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 第6次课 测验目标的确定 测验题型的确定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学大纲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育科学领域中的一门基础应用科学,主要研究教育测量、教育评价和教育统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本课程致力于帮助面向中职师资的技术师范类四年制本科生成为未来优秀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协助其掌握所必备的教育测量、教育评价和教育统计的全面知识、技能,进而有效提升其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和管理能力。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体现在学习者的四大收获上:1.让学习者获得较为全面、系统的教育测量、教育评价以及教育统计的相关知识,构建完备的知识谱系。
2.让学习者能够在教育测量以及评价实践中使用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并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基本的测量与统计结果处理。
3.掌握编制测验的基本程序和原则,能够编制质量较高的测验,能对测验的题目进行难度、区分度分析,并学会评价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4.能够在教育教学中融入先进的评价理念,应用先进的评价技术;能够有效进行课堂评价、学生评价、学校评价以及能够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教学内容与授课安排本课程教学按照“模块+项目”的形式划分,共分为6大模块,其中理论模块5个,综合实践模块1个。
课程的模块结构如图1所示:图1 课程模块结构本课程共有教学项目18个,每个项目设计3学时,合计54学时。
课程采用团队教学的方式,课程总负责人担任课程讲授的核心内容,并且所担任的课时数不少于总课时数的1/3。
根据课程团队的专长与分工,课程学时安排如表1所示:表1 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基于课程本身“项目主题式”的设计,以及本课程面向实践、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基本目标,本课程的进行采用“一师主讲,一师参与”的原则和特点,以共同完成本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具体的实施方案如表2所示:表2 主讲教师安排三、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本课程的重点主要有:从模块来讲,模块一、模块二、模块三、模块四是本课程的重点。
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教学。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学大纲
《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822125 课程性质:(必修或选修)选修总学时: 48 学时其中讲授 33 学时实验 15 学时习题 0 学时总学分: 3 开课学期:七适用专业:小教专业先修课程:教育科研方法后续课程:无大纲执笔人:王雅丽参加人:胡志海大纲审核人:胡志海编写时间:一、课程简介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育科学领域中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当今世界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而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价值,因此,学习这门课程对于教育技术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和教育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非常必要和重要,被列为教育技术和教育管理专业的专业必(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形成和发展,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树立科学的教育测量与评价理念,初步具备开展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能力。
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主要研究对教育现象进行测量和价值判断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等。
课程内容可以分为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具体应用两大部分,具体包括: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概念、目标、类型、原则等一般理论;教育测量与评价方案设计、实施以及教育测量与评价信息搜集与处理的方法与技术;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与方法在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教学评价等教育测量与评价实践中的应用;国内外最新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介绍与应用。
二、本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程包括教育测评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各类基础教育测评两大部分,主要让学生学会教育测评的质量指标、编制方法与结果的处理,涉及学科测评、标准化考试、智力测验、学生学业评价、学生品德测评和教师评价等理论与实践的知识。
总之,教育测量与评价这门课对于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开发和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意义重大,特别是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先进的教育测量与评价理念,指导其学习和工作。
三、本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形成和发展历史。
研究生教育学课程教案:教育评估与测量
研究生教育学课程教案:教育评估与测量1. 引言在当今社会,教育评估和测量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层面的教育实践中。
本课程旨在帮助研究生教育学专业的学生理解和掌握教育评估与测量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以提高其在未来教育领域的专业能力。
2. 教育评估基础2.1 教育评估概述•定义:教育评估是对教育活动进行系统性、有组织地收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过程。
•目的:了解教育质量、改进教学效果、支持决策制定。
2.2 教育评估模型•型号:外部参照模型、内部参照模型、目标导向模型等。
•特点:介绍各种常见的评估模型,并探讨其适用性和优缺点。
2.3 教育测量原理•测量: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描述或度量教育现象的过程。
•测量模型:介绍常见的测量模型,如经典测量理论、项目反应理论等。
3. 教育评估方法3.1 定性评估方法•观察法:详细描述和记录教育活动中的现象和行为。
•访谈法:采访相关人员并分析所得数据来了解他们对教育活动的看法。
•文献回顾法:通过阅读文献来获得有关教育活动效果的信息。
3.2 定量评估方法•问卷调查:设计和分发问卷,收集学生或其他相关人员对教育活动的意见和反馈。
•测试评估:使用标准化测试工具来度量学生在某一领域中的表现。
•实验研究:通过控制变量并比较不同组别之间的差异来评估不同干预措施之间的效果。
4. 教育评估实践案例分析4.1 学校课程评估•目标设定与测量指标确定:学校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制定学科目标,并制定相应测量指标。
•实施评估工具:使用定量和定性的评估方法,如问卷调查、教学观察等。
•结果分析与应用:根据评估结果,对课程进行改进和调整。
4.2 教师教学效果评估•评估目标确定:制定明确的教学效果目标。
•评估方法选择:使用课堂观察、教学记录和学生反馈等方法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
•反馈与改进:通过评估结果向教师提供反馈,并为其提供适当的培训和支持。
5. 结束语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研究生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将掌握基本的教育评估理论与实践技巧,为未来从事相关职业做好准备。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 第6次课 测验目标的确定 测验题型的确定
这实际上是一种改选的选择题,是把一系列题干列成一列,把配备的选项列在另一列,即数个题干共同使用相同的几个选项,要求所有选项构成为每一题干的似真项。
主要功能是测量学生对字词、事件、人物、地点、公式、原理等关系的识记能力和联结能力。常用于测量和判断某些术语的意义,某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所取得的成就,化学元素符号等记忆性知识。
但当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尽管教师掌握了编写的基本技巧,但不知道编写的内容是什么;二是当教师编写好行为目标以后,不知道行为目标的作用何在。产生这两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目标教学设计模式。行为目标是目标教学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能脱离目标教学系统的整体,孤立地编写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的陈述是十分具体明确的,它具有可观察、可测量的性质。它令师生都清楚地知道通过教与学所要达到的行为上的变化,要说明产生行为的条件,指出评定行为的标准。一般情况下,行为目标应该包括:行为(如“能将文章中阐明事实与发表议论的句子进行分类”)、条件(如“提供一篇报纸上的文章”)、标准(如“至少85%的句子分得正确”)、对象(如“学生”)。
2、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
继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问世之后,克拉斯沃尔、布卢姆和马西亚于1964年完成了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每个层次内部也分为若干层;五个层次之间具有连续性,由简单、具体的行为目标开始,逐步发展到较复杂、较抽象的行为目标,并通过价值的不断内化过程,最后形成性格。
3、动作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
(三)梶田叡一的教育目标分类法
日本大阪大学的教授梶田叡一提出了具有东方色彩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他于1983年在《教育评价》一书中,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思想。他提出三分类到达目标理论。
包含三大目标:一是基础目标(达成目标),要求学生真正掌握规定的、具体的知识和能力;二是提高目标(向上目标),要求学生向一定目标提高和发展;三是体验目标,通过学生的某种行为变化,了解学生中産的某种切身体验。三类目标中都包含认知、情感和精神运动领域的一系列目标,并有具体到达度要求。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第一章:教育测量与评价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重要性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方法1.2 教学内容教育测量的定义与分类教育评价的定义与分类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关系1.3 教学过程引入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概念讲解教育测量的分类和特点介绍教育评价的分类和特点探讨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关系1.4 教学资源教育测量与评价相关的教材和文献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实际案例1.5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评估学生理解程度评估学生应用能力评估2.1 教学目标掌握教育测量的基本方法理解教育测量工具的设计与实施学会教育测量结果的分析与解释2.2 教学内容教育测量的方法:问卷调查、观察法、实验法等教育测量工具的设计原则与步骤教育测量结果的分析与解释方法2.3 教学过程讲解教育测量的方法及其特点介绍教育测量工具的设计原则与步骤演示教育测量结果的分析与解释方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与实践操作2.4 教学资源教育测量与评价相关教材和文献教育测量工具设计案例教育测量结果分析软件2.5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评估学生理解程度评估学生应用能力评估3.1 教学目标掌握教育评价的基本方法理解教育评价工具的设计与实施学会教育评价结果的分析与解释3.2 教学内容教育评价的方法:目标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等教育评价工具的设计原则与步骤教育评价结果的分析与解释方法3.3 教学过程讲解教育评价的方法及其特点介绍教育评价工具的设计原则与步骤演示教育评价结果的分析与解释方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与实践操作3.4 教学资源教育测量与评价相关教材和文献教育评价工具设计案例教育评价结果分析软件3.5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评估学生理解程度评估学生应用能力评估4.1 教学目标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在实际教育领域的应用分析教育测量与评价案例的特点与方法学会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应用实践4.2 教学内容教育测量与评价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教育测量与评价案例的特点与方法教育测量与评价应用实践的注意事项4.3 教学过程讲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应用案例及其特点分析教育测量与评价案例的方法与过程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与实践操作分享教育测量与评价应用实践的经验与教训4.4 教学资源教育测量与评价相关教材和文献教育测量与评价应用案例教育测量与评价实践经验与教训的分享4.5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评估学生理解程度评估学生应用能力评估5.1 教学目标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伦理与道德问题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伦理原则与规范学会处理教育测量与评价中的伦理与道德问题5.2 教学内容教育测量与评价中的伦理与道德问题:隐私保护、公正性、标准化等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伦理原则与规范:诚信、尊重、公平、透明等处理教育测量与评价中的伦理与道德问题的方法与技巧5.3 教学过程讲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伦理与道德问题及其重要性介绍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伦理原则与规范讨论处理教育测量与评价中的伦理与道德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与实践操作5.4 教学资源教育测量与评价相关第六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数据分析6.1 教学目标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数据的基本分析方法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学会使用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教育测量与评价数据分析6.2 教学内容描述性统计分析:平均数、中位数、标准差等推断性统计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等相关与回归分析:皮尔逊相关系数、线性回归等教育测量与评价数据可视化:图表制作与解读6.3 教学过程讲解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法与作用介绍推断性统计分析的方法与步骤演示相关与回归分析的操作与结果解读学生利用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教育测量与评价数据分析实践6.4 教学资源数据分析软件的使用教程教育测量与评价数据集统计学教材与参考书籍6.5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评估学生理解程度评估学生应用能力评估第七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反馈与改进7.1 教学目标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反馈的重要性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反馈的方法与技巧学会利用评价结果进行教育改进7.2 教学内容教育测量与评价反馈的定义与目的教育测量与评价反馈的方法:个体反馈、集体反馈等教育测量与评价反馈的技巧:有效沟通、积极倾听等利用评价结果进行教育改进的步骤与策略7.3 教学过程讲解教育测量与评价反馈的定义与目的介绍教育测量与评价反馈的方法与技巧讨论利用评价结果进行教育改进的步骤与策略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与实践操作7.4 教学资源教育测量与评价相关教材和文献教育测量与评价反馈案例教育改进的策略与方法资料7.5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评估学生理解程度评估学生应用能力评估第八章: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8.1 教学目标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方法学会利用教育测量与评价数据参与政策制定8.2 教学内容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政策制定中的重要性教育测量与评价数据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方法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政策制定中的案例分析学生参与教育测量与评价数据收集与分析的实践8.3 教学过程讲解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介绍教育测量与评价数据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方法分析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政策制定中的案例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与实践操作8.4 教学资源教育测量与评价相关教材和文献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案例政策制定相关的软件与工具8.5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评估学生理解程度评估学生应用能力评估第九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国际视角9.1 教学目标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在国际领域的应用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国际案例的分析方法学会借鉴国际经验进行教育测量与评价9.2 教学内容教育测量与评价在国际领域的应用案例教育测量与评价国际案例的特点与方法借鉴国际经验进行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注意事项9.3 教学过程讲解教育测量与评价在国际领域的应用案例及其特点分析教育测量与评价国际案例的方法与过程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与实践操作分享借鉴国际经验进行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经验与教训9.4 教学资源教育测量与评价相关教材和文献教育测量与评价国际案例教育测量与评价实践经验与教训的分享9.5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评估学生理解程度评估学生应用能力评估第十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未来发展趋势10.1 教学目标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趋势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创新方法学会适应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未来发展10.2 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五章中关于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伦理与道德问题。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教案:教育测量与评价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能力目标:掌握测量工具的选用和使用方法;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教育测量的定义和作用;2.测量工具的种类和使用方法;3.教育评价的方法和步骤。
三、教学过程1.激发学生兴趣(5分钟)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实例和案例入手,引导学生思考教育测量和评价对于教育发展的作用,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2.知识讲授(2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板书,介绍教育测量的定义和作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和认知。
3.测量工具的介绍(30分钟)教师介绍不同种类的测量工具,如问卷调查、观察记录、测试等,并讲解它们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同时,教师还可结合实际情况和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测量工具的适用范围和应用场景。
4.实践操作(30分钟)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选取一个具体的教育问题,使用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和评价,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问题和解决方案。
5.教育评价的方法和步骤(20分钟)教师介绍教育评价的常用方法和评价步骤,如定性评价、定量评价、自我评价等,并分析其优缺点。
教师还可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教育评价的实际操作过程。
6.总结和反思(10分钟)教师对整堂课进行总结和反思,复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重要概念和方法,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展开讨论。
四、教学资源1.课件或PPT;2.黑板和粉笔;3.实践操作的教学材料和测量工具。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学生的提问、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来考察学生的参与度;2.实践操作的结果: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分析报告,评价学生对于测量工具和评价方法的掌握程度;3.课堂测验或作业:根据课堂所学和相关教材,布置适当的测验或作业,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操作实践,使学生能够真正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教育测量的概念、类型和基本原则。
2. 掌握教育评价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
3. 能够运用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理论解决实际教育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教育测量的概念与类型1.1 教育测量的定义1.2 教育测量的类型1.3 教育测量的基本原则2. 教育评价的方法与步骤2.1 教育评价的方法2.2 教育评价的步骤2.3 教育评价的注意事项3.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应用3.1 学生学习成绩的测量与评价3.2 教学质量的测量与评价3.3 教育政策与制度的测量与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育测量的概念与类型2. 教育评价的方法与步骤3.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教育测量的概念、类型和基本原则,教育评价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案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教育测量与评价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教育测量的概念与类型2. 第3-4课时:教育评价的方法与步骤3. 第5-6课时: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应用4. 第7-8课时:案例分析与讨论5. 第9-10课时:总结与复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讨论,检查学生对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续)4. 教育测量工具的设计与实施4.1 编制测验的原则与步骤4.2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4.3 观察法与访谈法在教育测量中的应用5. 教育评价的数据分析与报告5.1 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与应用5.2 描述性统计与推断性统计在教育评价中的运用七、教学重点与难点(续)4. 教育测量工具的设计与实施5. 教育评价的数据分析与报告八、教学方法(续)4.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参与教育测量工具的设计与实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九、教学安排(续)6. 第9-10课时:教育测量工具的设计与实施7. 第11-12课时:教育评价的数据分析与报告8. 第13-14课时:实践操作与反馈9. 第15-16课时:总结与复习十、教学评价(续)4. 实践操作能力:通过教育测量工具的设计与实施,评估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第一章:教育测量与评价概述1.1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定义1.2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目的和意义1.3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类型1.4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历程第二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理论2.1 教育测量理论2.2 教育评价理论2.3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方法论2.4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信度和效度第三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设计与实施3.1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设计原则3.2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设计流程3.3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实施步骤3.4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数据收集与分析第四章:学生评价4.1 学生评价的定义和意义4.2 学生评价的类型和方法4.3 学生评价的指标体系4.4 学生评价的实施与反馈第五章:课程与教学评价5.1 课程评价的定义和意义5.2 课程评价的类型和方法5.3 教学评价的定义和意义5.4 教学评价的类型和方法第六章:教师评价6.1 教师评价的定义和意义6.2 教师评价的类型和方法6.3 教师评价的指标体系6.4 教师评价的实施与反馈第七章:教育政策与法规7.1 教育政策的定义和意义7.2 教育政策的基本类型和制定过程7.3 教育法规的定义和意义7.4 教育法规的制定和实施第八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应用8.1 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决策中的应用8.2 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质量保障中的应用8.3 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8.4 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中的应用第九章: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技术9.1 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技术的概述9.2 计算机化教育测量与评价技术9.3 网络化教育测量与评价技术9.4 大数据在教育测量与评价中的应用第十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趋势10.1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国际发展趋势10.2 我国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现状与挑战10.3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未来发展趋势10.4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策略与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定义及目的意义:重点关注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概念区分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性。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学大纲
《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822125 课程性质:(必修或选修)选修总学时: 48 学时其中讲授 33 学时实验 15 学时习题 0 学时总学分: 3 开课学期:七适用专业:小教专业先修课程:教育科研方法后续课程:无大纲执笔人:王雅丽参加人:胡志海大纲审核人:胡志海编写时间: 2011.9.1一、课程简介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育科学领域中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当今世界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而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价值,因此,学习这门课程对于教育技术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和教育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非常必要和重要,被列为教育技术和教育管理专业的专业必(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形成和发展,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树立科学的教育测量与评价理念,初步具备开展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能力。
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主要研究对教育现象进行测量和价值判断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等。
课程内容可以分为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具体应用两大部分,具体包括: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概念、目标、类型、原则等一般理论;教育测量与评价方案设计、实施以及教育测量与评价信息搜集与处理的方法与技术;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与方法在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教学评价等教育测量与评价实践中的应用;国内外最新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介绍与应用。
二、本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程包括教育测评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各类基础教育测评两大部分,主要让学生学会教育测评的质量指标、编制方法与结果的处理,涉及学科测评、标准化考试、智力测验、学生学业评价、学生品德测评和教师评价等理论与实践的知识。
总之,教育测量与评价这门课对于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开发和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意义重大,特别是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先进的教育测量与评价理念,指导其学习和工作。
三、本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形成和发展历史。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
一、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二、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三、教学目标:1. 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类型和作用。
2. 掌握教育测量的原则和方法。
3. 学会运用评价工具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
四、教学内容:1.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介绍教育测量的定义、特点和作用,以及教育评价的含义和目的。
2. 教育测量的类型讲解数值变量测量、顺序变量测量和分类变量测量的概念和特点。
3. 教育测量的原则介绍客观性、标准化、科学性和可行性原则,并解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4. 教育测量的方法讲解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测验法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5. 教育评价的工具与方法介绍常用的教育评价工具,如问卷、量表和考试,以及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引入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教育测量的定义、特点和作用,以及教育评价的含义和目的。
3. 讲解教育测量的类型,让学生掌握数值变量测量、顺序变量测量和分类变量测量的概念和特点。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讲解教育测量的原则,让学生了解客观性、标准化、科学性和可行性原则在教育测量中的重要性。
3. 讲解教育测量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测验法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4. 讲解教育评价的工具与方法,让学生了解常用的教育评价工具,如问卷、量表和考试,以及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的方法。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教育测量与评价知识,分析一个实际的教育评价案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教育测量与评价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实际应用场景,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类型和作用。
2. 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3. 学会分析教育测量与评价结果,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1.1 教育测量的定义与特点1.2 教育评价的定义与特点2.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类型2.2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2.3 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与个体内差异评价3.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作用3.1 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决策中的作用3.2 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改进中的作用3.3 教育测量与评价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类型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教育测量与评价案例,引导学生掌握相关方法和技术。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教育测量与评价》2. 课件: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类型和作用3. 案例材料:典型教育测量与评价案例4. 讨论题:针对案例进行小组讨论五、教学进程1. 导言:介绍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类型和作用,激发学生兴趣。
2. 教育测量的定义与特点:讲解教育测量的定义、特点及应用。
3. 教育评价的定义与特点:讲解教育评价的定义、特点及应用。
4.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类型:讲解各种类型的教育测量与评价,并通过案例进行分析。
5.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作用:讲解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决策、教育改进和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六、教学活动6.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实际应用案例,分享讨论成果。
6.2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分析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6.3 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模拟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实践活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7.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7.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教育测量与评价案例的分析能力。
自学考试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网络课堂答案
教育测量与评价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学第一章教育测量与评价概述一、教育测量的含义(33分)本节测验题:智力测量属于A. 物理测量B. 心理测量C. 生理测量D. 社会测量二、教育测量的特点、教育评价的含义(35分)提出“凡物之存在必有其数量”命题的是谁?A. 麦柯尔B. 孟子C. 桑戴克D. 孔子三、教育评价的特点、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产生(35分)现代教育评价产生的标志是A. 《比纳.西蒙量表》B. 科举考试C. T.B.C.F制D. “八年研究”四、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30分)第四代教育评价”的创立者是A. 枯巴和林肯B. 比纳和西蒙C. 桑代克和麦柯尔D. 泰勒与布鲁姆五、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相关概念辨析(30分)我国教育法规定的两项基本教育制度:一是教育督导制度,二是A. 教育评价制度B. 教育考试制度C. 教育测量制度D. 教育评估制度第二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信度一、信度概述(31分)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越接近,说明测验的信度A. 越低B. 无法判断C. 越高D. 需要验证二、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同质性信度(一)(35分)用同一个量表对同一组被试先后施测两次,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是A. 等值性信度B. 等值稳定性信度C. 分半信度D. 重测信度三、同质性信度(二)、评分者的信度(一)(31分)若2个评分者评阅N份试卷,计算评分者的信度可用A.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公式B. 斯皮尔曼-布朗公式C. 积差相关系数公式D. 肯德尔和谐系数公式四、评分者的信度(二)、标准参照测验的信度(33分)估计标准参照测验的信度需要预先确定A. 淘汰的人数B. 达标的比例C. 通过的人数D. 决断的分数第三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效度一、效度概述、内容效度的含义(30分)下列适合于内容效度的测验是A. 能力倾向测验B. 成就测验C. 人格测验D. 性格测验二、内容效度的估计方法、结构效度(38分)下面哪种测验的效度不属于结构效度?A. 智力测验B. 焦虑测验C. 动机测验D. 学科测验三、效标关联效度(44分)效标关联效度也称为A. 实证效度B. 预测效度C. 同时效度D. 逻辑效度第四章教育测量与评价题目的难度和区分度一、难度及其计算、区分度及其计算(一)(40分)最适宜的难度系数是A. 0.50B. 0.00C. 1.00D. -1.00二、区分度的计算(二)、区分度与信度和难度的关系(31分)难度系数越接近何值,题目的区分度越大?A. 0.50B. 1.00C. 0.00D. -1.00第五章教育测量与评价分数的整理和转换一、教育测量与评价分数的整理(32分)被试者只有连续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不同测验取舍分数线,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学)案
《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第一章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发展[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数学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了解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主要发展历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及对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要求,认识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和作用、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对教师职业专业化的重要性。
[重点与难点]重点:数学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和作用。
难点:数学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讲授2课时,课堂讨论、学生自主学习1课时[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第一节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问题一、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含义二、教育评价的基本问题三、教育评价相关概念辨析第二节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历史一、中国是考试制度的发源地二、中国科举制度的世界地位三、数学教育测量学科的诞生四、数学教育测量运动的蓬勃开展五、美国的“八年研究”是教育评价的催生剂六、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的发展第三节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和作用一、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是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二、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三、教育改革呼唤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更加科学化四、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课堂训练、作业思考题][1]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有什么联系与区别?[2]教育评价与教育评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3]在学科专业分类中,“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放在哪一个类别中比较合适?[4]试分析一下,狭义、中义与广义的教育评价概念有何区别?[5]怎样使用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这个概念?[6]为什么说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中有重要的作用?[7]为什么说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师必备的知识技能修养?[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提出哪些要求?第二章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类型和功能[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不同标准的分类,了解形成性、诊断性和总结性测验(评价)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初步了解常模参照测验和标准参照测验的意义与区别,认识潜力参照测量与评价的意义和特点、最佳行为评价和典型行为评价的意义及其区别,初步领会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的理念,能够分别阐述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在实现教育判断、改进教师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行使等教育管理方面的功能。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第一章:教育测量与评价概述1.1 教育测量的概念与分类1.2 教育评价的定义与功能1.3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关系1.4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历程第二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方法2.1 测验法2.2 观察法2.3 调查法2.4 等级评定法第三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设计3.1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设计原则3.2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设计步骤3.3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实施与反馈3.4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改进与完善第四章:学生评价4.1 学生评价的内涵与方法4.2 学生评价的内容与标准4.3 学生评价的实施与注意事项4.4 学生评价案例分析第五章:课程评价5.1 课程评价的概念与作用5.2 课程评价的内容与方法5.3 课程评价的实施与改进5.4 课程评价案例分析第六章:教师评价6.1 教师评价的意义与目的6.2 教师评价的内容与标准6.3 教师评价的方法与工具6.4 教师评价的实施与反馈第七章:教学活动评价7.1 教学活动评价的定义与重要性7.2 教学活动评价的内容与方法7.3 教学活动评价的实施与注意事项7.4 教学活动评价案例分析第八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数据分析8.1 数据分析的概念与意义8.2 数据分析的方法与技术8.3 数据分析在教育测量与评价中的应用8.4 数据分析案例分析第九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伦理与法律问题9.1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伦理问题概述9.2 教育测量与评价中的隐私与保密问题9.3 教育测量与评价中的公平性与歧视问题9.4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法律规范与案例分析第十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未来发展趋势10.1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趋势概述10.2 教育测量与评价技术的创新与挑战10.3 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与影响10.4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国际发展趋势与比较研究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概述:理解教育测量的概念与分类,以及教育评价的定义与功能是理解后续内容的基础。
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关系以及发展历程对于全面理解该领域至关重要。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学大纲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育科学领域中的一门基础应用科学,主要研究教育测量、教育评价和教育统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本课程致力于帮助面向中职师资的技术师范类四年制本科生成为未来优秀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协助其掌握所必备的教育测量、教育评价和教育统计的全面知识、技能,进而有效提升其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和管理能力。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体现在学习者的四大收获上:1.让学习者获得较为全面、系统的教育测量、教育评价以及教育统计的相关知识,构建完备的知识谱系。
2.让学习者能够在教育测量以及评价实践中使用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并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基本的测量与统计结果处理。
3.掌握编制测验的基本程序和原则,能够编制质量较高的测验,能对测验的题目进行难度、区分度分析,并学会评价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4.能够在教育教学中融入先进的评价理念,应用先进的评价技术;能够有效进行课堂评价、学生评价、学校评价以及能够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教学内容与授课安排本课程教学按照“模块+项目”的形式划分,共分为6大模块,其中理论模块5个,综合实践模块1个。
课程的模块结构如图1所示:图1 课程模块结构本课程共有教学项目18个,每个项目设计3学时,合计54学时。
课程采用团队教学的方式,课程总负责人担任课程讲授的核心内容,并且所担任的课时数不少于总课时数的1/3。
根据课程团队的专长与分工,课程学时安排如表1所示:表1 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基于课程本身“项目主题式”的设计,以及本课程面向实践、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基本目标,本课程的进行采用“一师主讲,一师参与”的原则和特点,以共同完成本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具体的实施方案如表2所示:表2 主讲教师安排三、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本课程的重点主要有:从模块来讲,模块一、模块二、模块三、模块四是本课程的重点。
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教学。
《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考核大纲(选修)
文山学院课程考核大纲课程名称:《教育测量与评价》学分: 3教学部门:初等教育系拟定人:潘磊拟订日期:2010年11月1日修订日期:2010年月日审定人:《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考核大纲一、考核对象各个专业大一、二选修的学生二、命题依据本课程的考核依据《学前教育诊断与咨询》课程教学大纲,以及由顾荣芳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材而制定。
本课程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进行考核,教学内容覆盖面100%,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考核内容难易适中。
三、考核形式及试卷结构1、试卷总分:100 分2、考核时限:120 分钟3、考核方式:闭卷4、学生携带文具要求:笔、尺子等基本学习用具5、试卷题型比例:本课程考试有五种题型:选择题20%名词解释20%简答题25%论述题20%案例分析15%四、课程考核内容及比例:本课程主要考核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要求学生了解、掌握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内容包括:1、第一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发展5%2、第二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类型和功能10%3、第三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质量特性10%4、第四章编制教育测验的一般原理与方法10%5、第五章制定教育评价表一般方法和步骤5%6、第六章教育测验的常摸及其建立方法10%7、第七章教育测验的标准及其建立方法10%8、第八章学生课业发展的测量与评价5%9、第九章学生智能发展的测量与评价10%10、第十章学生人格心理发展的测量与评价10%11、第十一章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测量与评价5%12、第十二章学生体育发展的测量与评价5%13、第十三章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发展趋势5%五、参考资料(一)教材:《教育测量与评价》,黄光扬主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二)参考书目[1] 《教育评价学》,陈玉琨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2;[2]《教育测量与评价学》,王德清著[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 《教育测量学》,王汉谰著,[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5;[4] 《教育测量学》,王孝玲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5] 《简明教育百科全书——教育测量与评价》,许建成等编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8;[6] 《现代教育评价》,沈玉顺主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7]《教育测量与评价》,罗黎辉高翔编著,[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6.2;[8]《现代教育评价》,姜凤华主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9]《教育测量与评价》,胡中锋等主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教学教育评价》,魏超群著,[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1]《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王景英主编[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12]《评价活动论》,马俊峰主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3]《教育测量与评价》,[美] 格朗兰德著,郑军等译,[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14]《教育评价》,[美] B•S•Bloom等著邱渊等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5]《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刘本固编著,[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六、样卷文山学院初等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 分,共20 分)1.学习教育统计与测量对教育工作者十分重要,它是( )A.教育研究的重要方法与工具B.测量的重要方法与工具C.写文章的重要方法D.教学的重要手段2.下列布鲁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中,层次最低的是( )A.知识B.领会C.应用D.分析3.是非题的特点是( )A.不容易猜测B.评分误差大C.适用范围有限D.单位时间内答题量少4.标准参照测验的用途( )A.用于教育工作的选拔决策B.用于教育工作分流决策C.用于鉴别学生能力D.用于评价课堂教育与课程编制的有效性5.吉尔福特根据研究得出,发散性思维在行为上表现出的特征有流畅性、变通性和( )A.敢为性B.创造性C.独特性D.稳定性6.平均数的抽样分布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所需的样本容量至少为( )A.10B.20C.30D.407.标准参照测验的用途( )A.用于教育工作的选拔决策B.用于教育工作分流决策C.用于鉴别学生能力D.用于评价课堂教育与课程编制的有效性8.吉尔福特根据研究得出,发散性思维在行为上表现出的特征有流畅性、变通性和( )A.敢为性B.创造性C.独特性D.稳定性9.用于教育工作中选拔与分流决策的测验是()A.标准参照测验B.常模参照测验C.诊断性测验D.形成性测验10.教师事先设计便于评价或记录学生操作行为表现的表格的做法,体现了实验技能考核中遵守的原则是()A.客观化原则B.全面性原则C.实践性为主原则D.个性化原则、名词解释题:(每题 5 分,共20 分)1、教育评价2、诊断性评价3、学生评价4、组内常模、简答题(每题5 分,共25 分)1、简述教育评价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默写填空,只写出开头和结尾3)表格填空,将有关知识内容列成表格,要求按表格规定的项目关系填空。
教案6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次序
第6次课
授课题目
第三章教育测验的编制与实施
§1测验目标的确定§2测验题型的确定
教学目标
掌握各种题目编写技巧
教学重点
制测验,确定测验的题型
教学难点
制测验,确定测验的题型
教学方法
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三章教育测验的编制与实施
第一节测验目标的确定
一、目标分类研究
测验目标的确定是以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为基础的。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美国布卢姆、加涅、梅里尔,日本梶田叡一等人。其中,以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是开创性的,在国际上影响最大。
(一)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法
美国布卢姆于1948年开始致力于教育目标的分类研究,1956年公布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体系,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运动技能领域。
这六个层次每层次内部又有若干级层次;层次之间有连续性,高层次目标是低层次目标的发展和延伸,高层次目标是在低层次目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不断实现更高层次的认知目标。
多项选择题是一道试题有几个答案,要求考生作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正确答案的选择。全选对才满分,否则不给分。
选择题适合测试的内容较广,其组题方式灵活多变,可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类,最常见的有8类:
(1)辨识选择,常用于辨识字词的形音义、文化常识、公式定理、名词术语等;
(2)阅读选择,前面给一段文字,后面提供备选答案,要求考生读后选出正确答案;
(三)梶田叡一的教育目标分类法
日本大阪大学的教授梶田叡一提出了具有东方色彩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他于1983年在《教育评价》一书中,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思想。他提出三分类到达目标理论。
包含三大目标:一是基础目标(达成目标),要求学生真正掌握规定的、具体的知识和能力;二是提高目标(向上目标),要求学生向一定目标提高和发展;三是体验目标,通过学生的某种行为变化,了解学生中産的某种切身体验。三类目标中都包含认知、情感和精神运动领域的一系列目标,并有具体到达度要求。
所谓序层性,指各类目标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形成一定的类别层次。
序层性与叠层性共同之处是:(1)前一类目标是后一类目标的基础,而后一类目标是前一类目标的必然发展和高层;(2)前一类目标较容易达到而后一类目标较难达到。
区别是:序层性强调的是前一类目标内容对后一类目标“正迁移”作用,而后一类目标内容是前一类目标内容作用下的必然发展结果,往往显示一种的质的跳进;而叠层性强调的是,后一类目标的基础因素是前一类目标的基础因素的重复、累积和扩展,往往显示出量的叠加,是在某一种基础因素累积的同时还增加某些新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发生变化,从而形成新的更高一级的“类”。一般说来,叠层性包含着序层性的特点,序层性则不一定具有叠层性的性质。
配对题在极短时间内能够测量大量相互关联的知识,也容易编制,但不适宜测量高层次认知水平。
(三)选择题
是由一个“题干”和几个“选项”所组成的试题,其功能是迷惑那些无法确定正确答案的考生,测量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再认、比较与辨别能力,以及思维的敏捷性和准确的判断力。一般又分为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是一道试题中有几个可供选择的答案,要求考生只能从中选择一个答案。又分为正误式和比较式两种。正误式指一道试题中有几个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其余都是错误的。比较式指一道试题中有几个答案,要求考生通过比较而作出最佳答案的选择。
类目数的确定,常与最高测验目标的确定以及目标分类的粗细有关。测验目标要求越高,分类越细,类目就越多。反之,就越少。但一般以3—6类为宜。
此外,还应根据课程教学大纲中确定的教学目标的内涵来确定测验目标领域和目标类层。教学目标内涵反映什么目标领域,我们就测验什么领域。即测验目标领域及其类层的高低,取决于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内涵的规定性。由此可见,根据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去选择测验领域和设计类目层次,关键在于测验编制者对教学目标内涵理解的准确程度和透彻程度。
动作技能的发展和认知与情感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一方面,认知和情感的发展可以促进动作技能的发展;另一方面,动作技能的发展对认知和情感领域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哈罗、辛普森和基布勒等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于1970年提出了动作技能领域的四级目标。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于1977年在《学习的条件》一书的第三版中,把认知领域分为言语信息、智力技能和认知策略三类,其中智力技能再分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四类;对技能领域不再分解;将态度领域再分为情感因素、认知因素和行为后果三类。他认为学习的结果,或者教学活动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形成学生的五种能力: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运动技能和态度。
我国测验目标的分类较多借鉴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
但必须指出,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为六类,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也有实验证明布氏的六个类别中“分析”、“综合”是处于同一层次水平的类别。一些专家认为,布氏的“知识”“理解”“应用”的信度和效度都比较高,而“分析”“综合”“评估”三个层次的信度和效度都不明显。
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吸收布卢姆目标分类法合理部分的基础上创用的认知领域目标有五分法(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创造)和四分法(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运用)。
但体育、舞蹈、劳作、技艺(手工)、家政等课程则应以动作技能领域为主,因为这些课程的基本内容是动作技能。
任何社会对人的发展都有“态度”上的要求,学生学习任何学科都需要借助于情感、动机、意志等非认知因素,即“态度”因素,它们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形成、智力和能力发展,都起着“催化”作用,所以无论哪一学科的测验都应重视态度领域的目标。
第二节测验题型的确定
测验的编制是在确定测验目标、选定测验题型和分析测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测验题型的确定是测验编制的重要环节。
一、题型的分类
题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封闭式,一类是开放式。
封闭式题型的答案是固定的,十分明确,评分客观、可靠。又可分为选择型和提供型。选择型的要求略低于提供型,前者只要求确认,而后者要求再现。
(3)最佳选择,要求从几个备选答案中,通过比较,选择出最佳答案来;
(4)图解选择,将文字材料画成几幅示意图,要求选出符合文字材料所显示的情景或关系的示意图;
(5)归类选择:列出一组事物,并将事物分类,要求按一定标准选出归类正确的项;
(6)承接选择:给定一个或几个待续的句子然后列出几个承接句子,要求选出其中衔接恰当的承接句子。
(二)正确选择目标领域及其类目
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对不同学科应确立什么样的测验目标的问题。是否所有学科的测验目标都包括认知、技能、态度三个目标领域和相同的目标类目?我们认为,应根据社会要求和学科课程的性质去确定,学科性质不同,着眼点也不同。
学科课程,如语文、英语、数学等,应以认知领域为主,因为他们是人类为了将这些学科知识代代相传下去并发展后一代的心智才开设的,学习这些课程应达到掌握知识、强化记忆、发展思维力和想像力等认知方面的目的。
但当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尽管教师掌握了编写的基本技巧,但不知道编写的内容是什么;二是当教师编写好行为目标以后,不知道行为目标的作用何在。产生这两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目标教学设计模式。行为目标是目标教学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能脱离目标教学系统的整体,孤立地编写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的陈述是十分具体明确的,它具有可观察、可测量的性质。它令师生都清楚地知道通过教与学所要达到的行为上的变化,要说明产生行为的条件,指出评定行为的标准。一般情况下,行为目标应该包括:行为(如“能将文章中阐明事实与发表议论的句子进行分类”)、条件(如“提供一篇报纸上的文章”)、标准(如“至少85%的句子分得正确”)、对象(如“学生”)。
2、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
继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问世之后,克拉斯沃尔、布卢姆和马西亚于1964年完成了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每个层次内部也分为若干层;五个层次之间具有连续性,由简单、具体的行为目标开始,逐步发展到较复杂、较抽象的行为目标,并通过价值的不断内化过程,最后形成性格。
3、动作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
50年代中期,美国兴起程序教学运动。程序教材序列化过程,实际上就是在进行学习目标的分析工作。通过程序教材的设计,行为目标得到了较广泛的运用。1962年,马杰出版了《程序教学目标编写》一书,以程序教学课本的形式,系统地提出了使用行为术语陈述教学目标的理论和方法。至此以后,美国的行为目标教育大面积铺开。
(三)正确理解各类目标之间的关系
当我们在某一目标领域进行分类时,要充分考虑各类目标之间的叠层性或序层性。
什么是叠层性?我们认为,在各类目标中,起基础作用的因素,由单一到多元,重叠递进,形成一定类别层次,这就是目标类目的叠层性。所谓基础因素,是指实现某一目标起基础作用的条件。如“理解”的“基础”因素是“知识”,“应用”的基础因素则是“知识”和“理解”。由于基础因素不同,于是形成“知识”“理解”“应用”等不同的目标层次。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下一层是上一层的基础,上一层目标包含了下一层目标。因此,我们可以把分类表述为这么一种形式:属于A式的行为形成一类,属于AB式的行为形成另一类,而属于ABC式的行为又可以形成一类。
(二)配对题
这实际上是一种改选的选择题,是把一系列题干列成一列,把配备的选项列在另一列,即数个题干共同使用相同的几个选项,要求所有选项构成为每一题干的似真项。
主要功能是测量学生对字词、事件、人物、地点、公式、原理等关系的识记能力和联结能力。常用于测量和判断某些术语的意义,某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所取得的成就,化学元素符号等记忆性知识。
(一)是非题
由一个陈述句构成,要求学生判断真或假,是或非,对或错等,答案只有两种可能。主要功能是测量学生判断陈述句子的正确性的能力。这些陈述句子包括事实、术语的定义、原理的表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