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殖民时期城市规划对青岛城市发展影响的研究
《2024年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范文
《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篇一一、引言青岛,这座拥有着得天独厚地理位置和独特文化的海滨城市,自1898年开始其近代市政建设历程。
从德国的租借到日后的政权更迭,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青岛的市政建设经历了多次变革与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青岛自1898年至1949年间的市政建设发展历程,分析其特点与影响,以期为今后的城市发展提供借鉴。
二、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背景青岛自1898年被德国租借后,开始了其近代市政建设的历程。
随着殖民者的到来,青岛的市政建设逐渐从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的城市规划与建设转变。
这一时期,青岛的市政建设受到了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三、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历程(一)早期(1898-1920年代初)这一时期,青岛的市政建设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如道路、桥梁、给排水等。
德国殖民者带来了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工程技术,为青岛的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
此外,青岛还建设了多所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为市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
(二)中期(20世纪20-30年代)随着政权的更迭,青岛的市政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青岛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扩张,包括城市的绿化、街道的拓宽和美化等。
同时,青岛的公共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改善。
(三)晚期(20世纪40年代)随着战争的逼近,青岛的市政建设开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然而,尽管战争对城市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青岛的市政建设仍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例如,青岛的公共交通网络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城市绿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普及。
四、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特点与影响(一)特点1. 早期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2. 注重城市规划和绿化;3. 后期注重公共交通的发展;4. 政府在市政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影响1. 改善了市民的生活环境;2. 促进了青岛的经济发展;3. 提升了城市的国际地位;4. 为后世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青岛城市今昔对比
青岛城市今昔对比分析摘要:青岛昔称“胶澳”,1891年,清政府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
始建至今100多年,青岛由当初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座大城市,有3次巨大的飞跃。
本文将简述青岛古今的对比以及发展情况。
1897年以后德占青岛,通过城市选址、港口和胶济铁路的设置,为城市规模的形成以及此后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
1914年和1938年日本两次占领青岛,在德国规划的基础上再次对青岛进行了规划建设。
1945年,日本战败国民党政府接管青岛,仍为特别市。
11992年开始实施的东部大开发战略,使青岛在短短二十几年间飞速发展。
一、城市选址德国选择青岛作为殖民地并不是没有根据的,德国人对胶州湾的兴趣开始于李希霍芬的调查报告,认为其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建港条件,并且“欲图远东势力之发达,非占胶州湾不可”。
按照德国侵略的总方针,着重于建设军事据点以及贸易港口。
日占时期因其“工业日本、农业中国”的方针,着重于工业及交通方面的建设。
解放后至今,仍以港口为重点多方面发展。
日德时期城市主要集中于西部沿海一带的地势较平缓地区,现在因为对于城市规模的要求,青岛开始向东部发展,但是囿于地形及地势的阻碍,并不能形成新的城市中心。
随着近几年的发展,东部用地也显不足,严重限制了青岛的发展。
因此于1984年开始开发建设黄岛经济开发区。
但是如今认为这一发展并不是明智之举,虽然黄岛区与青岛仅距4.5公里,也具有良好的作为港口城市的条件,但是毕竟与青岛相隔一个胶州湾,交通十分不方便。
德占时期青岛地图(1910年)日占时期青岛地图(1940年)二、港口及铁路德占青岛后立即开始了大规模的建港筑路活动,于1898年始建青岛港口。
10年时间共建成大港小港4座码头、栈桥、船渠港及防波堤和6条铁路专线。
青岛的优势在于铁路及港口的相互配合,铁路线直接铺设到港口内的码头上,货物运输非常方便。
昔日作为货物运输的栈桥今日已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
1899年胶济铁路动工,于1904年通车,全线长400多公里,时至今日仍是青岛联系山东内陆的一条重要通道。
青岛殖民时期城市规划对青岛城市发展影响的研究
青岛殖民时期城市规划对青岛城市发展影响的研究摘要:简单介绍青岛殖民地时期的城市规划特点,分析殖民地时期的城市规划特点及其对青岛现在城市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青岛;殖民时期;城市规划;分析一、引言青岛是一座特殊的城市,建设初期基本完全由德国人进行规划,基于青岛的历史背景较为特殊,后期的改造也不同于其他城市,因此,有必要对青岛殖民时期的城市规划对现今的影响做一下研究二、殖民地时期青岛的城市规划及分析2.1青岛德占时期的历史简介早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德国已经在远东有了属于自己的舰队基地并且有了获得煤矿资源的企图。
尤其在德国地理地质学家斐迪南·冯·李希霍芬爵游历了山东之后对山东青岛地区的地理经济资源深为注意,从此之后德国政府便不断对青岛深入调查,于1897年11月爆发了“巨野教案”,从此之后的99年里,青岛一直被德国人所占领。
2.2德占时期城市规划分析德国占领青岛之后,早期建造的一些建筑类型大多是军事设施和应急建筑,德国人除了在必要的土地上进行勘察调查之外,还强行收购土地,拆除一些民用建筑,使得当时的青岛村仅有天后宫和老衙门得以保留下来,由于属于建设初期,德国人面临着材料和专业工人不足的两大难题,这使得他们前三年的建设速度非常缓慢,在材料上也多为中国式的青砖灰瓦,装饰上也较为简朴,外形上也比较简单。
当然这些问题慢慢的都被德国人一一解决。
当局政府于1900年制定出了一套新的城市规划方案,该尝试把青岛建成为德国巩固的军事基地,该方案的市区选址在西南海岸与山丘之间较为平坦的地段,正当胶州湾入口,南面是青岛湾,由两侧伸入海中的团岛和汇泉角控制着湾口;西北面为内海胶州湾,为天然良港之地,东部有群山为屏障。
选址从交通技术、环境卫生以及军事上的要求都是极为有利的。
沿市区的西边缘和胶州湾的东岸布置铁路线,市区北侧沿铁路设置大、小港码头,使水路交通连成一体。
市区道路基本为方格网布局,同时结合地形和街区中心向外设置成放射形道路,如当时的提督府前设为中心广场,现在的北京路、天津路等六条街道交汇处设置为火车下车站的集散广场。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青岛街区
德制规划下的近代青岛城市街区研究2012/12/8摘要自1891 年清政府命登州总普章高元派兵驻守而有建置至今, 青岛不过百余年历史。
在近代经历过德国和日本的殖民统治、国民政府等多个国家多届政府管理后至今, 青岛城市从始至今, 较为完整的延续了一种相对循序渐进的、稳定发展的城市规划布局, 青岛的城市空间在今天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城市街区形态与建筑风貌。
本文主要描述对象是在青岛城市街区形成的历史上起到最为关健作用的德国殖民管理下的时期, 在德制规划下近代青岛城市街区空间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近代青岛历史街区德制规划街网形态正文在青岛城市西部的老城区街头,老城区内的道路随地形高低起伏蜿蜒展开, 既不同于中国传统城市笔直的方格网道路,又不同于西方传统城市的放射性路网道路的形态。
同时, 又会惊奇的发现, 徜徉于老城的近代建筑群中,既能读出类似中国古典园林里所蕴含的传统审美“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之美感,又有西欧中世纪以宗教建筑为空间焦点而向四周街区发散其震慑力的向心性。
究竟如此奇妙的空间是如何形成, 在青岛城市百年历史中, 其街区的空间形态、功熊结构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传承过程; 形成了哪些珍有的特征乞才使得这座城市至今依然拥有迷人魅力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课题。
在青岛城市街区形成的历史上,曾有满清政府、德国殖民者、日本殖民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多个政权对其进行管理和规划工作。
因每个政权对青岛城市功能诉求不同,如德国的初衷是将青岛打造成“远东样板殖民地”,日本则是侧重将青岛作为其工业生产和原料加工基地, 所以对青岛城市发展区域的侧重也有所不同。
本文着重讨论对青岛城市街区的形成历史和空间形态影响最为深远的德国殖民管理时期内,在德制规划指引下的青岛城市街区历史发展过程及其形成的主要特征。
1 近代青岛的建置问题据文献记载,青岛,“原来只是个小渔村, 位置靠近胶州湾人口附近的小岛, 因这个小岛郁郁葱葱的景色而得名。
浅谈殖民文化对青岛建筑的影响
浅谈殖民文化对青岛建筑的影响青岛被世界建筑界誉为“中国建筑博物馆”。
除去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外,欧式建筑也在青岛的土地上悄无声息地生根发芽,而今“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也早已成为青岛新的代名词。
也可以说欧洲的建筑风格已成为青岛建筑的时代宠儿,在青岛的欧洲的建筑风格不是单一的,是形式多样的。
标签:欧式建筑;多元化;继承;发展青岛,旧称“胶澳”,别称“琴岛”,又被誉为“东方瑞士”。
青岛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沿海和胶东半岛东部,东、南濒临黄海,隔海与朝鲜半岛相望。
青岛拥有国际性海港和区域性枢纽空港。
1897-1919年间,青岛沦为德国殖民地。
巴黎和会后,以收回青岛主权为导火索,全国爆发了著名的“五四”爱国运动,也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分水岭。
自1897年11月,山东发生了“巨野教”案事件,德国人以此为借口出兵抢占了胶州湾和胶澳并於隔年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开始了对青岛的殖民时期并在青岛大兴土木,建设了包括俾斯麦兵营(现中国海洋大学)和胶澳总督府、基督教堂等具有异国建筑风格的建筑。
直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人才撤离青岛。
在17年间作为侵略者的德国人,虽然行径可耻,但也在不经意间,对青岛的建筑形式和艺术形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让原青岛的土著居民及整个胶州湾有了别样的审美意境。
文章旨在探究建筑形式和艺术形式,无意言论政治,切勿指鹿为马,曲解文章。
据统计,青岛共有26种不同风格的建筑形式,因此青岛也被世界建筑界誉为“中国建筑博物馆”。
除去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外,欧式建筑也在青岛的土地上悄无声息地生根发芽,提到北京的建筑形式我们会立刻想到气势磅礴的皇家宫殿,提到苏州的建筑形式我们会马上说出苏州最具代表的私家园林,而提到青岛的建筑形式相信很多人最先联想到的一定是青岛的欧式建筑,以至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青岛建筑也都或多或少的在形式上体现了欧洲建筑的审美特征。
而今“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也早已成为青岛新的代名词。
青岛市城市规划的利弊
社会实践报告—青岛市城市规划的利弊班级:环艺一班姓名:陆传坤学号:20091004207青岛市城市规划的利弊调查报告一座建置仅百余年的城市得以跻身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列,是青岛历史令人瞩目之处。
1897年以来,青岛先后遭到德、日、美三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入侵,历史发展可谓跌宕起伏、历经沧桑,城市性质既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色彩,又有封建半封建旧中国的印记;城市发展既有技术先进的工贸基础,又有独具风韵的城市文化;城市建设既有合理长远的规划引领,又有各具风情的多元化建筑——这就使青岛这座城市具备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城市风貌,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
调查目的:掌握青岛城市规划目的法,以及青岛市规划后的新城所带来的利弊影响一、调查对象:青岛市公职人员,农民,农民工及其家属,学生等二、调查方式: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是在青岛市区,青岛李沧区,市南区等。
共发出调查问卷40份,收回40份,回收率达100%;其中:公职人员10人。
农民10人,农民工及其家属10份,学生10份。
三、调查时间:2012年1月22日五、调查内容:(1)青岛市规划后的的交通问题(2)青岛市规划后带来的社会问题现状及其环境等问题(3)青岛规划能否结局用工荒,缓解就业压力六、结果:原因比率对象公职人员农民工及其家属农民学生青岛市区规划带动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33% 42% 40% 10%新城市规划后影响了社会现状和环境等问题36% 25% 27% 35%规划的交通能否缓解,是否会畅通无阻31% 33% 33% 55%造成城市改造带来的坏处的原因比率政府的政策实施不明朗42.2%缺乏民众有效地监督11.3%施工方没有设计出合理的设计方案56.5%新城市改造让城市焕然一新的原因比率交通完全缓解12.9%带动较多的弱势群体的就业率32.2%让城市更快便捷经济大幅增长30.8%城市改造,城市面貌全新24.1%府重视,并且他们存在着不负责现象严重,施工设计质量低下等问题。
德占时期青岛城市发展研究
德占时期青岛城市发展研究【摘要】:本论文从青岛城市发展的目标、规划、措施、动力、阻力、作为、效果、影响等方面探讨了德占时期青岛的城市发展。
100多年前,青岛的殖民地化引发了青岛的城市化,开启了青岛的现代化。
位于山东半岛胶州湾畔的青岛,由德国人规划、建设管理,输入了先进的近代化城市理念,并逐步适用中国国情,在中国人的参与和作用下,青岛城市不断发展完善。
德占青岛城市发展富于开拓创新,奠定了近代化城市基础,构成了中德之间特殊的对话与交流,演绎了中国近代史上“二律背反”现象。
这是一个多种因素错综复杂的交互作用过程,其中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殖民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交互作用具有主导性,影响着青岛城市发展的大方向和基本格局。
青岛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在近现代有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
本文论证了1898—1914年间青岛的城市发展,显示了在殖民主义语境中青岛城市发展的个性与共性。
首先,青岛的自然地理、社会人文与历史文化环境与条件为青岛近代发生的一切准备了发展的前提条件与变化的根据,内因与外因的交互作用使历史的可能变成现实。
其次,德国军事殖民统治对青岛产生了双重作用,在殖民主义语境中青岛人民遭受了巨大的屈辱、痛苦和磨难,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对峙、中德之间的矛盾冲突与文化碰撞、交流与融合,表现为双方各种形式的对抗、缓和、以及妥协与合作等伴随着青岛城市发展的诸多历史作为与交互作用。
最后,青岛的兴起与发展是中德共同努力的成果,它凝聚着中德文化的结晶与聪明智慧,同时也浸淫着青岛人民的血泪,是多种因素和力量共同作用形成合力的动态过程,从殖民地到近代化城市的发展过程和中西融合的发展结果揭示了独特的青岛城市发展道路。
本文共分3部分,包括绪论、5章正文和结语。
绪论阐释论文选题及相关问题和青岛地区自然地理与社会人文环境,说明了青岛地区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等因素的重要性和传承性,该部分探讨了青岛的历史渊源与近现代的历史性巨变之间的关联,揭示了德国殖民统治和青岛城市发展的自然经济、社会人文、历史文化环境和条件。
《2024年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范文
《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篇一一、引言青岛,这座拥有着得天独厚地理位置和独特文化的海滨城市,自1898年起逐渐崭露头角。
在这漫长的半个世纪里,青岛的市政建设经历了怎样的变革与演进,成为值得深入研究的历史课题。
本文将就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影响进行全面梳理与研究。
二、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背景青岛自1898年沦为德国租借地后,其城市地位与经济地位逐步上升。
随后,历经日本统治时期及中华民国时期,青岛的市政建设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青岛的市政建设不仅面临着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的需求,还面临着如何将这座城市打造为国际性海滨城市的挑战。
三、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历程(一)德国租借时期(1898-1914)德国在占领青岛后,为满足殖民统治的需要,开始了青岛的城市建设。
德国人按照城市规划理念,修建了城市道路、供水系统、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
同时,青岛的公共交通和港口设施也得到了初步发展。
这一时期的市政建设为青岛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日本统治时期(1914-1945)在日治时期,青岛的市政建设并未出现大刀阔斧的变革。
日本对青岛的基础设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缮和扩建,但总体上并未进行大规模的市政建设。
这一时期的市政建设在某种程度上为青岛的后续发展积累了经验。
(三)中华民国时期(1928-1949)在中华民国时期,青岛的市政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政府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城市道路、桥梁、供水、排水等设施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
同时,青岛的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也得到了开发。
这一时期的市政建设为青岛的城市面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特点(一)重视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青岛的市政建设始终以城市规划为先导,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从德国租借时期到中华民国时期,城市道路、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一直是市政建设的重点。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青岛的城市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青岛城市定位之历史研究(1894-2004)的开题报告
青岛城市定位之历史研究(1894-2004)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青岛作为中国东海岸的一个重要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及丰富的文化遗产。
从1897年开始,青岛成为德国殖民地,直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接手管理青岛,并在一定的时期内,青岛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租界。
1949年以后,青岛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重要城市,经济、文化与旅游事业不断发展。
青岛市的发展与变化源远流长,已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态、样貌和动态。
本文将对青岛市作为一个文化、经济、政治和行政城市的定位进行研究,通过查阅大量的各种史料、统计资料及社会科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探究青岛市的城市定位的历史沿革和变迁进程以及相关政策和规划的实施情况,以期对青岛市未来城市定位和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青岛市的城市定位进行深入研究:(1)青岛市的历史沿革和城市特点。
(2)青岛市的城市定位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旅游方面的发展历程。
(3)青岛市各阶段的城市规划和规划实施情况。
(4)青岛市在城市定位中的政策和措施。
2.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文献资料法主要用于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和信息,实地调查法主要用于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问卷调查法主要用于了解居民的观点和看法,比较研究法主要用于比较不同地区的城市定位和发展模式,进而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
三、预期成果和创新点本项研究预计将有以下成果和创新点:(1)比较详细地描述青岛市的城市定位的历史沿革和变迁进程以及相关政策和规划的实施情况,为青岛市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参考。
(2)以旅游为重点,探索青岛市的城市定位的发展和变化,展示青岛的旅游资源以及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
(3)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等方法,了解青岛市居民的城市定位认知和对当前城市发展的看法和期望,为青岛市改进城市管理和发展提供参考。
《2024年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范文
《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篇一一、引言青岛,作为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沿海城市之一,自1898年德国占领后,其市政建设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旨在探讨青岛在近代(1898-1949)的市政建设历程,分析其发展特点及影响,以期为当今城市发展提供借鉴。
二、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背景青岛自1898年被德国占领后,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
随着外国势力的介入和租界的设立,青岛的市政建设开始逐渐发展。
此后,青岛历经日本占领、收回自等历史阶段,市政建设也在这些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和变化。
三、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历程(一)德国占领时期(1898-1914)德国在占领青岛后,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德国人注重城市规划,建立了完善的城市道路系统、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
同时,德国还注重城市绿化,建设了大量的公园和绿地。
这些举措为青岛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日本占领时期(1914-1945)日本占领青岛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沿用了德国的城市规划理念,但更加强调军事和防御的考虑。
在此期间,青岛的市政建设以实用为主,对城市的公共设施进行了进一步的建设和完善。
同时,随着日侨的涌入,青岛的城市风貌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三)收回自治时期(1922-1949)随着中国收回青岛的自主权,青岛的市政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
政府开始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桥梁、排水系统等。
同时,青岛还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绿化和美化工程,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此外,青岛还积极发展工业和商业,使城市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四、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特点及影响(一)特点1. 注重城市规划:青岛在近代市政建设中注重城市规划,建立了完善的城市道路系统和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
2. 重视城市绿化:青岛在市政建设中注重城市绿化,建设了大量的公园和绿地。
3. 实用为主:在日占期间,青岛的市政建设以实用为主,对城市的公共设施进行了进一步的建设和完善。
(二)影响1. 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青岛的市政建设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条件,促进了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
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近代青岛市政建设的兴起受益于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是一个历经变迁和发展的过程。
从1897年青岛被德国占领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青岛的市政建设经历了数次转变和重塑。
本文将以1898年至1949年这个独特而关键的时间段为划分,探讨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历程和演变。
1898年,德国接管了青岛,正式建立了殖民地的市政机构。
他们修建了规范化的街道网,并且兴建了供水、排水、照明等基础设施。
此外,由于当时青岛是德国人在中国的重要据点之一,他们还引进了德国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建筑风格,将欧洲式的街道和建筑融入到青岛的城市风貌中。
在德国统治时期,青岛的市政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除了物质基础设施的建设,德国殖民者还在法治和治安维护上做出了努力。
他们引进了欧洲先进的市政管理制度,建立了警察、消防队等组织,维护了青岛的市容和秩序。
此外,德国殖民政府还在教育、医疗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建设,为青岛的整体发展提供了基础。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取代德国成为对青岛的占领者。
日本在青岛殖民地的统治期间,对市政建设产生了自己的影响。
他们继续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修建了码头、铁路等重要建筑。
此外,日本殖民者还推动了现代化的商业、冶金和工业发展,为青岛带来了一定的经济繁荣。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青岛重新回到中国的统治下。
此时,市政建设与前几个时期有了明显的不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市政建设开始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导向,着重发展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青岛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城市,也在这一时期经历了快速发展。
沿海工业区的建设、港口的改造和扩建等,为青岛市政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个时期,青岛也开始注重文化与教育事业的发展。
大量的学校和文化设施相继被兴建,文化事业逐渐繁荣起来。
同时,城市规划也成为了市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青岛市政府开始着手规划和建设新的住宅区,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
《2024年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范文
《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篇一一、引言青岛,作为中国的一座海滨城市,自1898年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以来,经历了百年沧桑。
这一时期的青岛市政建设不仅关系到青岛城市的未来,更折射出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独特轨迹。
本文将主要研究青岛在1898年至1949年期间的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发展等问题,为当前及未来的城市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青岛近现代城市发展背景在德国殖民时期和日占时期,青岛成为了殖民地城市。
这两段历史背景给青岛的市政建设带来了特殊的发展脉络。
此外,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对国际化城市的不断追求,青岛市政建设的需求与动力也日渐显现。
这些背景因素为本文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三、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发展阶段(一)城市规划的初步形成自1898年起,青岛的市政建设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初的城市规划主要借鉴了西方城市规划理念,结合青岛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初步的城市蓝图。
在德国殖民时期,青岛的城市规划更加注重实用性,为后来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随着城市的发展,青岛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得到了逐步完善。
其中,道路建设是市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不断改善道路系统,加强了城市的连通性,促进了经济发展。
此外,城市的水电供应、环境卫生等方面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三)城市扩展与空间布局的调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青岛的城市空间布局也发生了变化。
市中心区域逐渐扩展,新兴工业区和居住区也不断涌现。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布局的调整与优化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
四、市政建设的特色与成就青岛的市政建设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显著的成就。
首先,青岛的城市规划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充分利用了海滨资源,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其次,青岛的市政建设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此外,青岛的市政建设还注重环境保护和城市美化,使青岛成为了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
本土化与“去殖民化”:近代青岛主权收回后的城市发展主题
青岛成为德国人的青岛、 本人的青岛, 日 城市发展 因
此是 畸形 的和 片 面 的。 12 92年青 岛 主权 收 回 , 民 殖
统治者主导城市发展的局面结束 , 中国人开始突破 本不考虑历史或社会传统 , 一味追求创设现代 的城
西方化模式 , 努力探索具有本土特点的城市建设和
[ 收稿 日期 ]O8 5—2 2O —0 0
岛民众 的民族 自尊心、 自信心 、 归属 感和主人 翁意识 , 而推动青 岛的健康发展 。 从 [ 关键词 ] 岛; 市发展主题 ; 土化 ; 青 城 本 去殖 民化 [ 中图分 类号] 9 65 K 2 .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62 2 720 }4 18 4 17 —11 (08 0 —00 —0
象是 : 国海 军 宣 布 , 将 青 岛建 成 一 个 样 板 殖 民 德 要
日 战争爆发前青岛城市发展的主题及其努力 。
一
地, 并不必顾及这里孔夫子的传统如何深刻 , 中国的 社会制度如何差异。[( 德 国殖 民者计划将青 岛 ”1脚) ] 建成为德国在远东的军事基地和商业 中心 , 他们提
聊城 大 学学 报 ( 会科 学版 ) 社
20 0 8年第 4期
本土化与“ 去殖 民化” 近代 : 青岛主权收回后 的城 市发 展主题
董 良保 , 李永 明
( 岛大学思 政部 , 青 山东青岛 26 7) 60 1
[ 摘
要 ] 2 年青 岛主权收 回以后 , 12 9 城市建设和发展 围绕着本土化和“ 去殖 民化 ” 两大主题展 开。在 本土化 方面 , 城
市发展理念 由西方化转 向 中国化 , 市建设 内容从 片面发展转 向全 面发展 , 城 城市建设 的依 靠 力量从依 靠少数 殖 民者
青岛城市规划:德占下的“模范殖民地”
青岛城市规划:德占下的“模范殖民地”德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为证明自己的殖民地经营能力,德国力图把青岛打造成为一个“模范殖民地”,与英国在中国的殖民地香港一决高低。
《胶澳租借条约》甫一落墨,德国人即按照“军事基地和商港”的定位,投入巨资,采用当时最新科技规划建设青岛。
【争论不休的选址】青岛城市选址究竟应在何处?在《胶澳租借条约》签订之前,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外交部、海军部和规划者之间曾争论不休。
当时的城市选址有两种方案:一是帝国海军部方案,二是本地方案。
第一种方案源自佛朗裘斯,德国海军部顾问、著名河海工程师。
1897年春,他曾受命前往调查胶州湾。
作为不莱梅深水港的设计者,佛朗裘斯在报告中指出,胶州湾“东海岸各点”可用来建港和形成居民区,该地相对平坦广阔,且易于防守来自海上的攻击。
柏林帝国海军部基于他的报告,制订了一个建设方案。
据此,青岛市区应紧贴胶州湾东岸和港口设施布局,即在今天小港和大港一带平坦地带进行建设。
但在青岛本地的德国规划者否定了上述方案。
他们在实地观察和测绘中发现,青岛当地“村庄北边几乎都有高坡遮挡……房屋北墙既无窗也无门”。
就气候而言,青岛冬天盛行北风,夏天盛行东南风,青岛居民筑屋而居的本土经验是对环境最好的回应。
受此启发,德国规划者认为佛朗裘斯所选地点向北敞开,冬季无法防护刺骨的北风,夏凉爽的海风则被前海一连串山丘挡住。
而山岭南麓面向前海一带,才是正确选择。
而从城市景观方面考虑,选择面对前海湾的山岭南麓建城,可眺望蔚蓝的大海、黄色的沙滩和海上的岛屿,到处是“岩石山岭的天然美景”,这些都可以有意识地纳入未来城市的景观和建设规划内。
【先港建后城建】观察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图,港口往往在地图中占有突出位置,与其他城市形成鲜明对比。
德人周密调查证明了青岛的区位优势,但这种潜力要转换成城市发展的动力,首先需要一个港口,其次是连接港口与腹地的交通线。
与上海、广州不同,青岛缺乏巨大的水道与内地沟通。
近代青岛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关系的历史研究及启示
一 近代青岛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
1. 1897- 1914 年的城市形成期 青岛城市的产生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天赋的 客观条件和主观认识等方面的因素。胶州湾在近 代首先由于其军事价值受到重视。1897 年 11 月 14 日, 德国借口 / 曹州教案0 派远东舰队占领 胶州湾; 1898 年 3 月 6 日, 德国与清政府签订 《中德胶澳租借条约》, 1899 年 10 月 12 日, 德 皇威廉二世正式命名 / 胶州保护地的新市区0 为 / 青岛0。 出于争霸世界的野心, 德国在占领胶州湾之 前就已经开始了实地调查分析与对未来城市发展 的规划工作, 认为胶州湾具有 / 未来的重要性0, 因为 / 此地的港口符合一个伸展到华北的铁路网 的海岸据点的条件。0① 从客观角度来 看, 这些 前期工作以区域发展的眼光, 在科学分析的基础 上发现了胶州湾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的价 值。1898 年 9 月, 德国 殖民当局公布了第一个 青岛城市规划方案, 随后搬迁了规划范围内的原 有村庄, 从零开始了大规模的筑港建城活动。 该方案以港口选址为首要考虑因素, 在靠近 港口的平坦地区作为市区的主要选址。铁路线沿 胶州湾东海岸布置在港口和市区之间, 火车站则 设在城市的尽端。这种布局方式既方便港口与铁 路之间的货物转运, 又可以使铁路沿城市边缘通 过所有市区。港口与铁路在青岛城市中占有极其 重要的地位, 德制青岛规划首先重点解决了港口 与铁路的布置, 合理利用胶州湾的海岸线, 使城 市与港口、铁路三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德制青岛城 市规划中最有创造性和影响力的特点 ( 图 1) 。
[ 提 要] 青岛是中国近代城市中按规划建设发展 起来的典型 代表, 在城市 的形成和 发展过 程中, 城市 规划与 城
市发展体现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历史研究显示, 合理的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前提, 对城市性质、城 市空间形 态、城
《2024年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范文
《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篇一一、引言青岛,作为中国的一座海滨城市,其近代市政建设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自1898年德国占领青岛开始,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青岛经历了复杂而多样的政治变迁,而这些变迁直接影响了青岛的市政建设与发展。
本文将全面系统地探讨青岛自近代以来的市政建设研究,通过对其发展背景、特点、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更好地了解青岛的历史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二、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背景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背景涉及了多种因素。
首先,地理位置优越的海滨环境使得青岛在港口和海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为青岛的市政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支撑。
其次,随着近代化的政治经济环境的改变,德国和日本相继占领青岛,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都对青岛的市政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历程与特点(一)早期市政建设(1898-1922)德国占领时期,青岛的市政建设主要围绕着殖民地统治的需要展开。
在此期间,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包括道路、桥梁、供水、排水等系统的建设。
同时,德国人也注重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为青岛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日本统治时期的市政建设(1922-1945)日本占领青岛后,对青岛的市政建设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造和扩张。
在保留原有城市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日本政府加大了对城市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在城市交通、公共设施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资。
此外,日本政府还注重城市绿化和美化工作,使青岛的城市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市政建设(1945-1949)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临近,青岛的市政建设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在此期间,政府更加注重民生问题,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
特别是在城市交通、住房、医疗卫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四、影响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因素(一)政治因素政治因素是影响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2024年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范文
《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篇一一、引言青岛,作为中国的一座海滨城市,其近代市政建设历程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自1898年德国占领青岛开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青岛的市政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过程。
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研究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历程、特点及影响,以期为当今的城市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二、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背景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背景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地理环境与资源优势,二是历史背景与政治因素。
青岛地处海滨,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城市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自1898年起,青岛先后被德国、日本等列强占领,这些国家在青岛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活动。
此外,中华民国时期,青岛作为重要城市,其市政建设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历程(一)德国占领时期的市政建设(1898-1914)德国在占领青岛后,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一方面修复战争损毁的建筑设施,一方面也投入巨资建设道路、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并对市区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开发。
这一时期的市政建设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奠定了青岛城市的基本格局。
(二)日占时期与青岛自治的市政建设(1914-1949)随着日本的入侵,青岛的城市发展遭遇了巨大的挑战。
然而,在日占时期和青岛自治时期,青岛的市政建设并未停滞不前。
虽然日本在青岛进行了殖民统治,但也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城市建设。
同时,青岛自治时期也积极推动市政建设,如开发城市公共设施、修建道路等。
四、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特点及影响(一)特点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二是注重城市规划和美化;三是实行有效的管理制度。
这些特点使得青岛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城市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影响青岛近代市政建设对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改善了城市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其次,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最后,促进了城市文化的繁荣与传播。
《2024年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范文
《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篇一一、引言青岛,这座拥有着浓厚历史背景与独特地理环境的城市,自1898年开始接受德国殖民统治的历程,经历了众多的历史变革与城市化发展。
本篇论文将深入探讨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历史背景、主要成果以及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其在中国近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独特地位和贡献。
二、青岛的早期殖民统治与市政建设(1898-1914)自1898年起,青岛成为德国的租借地,开始了其市政建设的初步探索。
德国殖民者带来了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市政建设技术,推动了青岛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青岛的城市面貌得到了初步的改善,为后来的市政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青岛的民国时期市政建设(1914-1937)进入民国时期,青岛在经历了多国租借与战乱后,市政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青岛政府通过引入现代市政管理体制,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
同时,青岛在道路、桥梁、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此外,青岛还注重城市绿化和公共空间的建设,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
四、青岛抗战时期的市政建设(1937-1945)在抗日战争时期,青岛作为敌后战场的重要城市,市政建设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不可磨灭的成就。
为保障市民的基本生活需求,青岛在电力、通讯、食品供应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努力。
此外,为了抵抗战乱和敌人的破坏,青岛还加强了城市防御设施的建设。
五、解放战争时期的青岛市政建设(1945-1949)解放战争时期,青岛在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后,市政建设逐渐恢复并取得了新的发展。
青岛政府通过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
同时,在道路、桥梁、供水等基础设施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和重建工作。
此外,青岛还注重发展教育、文化等事业,为城市的长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六、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成果与影响青岛近代市政建设在各个历史阶段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
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近代青岛的市政建设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富有挑战性的过程。
从1898年威海卫租借开始,到1949年中共夺取政权,青岛经历了殖民统治、战争和政治变革等各种变迁。
本文将对这段历史进行细致的研究,重点关注1898年至1949年期间的市政建设。
在1898年威海卫租借之后,青岛成为德国的租借地。
德国政府对青岛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
他们设计了一套完善的排水系统,铺设了道路和电线,并建造了水坝、码头和电报局等重要基础设施。
这使得青岛成为中国近代的先进城市之一,并在城市建设中保留了欧洲特色。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青岛成为日本的租借地。
日本统治时期,他们进一步完善了青岛的市政建设。
他们修建了现代化的水厂,改善了供水设施,扩建了学校、医院和铁路等公共设施。
此外,他们还规划了新的住宅区,完善了市区的道路交通,使青岛的市容更加美观。
然而,市政建设的进展并没有得到广大居民的认可。
特别是在殖民统治时期,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社会和经济差距。
城市建设更多地服务于殖民者和外国人,而对于当地居民而言,他们并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
这导致了民间对市政建设的不满情绪,并成为了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催化剂之一。
1949年,中共夺取政权后,青岛市政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
中国政府开始注重民生建设,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他们修复了二战期间受损的基础设施,改善了供电、供水和交通状况。
青岛市内新的工厂、学校和医院相继建立,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此外,政府还制定了新的城市规划方案,保护了青岛的历史文化遗产,并发展了旅游业。
总的来说,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经历了一个复杂而艰难的历程。
从殖民统治到战争和政治变革,青岛的市政建设一直受到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
然而,在各个历史时期,青岛市政建设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和地位。
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也对今后城市规划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综上所述,青岛近代市政建设在历史的演进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24年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范文
《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篇一一、引言青岛,位于中国东海岸,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而闻名。
自1898年起,青岛经历了近代市政建设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对青岛的城市面貌、经济发展以及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研究青岛自1898年至1949年间的市政建设历程,探讨其发展特点及影响。
二、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背景自1898年起,青岛被德国占领并开始进行殖民统治。
在此期间,德国对青岛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为青岛的近代市政建设奠定了基础。
随着青岛的回归和日后的进一步发展,青岛的市政建设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三、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主要内容(一)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在德国殖民统治时期,青岛开始制定城市规划,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城市蓝图。
随后,在日据时期和中华民国时期,城市规划进一步完善,推动了基础设施的建设。
如城市道路的扩建与优化、公共交通的设立与运营、城市供水、排水等设施的建立与改善等。
(二)住房与公共建筑建设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需求,青岛开展了住房建设,兴建了大量居民住宅楼、公租房等。
同时,公共建筑如学校、医院、公园等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些建筑的设计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三)市政管理体制改革随着城市的发展,青岛的市政管理体制也进行了多次改革。
如设立专门的市政管理机构、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城市管理等。
这些改革为青岛的市政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四、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特点与影响(一)特点1.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青岛在借鉴国内外优秀城市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
2. 注重基础设施建设:青岛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 市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随着城市的发展,青岛的市政管理体制逐步完善,为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影响1. 改善了城市面貌:青岛的近代市政建设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一座现代化的海滨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殖民时期城市规划对青岛城市发展影响的研究
摘要:简单介绍青岛殖民地时期的城市规划特点,分析殖民地时期的城市规划特点及其对青岛现在城市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青岛;殖民时期;城市规划;分析
一、引言
青岛是一座特殊的城市,建设初期基本完全由德国人进行规划,基于青岛的历史背景较为特殊,后期的改造也不同于其他城市,因此,有必要对青岛殖民时期的城市规划对现今的影响做一下研究
二、殖民地时期青岛的城市规划及分析
2.1青岛德占时期的历史简介
早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德国已经在远东有了属于自己的舰队基地并且有了获得煤矿资源的企图。
尤其在德国地理地质学家斐迪南·冯·李希霍芬爵游历了山东之后对山东青岛地区的地理经济资源深为注意,从此之后德国政府便不断对青岛深入调查,于1897年11月爆发了“巨野教案”,从此之后的99年里,青岛一直被德国人所占领。
2.2德占时期城市规划分析
德国占领青岛之后,早期建造的一些建筑类型大多是军事设施和应急建筑,德国人除了在必要的土地上进行勘察调查之外,还强行收购土地,拆除一些民用建筑,使得当时的青岛村仅有天后宫和老衙门得以保留下来,由于属于建设初期,德国人面临着材料和专业工人不足的两大难题,这使得他们前三年的建设速度非常缓慢,在材料上也多为中国式的青砖灰瓦,装饰上也较为简朴,外形上也比较简单。
当然这些问题慢慢的都被德国人一一解决。
当局政府于1900年制定出了一套新的城市规划方案,该尝试把青岛建成为德国巩固的军事基地,该方案的市区选址在西南海岸与山丘之间较为平坦的地段,正当胶州湾入口,南面是青岛湾,由两侧伸入海中的团岛和汇泉角控制着湾口;西北面为内海胶州湾,为天然良港之地,东部有群山为屏障。
选址从交通技术、环境卫生以及军事上的要求都是极为有利的。
沿市区的西边缘和胶州湾的东岸布置铁路线,市区北侧沿铁路设置大、小港码头,使水路交通连成一体。
市区道路基本为方格网布局,同时结合地形和街区中心向外设置成放射形道路,如当时的提督府前设为中心广场,现在的北京路、天津路等六条街道交汇处设置为火车下车站的集散广场。
规划在区域上将华人与欧洲人分开,欧洲人所在的区域成为青岛区,属于最佳地段。
从这可以看出德国政府当时是想把青岛建设成一个它仅有的两块殖民地之一的一个典范。
2.3日占时期的城市规划特点及分析
相反,当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同年11月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相对于德占时期来说,被日本占领下的青岛则没有那么幸运,日本人的建设思路非常明显,是在表面上过得去的前提下作为资源掠夺的据点而进行建设的,因而可以不用考虑城市的设计方向和城市未来的发展,建筑建的嘈杂零散,仅仅在建筑风格上采用了仿徳式的处理,而导致现在部分日本遗留下的城市街区出现了保护和使用的双重矛盾,比如中山路周边的一些道路两侧的建筑,虽然数量上胜于德占时期的建筑数量,但是风格与周边原有环境的建筑风格却大相径庭,并且建筑质量很差,明显表现出城市建设的商业性质,因此现在该地区的建筑被当地居民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了重新改造,致使现有的建筑立面非常杂乱,给古建保护或者改建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过渡到北洋政府时期,城市建设便处于低潮,1929年改由国民政府统治,特别是到了30年代,政局稳定,外国资本大量涌入,民族资本和官僚资本也得到了发展,因此促成了城市建设形成的第二次高潮。
三、青岛城市规划现状及分析
3.1 解放后的青岛在旧有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发展,青岛作为一个海港,工业城市进行发展,因此在这个时期青岛港口以及铁路沿线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也造成了以后的问题。
一、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规划已经不能满足新型城市在功能上的要求。
二、城市建设方向又重新回归德国人给出的建设方向,在九十年代初期,青岛推出了新的规划,五四广场的建设和市政府的搬迁使青岛的市中心彻底的转移到了一块新的规划区,新的规划区采用了很多国际化的设计,同时,在更偏东的崂山建设了新开发区,但是在新城区的总体规划上大致还是沿用德国人当时的规划方法,仍然是方格网布局,同时结合地形,形成一个一个节点,以每个节点为中心向外发散,最终形成沿东海湾的城市规范方案,之后再沿东海湾向北散发形成环渤海湾的城市规划。
3.2 青岛现有的延海岸线布局的方式极大的提高了一个海洋城市的城市形象,也能更好地改善城市风貌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环境,吸引更多投资者和游客的眼球,从而更好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但是这种规划方式也有明显的弊端。
比如说因为服务区大多设在沿海一带因而提高了产品运输成本;来往于服务区和居住区的人流量增加,交通方式的种类以及数量的需求量也就随之加大,这就无形的提高了城市建设成本。
环湾的规划在长远上看虽然可行,但是会造成城市公共建筑建设点需求多,规模小的弊端。
实际这也是很多城市共同的问题,即最初规划未考虑城市远景,因为德国人在建设青岛的时候,最初仅考率作为军港,强调地理位置对外封闭,后转型为大型港口工业化城市,强调港口位置优良且对外交通便利,而并没有考虑其挥发成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国际化大都市,其早期规划选址有其局限性。
环渤海湾大都市圈一旦形成,现在的青岛港必然要改造,因为根据德国人和后期延续的规划青岛港处于青岛远景发展的中心位置,这对城市是相当不利的。
研究青岛的发展
阶段不难看出青岛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一次次的因政治,经济和时代的局限性而产生的非换胶州湾规划的规划,但是在长远布局上受德国最初选址的影响青岛最终又回到的1910年的规划方向。
参考文献:
[1] 徐飞鹏等.《中国近代建筑总览丛书-青岛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