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殖民时期城市规划对青岛城市发展影响的研究
《2024年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范文

《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篇一一、引言青岛,这座拥有着得天独厚地理位置和独特文化的海滨城市,自1898年开始其近代市政建设历程。
从德国的租借到日后的政权更迭,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青岛的市政建设经历了多次变革与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青岛自1898年至1949年间的市政建设发展历程,分析其特点与影响,以期为今后的城市发展提供借鉴。
二、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背景青岛自1898年被德国租借后,开始了其近代市政建设的历程。
随着殖民者的到来,青岛的市政建设逐渐从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的城市规划与建设转变。
这一时期,青岛的市政建设受到了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三、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历程(一)早期(1898-1920年代初)这一时期,青岛的市政建设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如道路、桥梁、给排水等。
德国殖民者带来了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工程技术,为青岛的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
此外,青岛还建设了多所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为市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
(二)中期(20世纪20-30年代)随着政权的更迭,青岛的市政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青岛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扩张,包括城市的绿化、街道的拓宽和美化等。
同时,青岛的公共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改善。
(三)晚期(20世纪40年代)随着战争的逼近,青岛的市政建设开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然而,尽管战争对城市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青岛的市政建设仍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例如,青岛的公共交通网络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城市绿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普及。
四、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特点与影响(一)特点1. 早期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2. 注重城市规划和绿化;3. 后期注重公共交通的发展;4. 政府在市政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影响1. 改善了市民的生活环境;2. 促进了青岛的经济发展;3. 提升了城市的国际地位;4. 为后世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青岛城市今昔对比

青岛城市今昔对比分析摘要:青岛昔称“胶澳”,1891年,清政府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
始建至今100多年,青岛由当初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座大城市,有3次巨大的飞跃。
本文将简述青岛古今的对比以及发展情况。
1897年以后德占青岛,通过城市选址、港口和胶济铁路的设置,为城市规模的形成以及此后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
1914年和1938年日本两次占领青岛,在德国规划的基础上再次对青岛进行了规划建设。
1945年,日本战败国民党政府接管青岛,仍为特别市。
11992年开始实施的东部大开发战略,使青岛在短短二十几年间飞速发展。
一、城市选址德国选择青岛作为殖民地并不是没有根据的,德国人对胶州湾的兴趣开始于李希霍芬的调查报告,认为其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建港条件,并且“欲图远东势力之发达,非占胶州湾不可”。
按照德国侵略的总方针,着重于建设军事据点以及贸易港口。
日占时期因其“工业日本、农业中国”的方针,着重于工业及交通方面的建设。
解放后至今,仍以港口为重点多方面发展。
日德时期城市主要集中于西部沿海一带的地势较平缓地区,现在因为对于城市规模的要求,青岛开始向东部发展,但是囿于地形及地势的阻碍,并不能形成新的城市中心。
随着近几年的发展,东部用地也显不足,严重限制了青岛的发展。
因此于1984年开始开发建设黄岛经济开发区。
但是如今认为这一发展并不是明智之举,虽然黄岛区与青岛仅距4.5公里,也具有良好的作为港口城市的条件,但是毕竟与青岛相隔一个胶州湾,交通十分不方便。
德占时期青岛地图(1910年)日占时期青岛地图(1940年)二、港口及铁路德占青岛后立即开始了大规模的建港筑路活动,于1898年始建青岛港口。
10年时间共建成大港小港4座码头、栈桥、船渠港及防波堤和6条铁路专线。
青岛的优势在于铁路及港口的相互配合,铁路线直接铺设到港口内的码头上,货物运输非常方便。
昔日作为货物运输的栈桥今日已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
1899年胶济铁路动工,于1904年通车,全线长400多公里,时至今日仍是青岛联系山东内陆的一条重要通道。
青岛殖民时期城市规划对青岛城市发展影响的研究

青岛殖民时期城市规划对青岛城市发展影响的研究摘要:简单介绍青岛殖民地时期的城市规划特点,分析殖民地时期的城市规划特点及其对青岛现在城市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青岛;殖民时期;城市规划;分析一、引言青岛是一座特殊的城市,建设初期基本完全由德国人进行规划,基于青岛的历史背景较为特殊,后期的改造也不同于其他城市,因此,有必要对青岛殖民时期的城市规划对现今的影响做一下研究二、殖民地时期青岛的城市规划及分析2.1青岛德占时期的历史简介早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德国已经在远东有了属于自己的舰队基地并且有了获得煤矿资源的企图。
尤其在德国地理地质学家斐迪南·冯·李希霍芬爵游历了山东之后对山东青岛地区的地理经济资源深为注意,从此之后德国政府便不断对青岛深入调查,于1897年11月爆发了“巨野教案”,从此之后的99年里,青岛一直被德国人所占领。
2.2德占时期城市规划分析德国占领青岛之后,早期建造的一些建筑类型大多是军事设施和应急建筑,德国人除了在必要的土地上进行勘察调查之外,还强行收购土地,拆除一些民用建筑,使得当时的青岛村仅有天后宫和老衙门得以保留下来,由于属于建设初期,德国人面临着材料和专业工人不足的两大难题,这使得他们前三年的建设速度非常缓慢,在材料上也多为中国式的青砖灰瓦,装饰上也较为简朴,外形上也比较简单。
当然这些问题慢慢的都被德国人一一解决。
当局政府于1900年制定出了一套新的城市规划方案,该尝试把青岛建成为德国巩固的军事基地,该方案的市区选址在西南海岸与山丘之间较为平坦的地段,正当胶州湾入口,南面是青岛湾,由两侧伸入海中的团岛和汇泉角控制着湾口;西北面为内海胶州湾,为天然良港之地,东部有群山为屏障。
选址从交通技术、环境卫生以及军事上的要求都是极为有利的。
沿市区的西边缘和胶州湾的东岸布置铁路线,市区北侧沿铁路设置大、小港码头,使水路交通连成一体。
市区道路基本为方格网布局,同时结合地形和街区中心向外设置成放射形道路,如当时的提督府前设为中心广场,现在的北京路、天津路等六条街道交汇处设置为火车下车站的集散广场。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青岛街区

德制规划下的近代青岛城市街区研究2012/12/8摘要自1891 年清政府命登州总普章高元派兵驻守而有建置至今, 青岛不过百余年历史。
在近代经历过德国和日本的殖民统治、国民政府等多个国家多届政府管理后至今, 青岛城市从始至今, 较为完整的延续了一种相对循序渐进的、稳定发展的城市规划布局, 青岛的城市空间在今天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城市街区形态与建筑风貌。
本文主要描述对象是在青岛城市街区形成的历史上起到最为关健作用的德国殖民管理下的时期, 在德制规划下近代青岛城市街区空间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近代青岛历史街区德制规划街网形态正文在青岛城市西部的老城区街头,老城区内的道路随地形高低起伏蜿蜒展开, 既不同于中国传统城市笔直的方格网道路,又不同于西方传统城市的放射性路网道路的形态。
同时, 又会惊奇的发现, 徜徉于老城的近代建筑群中,既能读出类似中国古典园林里所蕴含的传统审美“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之美感,又有西欧中世纪以宗教建筑为空间焦点而向四周街区发散其震慑力的向心性。
究竟如此奇妙的空间是如何形成, 在青岛城市百年历史中, 其街区的空间形态、功熊结构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传承过程; 形成了哪些珍有的特征乞才使得这座城市至今依然拥有迷人魅力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课题。
在青岛城市街区形成的历史上,曾有满清政府、德国殖民者、日本殖民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多个政权对其进行管理和规划工作。
因每个政权对青岛城市功能诉求不同,如德国的初衷是将青岛打造成“远东样板殖民地”,日本则是侧重将青岛作为其工业生产和原料加工基地, 所以对青岛城市发展区域的侧重也有所不同。
本文着重讨论对青岛城市街区的形成历史和空间形态影响最为深远的德国殖民管理时期内,在德制规划指引下的青岛城市街区历史发展过程及其形成的主要特征。
1 近代青岛的建置问题据文献记载,青岛,“原来只是个小渔村, 位置靠近胶州湾人口附近的小岛, 因这个小岛郁郁葱葱的景色而得名。
浅谈殖民文化对青岛建筑的影响

浅谈殖民文化对青岛建筑的影响青岛被世界建筑界誉为“中国建筑博物馆”。
除去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外,欧式建筑也在青岛的土地上悄无声息地生根发芽,而今“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也早已成为青岛新的代名词。
也可以说欧洲的建筑风格已成为青岛建筑的时代宠儿,在青岛的欧洲的建筑风格不是单一的,是形式多样的。
标签:欧式建筑;多元化;继承;发展青岛,旧称“胶澳”,别称“琴岛”,又被誉为“东方瑞士”。
青岛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沿海和胶东半岛东部,东、南濒临黄海,隔海与朝鲜半岛相望。
青岛拥有国际性海港和区域性枢纽空港。
1897-1919年间,青岛沦为德国殖民地。
巴黎和会后,以收回青岛主权为导火索,全国爆发了著名的“五四”爱国运动,也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分水岭。
自1897年11月,山东发生了“巨野教”案事件,德国人以此为借口出兵抢占了胶州湾和胶澳并於隔年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开始了对青岛的殖民时期并在青岛大兴土木,建设了包括俾斯麦兵营(现中国海洋大学)和胶澳总督府、基督教堂等具有异国建筑风格的建筑。
直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人才撤离青岛。
在17年间作为侵略者的德国人,虽然行径可耻,但也在不经意间,对青岛的建筑形式和艺术形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让原青岛的土著居民及整个胶州湾有了别样的审美意境。
文章旨在探究建筑形式和艺术形式,无意言论政治,切勿指鹿为马,曲解文章。
据统计,青岛共有26种不同风格的建筑形式,因此青岛也被世界建筑界誉为“中国建筑博物馆”。
除去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外,欧式建筑也在青岛的土地上悄无声息地生根发芽,提到北京的建筑形式我们会立刻想到气势磅礴的皇家宫殿,提到苏州的建筑形式我们会马上说出苏州最具代表的私家园林,而提到青岛的建筑形式相信很多人最先联想到的一定是青岛的欧式建筑,以至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青岛建筑也都或多或少的在形式上体现了欧洲建筑的审美特征。
而今“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也早已成为青岛新的代名词。
青岛市城市规划的利弊

社会实践报告—青岛市城市规划的利弊班级:环艺一班姓名:陆传坤学号:20091004207青岛市城市规划的利弊调查报告一座建置仅百余年的城市得以跻身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列,是青岛历史令人瞩目之处。
1897年以来,青岛先后遭到德、日、美三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入侵,历史发展可谓跌宕起伏、历经沧桑,城市性质既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色彩,又有封建半封建旧中国的印记;城市发展既有技术先进的工贸基础,又有独具风韵的城市文化;城市建设既有合理长远的规划引领,又有各具风情的多元化建筑——这就使青岛这座城市具备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城市风貌,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
调查目的:掌握青岛城市规划目的法,以及青岛市规划后的新城所带来的利弊影响一、调查对象:青岛市公职人员,农民,农民工及其家属,学生等二、调查方式: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是在青岛市区,青岛李沧区,市南区等。
共发出调查问卷40份,收回40份,回收率达100%;其中:公职人员10人。
农民10人,农民工及其家属10份,学生10份。
三、调查时间:2012年1月22日五、调查内容:(1)青岛市规划后的的交通问题(2)青岛市规划后带来的社会问题现状及其环境等问题(3)青岛规划能否结局用工荒,缓解就业压力六、结果:原因比率对象公职人员农民工及其家属农民学生青岛市区规划带动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33% 42% 40% 10%新城市规划后影响了社会现状和环境等问题36% 25% 27% 35%规划的交通能否缓解,是否会畅通无阻31% 33% 33% 55%造成城市改造带来的坏处的原因比率政府的政策实施不明朗42.2%缺乏民众有效地监督11.3%施工方没有设计出合理的设计方案56.5%新城市改造让城市焕然一新的原因比率交通完全缓解12.9%带动较多的弱势群体的就业率32.2%让城市更快便捷经济大幅增长30.8%城市改造,城市面貌全新24.1%府重视,并且他们存在着不负责现象严重,施工设计质量低下等问题。
德占时期青岛城市发展研究

德占时期青岛城市发展研究【摘要】:本论文从青岛城市发展的目标、规划、措施、动力、阻力、作为、效果、影响等方面探讨了德占时期青岛的城市发展。
100多年前,青岛的殖民地化引发了青岛的城市化,开启了青岛的现代化。
位于山东半岛胶州湾畔的青岛,由德国人规划、建设管理,输入了先进的近代化城市理念,并逐步适用中国国情,在中国人的参与和作用下,青岛城市不断发展完善。
德占青岛城市发展富于开拓创新,奠定了近代化城市基础,构成了中德之间特殊的对话与交流,演绎了中国近代史上“二律背反”现象。
这是一个多种因素错综复杂的交互作用过程,其中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殖民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交互作用具有主导性,影响着青岛城市发展的大方向和基本格局。
青岛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在近现代有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
本文论证了1898—1914年间青岛的城市发展,显示了在殖民主义语境中青岛城市发展的个性与共性。
首先,青岛的自然地理、社会人文与历史文化环境与条件为青岛近代发生的一切准备了发展的前提条件与变化的根据,内因与外因的交互作用使历史的可能变成现实。
其次,德国军事殖民统治对青岛产生了双重作用,在殖民主义语境中青岛人民遭受了巨大的屈辱、痛苦和磨难,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对峙、中德之间的矛盾冲突与文化碰撞、交流与融合,表现为双方各种形式的对抗、缓和、以及妥协与合作等伴随着青岛城市发展的诸多历史作为与交互作用。
最后,青岛的兴起与发展是中德共同努力的成果,它凝聚着中德文化的结晶与聪明智慧,同时也浸淫着青岛人民的血泪,是多种因素和力量共同作用形成合力的动态过程,从殖民地到近代化城市的发展过程和中西融合的发展结果揭示了独特的青岛城市发展道路。
本文共分3部分,包括绪论、5章正文和结语。
绪论阐释论文选题及相关问题和青岛地区自然地理与社会人文环境,说明了青岛地区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等因素的重要性和传承性,该部分探讨了青岛的历史渊源与近现代的历史性巨变之间的关联,揭示了德国殖民统治和青岛城市发展的自然经济、社会人文、历史文化环境和条件。
《2024年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范文

《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篇一一、引言青岛,这座拥有着得天独厚地理位置和独特文化的海滨城市,自1898年起逐渐崭露头角。
在这漫长的半个世纪里,青岛的市政建设经历了怎样的变革与演进,成为值得深入研究的历史课题。
本文将就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影响进行全面梳理与研究。
二、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背景青岛自1898年沦为德国租借地后,其城市地位与经济地位逐步上升。
随后,历经日本统治时期及中华民国时期,青岛的市政建设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青岛的市政建设不仅面临着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的需求,还面临着如何将这座城市打造为国际性海滨城市的挑战。
三、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历程(一)德国租借时期(1898-1914)德国在占领青岛后,为满足殖民统治的需要,开始了青岛的城市建设。
德国人按照城市规划理念,修建了城市道路、供水系统、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
同时,青岛的公共交通和港口设施也得到了初步发展。
这一时期的市政建设为青岛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日本统治时期(1914-1945)在日治时期,青岛的市政建设并未出现大刀阔斧的变革。
日本对青岛的基础设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缮和扩建,但总体上并未进行大规模的市政建设。
这一时期的市政建设在某种程度上为青岛的后续发展积累了经验。
(三)中华民国时期(1928-1949)在中华民国时期,青岛的市政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政府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城市道路、桥梁、供水、排水等设施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
同时,青岛的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也得到了开发。
这一时期的市政建设为青岛的城市面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特点(一)重视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青岛的市政建设始终以城市规划为先导,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从德国租借时期到中华民国时期,城市道路、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一直是市政建设的重点。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青岛的城市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殖民时期城市规划对青岛城市发展影响的研究
摘要:简单介绍青岛殖民地时期的城市规划特点,分析殖民地时期的城市规划特点及其对青岛现在城市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青岛;殖民时期;城市规划;分析
一、引言
青岛是一座特殊的城市,建设初期基本完全由德国人进行规划,基于青岛的历史背景较为特殊,后期的改造也不同于其他城市,因此,有必要对青岛殖民时期的城市规划对现今的影响做一下研究
二、殖民地时期青岛的城市规划及分析
2.1青岛德占时期的历史简介
早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德国已经在远东有了属于自己的舰队基地并且有了获得煤矿资源的企图。
尤其在德国地理地质学家斐迪南·冯·李希霍芬爵游历了山东之后对山东青岛地区的地理经济资源深为注意,从此之后德国政府便不断对青岛深入调查,于1897年11月爆发了“巨野教案”,从此之后的99年里,青岛一直被德国人所占领。
2.2德占时期城市规划分析
德国占领青岛之后,早期建造的一些建筑类型大多是军事设施和应急建筑,德国人除了在必要的土地上进行勘察调查之外,还强行收购土地,拆除一些民用建筑,使得当时的青岛村仅有天后宫和老衙门得以保留下来,由于属于建设初期,德国人面临着材料和专业工人不足的两大难题,这使得他们前三年的建设速度非常缓慢,在材料上也多为中国式的青砖灰瓦,装饰上也较为简朴,外形上也比较简单。
当然这些问题慢慢的都被德国人一一解决。
当局政府于1900年制定出了一套新的城市规划方案,该尝试把青岛建成为德国巩固的军事基地,该方案的市区选址在西南海岸与山丘之间较为平坦的地段,正当胶州湾入口,南面是青岛湾,由两侧伸入海中的团岛和汇泉角控制着湾口;西北面为内海胶州湾,为天然良港之地,东部有群山为屏障。
选址从交通技术、环境卫生以及军事上的要求都是极为有利的。
沿市区的西边缘和胶州湾的东岸布置铁路线,市区北侧沿铁路设置大、小港码头,使水路交通连成一体。
市区道路基本为方格网布局,同时结合地形和街区中心向外设置成放射形道路,如当时的提督府前设为中心广场,现在的北京路、天津路等六条街道交汇处设置为火车下车站的集散广场。
规划在区域上将华人与欧洲人分开,欧洲人所在的区域成为青岛区,属于最佳地段。
从这可以看出德国政府当时是想把青岛建设成一个它仅有的两块殖民地之一的一个典范。
2.3日占时期的城市规划特点及分析
相反,当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同年11月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相对于德占时期来说,被日本占领下的青岛则没有那么幸运,日本人的建设思路非常明显,是在表面上过得去的前提下作为资源掠夺的据点而进行建设的,因而可以不用考虑城市的设计方向和城市未来的发展,建筑建的嘈杂零散,仅仅在建筑风格上采用了仿徳式的处理,而导致现在部分日本遗留下的城市街区出现了保护和使用的双重矛盾,比如中山路周边的一些道路两侧的建筑,虽然数量上胜于德占时期的建筑数量,但是风格与周边原有环境的建筑风格却大相径庭,并且建筑质量很差,明显表现出城市建设的商业性质,因此现在该地区的建筑被当地居民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了重新改造,致使现有的建筑立面非常杂乱,给古建保护或者改建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过渡到北洋政府时期,城市建设便处于低潮,1929年改由国民政府统治,特别是到了30年代,政局稳定,外国资本大量涌入,民族资本和官僚资本也得到了发展,因此促成了城市建设形成的第二次高潮。
三、青岛城市规划现状及分析
3.1 解放后的青岛在旧有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发展,青岛作为一个海港,工业城市进行发展,因此在这个时期青岛港口以及铁路沿线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也造成了以后的问题。
一、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规划已经不能满足新型城市在功能上的要求。
二、城市建设方向又重新回归德国人给出的建设方向,在九十年代初期,青岛推出了新的规划,五四广场的建设和市政府的搬迁使青岛的市中心彻底的转移到了一块新的规划区,新的规划区采用了很多国际化的设计,同时,在更偏东的崂山建设了新开发区,但是在新城区的总体规划上大致还是沿用德国人当时的规划方法,仍然是方格网布局,同时结合地形,形成一个一个节点,以每个节点为中心向外发散,最终形成沿东海湾的城市规范方案,之后再沿东海湾向北散发形成环渤海湾的城市规划。
3.2 青岛现有的延海岸线布局的方式极大的提高了一个海洋城市的城市形象,也能更好地改善城市风貌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环境,吸引更多投资者和游客的眼球,从而更好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但是这种规划方式也有明显的弊端。
比如说因为服务区大多设在沿海一带因而提高了产品运输成本;来往于服务区和居住区的人流量增加,交通方式的种类以及数量的需求量也就随之加大,这就无形的提高了城市建设成本。
环湾的规划在长远上看虽然可行,但是会造成城市公共建筑建设点需求多,规模小的弊端。
实际这也是很多城市共同的问题,即最初规划未考虑城市远景,因为德国人在建设青岛的时候,最初仅考率作为军港,强调地理位置对外封闭,后转型为大型港口工业化城市,强调港口位置优良且对外交通便利,而并没有考虑其挥发成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国际化大都市,其早期规划选址有其局限性。
环渤海湾大都市圈一旦形成,现在的青岛港必然要改造,因为根据德国人和后期延续的规划青岛港处于青岛远景发展的中心位置,这对城市是相当不利的。
研究青岛的发展
阶段不难看出青岛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一次次的因政治,经济和时代的局限性而产生的非换胶州湾规划的规划,但是在长远布局上受德国最初选址的影响青岛最终又回到的1910年的规划方向。
参考文献:
[1] 徐飞鹏等.《中国近代建筑总览丛书-青岛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