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年岁速查表

合集下载

古文年龄表达

古文年龄表达

古文年龄表达豆蔻年华年轻力壮牙牙学语蹒跚学步血气方刚年逾花甲半老徐娘年过半百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襁褓(qiǎngbǎo):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二、三岁的儿童。

总角、垂髫:幼年儿童。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jī):女子十五岁(女子成年)。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也是成童的代称。

一般认为是十五岁以上。

加冠:男子二十岁(男子成年)。

弱冠:男子刚成年。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岁。

花甲:六十岁。

耆(qí):六十岁以上。

古稀:七十岁。

耋(dié):七十至八十岁。

耄(mào):八十至九十岁。

期(jī)颐:一百岁。

唐人年岁速查表

唐人年岁速查表

唐人年岁速查表一、本表收录对象广含生、卒于唐、五代之人物。

其生(卒)年不详但略可推测者,列入生(卒)年不详部份。

二、凡所引录,必注明出处,其出处不明者(如姜亮夫编历代名人年里碑传总表中未注明出处者)不录。

三、引用唐才子传校笺时,除据原书注明笺证者外,并尽量注明其所引据资料;惟凡考证繁复,且其结论为考证者综合众多资料而得者,则仅注明考证者而略其所据资料(如:李峤、卢纶、羊士谔、陈陶、姚 条是)。

四、表末编制隋唐五代帝系及中西历对照表、姓名索引以便检索。

▲傅奕(555--639 85)(据旧书七九、新书一○七、历代名人年里碑传总表页七三)▲欧阳询(信本)(557--641 85)(据旧书一八九上儒学传、唐书一九八、历代名人年里碑传总表页七四)▲虞世南(伯施)(558--638 81)(据新书一○二、历代名人年里碑传总表页七四)▲萧德言(文行)(558--654 97)(据新书一九八儒学传、历代名人年里碑传总表页七四)▲许善心(务本)(558--618 61)(据隋书五八、历代名人年里碑传总表页七四)▲褚亮(希明)(560--647 88)(据新书一○二、历代名人年里碑传总表页七四)▲李百药(重规)(565--648 84)唐才子传校笺第一册页一一七卷一李百药传(傅璇琮考证--据新旧、传)傅璇琮主编北京中华书局一九八七、五▲李渊(叔德)(高祖)(566--635 70)(据旧书一高祖本纪)▲李靖(药师)(571--649 79)(据新书九三、旧书六七、许敬宗“大唐尚书左仆射卫景武公碑”、历代名人年里碑传总表页七五)▲郭正一(572--653 82)(据旧书一九○中文苑传、新书一○六、历代名人年里碑传总表页七六)▲郭云(仲翔)(573--631 59)(据郭汉章“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凉州刺史定远县开国子郭公(云)墓志铭、历代名人年里碑传总表页七六)▲窦建德(573--621 49)(据旧书五四本传)▲温彦博(大临)(573--636 64)(据新书九一温大雃传附温彦博传、历代名人年里碑传总表页七六)▲于孝显(犀角)(573--636 64)(据阙名“大唐故骑都尉濮州濮阳县令于君(孝显)之碑、历代名人年里碑传总表页七六)▲张须摩(善宿)(573--655 83)(据拓本吕夫人张氏墓志铭、历代名人年里碑传总表页七六)▲孔颖达(仲达)(574--648 75)(据新书一九八儒学传、于志宁大唐故太子右庶子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祭酒上护军曲阜宪公孔氏(颖达)碑)、历代名人年里碑传总表页七六)▲高俭(士廉)(576--647 72)(据新书九五本传、许敬宗“大唐尚书右仆射司徒申文献公茔兆记”、历代名人年里碑传总表页七六)▲杜秀(侯莫)(577--636 60)(据陶斋藏石大唐故御史杜君(杜侯)墓志之铭、历代名人年里碑传总表页七七)▲许洛仁(济波)(578--662 85)(据新书八八裴寂传附许世绪传(传目无名)、又作生北周大成二年己亥卒龙朔三年、全文九九一左穈监门将军许公碑、历代名人年里碑传总表页七七)▲萧胜(玄寂)(578--651 74)(据阙名“大唐蜀王故西阁祭酒萧公墓志、历代名人年里碑传总表页七七)▲盖文达(艺成)(578--644 67)(据旧书一八九上儒学传、新书一九八儒学传、于志宁“唐太傅盖公墓碑”、历代名人年里碑传总表页七七)▲李汪(光明)(578--660 83)(据全文九九三“唐故上柱国李府君墓志铭、历代名人年里碑传总表页七七)▲房玄龄(乔松)(578--648 71)(据新书九六本传、史姓韵编作“元龄”、褚遂良“大唐故左仆射上柱国太尉梁文昭公碑”、历代名人年里碑传总表页七七)▲李神符(579--651 73)(据阙名“大唐司空开府仪同三司扬州荆州二大都督并州大总管上柱国襄邑恭王之碑铭”、历代名人年里碑传总表页七七)▲王轨(洪范、道模)(580--665 86)(据周书四、十、于敬之“桐柏真人茅山华阳观王先生碑铭”、历代名人年里碑传总表页七七)▲魏征(580--643 64)唐魏文贞公征年谱清王先恭台湾商务印书馆新编中国名人年谱集成第十六辑一九八一、一二▲王湛(怀元)(580--672 93)(据杨炯“泸州都督王湛神道碑”、历代名人年里碑传总表页七七)▲颜师古(名籀,以字行)(581--645 65)唐颜师古先生籀年谱罗香林台湾商务印书馆新编中国名人年谱集成第十八辑一九八二、十▲黄君汉(景云)(581--632 52)(据唐文拾遗一四李百药“ 州都督黄君汉碑”、历代名人年里碑传总表页七八)▲韩良(仲良)(581--637 57)(据于志宁“唐故太子少保上柱国颍州定公碑”)▲刘德威(582--652 71)(据新书一○六、历代名人年里碑传总表页七八)▲令狐德棻(583--666 84)(据旧书七三、新书一○二、历代名人年里碑传总表页七八)▲张琮(文瑾)(583--637 55)(据隋书七一李恂传附,传目无名、历代名人年里碑传总表页七八)▲道安(584--708 115)(据宋儋“大唐嵩山会善寺故大德道安禅师碑”、历代名人年里碑传总表页七八)▲王通(仲淹、文中子)(584--617 34)(据全文一三五杜淹“文中子世家”)▲潘师正(子真)(585--682 97)(据新书一九六隐逸吴筠传附潘师正传、历代名人年里碑传总表页七八:(清吴荣光历代名人)年谱作年八十九。

年龄对应的古代称呼

年龄对应的古代称呼

年龄对应的古代称呼
年龄对应的古代称呼如下: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2-3岁。

髫年:女孩7岁。

龆年:男孩8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髫:童年。

黄口:10岁以下。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年华:女孩13岁。

舞勺之年:13-15岁。

束发:青少年。

及笄之年:女孩15岁。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孩16岁。

舞象之年:15-20岁。

桃李年华:女孩20岁。

弱冠:男孩20岁。

花信年华:女孩24岁。

梅之年:至出嫁。

而立之年:男孩30岁。

不惑之年、强壮之年:男孩40岁。

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寿:80岁。

耄耋之年:80-90岁。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上寿:100岁。

花甲重开:120岁。

古稀双庆:140岁。

古代年龄称谓一览表之欧阳歌谷创编

古代年龄称谓一览表之欧阳歌谷创编
黄口
10岁以下的少儿通称,即稚气未脱的男孩或女孩代称也。幼学之年、外傅之年,十岁称幼年可以出外就学。后来就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
12岁(女)
金钗之年
女孩子到了12岁就可以头带金钗
8
13岁(女)
豆蔻年华
多年生草本植物,产岭南,其花很美,尚未大开的花形如怀孕之身,南方人称为含胎花。诗文中常用以喻指少女,语出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人们常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也用于比喻处女。
14
16岁(女)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女子16岁称为“破瓜”、“及瓜”。“瓜”字可以分剖成两个“八”字,“破瓜”就是把瓜字拆开,二八一十六,故称。女子十六岁还可称“碧玉年”。如唐·李群玉《醉后赠冯姬》诗:“桂影浅拂梁家熏,瓜字初分碧玉年。”
15
18岁(女)
“二九”
女子18岁可称“二九”。《初刻拍案惊奇 Nhomakorabea:“韩子文……年过二九,尚未有亲。”本来男女皆可用,但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8
24岁(女)
花信年华
花信,开花时期。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的年龄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出处: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19
至婚嫁年龄(女)
摽梅之年
比喻女子适婚年龄。而多误写为“标梅之年”。[摽梅]谓梅子成熟后落下来。后因用“摽梅”比喻女子已到结婚的年龄。摽梅中的“摽”读作“biào”,摽梅”指“落梅”摽梅之年古意中是指适合出嫁之年。
9
13-15岁(男)
舞勺之年
根据《礼记》的记载:勺,一种管乐器,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舞勺之年也用作童年的代称。

我国古代年龄称谓简表

我国古代年龄称谓简表

我国古代年龄称谓简表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一览表0岁:襁褓,2到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10岁以下:黄口,女孩12岁:豆蔻年华,女孩15岁:及笄之年,女孩16岁:破瓜年华,碧玉年华,13到15岁:舞勺之年,15到20:舞象之年。

女孩20岁:桃李年华,男孩20岁:弱冠,女孩24岁:花信年华,女孩30岁:半老徐娘,男孩30岁:而立之年,男孩40岁: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60岁:花甲之年,70岁:古稀之年,80岁:杖朝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古人年龄的称谓由来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天。

小孩生下三天后,请客人来吃汤饼庆祝,称之为汤饼会。

襁褓:本来是初生婴儿所用的布包和小被,指婴儿时期。

周晬:小儿出生满一周岁。

袁枚祭妹文: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歳时举行抓周礼,长辈将各式用品像书籍、笔墨纸砚、钱币、玩具等各种物品摆在孩子面前,让幼儿随意抓取,由此来推测孩子的未来。

垂髫:古代儿童头发下垂不束发,因此垂髫指儿童。

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鬻子:指稚子。

诗经.豳风.鸱鸮: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年龄古代用语

年龄古代用语

年龄古代用语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2-3岁。

髫年:女孩7岁。

龆年:男孩8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髫:童年。

黄口:10岁以下。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年华:女孩13岁。

舞勺之年:13-15岁。

束发:青少年。

及笄之年:女孩15岁。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孩16岁。

舞象之年:15-20岁。

桃李年华:女孩20岁。

弱冠:男孩20岁。

花信年华:女孩24岁。

梅之年:至出嫁。

而立之年:男孩30岁。

不惑之年、强壮之年:男孩40岁。

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寿:80岁。

耄耋之年:80-90岁。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上寿:100岁。

花甲重开:120岁。

古稀双庆:140岁。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对应的年龄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对应的年龄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对应的年龄幼年度: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男孩8岁,女孩7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九龄:9岁。

指数之年:9岁。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少年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及笄(jí jī):指女子15岁。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青年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加冠:指男子20岁。

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而立之年):30岁,因为《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始室:30岁。

《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中年不惑(不惑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

艾:50岁。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50岁。

六九年:即54岁。

老年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60岁以上。

耆:古称60岁的人为“耆”。

下寿:古人以60为下寿,指60岁以上。

还历寿:61岁的寿辰。

从心之年:70岁。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古代年龄别称

古代年龄别称

99岁 80、90岁 100岁 108岁
白寿 耄(mao)耋(die)之年 期颐之年 茶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古代年龄称谓
年龄 初生 不满周岁 生齿 幼年 童年 2-3岁 7岁 9岁 <10岁 10岁 12岁 13岁 15岁 13-15岁 16岁(二八) 20岁 15-20岁 24岁 30岁 40岁 50岁 60岁 70岁 80岁 80岁寿辰 88岁 90岁 花信年华 半老徐娘 而立之年、始室 不惑之年 知命、知非、艾服、大衍之年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古稀、杖国、致事、致政之年 杖朝之年 伞寿 米寿 上寿、鲐背之年 金钗之年 豆蔻年华 及笄之年 舞勺之年 碧玉年华(破瓜年华) 桃李年华 结发(加冠、弱冠) 舞象之年 束发、志学 髫(tiao)年 九龄 黄口 幼学 女 婴儿 襁褓 童龀 总角 垂髫、始龀 孩提 韶年 男

公元、农历纪年对照表

公元、农历纪年对照表
丁巳
开成二年
856
丙子
大中十年
838
戊午
开成三年
857
丁丑
大中十一年
839
已未
开成四年
858
戊寅
大中十二年
840
庚申
开成五年
859
已卯
大中十三年
武宗(李炎)
懿宗(李漼)
841
辛酉
会昌元年
860
庚辰
咸通元年
842
壬戌
会昌二年
861
辛巳
咸通二年
843
癸亥
会昌三年
862
壬午
咸通三年
844
甲子
会昌四年
863
722
壬戌
开元十年
743
癸未
天宝二年
723
癸亥
开元十一年
744
甲申
天宝三年
724
甲子
开元十二年
745
乙酉
天宝四年
725
乙丑
开元十三年
746
丙戌
天宝五年
726
丙寅
开元十四年
747
丁亥
天宝六年
727
丁卯
开元十五年
748
戊子
天宝七年
728
戊辰
开元十六年
749
已丑
天宝八年
729
已巳
开元十七年
750
庚寅
天宝九年
甲寅
开元二年
长安(10)元年
715
乙卯
开元三年
702
壬寅
长安二年
716
丙辰
开元四年
703
癸卯
长安三年

年岁一览图

年岁一览图

年岁一览图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中国古代对年龄的描述

中国古代对年龄的描述

中国古代对年龄的描述襁褓——指不满周岁孩提——指2~3岁髫年——指女孩7岁龆年——指男孩8岁总角——幼年泛称黄口——指10岁以下金钗之年——指12岁(女)豆蔻年华——指13岁(女)舞勺之年——指13~15岁及笄之年——指15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指16岁(女)舞象之年——指15~20岁桃李年华——指20岁(女)弱冠——指20岁(男)花信年华——指24岁(女)梅之年——指至出嫁半老徐娘——指至30岁(女)而立之年——指3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指40岁(男)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指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指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指70岁杖朝之年——指80岁耄耋之年——指80~90岁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古代年龄表达

古代年龄表达

古代年龄表达古代年龄称谓分为襁褓、孩提、髫年、龆年、总角、垂髫、黄口、金钗之年、豆蔻年华、舞勺之年、束发、及笄之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舞象之年、桃李年华、弱冠、花信年华、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强壮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寿、耄耋之年、鲐背之年、期颐、上寿、花甲重开、古稀双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2-3岁。

髫年:女孩7岁。

龆年:男孩8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髫:童年。

黄口:10岁以下。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年华:女孩13岁。

舞勺之年:13-15岁。

束发:青少年。

及笄之年:女孩15岁。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孩16岁。

舞象之年:15-20岁。

桃李年华:女孩20岁。

弱冠:男孩20岁。

花信年华:女孩24岁。

梅之年:至出嫁。

而立之年:男孩30岁。

不惑之年、强壮之年:男孩40岁。

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寿:80岁。

耄耋之年:80-90岁。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上寿:100岁。

花甲重开:120岁。

古稀双庆:140岁。

古代年岁称谓:古代年岁称谓包括儿童称谓、成人称谓、老人称谓。

儿童称谓:童孺:儿童。

垂髫[tiao]:指儿童。

儿童垂发叫髻。

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

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

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

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龆[tiao]:儿童换牙。

龆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岁时表

岁时表

岁时表农历一月::::::::::月正、新正、孟春、首春、上春、寅孟春、始春、早春、元春、新春、初春、端春、肇春、献春、春王、华岁、岁岁、肇岁、开岁、献岁、芳岁、初岁、初月、初阳、孟阳、新阳、春阳、春王、太簇、岁始、王正月、初空月、霞初月、初春月、陬月、王月、端月、孟陬、泰月、谨月、建寅、寅月、杨月、孟春月、三微月、三正、三之日、睦月、上月农历二月::::::::::如月、梅见月、梅月、丽月、卯月、杏月、酣月、令月、跳月、小草生月、衣更着夹钟、仲钟、仲春、仲阳、中和月、四阳月、四之月、春中、婚月、媒月、大壮、竹秋、花朝农历三月::::::::::暮春、末春、季春、晚春、杪春、褉春、蚕月、花月、桐月、桃月、夬月、嘉月、辰月、稻月、樱筍月、姑洗、桃浪、雩风、五阳月、桃季月、花飞月、小清明、竹秋农历四月 ::::::::::乏月、荒月、阳月、农月、乾月、巳月、畏月、云月、槐月、麦月、朱月、余月、首夏、夏首、孟夏、初夏、维夏、始夏、槐夏、得鸟羽月、花残月、仲侣、纯阳、纯乾、正阳月、和月、麦秋月、麦候、麦序、六阳、榎月、梅溽农历五月::::::::::仲夏、超夏、中夏、始月、星月、皇月、一阳月、蒲月、兰月、忙月、午月、榴月、毒月、恶月、橘月、月不见月、吹喜月、皋月、蕤宾、榴月、端阳月、暑月、鹑月、鸣蜩、夏五、贱男染月、小刑、天中、芒种、启明、郁蒸农历六月 :::::::::且月、荷月、暑月、焦月、伏月、季月、未月、暮夏、杪夏、晚夏、季夏、长夏、极暑、组暑、溽暑、林钟、精阳农历七月 :::::::::孟秋、首秋、上秋、瓜秋、早秋、新秋、肇秋、兰秋、兰月、申月、巧月、瓜月、凉月、相月、文月、七夕月、女郎花月、文披月、大庆月、三阴月、夷则、初商、孟商、瓜时农历八月 :::::::::仲秋、秋半、秋高、橘春、清秋、正秋、桂秋、获月、壮月、桂月、叶月、秋风月、酉月、月见月、红染月、南吕、仲商、柘月、雁来月、中律、四阴月、爽月、大清月、竹小春农历九月 :::::::::菊月、授衣月、青女月、小田月、剥月、贯月、霜月、长月、戌月、朽月、咏月、玄月、禰觉月、菊开月、红叶月、季秋、暮秋、晚秋、菊秋、秋末、残秋、凉秋、素秋、五阴月、穷秋、杪秋、秋商、暮商、季白、无射、霜序农历十月 ::::::::::阳月、亥月、吉月、良月、阳月、坤月、正阳月、小阳春、神无月、拾月、时雨月、初霜月、应钟、初冬、孟冬、上冬、开冬、玄冬、玄英、小春、大章、始冰、极阳、阳止农历十一月 :::::::::仲冬、中冬、正冬、畅月、霜月、霜见月、子月、辜月、葭月、纸月、复月、天正月、一阳月、广寒月、龙潜月、雪月、寒月、黄钟、阳复、阳祭、冰壮、三至、亚岁、中寒农历十二月 :::::::::腊月、除月、丑月、严月、冰月、余月、极月、涂月、地正月、二阳月、嘉平月、三冬月、梅初月、春待月、季冬、暮冬、晚冬、杪冬、穷冬、黄冬、腊冬、残冬、末冬、严冬、师走、大吕、星回节、殷正、清祀、冬素。

唐朝年份表

唐朝年份表

756年-762年 6年 762年-779年 17年 780年-805年 25年 805年 806年-820年 14年 821年-824年 3年 824年-826年 2年
759史思明称帝(大燕)为儿子史朝义杀 李辅国杀张皇后乱政后被杀、763年史朝义灭, 吐蕃攻入长安、藩镇叛乱、田承嗣之乱 783李希烈之乱、泾师之变(朱泚称帝大秦)、 李怀光叛乱、围堵吐蕃 中风、永贞革新 元和中兴、元和宫变(陈弘志杀宪宗) 朱滔、田悦、王武俊、李纳、朱泚、李希烈割 据;吃仙丹死 宦官刘克明杀,宪宗六子李悟继位被王守澄杀
573年高祖李渊武德618年626年8年灭李密薛举王世充刘武周萧铣李子通林仕弘窦建德灭宇文化及灭杨广刘黑闼徐圆朗高开道辅公袥与杨广是表兄裴寂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太宗李世民次子599年649年50岁贞观627年649年22年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娶隋长孙晟女儿长孙皇后兄长孙无忌李承乾废嫡太子李祐5子造反杀李泰废嫡次子灭梁师都东突厥吐谷浑高昌焉耆龟兹秦叔宝程知节高士廉侯君集屈突通西突厥薛延陀645打高丽杜如晦房玄龄李靖尉迟敬德薛瑀魏徵封德彝鉴真唐玄奘高宗李治嫡三子628年683年55岁650年683年33年长孙无忌褚遂良李世勋李勋李义府笑里藏刀许敬宗上官仪女儿上官婉儿苏定方刘仁轨薛仁贵裴行俭文成公主中宗李显李哲656年710年54岁嗣圣684年正月684年二月睿宗李旦662年716年54岁文明光宅永昌载初684年684年周武曌625年705年80岁69070515年神龙政变裴炎程务挺王方毅魏元忠李敬业李世勋孙骆宾王薛怀义来俊臣周兴请君入瓮武承嗣武三思吉顼张易之张昌宗张说张柬之恒彦狄仁杰娄师德唾面自干中宗李显复位神龙景龙705年710年武三思杀五功臣太子李重俊老三兵变杀武三思被杀韦后毒杀李显太子李重茂幼子登基下唐隆政变杀韦后上官婉儿中宗婕妤韦后萧至中崔湜刘幽求崔日用638年入宫武才人651再度入宫武昭仪652房遗爱谋反案655废萧淑妃王皇后为后656废太子李忠杀658长孙无忌倒杀664上官仪倒杀二圣临朝666封禅大典663中日白江口战役668灭高丽674天后657太子李弘死680年李贤二子废杀天授神功圣历久视大足长安神龙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睿宗李旦复位李宪原名李成器景云太极延和710年712年李重福中宗次子兵变自杀灭太平公主萧至中崔湜宋璟姚崇679年741年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77岁先天开元天宝712年756年44年755安史之乱756马嵬驿之变王琚姚崇宋璟张说宇文融裴光庭萧嵩张九龄李林甫口蜜腹剑吉温王毛仲高力士武惠妃李白李龟年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安禄山杨国忠颜真卿郭子仪李光弼史思明李辅国杨贵妃武惠妃儿子李瑁妻仆固怀恩李泌张巡鱼朝恩安庆绪安禄山之子肃宗李亨玄宗三子李豫原名李俶太李适太子李诵太子李纯太子李恒宪宗三子李湛长子711年762年51岁至德乾元上元宝应广德永泰大历756年762年6年762年779年17年780年805年25年759史思明称帝大燕为儿子史朝义杀代宗726年779

中国古代老百姓的年龄称谓

中国古代老百姓的年龄称谓

中国古代老百姓的年龄称谓是这样的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人年歲速查表壹、引用資料:說明:一、本表收錄對象廣含生、卒於唐、五代之人物。

其生(卒)年不詳但略可推測者,列入生(卒)年不詳部份。

二、凡所引錄,必註明出處,其出處不明者(如姜亮夫編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中未註明出處者)不錄。

三、引用唐才子傳校箋時,除據原書註明箋證者外,並儘量註明其所引據資料﹔惟凡考證繁複,且其結論為考證者綜合眾多資料而得者,則僅註明考證者而略其所據資料(如:李嶠、盧綸、羊士諤、陳陶、姚 條是)。

四、表末編製隋唐五代帝系及中西曆對照表、姓名索引以便檢索。

▲傅奕(555--639 85)(據舊書七九、新書一○七、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七三)▲歐陽詢(信本)(557--641 85)(據舊書一八九上儒學傳、唐書一九八、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七四)▲虞世南(伯施)(558--638 81)(據新書一○二、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七四)▲蕭德言(文行)(558--654 97)(據新書一九八儒學傳、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七四)▲許善心(務本)(558--618 61)(據隋書五八、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七四)▲褚亮(希明)(560--647 88)(據新書一○二、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七四)▲李百藥(重規)(565--648 84)唐才子傳校箋第一冊頁一一七卷一李百藥傳(傅璇琮考證--據新舊、傳)傅璇琮主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七、五▲李淵(叔德)(高祖)(566--635 70)(據舊書一高祖本紀)▲李靖(藥師)(571--649 79)(據新書九三、舊書六七、許敬宗「大唐尚書左僕射衛景武公碑」、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七五)▲郭正一(572--653 82)(據舊書一九○中文苑傳、新書一○六、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七六)▲郭雲(仲翔)(573--631 59)(據郭漢章「唐故銀青光祿大夫涼州刺史定遠縣開國子郭公(雲)墓誌銘、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七六)▲竇建德(573--621 49)(據舊書五四本傳)▲溫彥博(大臨)(573--636 64)(據新書九一溫大雃傳附溫彥博傳、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七六)▲于孝顯(犀角)(573--636 64)(據闕名「大唐故騎都尉濮州濮陽縣令于君(孝顯)之碑、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七六)▲張須摩(善宿)(573--655 83)(據拓本呂夫人張氏墓志銘、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七六)▲孔穎達(仲達)(574--648 75)(據新書一九八儒學傳、于志寧大唐故太子右庶子銀青光祿大夫國子祭酒上護軍曲阜憲公孔氏(穎達)碑)、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七六)▲高儉(士廉)(576--647 72)(據新書九五本傳、許敬宗「大唐尚書右僕射司徒申文獻公塋兆記」、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七六)▲杜秀(侯莫)(577--636 60)(據陶齋藏石大唐故御史杜君(杜侯)墓志之銘、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七七)▲許洛仁(濟波)(578--662 85)(據新書八八裴寂傳附許世緒傳(傳目無名)、又作生北周大成二年己亥卒龍朔三年、全文九九一左穈監門將軍許公碑、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七七)▲蕭勝(玄寂)(578--651 74)(據闕名「大唐蜀王故西閣祭酒蕭公墓誌、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七七)▲蓋文達(藝成)(578--644 67)(據舊書一八九上儒學傳、新書一九八儒學傳、于志寧「唐太傅蓋公墓碑」、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七七)▲李汪(光明)(578--660 83)(據全文九九三「唐故上柱國李府君墓志銘、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七七)▲房玄齡(喬松)(578--648 71)(據新書九六本傳、史姓韻編作「元齡」、褚遂良「大唐故左僕射上柱國太尉梁文昭公碑」、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七七)▲李神符(579--651 73)(據闕名「大唐司空開府儀同三司揚州荊州二大都督并州大總管上柱國襄邑恭王之碑銘」、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七七)▲王軌(洪範、道模)(580--665 86)(據周書四、十、于敬之「桐柏真人茅山華陽觀王先生碑銘」、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七七)▲魏徵(580--643 64)唐魏文貞公徵年譜清王先恭臺灣商務印書館新編中國名人年譜集成第十六輯一九八一、一二▲王湛(懷元)(580--672 93)(據楊炯「瀘州都督王湛神道碑」、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七七)▲顏師古(名籀,以字行)(581--645 65)唐顏師古先生籀年譜羅香林臺灣商務印書館新編中國名人年譜集成第十八輯一九八二、十▲黃君漢(景雲)(581--632 52)(據唐文拾遺一四李百藥「 州都督黃君漢碑」、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七八)▲韓良(仲良)(581--637 57)(據于志寧「唐故太子少保上柱國潁州定公碑」)▲劉德威(582--652 71)(據新書一○六、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七八)▲令狐德棻(583--666 84)(據舊書七三、新書一○二、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七八)▲張琮(文瑾)(583--637 55)(據隋書七一李恂傳附,傳目無名、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七八)▲道安(584--708 115)(據宋儋「大唐嵩山會善寺故大德道安禪師碑」、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七八)▲王通(仲淹、文中子)(584--617 34)(據全文一三五杜淹「文中子世家」)▲潘師正(子真)(585--682 97)(據新書一九六隱逸吳筠傳附潘師正傳、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七八:(清吳榮光歷代名人)年譜作年八十九。

生開皇十四年,與李勃中「體元潘先生傳」同。

)▲尉遲恭(敬德)(585--658 74)(據舊書六八、新書八九本傳、許敬宗「唐并州都督鄂國公尉遲恭碑」、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七八)▲李大亮(586--644 59)(據舊書六二、新書九九本傳)▲于德芳(587--652 77)(據闕名庚「越州都督于德芳碑」、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七九)▲裴希惇(虔實)(588--650 63)(據李迥秀「唐齊州長史裴君神道碑」、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七九)▲于志寧(仲謐)(588--665 78)(新書一○四本傳、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七九)▲樊興(積慶)(588--650 62)(據新書八八裴寂傳附樊興傳、闕名「大唐故左監門大將襄城郡開國公樊府君碑銘」、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七九)▲姚懿(善意)(590--662 73)(據新書一二四姚崇傳附,傳目無名、胡皓「吏部尚書諡文獻姚府君碑銘」、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七九)▲王績(無功)(590?--?)唐才子傳校箋第一冊頁一四卷一王績傳(傅璇琮考證--據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傅璇琮主編一九八七、五▲薛收(伯褒)(592--624 33)(據舊書七三、新書九八本傳、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七九)▲許敬宗(延族)(592--672 81)(據舊書八二、新書二二三上姦臣傳本傳、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七九)▲李勣(懋功)(594--669 76)(據新書九三本傳、全文一五(一)二一一唐高宗「大唐故司空太子太師上柱國贈太尉揚州大都督英貞武公李公碑」、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岑文本(景仁)(595--645 51)(據舊書七○、新書一○二本傳、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褚遂良(登善)(596--658 63)(據清吳榮光歷代名人年譜(作年六十,卒顯慶四己未)、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劉祥道(同壽)(596--666 71)(據新書一○六本傳、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崔敦禮(安上)(596--658 63)(據于志寧「太子少師中書令開府儀同三師并州都督上柱國固安昭公崔敦禮碑」(舊作開皇十三年生,誤)、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元仁惠(597--669 73)(據張說「唐故涼州長史元君石柱銘」、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李世民(太宗)(598--649 52)(據舊書二、三太宗本紀)▲安附國(598--680 83)(據李至遠「唐維州刺史安侯神道碑」、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段志玄(598--642 45)(據舊書六八、新書八九本傳、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毛姿玉(598--662 65)(據雪堂叢刊西陲石刻張君夫人毛氏墓志、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乙速孤神慶(昭祐)(599--660 62)(據苗神客「右虞侯副率上柱國乙速孤府君碑銘」、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龐德威(二哥)(599--666 68)(據龐行基「大唐故上護軍龐府君墓志銘」、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李才仁(聞禮)(600--682 83)(據闕名「大唐故正議大夫李府君墓志銘」、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太宗長孫皇后(601--636 36)(據舊書五一后妃上太宗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傳)▲高則(宏規)(601--676 76)(據楊炯「唐上騎都尉高君甚道碑」、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一)▲馬周(賓王)(601--648 48)(據舊書七四、新書九八本傳、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一)▲劉仁軌(正則)(601--685 85)(據新書一○八本傳、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一)▲玄奘(俗姓陳,名禕)(602--664 63)唐玄奘法師年譜曾了若臺灣商務印書館新編中國名人年譜集成第二十輯一九八六、六▲李淳風(602--670 69)(據新書藝術傳、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一)▲張文瓘(稚圭)(605--677 73)(據舊書八五、新書一一三本傳、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一)▲張玄弼(神匡)(607--661 55)(據張柬之「唐故益州大都督府功曹參軍事張君墓志銘」、舊書八九、新書一一五本傳、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一)▲來濟(610--673 64)(據舊書八○、新書一○五本傳、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一)▲馮本(610--673 64)(據閻朝隱「上縣都尉馮君紀孝碑」、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一)▲崔獻(614--680 67)(據楊炯「左武衛將軍安成子崔獻行狀」、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二)▲葉法善(道元)(616--720 105)(據唐玄宗「故金紫光祿大夫贈葉州都督葉尊師碑銘」、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二)▲魏哲(知人)(616--669 54)(據楊炯「唐右將軍魏哲神道碑」、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二)▲李密(玄邃、法主)(582--618 37)(據全文一四一(三)一八○二魏徵「唐故邢國公李密墓志銘」、舊書五三李密傳、新書八四本傳、通鑑一八六)▲宇文珽(叔 )(618--682 65)(據楊炯「唐同州長史宇文公神道碑」、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三)▲王友貞(618--716 99)(據舊書一九二、新書一九六本傳、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三)▲駱賓王(619--684以後)唐才子傳校箋第一冊頁五六卷一駱賓王傳(駱祥發考證--據唐代文學論叢一九八二年二期駱祥發「駱賓王生年考辨」)傅璇琮主編一九八七、五▲裴行儉(守約)(619--682 64)(據舊書五七、新書一○八本傳、張說「贈太尉裴君神道碑」、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三)▲武曌(則天皇后)(623--705 83)(據舊書六則天皇后本紀)▲鄭元果(623--685 63)(據闕名「大唐故右衛中郎將兼右金吾將軍同安郡開國公鄭府君墓志銘、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三)▲薛振(623--684 62)(據楊炯「中書令汾陰公薛振行狀」(或作武德五年生)、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三)▲張柬之(孟將)(625--706 82)(據舊書一九一本傳、新書一二○本傳、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四)▲冉實(茂實)(625--695 71)(據張說「河南刺史冉府君神道碑」、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四)▲王行淹(通理)(625--686 62)(據闕名「大唐故高士王府君墓誌銘」、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四)▲蕭灌(元茂)(626--682 57)(據張說「史部尚書蕭公神道碑」、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四)▲太宗徐賢妃(名惠)(627--650 24)(據舊書五一后妃上太宗賢妃徐氏傳)▲唐璿(林璟)(627--712 86)(據蘇頲「右僕射太子少師唐璿神道碑」、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四)▲張貞(627--685 59)(據陶齋藏石故上柱國張府君墓志銘」、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四)▲李治(高宗)(628--683 56)(據舊書四、五高宗本紀)▲達奚思敬(安儼)(628--706 59)(據員半千「蜀州青城縣令達奚君神道碑」、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四)▲楊志本(文範)(628--704 77)(據嚴識元「譚(潭?)州都督楊志本碑」、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四)▲孫管真(628--659 32)(據闕名「■■■■都督上柱國■■郡開國公孫管真墓誌」、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四)▲婁師德(宗仁)(630--699 70)(據舊書九三本傳、新書一○八本傳、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五)▲徐齊聃(將道)(630--672 43)(據新書一九九儒學傳、張說文集、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五)▲王仁求(631--674 44)(據閭邱均「唐朝故使持節河東州諸軍事河東州刺史上護軍王府君碑銘」、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五)▲劉禕之(希美)(631--687 57)(據新書一一七本傳、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五)▲王行威(國寶)(631--686 56)(據彥宗「大唐故左衛 衛武騎尉王府君墓誌銘」、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五)▲姚 (令璋)(632--705 74)(據舊書八九本傳、新書一○二姚思廉傳附姚 傳、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五)▲王元宗(號太和)(632--686 55)(據新書一九九王紹宗傳附王元宗傳,傳目無名、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五)▲獨孤仁政(633--709 77)(據劉待價「朝議郎行袞州都督方與縣令上護軍獨孤府君碑銘」、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五)▲陸元感(達禮)(633--707 75)(據靳翰「大唐故朝散大夫護軍行胡州司馬陸府君墓志銘」、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五)▲盧照鄰(昇之)(634--673以後)唐才子傳校箋第一冊頁四五、五三卷一盧照鄰傳(任國緒考證--生年據盧集卷一「病梨樹賦」、卒年據本集「釋疾文.粵若」、新傳)傅璇琮主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七、五▲崔一素(瑤英)(634--657 24)(據「大唐薛王友行珍州榮德縣丞社君故妻博陵崔氏墓志銘」、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五)▲李淑貞(634--704 71)(據拓本「梁府君妻李氏墓志銘」、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五)▲于知微(辯機)(635--713 79)(據姚崇「兗州都督于知微碑」、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六)▲乙速孤行儼(636--707 72)(據劉憲「大唐故右武衛將軍上柱國乙速孤府君碑銘」、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六)▲趙思(思廉)(636--701 66)(據全文九九五「大唐故監察御史趙府君墓志銘」、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六)▲薛瑤華(636--657 22)(據「大唐太子左衛社長史故妻薛氏墓志銘」、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六)▲崔元禮(638--706 69)(據新書一二○本傳、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六)▲陸元方(希仲)(639--701 63)(據張說「文昌右丞陸君神道碑」、舊書八八本傳、新書一一六本傳、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六)▲蘇 (昌容)(639--710 72)(據盧藏用「太子少傅蘇 神道碑」、新書一二五本傳、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六)▲王慶(宏慶)(639--705 67)(據王 「唐故朝議郎行登州司馬上柱國王府君墓志銘」、周書三三本傳、北史六九本傳、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六)▲姚班(641--714 74)(據舊書八九姚 傳附姚班傳、新書一○二姚思廉傳附姚班傳、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六)▲于大猷(徽本)(644--700 57)(據于知微「明堂令于大猷碑」、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七)▲梁待賓(644--693 50)(據楊炯「大周冥威將軍梁公神道碑」、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七)▲程玄景(師朗)(644--694 51)(據程彥先「大周故處士程先生墓誌銘並序」、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七)▲褚無量(宏度)(645--719 75)(據蘇頲「贈禮部尚書褚公神道碑」、新書二○○儒學傳、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七)▲馮昭泰(遇聖)(645--709 65)(據張說「故括州刺史贈工部尚書馮公甚道碑」、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七)▲程則(行謀)(645--726 82)(據蘇頲「御史大夫贈右丞相程行謀神道碑」、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七)▲王同 (645--728 84)(據孫逖「贈太子詹事王公神道碑」、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七)▲蕭思亮(孔明)(645--711 67)(據顏惟貞「朝議郎雍州長安縣丞上柱國蕭府君墓志銘」、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七)▲李嶠(巨山)(645/646--714/715 70)唐才子傳校箋卷一第一冊頁一二○、一二五卷一李嶠傳(傅璇琮考證)傅璇琮主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七、五▲魏知古(647--715 69)(據新書一二六、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七)▲王勃(子安)(650--676 27)唐才子傳校箋第一冊頁三二卷一王勃傳(傅璇琮考證--據劉汝霖「王子安年譜」及岑仲勉「唐集質疑」)傅璇琮主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七、五▲薛稷(嗣通)(648--718 71)(據舊書七三薛收傳附薛稷傳、新書九八薛收傳附薛稷傳、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七)▲劉知柔(649--723 75)(據李邕唐贈太子少保劉知柔神道碑、唐書二百一劉延佑傳附劉知柔傳、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八)▲楊炯(650--693以後數年間?)唐才子傳校箋第一冊頁三五、三九卷一楊炯傳(傅璇琮考證--生年據楊炯集一「渾天賦」序、卒年據全文二四一宋之問「祭杜學士審言文」、楊炯集六「後周明威將軍梁公神道碑」)傅璇琮主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七、五▲契苾明(若水)(650--695 46)(據婁師德鎮軍大將軍兼賀蘭州都督上柱國涼國公契苾府君碑銘、新書一一○契何力傳附契苾明傳、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八)▲王仁皎(鳴鶴)(651--719 69)(據張說「贈太尉益州大都督王公神道碑」、舊書一八三外戚傳王仁皎傳、新書二○六外戚傳王仁皎傳、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八)▲李賢(賢和)(651--684 34 )(據周書二五、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頁八八)▲劉希夷(廷芝)(651--?)唐才子傳校箋第一冊頁九七卷一劉希夷傳(傅璇琮考證--據徐松「登科記考」二)傅璇琮主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七、五▲宋之問(延清、少連)(651-656--711/712 56-62)唐才子傳校箋第一冊頁九四卷一宋之問傳、一○○劉希夷傳(傅璇琮考證--據通鑑二○九睿宗景雲元年六月紀事暨舊傳)傅璇琮主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七、五▲李顯(中宗)(656--710 55)(據舊書七中宗本紀)▲賀知章(季真)(659--744 86)唐才子傳校箋第一冊頁四五三卷三賀知章傳(傅璇琮考證--據全文三○七盧象「送賀祕監歸會稽歌序」、舊傳)傅璇琮主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七、五▲劉知幾(子玄)(661--721 61)唐劉子玄先生知幾年譜傅振倫臺灣商務印書館新編中國名人年譜集成第十七輯一九八二、五▲陳子昂(伯玉)(661--702 42)陳子昂年譜羅庸北京大學編印國學季刊五卷二期一九三五▲李旦(睿宗)(662--716 55)(據舊書七睿宗本紀)▲張說(道濟)(667--731 64)唐才子傳校箋第一冊頁一三六卷一張說傳(傅璇琮考證--據陳祖言「張說年譜」)傅璇琮主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七、五▲張九齡(子壽)(678--740 63)唐張子壽先生九齡年譜楊承祖商物印書館新編中國名人年譜集成第十一輯一九八○、一一▲李隆基(玄宗)(685--762 78?)(據舊書八、九玄宗本紀、通鑑二二二唐紀三八肅宗寶應元年)▲王之渙(季淩)(688--742 55)唐才子傳校箋第一冊頁四四七、四四八卷三王之渙傳(傅璇琮考證--據靳能「王之渙墓誌銘」)傅璇琮主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七、五▲孟浩然(浩然)(689--740 52)唐才子傳校箋第一冊頁三七二卷二孟號然傳(陳鐵民考證--據全文三七八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傅璇琮主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七、五▲王泠然(仲清)(692--724 33)唐才子傳校箋第一冊頁一八○卷一王泠然傳(傅璇琮考證--據羅振玉墓誌徵存目錄三「唐故右威衛兵曹參軍王府君(泠然)墓誌銘序」)傅璇琮主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七、五▲元德秀(紫芝)(696--754 59)孫望世界書局新校元次山集附元次山年譜(原載金陵大學文學院季刊二卷一期金陵大學文學院學生自治會編印一九三五、三一九五七年排印單行本元次山文集附刊香港龍門書店影印)▲孫逖(696--761 66)唐才子傳校箋第一冊頁一六八、一七三卷一孫逖傳(傅璇琮考證--據新、舊傳暨顏魯公文集一二「尚書刑部侍郎贈尚書右僕射孫逖文公集序」)傅璇琮主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七、五▲王維(701--761 61)唐才子傳校箋第一冊卷二頁三○三王維傳(陳鐵民考證--據陳鐵民「王維生年新探」)傅璇琮主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七、五▲李白(太白)(701--762 62)李白與杜甫郭沫若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一、一一▲薛據(701--767~769 67~69)唐才子傳校箋第一冊頁三○六、三一○卷二薛據傳(儲仲君考證--生年據河嶽英靈集中薛據「落第後口號」--全詩二五三作「早發上東菛」、卒年據杜甫「寄薛三郎中據」詩暨常袞「崔汪(據婿)墓誌」)傅璇琮主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七、五▲高適(達夫)(700~702--765 64-66)唐才子傳校箋第一冊頁四二一卷二高適傳(周勳初考證--生年據全詩二一一高適「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陰亭」、全詩二一三高適「留別鄭三韋九兼洛下諸公」、「答侯少府」,暨全詩一三二李頎「贈別高三十五」諸詩,卒年據新、舊傳暨舊書一一代宗紀)傅璇琮主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七、五▲丘為(702/703--797/798 96)唐才子傳校箋第一冊頁三七九卷二丘為傳(傅璇琮考證--據新書藝文志暨唐會要七六致仕官)傅璇琮主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七、五▲顏真卿(清臣)(709--785 77)顏魯公年譜清黃本驥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顏魯公集▲錢起(仲文)(710左右--?)唐才子傳校箋第二冊頁三七卷四錢起傳(傅璇琮考證--據錢考功集八「題郎士元半日吳村別業兼呈李長官」詩)傅璇琮主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七、五▲李亨(肅宗)(711--762 52)(據舊書一○肅宗本紀)▲杜甫(子美)(712--770 59)李白與杜甫郭沫若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一、一一▲張眾甫(子初)(715--782 68)唐才子傳校箋第一冊頁六○一卷三張眾甫傳(儲仲君考證--據權載之文集二五「監察御史清河張府君(眾甫)墓誌銘」)傅璇琮主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七、五▲皇甫冉(茂政)(716/717--769/770 54)唐才子傳校箋第一冊頁五六七卷三皇甫冉傳(傅璇琮考證--據獨孤及毗陵集一三「唐故左補闕安定皇甫公(冉)集序」、全詩二五○皇甫冉「送王相公之幽州」、全詩二四九皇甫冉「和樊潤州(晃)秋日登城樓」、全詩二五○皇甫冉「同樊潤州遊郡東山」)傅璇琮主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七、五▲蕭穎士(茂挺)(717--760 44)蕭穎士研究潘呂棋昌文史哲出版社一九八三、十▲岑參(717--769/770 53/54)唐才子傳校箋第一冊頁四四一、四四二卷三岑參傳(孫映逵考證--據全文四五九杜確「岑嘉州詩集序」、全詩二○○岑參「初授官題高冠草堂」詩)傅璇琮主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七、五▲賈至(幼幾、幼鄰)(718--772 55)唐才子傳校箋第一冊頁四九○卷三賈至傳(傅璇琮考證--據新書一一九賈曾傳附賈至傳)傅璇琮主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七、五▲劉晏(718--780 63)唐劉吏部晏年譜鞠清遠臺灣商務印書館新編中國名人年譜集成第十三輯一九八一、四▲玄宗楊貴妃(719--756 38)(據舊書五一后妃上玄宗楊貴妃傳、通鑑二一八)▲元結(次山)(719--772 54)孫望編世界書局新校元次山集附元次山年譜(原載金陵大學文學院季刊二卷一期金陵大學文學院學生自治會編印一九三五、三一九五七年排印單行本元次山文集附刊香港龍門書店影印)▲皎然(俗姓謝,字清晝)(720--796以後享年七十七歲以上)唐才子傳校箋第二冊頁一八六、二○四皎然上人傳(趙昌平考證--據皎然「詩式.中序」、皎然集七「觀李中丞洪二美人唱軋箏歌」注、皎然集一「贈李中丞洪」傅璇琮主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七、五▲鮑防(子慎)(722--790 69)唐才子傳校箋第一冊頁五○○卷三鮑防傳(儲仲君考證--據舊書德宗紀)傅璇琮主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七、五▲獨孤及(至之)(725--777 53)羅師聯添唐代詩文六家年譜獨孤及年譜學海出版社一九八六、七▲李豫(代宗)(726--779 54)(據舊書一一代宗本紀)▲靈一(俗姓陳)(727--762 36)唐才子傳校箋第一冊頁五二九道人靈一傳(儲仲君考證--據獨孤及毗陵集九「揚州慶雲寺一公(靈一)塔碑」、宋釋贊寧宋高僧傳一五「唐餘杭宜豐寺靈一傳」)傅璇琮主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七、五▲顧況(727?--820? 94? 約生於七二七前後)唐才子傳校箋第一冊頁六五○卷三顧況傳(趙昌平考證--據同治元年翻刻雙峰堂本顧況集、全詩二六六顧況「酅公合祔挽歌」)傅璇琮主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七、五▲戴叔倫(幼公、次公)(732--789 58)唐才子傳校箋第二冊頁五二四卷五戴叔倫傳(蔣寅考證--據權載之文集二四戴叔倫墓誌銘)傅璇琮主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七、五▲陸羽(鴻漸)(一名疾,字季庛)(733--805? 73?貞元末卒)唐才子傳校箋第一冊頁六二二、六三○卷三陸羽傳(儲仲君、陳耀東考證--生年據全文四三三陸羽「陸文學自傳」、卒年據新傳)傅璇琮主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七、五▲陳羽(733?--? ?)唐才子傳校箋第二冊頁四七六卷五陳羽傳(吳汝煜考證--據全詩三四八陳羽「酬幽居閑上人喜及第後見贈」)傅璇琮主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七、五▲杜佑(君卿)(735--812.11)唐杜君卿先生佑年譜鄭鶴聲商務印書館新編中國名人年譜集成第八輯一九八○、五▲韋應物(約737--約795後數年間)唐代詩文六家年譜韋應物年譜羅師聯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