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旅游业发展变迁的旅游学科知识体系建设

合集下载

旅游专业建设方案

旅游专业建设方案

旅游专业建设方案随着全球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产业之一。

我国的旅游业也在近几十年里取得了快速发展,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为了适应旅游市场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旅游专业的建设也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以提高旅游专业的质量,培养出优秀的旅游人才。

下面,本文将探讨如何建设一个适应当今旅游市场发展的旅游专业。

一、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教育的核心,旅游专业也不例外。

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包括旅游管理、旅游规划、旅游营销、旅游地理、旅游文化、旅游法律等方面的课程,涉及多个学科。

其中,旅游管理和规划是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涉及到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资源规划等重要内容。

旅游营销则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需要将学生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营销案例中。

旅游地理、旅游文化等课程则需要加强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材的更新。

二、强化实践教学旅游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风景区、旅行社、酒店、园区等旅游企业都需要旅游专业的人才。

因此,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非常重要。

通过组织实习、教学考察、实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旅游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磨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需要教师的带领和督导,同时也需要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打通学校和企业之间的通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调研企业、普及法律法规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建立合理的教师队伍旅游专业的教师队伍需要具备良好的学术背景和实践经验,偏重于实践经验比学术背景更重要。

相较于其他学科,旅游专业的招聘难度比较大,学校需要创造宽松的环境和相对较高的薪酬待遇,优先考虑具有旅游业从业经验和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同时也要培养内部的优秀教师。

建立合理的教师激励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优秀的教师不仅具备教学才能,还必须要具备较高的研究能力,能够开展科研课题、参与综合实验等,有助于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学效果。

基于系统论的旅游知识体系构建

基于系统论的旅游知识体系构建

2021年3月第14卷第2期d o i:10.15962/j.c n k i.t o u r i s m f o r u m.202102018h t t p://g l l y l t.c b p t.c n k i.n e tʌ旅游高等教育研究ɔ基于系统论的旅游知识体系构建*吴琳1,张文菊1,王艳2,高元衡1(1.桂林旅游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6;2.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要]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知识体系相应迅速地丰富完善㊂文章采用钱学森先生提出的知识体系分类方法,尝试构建了旅游知识体系的三个层次,分别是旅游哲学㊁旅游基础科学知识和旅游实践应用知识㊂其中:旅游哲学主要从本体论㊁认识论㊁价值论的角度来研究什么是旅游,如何认识旅游㊁旅游在人的成长和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和作用等;旅游基础科学知识主要是揭示旅游发展变化规律的理论和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旅游的起源㊁发展演化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旅游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形成这种规律的原因;旅游实践应用知识是指导人们在具体的旅游管理㊁旅游应用研究㊁旅游生产等过程中运用所掌握的技术㊁手段和方法㊂[关键词]系统论;旅游知识结构;构建[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84(2021)02-0097-08知识(k n o w l e d g e)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经验,是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㊂伴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推进,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入㊁越来越广阔,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对知识本身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㊂人们在研究中发现在不同的知识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㊁或近或远的联系,于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对知识进行分类,使纷繁复杂的知识各有归属,进而根据不同类别知识内部㊁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次序化㊁规范化㊁系统化的知识体系㊂与其他生产生活活动和产业相比,旅游活动是产生较晚的活动,旅游业也是产生较晚的产业㊂二战之后,长期的世界和平㊁持续的经济发展和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促成了现代旅游业的迅速发展㊂在这个迅速发展过程中,旅游业的功能从以满足视觉等感官需要向满足身心体验等复合型需求不断拓展,旅游业也由狭义的旅游业(观光旅游)不断创新出文化旅游㊁康养旅游等新业态㊂同时,受旅游者人口再生产和旅游需求复杂性的影响,79*[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B M Z129㊁19X M Z096)㊁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7J G B436㊁2020J G A344)及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2020K Y22003)联合资助㊂[收稿日期]2020-12-15;[修订日期]2021-02-15[作者简介]吴琳(1981-),女,广西桂林人,硕士,桂林旅游学院旅游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与旅游教育;张文菊(1981-),女,湖北利川人,硕士,桂林旅游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㊁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旅游目的地管理;高元衡(1976-),男,山东泰安人,博士,桂林旅游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㊁旅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旅游和旅游教育㊂[通信作者]王艳(1979-),女,云南红河人,硕士,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旅游和旅游教育㊂旅游业成了多层次㊁多类型旅游需求共存共生的复杂产业格局㊂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与旅游有关的知识也在迅速地拓展,但囿于旅游知识体系构建的困难和传统知识分类方法的局限,长期以来,旅游知识体系的构建还十分欠缺,在以学科分类体系为代表的知识体系分类中的地位尚低,与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不相符㊂1文献综述国外关于旅游知识体系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关于旅游知识体系本身的研究,L e i p e r从经济㊁技术和整体上搭建了包括旅游者㊁三个地理要素(生成区域㊁过境路线和目的地区域)和旅游业在内的旅游学的一般研究框架[1];C o l e s等提出旅游学研究应从学科的更大的角度出发,坚持更灵活的知识生产㊁多元㊁综合和协同模式为基础的 超越学科 的方向[2];余构雄等从国内外旅游期刊中发现旅游知识体系呈现从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旅游业影响及质量-旅游目的地体验研究的演变[3];E r i c L a w s等从学科交叉的角度指出 虽然旅游现象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系统,但旅游知识体系可以被描述为知识的镶嵌体 [4],即旅游知识体系是多种知识的交叉融合;曹诗图将旅游学科体系分为3个层次:基础层次㊁应用层次㊁哲理层次[5]㊂(2)关于旅游知识体系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的研究㊂受中国学科评价体系的影响,明确旅游知识体系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对旅游学科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近年来,保继刚㊁谢彦君等众多学者致力于推动旅游管理学科向一级学科发展㊂保继刚等认为,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中国旅游研究实践中,旅游知识开始出现且不断累积,已经形成了高度发达的知识体系,旅游知识无论在数量㊁维度㊁学科基础上都具有高度的复杂性[6],但旅游管理学科的设置还存在着 错位 ,导致旅游知识不当归属和旅游知识矮化㊂(3)关于旅游知识体系的研究方法㊂学者多采用文献研究方法,梳理国内外主要旅游学术期刊所发表的文章,发现旅游知识体系创新力比较稳定㊁知识体系内容日益丰富㊁研究方法日渐成熟并更加科学化;认为旅游知识体系已形成了结构相对完整的旅游学科知识生态系统,并呈现出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多元化特点[7-8]㊂在微观层面,姜勇彪等对旅游地学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了研究,提出旅游地学作为一门课程,其知识体系包括地球科学㊁旅游学和国家政策法规三个知识领域中相关的知识单元[9]㊂杨结提出大学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知识体系应包括哲学㊁数学㊁计算机科学㊁表达能力㊁业务知识(经营业务㊁投资㊁密切相关行业)㊁管理知识(政治㊁经济㊁法律)[10]㊂王京平研究导游文化知识体系后提出:导游文化知识体系的建立应以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为依据,旅游资源是导游文化知识组成的依据,导游文化知识体系建立应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现代旅游的发展事实是导游文化知识的补充[11]㊂马鹏等在分析知识㊁能力㊁素质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知识㊁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结构体系[12]㊂郑坚强等认为国内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存在体系不健全㊁知识体系存在着重复㊁时序错位等混乱现象,探讨建立了一套横向上将知识点按照构成旅游大系统的几个子系统归类,并对应于相应的课程,纵向上划分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㊁专业知识㊁专业技能知识三个层次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体系框架[13]㊂从研究内容上看,王京平提出关于导游的文化知识体系应是以自然景观文化和人文景观文化为主的知识体系[11]㊂杨结提出大89旅游论坛2021年第14卷第2期学本科酒店管理专业知识体系构建应分析组织层级职位所需掌握的知识,然后根据学习的规律将其转化为课程并进行适配,如作为基层,需熟悉具体业务的专业知识㊁具体操作;作为中层,必须在熟悉基层业务的同时掌握管理知识;作为高层,在掌握基础的业务知识㊁管理知识的前提下,还要具备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各种准确决策的能力[10]㊂综上:关于知识体系的研究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既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需要充分了解产业的发展;既要能够形成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结构,明确核心知识单元,明晰各知识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又要充分吸纳实践发展所带来的新知识㊂从观光旅游到休闲度假旅游㊁从景区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推动着旅游知识体系不断扩展,国内外关于旅游知识体系的研究也在不断地发展㊂但总体上看,关于旅游知识体系的研究还存在很多缺陷:既缺乏一般性理论的指导,又没有采用系统论等方法全面系统地研究,既局限于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旅游研究知识体系进行分析,又缺乏对旅游产业发展的系统性研究,无法将旅游产业发展实践的新内容有效地融入旅游知识体系中,没有形成系统㊁全面的旅游知识体系,从而无法支持旅游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和旅游学科获得应有的地位㊂2知识体系构建的方法知识体系构建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㊂宏观层次的知识体系结构是以知识总体或较大的知识门类集为研究对象,将知识整体划分为若干有内在联系的知识集合或知识群,这些有内在联系的知识集合或知识群往往被称为 学科 ㊂微观层面则以某一学科知识或学科内部相对独立成体系的知识单元(课程)为研究对象,侧重研究知识的传承和传授㊂宏观知识体系构建的研究对人类社会的知识分类㊁对微观研究㊁对课程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㊂知识的分类与知识的起源密切相关㊂许多现存的专门学科是从日常生活的实际关注中发展出来的,如:几何学发源于土地测量和勘定;力学产生于建筑和军事技术中提出的问题;生物学起因于人的健康和家畜饲养问题;化学肇始于冶金和印染工业提出的问题;经济学发端于家政和政治管理问题,等等㊂当今的专业知识有许多都是随着社会的自然分工而自然形成的㊂英国科学史家丹皮尔也认为常识性的知识和工艺知识的规范化及标准化,应该说是实用科学起源的最可靠基础㊂自亚里士多德时代以来,哲学家已经开始梳理文理知识与技能知识㊁人文知识与古代课程的所有分支㊂英国哲学家培根根据人的心智能力,把知识分为记忆的知识㊁想象的知识和理智的知识㊂钱伯斯提出整体统合的知识观,从整体上把知识分为 自然的与科学的 知识以及 人为的与技术的 知识㊂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百科全书学派哲学家狄德罗与达朗伯延续了培根知识分类的方法,同样采用人的心智能力作为知识分类标准,其建立的知识体系包括神圣的知识㊁人的知识和自然的知识三个有机部分,这三个部分统摄于历史知识和哲学知识[14]㊂我国对知识体系的构建也出现很早,重视以知识的作用来分类㊂汉语中 范畴 一词源于公元前5世纪的‘尚书㊃洪范“,其中提到 九畴 ,为: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义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㊂ 九畴 按知识的用途将知识划分为天文㊁地理㊁农事㊁国政㊁人伦日用等类型[15]㊂儒家将典籍分为六类,即 六经 :99吴琳等:基于系统论的旅游知识体系构建‘易“‘书“‘诗“‘礼“‘乐“‘春秋“,充分体现出其经世致用的知识分类特色㊂儒家先哲按不同典籍所内含的知识内容,根据其内在的系统架构和逻辑关系,将‘易“作为一种哲学,放在前面,作为指导性学科;把‘书“这种政论性文献放在第二位,统领其他学科;把春秋以前的‘诗“作为政治舆论宣传工具,排在第三位;把‘礼“,春秋时期的各种规章制度㊁礼俗习惯,放在第四位;把汇集娱乐活动知识的‘乐“放在第五位;把作为历史典籍的‘春秋“作为总结性知识放在最末[16]㊂在当代,这种以知识效用为核心的知识分类方法,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知识经济社会理论㊂如:美籍经济学家弗里茨-马克卢普根据知识的实用价值把知识分为五类:实用知识㊁学术知识㊁闲谈与消遣知识㊁精神知识㊁不需要的知识㊂他的分类有着明显的经济学目的,主要是为 知识产业 寻找立足点[17]㊂世界经合组织(O E C D)在1996年的年度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将知识分为四大类:(1)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 n o w-w h a t),主要是叙述事实方面的知识;(2)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 n o w-w h y),主要是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知识;(3)知道怎么做的知识(K n o w-h o w),主要是指对某些事物的技能和能力;(4)知道是谁的知识(K n o w-w h o),涉及谁知道和谁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知识[18]㊂改革开放后,钱学森先生结合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全面㊁系统㊁深入地思考了知识体系,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构建了由 四个层次㊁六大门类 组成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体系,即工程技术层次㊁直接为工程技术作理论基础的技术科学层次㊁基础科学层次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层次等四个层次和自然科学㊁社会科学㊁数学科学㊁系统科学㊁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等六大门类[19]㊂知识体系层次结构见图1㊂图1知识体系层次结构其中:哲学层次的知识指导人们看待事物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指导人们如何去认识客观世界,回答关于客观世界 是什么 的问题;基础科学层次的知识指导人们研究揭示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理论和方法,具体分析事物 为什么 ,探索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技术科学层次的知识是指导人们把认识世界的理论成果转化为指导具体领域世界的技术方法,回答 能做什么 用什么方法做 的问题;实践应用层次知识是指导人们在具体研究和应用过程中运用所掌握的技术㊁手段和方法,解决 怎样做 的问题㊂在上述四个层次中,既存在由上至下的由理论指导实践的关系,也存在自下而上的由实践丰富理论的关系㊂借鉴钱学森先生 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体系 中关于知识层次划分的论述,结合O E C D的知识分类体系,本文尝试从知识与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程度对旅游知识体系进行研究㊂3旅游知识体系3.1旅游知识体系分类旅游知识体系,简而言之可认为是人们001旅游论坛2021年第14卷第2期从旅游活动和旅游产业发展等旅游实践中获得的对旅游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㊂按照旅游知识掌握的对象的不同,可分为旅游消费者知识体系和旅游供给者知识体系㊂其中,旅游者知识体系是指导旅游消费者认识旅游客观世界㊁进行旅游消费活动并获得旅游体验所需的知识的总和,旅游消费者需要掌握一定的自然㊁人文等知识才能更好地感受旅游带来的美;旅游供给者知识体系则是指导旅游从业人员㊁旅游企业和旅游管理部门认识旅游客观世界和旅游消费者㊁改造旅游客观世界㊁管理旅游生产活动㊁为旅游消费者提供旅游服务并获得认可所需的知识的总和㊂按照旅游知识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旅游消费知识和旅游供给知识㊂其中,旅游消费知识重点研究旅游消费的产生与发展的规律,旅游消费者的需求㊁行为以及旅游消费活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旅游心理学㊁旅游消费者行为学等知识;旅游生产知识则重点研究旅游生产的产生与发展的规律,旅游生产的组织和管理,包括旅游目的地管理㊁旅游规划与开发㊁旅游企业运营与管理㊁旅游市场营销等知识㊂按照旅游知识与相关学科之间的知识的交叉融合关系,可分为旅游经济知识㊁旅游管理知识㊁旅游文化知识㊁旅游地理知识等㊂3.2旅游知识体系层次参照钱学森先生的划分,本文从旅游供给者的角度构建旅游知识体系㊂研究发现,旅游作为一种交叉学科,旅游技术科学层次的知识多是借鉴相关传统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并加以吸收和创新,来源纷杂且尚未形成比较清晰的体系,因此本文将旅游知识体系分为:旅游哲学㊁旅游基础科学知识㊁旅游实践应用知识三个层次(见图2)㊂图2旅游知识体系层次结构(1)旅游哲学旅游哲学主要从本体论㊁认识论㊁价值论的角度来研究什么是旅游,如何认识旅游㊁旅游在人的成长和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和作用等㊂随着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从早期的以观光旅游为主的旅游活动到如今休闲旅游㊁度假旅游等 旅游+ 的出现,旅游现象的复杂性导致了认识旅游本质的困难,旅游与休闲㊁游憩之间关系的界定引发人们对旅游的本质的深入思考[20]㊂在本体论方面,旅游研究者在认识旅游的本质这一问题上所采用的方法和路径多种多样,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 旅游是人们利用余暇在异地获得的一次休闲体验 [21], 旅游的本质是非惯常环境下的体验 [22], 旅游本质是异地身心自由体验 [23]等㊂这些对旅游本质的认识尽管还存在差异,但都涉及了客观世界的两个基本属性(时间:非必要的生产生活时间;空间:非常住地的空间)以及旅游本质的核心(旅游消费者的主观体验)㊂在认识论方面,研究者普遍认为旅游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部分,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㊁能够摆脱自然的约束后满足精神需求的活动;旅游实践的不断发展推动着旅游需求和旅游业的不断创新发展;对旅游的认识来自人们亲身参与旅游实践活动,或101吴琳等:基于系统论的旅游知识体系构建通过观察㊁调研㊁访谈他人的旅游实践活动而获得㊂旅游知识能够指导人们从事旅游消费和旅游生产等实践活动㊂在价值论方面,旅游作为一项客观存在,能够满足不同主体的效益,如能够满足经济㊁社会和环境的效益,并体现不同的价值㊂在经济方面,旅游是经济循环㊁国际贸易和社会财富再分配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促进社会财富在不同区域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流动,既可以产生促进就业㊁经济结构调整㊁增加外汇收入等正面作用,又可能带来通货膨胀㊁两极分化等负面作用[24];在社会方面,旅游促进了不同文化㊁不同价值观的人群之间的交流,并推动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既能够促进文化的保护㊁传承,也能够促进文化的融合㊁创新[25];在环境方面,旅游既能够带来对环境的破坏,也能够提高人们对环境的重视和保护[26]㊂(2)旅游基础科学知识旅游基础科学知识主要是揭示旅游发展变化规律的理论和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旅游的起源㊁发展演化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旅游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形成这种规律的原因㊂旅游起源问题是学界广泛探讨的旅游基础科学命题之一㊂从时空客观表现形式上看,旅游作为一种异地性的行为,与远古人类的迁徙活动㊁人类社会的贸易商旅活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从主观体验的角度看,旅游带来主观层面的愉悦享受,与宴饮聚会㊁公共祭祀㊁丰收庆典等娱乐性活动具有一致性㊂在旅游的发展演化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方面,旅游活动参与者从达官贵人㊁士人商旅向普通民众演化;旅游需求从满足感官需求(观光旅游)向满足身心需求(休闲度假旅游㊁文化旅游)转变,从非必要需求向人民高质量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转变[27];旅游资源从注重景观价值㊁文化价值向注重市场价值㊁生态价值㊁社会价值等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从单一旅游业向全域旅游转变[28]㊂旅游也遵循季节性㊁地域性等与时间㊁空间有关的普遍性的规律[29],这些规律既体现在中国旅游资源分布方面[30],也体现在旅游需求[31]和旅游者行为[32]方面㊂(3)旅游实践应用知识旅游实践应用知识指导人们在具体的旅游服务㊁旅游生产等管理㊁生产实践过程中运用所掌握的技术㊁手段和方法㊂在旅游管理过程中,研究者多借鉴地理学㊁经济学㊁管理学㊁心理学㊁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旅游的基础理论和方法[33],用于旅游目的地管理㊁旅游行业管理和旅游企业管理等㊂如在旅游目的管理方面,借鉴地理学理论和方法,从 核心-边缘理论 衍生出 环城游憩带理论 [34];借鉴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从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衍生出 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 [35];借鉴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从 生态容量理论 衍生出 旅游地容量理论 等㊂这些理论和方法在旅游实践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解决了众多旅游实践问题㊂在旅游生产中,结合不同的旅游实践岗位来进行细分,如导游服务岗位要掌握游览路线设计的方法㊁控制游览节奏的技术以及所讲解的景区景点的知识[36]等;餐饮服务工作岗位要掌握推荐菜品的方法㊁合理摆台的技术等[37];住宿接待工作岗位要掌握安排客房的方法㊁推荐客房的技术等[38];旅游规划开发岗位要掌握旅游资源调查和分类的方法㊁旅游空间组织的方法[39]㊂4结论随着旅游实践的不断发展,旅游的外延及内涵在不断丰富拓展,旅游与其他社会实201旅游论坛2021年第14卷第2期践活动也在不断地交叉融合㊂伴随着旅游实践的发展,旅游知识体系也在不断地丰富完善,并与其他学科知识不断交叉融合,旅游知识体系的构建已经不仅仅是旅游理论研究的问题,更涉及旅游的学科体系和学科地位㊂但遗憾的是,由于旅游活动的综合性以及旅游生产实践与其他生产实践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的共性,再加上关于旅游知识的研究起步较晚,构成旅游知识的各分支知识多数已经被纳入其他知识体系的范畴,如关于旅游者行为方面的知识被纳入心理学㊁社会学等知识体系,关于旅游资源方面的知识被纳入地理学㊁民俗学㊁历史学等知识体系,关于旅游企业生产经营的知识被纳入工商管理知识体系,关于旅游经济运行的知识被纳入应用经济学的知识体系㊂因此旅游作为一个随着人类社会高质量发展而出现的较新的领域,难以成为一个逻辑严密的研究对象体系,尤其是在技术科学理论层面的研究缺失,没有形成旅游知识研究所特有的应用理论和技术方法[40],这与旅游生产实践的突飞猛进极不相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的学科地位㊂希望本文的尝试能够引发旅游研究者对旅游知识体系的深入思考,推动旅游知识体系的完善和旅游学科地位的提升㊂参考文献[1] N E I L L.T h e f r a m e w o r k o f t o u r i s m:t o w a r d s a d e f i n i-t i o n o f t o u r i s m,t o u r i s t,a n d t h e t o u r i s t i n d u s t r y[J].A n n a l s o f t o u r i s m r e s e a r c h,1979,6(4):390-407.[2] C O L E S T,HA L L C M,D U V A L D T.T o u r i s m a n dp o s t-d i s c i p l i n a r y e n q u i r y[J].C u r r e n t i s s u e s i n t o u r i s m,2006,9(4-5):293-319.[3]余构雄,戴光全.基于‘旅游学刊“关键词计量分析的旅游学科创新力及知识体系构建[J].旅游学刊,2017, 32(1):99-110.[4] E R I C L,N O E L S.T o u r i s m r e s e a r c h:b u i l d i n g f r o mo t h e r d i s c i p l i n e s[J].T o u r i s m r e c r e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2015,40(1):48-58.[5]曹诗图.试论旅游学科的构建[J].旅游论坛,2008(4):1-5.[6]保继刚,赖坤.旅游管理学科内涵及其升级必要性[J].旅游学刊,2016,31(10):14-16.[7]张敏,李胡蓉,阳小水.国际旅游知识体系研究:主题㊁趋势和框架 基于11本国际权威期刊2005-2014年的样本分析[J].旅游学刊,2017,32(8):104-115.[8]董晓莉,吴必虎,钟栎娜.基于‘旅游学刊“关键词分析的中国旅游研究知识体系解析[J].旅游学刊,2011, 26(8):26-31.[9]姜勇彪,郭福生.‘旅游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与教育[C]//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3届年会暨二连恐龙地质公园建设与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2009-09,中国内蒙古二连浩特: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25-29.[10]杨结.大学本科酒店管理专业知识体系构建与课程设置(上)[N].中国旅游报,2019-05-01(4). [11]王京平.刍议导游文化知识体系[J].职教论坛,2008(14):49-52.[12]马鹏,王天佑.本科生知识㊁能力㊁素质培养结构体系探析 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6):39-40.[13]郑坚强,黄耀丽,李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知识体系构建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9(9):387-388.[14]达恩顿.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M].吕建忠,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15]陈声柏. 洪范九畴 的思维方式 从 范畴 的角度看[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1):13-16.[16]吕秀萍.中国最早图书分类法起源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24(1):104-105.[17]陈洪澜.论知识分类的十大方式[J].科学学研究,2007,25(1):26-31.[18]矫煜煜.试论知识和信息的关系 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报告的相关论述谈起[J].情报杂志,2003(8):10-11.[19]钱学森.现代科学的结构 再论科学技术体系学[J].哲学研究,1982(3):19-22.[20]邓勇勇.旅游本质的探讨 回顾㊁共识与展望[J].旅游学刊,2019,34(4):132-142.[21]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22]张凌云.旅游学研究的新框架:对非惯常环境下消费者行为和现象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8,23(10):12-16.[23]曹诗图,曹国新,邓苏.对旅游本质的哲学辨析[J].旅301吴琳等:基于系统论的旅游知识体系构建。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旅游专业是培养旅游管理、旅游经营和旅游服务等方面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专业。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专业的培养任务日益重大。

而如何建设一套符合旅游行业需求的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成为当前旅游专业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主要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应该明确旅游专业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旅游专业学生在毕业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旅游专业的核心素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旅游商业素养,即学生应具备旅游商业知识、市场营销能力和商业运作能力。

第二,旅游管理素养,即学生应具备旅游规划、组织、领导和协调能力,能够管理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

旅游服务素养,即学生应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沟通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四,旅游文化素养,即学生应具备旅游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第五,创新创业素养,即学生应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能够在旅游行业中创造价值。

基于旅游专业的核心素养,可以建设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包括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

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语言、数学、计算机和英语等方面的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做好铺垫。

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旅游管理、旅游经济、市场营销、旅游规划和旅游服务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实习和实训等内容,通过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在教学方法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应采用以案例教学、项目实训和模拟营业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旅游行业的实际情况,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项目实训可以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旅游项目的策划和实施中,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模拟营业可以让学生模拟旅游企业的运营,培养他们的商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还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旅游学科发展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docx

旅游学科发展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docx

旅游学科发展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旅游学科发展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近年来,旅游业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对旅游管理专业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旅游学科的发展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旨在探讨旅游学科发展的现状以及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一、旅游学科发展的现状随着全球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学科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旅游学科包括旅游管理、旅游规划与设计、旅游文化与遗产等方向。

这些学科的发展是基于旅游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对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旅游学科不仅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知识,还需要深入了解旅游市场、消费者行为以及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内容。

在旅游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理论研究的支持,还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

很多高校和研究机构也开始注重旅游实践和实习的教育环节,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是确保学生全面掌握旅游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关键。

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旅游行业概论:介绍旅游行业的发展历程、发展趋势以及全球范围内的旅游资源。

2. 旅游管理理论:包括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企业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经济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3. 旅游目的地管理:介绍旅游目的地的规划、运营和管理,包括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旅游产品设计与销售、旅游企业的营销与管理等内容。

4. 旅游文化与遗产保护:探讨旅游与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介绍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和实践,以及旅游对文化遗产的影响与保护。

5. 旅游法律与政策:介绍旅游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包括旅游合同法、旅游安全管理法等,以及政府在旅游发展中的角色和职责。

6. 旅游企业实践:通过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旅游企业的运营和管理中,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推进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措施为了推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可以被考虑:1. 与旅游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加强校企合作,提供实践机会。

基于旅游业发展变迁的旅游学科知识体系建设

基于旅游业发展变迁的旅游学科知识体系建设
收 稿 日期 : 0 0— 2—1 ; 订 日期 : 0 0— 6— 2 21 0 1修 2 1 0 0
基 金项 目: 海市教委 20 上 0 9年度重点课 程《 旅游规 划与开发》 沪教委 高[ 09 4 ( 2 0 )2号) 作者简介 : 黄郁成 (9 3一) 男, 16 , 上海对外 贸易学院会展 与旅游 学院副院长 , 教授 , 主要研 究方 向
领域 , 并适 应这 种环境 。 _ ”, 旅游 教育 与旅游 行业 的发展 息 息相 关 。 中 国旅 游 业 的职 能 在不 到 3 0年 的发 展进 程 中 , 已经 经历 了从创 汇到经 济增 长点 、 到 民生工 程和 国家 战 略性 产业 的根 再 本性 转变 。 因此 , 结 3 总 0多 年来 中国旅 游 行业 的发 展经 验 , 源 头上 梳 理 中外 从 旅游 业发 展 的路径 , 分析 “ 游 ” 旅 的构成 , 探讨 旅 游 学科 的核 心知 识 体 系 , 建 立 旅 是
黄 郁 成
( 海对 外 贸易 学 院会 展 与 旅 游 学 院 , 海 2 12 ) 上 上 0 6 0

要 : 本 文通 过对旅 游服 务起 源的追 溯 , 证 了旅 游业是 为人 们 出行提 供 论
服 务 的一种 商业模 式 ; 通过 对这 种 商业模 式的 解剖 , 总结 了旅 游 学科 赖 以成 立 的理
21 0 0年 6月




Jn 2 0 u ., 01
Vo . 4,No 3 12 .
第2 卷第3 4 期
口 皿噩墨要匝囝
中 图分 类 号 F5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5 5 2 1 )一0 9 06— 7 ( 00 3—0 8 0 0 5— 7

旅游学科发展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旅游学科发展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旅游学科发展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旅游学科的发展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旅游需求的增加,旅游学科逐渐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学科之一。

旅游学科的发展不仅是应对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需求变化,同时也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来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与旅游管理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它包括旅游管理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景区管理、旅游文化、旅游法律等,这些课程内容涵盖了旅游行业的各个相关领域,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旅游行业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旅游学科的发展还离不开与旅游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实践课程建设。

旅游实践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旅游管理知识和技能的重要环节,它包括实地考察、旅游规划与开发项目实践、旅游景区实习、旅游企业实习等。

通过实践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到旅游行业的实际工作中,了解旅游行业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技巧,并培养解决旅游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旅游学科的发展还需要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旅游学科与其他领域的学科相互渗透和发展。

例如,旅游学科与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可以推动旅游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更加全面和深入,为培养高质量的旅游管理人才提供更加坚实的学科基础和综合素质。

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还需要充分考虑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变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旅游行业也在不断发生着变革。

因此,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

旅游学科的发展还需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与交流。

旅游行业是服务性行业,行业企业的需求和实践经验对旅游学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旅游学科需要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和资源共享,共同推动旅游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发展研究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发展研究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发展研究1. 引言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已经成为很多学生的热门选择。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发展非常关键,它不仅影响着培养出的旅游管理人才的质量,也对旅游行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发展进行研究,探讨其重要性及应用方法。

2.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性旅游业是一个多元化、复杂且快速变化的行业,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是确保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

首先,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有助于培养旅游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

旅游管理人才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基础和职业能力,包括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酒店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建设完善的课程体系,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的知识,提高其综合素质。

其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有助于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求。

旅游业是一个快速变化的行业,不断涌现出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通过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将新兴的旅游业态、新技术应用等内容纳入课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适应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

最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对提升旅游行业整体素质和形象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可以提高旅游行业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这有助于提升旅游行业的整体素质,塑造良好的行业形象,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

3.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方法(1)需求分析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根据行业发展的需求进行需求分析。

这包括对当前旅游业态、新技术应用、法律法规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了解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并据此调整课程设置和内容。

(2)课程设计在进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时,需要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

首先,确定核心课程,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必须修习的基础课程,如管理学、市场营销、酒店管理等。

其次,结合行业需求和学生的兴趣特长,设立专业选修课程,如旅游策划与营销、旅游地理、旅游项目管理等,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浅谈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浅谈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浅谈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和方法。

首先介绍背景和研究意义,指出文旅融合对课程体系的影响。

随后分析课程体系构建的需求,并提出原则和方法。

重点探讨跨学科合作与课程创新的重要性,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实际效果。

最后总结关键要点,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不断优化提供指导。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培养更适应当前文旅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文旅融合、课程体系构建、跨学科合作、课程创新、案例分析、发展趋势。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文旅融合已成为时代潮流。

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部分,高职旅游管理课程体系需要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

传统的旅游管理教育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单一的管理技能已经无法满足行业的发展需求。

当前,文旅融合正成为旅游业的新动能,通过融合文化创意和旅游产业,可以创造出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迫在眉睫,需要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跨学科合作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更加注重与文化、艺术、设计等相关学科的融合,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只有紧跟时代潮流,不断进行创新和调整,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才能更好地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培养更具竞争力的专业人才。

1.2 研究意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文旅融合的发展,传统的旅游管理课程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于旅游人才的需求。

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成为当务之急。

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需要不断调整课程体系,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

这也意味着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与时俱进,紧跟行业发展的脚步。

构建符合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仅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还需要促进跨学科合作和课程创新。

浅谈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2)

浅谈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2)

浅谈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随着文旅融合的逐步深入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管理专业成为了几乎每个高职院校都设立的热门专业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至关重要,不仅要符合国家教育教学大纲的要求,还要紧跟行业发展变化,满足学生实践应用的需求。

以下是浅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几个方面。

一、基础课程的构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基础课程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是学生进入专业学习的基础和前置课程。

基础课程包括语言基础课、数学基础课、计算机基础课和经济管理基础课等。

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数学能力、计算机技能和经济管理基础知识,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重点。

二、专业课程的构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核心。

专业课程包括旅游管理学、酒店管理学、导游学、旅游市场营销学等方面的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应根据不同的岗位需求,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和专业模块,既突出专业特色,又能满足行业实践的需要。

三、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和实习环节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院校应该积极与当地的文化、旅游和酒店业结合,多组织实地调研、企业考察、实习实训等活动,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行业实际运作情况,并提升实践能力。

总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根据行业需求和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需求来合理设置。

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应注重引入时下最新的技术和理念,创造更加富有活力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打造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更好地适应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建设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高职教育的持续改革,高职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需要借助核心素养理念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设计和优化。

近年来,核心素养教育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这些素养不仅是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的重要基础。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讨在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基于核心素养的理念如何应用和实施,以及这种新的课程体系对学生的影响和效果。

通过研究,我们旨在深入了解高职旅游专业核心素养的概念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如何构建符合核心素养要求的课程体系框架。

我们也希望探讨课程设置与内容编排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以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最终,我们将评估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际效果,探讨这种课程体系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影响,并展望未来在高职旅游教育领域的发展方向和挑战。

通过这些研究目的,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和促进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进,为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提供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

1.3 意义和价值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其意义和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通过设置符合核心素养要求的课程,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具备面对未来就业挑战的能力。

核心素养课程的设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通过将核心素养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可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成就感。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高职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将有助于培养更加全面、专业和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专业人才。

本文将从核心素养的概念和高职旅游专业的特点出发,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建设思路和方法。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和重要性核心素养是指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它包括了基础学科知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等方面。

在高职旅游专业中,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具备英语能力、跨文化交流和沟通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等素养。

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培养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至关重要。

二、高职旅游专业的特点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主要来自中等职业学校或独立招生,入学基础较为薄弱,对于旅游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掌握程度有限。

高职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职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就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当注重以下几点:一是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二是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三是注重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通过课程设置和实训环节,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意识。

1. 突出核心素质的培养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突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

这需要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将核心素养贯穿于整个专业课程之中。

将跨文化交流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核心素质纳入到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

2. 实践性课程设置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来自中等职业学校,需要更多的实践性课程和实习实训经验。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制定一套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核心素养、高职旅游专业现状和课程体系建设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构建一套适合现代旅游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

一、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期间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这些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包括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能力等。

在旅游专业中,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需要掌握旅游行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旅游目的地的景点介绍、文化历史、导游服务技巧、旅游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2. 跨学科能力:学生需要具备不同学科的综合能力,比如地理、历史、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介绍旅游目的地的各种信息。

3. 创新精神: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需要新的理念和创新的服务方式。

学生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能力,能够针对旅游市场需求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4. 团队合作能力:旅游业是一个团队合作性很强的行业,学生需要具备团队合作的能力,能够与同事、导游、游客等各方面的人合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二、高职旅游专业现状目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各校的课程体系存在较大差异。

一些学校的旅游专业课程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有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过于零散,缺少系统性和针对性,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一些学校的旅游专业教学资源跟不上行业发展的步伐,教材陈旧,教学设备缺乏更新,导致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与实际工作需求不相符。

三、课程体系建设1. 从核心素养出发设计课程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时,首先要明确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课程设置的出发点。

针对旅游专业的核心素养要求,可以设计包括导游专业知识与技能、旅游目的地概况介绍、旅游企业管理、跨学科实践等方面的课程,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

培养旅游从业者的旅游学科知识和专业素养

培养旅游从业者的旅游学科知识和专业素养

培养旅游从业者的旅游学科知识和专业素养旅游行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与之相关的职业机会也日益增多。

为了适应这个行业的发展需求,培养旅游从业者的旅游学科知识和专业素养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旅游从业者的旅游学科知识和专业素养。

1. 旅游学科知识的重要性旅游学科知识是旅游从业者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掌握旅游学科知识可以帮助从业者更好地了解旅游行业的背景和发展动态,为从业者提供行业洞察力。

此外,旅游学科知识还包括旅游地理、旅游规划、旅游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使从业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旅游相关的问题和挑战。

2. 培养旅游学科知识的方法2.1 专业课程培训通过参加旅游相关的专业培训课程,旅游从业者可以系统学习旅游学科知识。

这些课程通常由旅游专业的教育机构或培训机构提供,内容涵盖旅游行业的各个方面,如旅游管理、旅游营销、旅游规划等。

参加这些课程有助于从业者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旅游知识体系,并且能够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案例分析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学术研究和论文发表学术研究是培养旅游学科知识的重要环节。

从业者可以参与相关的学术研究项目,积累研究经验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

同时,通过撰写论文并发表在相关学术期刊上,旅游从业者不仅可以推动旅游学科的发展,还能够展示自己在旅游学科领域的专业素养和研究成果。

3. 专业素养的培养专业素养是指旅游从业者在专业领域内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这些素养包括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等。

培养专业素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3.1 实践经验和培训通过实践经验和培训,旅游从业者可以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与不同的人群合作和交流,从业者可以学会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情况,并且能够通过团队合作解决问题。

3.2 专业交流和学习参与专业交流和学习活动是培养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从业者可以通过参加旅游行业的会议和研讨会,与其他同行进行交流和学习。

旅游经济知识:基于旅游业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旅游经济知识:基于旅游业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旅游经济知识:基于旅游业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旅游业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重要产业,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作用。

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建立和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基础设施体系是指旅游业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住宿、餐饮、娱乐、文化等设施的提供,它directly影响了旅游业的质量和效益。

本文将从基础设施体系在旅游业中的重要性、发展现状、建设对旅游产业的促进作用和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发展旅游经济。

一、基础设施体系在旅游业中的重要性基础设施体系是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旅游业中,基础设施体系不仅影响着旅游业的规模和质量,而且影响着旅游业的社会经济效益。

由于旅游业具有“流动性”的特点,旅游者需要不断地换乘不同的交通工具,到达不同的目的地,切实感受旅游地区所提供的各种资源。

这要求基础设施体系仅仅是大规模、全方位、高效率、高品质的。

主要可以概括为:1.交通运输:公路、铁路、航空、海运等交通运输设施,保障旅游者的交通和出行,更好地连接游客和旅游区域。

2.旅游住宿:旅游住宿设施稳定和可靠,旅游业的品质和信誉水平可以向着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

3.旅游娱乐:为旅游娱乐行业提供各种服务设施,为旅游者提供精华和完整的旅游度假娱乐内容和体验。

4.文化设施:为旅游者提供中西文化体验的各种文化活动、展览、博物馆以及文化古迹、旅游目的地的保护和管理。

基础设施体系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先决条件,一方面是保障旅游业高速稳健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也是保障直接与旅游业相联系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前途。

二、基础设施体系在旅游业中的发展现状在我国,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可以说是十分重视。

在过去的十年里,许多城市逐步完善和拓展了旅游基础设施。

但是,总体上仍存在以下问题:1.差异化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对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产生差异。

一些旅游资源地区由于地方政府和旅游业主体相互脱节,导致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设置上的不足,失去了旅游客流和经济效益上的优势。

产教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

产教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

产教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应该首先考虑行业需求,根据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制定目标和方向。

在制定课程体系时,应该注意课程的系统性、适应性和针对性。

系统性是指课程设置要符合旅游产业的全过程,具有清晰的层次和目标,适应性是指要能够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市场的实际需求,针对性则是针对不同岗位、不同职业需求,提供不同层次和类型的课程。

最终构建出一个具有完整课程体系,包括导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个层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应该注重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为了使毕业生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能力,课程体系应该充分考虑实践环节的设置,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

例如,在导论阶段就可以设置一些典型的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使学生了解旅游行业的基本情况和主要问题,从而建立起对旅游行业的认识和兴趣。

在基础课程阶段,可以设置一些基础实践课程,如旅游资源评估、旅游市场调研、旅游企业管理等课程,通过模拟实战和实地实践,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和工具,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在专业课程阶段,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专业方向,采取不同的实践教学方式。

对于旅游酒店管理方向的学生,应该设置一些实战型的课程,如酒店运营管理、餐饮服务管理等课程,通过实地实践和模拟演练,让学生具备管理酒店的实践经验和能力。

对于旅游景区管理方向的学生,应该设置一些实地考察和调研课程,如景区规划与设计、景区开发与经营等课程,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景区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策略。

总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应该紧跟时代发展和产业变化,充分考虑行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将产教融合理念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适应市场和行业发展需求的能力和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于未来的职业发展。

全域旅游背景下陕西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及优化

全域旅游背景下陕西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及优化

全域旅游背景下陕西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及优化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全域旅游发展趋势。

有必要对陕西省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和优化,以适应全域旅游的需求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本文将通过对全域旅游概念的解析、陕西省旅游管理专业现状的分析,以及课程体系构建和优化措施的探讨,探讨如何更好地培养具有全域旅游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字数:238】1.2 研究意义旅游管理专业是当前高校中备受青睐的热门专业之一,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全域旅游概念的逐渐深入人心,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显得格外重要。

对于陕西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及优化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研究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可以更好地满足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可能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人才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对课程进行优化,以培养更符合时代潮流和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竞争力。

通过精心设计和调整课程体系,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工作需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从而提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研究陕西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及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不仅可以促进旅游教育的发展,也可以为我国旅游业的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本研究对于指导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深入了解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本研究将结合陕西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现状情况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学校、学生、教师以及行业需求的具体情况,为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优化提供实践支撑。

旅游学科发展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旅游学科发展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旅游学科发展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旅游学科发展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如今,高校教学改革开展的如火如荼,坚持教学课程的完善建立,组织科学的教学活动,对充实教学内容,培养高素质人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其他专业不同,旅游专业是动态化学科,不似数学、物理等学科有固定的公式定理,它自身就时常发展,与市场的结合和百姓的诉求联系十分紧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以及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热点区域、热点国家都会发生更改,而如何建立系统教学的方法,对教师而言具有不小的挑战。

以往的旅游管理教学较为忽视管理,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教学多集中在某个知识领域,违背了动态化的原则。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高校有关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必须不断创新形式体系与基本框架,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学科发展之路。

1 旅游学科发展旅游研究的普及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正是由于改革开放政策和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旅游热在中国悄然兴起,并带动了研究领域的腾飞。

但是因为研究资料、文献较少,在实际探究中也偏向理论内容,导致有关该专业的探讨缺乏科学性,学科建设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

旅游研究的发展和学科的兴起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有关旅游学科发展的研究基本上都集中在政策方面,在专业理论和学科建设上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有关旅游能否成为专业学科的争论也开始兴起。

进入20世纪90年代,旅游学科被发展为了独立的科目,不再是工商管理科学下设的科目,而是置身于高等教育和科研之列。

然后进入21世纪,旅游学科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态势,学科被置于社会科学的领域,并衍生出了旅游心理学、旅游法等专业性极强的学科,随后在旅游基础理论下还分支性的设置了旅游经济学理论、旅游社会学理论、旅游人类学理论、旅游管理学理论以及旅游环境与生态学理论,这五类学科都体现了旅游作为研究发展对象呈现出了的发展特点和自身的规律。

2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基于文中的论述,能够清楚地看到在改革开放以后,旅游在经济发展带动下出现的新的发展方向。

全域旅游背景下陕西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及优化

全域旅游背景下陕西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及优化

全域旅游背景下陕西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及优化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全域旅游概念的兴起,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培养也日益受到重视。

陕西省作为中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

而当下,陕西省各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需要加强课程建设和优化,以适应全域旅游发展的需要。

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和优化不仅需要符合全域旅游的发展趋势,还需考虑当地旅游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

因此,对陕西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全域旅游背景下,针对陕西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优化问题,以期为提升专业教育质量、满足旅游业发展需求提供参考和建议。

在这一背景下,本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1.2 研究意义旅游管理专业在全域旅游背景下的发展意义是多方面的。

随着全域旅游的兴起,对于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优化,则能够更好地培养适应全域旅游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为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对陕西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构建和优化,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

优化课程体系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更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研究陕西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优化,不仅有助于提高当地旅游管理教育的水平和质量,还可以为其他地区的高校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全国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提升。

研究陕西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价值。

1.3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陕西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及优化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陕西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为课程体系的优化提供依据和方向;2. 研究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探讨如何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课程设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 探讨构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原则和思路,以及优化课程体系的路径和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和实践能力;4. 通过案例分析,总结成功的课程构建和优化经验,为其他高职院校提供借鉴和参考;5. 通过对陕西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启示,深入探讨全域旅游发展的借鉴意义,为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浅谈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1000字(2)

浅谈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1000字(2)

浅谈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随着文旅融合发展的推进,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所改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首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该注重营销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旅游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市场对于营销和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学生应该学习相关的课程,如市
场营销、创新管理、品牌管理、服务营销等,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其次,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该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

旅游服务业是一个面向人民群众的行业,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

学生应该学习相关的课程,如职业道德、礼仪礼节、公共关系等,以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第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该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

旅游管理行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学生需要在学院或者实习单位实践业务操作。

学生应该学习相关的实践
性课程,如旅游企业管理实践、旅游策划与设计实践等,以提高工作技能和实践经验。

最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该注重人才的多元化培养。

旅游管理行业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具备管理和操作技能的人才,还需要具备文化、历史、艺术等多元化知识背
景的人才。

学生应该学习相关的课程,如文化与旅游、历史与人文、艺术管理等,以
提高自身的知识背景和素养水平。

综上所述,针对文旅融合的背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应根据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整,注重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的贯穿,培养具备多元化
知识和能力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旅游业发展变迁的旅游学科知识体系
建设
摘要:本文通过对旅游服务起源的追溯,论证了旅游业是为人们出行提供服务的一种商业模式;通过对这种商业模式的解剖,总结了旅游学科赖以成立的理论基础,旅游学科知识体系与行业发展变化的关系,从而梳理出旅游课程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旅游学科;学生培养;商务模式;课程建设
1引论
中国的旅游高等教育经历了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最初几年的快速发展后,近年来伴随着中国旅游业的日益成熟和壮大却反而停滞不前了,甚至出现了衰落的迹象。

旅游专业似乎也比较尴尬,本科毕业生虽然就业率很高,但行业内就业率并不高。

另一方面,国内的旅游行业管理者对旅游业的自身认识也有待提高,他们在用人方面存有一定偏见,甚至提出宁要旅游大专、中专、高职毕业的学生,也不要旅游本科生,更不需要研究生。

很多用人单位认为,旅游行业只需要懂得基本待人接物礼仪、会干粗活的农民工就
行,而似乎只有导游和厨师才需要一些专业技能。

随着旅游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完善,随着教育部实施学科目录管理,旅游学科被划入工商管理学科门类之后,不少学校按照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在“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下,按照管理学的要求设计课程内容,此时的旅游学科则又出现了边缘化迹象。

对于旅游学科的学科属性问题,南开大学王健认为,“旅游学要建立起独立的旅游学科,而要证明具有这种学科资格,就必须能够提出具有方法论内涵的旅游学基础理论体系。

旅游学科的理论体系由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应用理论3个层级构成。

”谢彦君把旅游学科归属于交叉学科,但他认为,当前的旅游研究“对旅游的理解被局限为一种企业和行业活动;旅游学术积累所形成的知识框架的主体是管理学知识。

”吴必虎、邢珏珏在研究旅游学学科体系分类的基础上绘制了旅游学学科树,希望构筑起旅游学科的知识和研究体系;但其学科树的构成也与众多学科相交。

由于未能在学科属性上达成共识,因此旅游高等教育在课程设计、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等方面,争议也较多,基本的观点在于,要从旅游行业的发展需要来设计培养方案,但由于各地旅游业发展背景和方式有所不同,旅游高等教育因此也应有自己的特点。

保继刚认为,抓好就业才能提升旅游学科地位。

何建民阐述了国际上旅游管理教育与学科建设分
类:一是侧重于理论的研究与教学,以美国大学为主;二是侧重于实务的研究与教学,以欧洲大学为主。

吴旭云等分析了上海旅游人才需求状况后指出,上海旅游行业急需“旅游高端人才,一线应用技能型人才,新兴旅游业态专业人才”等3类人才。

上海各旅游高校专业设置单一,对新兴旅游业态关注不够。

在人才培养方面出现两极化现象:旅游本科生主要向管理干部培养方式靠拢,旅游大专类则向技校看齐。

世界旅游组织则干脆把旅游高等教育与素质教育挂钩,认为,旅游专业教育和训练是为了提升客户满意度,提高旅游业竞争力。

关于教育和训练的区别,zais指出,“训练是一种改变人们职业行为的技术手段;教育则是开拓人类环境的知识领域,并适应这种环境。


旅游教育与旅游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中国旅游业的职能在不到30年的发展进程中,已经经历了从创汇到经济增长点、再到民生工程和国家战略性产业的根本性转变。

因此,总结30多年来中国旅游行业的发展经验,从源头上梳理中外旅游业发展的路径,分析“旅游”的构成,探讨旅游学科的核心知识体系,是建立旅游学科基本理论与教育模式、完善旅游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

2从旅游业发展的起点分析“旅游”
2.1托马斯・库克的“旅行商务模式”
今天我们研究的“旅游业”,起源于英国人托马斯・库克的活动。

托马斯・库克的时代正是英国处在工业革命的时代,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革命,更重要的是人类生活方式的革命。

伴随着工业化到来的是城市化,人类从自然经济时代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从农业生产方式进入工业(商业)生产方式,从乡村生活进入城市生活。

对于乡村生活方式而言,人们的工作场所与生活场所相接近,区域间人员鲜有往来。

而城市生活方式则不同,人们的工作场所与生活场所相隔离,人们的生存必须依赖于物质的充分流动(即市场的存在),这也导致了社会成员之间必然出现大规模的跨区域移动。

也正是因为有大规模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广泛移动,才会使得旅游具有一个“产业”的规模。

因此,旅游业是伴随着人类从乡村时代进入城市时代而出现的,也必然伴随着城市化的成长而成长。

城市经济越发达,物质转移越充分,人员移动也越频繁,旅游业的规模就越大。

因此可以说,工业革命为旅游业的诞生从市场上和技术上奠定了基础。

一是市场基础,它是由城市化的人口聚集带来的,人口聚集规模越大,旅游市场基础越大;工商业发达导致人员交流,工商业越发达,旅游业规模就越大。

二是技术基础,规模化交通运输技术和电报电话的信息交流技术的持续改善,也将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托马斯・库克是19世纪英国的出版商人,由于对当时酗酒问题的关注,托马斯・库克经常参与反酗酒集会。

当时反酗酒的主体是英国家庭妇女。

为让妇女们参加各种禁酒集会,托马斯・库克组织了大批妇女从一个城市前往另一个城市的旅行,因而使得托马斯・库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旅游业。

托马斯・库克所从事的工作有3项比较典型:一是组织禁酒大会的旅行,二是开创参与伦敦和巴黎世博会的服务,三是为英国政府组织军队的后勤保障。

这3项活动说明,出门旅行的目的并没有成为限定“旅游”的构成要件。

托马斯・库克对旅游业的最大贡献并不是创立了旅行社,而是开创了一种新的经营模式,可以把这种经营模式称之为“旅行商务模式”(Tourism Business Model),其属性是:①以旅行为边界的产业组织方法;②以人际服务为核心;③旅行目的是产品类别,旅途服务是产品基础。

今天旅游业态变化较大,经营手法有了重大改进,服务的技术也有了空前的提高,但是托马斯・库克开创的旅游经营模式的基本属性并没有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而有实质性的改变。

因此,旅游学科的研究对象实际上还是“旅行商务模式”。

2.2中国的“旅游业”特指“观光旅游”
中国之所以一直到今天还是使用“旅游”而不是“旅行”这个词,主要因为中国早期的旅游产业完全是建立在观光需求的基础上。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左的思潮禁锢,人们还一直把旅游当成是“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但为了满足经济建设急需外汇,而采取了大力发展国际入境旅游的对策。

由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发展落后,入境商务(公务)客人很少,观光旅游几乎成了中国旅游业唯一的产品,而“观光业”也很大程度上成为旅游业的代名词。

因此,习惯上我国通常将基于“观光目的”的“旅行”来涵盖“旅游”。

于是在中文语境中,无论是在业界、学界或者是在管理层,对于“旅游”的理解通常有了约定俗成的含义,那就是特指以“观光”活动为目的的旅行活动。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