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城市规划的发展和主要理论与实践
20130623_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原理强化班(投影版)
![20130623_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原理强化班(投影版)](https://img.taocdn.com/s3/m/c92c0ff7770bf78a65295411.png)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汇总第章:城市与城市发展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年农业税退出历史舞台。
2006年2、2006)二元结构;22)收3、我国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1)二元结构;1/7;;3)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1/61/7入差距拉大1/6--入差距拉大1/6流动;44)城乡公共产品的供给严重失衡。
流动;4、五个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第章:城市与城市发展5、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城市(以科技为主体,以高技术为生活生产支撑,文化趋于多元)元)。
城市空间环境的)单中心到多中心6、城市空间环境的演进规律:1)单中心到多中心;2)平面到立体;3)从生产性空间到生活性空间;)从分离的均质空间到连续的多样空间4)从分离的均质空间到连续的多样空间。
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自然环境因素7、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经济与技术因素、政策制度因素。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城镇化的)集聚城镇化)郊区化第章:城市与城市发展8、城镇化的基本阶段:1)集聚城镇化;)集聚城镇化;22)郊区化;3)逆城市化;4)再城镇化。
9、城镇化方针:“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1010、、19571957,戈特曼,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戈特曼,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6+36+3。
1111、我国市治的特点,、我国市治的特点,广域性,是城区型和地域型相结合的行政区划模式。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中国城镇化的第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212、中国城镇化的、中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1)计划经济时代的国营企业;业;22)商品短缺时代的乡镇企业;3)市场经济早期的分散家庭工业;4)以外资及混和型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城市规划原理自己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自己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8416f9f19e3143323968936a.png)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篇:城市与城市规划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化1.城市的形成: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2.劳动大分工:第一次是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第二次是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3.城市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也可以叫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期,或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城市。
4.对城市有影响的因素:4.1.社会形态:如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
明显的如卡洪4.2政治制度:如封建社会,中国大多数都城的繁荣都是政治因素4.3经济发展:如东方的小农经济,欧洲的封建领主制5.城镇化的最简单定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换的现象和过程6.城镇化进程表现特征:6.1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6.2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6.3城镇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二、三产业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7.城镇化的S形曲线(又叫诺瑟姆曲线):超过30%进入快速提升阶段。
超过60%进去稳定发展阶段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1.中国古代的思想:1.1夏代(公元前21世纪起):对“国土”进行全面的勘探,天文学,水力学和居民点建设技术为中国沉思建设规划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2商代(公元前16世纪):开始出现城市的雏形,如河南偃师商城,还有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和今天湖北的盘龙城,安阳的殷墟。
1.3周代:结束游牧生活,兴建丰、稿两京。
召公和周公曾去相土勘探定测,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建设。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1.4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技术了周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市场的大小为一夫之地,方百步(140*140))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1.5战国时期,规划思想多元化:1.吴国国都阖闾城(苏州)—伍子胥利用江南水乡2.越国的范蠡利用孙子兵法为国都选址3.齐国临淄城,因地制宜,考虑自然地形4.江南淹城,城与河浑然一体,利于防御战国时期的著作1.《管子.度地篇》:居民点选址: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管子》认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是革命性著作,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还从城市功能出发,建立了理性思维和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2.《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问题做了阐述。
注册城市规划师: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和实践
![注册城市规划师: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和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5e2d125825c52cc58bd6be87.png)
注册城市规划师: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和实践
(一)当代城市规划所面临的社会和经济条件
1、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经济、社会和环境
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
2、知识经济、信息杜会和经济全球化
(1)知识经济:概念和特点
(2)信息社会:信息化对于知识经济的关键作用
(3)经济全球化
(二)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和理念
1、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考
2、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和区域发展:城市体系的结构重组
城市体系的结构重组:水平结构一垂直结构
经济中心城市:跨国公司总部、金融中心、生产性服务中心、
知识创新、信息/通讯/交通枢纽
(三)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
1、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规划实践
都市部落:紧凑的形态、适当的密度、混合用地、公共交通主导、面向步行者的街道、调适性强的建筑物
2、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实践
(1)发达国家的高科技园区
(2)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加工区:我国的城市开发区。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7dc6c7aa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b2.png)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作为城市化的主要方向,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理论、城市规划的实践与城市设计的实践三个方面阐述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重要性、意义和挑战。
一、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理论城市规划是一个相对新的学科,其核心是研究城市的组织结构、空间形态、功能布局和城市发展的规律。
城市设计则是将城市规划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创造出一个既具有人文关怀,又具有实用价值的城市环境。
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理论,不仅是指导城市建设实践的理论基础,也是城市形态和人居环境的主要技术依据。
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理论包括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形态理论、城市功能、城市生态、城市交通、社区规划、旧城改造等。
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形态理论主要研究城市建筑、公共空间、街道、广场、景观等城市形态表现形式与关系的规律;城市功能方面,主要是研究城市各种功能(如居住、商业、文化、教育、医疗等)的分布和布局;城市生态方面研究城市生态环境、生态保护、节能环保等问题;城市交通方面研究城市交通体系、交通管制、交通规划等;社区规划方面研究社会和人类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出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旧城改造方面研究现代城市环境对传统城市环境的影响,提出改善方案等。
二、城市规划的实践城市规划实践是城市规划的具体应用,旨在创造一个规范和有效的城市生活环境。
城市规划的实践与城市规划的理论相辅相成,城市规划的实践需要借鉴城市规划的理论,不断完善城市规划的理论体系。
城市规划的实践中,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人口增长、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问题。
城市规划要满足居民的最基本的居住和生活需求,并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城市规划实践需要根据具体城市情况制定具体的规划方案,切实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
城市规划实践需要注重社会公正,尊重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三、城市设计的实践城市设计实践是将城市规划的理论转化为实际建筑物和公共空间的创作过程。
(2021年整理)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
![(2021年整理)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f5fa36e4580216fc710afd5f.png)
(完整)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的全部内容。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一、古代城市规划思想考试大纲要求1。
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2. 了解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知识结构体系(一)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城市的历史约有5000年,中国最早的城市距今约有3500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东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儒家、道家和法家都自此形成并发展。
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
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变通2. 中国古代城市中最具影响的典型唐长安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达到近百万。
①中轴对称。
②东西两市。
③规整的方格路网,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通城门的道路为主干道。
④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设置坊墙,坊门朝开夕闭。
元大都①三套方城(内城、皇城和宫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②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借助京杭大运河舟车之利,促进了什刹海商业区的形成。
明清北京城①北部收缩2。
5km、南部扩展0.5km。
②突出8km中轴线。
③在城外设置天、地、日、月四坛。
④皇城南形成商肆。
(二) 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1。
规划学的理论与实践
![规划学的理论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a9dbfc21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a7.png)
规划学的理论与实践规划学是研究如何规划、设计和实施城市、地区、区域、国家及其它领域发展的学科。
规划学结合了经济学、社会学、环境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方法,通过分析、评价和决策过程,为社会提供发展方案和政策建议。
本文将探讨规划学的理论与实践,并讨论其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影响。
第一部分:规划学的理论规划学的理论源于20世纪初的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的实践。
早期的规划理论主要探讨城市和区域发展规划的制定方法,如通过收集数据、建立模型等方式来进行规划和预测。
随着时间的推移,规划学逐渐发展出了更多的理论体系,如决策理论、群众参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决策理论是规划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它强调规划过程中的决策制定和决策实施,通过分析和评估多种选择来确定最佳的决策方案。
规划决策必须考虑多种因素,如社会、经济、环境和政治因素等,并进行多方面的利益平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决策理论也逐渐借助信息技术来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数据分析和评估。
群众参与理论则强调公民参与城市和区域规划的过程。
公众的参与可以促进规划的民主化和充分反映社会各方面的意见。
群众参与可以在规划过程中单独或与其他方面的决策者共同参与,例如规划公众听证、调查和咨询等活动。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规划者更好地理解公众对发展的需求和期望,并根据公众的声音来做出更有效的决策。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最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新理论体系。
它强调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规划过程中将社会和环境问题综合考虑。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传统规划学有着很大的区别,传统规划学往往强调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而可持续发展则要求规划者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经济增长。
这些新的理论可以帮助规划者更好地了解现代城市规划的各种挑战和面临的难题,为城市和区域发展提供更科学和综合的方案。
第二部分:规划学的实践规划学的实践是规划理论的实现。
规划实践从城市规划、区域规划、乡村规划及其他领域的规划展开。
规划实践通常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要求规划者具有多种技能和知识;需要与各种利益相关者合作,依次达成一系列的目标并实现计划。
注册城乡规划师 城市规划原理 第4讲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一)
![注册城乡规划师 城市规划原理 第4讲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一)](https://img.taocdn.com/s3/m/2761ed740740be1e650e9ad2.png)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大纲要求:1、了解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2、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3、熟悉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4、熟悉现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的发展5、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6、了解中国近代城市发展背景与主要规划实践7、熟悉我国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发展历程8、了解当代城市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趋势9、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或理念10、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命题规律:1、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理论的特点及其代表城市,是一个重要的命题点。
2、现代城市发展理论有那几种,各自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要注意区分。
3、从不同角度出发的城市空间组织理论的发展,要特别注意各个理论的思想特点及其代表人物与著作,这是常考的命题素材。
4、城市规划的方法论有哪几个,各方法论的内容及原则也可以作为一个命题来考核。
5、在《雅典宪章》及《马丘比丘宪章》中有关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思想的特点,是个必考的内容。
6、在中国古代社会主要城市的规划特点是个经常考核的内容。
7、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和199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思想各有其特点,注意以此为题材出题。
内容精讲:一、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1、古典时期的社会与城市(1)古希腊时期社会和政治背景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经历了奴隶制的民主政体,形成一系列城邦国家。
城市格局城市布局上出现了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的希波特点丹姆模式,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和市民民主文化的要求。
典型代表米利都城,雅典。
(2)古罗马时期社会和政治背景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国势强盛、领土扩张和财富敛集,城市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
城市格局特点罗马共和国最后100年中,大规模发展道路、桥梁、城墙和输水道等城市设施;同时大量建造公共浴池、斗兽场和宫殿等娱乐设施;罗马帝国时期,城市建设进入鼎盛时期,除了延续以前的建设思路,城市还成了帝王宣扬功绩的工具,广场、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笔记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fb3ae939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fd.png)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城市的产生1. 城市的起源-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伴随着农业生产的剩余、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商品交换的需要而逐渐产生。
- 早期的城市通常围绕宗教中心、政治中心或商贸中心发展起来。
2. 城市产生的条件- 地理环境:水源、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 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兴起是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
- 政治因素:国家的形成和政治权力的集中促进了城市的产生。
- 社会需求:人口增长、社会分工和文化交流的需求推动了城市的形成。
二、城市的定义1. 城市的定义概述- 城市是一个相对永久性的、密集的、包含多种功能的聚落,它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中心。
- 城市具有明确的行政边界,通常拥有一定的自治权。
2. 城市的特征- 人口规模:城市通常拥有较大的人口规模,人口密度较高。
- 经济活动:城市是工业、商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的集中地。
- 社会结构:城市社会结构复杂,社会分工和职业多样化。
- 基础设施:城市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如道路、供水、排水、电力等。
- 文化特色:城市是文化创造和传播的中心,具有独特的文化景观。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一、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1. 古代城市- 特点:规模较小,以城堡或城墙为界限,政治和宗教功能突出。
- 代表:古埃及的底比斯、古希腊的雅典、古罗马城等。
2. 中世纪城市- 特点: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城市规模扩大,出现行会组织和城市自治。
- 代表:意大利的威尼斯、德国的科隆、法国的巴黎等。
3. 近现代城市- 特点: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出现城市病问题。
- 代表:英国的曼彻斯特、美国的纽约、德国的柏林等。
4. 当代城市- 特点:信息化、全球化、生态化趋势,城市发展呈现多样性。
- 代表:日本的东京、美国的硅谷、中国的上海等。
二、城市发展的动力1. 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从农业向工业、服务业的转变。
可持续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
![可持续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8569718c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42.png)
可持续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第一章前言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已经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同时,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也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威胁。
因此,可持续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可持续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介绍。
第二章可持续城市规划的概念和原则可持续城市规划是指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人流、物流、信息流、能源流等进行整合和协调,达到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目的。
其原则包括以下方面:(1)资源利用效率高:通过优化城市布局和交通配套设施,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减少城市能耗、排放量以及资源浪费。
(2)经济社会发展均衡:在城市规划时,要通过优化土地利用、改善城市设施,提高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实现城市的均衡发展。
(3)生态环境可持续:通过加强城市环境保护、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使城市的生态环境满足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需求。
第三章可持续城市规划的方法和技术可持续城市规划的方法和技术是实现可持续城市规划的关键。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GIS技术:GIS技术可以实现城市资源的数字化、空间分析和数据管理等功能,为城市规划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2)城市公共政策:城市公共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引导城市公共事务的发展方向,如城市土地利用政策、交通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
(3)交通规划:交通规划是可持续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理的交通规划可以降低城市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同时减少交通对环境的影响。
第四章可持续城市规划的实践案例全球各地都有不少成功的可持续城市规划案例。
这些案例通过诸如节能减排、绿色建筑、低碳出行、再生资源利用、生态城市建设等方式,使城市发展变得更加具有可持续性。
以新加坡为例,该国通过发展轨道交通、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等可持续发展手段,成功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另外,哥本哈根也是一个典型的可持续城市规划案例,该城市通过严格的碳减排目标、绿色交通、城市循环农业等方式,成功实现了城市在环境、经济、社会之间的平衡发展。
第二章 城市规划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
![第二章 城市规划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e63f3c571fe910ef12df856.png)
现代交通网络对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
索里亚·玛塔的马德里线形城市规划方案
城市中的各要素紧邻 城市交通轴线聚集, 且必须遵循结构对称 和留有发展余地这两 条原则。
哥本哈根城市规划
一是建设新型郊区,停止老城区无休止的蔓延。 二是依托铁路干线,形成“指状城市”(Finger City)。
以哥本哈根市向外放射状布局的铁路为轴线,建设完备的 城镇体系并通过发达的交通和老城区相连,最终形成以铁 路为“手指”(finger),站点或附近城镇为“珍珠”( pearl),老城区为“掌心”(palm)。 三是尽量少占或不占农田并对一些贫瘠的土地进行开发, 营建出“宜居环境”。 四是保留现有绿色开敞空间,充分保护并进一步美化环境 。在各个“手指”之间保留和营造楔形绿色开放区域并尽 可能地使其延伸至中心城区内。
R·欧文曾是英国一家大工厂的经理,他设计的“合作新村”, 人数有时定为500~1500人,有时定为300~2000人。新村中间 为公用厨房、食堂、学校、会议厅,四周为住宅、医院、招待 所;周围辟有花园;外围是工场、饲养场、啤酒厂、面包房、 田地和牧场。欧文大力宣传这种设想,呼吁政府采纳,未能成 功。他变卖财产,1824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购买了3万英亩土 地;带了900人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建立了“新和谐公社”, 但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不几年就失败了。
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
昌迪加尔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干旱的平原上,占地约40平方公里, 规划人口规模近期为15万人,远期为50万人。昌迪加尔的总体规划 贯穿了勒·柯布西埃关于城市是一个有机体的规划思想,并以“人 体”为象征进行城市布局结构的规划。勒·柯布西埃把首府的行政 中心当作城市的“大脑”。主要建筑有议会大厦、邦首长官邸、高 级法院等,布置在山麓下全城顶端(图中1区),可俯视全城。博物 馆、图书馆等作为城市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附近,地处风景区。 全城商业中心设在作为城市纵横轴线的主干道的交叉处,象征城市 的“心脏”。大学区位于城市西北侧,好似“右手”;工业区位于城 市东南侧,好似“左手”。城市的供水、供电、通信系统象征“血 管神经系统”;道路系统象征“骨架”;城市的建筑组群好似“肌 肉”绿地系统象征城市的呼吸系统“肺脏”。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9f7e449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0c.png)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规划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规划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技术问题,也涉及到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领域。
本文旨在介绍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并探讨其中的关键问题和挑战。
第一章城市规划理论1.1 城市规划的定义城市规划是一种制定城市发展与利用的蓝图和规划的过程。
它强调通过进行综合的、长期的城市发展规划,为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序的指导。
从而不仅满足市民基本的居住、工作、生活需求,而且使城市具有优美的景观和高效的公共设施,提高城市的生产力和生活质量。
1.2 城市规划的目标城市规划的目标是提供全面的、持续的、灵活的城市发展计划,以使城市有一个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这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环境、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因素。
其中,城市规划最重要的目标是满足市民的基本居住、教育、交通、就业等生活需求,同时提高城市的社会文化、环境、创新能力,让城市成为一个人类文明的中心。
1.3 城市规划的原则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是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考虑,尽量满足市民的需求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具体来说,城市规划的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区参与:城市规划必须体现民主和公开的原则,及时获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让市民参与到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
(2) 多元化:城市规划必须充分考虑市民的多样需求,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等因素的需求。
(3) 可持续性:城市规划必须充分考虑环境保护、资源利用、能源消耗等因素,保持城市的可持续性。
(4) 增强城市的活力:城市规划必须体现城市的创新能力,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5) 引导未来发展:城市规划必须体现市场需求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引导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第二章城市规划实践2.1 城市规划的内容城市规划的内容包括城市用地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市政工程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城市景观规划等。
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
![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413cef6240c844769eaee99.png)
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原理》作为一门理论性考试科目,内容是关于城市与城市发展的知识,城乡规划学科知识,城乡规划体系知识,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形成的知识,城乡规划编制的知识,城乡规划实施的知识。
本科目考试的目的是:考核应试人员所具备的城乡规划理论知识的状况,包括对城市发展及城市规划学科的基础理论,对城乡规划制定、编制、实施等有关的专业理论的了解、熟悉、掌握程度。
1. 城市与城市发展1.1 城市与乡村1.1.1 掌握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征1.1.2 熟悉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特点1.2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1.2.1 了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1.2.2 熟悉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1.2.3 熟悉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1.3 城镇化及其发展1.3.1 熟悉城镇化的含义1.3.2 熟悉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1.3.3 熟悉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当前状况1.4 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及资源环境的关系1.4.1 熟悉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1.4.2 熟悉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4.3 熟悉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4.4 熟悉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2. 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2.1 国外城市与城市规划理论2.1.1 了解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2.1.2 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2.1.3 熟悉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2.1.4 熟悉现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发展2.2 中国城市与城市规划的发展2.2.1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2.2.2 了解中国近代城市发展背景与主要规划实践2.2.3 熟悉我国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发展历程2.3 当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探索和实践2.3.1 了解当代城市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趋势2.3.2 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或理念2.3.3 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3. 城乡规划体系3.1 城乡规划的内涵3.1.1 掌握城乡规划的概念3.1.2 熟悉现代城乡规划的基本特点与构成3.1.3 熟悉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3.1.4 熟悉规划师的角色与地位3.2 我国城乡规划体系3.2.1 熟悉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的构成3.2.2 熟悉我国城乡规划行政体系的构成3.2.3 熟悉我国城乡规划工作体系的构成3.3 城乡规划的制定3.3.1 掌握制定城乡规划的基本原则3.3.2 熟悉制定城乡规划的基本程序3.3.3 掌握城乡规划编制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3.3.4 熟悉城乡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4. 城镇体系规划4.1 城镇体系规划的作用和任务4.1.1 掌握各层次城镇体系规划的作用4.1.2 掌握各层次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任务4.2 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4.2.1 熟悉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4.2.2 了解各层次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5. 城市总体规划5.1 城市总体规划的作用和任务5.1.1 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作用5.1.2 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5.2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程序和方法5.2.1 熟悉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基本工作程序5.2.2 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基本工作方法5.3 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研究5.3.1 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现状调查的内容5.3.2 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评价内容与方法5.3.3 熟悉城市发展条件综合评价内容与方法5.3.4 熟悉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性质的内涵5.3.5 熟悉城市规模预测方法5.3.6 了解城市总体规划的其他专题研究5.4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5.4.1 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和内容5.4.2 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成果要求5.5 城镇发展布局规划5.5.1 熟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和方法5.5.2 掌握划定规划区的目的及其划定原则5.5.3 掌握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的类型5.5.4 掌握城市空间布局选择的基本方法5.6 城市用地布局规划5.6.1 掌握城市建设用地分类的标准5.6.2 掌握各项城市建设用地间的相互关系及布局要求5.6.3 掌握城市建设用地变化及分布的特征5.6.4 掌握城市用地布局与交通系统的关系5.7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5.7.1 熟悉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主要内容5.7.2 了解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的要求和方法5.7.3 掌握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道路网络规划的要求和基本方法5.7.4 熟悉城市交通设施规划的要求和基本方法5.7.5 了解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的要求和基本方法5.8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5.8.1 熟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5.8.2 掌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内容和成果要求5.8.3 掌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内容和成果要求5.9 其他主要专项规划5.9.1 熟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5.9.2 熟悉城市市政公用设施规划的主要内容5.9.3 熟悉城市防灾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5.9.4 熟悉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5.9.5 熟悉城市竖向规划的主要内容5.9.6 了解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主要内容5.10 城市总体规划成果5.10.1 掌握城市总体规划成果的文本要求5.10.2 掌握城市总体规划成果的图纸要求5.10.3 掌握城市总体规划成果的附件要求5.10.4 掌握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6.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6.1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作用与任务6.1.1 掌握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作用6.1.2 掌握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任务6.2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6.2.1 掌握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内容6.2.2 掌握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成果要求7. 城市详细规划7.1 控制性详细规划7.1.1 掌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7.1.2 掌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7.1.3 掌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方法7.1.4 掌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要求7.2 修建性详细规划7.2.1 熟悉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作用7.2.2 熟悉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基本内容7.2.3 熟悉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方法7.2.4 熟悉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成果要求8. 镇、乡和村庄规划8.1 镇、乡和村庄规划的工作范畴及任务8.1.1 熟悉镇、乡和村庄规划的工作范畴8.1.2 熟悉镇、乡和村庄规划的任务8.2 镇规划的编制8.2.1 熟悉镇规划的内容8.2.2 熟悉镇规划编制的方法8.2.3 熟悉镇规划的成果要求8.3 乡和村庄规划的编制8.3.1 熟悉乡和村庄规划的内容8.3.2 熟悉乡和村庄规划编制的方法8.3.3 熟悉乡和村庄规划的成果要求8.4 名镇和名村保护规划8.4.1 熟悉名镇和名村保护规划的内容8.4.2 熟悉名镇和名村保护规划的成果要求9. 其他主要规划类型9.1 居住区规划9.1.1 掌握居住区规划的目的与作用9.1.2 掌握居住区规划的内容与方法9.2 风景名胜区规划9.2.1 了解风景名胜区规划的任务9.2.2 了解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基本内容9.3 城市设计9.3.1 熟悉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与作用9.3.2 熟悉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10. 城乡规划实施10.1 城乡规划实施的主要影响因素10.1.1 掌握影响城乡规划实施的基本因素10.1.2 熟悉公共性设施建设与城乡规划实施的关系10.1.3 熟悉商业性开发与城乡规划实施的关系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城乡规划工作涉及相关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综合性很强。
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
![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c0c8a418856a561253d36fe5.png)
20
二. 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
在前人的基础上,以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为标志的现 代城市规划出现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 。 城市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城市的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
21
1.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在19世纪中期以后的种种改革思想和实践的影响下,霍 华德于1898年出版了以《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 (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为题的论 著,提出了田园城市(Garden City)的理论。
• 3)综合规划首先是一项政策手段,其次才是技术 38 手段。
② 分离渐进规划
渐进规划思想方法的基础是理性主义和实用 主义思想的结合。
这种方法在日常的决策过程中被广泛地运用, 它尤其适合于对付规模较小或局部性的问题解 答,在针对于较大规模或全局性的问题时,主 要是通过将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甚至将它 们分解到不可分解为止,然后进行逐一解决, 从而达到所有问题都得到解决。
空想社会主义城市的意义
•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 把城市作为一个经济实体、一种社会现象
• 提出将城市建设与社会改造相结合
• 提出解决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16
2. 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
• 针对于当时出现的肺结核及霍乱等疾病的大面积
流行,1833年,英国成立了委员会专门调查疾病
18
4. 城市美化
• 城市美化源自于文艺复兴后的建筑学和园艺学传 统。自18世纪后,中产阶级对城市中四周由街道 和连续的联列式住宅所围成的居住街坊中只有点 缀性的绿化表示出极端的不满意。在此情形下兴 起的“英国公园运动”试图将农村的风景庄园引 入到城市之中。
城市规划原理自考学习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自考学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786127a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f2.png)
《城市规划原理》学习大纲2008—04-29 10:55《城市规划原理》作为一门理论性考试科目,内容是关于城市与城市发展的知识,城市规划学科的知识,城市规划体系的知识,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的知识,城市规划编制的知识,城市规划实施的知识。
1。
城市与城市发展1.1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1。
1.1 了解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1。
1.2 了解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1。
2 城市的物质构成、社会构成和产业构成1.2。
1 熟悉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以及相互关系1。
2。
2 了解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及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1.2。
3 了解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
3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1.3。
1 掌握城市化的含义1.3.2 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
3。
3 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
4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1.4.1 熟悉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1.4.2 熟悉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的一般规律2.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2.1 古代城市规划思想2.1。
1 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2.1.2 了解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2.2 现代城市规划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2。
2.1 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2。
2。
2 熟悉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2.2。
3 熟悉战后城市规划学科的主要理论发展2。
3 当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和实践2。
3.1 了解当代城市规划所面临的社会经济条件2。
3.2 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或理念2.3。
3 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3. 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及与其它规划的关系3.1 城市规划的作用和任务3.1。
1 掌握城市规划的作用3。
1.2 掌握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3。
2 城市规划体系的基本概念3.2.1 掌握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的基本概念3。
2.2 掌握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基本概念3。
2。
3 掌握城市规划行政体系的基本概念3。
3 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3。
003现代城市思想及主要理论
![003现代城市思想及主要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22e2a3187c24028915fc3b2.png)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发展及主要理论§1 城市规划体系早期发展发展的基础是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体系和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探索。
1、古典城市规划模式古代的城市,如中国、西亚、埃及、印度等以农业文明为特征的城市由于社会背景等原因,一般规模较小,实际上是以防御为主要功能的城池建设规划,军事要塞城市尤其如此。
如古代百越(今两广地区)城池“以山为障,以水为堑;目注中原,意在自保”的建设理念。
另一方面,更突出的是礼制传统对城市建设的影响,如《周礼.考工记》的匠人营国制度。
2、古希腊的希波丹姆模式(Hipodamus),这种模式以方格网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3、古罗马《建筑十书》中也有关于城市建设公共工程的记述。
§2 近现代城市规划发展1、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探索为了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尤其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很多社会学家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社会发展模式,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也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活动。
这与欧洲资本主义出现以前,早期的城市规划思想是有区别的。
体现在社会改良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实践方面,其中有不少对后来的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起到了启迪和指导作用。
2、空想社会主义城市——近现代城市规划的历史背景1)乌托邦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1478—1535)著作《乌托邦Utopia))》,提出理想之邦,有50个城市,距离一天为限,与乡村紧密(Utopia结合。
每户一半人在城市,一半人在乡村,二年轮换。
街道宽200英尺。
门不闭户,以废除私有财产观念。
生产物资放在公共仓库,按需领取,有公共食堂,公共医院。
有如中国的《桃花源记》(陶渊明)描述的生活。
2)欧文的新协和村罗伯特•欧文(英1771—1858)主张建立崭新的社会组织,提出未来社会按公社组成,人数500—2000,土地国有,实行部分共产主义。
1817年提出“新协和村”,人数300—2000,人均耕地0.4公顷。
城市规划与发展实习报告
![城市规划与发展实习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9e61392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56.png)
城市规划与发展实习报告一、引言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城市规划和发展变得日益重要。
作为一名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实习生,我有幸参与了相关项目的实践工作,通过实习经历,我对城市规划与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
本报告旨在总结实习期间的经验与成果,探讨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关键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实习概况1. 实习单位我所在的实习单位是地方城市规划与发展部门,负责制定城市规划蓝图、推进城市建设项目等工作。
2. 实习任务在实习期间,我主要承担了以下任务:- 收集与整理城市建设相关的资料与信息;- 参与规划方案的制定与修改;- 协助进行城市规划项目的实地调研与勘测;- 参与会议并撰写会议记录。
三、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综合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科学规划与管理,旨在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城市规划可以有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合理安排建筑与基础设施布局,实现土地的最优化配置,降低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2. 保护环境与生态城市规划可以合理布局工业区、绿地和居住区等功能区域,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3. 优化交通与交通流动性城市规划可以合理规划道路交通网络,优化交通流动性,减少拥堵和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居民的出行效率。
4. 促进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可以合理规划商业区、产业园区等经济活动区域,促进企业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推动城市的经济繁荣。
四、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实习期间,我意识到城市规划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关键问题,如下所述:1. 城市扩张带来的土地资源压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扩张导致土地资源的紧缺。
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平衡城市规划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2. 城市功能分区的协调发展城市规划需要合理划定不同功能区域,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保证各个功能区的协调发展。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简介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5172f6da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a5.png)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简介一、课程性质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必修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
二、课程任务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主要研究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规划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以及规划中的技术问题。
课程教学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成熟、完整、准确的专业知识系统,奠定坚实、规范的专业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社会调查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设计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城市规划的价值观、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与内容、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市设计、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等内容。
掌握城市用地分类与及其适用性评价、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乡住区规划等内容。
从而为全面、科学地从事城市规划的实践工作、管理工作以及研究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课程内容结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十三章内容: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本章从城市的基本概念及最初形式入手,首先阐述城市在历史不同阶段所取得的进展和布局特征,以及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然后介绍城市化现象的一般概念和表现特征,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探讨我国未来的城镇化道路。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本章首先介绍中国古代“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规划思想,以及西方古代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的规划思想。
然后重点阐述工业革命以来,为了应对各种城市矛盾而产生的一系列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主要包括田园城市理论、卫星城镇规划理论、有机疏散思想、邻里单位理论、永续发展、全球化理论等。
最后在分析当前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城市规划必须从单向封闭转向复合分散,从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转向动态过程,从刚性转向弹性,以此应对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本章首先从规划作为一种有意识的决策过程的概念出发,阐述价值观对城市规划活动的影响力。
注册城乡规划师 城市规划原理 第5讲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二)
![注册城乡规划师 城市规划原理 第5讲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二)](https://img.taocdn.com/s3/m/56a4321a0722192e4536f6f4.png)
四、现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发展1、城市发展理论(1)城市化理论城市的发展始终是与城市化的过程结合在一起的。
所谓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从城市兴起和成长的过程来看,其前提条件在于城市所在区域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其中,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一前提。
农村劳动力的剩余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二前提。
也就是说,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并不必然导致城市的兴起和成长,只有当农村同时提供了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时,城市现象才能发生。
现代城市化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力是工业化。
工业化促进了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发展,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对比较成本利益、生产专业化和规模经济的追求,使得大量的生产集中在城市之中,在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条件下,由于城乡之间存在着预期收入的差异,从而导致了人口向城市集中。
而随着人口的不断集中,城市的消费市场也在不断扩张。
随着城市和消费的不断扩张和分化,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成为城市化发展的推动力量。
总结:城市化的发生与发展与农业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崛起等三大力量的推动与吸引关系极为密切。
可以说,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美国的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通过对各国城市化发展过程的研究,提出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这一阶段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
中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0%~70%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可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破50%进而上升到70%左右。
后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70%以上这一阶段也成为城市化稳定阶段。
(2)城市发展原因的解释城市发展的区城市是区域环境中的一个核心。
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概括为:区域产生城市,城市反作用于区域。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考试要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考试要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e7c24f56f1aff00bed51e99.png)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仅供参考作者: 收集于网络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一)城市形成的动因城市与人类文明史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二)城市发展的规律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基本经济部类和从属经济部类: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澜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绝对分数"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3、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集聚与扩散4、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经济全球化的城市和区域影响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经济构成及其演化趋势(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l、城市物质构成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外部效应)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内外扩展和内部重组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城市产业构成:三大产业和两大部类2、城市产业演化趋势从第二产业主导到第三产业主导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高科技产业主导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一)城市化的含义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五)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四、城市与区域发展(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l、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城镇体系的概念l、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2、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该部分内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和实践本章结构内容精讲一、国外城市和城市规划理论大纲要求1、了解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2、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3、熟悉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4、熟悉现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发展(一)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了解)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7世纪,欧洲经历了从以古希腊和古罗马为代表的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几个历史时期。
随着社会和政治背景的变迁,城市格局也表现出相应的特征。
1、古典时期的社会和城市(1)古希腊【城市公共场所】社会和政治背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前5世纪,经历了奴隶制的民主政体,形成一系列城邦国家。
城市格局特点:城市布局上出现了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的希波丹姆模式,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和市民民主文化的要求,在米利都城得到了最为完整的体现。
(2)古罗马【炫耀和享乐】社会和政治背景: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国势强盛、领土扩张和财富敛集。
城市格局特点:罗马共和国最后100年中,大规模发展道路、桥梁、城墙和输水道等城市设施;同时大量建造公共浴池、斗兽场和宫殿等娱乐设施;罗马帝国时期,城市建设进入鼎盛时期,除了延续以前的建设思路,城市还成了帝王宣扬功绩的工具,广场、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著作《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最早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其中提出了不少关于城市规划、建筑工程、市政建设等方面的论述。
典型城市:古罗马城2、中世纪的社会和城市【城堡以及教堂的空间主导地位】社会和政治背景: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这欧洲进入封建社会的中世纪。
社会生活中心转向农村,手工业和商业十分萧条,城市处于衰落状态。
这时欧洲分裂成许多小的封建领主王国,封建割据和战争不断,出现了许多具有防御作用的城堡。
同时教会势力十分强大。
中世纪欧洲城市格局特点:教会势力十分强大,教堂占据了城市的中心位置。
10世纪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兴起,一些城市摆脱封建领主的统治,成为自治城市,这时公共建筑(如市政厅,关税厅和行业会所)占据城市空间的主导地位。
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3、文艺复兴的社会和城市【古典广场】社会和政治背景: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艺术、技术和科学都得到飞速发展。
城市格局特点:受人文主意思想的影响,意大利的城市修建了不少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如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和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
4、绝对君权时期的社会和城市【城市放射轴线】社会和政治背景:17世纪开始,新生资本主义迫切需要强大的国家机器提供保护,资产阶级和国王联盟,反对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了一批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
城市格局特点:以最强盛的法国巴黎为例,体现古典主意思潮,轴线放射的街道(如爱丽舍田园大道)、宏伟壮丽的宫殿花园(如凡尔赛宫)和公共广场(如协和广场)是那个时期的典范。
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二)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了解)18世纪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居住模式,城市化进程推进,城市人口快速扩张,居住条件不断恶化,引起了各阶层人士的关注。
在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了一系列关注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的讨论。
这些讨论在很多方面是过去对城市发展讨论的延续,同时又开拓了新的领域和方向,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形成和发展在理论上、思想上和制度上都进行了充分准备。
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基础(1)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源自莫尔“乌托邦”概念,是通过对理想的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的架构,提出了理想的社区和城市模式。
代表人物——欧文、傅立叶。
欧文1817年在美国印第安那州实践的“协和村”方案。
博立叶1829年提出以“法郎吉”为单位及1500-2000人组成的“大社会”。
戈定1859—1870年在法国Guise的工厂相邻处的实践。
(2)法律实践——英国的《公共卫生法》、《贫民窟清理法》、《工人住房法》。
(3)行政实践——巴黎改建(豪斯曼)。
背景:1853年,豪斯曼担任巴黎的行政长官。
当时巴黎排水系统不足,水体污染,公园和墓地空地缺乏,住房破旧肮脏,交通设施不足。
对巴黎进行了全面改建:以道路系统划分整个城市的结构,并将赛纳河两岸地区紧密的连接在一起;出现了标准的住房平面布局方式和标准的街道设施;城市两侧建造了两个森林公园,城市中配置了大面积的公共开放空间;巴黎改建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城市改建的样板。
(4)技术基础——城市美化背景:自18世纪后,中产阶级对城市中四周由街道和连续的联列式住宅所围成的居住街坊中只有点缀性的绿化极为不满。
实践:英国公园运动——西谛。
奥姆斯特——纽约中央公园。
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以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为起点的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改进为标志。
伯汉姆于1909年完成的芝加哥规划被称为第一份城市范围的总体规划。
(5)实践基础——公司城建设背景:资本家为了解决在其工厂中工作的工人居住问题、从而提高工人的生产能力而由资本家出资建设、管理的小型城镇。
实践:凯伯里—模范城镇Bournville(伯明翰)、莱佛—Port Sunlight(利物浦附近)美国的普尔曼1881年在芝加哥南部所建的城镇最为典型。
(三)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熟悉)考 P26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以霍华德“田园城市”为标志的现代城市规划,出现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
理论提出——1898年《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
概念: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田园城市模式: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规模必须加以限制,每个城市的人口限制在3万人,超过这一规模就要建设另一个新城市。
田园城市布局: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筑,在城市直径线的外三分之一处设环行林荫大道,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
田园城市实践:莱彻沃斯,由恩温、帕克设计完成,第一座田园城市。
2、勒。
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柯布西埃是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是理性功能主义的规划思想,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由他主持撰写的《雅典宪章》(1933年)之中。
柯布西埃的两个方案“明天城市”和“光辉城市”,体现了城市集中发展的思想。
“明天城市”规划方案1922年发表“明天城市”规划方案: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角度出发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的思潮中引发了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
300万人口的城市的规划方案:中部为中心区,除公共设施外,40万人居住在24栋60层高楼中,周围有大片绿地。
外围是环形居住带,60万人居住在板式住宅。
最外围是居住200万人的花园住宅。
中心区有三层道路系统——地下走重型车、地面用于市内交通、高架道路用于快速交通。
市区和郊区由地铁和郊区铁路来联系。
规划的中心思想——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形成新的城市概念,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
“光辉城市”规划方案1931年发表“光辉城市”规划方案,这一方案是他思想集中体现: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
城市拥挤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即大量高层建筑+地铁和人车分离高效率交通系统。
规划实践——20世纪50年代昌迪加尔规划实践活动:昌迪加尔规划小结: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是希望通过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来吸引大城市的人口,从而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
主要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直接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而建构其体系,体现人文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
而柯布西埃则指望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在人口进一步集中的基础上,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
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关心建筑和工程,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
两种思想界定了城市空间发展的两种指向:城市的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3、现代城市规划早期的其他的理论(1)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理论(西班牙工程师,于1882年提出)。
①最主要原则:城市建设的一切其他问题,均以城市运输问题为前提。
运输经济,耗时最少。
②城市结构:由铁路和干道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长条形建筑地带。
③目的:既可享受城市型的设施又不脱离自然。
④实践“对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斯大林格勒等城市规划实践中得到运用;哥本哈根(1948年)指状式发展、巴黎(1971年)轴向延伸等都是线形城市模式的发展。
(2)戈涅的工业城市法国建筑师戈涅20世纪初提出、1904年展出、1917年出版《工业城市》专著。
目的: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中的功能组织。
基本思路:注重各类设施本身的要求和和外界的相互关系,将各类用地按照功能互相分割以便于各自的扩建,直接孕育了《雅典宪章》的功能分区的原则。
意义:对于解决当时城市中工业居住混杂而带来的种种弊病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特点:以重工业为主,具有内在的扩张力量和自主发展的能力,因此更具有独立性,这对于强调工业发展的国家和城市产生了重要影响。
(3)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原则:以确定的艺术方式形成城市建设①通过城市空间各个构成要素的研究,在城市建设中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和人的活动以及他们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构成。
②在经济和艺术之间,城市规划不能走向任一极端: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在次要地区则强调土地的最经济使用。
(4)格迪斯(生物学家)的学说格迪斯强调人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人类居住地和特定地点之间存在着一种已经存在的,由地方经济性质所决定的内在联系,因此场所、工作和人是结合为一体的。
1915年出版《进化中的城市》,把对城市的研究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研究的基本框架。
①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研究的基本框架,将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体系之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地区。
这一思想经美国学者芒福德等人的发扬光大,形成了对区域的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
②提出城市规划的工作模式——调查—分析—规划。
(四)现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发展(熟悉)考 P331、城市发展理论(1)城市化理论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
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一前提。
农村劳动力的剩余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二前提。
城市化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力是工业化。
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成为城市化发展的推动力量。
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①初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以下):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业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
②中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到70%之间):工业基础已经比较雄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工业吸收大批农业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