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教案7

合集下载

第30课《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9篇

第30课《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9篇

第 30 课《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 9 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我精心为您带来了第 30 课《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 9 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望岳》《春望》《石壕吏》) 【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主题;探究诗作风格的变化。

2.熟读成诵,涵泳体悟。

3.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1. 涵泳背诵。

2.理解诗歌主题。

3.把握诗作风格。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屏显杜甫图片)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

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

今天就让我们与诗圣同行,去感受他博大的思想情怀。

(板书标题、作者;屏显:与诗圣同行。

) 二、活动建构——与诗圣同行 1.第一板块:忘情吟诵 (屏显) 。

(1) 教师范读。

听清读音,把握停顿、重音。

(2) 自由朗读。

(3) 指生朗读。

校正读音,明确节奏。

(4) 齐读全诗。

(5) 合作译诗。

结合注释,疏通诗意;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2.第二板块:诗意描述 (屏显) 。

(1) 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描述的口吻描写泰山的雄伟景象。

(2) 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感叹的口吻抒写你站在战乱后的长安城上的感受。

(3) 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讲故事的口吻再现当年石壕那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先自行准备,再小组交流,最后小组推荐同学向全班描述。

活动的全部目的在于通过诗意地描述,检验、强化、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因此活动完毕后的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说是否准确 (符合原意) 、清晰 (顺序合理) 、生动 (描绘细致) 。

一句话,关键考查活动参与者对文本理解的准确度。

教师可视其情况做点必要的补充,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两句,就要指出这里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二百公里。

杜甫诗三首教案范文五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范文五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范文五篇杜甫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春望教案。

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

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

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抽背),领略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习《春望》(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

(课件显示)杜甫,字子美。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

我们曾学过他的《登高》(学生回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七年级上册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创设有趣、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杜甫诗歌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尤其是对忧国忧民情怀的把握。
2.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能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杜甫诗歌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让学生在直观的视觉和听觉体验中,感受杜甫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讲故事、背景介绍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杜甫及其诗歌的兴趣。
2.逐句解析,深入理解:以《杜甫诗三首》为例,逐句解读诗句,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从字词入手,深入挖掘诗歌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杜甫诗歌,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和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古典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学习将面临新的挑战。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有待提高。在本章节《杜甫诗三首》的教学中,学生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3.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杜甫在诗中所表达的忧国忧民情怀,通过朗读、品味诗歌,让学生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中。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首杜甫的诗进行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表现手法和意境。
2.交流分享: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在倾听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补充。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甫诗优秀教案篇1一、师生共同观看《唐之韵》第九集、第十集“千秋诗圣”。

二、师生共同回忆与三首诗作相关的杜甫主要生平事迹。

三、阅读鉴赏《登高》(教师导学)1.诵读(鉴赏音韵美)(1)按照要求自由诵读(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四是读出感情)(2)展示教师范读(教给方法:标画韵脚、节拍和平仄)(3)选读(师生简评,鼓励为主)(4)齐读,初步感知诗人情感(悲伤、忧愁、孤独……)2.品读(示范操作步骤,教给学生方法)(1)理解词句含义,培养习惯能力(教给方法:结合注释和语境,联系所学相关材料,推敲词句含义,做好笔记;教师示例:猿啸哀、鸟飞回、百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2)感受意象意境,想象贯通诗意(教给方法:抓住意象,联想想象,口述或笔述再现画面,走进意境;教师示例:秋风强劲,蓝天高远,猿啼哀啸,十分悲凄;清清河堤,白白沙洲,鸥鹭盘旋,鸟儿飞舞。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不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而来,奔腾而去。

万里漂泊,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悲伤;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登临,独自孤苦。

世事艰难,生活困顿,十分遗憾,鬓如白霜;浊酒消愁,怎奈潦倒,病体日衰,需要停杯。

)(3)逐句玩味感情,鉴赏表达方式(教给方法:分析描写景物的形态、色彩、神韵,概括意境特征;理解概括意象意境中寄寓的情感;分析鉴赏表达方式和作用,在课本空白处批注评点。

教师示例:首联、颔联,意境、情感、写法、作用,营造悲凉氛围、情景交融;颈联、尾联,“万里”与“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表达忧思深广,国难家愁、悲忧难遣、矛盾心情、尽展无遗。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

《杜甫诗》教学设计《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篇1☆目标聚焦1、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2。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理解他诗歌的风格变化。

☆要领提示1.教学中要多读,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诵读教学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但一次次的诵读不应停留在同一个层次上,应该是每一次诵读都要有新的感受和领悟,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和领悟表现出来。

教师要在启发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做一些朗读技法方面的指导,效果会更好。

2.有些表现重大事件,与诗人经历、处境密切相关的诗歌,要对其产生的背景有所了解,以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3.挑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揣摩品味,做初步的鉴赏分析。

☆教学设想:(一)、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中进行无提问式设计,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自己品味美点,定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而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

(二)、强调朗读。

古代诗文都强调朗读,但诗的朗读更应高于文的朗读,要读出情感,读出意境,读出节奏,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像古人那样吟诵、吟唱。

(三)、要做好课前预习,有关背景材料准备充分。

☆实例探究:第一课时◆课堂导入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资源共享,走近杜甫课堂交流关于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材料。

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多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多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杜甫诗三首教案《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3.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

教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3.古诗五步教学法。

《望岳》采用这种教法,从知诗起,经历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等四个阶段,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

4.诗歌境界教学法。

教读《春望》,可采用这种教法,引导学生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师生互动,学习研讨《望岳》《春望》。

指导学生朗读,感知诗歌的声韵美;整体感知诗意,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品味诗的意境;结合读诗的切身体验,赏析诗歌的美点。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

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设计(二)多媒体显示: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二首诗《望岳》《春望》二、杜甫简介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最新7篇)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最新7篇)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最新7篇)语文教案:杜甫诗三首篇一诗歌常识:古体诗:唐代人把《诗经》到汉魏六朝的诗叫做古诗,或者古体诗近体诗:把到唐代才定型并盛行的严格按照一定的格律写作的诗称做近体诗或今体诗。

近体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诗歌特点: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

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首的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选入课本的《杜甫诗三首》都是七言律诗。

诗歌鉴赏之四抓:一、抓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情感……二、抓作者:知人论世三、抓诗句:(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怎么写?)意象/意境、技巧、情感……四、抓注释:①难理解的词语;②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感……)。

律诗的朗诵指导: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中间两联须对仗。

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节奏:七律一般二四六分明(平仄),(节拍)为“二二二一”,也可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二”《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诗歌的写作背景过程与方法通过把握诗歌意象,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重点通过把握诗歌意象,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一、抓题目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初中初一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初一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4.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进行更深入的阅读和思考,巩固学习成果。通过以上教学内容与过程的设计,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杜甫诗歌,提高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杜甫诗三首》的学习成果,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写作练习:请学生结合《杜甫诗三首》的学习,创作一首以“忧国忧民”为主题的现代诗。要求运用课堂所学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知识,不少于八行,表达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之情。
5.拓展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古诗词朗诵比赛”,选取《杜甫诗三首》中的一首进行朗诵,展示自己的朗诵技巧和对诗歌的理解。
6.观察感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从生活中发现与杜甫诗歌中所表达情感相似的情境,以日记形式记录下来,不少于200字。
7.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份关于杜甫诗歌的专题手抄报,内容包括杜甫生平介绍、诗歌创作背景、经典诗句解读等,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审美能力。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熟读并背诵《月夜忧思》、《春望》和《登高》三首诗。
3.掌握三首诗的主题思想、意境及其艺术特色。
4.学会分析古诗词的修辞方法,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
5.能够比较杜甫不同时期的诗歌风格,并做出恰当的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杜甫诗歌的内涵,并从中学习到有效的学习方法。
3.选取一首杜甫的诗,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1.梳理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如杜甫诗歌的背景、意境、修辞手法等,确保学生掌握。
2.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借鉴。

杜甫诗三首教案(4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4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4篇)杜甫诗三首教案(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诗三首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杜甫诗三首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三收拾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2、理解诗歌主题,探究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

3、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能力目标:1、指导朗读教学,加强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导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合适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恋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事故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透过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意境。

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吟诵把握诗歌内容。

2、教师点拨引导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3、引导学生想象联想。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春望》、《石壕吏》。

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早期的作品《望岳》,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高昂的情调。

这节课我们学习他后期的作品,理解赏析这两首诗,体会杜甫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

二、写作背景1、《春望》写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不料中途为叛军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眷恋亲人的思想感情。

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

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

杜甫诗教案精选八篇

杜甫诗教案精选八篇

杜甫诗教案杜甫诗教案「篇一」杜甫诗三首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成就,了解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

2.通过诵读,领悟诗歌的思想情感及其寓情于景、借古抒怀的表达技巧,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学习通过抓住意象来体悟诗歌意境情感。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自学过程]文学常识整理诗人杜甫结合《新学案》P131,《导与练》P30。

写作背景《新学案》P131近体诗与古体诗《新学案》P131重点字词完成《导与练》P30基础梳理1、2、3、4题。

课文诵读要点:外在:语音、语调、表情、动作内在:(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的.作者,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内心,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合作研讨{提示:抓取典型意象}* 原文解疑如何理解“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咏怀古迹(其三)》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诗人感情的抒发,是否与标题“咏怀”不符?试结合诗句分析《登高》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 综合探究本文所选三首诗都作于秋天,其中两首直接写到秋景秋思。

怎样理解诗人杜甫的悲秋情怀?(品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拓展练习完成《导与练》P32诗歌鉴赏题8。

名句补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张二十二韵》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前出塞九首》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兵车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客至》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花卿》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教案(优秀7篇)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教案(优秀7篇)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教案(优秀7篇)《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2、朗读并且背诵全诗3、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朗读并且背诵诗歌教学难点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作的“诗史”特点。

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导学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岱宗()决眦()搔更短()不胜簪()2、填空杜甫,字,是我国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 ”。

二、指导学习研讨1、学习《望岳》1)情境导入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2)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3)检查预习情况4)整体感知a、播放录音《望岳》,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

b、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c、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d、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意境美。

5)探究赏析《望岳》a、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多媒体投影):b、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

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c、作者当时为什么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呢?d、合作探究: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2、学习《春望》1)整体感知a、播放录音《春望》,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

b、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5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5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5篇】《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5篇】杜甫诗教案篇1教学要求:1、了解诗人生平。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望岳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

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

)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岱宗”两句。

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

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

)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 “造化”两句。

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

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

)“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

)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

大意已见注释。

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

杜甫诗三首教案小学

杜甫诗三首教案小学

杜甫诗三首教案小学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杜甫及其诗歌的基本背景和特点。

2. 能够朗读并理解杜甫的代表作品。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了解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2. 学习并理解《登高》、《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赠卫八处士》这三首杜甫的诗歌。

3. 学会用简单的语言解读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
1. 杜甫的生平和诗歌资料。

2. 三首杜甫的诗歌原文及译文。

3. 课堂展示用的图片或图表。

4. 学生课堂笔记、作业本。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向学生介绍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习《登高》:教师朗读诗歌,让学生跟读,然后解释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体会登高的意义。

3. 学习《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同样的方式,让学生朗读并理解诗歌,引导学生感受春夜的美好和诗人的情感。

4. 学习《赠卫八处士》:通过朗读和解释,让学生了解诗人对友人的赠诗,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对友情的珍视。

5. 总结:对学生进行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6.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写下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杜甫的诗歌,感受到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
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同时,学生也在课堂上得到了语言表达和情感
沟通的锻炼,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

《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

《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具体章节为第五课,内容包括《春望》、《月夜忆舍弟》和《登高》三首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三首诗的主题和意境。

2. 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感受杜甫诗的艺术魅力。

3. 通过对三首诗的学习,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关爱家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三首诗的主题、意境和艺术手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杜甫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 朗读:让学生齐声朗读三首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分析三首诗的主题、意境和艺术手法,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解读。

4. 实践情景引入:以《春望》为例,让学生描述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

5. 例题讲解:针对《月夜忆舍弟》,设计题目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抒情手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杜甫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诗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六、板书设计1. 《杜甫诗三首》2. 内容:《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杜甫在《春望》中是如何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

2. 答案:杜甫在《春望》中通过描绘战乱后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学生是否能体会到杜甫诗的艺术魅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杜甫的诗歌,深入了解其创作风格和时代背景。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魅力。

C3-25《杜甫诗三首》教案

C3-25《杜甫诗三首》教案

序号:C3-25《杜甫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熟读并背诵《春望》、《月夜忆舍弟》、《登高》三首诗。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体会杜甫的诗歌风格。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学会运用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2)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三首诗。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体会杜甫的诗歌风格。

2.教学难点:(1)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诗歌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春望》1.导入新课(1)介绍杜甫的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

(2)板书课题《春望》,学生齐读。

2.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表达了什么情感?4.课堂小结(2)体会杜甫的诗歌风格。

第二课时:《月夜忆舍弟》1.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板书课题《月夜忆舍弟》,学生齐读。

2.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表达了什么情感?4.课堂小结(2)体会杜甫的诗歌风格。

第三课时:《登高》1.导入新课(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板书课题《登高》,学生齐读。

2.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表达了什么情感?4.课堂小结(2)体会杜甫的诗歌风格。

四、作业布置1.背诵三首诗歌。

2.写一篇关于杜甫诗歌的鉴赏文章。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2.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环节的参与度如何?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4.今后教学中如何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重难点补充:第一课时:《春望》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5篇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5篇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意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

2.培养诗歌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3.体味杜甫诗歌的风格,学习寓情于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及内容第1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导入“草堂有诗魂,诗成泣鬼神。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生澜。

” 由以上诗句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

生于河南巩县。

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因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

后入长安,过了十年困顿的生活,终于当上看管兵器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见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不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后来弃官西行,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

严武任成都府尹时,授杜甫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职,人称“杜工部”。

一年后严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

后来出三峡,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带,公元770年冬天,病死在湘江的一条破船上,时年59岁。

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兵车行》《北征》《秋兴八首》等。

有《杜工部集》传世。

2.解题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即茅屋被秋风吹破了。

“歌”是古代乐府诗的一种,写法上比较自由灵活,形式上以五言、七言、杂言居多。

3.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

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登高》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并正确朗读《登高》这首杜甫诗。

2. 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诗中的词句意思。

3. 学生能够感受并表达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和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外景:播放山水风光的图片,学生观察并自由发表对其的感受。

2. 引入:教师呈现《登高》的标题,引导学生猜测诗歌内容。

二、学习和理解(15分钟)1. 教师朗读《登高》全诗,并让学生仔细倾听。

2. 引导学生交流诗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词句,解释不理解的生词和词组。

3. 学生独立阅读《登高》,标记自己觉得难懂的地方。

三、分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标记的难懂地方,分成小组探讨诗的理解和意境。

2. 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解读,共同探讨诗歌的可能理解。

四、思考和表达(15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推测杜甫写此诗的感受和目的。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一幅描绘登高景色的画画,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山水的感受。

五、诗歌表演(10分钟)1. 学生选出几位学生表演《登高》。

2. 学生观看表演,并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六、小结回顾(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整节课内容,总结学习成果,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下一课时的学习。

第二课时《月夜忆舍弟》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并正确朗读《月夜忆舍弟》这首杜甫诗。

2. 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诗中的词句意思。

3. 学生能够感受并表达对舍弟的思念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学生观看一幅月夜的艺术画作,思考画作中的意象和情感。

2. 引入:教师呈现《月夜忆舍弟》的标题,引导学生猜测诗歌内容。

二、学习和理解(15分钟)1. 教师朗读《月夜忆舍弟》全诗,并让学生仔细倾听。

2. 引导学生交流诗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词句,解释不理解的生词和词组。

3. 学生独立阅读《月夜忆舍弟》,标记自己觉得难懂的地方。

三、分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标记的难懂地方,分成小组探讨诗的理解和意境。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优秀15篇】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优秀15篇】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优秀15篇】《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知识教育目标:⑴了解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

初步了解诗歌格律常识。

⑵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

⑶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并体悟诗歌情韵,初步了解诗的创作风格。

2、能力培养目标:⑴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⑵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基本方法和步骤,训练诵读诗歌四步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3、德育目标:⑴欣赏大自然的美。

⑵体味诗人的人生际遇。

⑶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⑷树立对高尚人格孜孜以求的信念。

【重点、难点和解决办法】教学重点是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由于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教学难点当定位在对隐晦情感的把握上。

本单元教学在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应引导学生明确意境的准确定义,可回顾意象的知识,明确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投入诗的境界。

解决办法如下:1、指导朗读,强化背诵。

建议学生课前完成3首诗的背诵任务,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诗意,以便较快进人对诗作的理解,将教学重点放到把握、分析意境方面。

2、提出问题,重视体悟。

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

联想和想象是填补艺术空白、品赏意境的好办法,就这一点,教师在精读课上要做出示范,自读课可把填补的任务交给学生。

3、补充史料,做好总结。

论世知人,有利于理解诗歌。

教师可提供适当的背景资料。

读诗要总结方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学生活动设计】1、课前预习:⑴熟读背诵3首诗。

⑵标出诗中不理解的句子,初步鉴赏。

2、课内:⑴精读课教师讲析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⑵自读课揭示出诗中最能体现意境的诗句或诗歌的特点,学生思考发言。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本课是近体诗,首先要了解两种诗体的区别。

学习品赏意境,要注重抓关键词语进行联想与感悟。

二、整体感知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乎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三首》教案7
教学目的: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古诗三步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读
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三、联(简介作者及背景)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四、悟(阅读赏析)
1、思考:
(1)、你能从《望岳》中抓住哪个关键词?说说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你会从《春望》中抓住哪个关键词?说说描写了眼前怎样的景象?触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方法指导:
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诗意。

导学:
《望岳》抓住了关键词“望”字。

首联是远望,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

颔联是近望,描写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

颈联是细望,写出了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

末联是俯视,虚写(“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3、学生齐背《望岳》。

《春望》赏析
抓住题眼“春望”,即在春天,诗人看到长安的景象,借以抒怀。

首联写春望所见,满目凄凉,忧国伤时。

颔联写春望所感,作者触景生情。

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颈联写所盼:自安史叛乱以来,战火不断。

极盼家书。

末联写所思:烽火遍地,家信不通,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五、比较两首诗风格的异同
1.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2.请学生辨析两首诗的风格。

明确:《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

《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六、布置作业
1.默写《望岳》《春望》。

2.请同学们运用”读—联—悟”诗文阅读法来赏析杜甫另外两首诗。

附板书设计:
远望所见:寄情于物
望岳近望望忧细望所感:触景生情国
春望
盼所盼:思
所思:亲
附:杜甫詩拓展阅读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在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①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西门上,下临洞庭湖,为登览胜地。

②洞庭水:即洞庭湖。

③吴楚:指今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省一带。

坼:裂开。

乾坤:天地。

这两句写洞庭湖浩荡无际,好像整个天地都在水面上浮动。

④无一字:指书信完全断绝。

这两句说自己长期漂泊,和亲朋的书信往来完全断绝了,年老多病,一路上只有以孤舟为家。

⑤戎马:战马,这里借指战争。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①渚:水中小洲。

渚清:指渚边的江水清澈。

飞回:指鸟因风急而在天空盘旋。

②落木:落叶。

萧萧:风吹树叶飘落发出的声音。

③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指长久客居异乡。

这是引起悲秋的原因。

百年:犹言老年。

独登台:独自登高眺望。

④苦恨:甚恨。

繁霜鬓:两鬓白发繁多。

赏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