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课《想北平》说课稿[名师教学设计]
优质课《想北平》说课稿
《想北平》说课稿2一、说教材老舍的《想北平》让我想起我所了解的只鳞片爪的北平,想起在精神上颠簸了四年的大学时光,想起可亲可爱的师友,……甚至想起由于老把“蹦”说成“笨”而被对面寝室的北京女孩纠正的尴尬。
这真是一篇令人浮想联翩的文章,情感的厚重、语言的浅白造成的一种动人的亲切,让人回味无穷。
老舍说自己对北平爱到想说而说不出,我想他是觉得怎么说都还不够,怎么说都不足以完整表达他内心的这份挚爱。
这份惴惴的深情在文章的前三段反复被表白,“(北平的)每一细小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我心中有个北平”。
正因为情感上的这份刻骨铭心的依恋,在他的笔下对北平的想念自然而然化做孩子对母亲的本能的亲情,似乎这份情感就是与生俱来、没有理由没有原因、自然而然的。
老舍正是像写自己熟悉而深爱的母亲一样写出北京这座人们意念中的帝王之城最“平民”的一面,从而也写出了自己与这座古城精神气质上的契合(崇尚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
并且让人在同样“日常”“平民”的文字里理解、分享了他对北平的热爱。
从写作借鉴的角度回味一下,文章情感如此深厚却表露得朴实自然、张弛有度,这和语言运用的简洁、厚实相得益彰,如此浅白的语言却内蕴丰厚、极富感染力,真正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真正是不事雕琢、浑然天成的最高技巧。
由此想到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顿时觉得无论是情感还是语言都多了份过犹不及的矫饰了。
所以,老舍在这篇散文中体现的用情有度和语言表达的“天然去雕饰”都是很值得把玩品味的。
二、说教法、学法我想我心中也有一个北平,所以我很容易被老舍所引领跟他一起去“想”北平,那么是不是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北平呢?一个情感的北平甚至只是一个概念的北平?我想应该会有,即便没有也应该被指向、被建立,因为人需要诗意的栖居,需要一个精神的朝圣地,这就是“故乡”,它不局限于真正意义上的出生地。
所以,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关键是激发每个人内心的这份情感需求,进而从故园之思这一普遍意义的层面来理解老舍对北平的想念,达成共鸣,进一步建构和拓展自己精神世界中的“乡土情结”。
想北平-说课稿
想北平-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想北平》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对北平的深厚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比较阅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增强其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
《想北平》的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想北平》的文本解读,包括主题、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等。
课堂互动环节,包括问题讨论和心得分享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想北平》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重点:让学生掌握文本阅读的方法,理解作者对北平的独特情感。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投影仪和PPT课件,展示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和文本解读等内容。
文学鉴赏音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课堂互动环节所需的纸笔等文具。
五、教学方法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北平的了解程度和相关文学知识储备情况。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小组讨论和比较阅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和心得分享,提高其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六、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北平的风光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讲授新课:讲解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和文本解读等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主题和艺术特色。
巩固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文本中的某些细节或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归纳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拓展阅读和思考。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想北平》说课稿冀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想北平》说课稿冀教版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想北平》是作家老舍在青岛时写的一篇文章,他当时虽然身在异乡,但情系北平。
本文题目为“想”,但不是平平常常的回想、追忆,而是动情带泪的思念、眷恋。
他描绘的是一幅故都俗画,抒发的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闲雅而热烈的情怀。
本文最值得借鉴的地方是作者巧妙的写作手法—“以小见大”,处处不说爱,不说想念,但处处都在说北平的好和北平的美,处处都在表达对北平的喜爱和眷恋之情,这和之前我们已经学过的《胡同文化》、《故都的秋》稍有不同。
2、鉴于以上两点,我设计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1)教学目的:●知识目标:美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思念、眷恋之情,并思考作者是如何展现这种情感的。
●能力目标:研读课文,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感情,激发和培养他们的爱乡之情。
(2)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难点:美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思念、眷恋之情,并思考作者是如何展现这种情感的。
●教学重点:训练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说教法:由于我所教班级的学生赏析能力欠佳,所以根据教育心理学的量力行原则,我所采取的教法如下:(1)涵咏法:即通过诵读,把自身融入特定情境之中,做到“文若己出”,去细细品味作者的那种细致而深沉的“爱”。
(2)导问法:即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情思。
三、说学法:要求学生先美读欣赏,后鉴读区别,再研读创新。
美读欣赏:是用来把握和领会作者感情的。
鉴读区别:是在比较的前提下阅读课文,寻找不同之处。
研读创新: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新训练。
四、说教学过程:1、导语:人往往会对同一事物同一地方产生同样的感情,但感情一样,表达的方式却往往不一样,例如写杭州,就有白居易和苏轼等,今天我们来学习《想北平》2、整体感知,美读课文美读全文,初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3、研习课文——导问法(1)阅读思考,想想作者对“北平”的感情可以用怎样的一个字来概括?学生可能出现的问答:“想”和“爱”。
《想北平》说课稿
想北平一、引言《想北平》是郭沫若创作的一首诗,也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必修篇目。
本次说课的内容围绕这首诗展开,旨在通过深入解读诗歌内容和技巧,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想北平》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
全诗借用北平的情景和景物,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描绘北平的种种景物和意象,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乡愁之情。
1. 诗歌结构《想北平》共分为四个部分,每一部分都通过特定的景物和意象展开叙述,使整首诗具有逐渐深入的效果。
诗歌采用七言绝句形式,每个句子又独立成章,既显示了作者巧妙的写作技巧,又使得整首诗的结构清晰有序。
2. 诗歌意象作者通过北平的种种景物和意象,描绘了他对家乡的思恋之情。
北平的燕山、山海关、石井、古城墙等景物,都成为表达作者乡愁的媒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 诗歌情感《想北平》诗中的情感主要共有乡愁之情和怀念之情两种,通过对北平的描绘,作者深情地描述了他对悠远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种情感通过诗中的景物和意象得到了良好的表达。
三、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方面:1. 知识目标•了解《想北平》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技巧;•理解诗中的主要景物和意象。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水平;•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家乡乡愁和怀念之情的感受和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围绕《想北平》展开,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导入活动通过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北平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激发学生对北平的兴趣。
2. 诗歌解读•分段解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景物和意象,并分析这些景物和意象所代表的含义;•探究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乡愁之情;•通过诗歌的解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想北平》说课稿
《想北平》说课稿《想北平》说课稿推荐一、教材分析1、本专题针对的阅读问题:一部分中学生,面对有滋味的经典散文,知道好知道是美文,却说不出好在哪里美在哪里。
入宝山而空回。
寂寞的经典之作,“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2、试图提供的有效阅读方法:文本研习——具体语句、题目、标点符号等的品读3、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得其味4、所选文本:“看似平常最奇崛”的《想北平》——“我的文章写得那样白,那样俗,好象毫不费力,实际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普通:语言平实如话,内容简单明了有滋味:深切的故园情思,对比写景物特点的手法5、学习者:有上述阅读问题的高一学生二、我分析之后的设计1、教学难点:得其滋味2、教学重点:品读具体语句,进入文本情感世界3、教学方式:品读具体语句:我真爱北平、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诵读重点段落:4~7段三个关键词:母亲、爱、几乎4、教学时数:2课时5、教学过程:(一)导入:天冷送衣服的多是母亲——母亲总是和温暖联系在一起的以自己和母亲十几年的相伴,给自己的母亲一个概括性的定语体贴的母亲温暖的母亲给我安全感的母亲。
——引出第一个关键词:母亲(二)进入文本:问:老舍把北平看作母亲,说他爱北平母亲,那么,文中的母亲可不可以用这些词语形容?可以的请从原文找出依据。
不可以的话,请告诉我们,文中的母亲老舍用了什么词语来形容?也要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目的:明确内容要点,概括景物特点,为情感的品读打基础。
动中有静的“母亲”在人为中显出自然的“母亲”花多菜多果子多的“母亲”——点:对比的写法,突出景物特点,比直接写更有表现力。
所以要诵读,感受一个鲜明的“我”之景物。
品读:让景物特点活起来小结:“我”爱这样的'北平母亲,给“我”闲适、安全、妥帖生活的“母亲”。
“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几乎”: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负载复杂的感情集合体,无法一下子全讲出来轻声读全文,寻找“爱”里包含的丰富情感。
八上《想北平》优秀教案
八上《想北平》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想北平》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想北平》的主题和情节。
2.了解并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三、教学内容(一)背景介绍在教学开始之前,首先要对《想北平》的背景进行介绍。
北平是中国的旧称,今天的北京市。
小说《想北平》是钱钟书的代表作之一,以抗日战争背景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幼年时代在北平度过的男孩子的故事,通过他的视角展现了当时的社会和人物群像。
(二)故事梗概1.第一章:“荒山之一”故事开始时,主人公还是个小男孩,他和父亲一起生活在北平的荒山上。
他们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依靠勤劳和智慧过活。
这一章主要描述了主人公的家庭背景和家庭生活。
2.第二章:“金明池饺子馆”主人公的父亲带他来到金明池附近的一个小饭馆吃饭。
在饭馆里,主人公认识了一位名叫十三叔的人。
十三叔是一个正在上海求学的年轻人,他给了主人公一张上海的照片,并告诉他:“上海是个很美丽、很有特色的城市,你以后可以去看看。
”这段经历让主人公对上海产生了向往之情。
3.第三章:“康梁裁缝店”主人公的衣服破了,父亲带他到康梁裁缝店去补衣服。
这是一个生意兴隆的裁缝店,里面有很多衣帽令人羡慕。
在这里,主人公对康梁的儿子庞龙产生了好感,他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4.第四章:“胡同里的店铺”主人公和父亲一起走进胡同,看到了很多有趣的小店和摊位。
其中有一家叫“东方红”的模型店引起了主人公的关注。
他在店里买了一些模型,而且很喜欢这家店的老板李大爷。
5.第五章:“北平的房子与庞龙的家”主人公对北平的房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跟着庞龙来到他家参观。
庞龙的家是规模不大但干净整洁的小四合院。
主人公被庞龙的家庭环境所吸引,对庞家的生活产生了向往之情。
(三)人物形象分析1.主人公:一个普通的男孩子,幼年时代生活在北平荒山上。
他勤劳、聪明,对北平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之情。
《想北平》说课稿
《想北平》说课稿《想北平》说课稿这次说课的题目是《想北平》,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教材分析(2)学情分析(3)教学设想(4)教法学法(5)教学过程(6)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这个专题要求学生感受的人文主题是人与故乡的关系,其中第一个板块“漂泊的旅人”,是从故乡对于身处异乡的人的意义这一角度选取课文的。
这个专题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方面的要求是:(1)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2)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对文本进行鉴赏。
二、学情分析这个专题从体裁上看,都是散文;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
这两点对于高一的学生并不陌生,但这个专题课文的编排出现了一个新的特点,那就是每一篇课文除文本之外,还多了“对话栏”。
这种形式是学生之前没接触过的,老师要做的是适时地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
三、教学设想对于这篇课文,首先是要让学生静心研读,把自己的心得写下来,然后和其他同学交流。
这是学生和文本对话的第一步。
其次,要展开的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作者为什么那么爱北平等等。
最后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以期达到感受家园之思的内涵。
考虑到学生课前的作了充分预习,学习本文只安排1个课时。
四、教法学法。
学习本文,采用了评点交流、朗读讨论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课前布置自学作业:1、落实字词。
2、了解作家以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3、朗读课文至少2遍,划出你特别有感触的语句,并在边上的“对话栏”中写下你的阅读心得,准备课上交流。
(一)导入在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营造氛围中导入:“故乡,是游子用稻谷酿造出来的陈年老酒,搁置年代越远,放置时间越长,酒的味道就越醇香。
”北京之于老舍,正是如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老舍的《想北平》,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学会对话2、鉴赏感悟(同时板书课题及目标)(二)浏览课文,把握感情基调(这里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把直抒作者对北平的情感的句子一一划出来。
冀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课《想北平》教案
《想北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解决生字、生词,理解文意;②学习文本对比衬托、类比的手法,以及“以情驭景”的写法;③品味通俗、简洁、亲切又带有京味儿的语言。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朗读和感悟现代文的能力;②培养学生概括和领悟情感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①学习文本对比衬托、类比的手法,以及“以情驭景”的写法;②品味通俗、简洁、亲切又带有京味儿的语言;③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一)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作者,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2.讲解课文的1—7自然段,体会作者爱北平的程度之深。
教学内容和步骤:1.导入新课(2')图片导入法:用PPT呈现一组图片,让学生来猜,图片描述的是哪部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出自同一位作家,就是老舍,由此引入接下要讲的老舍的一篇散文——《想北平》2.关于作者(3')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
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平人,所以他的很多作品都以北平为背景,描写的是老北京人的生活。
你们知道他有哪些作品是以北平为背景的吗?(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正红旗下》《月牙儿》《老张的哲学》;话剧《龙须沟》《茶馆》)。
老舍他当过小学校长,当过大学教授,也担任过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副主席,是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
可惜啊,在文革期间他因为受不了躏辱而投湖自杀了。
有人问老舍的儿子舒乙,能不能用简短的几句话把老舍先生和鲁迅、郭沫若、巴金、曹禺等大师们区分开来。
舒乙想出了五句话,他说,这五句话就是老舍——他是北京人、他是满族人、他是穷人、他有十年在国外生活,他生于1899年去世于1966年。
3.我们已经知道老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平人,不知道他会在这篇文章中写些什么内容呢?先请同学们听我朗读课文,你们在听的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几件事情: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思路——文章写了些什么内容?以什么样的顺序结构安排?②注意有些字的读音,读不准的一定要标注出来。
《想北平》说课稿2
想北平老舍一、结构及说明本说课稿由八部分构成:(一)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重点、难点等);(二)学情分析(包括学生现有的基础和学习兴趣等);目标定位;(四)教学设想(包括课时安排、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五)学法指导和习惯培养;(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八)理论支持。
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深学生,教材分析透了,学情了解清楚了,目标定位才能准确,而教学目标的完成有赖于教学法方法、教学手段的选用和教学过程的实施,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引导学生学,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正所谓“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板书设计是课文教学过程的高度浓缩,整个教学设计过程是一些教育教学理论的现实运用。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想北平》是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
它本身的作用是让学生利用课内所学的知识、方法到课外去自学,体现的是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另一作用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巩固课内教材所学知识,积累语文的素养。
在高一学生已接触到散文,是以写景抒情散文为主。
在高二再次遇到散文,学生对散文的鉴赏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有了一定知识的积累。
所以在巩固先前所学散文鉴赏方法的同时,要继续巩固鉴赏的方法和加深鉴赏的深度,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舒庆春)写的一篇散文,是一篇典型的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的核心意义分析是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归宿,核心意义须通过审美形式表现出来,作品的内涵是以审美意义的存在为依据和前提。
“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想北平》这个例子既承担落实延伸课内教学重点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2、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因为散文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主要是语言的含义及情感)。
在高一学生已接触到散文单元,对散文鉴赏的一些基本方法已初步掌握,再加上这是高二第三册的读本课文,其目的是结合第三册散文单元来实现单元教学目标和课内教学目标。
因而根据散文鉴赏的方法,揣摩语言含义及情感的单元教学教学目标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散文鉴赏技巧的运用,揣摩语言的含义和情感,掌握散文的写法“形散而神不散”。
【冀教版】2019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想北平》教案
《想北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解决生字、生词,理解文意;②学习文本对比衬托、类比的手法,以及“以情驭景”的写法;③品味通俗、简洁、亲切又带有京味儿的语言。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朗读和感悟现代文的能力;②培养学生概括和领悟情感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①学习文本对比衬托、类比的手法,以及“以情驭景”的写法;②品味通俗、简洁、亲切又带有京味儿的语言;③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一)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作者,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2.讲解课文的1—7自然段,体会作者爱北平的程度之深。
教学内容和步骤:1.导入新课(2')图片导入法:用PPT呈现一组图片,让学生来猜,图片描述的是哪部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出自同一位作家,就是老舍,由此引入接下要讲的老舍的一篇散文——《想北平》2.关于作者(3')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
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平人,所以他的很多作品都以北平为背景,描写的是老北京人的生活。
你们知道他有哪些作品是以北平为背景的吗?(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正红旗下》《月牙儿》《老张的哲学》;话剧《龙须沟》《茶馆》)。
老舍他当过小学校长,当过大学教授,也担任过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副主席,是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
可惜啊,在文革期间他因为受不了躏辱而投湖自杀了。
有人问老舍的儿子舒乙,能不能用简短的几句话把老舍先生和鲁迅、郭沫若、巴金、曹禺等大师们区分开来。
舒乙想出了五句话,他说,这五句话就是老舍——他是北京人、他是满族人、他是穷人、他有十年在国外生活,他生于1899年去世于1966年。
3.我们已经知道老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平人,不知道他会在这篇文章中写些什么内容呢?先请同学们听我朗读课文,你们在听的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几件事情: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思路——文章写了些什么内容?以什么样的顺序结构安排?②注意有些字的读音,读不准的一定要标注出来。
《想北平》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想北平》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想北平》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掌握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3)通过模仿、创新等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想北平》的基本内容,包括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 课文中表达作者情感和观点的句子和段落。
三、教学重点1. 课文的生字词和难句的理解。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3. 课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把握。
1.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运用。
2. 学生对课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认同。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问题。
4. 模仿创新法: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练习。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想北平》文本及其相关注释。
2. 课件:制作课件,包含课文内容、作者简介、修辞手法分析、课堂活动等。
3. 教学资源:老舍作品集、相关研究文章、北平历史图片等。
4. 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老舍的照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问题。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课文《想北平》书面教案
《想北平》综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想北平》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能用普通话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北平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想北平》的基本内容,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想北平》的文本。
2. 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
3. 相关教学多媒体课件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想北平》,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①课文描绘了北平的哪些景色和特点?②作者为什么如此热爱北平?③课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主学习成果。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
(2)重点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教师引导学生培养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感态度。
6. 朗读训练(1)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语言的美感。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想北平》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想北平》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分析作品的背景和主题,理解作者对北平的深厚感情。
掌握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作品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理解家乡对于个人成长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性,增强对家乡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对文学和艺术的兴趣爱好。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北平的历史和文化特点。
2. 作品主题分析:探讨作者对北平的情感态度和思考。
分析作品中的家乡情怀和民族认同。
3. 文学手法鉴赏:描写手法:如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
修辞技巧: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鉴赏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品中的家乡情怀和民族认同。
探讨作者对北平的思考和表达对现实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老舍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作品,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分析作品的主题和情感,鉴赏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
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6.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对现实的意义,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的情况。
2. 阅读理解:学生对作品内容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3. 文学鉴赏能力: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的鉴赏能力。
课文《想北平》书面教案
课文《想北平》书面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掌握课文《想北平》的基本情节和结构。
3. 分析并欣赏老舍的文学风格和语言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欣赏和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我国著名作家的了解和尊重。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想北平》的阅读与理解。
2. 老舍的文学风格和语言特点的分析和欣赏。
2.2 教学难点1. 理解老舍对北平的深厚感情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2. 分析老舍的文学手法和语言魅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1. 简介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老舍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3.2 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想北平》。
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3 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理解老舍的写作意图。
3.4 欣赏与分析1. 分析老舍的文学风格和语言特点。
2. 学生举例说明并欣赏老舍的文学魅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1.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评估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发言积极性和团队合作能力。
4.2 课后作业1. 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练习,评估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课文《想北平》的理解和感悟得到了提升。
在欣赏老舍的文学风格和语言特点的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祖国的认同感也得到了增强。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深入研读老舍的作品,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第六章:教学扩展6.1 相关作品推荐1. 推荐学生阅读老舍的其他作品,如《茶馆》、《骆驼祥子》等。
2. 鼓励学生探索老舍作品的主题和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课文《想北平》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概述1.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想北平》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北平的眷恋和热爱。
(2)培养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珍视传统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
2. 教学内容:(1)课文《想北平》的阅读与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探讨课文中所展现的北平历史风貌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3. 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课文中作者对北平的眷恋和热爱。
(2)分析课文中运用到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关注北平,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想北平》的作者老舍及其作品风格。
(2)提问:同学们对北平有什么了解?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想北平》。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讨论:课文中有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作者对北平的眷恋和热爱?3. 分析与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举例分析,教师点评。
(3)探讨: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展现北平的历史风貌的?4. 历史与文化:(1)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关注北平,了解北平的历史变迁。
(2)学生分享自己所了解的北平历史故事。
(3)讨论: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我们应该怎样珍视和传承?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布置作业:请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作文,展现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
三、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讨论时的表现。
2.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分析与鉴赏:评价学生在分析课文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时的表现。
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家乡的认知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资源1. 课文《想北平》原文。
2. 老舍作品集锦。
《想北平》说课稿1
想北平一、引入大家好,我是XX学校的语文老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说课稿是《想北平》。
这是一篇描写冯骥才童年时期在北平的回忆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作者的童真、率直真实的笔触,展示了北平的美丽风景和人文风情,让读者在阅读中领略到北平的独特魅力。
二、分析1. 内容概要《想北平》以作者童年时期在北平的经历为线索,通过描写北平的街巷、景物、人文、风俗,展示了北平的特色与魅力。
文章以直观、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北平的美丽风景,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北平的地理、历史、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和历史意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与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好回忆的向往和对家乡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呈现北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北平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2. 阅读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依次阅读文章的每个段落,并在阅读过程中提示学生关注地理、历史和文化上的特点。
帮助学生理解北平的独特魅力所在。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北平的想象和感受。
每个小组选择一段描述北平的内容,进行表演或口头描述,通过互相观摩和评价,加深对北平的理解。
4. 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提炼北平的地理、历史、文化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是否有类似的特色,从而对家乡产生更多的热爱和向往。
5. 展示作品学生可以选择写一篇类似《想北平》的文章,描述自己所在地的美丽风景和人文风情。
通过展示作品,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展示与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听取学生的回答来评价他们对北平的理解和对于文章的把握程度。
同时,在展示作品环节,我会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勇于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五、拓展与延伸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我会组织一次以北平为主题的参观活动,带领学生了解北平的文化和历史。
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等资源,进一步研究北平的发展和变迁,拓宽对北平的认知。
《想北平》 教学教案
《想北平》教学教案第一章:简介《想北平》1.1 背景介绍老舍生平简介北平的历史背景1.2 作品概述作品主题创作时期1.3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背景把握作品主题和情感第二章:文本分析(第一部分)2.1 文本内容概述描述北平的自然景色描绘北平的生活场景2.2 语言特点分析作品的语言风格探讨作者如何运用语言表达情感2.3 教学活动学生朗读文本教师引导讨论,分析文本内容第三章:文本分析(第二部分)3.1 文本内容概述描述北平的人文环境描绘北平的人民生活3.2 情感分析分析作者对北平的情感态度探讨作品中的人物情感3.3 教学活动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教师引导讨论,分析文本内容第四章:文本分析(第三部分)4.1 文本内容概述描述北平的社会变迁描绘北平的未来展望4.2 主题探讨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分析作品对北平的怀念和留恋4.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总结,分析文本主题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总结回顾本章的学习内容总结学生们的学习成果5.2 拓展活动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创作成果第六章:对比分析——《想北平》与其他作品比较6.1 作品对比选择其他描述北平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不同作者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达方式6.2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对比阅读教师引导讨论,比较不同作品的异同第七章:情感分析与批评思维7.1 情感表达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情感探讨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7.2 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客观评价7.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引导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第八章:文学背景与文化影响8.1 文学背景了解《想北平》的文学背景探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8.2 文化影响分析作品中的文化元素探讨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启示8.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研究教师引导讨论,分析文学背景和文化影响第九章:创意写作与表达9.1 创意写作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鼓励学生表达对北平的感受和思考9.2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的写作成果第十章:综合总结与反思10.1 教学总结回顾整个学期的学习内容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收获10.2 学生反思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和提高10.3 教学展望对未来的学习进行展望鼓励学生继续热爱文学,拓展阅读面第十一章:多元化视角下的《想北平》11.1 跨文化视角探讨《想北平》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与解读分析作品如何跨越文化差异,引发共鸣11.2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跨文化比较阅读教师引导讨论,分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阅读体验第十二章:现代解读与启示12.1 作品与现代社会分析《想北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探讨作品对现代人的启示和影响12.2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引导思考,探讨作品在现代社会的相关性第十三章:课堂互动与讨论13.1 课堂提问与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分享阅读感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激发思考13.2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课堂提问和分享教师组织互动讨论,促进课堂氛围第十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14.1 学生作品评估评估学生的写作、分析和讨论成果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鼓励改进和提高14.2 教学反思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思考如何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第十五章:课程延伸与推荐阅读15.1 延伸阅读推荐推荐与《想北平》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深入理解作品背景和主题15.2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延伸阅读教师组织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解析了《想北平》的教学教案,涵盖了文本分析、作者背景、情感表达、文化影响、创意写作等多个方面。
优质课《想北平》说课稿
《想北平》说课稿2一、说教材老舍的《想北平》让我想起我所了解的只鳞片爪的北平,想起在精神上颠簸了四年的大学时光,想起可亲可爱的师友,……甚至想起由于老把“蹦”说成“笨”而被对面寝室的北京女孩纠正的尴尬。
这真是一篇令人浮想联翩的文章,情感的厚重、语言的浅白造成的一种动人的亲切,让人回味无穷。
老舍说自己对北平爱到想说而说不出,我想他是觉得怎么说都还不够,怎么说都不足以完整表达他内心的这份挚爱。
这份惴惴的深情在文章的前三段反复被表白,“(北平的)每一细小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我心中有个北平”。
正因为情感上的这份刻骨铭心的依恋,在他的笔下对北平的想念自然而然化做孩子对母亲的本能的亲情,似乎这份情感就是与生俱来、没有理由没有原因、自然而然的。
老舍正是像写自己熟悉而深爱的母亲一样写出北京这座人们意念中的帝王之城最“平民”的一面,从而也写出了自己与这座古城精神气质上的契合(崇尚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
并且让人在同样“日常”“平民”的文字里理解、分享了他对北平的热爱。
从写作借鉴的角度回味一下,文章情感如此深厚却表露得朴实自然、张弛有度,这和语言运用的简洁、厚实相得益彰,如此浅白的语言却内蕴丰厚、极富感染力,真正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真正是不事雕琢、浑然天成的最高技巧。
由此想到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顿时觉得无论是情感还是语言都多了份过犹不及的矫饰了。
所以,老舍在这篇散文中体现的用情有度和语言表达的“天然去雕饰”都是很值得把玩品味的。
二、说教法、学法我想我心中也有一个北平,所以我很容易被老舍所引领跟他一起去“想”北平,那么是不是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北平呢?一个情感的北平甚至只是一个概念的北平?我想应该会有,即便没有也应该被指向、被建立,因为人需要诗意的栖居,需要一个精神的朝圣地,这就是“故乡”,它不局限于真正意义上的出生地。
所以,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关键是激发每个人内心的这份情感需求,进而从故园之思这一普遍意义的层面来理解老舍对北平的想念,达成共鸣,进一步建构和拓展自己精神世界中的“乡土情结”。
《想北平》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想北平》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想北平》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对比分析,从语言、人物、情节等方面探讨小说的特点。
(3)运用想象力,体验作品中的情感,提升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学会珍惜亲情、友情,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现象,提高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想北平》的基本内容,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分析。
3. 对比分析小说的语言、人物、情节等特点。
4. 体验作品中的情感,提升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想北平》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2. 教学难点:(1)象征手法的运用和理解。
(2)如何体验作品中的情感,提升审美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介绍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想北平》。
(2)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基础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对比分析:(1)对比分析小说的语言、人物、情节等特点。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体验作品中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感受,提升审美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整理笔记。
课文《想北平》书面教案一等奖3篇
1、课文《想北平》书面教案一等奖一、课前四分钟播放饱含思乡之情的乐曲《念故乡》二、导入:师简评:这首凄美幽远的思念故土的歌曲,触动了每个游子的心弦,牵动了每个人的魂魄,思乡是永恒的主题,我们也学过、听过一些,比如:“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我们今天就来体会一下身在青岛的老舍先生思乡之情。
(板书课题:想北平)美好的事物总能勾起人们的美好回忆,美妙的文章总能让人们情不自已三、鉴赏过程1、本文的文眼是什么呢?明确:“可是,我真爱北平”(板书:我真爱北平)(学生可能会说“我真想北平呀”,但因“爱”而“想”)问:作者怎样定义这个“爱”的?——“这个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爱”既是“说不出”,作者用了怎样的类比来形容这种“爱”的?(用原文回答)明确:老舍先生把对北平的爱比作对母亲的爱(老舍的孝母之心在文坛中也是传为佳话的),他因母亲的欢心而笑,因母亲身体不佳而欲落泪。
母亲牵动他的心神,对母亲说不出的爱就在这笑、泪之中,作者用这一类比恰当地表达了他对故乡北平的爱显得那么不同寻常而又那么的深刻,从而“说也说不出”。
2、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我之爱北平也近乎于这个……可是我说不出来!”想想看,作者认为北平与他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为什么?(用原文回答)明确:血肉相连。
理由:北平“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他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我的点点滴滴中有个北平,北平的点点滴滴中有个我。
延伸:故乡对我们来说何尝不是这样,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有故乡的花草、树木,人物、事件,而故乡的花草、树木甚至一处墙角,一块砖瓦,都留存着我们的印记。
留存着我们的激情、我们的欢笑、我们的怅惘。
3、研究探讨㈠在下文,羁旅青岛的老舍也想起了故乡留给他的`印记。
请①②③④组同学分别研究探讨4、5、6段。
(其他组同学如有见解,也可发表)问题:每段中哪些语句体现了北平(环境、布局、物产)的哪种特点?家是温馨的,巴黎作为家会感到寂寞、苦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想北平》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想北平》是作家老舍在青岛时写的一篇文章,他当时虽然身在异乡,但情系北平。
本文题目为“想”,但不是平平常常的回想、追忆,而是动情带泪的思念、眷恋。
他描绘的是一幅故都俗画,抒发的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闲雅而热烈的情怀。
本文最值得借鉴的地方是作者巧妙的写作手法—“以小见大”,处处不说爱,不说想念,但处处都在说北平的好和北平的美,处处都在表达对北平的喜爱和眷恋之情,这和之前我们已经学过的《胡同文化》、《故都的秋》稍有不同。
2、鉴于以上两点,我设计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美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思念、眷恋之情,并思考作者是如何展现这种情感的。
●能力目标:
研读课文,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感情,激发和培养他们的爱乡之情。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美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思念、眷恋之情,并思考作者是如何展现这种情感的。
●教学重点:训练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说教法:
由于我所教班级的学生赏析能力欠佳,所以根据教育心理学的量力行原则,我所采取的教法如下:
(1)涵咏法:即通过诵读,把自身融入特定情境之中,做到“文若己出”,去细细品味作者的那种细致而深沉的“爱”。
(2)导问法:即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情思。
三、说学法:
要求学生先美读欣赏,后鉴读区别,再研读创新。
美读欣赏:是用来把握和领会作者感情的。
鉴读区别:是在比较的前提下阅读课文,寻找不同之处。
研读创新: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新训练。
四、说教学过程:
1、导语:人往往会对同一事物同一地方产生同样的感情,但感情一样,表达的方式却往往不一样,例如写杭州,就有白居易和苏轼等,今天我们来学习《想北平》
2、整体感知,美读课文
美读全文,初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研习课文——导问法
(1)阅读思考,想想作者对“北平”的感情可以用怎样的一个字来概括?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答:“想”和“爱”。
教师点评明确:“想”字更好。
理由:写此文时,作者身在青岛,所以作者写时已不仅是“爱”,而是由“爱”而升华的想念、眷恋之情,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啊!”
(2)文中作者两次提到“这个爱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这是否和文意相违背了?为什么?
明确:这不是没有“爱”,而是这种爱太为浓厚太为强烈,以至于反而不知说从何说起,犹如舒婷所说的纵使我心中有一个汪洋,但流出来的却只有两滴眼泪。
(3)那么作者最后是怎样道出这种“爱”的?
A、朗读课文重要自然段,然后自由讨论。
B、可能出现的情况:回答零散
C、教师归纳整理:主要通过和其他城市比较,表达对北平的爱
比较结论:
①北平“热闹”,但北平“动中有静”
②北平布置更为匀调,人为中有“自然风景”
③北平花多菜多果子多,更贴近自然
(4)作者没有涉及到“爱”,但作为读者的我们却可以处处体会到这无处不在的“爱”,这种从细微处着眼来体物抒情的写法叫什么?
教师明确:以小见大。
(5)小结全文:写文章表达感情时,不一定要选择雄伟壮观的景物和轰轰烈烈的事情,只要我们的情感是真实的,是浓厚的,那么从小处着手,涓涓细流同样也能打动人心,所以,我们平时在写作时也可以学以致用,努力做到“情到自然最为真”。
4、创新思维训练
(1)研读课文,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
(2)以“想家”或“想家乡”为话题,当堂训练,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
导入:有首歌唱得好“美不美家乡水,美不美家乡人”,我们这些在外求学的人儿虽不能说是“十足的游子”,但却也是难得回家,因而,我相信我们在此的许多同学内心同样也深埋着一颗“爱家”、“爱家乡”的种子,这颗种子,或许在清晨当我们疾步于雾霭之中时被摧醒,也或许在傍晚当我们漫步于落叶之下时被惊动。
那么,今天,请大家就借此大好机会尽情一吐心中的那份牵挂,那份惦念吧!
(3)如时间允许,当堂展示优秀短文片断,做到“奇文共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