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城市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陈昌军
学号:11143220
青岛考察——城市规划篇
所谓城市规划是指根据城市的地理环境,人文条件,经济发展状况等客观
条件制定适宜城市整体发展的计划,从而协调城市各方面发展,并进一步对城
市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的一项具
有战略性和综合性的工作。在介绍青岛市的城市规划之前,我们先对青岛市的
地理环境做一个简单介绍。
按照现行的行政区划,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南部,位于东经119°30′~121°00′、北纬35°35′~37°09′,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见下图)
青岛市总面积为11282平方千米,下辖6个市辖区、4个县级市。其中,
市辖区: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黄岛区、城阳区总面积为3293平方千米。县级市:即墨市、胶州市、平度市、莱西市总面积为7989平方千米。。而青岛市的城市规划主要是在市辖六区的范围之内展开的,就是环绕着胶州湾
的环形地带。青岛是一所拥有百年规划历史的城市,饱含着历史的沧桑与巨变,下面我们将从历史和现代两个维度来介绍青岛市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对青岛的历史做一个简要的回顾,以方面我们从宏观的背景上体
验青岛的发展。
一、青岛的历史
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所以,最早作为
军事用地的青岛市,就这样开始了它的历史。清政府的几年建设,只是对青岛
市进行了基本的城市建设,并没有把它当作重要的城市进行规划。1897年,德
国强行向清政府租借胶州湾地区,青岛第一次沦为德国的殖民地,在德国人的
治理下,青岛进行了系统的城市化建设,当时很多的德统期的系统和规划部分
还沿用至今。1914年,日德爆发战争,在日本人把德国人赶出胶州湾之后,青
岛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直到1922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北洋政府收回了青岛。从1922年到1937年,青岛在北洋政府(之后变为国民政府)的统治下,
又发展了15年。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直到1945年中国抗战胜利,青岛又
被日本统治了8年。1945年之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国内战争的影响下,青岛又度过了4年。1949年之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政治的稳定性带来
了城市发展的稳定性,计划体制下的城市发展模式和市场经济下的城市发展模
式的不尽相同的。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青岛的发展开展了新纪元。
每个历史阶段都给青岛的城市面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不同的时期、不同
的主政者对青岛的城市发展规划的设计方案是迥然相异的。在下面的两篇中,
一方面我们将对青岛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城市规划作一些介绍,另一方面,我们着重考察当今青岛市的规划建设及未来的发展方案。
二、历史上青岛的城市规划设计
1、1891—1897 年,作为海防要塞建设的青岛
1891年清政府内阁明发上谕允许在胶澳设防,是为青岛建制之始。清政府设防后陆续修建了总兵衙门、炮台、兵营、海军栈桥码头、电报局、军火库等军事设施,到德国占领之前,青岛已初步成为海防要塞。其中,青岛著名景点栈桥始建于1892年,就是清政府在青岛设防的规划之一。此时的青岛城市还没有规划发展的概念,只是作为海防要塞存在着,城市发展局限在胶州湾东边的半岛上。(见下图)
2、1897—1914年,德占时期青岛的城市规划——深远影响
1897年,德国强租胶州湾之后,对青岛进行了一些列的开发发展,制订了中国大陆第一份城市规划方案,其建筑至今在青岛市的老城区依然可见。
1898年,德国胶澳总督府编制完成第一份青岛城市规划方案《拟在青岛湾新建
城市的建设规划(见下图一)》,规划确定了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和重要公共建
筑的选址(由于对规划中的区域功能划分及火车站、教堂的位置存在争议未能
实施)。1900年,在1898年规划基础上修订编制的《青岛城市规划》,将城
市性质确定为“海军基地和商贸港口城市”,规划面积约20平方公里,涉及今天的市南区和市北区部分地区,规划注重利用自然和地形条件,形成分区明确、功能完善的规划格局,沿南部滨海一带布置行政中心和生活功能区,沿胶州湾
东岸布置了要塞港口、铁路、工厂等设施(见下图三)。自1898年至1908年,德国在原清军炮台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了拥有五大海防炮台、四大陆防炮台、五
大步兵堡垒为基干的军事要塞,成为当时远东两大要塞之一(见下图二)。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德国胶澳总督府又编制了港口、铁路、城市路网、给排水系统和造林绿化等专项规划。在青岛要塞规划的基础上,德国当局依据“华洋分治”的政策对青岛城市的功能定位,分区布局进行了专项规划,将青岛划分为码头区、别墅区以及青岛、大鲍岛等九个小区。最终建成了码头区和青岛区、大鲍岛区、台东镇、台西镇四个街区(见下图)。青岛也成为要塞中成长起来的城市。
随着中西文化的融合交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规划风格和城市风貌。至
1914年,青岛已发展成为集军事要塞、海军基地、海陆交通枢纽于一体的港口
要塞城市和环境优美的海滨旅游城市。
3、1914—1922年,第一次日占时期——“南宿北工”的带状城市
格局初步形成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取代德国占据青岛。日本当局设立
纺织、化工、盐田等工商企业,掠夺土地和矿产资源。1914—1922年日占时期,城市建设仍延续德制青岛规划,实施了三期市街扩张计划。城市空间沿胶州湾
东岸和铁路线向西、向北拓展。1917年以后,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在四方沧口
一带填海造陆,先后建设了“六大纱厂”,在铁路沿线和胶州湾东岸形成了工
业区,“南宿北工”的带状城市格局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