳,并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
实验材料与设备:1.甲醇(CH3OH)2.浓硫酸(H2SO4)3.醇灯4.火焰架5.燃烧器6.实验室常用玻璃仪器实验过程:1.将甲醇倒入一个反应瓶中,并加入适量的浓硫酸。
2.将反应瓶安装在火焰架上,并点燃醇灯。
3.用燃烧器将火焰对准反应瓶口,并适当加热。
4.观察反应瓶的颜色变化,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可以看到反应瓶内产生了一种无色气体。
这种气体是一氧化碳,可以通过其特殊的性质进行确认。
一氧化碳是一种可燃气体,在空气中能够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为了检验反应产物是否为一氧化碳,我们将一根点燃的火柴放入反应瓶中。
实验现象:火柴在一氧化碳中能够燃烧,产生火焰。
解释:一氧化碳能够和氧气进行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当一氧化碳和氧气的体积比为1:1时,燃烧速度最快。
我们在实验中所制备的一氧化碳很可能满足这个比例,因此火柴能够在其中燃烧。
同时,一氧化碳也是一种有毒气体。
当一氧化碳被人体吸入后,它会与血红蛋白结合,降低氧气在血液中的传递能力,引起缺氧。
长时间吸入高浓度的一氧化碳会导致生命危险。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制取了一氧化碳,并研究了一些其性质。
实验结果表明,通过适当的反应条件控制,可以稳定地制取纯度较高的一氧化碳。
附录:本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1.在进行实验时,需要掌握一氧化碳的有毒性,保持实验室通风良好,避免一氧化碳积聚过多。
2.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火源的安全,防止发生意外。
3.在实验结束后,应将实验装置和反应物彻底清洗干净,防止残留物对实验室环境的污染。
2024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备课资料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2024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备课资料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反应。学生将学习二氧化碳的溶解性、酸性和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一氧化碳的毒性、还原性和燃烧反应。
B.引起火灾和爆炸
C.腐蚀呼吸道
D.导பைடு நூலகம்温室效应
填空题:
1.二氧化碳能溶解在水中,形成________。
2.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阻碍氧气的________。
简答题:
1.请简述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和酸性。
2.请简述一氧化碳的毒性和还原性。
教学反思
在教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和促进自主学习的过程。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
2.一氧化碳的毒性和还原性的理解。
教学准备:
1.教室环境布置,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
2.制作PPT和教学资料,准备相关的视频或图片。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相关的化学现象或实验,引发学生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兴趣。
2.讲解二氧化碳的分子结构和性质,通过实验演示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和酸性。
3.讲解一氧化碳的分子结构和性质,通过实验演示一氧化碳的毒性和还原性。
③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用途和环境影响。
2.艺术性和趣味性:
①利用色彩和图案,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区分和强调。
②设计有趣的图表和插图,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反应。
科学创新“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科学创新“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证明一氧化碳能使灼热氧化铜还原成铜,一氧化碳被氧化成二氧化碳。
同时使学生明确一氧化碳和氢气一样都具有还原性。
2 、让学生知道一氧化碳有毒,会对环境造成污染,通过气球收集尾气并引燃,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实验科学原理:1 、红色铜丝受热表面被氧化成黑色氧化铜。
2Cu+O2===2CuO2、炽热的氧化铜被一氧化碳还原成铜。
CO+CuO===Cu+CO23 、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生成。
CO2+Ca(OH)2===CaCO3↓+H2O4、尾气一氧化碳先用气球收集,再引燃。
2CO+O2===2CO2三、实验用品:分液漏斗、集气瓶(125ml、配双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弯管、玻璃片、水槽。
光洁铜丝若干、澄清的石灰水、储有一氧化碳的储气瓶。
气球、细线若干、火柴。
四、科学创新“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装置图。
五、实验操作步骤与现象。
1图1、如图1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
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取下集气瓶橡皮塞,并按图1所示,将铜丝绕在玻璃管如图的位置,并把气球固定在如图位置,(用细线把气球固定在玻璃管上,固定处不能漏气)2、首先把集气瓶盛满水,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再用排水法从储气瓶中集满一瓶一氧化碳气体,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而后取出水面,并倒放在桌面上。
3、然后点燃酒精灯,把玻璃弯管上的铜丝加热至红,离开火焰后观察(铜丝由亮红变黑)证明红色的铜丝表面被氧化成黑色氧化铜,接着把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再给铜丝少加热,取下集气瓶口玻璃片,立刻伸入集满一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并把橡皮塞塞紧,反应后观察(黑色变成红色),证明氧化铜被一氧化碳还原成铜。
4、最后,先在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澄清的石灰水,打开活塞,往集气瓶中滴加少量的澄清石灰水后,关闭活塞,并加以震荡,石灰水变浑浊,证明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有二氧化碳生成(如图2)。
5、待装置冷却后,打开活塞,向分液漏斗中加入足量的石灰水至玻璃弯管口,生成的二氧化碳被吸收,尾气一氧化碳排入气球中,(如图3)然后再用酒精灯引燃尾气。
化学九上教案新人教版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一氧化碳
第2课时一氧化碳【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通过对CO毒性的认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了解CO的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拉近化学与生活的距离。
【学习重点】一氧化碳的毒性、可燃性、还原性以及用途。
【学习难点】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课前准备】《精英新课堂》:预习学生用书的“早预习先起步”。
《名师测控》:预习赠送的《提分宝典》。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引言:你知道煤炉上层火焰的颜色吗?你知道那是什么气体在燃烧吗?听说过煤气中毒事件吗?又该如何预防呢?学完本节课你将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2.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研究解读,如果学生解读不准确或不到位,教师再进行补充。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提出问题:有人说我一闻到煤气的气味就把煤炉搬出屋外,不会发生一氧化碳中毒;还有人说临睡前在煤炉上和地面上放两盆水,就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以上两种说法真的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吗?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相关原因,了解CO的物理性质。
归纳总结:CO通常状况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行为提示:教会学生怎么交流。
先对学,再群学。
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分析答案,提出疑惑,共同解决(可按结对子学—帮扶学—组内群学来开展)。
在群学后期教师可有意安排每组展示问题,并给学生板书题目和组内演练的时间。
知识拓展:CO气体应采用排水法收集,因其难溶于水、密度与空气非常接近且有毒,故不可以用排空气法收集。
知识模块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CO的可燃性提出问题:碳有两种氧化物,前面已经学过二氧化碳,它们都是由碳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们的性质相同吗?为什么?讨论交流:从CO和CO2的组成元素和一个分子中原子个数不同讨论相关原因。
知识拓展:一氧化碳与氢气一样,不纯时点燃易发生爆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的毒性、可燃性、还原性的联合实验设计
一、改进实验的目的
初中化学介绍了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缺氧,甚至危及生命。
另外还介绍了一氧化碳的可燃性与还原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演示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实验,还原性实验由于在加热氧化铜时变色慢、耗时长,不便于演示,教师基本上都不做。
另外对于一氧化碳的毒性,由于没有直观实验,学生只能在头脑中打一个问号—-是真的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特设计了一套即可检验一氧化碳的毒性,又可检验一氧化碳的可燃性与还原性的联合实验装置。
整个反应只需一套装置,易于操作,耗时少,并且实验效果很好。
由于对一氧化碳的毒性实验使学生感受深刻,提高了学社的安全意识,在冬季取暖时能自觉地预防煤气中毒事件的发生。
二、实验仪器及试剂
大试管一个,双孔塞3个,单孔塞2个,锥形瓶1个,玻璃导管若干,酒精灯、铁架台、硬质玻璃管、小烧杯、试剂瓶各一个。
氧化铜、新鲜鸡血、小动物。
三、实验仪器装置图及仪器的组装说明。
(1)、制取氧化铜膜:用纸槽将氧化铜粉末送到玻璃管的中央,然后用胶头滴管伸入到管中给氧化铜滴水,等氧化铜成糊状后,转动玻璃管,使管内壁中央处形成一薄层氧化铜膜。
多余的氧化铜用力甩去,然后平持玻璃管,在酒精灯上将氧化铜烘干,备用。
(2)、在A装置的试管中加入新鲜的鸡血,B装置锥形瓶中装入小动物,D装置的试剂瓶中加入澄清的石灰水,将尾气导管伸到酒精灯火焰处,如上图所示连接好装置。
四、实验操作部分
(1)、毒性试验:打开K1,关闭K2,通入一氧化碳一段时间后,A 装置中新鲜鸡血由鲜红色变为暗紫色并凝结成块状,B装置中的小动物死亡,说明一氧化碳有剧毒。
(2)、可燃性实验:关闭K2,打开K1,检验一氧化碳的纯度后,在E处点燃,并观察火焰的颜色,然后在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
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一氧化碳能燃烧并且生成物为二氧化碳。
(3)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实验:关闭K1,打开K2,用酒精灯在氧化铜膜的下方加热,观察到涂有氧化铜膜的玻璃管形成光亮的铜镜。
并且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该实验证明了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将黑色的氧化铜还原为红色的铜,并且生成二氧化碳。
五、装置改进的意义
(1)、这套装置把一氧化碳的毒性、可燃性和还原性三个实验综合到一起,节约了实验时间。
(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往往耗时多,现象不明显,学生不容易观察,有时候氧化铜的量过多,实验时一不小心未还原的氧化铜与已还原的铜混合,致使现象不明显,说明不了问题。
而将氧化铜制成铜膜后,加热极短的时间,就可以看到被加热处变红,加热到一分钟以上就可以看到光亮的铜镜。
(3)、实验中产生的尾气如果排放到空气中,就会污染环境,这里将尾气通入到氧化铜膜的下方点燃,既利用了一氧化碳的可燃性来加热氧化铜膜,节约了能源,又减少了环境的污染。
(4)、将一氧化碳有剧毒这一摸不着,看不见的性质通过该装置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极具说服力。
(5)、将该装置稍作改动,给玻璃管和T形管之间加一个装有无水硫酸铜的干燥管,就可以做氢气的可燃性、还原性实验。
(白色的无水硫酸铜遇到反应生成的水后变为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