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评定方法及中医治疗方法与原则
中医骨伤科中医辩证用药
1、攻下逐瘀法: 筋骨损伤早期气滞血瘀证,胸腹胀满,大便不通,肢体瘀肿疼痛, 胸肋腹伤的蓄瘀证。 代表方:桃核承气汤、大成汤、鸡鸣散、黎洞丸。 常用方剂如桃核承气汤:桃仁 大黄(后下) 桂枝 甘草 芒硝 (冲服) 大成汤:大黄 芒硝(冲服) 当归 木通 枳壳 厚朴 苏木 川红 花 陈皮 甘草 注意事项:药性相当峻猛,临床不可滥用,对年老体弱失血过多, 妇女妊娠,产后及月经期间应当禁用或慎用。
2、补养脾胃法 适用损伤后期脾胃 虚弱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党参 白 术 茯苓 白扁豆 陈皮 山药 炙甘草 莲子肉 薏苡仁 桔梗 砂仁 大 枣
3、补益肝肾法 适用损伤后期年老体 弱,筋骨萎弱骨折愈 合缓慢,骨质疏松。 代表方:补肾壮筋汤、 养血壮筋汤 补肾壮筋汤:熟地 当 归 牛膝 山萸肉 茯苓 续断 杜仲 白芍 青皮 五加皮
第二 、外治法
外用药物: 骨伤科外用药物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临 床应用剂型主要有敷贴药、搽擦药、熏洗 药、热熨药等。局部用药,药物直达病所, 疗效确切。
本院外用药:
一、膏药 1、伤科1号膏药 组成:生大黄 黄柏 黄芩 功效:凉血化瘀, 消肿止痛 主治:损伤早期疼 痛肿胀,注意皮肤 及皮损禁用或慎用
损伤三期辨证用药 第一、内治法
是通过内服药物达到全身治疗的方法,也 叫药物内服法。 整体观点出发,四诊八纲为依据,对皮肉 筋骨,气血津液、脏腑经络运行的生理病 理关系加以分析,根据疾病的虚实、新旧、 轻重、缓急以及患者的内在因素,用不同 的治法实施正确的治疗。
关节炎的中医护理方案
关节炎的中医护理方案1. 概述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和功能障碍。
中医认为,关节炎病因复杂,主要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有关,同时与人体肝肾亏损、气血不足、湿邪内阻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中医护理方案旨在通过调整机体阴阳平衡、调和气血、驱寒除湿等方法,缓解关节炎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 中医护理原则(1)调和阴阳: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采用温阳散寒、滋阴清热等方法,调整机体阴阳平衡。
(2)活血化瘀:运用活血化瘀药物和手法,改善关节血液循环,消除瘀血。
(3)驱寒除湿:针对寒湿邪气,采用温经散寒、祛湿止痛的方法,缓解关节疼痛。
(4)强壮筋骨:通过按摩、锻炼等方法,增强关节周围肌肉和韧带,提高关节稳定性。
(5)养血润燥:针对气血不足和燥邪内盛的情况,采用养血润燥的药物和食物,改善关节症状。
3. 中医护理措施(1)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选用具有祛风除湿、活血化瘀、强筋骨、养血润燥等功效的中药,煎煮内服。
(2)针灸治疗:选用局部穴位和循经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缓解关节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
(3)拔罐治疗:在关节周围拔罐,以驱寒除湿、活血化瘀,缓解关节疼痛。
(4)按摩治疗:按摩关节周围肌肉和韧带,以增强关节稳定性,缓解疼痛。
(5)外敷治疗:选用具有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等功效的外敷药物,敷于关节患处。
(6)饮食调理: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选用具有养血润燥、驱寒除湿、强筋骨等功效的食物。
(7)锻炼和养生: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如太极拳、五禽戏等,以增强体质,提高关节稳定性。
同时,注重养生,避免过度劳累和外邪侵袭。
4. 护理效果评价(1)关节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关节疼痛程度。
(2)关节肿胀程度:采用量化评分法评价患者关节肿胀程度。
(3)关节活动度:采用量角器测量患者关节活动度。
(4)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量表(QLQ-30)评价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一、本文概述《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一部汇集中医临床各科病证诊断、疗效评定标准的大型工具书。
本书旨在统一和规范中医临床工作中的病证诊断与疗效评定,以提高中医治疗的效果和可评估性。
该书系统地梳理了中医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部分疑难病症的诊断标准,包括病名、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依据等方面,为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了明确的诊断指导。
本书还详细规定了各类病证的疗效评定标准,包括治愈、显效、有效、无效等级别,为中医临床科研和临床实践提供了量化评估的依据。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编写紧密结合中医临床实际,充分反映了中医临床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权威性。
本书将成为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科研工作者以及中医药院校师生的必备工具书,对于推动中医临床规范化、标准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医病证诊断概述中医病证诊断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核心环节,它涉及对疾病表象的深入理解和精准把握。
中医诊断强调从整体观念出发,以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为基本方法,全面收集和分析病人的病史、症状、体征等信息,从而作出病性、病位、病因、病机等诊断。
在中医病证诊断中,病是指疾病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和状态,而证则是对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或某种类型的病理状态所作的概括。
中医通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对疾病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以指导临床的治疗和用药。
中医病证诊断的特点在于其整体性和动态性。
整体性体现在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上,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经络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动态性则体现在中医对疾病发展变化的认识上,认为疾病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需要动态地观察和调整治疗方案。
中医病证诊断还注重个体化治疗原则。
每个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疾病的发展和预后,因此中医在诊断时会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为每个病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病证诊断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石,它要求医生具备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便能够准确判断病情、制定合理治疗方案,从而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中药辨治足跟痛秘方偏方大全
中医中药辨治足跟痛秘方偏方大全病因与病理足跟痛是常见的疾病,造成足跟痛的疾病有足跟脂肪纤维炎、跟腱周围炎、跟部滑囊炎、跟骨骨刺、跖腱膜炎、跟骨病(骨髓炎、肿瘤、畸形性骨炎)、距跟关节炎等,最常见的是前五种疾病。
足跟脂肪纤维垫由弹力纤维分隔、包绕脂肪组织构成,有吸震作用。
当跟部被硬物硌伤、长期压迫、受风、着凉等能使跟垫发生炎症,患者足跟下疼痛、肿胀,有浅在性压痛;如伤及跟下滑囊或滑膜,则会出现跟下深部疼痛。
跟腱周围炎是跟腱附着部位的周围组织,因外伤、劳损发生炎症,引起跟腱部位肿胀和疼痛。
以老年女性发生率高,多为足脂肪纤维垫部分消退、急性滑囊炎或平底跖足等原因引起。
此外,跟骨骨刺也可引起疼痛。
足跟痛起病突然,常无明显外伤史,患者在站立或行走时感到针刺样疼痛,局部有明显压痛,ⅹ线拍片除跟骨骨刺外,一般无任何骨质病变。
治疗1、按摩法引起足跟痛的疾病,都可以应用按摩疗法,有他人帮助完成。
病人取俯卧位,从足跟部沿跖腱膜按揉数遍,然后用拇指弹拨跖腱膜,重点放在跟骨附着点周围,按压然谷、太溪等穴,再沿跖腱膜方向用擦法,以透热为度。
2、药物外治法应用万应如意膏外贴,能很快奏效。
3、药物内服法体力虚弱、体格肥胖、卧床日久,引起足跟皮肤变软,跟部脂肪纤维垫萎缩,可造成站立和行走时跟底疼痛。
产后妇女多见这种性质的足跟痛。
中医学认为足跟痛与肝肾亏虚、阴血不足、风寒湿邪侵袭有关,使用中草药治疗有明显的效果。
属血虚受寒者,用养肝汤加味:当归10克、熟地24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麦冬10克、炒枣仁10克等,水煎服,一般服用4~5剂即可见效。
属肾虚受寒者,用桂附八味丸加味:熟地24克、山药15克、山萸肉10克、丹皮10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肉桂6克、附子6克、独活10克、细辛3克、当归10克、秦艽(jiao,一声)10克,水煎服,4~5剂即可见效。
因肝肾亏虚,感受风湿侵袭而致者,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10克、寄生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6克、灵仙10克、秦艽10克、杜仲15克、川断10克、鸡血藤15克,水煎服,一般3~5剂,症状会明显减轻。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四大原则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四大原则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四大原则导语:骨折是我们常见的一种创伤,它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不便。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已经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方法,它充分结合了中医和西医的优势,能够有效地促进骨折的康复。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介绍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四大原则。
一、综合分析与诊断骨折的治疗首先需要进行综合分析与诊断,旨在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中医强调整体观察,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了解患者的气血状况、阴阳平衡,以及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西医则通过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技术,确定骨折部位、类型和复位难度等信息。
综合分析后,中西医可以相互印证,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二、疼痛控制与消炎骨折常伴随着剧烈疼痛和局部水肿,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注重疼痛控制与消炎,常采用中药外敷、热敷或推拿按摩等方式,以舒缓局部症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排毒。
西医则通过给予患者适当的镇痛药物和抗炎药物,阻断疼痛信号和控制炎症反应。
中西医的联合应用,在疼痛控制和消炎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骨折复位与固定骨折复位和固定是骨折治疗的核心环节。
中医可通过针灸、拔罐等疗法,调整骨折部位的气血平衡,促进骨折复位。
西医则通过手术或物理治疗,准确复位并使用支架、钢板等固定器械,确保骨折部位的稳定。
中西医的结合应用在骨折复位和固定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治愈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四、康复锻炼与中医调理骨折康复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康复锻炼和中医调理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中医强调全面调理,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调整患者的体质,增强气血循环和骨髓生长能力。
西医则通过康复训练和物理治疗,恢复骨折部位的功能和运动能力。
中西医的结合应用,在骨折康复过程中,能够加快骨折愈合和恢复患者的生活能力。
总结回顾:本文从综合分析与诊断、疼痛控制与消炎、骨折复位与固定,以及康复锻炼与中医调理等四个方面,探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原则。
这种结合应用既充分发挥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调理功能,又借助了西医的临床检查和手术技术。
疼痛评估评分标准
疼痛评估评分标准
引言
疼痛评估是评估个体疼痛程度和疼痛类型的过程,对于确定治疗方案和监测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疼痛评分标准被广泛使用,以提供客观的评估结果,指导医务人员在疼痛管理中的决策。
常用的疼痛评估评分标准
疼痛强度量表
- 数字疼痛强度量表:通过要求患者自行选择0-10的数字来描述疼痛的强度。
数字越高,代表疼痛越严重。
- 肌张力疼痛强度量表:通过观察患者面部表情、言语和行为等来评估疼痛的程度。
一般以0-10的分级进行评估。
特定疼痛种类评估标准
- 视觉模拟量表:通过让患者在直线上标记表达疼痛的程度,以1-100的刻度进行评分。
数字越高,代表疼痛越剧烈。
- 董氏评分标准:主要适用于评估神经痛的疼痛强度,通过对疼痛程度、疼痛分布、触碰反应等因素进行评估。
如何选择适当的评估评分标准
在选择适当的疼痛评估评分标准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 评估对象的年龄:不同的评估标准适用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
- 疼痛类型:特定疼痛种类评估标准适用于特定类型的疼痛。
- 可行性:评估标准的操作是否简便易行。
结论
疼痛评估评分标准在医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选
择适当的评估评分标准,医务人员可以客观地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为治疗方案的制定和治疗效果的监测提供参考依据。
康复科-腰肌劳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腰肌劳损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好发于有重体力劳动史的中老年者、急性腰部扭伤后未能及时合理治疗者及久居潮湿阴冷之地者。
有长期腰痛史。
(2)一侧或两侧腰骶臀部酸痛不适,疼痛可牵及股内外侧及膝部,腰腿痛往往因久站、久坐、久卧后加重,腰部适度活动后缓解;过度劳累后加重,适当休息后减轻;或阴雨寒湿天气加重,晴暖干燥气候减轻。
急性发作者,可有剧痛和腰部活动障碍。
(3)一侧或两侧竖脊肌、臀中肌、臀大肌紧张,棘间韧带、竖脊肌、第3腰椎横突、髂腰韧带(髂腰角)、臀中肌与臀大肌前缘交界处等部位有较为固定的压痛点,或局部可触及条束样压痛点或疼痛激发点。
(4)腰部活动不同程度受限,可出现脊柱侧凸。
部分患者腰部皮肤可增厚,皮下组织与深筋膜紧密粘连而出现橘皮样改变。
(5)病史较长者或腰部剧痛者,需摄腰椎正侧位X线摄片,以排除骨性改变。
必要时,加摄腰椎双斜位X线摄片。
腰椎X线摄片可无异常发现或呈不同程度退变.部分病史较长患者因腰椎退变加重,而临床症状和体征难以与不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鉴别,需做CT或MRI检查.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常见疾病诊疗规范》(房宏林,杜光勇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1)腰骶部有劳损史,或暴力损伤史。
(2)自觉腰痛,时轻时重,反复发作。
(3)骶骨或髂骨背部骶棘肌附着点处有疼痛和压痛点。
(4)X线检查可见脊柱生理弧度的改变,或见第5腰椎骶化或第1骶椎腰化。
(二)病类诊断1.急性发作期:腰痛急性发作者,伴有剧痛和腰部活动障碍。
2。
慢性缓解期:自觉腰部酸痛不适,反复发作;腰部活动不同程度受限.(三)证候诊断1.寒湿证: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不减,阴雨天加重。
舌苔白腻,脉沉。
2.湿热证:痛而有热感,炎热或阴雨天气疼痛加重,活动后减轻,尿赤.舌苔黄腻,脉濡数.3。
瘀血证:腰痛如刺,痛有定处,轻则俯仰不便,重则因痛剧不能转侧,拒按。
中医辨证治疗右下腹部疼痛的方剂
中医辨证治疗右下腹部疼痛的方剂文章标题:中医辨证治疗右下腹部疼痛的方剂一、引言右下腹部疼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消化道疾病、泌尿系疾病、生殖系统疾病等。
在中医的治疗中,辨证施治是一种重要的方法,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采用相应的中药方剂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
二、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在中医看来,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体内的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以及外邪侵袭等因素密切相关。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
根据中医辨证的理论,右下腹部疼痛病证可以分为肝郁气滞、脾虚湿困、肾虚寒凝等不同类型。
在实际治疗中,中医医师会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对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进行全面综合分析,然后确定具体的病机病证,最终选择适合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三、中医药方剂治疗右下腹部疼痛1. 肝郁气滞类型肝郁气滞是指情志不畅或长期郁怒等情志因素导致肝气郁结,引起腹部气滞疼痛的病证。
治疗肝郁气滞型右下腹部疼痛,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味。
该方剂包括柴胡、川芎、瓜蒌、青皮等药物,具有疏肝理气、行气解郁的作用,能够缓解疼痛并调整情绪。
2. 脾虚湿困类型脾虚湿困是指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湿邪内停、痰浊内蕴,引起腹部沉闷胀痛的病证。
治疗脾虚湿困型右下腹部疼痛,常用二苓散加味。
该方剂包括茯苓、白术、炙草、陈皮等药物,具有健脾化湿、祛痰止痛的作用,能够改善脾胃功能,消除湿邪。
3. 肾虚寒凝类型肾虚寒凝是指肾阳虚弱或肾阴亏损,导致寒湿凝结,引起腹部冷痛的病证。
治疗肾虚寒凝型右下腹部疼痛,常用理中丸加味。
该方剂包括砂苓、茯苓、附子、当归等药物,具有温中散寒、祛湿止痛的作用,能够温补肾阳、祛除寒湿。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中医中,辨证施治是一种个性化治疗的重要手段,尤其适用于慢性疾病的治疗。
对于右下腹部疼痛这样的症状,中医医师可以通过详细的辨证施治,选择适合患者病机的中药方剂,从根本上调理身体,达到疏导腑气、和胃止痛的目的。
我个人认为,在治疗右下腹部疼痛时,中医的辨证施治方法具有显著的疗效,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了解。
损伤疼痛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外损伤疼痛(颅脑损伤)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9 年)一、中西医病名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损伤疼痛(TCD编码:BGU050) o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颅脑损伤仃CD-10编码:S06.910)。
二、诊断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头部内伤诊疗规范中的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及分期标准:参照《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1.意识障碍;2.局灶症状与体征;3.头痛与恶心呕吐;4 •颅内压增高与脑疝2.证候诊断中医分型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 /T001. 1-94) o头部内伤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1)瘀阻脑络:头痛频发,偏血瘀者痛如针刺,痛有定处,偏气滞者痛无定处,忽聚忽散, 伴头晕耳鸣,食少纳呆,恶心呕吐,心悸健忘,近事遗忘,失眠多梦,四肢乏力。
舌质暗,苔薄白。
脉弦涩。
(2)气血两虚:头昏眼花,动则加剧,神情呆滞。
面色苍口,唇屮无华,心悸怔忡,气短气促,肢体倦怠,形寒畏冷,四末不温,食少纳呆。
舌淡苔薄。
脉细数。
(3)肝阳上扰:头痛头晕,急躁易怒,烦劳则剧,焦虑不安,少寐多梦,面色潮红,纳呆, 口苦,泛泛欲吐。
舌红苔黄。
脉多弦数。
(4)心脾两虚(心胆气虚):伤后心悸失眠,善惊易恐,坐立不安,多疑多虑,少寐多梦,梦多险恶,易惊易醒,食少纳呆。
舌红少苔。
脉虚数。
三、治疗方案:入院检查:1-必需的检查项H(1)血常规(2)尿常规(3)便常规+潜血(4)肝肾功能、血脂、电解质、凝血、血糖(5)心电图(6)影像学检查:胸部正侧位片或CT、头颅影像学CT或MRI(7)康复评定项山根据功能障碍,分别选取不同的评定(运动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乔咽功能评定、语言-言语功能评定、疼痛评定、认知功能评定)。
\J/ \7 \7 12 3 4治疗1. 康复治疗针刺治疗:头针疗法、体针疗法、耳压疗法、梅花针叩刺。
肩周炎诊疗方案
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50岁左右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2)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3)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4)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新编实用骨科学》第二版(陶天遵主编,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年)。
(1)症状与体征:该病呈慢性发病,多数无外伤史,少数仅有轻微外伤。
主要症状是逐渐加重的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
a 疼痛位于肩前外侧,有时可放射至肘、手及肩胛区,但无感觉障碍。
夜间疼痛加重,影响睡眠,不敢患侧卧位。
持续疼痛可引起肌肉痉挛和肌肉萎缩。
肩前、后方,肩膀峰下,三角肌止点处有压痛,而以肱二头肌长头腱部压痛最明显,当上臂外展、外旋、后伸时疼痛加剧。
b 早期肩关节活动仅对内、外旋有轻度影响,检查时应固定肩胛骨,两侧比较。
晚期上臂处于内旋位,各个方向活动均受限,但以外展、内外旋受限明显,前后方向的活动一般是存在的。
此时肩部肌肉明显萎缩,有时因并发血管痉挛而发生上肢血循环障碍,出现前臂及手部肿胀,发凉及手指活动疼痛等症状。
(2)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
肩关节造影则有肩关节囊收缩、关节囊部皱褶消失,肩周炎后期可出现严重的骨质疏松改变,特别是肱骨近端,重者有类似“溶骨性”破坏的表现,但通过病史及局部查体很容易与骨肿瘤鉴别开来。
(二)疾病分期:参照《肩周炎》(李平华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年)1.粘连前期:主要表现为肩周部疼痛,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工轻度受限。
2.粘连期:肩痛较为减轻,但疼痛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传统康复方法学教学大纲
传统康复方法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传统康复方法学课程号(代码):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119学分:二、教学目的及要求传统康复学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康复治疗专业的学生除了能够掌握现代康复的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能够熟悉中国传统医学对于现代康复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掌握传统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干预方法,以及传统康复方法在常见的疾病康复中的运用,让同学能够熟悉和了解传统康复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康复治疗专业的同学能够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含各章节主要内容、学时分配,并以下划线等方式注明重点、难点)详见附件四、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传统康复方法学》,主编: 陈立典,统编教材,2008年出版五、主要参考资料六、成绩评定(注明期末、期中、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或理论考核、实践考核成绩所占的比例)1(期末理论考核:平时实践考核成绩比例为70: 30附录:第一章传统康复方法学概述第一节传统康复方法的定义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掌握传统康复方法学基本概念及包含内容:2、熟悉中医康复方法的“功能”导向思想二、教学内容1、传统康复方法的基本概念2、传统康复方法学的包含的内容和措施3、传统中医康复方法以“功能”为导向的思想三、教学时数:1学时。
四、教习比例 1:0第二节传统康复方法的起源和发展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掌握传统康复方法的起源和发展各个时期的代表性著作及思想。
2、了解传统康复方法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二、教学内容1、传统康复方法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三、教学时数:2学时。
四、讲习比:2:0第三节传统康复方法和现代康复方法的连续和区别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掌握中医康复方法和现代康复方法的连续和区别2、了解我国康复医学发展的导向二、教学内容1、中医康复方法和现代康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我国康复医学发展的导向是传统康复方法和现代康复方法结合三、教学时数:1学时四、讲习比:1:0第四节传统康复方法的特色和优势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掌握中医康复方法的特色和优势所在二、教学内容1、中医康复方法所具的特色和优势。
头痛颈源性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24年版
颈源性头痛是指由颈部疾病或病变引起的头痛,主要表现为头痛部位位于颈部,疼痛可放射到头部的特点。
中医认为,颈源性头痛多与脏腑经络之间的阻塞、气血运行不畅、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有关,因此治疗上主要针对疏通经络、驱散寒湿、调理气血等方面进行。
一、中医证候分型1.风湿痹痛型:头颈部疼痛、僵硬,疼痛可放射到头部、肩背部。
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疗原则:祛风湿、活血止痛。
常用药物:桂枝汤加减、乌江活血颗粒等。
2.寒湿型:头颈部沉重胀痛,伴有寒凉感觉,不耐风寒湿冷。
舌苔厚白,脉弦滑。
治疗原则:祛寒湿、活血止痛。
常用药物:川芎茶每、温经活络颗粒等。
3.气滞血瘀型:头痛持续时间长,疼痛如针刺,或伴有胸胁、腰腿疼痛。
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舌苔白黄,脉细涩。
治疗原则:行气活血、舒筋活络。
常用药物:活血止痛胶囊、通络颗粒等。
4.肝肾亏损型:头痛发作时头沉如裹,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晦暗,舌质淡白,脉沉细。
治疗原则:补肝肾、活血养络。
常用药物:益肾活血颗粒、桃红四物汤等。
二、中医治疗方法1.针灸疗法:采用针刺穴位的方法,如风池、天柱、风府、大椎等,刺激穴位促进气血通畅,调整脏腑功能。
2.推拿按摩:通过按压、推拿颈部、头部的穴位和经络,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紧张,促进头部疼痛的缓解。
3.中药内服:根据患者的辨证分型,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内服调理。
常用的中药有桂枝、川芎、当归、熟地黄等,可以通过疏风散寒、活血止痛、养肝调经等作用来缓解头痛症状。
4.理疗手法:如拔罐、火罐、艾灸等,可以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舒筋活络,缓解颈源性头痛。
5.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油腻和生冷之物,多摄入温补养生的食物,如乌鸡、糯米、红枣等,帮助恢复身体的阴阳平衡。
三、常用方剂1.桂枝汤加减:用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等,具有散寒湿、疏通气血的作用。
2.温经活络颗粒:由川芎、桂枝、白芍、熟地黄等组成,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功效。
3.活血止痛胶囊:由红花、川芎、香附等药物组成,具有祛瘀通络、止痛的作用。
中医疗效评价方法
西医临床防治研究的模式
提出假说 基础研究:寻求理论根据 动物实验:安全性评价 人体研究:
- 观察性研究:提出假说,为进行试验性研究提供依据 - 小样本随机试验:初步研究,探索性,为大样本研究 提供证据 - 大样本随机试验:结论性临床试验,帮助临床决 策 — —可靠证据 - 多个随机试验的系统评价——最佳证据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过程
经 验 信 息 知 识 证据
观察 理论 验证
保持中医特色与循证的关系
循证的思维起源于中医 循证医学证据积累过程 证据绝非仅仅限于随机对照试验 评价中医与中药的区别 中医疗效评价不能脱离实践 (个体化、整体观) 注重临床结局(包括患者报告的结局) 重视成本-效果经济学研究
临床试验的样本量
大多数干预措施的效果为“适当效果” (moderate effect),所需样本量较大
小样本试验下结论要慎重 大样本、多中心临床试验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大样本
> 1000例, Mega trial > 10,000例 阿司匹林试验纳入12万例病人
临床试验样本量大小取决于:
观察性研究 - 队列研究 - 病例对照研究 - 病例系列研究 - 个案报告
个案研究的适用情况
预后清楚且不好的疾病,如肿瘤、中风、冠心病等 经过中医药治疗后发生超出预期的效果:如病情长
期稳定或存活 经过中医药治疗后出现的严重副作用 报告的要求:诊断明确、治疗经过详实、有随访记
录和客观检查结果
无对照病例系列研究的要求
记录完整的病史和基线 - 既往治疗史 - 疾病病程
疾病稳定(进展缓慢) 预后清楚 患者对治疗有明显的选择倾向 无其它可使用的或可接受的治疗选择
疼痛评估方法
疼痛评估方法引言概述:疼痛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对于医疗工作者来说,准确评估疼痛是制定有效治疗方案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疼痛评估方法的相关内容,包括自我报告评估、观察评估、生理指标评估、行为评估和医学影像评估等五个大点,以及每个大点下的相关小点。
正文内容:1. 自我报告评估1.1 疼痛程度评估:疼痛程度是疼痛评估的基本内容,可以通过疼痛评分工具(如VAS、NRS等)来量化疼痛程度。
1.2 疼痛特征评估:包括疼痛的性质(锐痛、胀痛等)、疼痛的部位、疼痛的持续时间等,通过询问患者自己的感受和描述来获取相关信息。
2. 观察评估2.1 表情观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来评估疼痛程度,如皱眉、咬牙等。
2.2 体态观察:观察患者的体态变化,如弯腰、曲背等,来判断是否存在疼痛。
2.3 活动观察:观察患者的活动能力和活动时的疼痛反应,如行走、弯曲等。
3. 生理指标评估3.1 心率和血压:疼痛会导致心率和血压的变化,通过监测这些生理指标可以间接评估疼痛程度。
3.2 呼吸频率:疼痛会影响呼吸频率,通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来判断疼痛的程度。
3.3 皮肤温度:疼痛会导致局部皮肤温度升高,通过测量皮肤温度可以评估疼痛的程度。
4. 行为评估4.1 哭闹和呻吟:疼痛时患者常常会出现哭闹和呻吟的行为,通过观察这些行为可以评估疼痛的程度。
4.2 紧握和躲避:患者疼痛时常常会紧握受痛部位或者躲避触碰,通过观察这些行为可以判断疼痛的程度。
4.3 活动受限:疼痛会导致患者活动受限,通过观察患者的活动能力来评估疼痛的程度。
5. 医学影像评估5.1 X线检查:用于评估骨骼和关节疼痛,通过X线图像可以观察到骨骼和关节的异常情况。
5.2 CT扫描:用于评估内脏和脑部疼痛,通过CT图像可以观察到内脏和脑部的异常情况。
5.3 MRI检查:用于评估软组织和神经疼痛,通过MRI图像可以观察到软组织和神经的异常情况。
总结:通过自我报告评估、观察评估、生理指标评估、行为评估和医学影像评估等多种方法,可以准确评估疼痛的程度和特征。
痹症中医诊疗方案
痹症中医诊疗方案痹症是中医学中的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肢体或关节疼痛、麻木、活动受限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痹症多与气滞血瘀、寒湿痰浊、脾胃失调等有关,治疗痹症需要综合考虑人体的体质、病因、病机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一、辨证分型1.气滞血瘀型:主要表现为疼痛固定、较重、不适于按摩、活动受限,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细。
2.寒湿痰浊型: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酸胀、肿胀、活动不便,舌苔白腻,脉濡。
3.脾胃失调型:主要表现为肌肉酸软无力、四肢困重、食欲减退、腹胀、便溏,舌苔薄白,脉缓。
二、治疗原则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1.气滞血瘀型: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可采用香附、川芎、丹参、当归等药物,促进气机畅通,活血化瘀,缓解疼痛。
2.寒湿痰浊型:祛寒湿,化痰滞。
可选用艾叶、独活、荆芥、半夏等药物,驱寒湿,化痰浊,舒缓疼痛。
3.脾胃失调型:健脾化湿,调理脾胃。
可以用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等药物,健脾化湿,调理脾胃,增强体质。
三、具体方案1.气滞血瘀型方案:[方名]活血化瘀汤[组成]川芎、丹参、赤芍、香附、桃仁、红花、郁金、生地等。
[用法]上述药物洗净,加水煮沸后改小火煎煮30分钟,分2次服用。
每日1剂,连服7天。
2.寒湿痰浊型方案:[方名]祛寒湿散[组成]艾叶、独活、荆芥、僵蚕、半夏等。
[用法]上述药物洗净,研磨成粉末状,每次取5克,加入2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
每日2次,早晚饭后服用,连服10天。
3.脾胃失调型方案:[方名]健脾养胃汤[组成]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山药、炙甘草等。
[用法]上述药物洗净,加水煮沸后改小火煎煮30分钟,分2次服用。
每日1剂,连服7天。
四、辅助疗法1.中医按摩:可以采用推拿、拔罐等手法,促进气血循环,缓解疼痛。
推拿按摩一般每次20-30分钟,每天进行2-3次,拔罐可每周1-2次,每次15-20分钟。
2.针灸疗法:适用于局部疼痛较重或病情较久的患者。
可以选择针刺、温针、电针等疗法,每次疗程一般为10-15次,每周1-2次。
(颈肩腰腿痛科)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 副本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腰痛病:西医称为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或刺激神经根、马尾神经而引起的以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最常见于腰4-5及腰5骶1间隙。
一、【诊断要点】1、诊断依据:(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感受寒湿史。
大多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内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3)脊柱测凸,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盘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4)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域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放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5)X线摄片检查:脊柱测凸,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质增生。
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和程度。
2、症候分类:(1)血瘀型: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
舌质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2)寒湿型: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天加重,肢体发凉。
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3)湿热型: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加重,活动后减轻,恶热口渴,小便短赤。
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4)肝肾亏虚型:腰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则减轻。
偏阳虚者,面色晄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痿、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乏力,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3、病理分型:(1)单侧椎间盘突出:下腰痛伴一侧下肢放射痛,脊柱测凸,腰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病变椎间盘患侧椎旁压痛,可沿坐骨神经向下肢放射,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CT检查示椎间盘向椎管一侧突出。
(2)双侧椎间盘突出:下腰痛,伴双下肢放射痛,腰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病变椎间盘两侧椎旁均有压痛,可沿坐骨神经向下肢放射,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中医药在骨科疾病中的治疗与康复疗法
中医药在骨科疾病中的治疗与康复疗法骨科疾病是指骨骼、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疾病,包括骨折、骨质疏松、关节炎等。
传统中医药在骨科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论述中医药在骨科疾病中的治疗原则、常用方法及康复疗法。
一、中医药治疗骨科疾病的原则中医药治疗骨科疾病的核心原则是“骨生于肾、肾藏精”,强调以调节肾脏功能、壮筋骨、活血化瘀为治疗要点。
具体原则包括:1. 肝肾养护:中医认为肝主筋,肾藏精,因此,在骨科疾病中,要调养肝肾功能,保护筋骨健康。
2. 活血化瘀:中医药强调通过活血行气,化瘀散结来治疗骨科疾病,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
3. 调节气血:中医药注重调节气血平衡,以维持骨骼健康。
通过补气养血、通络活血等方法,促进骨骼康复。
4. 防治并发症:中医药治疗骨科疾病还要注重防治并发症,如感染、肌肉萎缩等。
二、常用中医药治疗方法1. 中药内服:中药内服是治疗骨科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根据病情不同,可选用一些具有壮筋骨、活血化瘀、滋阴补肾等功能的中药,例如,当患者出现骨折时,可采用补肾壮骨方,以促进骨折的愈合。
此外,活血化瘀的药物也常用于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
2. 中药外用:中药外用是指将中药制成外敷剂或药膏,直接涂抹在患者的受伤部位。
中药外用具有温通经络,消肿止痛的作用。
例如,冷热包敷法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的疼痛。
3.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被广泛应用于骨科疾病的治疗。
通过刺激经络,调节气血,以达到舒筋活血、止痛的效果。
常用的针灸疗法包括经络刺激、穴位注射等。
4.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手法刺激人体的经络、筋骨,以调节气血、舒解疼痛的方法。
对于软组织损伤和骨折康复期患者,推拿按摩可以加速血液循环,促进康复。
三、中医药康复疗法1. 中药康复:中药康复是指使用中药配方或药膏进行康复治疗。
例如,在骨折康复期间,可以接受口服中药来促进骨折愈合,加快康复进程。
2. 中医理疗:中医理疗是通过使用中医原理进行物理治疗,如拔罐疗法、艾灸疗法等。
疼痛评分标准及处理原则
疼痛评分标准及处理原则疼痛是人体常见的一种不适感,它可以是身体疾病或损伤的信号,也可能是疾病治疗的副作用。
因此,对疼痛的评估和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疼痛评分标准及处理原则,希望能够为临床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一、疼痛评分标准。
1. 疼痛评分工具。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疼痛评分工具有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数字疼痛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NRS)、疼痛描述量表(Pain Descriptor Scale,PDS)等。
这些评分工具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客观地了解患者的疼痛感受程度,有助于制定更科学的治疗方案。
2. 疼痛评分标准。
根据疼痛评分结果,一般可将疼痛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具体标准如下,轻度疼痛(VAS/NRS评分1-3分)、中度疼痛(VAS/NRS评分4-6分)、重度疼痛(VAS/NRS评分7-10分)。
此外,还应结合患者的疼痛描述、疼痛部位、疼痛持续时间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二、疼痛处理原则。
1. 个体化治疗。
每位患者的疼痛感受和疾病情况都有所不同,因此治疗方案应当个体化。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疼痛类型、疼痛原因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2. 综合治疗。
对于轻度疼痛,可以考虑采用非药物治疗,如物理疗法、心理疗法等。
对于中度和重度疼痛,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可以结合其他治疗手段,如针灸、推拿、放松训练等,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3. 多学科合作。
疼痛处理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麻醉科、疼痛科、康复科、心理科等。
各学科之间应加强沟通和协作,共同为患者制定全面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4. 注意副作用。
在进行药物治疗时,应当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根据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药物过敏史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和剂量,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5. 长期管理。
对于慢性疼痛患者,需要进行长期的疼痛管理。
除了治疗疼痛本身,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生活质量等方面,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疼痛的评定方法及中医治疗方法与原则
1疼痛的评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1视觉模拟评分法
视觉比类量表(VRS):通常采用10cm的直线,两端分别表示“无痛”和“想象中剧烈疼痛”,被测者可根据其疼痛感受,在直线相应位置做标记,“无痛”端至记号的距离即痛觉评分。
此法最常用,且有敏感、可靠、使用方便的特点。
1.2口述描绘评分法
该法是说明疼痛性质强度的方法。
将描述疼痛的102个词分成三类16组:
1.2.1感觉类包括疼痛的时间、空间、压力、温度等特点。
1.2.2情感类包括描述与疼痛有关的紧张、自主感受和恐惧等。
1.2.3评价类包括一组评价疼痛程度的词语。
1.3数字评分法
该法就是对口述描绘法的总结与简化,具体操作如下表,根据描述的疼痛感觉,对疼痛等级做出判断。
无痛的轻度中度严重跳动的0)——1)——2)——3)——射穿的0)——1)——2)——3)——刺伤的0)——1)——2)——3)——锐利的0)——1)——2)——3)——痉挛的0)——1)——2)——3)——剧痛的0)——1)——2)——3)——热-烧灼的0)——1)——2)——3)——隐痛的0)——1)——2)——3)——沉痛的0)——1)——2)——3)——触痛的0)——1)——2)——3)——分裂通的0)——1)——2) ——3)——疲劳的-精疲力尽0)——1)——2)——3)——令人厌恶的0)——1)——2)——3)——可怕的0)——1)——2)——3)——惩罚的-令人痛苦的0)——1)——2)——3)——
1.4行为疼痛测定法
该法是对疼痛引起的行为变化做定量测定的有效方法,通过观察患者身体行为,功能损伤,疼痛表情等方面,间接评价患者当时的疼痛程度。
对骨伤科一些疾病的诊断、治疗有重要意义。
此方法将10种疼痛行为按严重程度和出现的时间作3组评分(0,0.5,1),患者的各项行为指标的总积分即为其疼痛行为得分。
评分1.发音性主诉,语言性的无0
偶尔0.5
经常 1 2.发音性主诉,非语言的(呻吟、喘气)无0
偶尔0.5
经常 1 3.躺着的时间,因为疼痛无0
偶尔0.5
经常 1 4.面部扭曲无0
轻微和(或)偶尔0.5
严重和(或)经常 1 5.站立姿势正常0
轻度变形0.5
明显变形 1 6.运动观察不出影响0
轻度跛行和(或)影响行走0.5
跛行或无法行走 1 7.身体语言:抓、撕疼痛部位无0
偶尔0.5
经常 1
8支撑物体:按医嘱不算无0
偶尔0.5
经常 1 9.精致运动能持续坐或站0
偶尔变换位置0.5
一直变换位置 1 10.治疗无0
非麻醉性镇痛药物和(或)心理治疗0.5
增加剂量或次数和(或)麻醉性镇痛 1
药物和(或)失控
2中医治疗疼痛的原则与方法
2.1原则
中医在治疗骨科疼痛时主要遵循的原则有:动静结合、内外兼治、筋骨并重、医患合作。
2.2方法
2.2.1药物疗法
2.2.1.1内治法
2.2.1.1.1 初期,一般在伤后1~2周内,因气滞血瘀,需消肿止痛,以活血化瘀为主,即采用“下法”或“消法”;若淤血积久不消,郁而化热,或邪毒入内,,或迫血妄行,可用“清法”;气闭昏厥或淤血攻心,则用“开法”。
2.2.1.1.2 中期在伤后3~6周,主要以活血化瘀,合营生新,接骨续筋为主,故以“和”“续”两法为基础。
2.2.1.1.3后期为损伤7周以后,以“温”“补”为主。
2.2.1.2外治法
2.2.1.2.1中药定性①活血化瘀止痛用三七、丹参、红花。
②理气行滞止痛用青皮、佛手、木香。
③通络止痛用蜈蚣、地龙、路路通。
④祛分之痛防风、白芷、全蝎。
⑤胜湿止痛用苍术、木瓜、羌活。
⑥温经散寒止痛用川乌、草乌、干姜。
清热止痛用黄连、黄柏、黄芩。
⑦开窍止痛用麝香、沉香、樟脑。
⑧凉血止痛用芍药、丹皮。
⑨温阳止痛用杜仲、狗脊、淫羊藿。
⑩育阴止痛用鳖甲、女贞子、桑荠生。
2.2.1.2.2 中药定位①颈项通用葛根、羌活。
②肩臂通用羌黄、羌活、独活、桑枝。
③上肢通用羌活、桂枝。
④下肢痛用独活、木瓜、怀牛膝。
⑤上下肢痛用威灵仙、秦艽、海风藤。
⑥腰痛用杜仲、牛膝、川断。
⑦脊骨痛用狗脊、鹿角脊、杜仲、牛膝。
⑧骶尾骨痛用杜仲、牛膝、补骨脂。
⑨膝关节肿痛用牛膝、独活、白芷。
⑩胸部胀痛用柴胡、白芍、乌药。
2.2.2按摩治疗
具体又可分为手法按摩、器械按摩、自我按摩。
基本的治疗手法有推揉、摩擦、拿按、叩击、振动以及摇摆。
按摩要领①针对不同部位采用不同手法:中医按摩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的基础上,以经络理论为指导原则。
因此,按摩者需要遵循“循经取穴,局部取穴”的中医治疗原则,结合现代解剖及生物力学原则,了解患者所患疾病或损伤的临床表现及其功能障碍程度,正对不同部位施用不同的手法。
②按摩强度: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治疗部位以及耐受能力,选择适宜的按摩手法和强度,才能使按摩的力量渗透到需要治疗的部位。
通常,按摩开始时的手法轻而柔和,逐渐增强到一定强度,并维持一段时间后,再逐渐减轻强度。
③操作顺序:如果是按摩肢体,一般由远端开始,逐渐向近端移动;如果是按摩躯干部位,一般由症状部位的外周开始,逐渐移向患处。
④按摩时间:应根据病情及治疗部位而定。
急性期患者每次的治疗时间应短,慢性期治疗时间可以稍长。
局部或单一关节治疗,每次10~15min;较大面积或更多部位治疗,每次20~30min。
住院患者可以每天治疗1~2次,门诊患者每天治疗1次,或每月治疗2~3次。
⑤综合治疗:由于按摩属于被动运动,因此,必须与其他治疗,如物理因子和主动运动治疗相结合,才能维持疗效,避免复发。
2.2.3针灸治疗
2.2.
3.1原理:基本原理包括中医的脏腑、经络、腧穴等理论,其中经络理论是针灸的核心理论依据。
2.2.
3.2治疗的作用:调和阴阳、扶正祛邪和疏通经络等。
2.2.
3.3治疗的原则:遵循中医的辩证施治的原则。
中医称“盛则泄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
2.2.
3.4常用疗法①体针:在临床上运用最广。
主要工具是毫针,根据部位的不同有长短粗细不同型号可供选择。
使用时针要无菌,施针部位和治疗者的手均要用乙醇等常规消毒。
②灸法:是用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艾柱或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的一定穴位熏灼,产生温热刺激用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③电针疗法:是在针刺腧穴得气后,在针上通以微量电流,利用电刺激代替行针手法疏通经络的治疗方法。
2.2.
3.5留针时间:一般根据病情采取速针或留针,留针时间一般为20~30min.
2.2.
3.6疗程:通常10次为一疗程,然后停3d左右继续第2疗程或连续疗程后停5~7d再继续,也可以每周治疗5d停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