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揭阳第三中学高二语文《杜牧诗三首》教案 粤教版
2019粤教版语文选修第8课杜牧诗三首word教案
《早雁》【赏析】
1、诗中描述的是一群怎样的早雁?
它们受惊四散哀鸣,深夜孤影掠过,难以重返故乡。这是一群孤单、可怜的大雁。
2、诗人通过写早雁,目的是为了表达什么?
表面上是写雁,实际上是写人(象征),即把逃避回纥南侵的边地人民写作四散的早雁。其中既有对人民的同情,又隐含着对朝廷未能抵抗强敌、安抚百姓的不满,表现了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不是爱风流,似被红尘误。
诗人并不想隐居入江南山水,诗人并不想在二十四桥的箫音中沉醉。“江南好烟月,门系钓鱼船”“霜叶红如二月花”,这些美妙,也不能让诗人沉醉。所有的音乐,所有的云烟风月,并没有遮住诗人的眼睛。
诗人站在高山上,站在红楼上,日日凝目而视,翘首企盼,在等待着一个时代的到来,等待着万民欢乐的和谐盛世到来,“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诗人总是心有不甘,在晚唐的夕阳残照中,遥望着太宗所开创的盛世,万民同乐,百国来朝。可是,诗人失望了,心冷了。天边,夕阳西下,一片暗影茫然。
【补充背景】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刺史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命运充满关切。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故称此时南飞的大雁为“早雁”。
【美文欣赏】
杜牧的江南
江南,是杜牧的。
没有杜牧,江南,该是何等的寂寞?就如淋沥的细雨中,没有油纸伞的古朴,从而缺乏一种古诗的典雅;就如长长的小巷里,没有一架紫藤萝,从而缺乏一种绿意荡漾的清新;就如断桥边,没有如烟的细柳,从而缺乏一种吴侬软语的娇媚。
2019年粤教版《杜牧诗三首》学案学生版
《杜牧诗三首》学案班级:学号: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风格,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及托物寓意的艺术手法。
2.诵读诗歌名句,能品味诗歌的艺术效果。
了解咏史诗的一般特点,学习多角度解读的方法。
3.学习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
学习重点:把握咏史诗咏物诗的鉴赏方法,学习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
学习难点:把握咏史诗咏物诗的鉴赏方法,《早雁》的象征方法。
学习过程:一、作者简介:杜牧(803-853),字(),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后人称为(),以别于杜甫。
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
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
杜牧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
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
但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
二、咏史诗鉴赏步骤:A 、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B、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C、诗人写作的目的?(述己志——知人;忧天下——明世)D、写作技巧?(一)《题乌江亭》1.写作背景简介: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杜牧结束在南方十余年的漂泊生涯后,由宣州赴京时渡江经过乌江亭,写了这首诗。
乌江亭,文称项亭,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东南的凤凰山上。
和县一带杜牧多次经过,“江湖醉度十年春,牛渚山边六问津”。
楚汉相争时,项羽败退乌江边时,乌江亭长泊舟于江岸,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羽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遂自刎(wěn)而死。
后人在其地建有项羽衣冠亭,并塑像纪念。
唐书法家李阳冰在亭上题有“西楚霸王灵祠”。
2、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吟咏了哪段历史?你从诗歌哪些地方知道的?3、对项羽的选择,作者的态度是什么?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作者议论的依据是什么?4、诗中主要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诗人写这一历史人物的目的何在?你认为本诗为什么会千古流传?5、拓展阅读:对于乌江自刎,后人纷纷发表自己的议论。
广东揭阳第三中学高二语文《杜牧诗三首》教案 粤教版
入江西、宣歙观察使幕和淮南节度使幕,后入朝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曾任黄
州、池州、湖州等地刺史,人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与李商隐齐
名,人称“小李杜”。
杜牧诗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风流华美,气势豪宕而情韵缠绵,并常
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描写之中。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
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 (《献诗启》)。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有诗人
这首诗借写早雁,表达自己对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的关切,暗含了对统治者的 不满。(主旨)
首联“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想象雁遭射击四散哀鸣的情景。 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常借秋天狩猎之机,乘中原地区军民并无防范情况时突然袭击,其罪魁祸首当然 是其贵族统治者。“云外惊飞”,点明秋高气爽时节,本是大雁翱翔长空、无拘 无束之时,却因战乱不得不极力高飞以避祸,一“哀”字,写出了大雁群飞无序 之状和叫声凄惨。
歌的鉴赏方法。
难点:如何理解杜牧的诗境。 多媒体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课时 安排
2 课时
教学方法、教学手 段与学法、学情
1
(一)新课导入---知人论世解诗人
杜牧 (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居长安下杜樊乡,
因称“杜樊川”。唐文宗大和进士,又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为弘文馆校书郎,
讲授法、诵读法、 涵咏法和讨论法。 以读为主,讲、读 和讨论相结合的 教学方法。
朗的景物抒写情怀,用色彩鲜明的语言,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诗境。杜牧受时
代风气的影响,比较注重辞采,同时又与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
华流美而又神韵舒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前人曾用“俊爽”二字概括杜牧
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1《杜牧诗三首》学案学生版
《杜牧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风格,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及托物寓意的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诵读诗歌名句,能品味诗歌的艺术效果。
了解咏史诗的一般特点,学习多角度解读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
学习重点: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学习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
学习难点: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早雁》的象征方法。
[学习过程]一、作者简介:杜牧(803-853),字(),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后人称为(),以别于杜甫。
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
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
杜牧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
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
但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
二、咏史诗鉴赏步骤:A 、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B、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C、诗人写作的目的?(述己志——知人;忧天下——明世)D、写作技巧?《题乌江亭》1.写作背景简介: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杜牧结束在南方十余年的漂泊生涯后,由宣州赴京时渡江经过乌江亭,写了这首诗。
乌江亭,文称项亭,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东南的凤凰山上。
和县一带杜牧多次经过,“江湖醉度十年春,牛渚山边六问津”。
楚汉相争时,项羽败退乌江边时,乌江亭长泊舟于江岸,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羽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遂自刎(wěn)而死。
后人在其地建有项羽衣冠亭,并塑像纪念。
唐书法家李阳冰在亭上题有“西楚霸王灵祠”。
2、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吟咏了哪段历史?你从诗歌哪些地方知道的?3、对项羽的选择,作者的态度是什么?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作者议论的依据是什么?4、诗中主要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诗人写这一历史人物的目的何在?你认为本诗为什么会千古流传?5、拓展阅读:对于乌江自刎,后人纷纷发表自己的议论。
高中语文《杜牧诗三首》课件 粤教
对于项羽自刎乌江, 作者抱怎样的态度?
霸王
成就大事不可
别
意气用事,应能忍
姬
辱负重,不为一时
失败所挫。诗人对
历史事实作出了假
设,表达了自己对
项羽的惋惜、批判
之意。
各抒己见:
历代诗人对项羽的死 评论不一,请结合王安 石的《乌江亭》和李清 照的《夏日绝句》,谈 谈你的看法。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11、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12、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2022/1/162022/1/16January 16, 2022 •14、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 •15、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16、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 •17、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2022年1月2022/1/162022/1/162022/1/161/16/2022 •18、人自身有一种力量,用许多方式按照本人意愿控制和影响这种力量,一旦他这样做,就会影响到对他的教育和对他发生作用的环境。 2022/1/162022/1/16
二、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 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
三、领悟感情 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
自己不置身其中。第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 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 会现实。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 意借题发挥 。
2016粤教版语文选修第8课《杜牧诗三首》word学案
《杜牧诗三首》学案(教师版)高二语文备课组 2013年4月1.翻译《早雁》(略)2.“云外惊飞四散哀”一句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雁群的?答:仲秋塞外,广漠无边,正在云霄展翅翱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刻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
这七个字,从空间、情态、动作到声音等方面,写出一时间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穿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炼的动态描写。
3.综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流离失所的雁儿们持什么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请说出理由。
答:作者对这些雁儿们是深切同情的。
从“须知”“岂逐”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和嘱咐。
哀怜大雁的惊飞四散,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
这是对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无微不至的关切。
“须知”“岂逐”,与其说是对雁儿们的深情嘱咐,不如说是对边地流民的劝慰和嘱咐。
4.这首诗表面写雁,实际写人,这是一种什么手法?你能再举出类似的例子吗?答:此诗表面写雁,实际写人,是一种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手法,也可以称为象征手法。
这种手法在古诗词中常见。
如虞世南的《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5.翻译《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略)6.《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主要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此诗以小见大,借吟咏杨贵妃吃荔枝之事,寄寓自己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对唐玄宗和杨贵妃骄奢淫逸生活的批判。
7.翻译《题乌江亭》(略)8.对项羽的选择,作者的态度是什么?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答:不是英雄所为。
“包羞忍耻是男儿”因为只有能“包羞忍耻”以图东山再起才是英雄所为。
可惜的是项羽一直到死也不知总结教训,只是归于“时不利”,确实有愧于其“英雄”之名。
9.诗人写这一历史人物的目的何在?为什么会千古流传?答:这里表达了诗人对项羽刚愎自用的批评。
诗人对历史事实作出了假设,表达了自己的批判、惋惜之意,亦有与项羽惺惺相惜之情。
借古抒怀。
此诗通过议论表达了一个人生哲理,即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为一时失败所挫,其中说明了“败不馁”的道理,具有相当积极意义。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杜牧诗三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杜牧诗三首》花贩告诉我有位花贩告诉我:“几乎所有的白花都很香,愈是颜色艳丽的花愈是缺乏芬芳。
”他的结论是:人也是一样,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芳香。
有位花贩告诉我:“夜来香其实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有人闻得到。
”他的结论是:因为白天的心太浮了,闻不到夜来香的香气。
如果一个人白天的心也很沉静,就会发现夜来香、桂花、七里香,连酷热的中午也是香的。
有位花贩告诉我:“清晨买莲花一定要挑那些盛开的。
”他的结论是:早上是莲花开放最好的时间,如果一朵莲花早上不开,可能中午和晚上都开不了。
我们看人也一样,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志气,中年或晚年就更难有志气了。
有位花贩告诉我:“愈是昂贵的花愈容易凋谢。
”他是为了要向买花的人说明:要珍惜青春呀,因为青春是最名贵的花,最容易凋谢。
有位花贩告诉我:“每一株玫瑰都有剌。
”他的结论是:正如每个人的性格中,都有你不能容忍的部分。
爱护一朵玫瑰,并不要非得努力把它的刺根除,只能学习如何不被它的刺刺伤;还有如何不让自己的刺,刺伤心爱的人。
微感言:烈士所以异于恒人,以其仗节以死谊。
——《刘梦得文集》赏读:(做出显要事功的)英烈之士和平常人不一样的原因,在于他们坚持自己的节操,为正义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圣人因时制宜。
——《李觏集》赏读:一个圣明的人依据现实情况再制定合适的政策。
例如,周文王时与周公时不一样,所以文王因当时的形势制定政策和策略,而到了周公时,形势有了发展,做法便会跟着变化。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昌黎先生集》赏读:事业、业务精良的原因是勤学,事业、业务荒废的原因是只知游玩嬉戏。
行为是通过认真思考后形成的,毁坏于随心所欲、不认真对待。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颜氏家训》赏读:与好人在一起,好像进入摆满芝兰的屋子,日久天长,自己也变香了。
反之,与坏人在一起,好像进入盛放烂鱼的市场,日久天长,自己也变臭了。
一、作者视窗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广东揭阳第三中学高二语文《杜甫诗五首》教案 粤教版
正义斥责,维护统一的美好愿望,青山绿水,人世飘零,诗人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
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被后人推崇为“诗圣〞。
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
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望岳》《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登高》等。
2/6
word
第二部分为接下来八句,写安史乱前春日曲江繁华盛景。 第三部分为后八句。写诗人在沧桑巨变之前的哀思,总结了全篇,且照应了开头。 3. 鉴赏要点 全诗忧时伤乱的主题至为沉痛。诗人潜行曲江,今昔对比之中,寄托了深深的哀思。 全诗结构紧紧围绕主题而展开。由眼前翻到从前,又从回忆转回现实。纡曲有致,跌 宕起伏,富有层次感。先是写哀,触景伤情,有物是人非之感;接写极度之乐,回忆李杨 二人荒淫无度的豪奢生活;尔后又写乐极生悲,写出时代变幻的深哀巨痛。 对比手法的运用。诗中乐与哀因果转换,对比效果强烈,在今昔对比中,蕴含了诗人 无尽的哀愁。这里既有诗人忧国忧民的真诚,也有对蒙难君王的伤悼。哀其不幸蒙尘,讽 其荒淫误国。这是李唐王朝衰败的悲歌,也是诗人为国破家亡而泣,可谓句句伤心,字字 血泪。
蜀相 1 .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 (760)。杜甫避乱某某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 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 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 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 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2. 基本解读 题解:本诗题目为“蜀相〞,“蜀相〞的意思是蜀国的丞相,即诸葛亮,题目点明了 歌咏的对象。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在某某拜谒诸葛亮祠,写成这首怀古的七 言律诗。这首诗的题目是“蜀相〞,其意本在写人,却偏从寻祠起笔,何故?由武侯祠堂 而思蜀相,缘物及人。 这首诗通过诗人对丞相祠堂的寻访,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诗人深沉而 复杂的感慨。〔主旨〕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设为问答,是全诗的总起,自问自答,即 开即合,以寻访丞相祠为由,点出诸葛亮庙在某某城外,为高大繁茂的柏树所遮掩。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紧承前文,写进入祠堂的所见所闻,进 一步写丞相祠堂幽静的环境,表现了诗人追怀诸葛亮的寂寞之心。 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正面写诸葛亮的丰功伟绩,以凝练的笔 墨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抒写自己对诸葛亮一生遭际的沉痛感慨。 此诗感人肺腑,浦起龙《读杜心解》云:“后来武侯庙诗,名作林立,然以枚举一事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8课杜牧诗三首学案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第8课杜牧诗三首学习方针 1.了解杜牧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把握这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表达技巧。
3.体会杜牧诗歌的艺术特色。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意解读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怀古咏史之作。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意性感化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引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
经过本身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之战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
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了那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了那一次生死奋斗中的主要人物。
这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
后两句是议论。
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刚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
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辅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背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便当,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
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
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劫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
(铜雀台在邺县,邺是曹操封魏王时魏国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名句识记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粤教版-语文-高二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 第2单元8 杜牧诗三首
◆8杜牧诗三首花贩告诉我有位花贩告诉我:“几乎所有的白花都很香,愈是颜色艳丽的花愈是缺乏芬芳。
”他的结论是:人也是一样,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芳香。
有位花贩告诉我:“夜来香其实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有人闻得到。
”他的结论是:因为白天的心太浮了,闻不到夜来香的香气。
如果一个人白天的心也很沉静,就会发现夜来香、桂花、七里香,连酷热的中午也是香的。
有位花贩告诉我:“清晨买莲花一定要挑那些盛开的。
”他的结论是:早上是莲花开放最好的时间,如果一朵莲花早上不开,可能中午和晚上都开不了。
我们看人也一样,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志气,中年或晚年就更难有志气了。
有位花贩告诉我:“愈是昂贵的花愈容易凋谢。
”他是为了要向买花的人说明:要珍惜青春呀,因为青春是最名贵的花,最容易凋谢。
有位花贩告诉我:“每一株玫瑰都有剌。
”他的结论是:正如每个人的性格中,都有你不能容忍的部分。
爱护一朵玫瑰,并不要非得努力把它的刺根除,只能学习如何不被它的刺刺伤;还有如何不让自己的刺,刺伤心爱的人。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烈士所以异于恒人,以其仗节以死谊。
——《刘梦得文集》赏读:(做出显要事功的)英烈之士和平常人不一样的原因,在于他们坚持自己的节操,为正义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2.圣人因时制宜。
——《李觏集》赏读:一个圣明的人依据现实情况再制定合适的政策。
例如,周文王时与周公时不一样,所以文王因当时的形势制定政策和策略,而到了周公时,形势有了发展,做法便会跟着变化。
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昌黎先生集》赏读:事业、业务精良的原因是勤学,事业、业务荒废的原因是只知游玩嬉戏。
行为是通过认真思考后形成的,毁坏于随心所欲、不认真对待。
4.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颜氏家训》赏读:与好人在一起,好像进入摆满芝兰的屋子,日久天长,自己也变香了。
语文选修1粤教版第8课《杜牧诗三首》精品教案 doc
语文选修1粤教版第8课《杜牧诗三首》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杜牧及咏史诗的特点2、理解《早雁》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难点:对比阅读,体会咏史诗的特点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和步骤:一、作者简介:杜牧(八零三-八五三),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
杜牧早年即以经邦济世的才略自负。
慷慨激昂,好谈军事。
立朝刚直不阿,敢于论列大事,指陈时弊。
政治上不失为有识见、有胆量的进步人士。
但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
他的诗、赋和古文都极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
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李杜”。
在艺术上,杜牧自称追求“高绝”,不学、“奇丽”,不满“习俗”,所谓“不今不古”,正是力图在晚唐浮浅轻靡的诗风之外自具面目,但他的风格不像李贺的奇特,也不似元稹、白居易的平易,和李商隐比也能各树一帜。
著有《樊州文集》。
二、诗歌赏析《早雁》首联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
这两句生动地展现出一幅边塞惊雁的活动图景:仲秋塞外,广漠无边,正在云霄展翅翱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时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
“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一时间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炼的动态描写。
颔联“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想象雁失群后南飞途中情形。
当大雁飞过长安上空时,景象凄凉,令人心碎:在清凉的月色下,汉宫中当年汉武帝所建承露盘上的仙掌孤单地高高耸立,形单影只当年陈皇后幽居的门冷宫里,灯光黯淡,几乎失群孤雁的哀鸣陆续传来。
颈联又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说如今胡人的骑兵射手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地区,明春气候转暖时节,你们又怎能随着和煦的春风一一返回自己的故乡呢?大雁秋来春返,故有“逐春风”而回的设想,但这里的“春风”似乎还兼有某种比兴象征意义。
据《资治通鉴》载,回鹘侵扰边地时,唐朝廷“诏发陈、许、徐、汝、襄阳等兵屯太原及振武、天德,俟来春驱逐回鹘”。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8杜牧诗三首早雁教案4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早雁【教学目标】一、语言建构与运用:1.积累诗歌语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已经积累的诗歌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在探索中理解、掌握祖国诗歌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
2.通过梳理和整合,将积累的诗歌语言材料和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1.增强形象思维能力,获得对诗歌语言和诗歌形象的直觉体验,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和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诗歌形象的感受与理解。
2.能够辨识、分析、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1.增进对祖国诗歌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
2.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1.通过学习诗歌,体会中华文化的博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深,增强文化自信,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李白和杜甫被世人称为李杜,可中晚唐又出现了两位诗人也成为李杜,世人为了区分,就把李白和杜甫成为大李杜,杜甫就简称大杜,那么小李杜中的姓杜的那位就叫小杜,今天,我们就来学学小杜的诗。
二、朗读《早雁》,纠正读音。
三、研究诗歌题目与注释四、诗人以及写作背景介绍(学生分组简介,教师补充)五、朗读《早雁》,整体感知六、探究意象——大雁七、找情感关键词,重点探究尾句(小组探究,小组代表作答)八、小结1——诗歌鉴赏步骤九、泡诗(分组表演)十、小结2——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分小组总结)十一、题型训练十二、作业板书:早雁1.看题目形象2.看作者语言3.看注释技巧4.看意象情感6.看尾句。
语文选修粤教版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杜牧诗三首》教案3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杜牧。
过程与方法:理解《早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掌握怀古咏史诗歌的鉴赏方法;理解《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中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了解《题乌江亭》中的人生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怀,学习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早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掌握怀古咏史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中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背诵、讨论、比较。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1.5课时。
教学过程:早雁【导入语】问1: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人最喜欢回忆过去?为什么?——晚年。
因为走到风烛残年时,人们常常会回忆青春年少的风华,思索人生途中的得失教训。
问2:一个朝代呢?而一个王朝的兴、盛、衰、亡正与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相仿。
对于晚唐诗人而言,唐王朝已经走上了无可挽回的下坡路,开元、天宝盛世正如同青春的美梦,而安史之乱恰似惊破美梦的怪影。
社会危机加深,末世的景象、仕途的迷茫,使这时期的诗人,对社会和历史的思考出现了新的特色,反映在当时流行的咏史怀古题材中,怀古咏史诗的数量大增,普遍表现出伤时悼乱的情调。
杜牧便是众多晚唐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
我们已经在《阿房宫赋》中领略了杜牧在文赋上的成就,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在诗歌方面的风流。
我们曾经学过他的诗歌:《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江南春》:千里莺鸣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作者介绍】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
杜牧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
二十六岁时考中进士,任弘文馆校书郎。
不久,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
但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乌江亭 1.写作背景简介 唐文宗开成四年 (839)年,杜牧结束在南方十余年的漂泊生涯后,由宣州赴 京时渡江经过乌江亭,写了这首诗。
5
乌江亭,文称项亭,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东南的凤凰山上。和县一带杜牧多 次经过,“江湖醉度十年春,牛渚山边六问津”。楚汉相争时,项羽败退乌江边 时,乌江亭长泊舟于江岸,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 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笑道:“天之亡我, 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遂自刎而死。后人在其地建有项 羽衣冠亭,并塑像纪念。唐书法家李阳冰在亭上题有“西楚霸王灵祠”。 2.基本解读 题解:乌江亭,又称项亭,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东南的凤凰山上。旧传是项羽 自刎之处。 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忍辱负重和总结失败的教训而 重新奋发图强,暗寓讽刺。(主旨) 首句“胜败兵家事不期”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事不期”,难以预料。 次句“包羞忍耻是男儿”批评一旦失败便自刎身亡的项羽难当“男儿”二 字。因为只有能“包羞忍耻”以图东山再起才是英雄所为。可惜的是项羽一直到 死也不知总结教训,只是归于“时不利”,确实有愧于其“英雄”之名。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之语“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 亦足王……”的概括。这里表达了诗人对项羽刚愎自用的批评。 第四句“卷土重来未可知”呼应第一、二句,意谓假如能“包羞忍耻”的话, 胜负还是难料的。 此句气势如虹, 令人想象“江东子弟”真的有一天“卷土重来” 的情形。 项羽兵败乌江,是众所周知的历史事实,不必多费笔墨。诗人以一个自恃知 兵的行家口吻来评说项羽的兵败在于不能忍受一时的挫折,不能忍辱负重,不善 于重创事业,卷土重来,以至于英雄气短,自刎乌江。诗人试图用另外一种思路 来思考,假如项羽能一时忍辱负重,过江重新招兵买马,说不定还能卷土重来, 这是一首颇有创意的史论诗。 3.鉴赏要点 此诗借古抒怀,诗人重评历史,暗含诗人以英雄自许的气质风范。诗人对历 史事实作出了假设,表达了自己的惋惜、批判之意,亦有与项羽惺惺相惜之情。
1
(一)新课导入---知人论世解诗人 杜牧 (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居长安下杜樊乡, 因称“杜樊川”。唐文宗大和进士,又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为弘文馆校书郎, 入江西、宣歙观察使幕和淮南节度使幕,后入朝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曾任黄 州、池州、湖州等地刺史,人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与李商隐齐 名,人称“小李杜”。 杜牧诗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风流华美,气势豪宕而情韵缠绵,并常 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描写之中。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 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 (《献诗启》)。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有诗人 深沉的历史感慨。 杜牧诗在文学思想方面主张文章须有充实的内容,反对追求形式的文风。他 说:“凡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意全胜者,辞愈朴 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答张充书》)以自己的创作实践 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杜牧的诗歌在晚唐极负盛名,最擅长抒情写景的绝句,词句 淡雅,意境深远,为后人传诵。他第一个大量用七绝写咏史诗,用史论笔法,寓 褒贬议论于含蓄诗味之中,极大地发挥了绝句体的妙用,创作了许多有“二十八 字史论”之誉的咏史作品。杜牧的纪行、写景诗作颇多佳作,他善于选择清新明 朗的景物抒写情怀,用色彩鲜明的语言,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诗境。杜牧受时 代风气的影响,比较注重辞采,同时又与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 华流美而又神韵舒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前人曾用“俊爽”二字概括杜牧 的诗歌风貌。 (二)课文简析 早雁 1.写作背景简介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 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刺史任上,听到这个消息, 对边地人民命运充满关切。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故称此时南飞的大雁为 “早雁”,此处用为象征手法。 2.基本解读 讲授法、诵读法、 涵咏法和讨论法。 以读为主, 讲、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早雁” 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 作者对他们寄予了深切同情。 这首诗借写早雁,表达自己对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的关切,暗含了对统治者的 不满。(主旨) 首联“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想象雁遭射击四散哀鸣的情景。 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常借秋天狩猎之机,乘中原地区军民并无防范情况时突然袭击,其罪魁祸首当然 是其贵族统治者。“云外惊飞”,点明秋高气爽时节,本是大雁翱翔长空、无拘 无束之时,却因战乱不得不极力高飞以避祸,一“哀”字,写出了大雁群飞无序 之状和叫声凄惨。 颔联“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想象雁失群后南飞途中情形。 当大雁飞过长安上空时,景象凄凉,令人心碎:在清凉的月色下,汉宫中当年汉 武帝所建承露盘上的仙掌孤单地高高耸立,形单影只;当年陈皇后幽居的长门冷 宫里,灯光黯淡,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陆续传来。 颈联“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是说必须要知道胡人的骑兵还 纷纷布满金河一带,明春雁儿们又怎能随着春风一一重返故乡呢?这是劝早雁既 已到了南方,即使到了春天也不要忙于回去。据《资治通鉴》载,回鹘南侵时, 唐朝廷“诏发陈、徐、汝、襄阳等兵屯太原及振武、天德,俟来春驱逐回鹘”。 这里的“春风”含有对朝廷的军事努力效果的怀疑和微讽。 尾联“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告知雁儿们,不要厌恶南方人 迹稀少的地方,因为这里食物充分,菰米和莓苔处处都有。潇湘,潇水,湘水, 均在湖南。相传深秋北雁南飞到衡山回雁峰就不再南飞,潇湘一带是大雁过冬的 地方。 3.鉴赏要点 象征方法的运用。表面写雁,实为写人,即把逃避回鹘南侵的边民写作四散 的早雁。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全诗通过写雁来写边地人民的苦况,既有对人民的 同情,亦隐含着对朝廷未能抵抗强敌、安抚百姓的不满。 《早雁》是一首托物寓意的诗歌,采用象征手法,借写“早雁”往南飞翔的
广东揭阳第三中学高二语文《杜牧诗三首》教案 粤教版
课题 杜牧诗三首 (一)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杜牧的生平经历、作品风格、创作背景、创作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充分 理解杜牧诗歌的艺术特点。 2. 领悟杜牧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 把握杜牧诗“雄姿英发、俊爽疏朗”风格特点。 4. 背诵四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揣摩牧诗诗歌的语言特征,基本读懂诗歌和诗歌 的鉴赏技巧。 (二)过程方法目标: 教学 目标 以杜牧诗三首为例,让学生获得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欣赏个性,提高 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艺术趣味,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1. 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2. 学生合作赏析,感受诗人情感,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 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3. 教师引导,师生互动,总结分析感悟作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诗人晚年的生活态度, 通过感知杜牧诗的意境和风貌。 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 创造潜能,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 重点:把握杜牧诗歌“雄姿英发、俊爽疏朗”的特点,品味诗歌意境,学习和理解杜牧诗 重点 难点 教具 准备 歌的鉴赏方法。 难点:如何理解杜牧的诗境。 多媒体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课时 安排 2 课时 教学方法、 教学手 段与学法、学情 课型 鉴赏课
板 书
教 学 反 思
7
4
最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气呵成,答案出来,原来 只是杨贵妃要吃的荔枝紧急送到了。帝王贵妃们的骄奢淫逸,平民百姓哪里会知 道啊!诗人感慨中含深深的嘲讽。 后两句才是真正的特写镜头。宫外的镜头经过“一骑红尘”的渲染,益发显 得神秘莫测了。宫内的镜头“妃子笑”,这时的神秘已经几乎是不可捉摸了。 3.鉴赏要点 此诗以小见大,从上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 的深沉思考。 此诗表达含蓄,用语精警,讽刺之意见于其中。“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 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 (吴乔《围炉诗话》)。这首诗含蓄而精深, 诗人不说玄宗荒淫好色,杨贵妃恃宠而骄,而是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作 对比,含意深远。“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 “妃子笑”的背后,正是封建统治者不恤民力,逞一己之私欲而置民于水火之中 的形象写照,而这不由让人联想到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而“烽火戏诸侯” 的历史教训。“无人知”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一骑” 知,“妃子”知,皇帝更知。这更点出了皇帝为讨妃子欢心而做出的极为荒唐之 举。 诗贵含蓄,而不著一己之见,尽以形象持论,非常难得。这首诗旨在讽刺唐 玄宗荒淫好色和杨贵妃恃宠而骄,却无一字直言明语,全部融进了具体的形象之 中。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作者善于选择题材,借吟咏杨贵妃吃荔枝之 事,以小见大,讽刺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骄淫生活,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 逸和昏庸无道,以史讽今,警戒世人,看出了历史现实的本质,寄寓了自己对历 史兴亡定数的感慨,表现作者对封建朝代更替的深沉思考。
3
“四散哀鸣”的痛苦状况,表达自己对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的关切,同时暗含对统 治者的不满。其抒情特点是全篇运用比兴,风格可谓深曲含蓄。诗歌字面上句句 写雁,实质上处处写离散的民众和时事。前两联写雁之南征,后两联想雁之北返, 说尽流民奔逃的哀苦,感情博大深沉,笔触细腻哀丽。
过华清官绝句三首 (其一) 1.写作背景简介 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 (644)太宗皇 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修建为行宫,“治汤井 为池,环山列为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原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 改名华清官,长生殿就在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 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 败。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这三首七绝。 2.基本解读 题解: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潼的骊山上,是唐代的行宫。这里有温泉,风 景幽美,冬暖夏凉,李隆基和杨玉环常来游乐。题目表明了诗人歌咏的对象和诗 歌样式。 这首诗借吟咏杨贵妃吃荔枝之事,寄寓自己对历史兴亡的感慨,语含讽刺。 (主旨) 起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写华清官所处的骊山秀丽景色。“绣成堆”,既指 骊山两旁的东绣岭和西绣岭,又暗含赞美骊山景色美不胜收之意,有双关意味, 巧妙自然。《雍大记》云:“东绣岭在骊山右,西绣岭在骊山左。唐玄宗时植林 木花卉如锦绣,故名。”长安离临潼已远,事实上是看不到此二岭的,所以此句 应为想象之词。 次句“山顶千门次第开”写华清宫的景象。用特写镜头:平时紧闭的宫门一 道道开启,给人感觉似有军国要事发生了。“山顶千门”用张衡《西京赋》“门 千户万,重闺幽闼,转相逾延”句意。“次第开”,可见使者被重视,也说明唐 玄宗与杨贵妃对私人享受生活的重视。这句诗是镜头逐渐推进,展现宫殿的雄伟 壮丽,整句诗透出一股神秘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