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新业态的行业创新思考
旅游行业的发展前景展望
旅游行业的发展前景展望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行业作为重要的经济支柱,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本文将对旅游行业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探讨其关键驱动因素以及预期的发展趋势。
一、旅游市场需求的增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休闲观念的转变,旅游需求不断增加。
不仅国内旅游市场规模逐年扩大,出境旅游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
据预测,未来几年内,全球旅游人数将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
这无疑给旅游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
二、旅游产品的创新与升级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旅游产品的创新与升级势在必行。
传统的旅游线路已不能满足游客对独特、个性化体验的追求。
因此,旅游行业需要通过挖掘深度游、主题游等新的旅游方式,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产品。
三、科技驱动的改革与创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为旅游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旅游企业能够更好地了解消费者需求,进行市场预测和定位,并提供更个性化、便捷的服务。
例如,移动支付的普及使得旅游消费更加便捷,而在线旅游平台的兴起则为游客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和选择。
四、旅游业态的多元化发展未来旅游行业将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旅游景区将逐渐向文化、体验、探索型旅游升级,提供更具个性化和互动性的内容。
同时,生态旅游、健康养生旅游等新兴旅游业态也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
多元化的发展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更多选择,也为旅游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五、环境保护的重视与呼吁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旅游行业也在积极响应环保倡议。
更多的旅游企业开始注重可持续发展,将生态保护纳入其发展战略。
此举不仅有助于旅游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也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旅游环境和体验。
六、国际旅游合作与交流的拓展随着全球化发展的推进,旅游行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变得愈发密切。
各国旅游机构纷纷加强合作,通过共同开展旅游宣传推广、旅游产品联合开发等方式,共同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
这不仅有助于推动旅游市场的开放和包容,也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选择。
文旅融合背景下打造沉浸式文化馆的探索与思考——以厦门市文化馆为例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各类文化和旅游产业逐渐成熟,大批具有创意和特色的文化业态积极涌现,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态。
新兴产业所带来的别样体验感,刺激着人们文化需求不断更新升级,提出更高的要求,人们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体验,而是愈发注重内容创新、质感体验和情感共鸣。
现下文旅行业最热的高频词便是“沉浸式”。
沉浸式即通过空间造境的形式,将体验者思绪抽离实体空间,带入所营造的特定情境中,为体验者创造出身临其境的感觉,引起情感互通或思维认同。
沉浸式强调的是体验,而文化馆作为提供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场所,其最终目的也是提升进馆群众的体验感和获得感,两者不谋而合。
各类沉浸式文化街区、沉浸式文艺剧场及沉浸式展览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获得了社会各界极大的关注和好评。
这些成功的沉浸式文化体验案例,为文化馆事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本文将以厦门市文化馆为例,浅析在文化场馆中增加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和空间,探索打造沉浸式文化馆的可行性,进一步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一、文旅融合背景下,沉浸式文化馆的发展趋势随着数字化时代飞速发展,在文旅融合和“互联网+”双向加持下,以沉浸式体验为主流的业态文化开始盛行。
国家也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相关产业进一步发展。
政策落地开花,各省市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层出不穷,十分出圈。
这俨然为文化馆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所以,打造沉浸式文化馆是大势所趋。
(一)政策扶持,孕育沉浸式文化迅速生根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发展工作,为了契合时代潮流,更好地迎合大众文化需求,2020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发展沉浸式产业”。
2021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8部委联合出台的《加快培育新型消费的实施方案》,再次提出“加快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发展演播、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
2021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鼓励定制、体验、智能、互动等消费新模式发展,打造沉浸式旅游体文旅融合背景下打造沉浸式文化馆的探索与思考林 欣——以厦门市文化馆为例QUNWEN TIANDI验新场景。
旅游业态创新与旅游产品差异化
旅游业态创新与旅游产品差异化随着全球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业态创新和旅游产品差异化成为了旅游行业的关键词。
旅游业态创新是指通过引入新的理念、技术和模式,改变传统旅游业的发展方式和经营模式,以提供更具吸引力和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而旅游产品差异化则是指通过创新设计、独特的体验和个性化服务,使旅游产品与众不同,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和偏好。
旅游业态创新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术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正在深刻改变旅游业的发展格局。
例如,通过互联网平台,游客可以随时随地在线预订机票、酒店和旅游产品,大大提高了旅游的便捷性和效率。
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旅游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游客的需求和偏好,精准推荐旅游产品,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为旅游业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例如机器人导游、智能语音助手等,为游客带来全新的旅游体验。
除了技术创新,旅游业态创新还包括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
产品创新是指通过设计独特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对于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例如,一些主题公园通过打造独特的场景和故事,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
另外,一些旅游企业也开始注重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以传统文化元素为主题,打造独特的旅游体验,吸引更多游客。
模式创新则是指通过改变旅游业的经营模式和合作方式,提供更加便捷和个性化的旅游服务。
例如,一些旅游企业通过与当地居民合作,推出民宿、农家乐等特色住宿服务,让游客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体验当地生活。
旅游产品差异化是旅游业态创新的重要体现。
旅游产品差异化是指通过独特的设计、创新的体验和个性化的服务,使旅游产品与众不同,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和兴趣。
旅游产品差异化的核心是提供独特的价值和体验。
例如,一些旅游景区通过打造独特的景点和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另外,一些旅游企业通过提供个性化的旅游服务,满足游客的特殊需求,赢得了游客的好评和口碑。
此外,旅游产品差异化还可以通过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来实现。
关于加快石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加快石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唐海纵观近年来石门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对比周边县市,尤其是与之有着相似地貌风光、民俗风情、文化背景乃至历史渊源的湘西州、张家界,已经明显落于下风。
如何盘活资源、振兴跨越,实现三产经济的腾飞,实现富民强县的大突破,是我们需要思考并努力前进的方向。
一、文化旅游资源概览石门县位居神秘的北纬30度一线,其自然地理、文化地理、经济地理位置处于大湘西旅游圈、大三峡旅游圈、洞庭湖旅游圈以及楚文化旅游圈、巴文化旅游圈多重交汇点,是湖南西北部旅游的交通端口,是长江三峡与张家界的最近连接点,是华北、西北、东北地区游客和华东、华南、西南地区部分游客从陆路进入张家界的必经之地。
这里有着丰富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青山、绿水,歌舞、民俗,古韵、传奇”描绘出了一条融聚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历史人文三大元素相互点染的景观大道。
1、山水资源。
石门县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境内壶瓶山傲立西北,皂角湖绵延百里,蒙泉湖千岛竞秀。
一山二水不仅勾勒出了石门“弯把葫芦”的版图轮廓,更是写就了一副山水相依的壮丽画卷。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壶瓶山距石门县城100余公里,主峰海拔2098.7米,被称为湖南屋脊,区内保存有大量的古老珍稀濒危物种近百种,壶瓶山也因此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华中地区弥足珍贵的物种基因库”、“欧亚大陆同纬度带中物种谱系最完整的一块宝地”、“植物王国”、“天然动物园”、“地质环境演变的教科书”。
依托丰富的物种资源,壶瓶山成为人们神往的生态旅游首选。
目前,该景区已开发神景寨度假村、象鼻子沟原始生态游、石碾子沟原始生态游、湖南屋脊峡谷生态漂、鱼洞探险游、“泰和合”茶庄及老街土家民俗风情游、壶瓶山观日出等旅游项目,被列为湖南十大山岳景观旅游区之一,年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
皂市水库位于皂市镇,距县城19公里,建成于2008年,是国家大(I)型水库,总库容14.4亿m3,水库水面65平方公里,岛屿和半岛100多个,已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建议近年来,文旅融合已逐渐成为中国旅游业的重要发展趋势。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不仅扩大了旅游市场规模,也促进了文化传承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趋势下,如何发挥文旅融合的优势,推动旅游业的创新发展一直是各方关注的话题。
首先,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管理。
政府应该针对文旅融合实施相应的政策措施,推进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保护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并规范文旅产品的开发和管理。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大重点投资力度,建设成为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文旅项目,推进旅游与文化、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其次,需要推进旅游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实现旅游体验的数字化、智能化和个性化,在产品设计、服务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推动旅游与互联网、文化、娱乐产业深度融合,带动旅游业的创新和变革。
最后,需要注重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
文化与旅游的结合,除了传统的文物保护和展示,还应该将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体验中,拓宽旅游产品的形式和内容。
例如,打造主题公园、文化村落、文化艺术节等文旅产品,让旅游者不仅可以领略当地的自然风光,更可深度体验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从而增强旅游体验的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文旅融合发展是推动旅游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领域,需要以政策引导和管理、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和文化产业深度融合为切入点,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文旅融合的逐渐发展,旅游业的模式也在不断变革。
传统的旅游模式依赖于景区、酒店等传统的旅游资源,但如今越来越多的新型旅游业态涌现,如住宿分享、民宿等,这些新型旅游业态为文旅融合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数字化、智能化正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随着智能终端和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旅游业态迅速涌现,如智慧旅游、在线旅游等。
通过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旅游资源的精准定位、游客目的地选择、票务预订、导游服务等多个环节的服务模式升级,体现出更加丰富、智能化、便捷的游客体验。
2024年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会心得体会范文(3篇)
2024年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会心得体会范文尊敬的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很荣幸能够参加2024年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会。
在这次会议中,我对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政策和案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获得了一些心得和体会,今天我就与大家分享。
首先,我认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
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人们对旅游和文化消费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能够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提升旅游体验的深度和广度,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同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还能够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推动城市和地区的综合发展。
其次,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需要政策支持。
政府在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会议中,我了解到了国家对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包括提供财政补贴、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产业金融支持等方面。
这些政策的出台,将为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支持,激发了相关企业和机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有力推动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
再次,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需要企业合作和创新。
会议中,我了解到了一些成功的文旅产业融合案例,其中不乏企业间的合作和创新。
例如,某旅游公司和某文化公司合作打造了一场沉浸式文化体验展览,通过结合文化元素和旅游资源,将传统文化以新的形式呈现给游客,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和好评。
这些案例表明,只有不同企业之间的协作和创新,才能够实现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
最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加强人才培养。
会议中,专家们都强调了人才是文旅产业发展的关键。
随着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推进,需要更多具备文创能力、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因此,政府、高校和企业要加强人才培养和交流,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培养更多的专业化和复合型文旅人才,为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将充分运用会议中学到的知识和案例,加强与相关企业和机构的沟通和合作,助力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
旅游新业态存在问题及建议
旅游新业态存在问题及建议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旅游行业也在不断创新和变革,涌现出许多新业态。
这些新业态为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行业的发展。
然而,在新业态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深入剖析旅游新业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新业态概述旅游新业态是指在传统旅游业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等手段,形成的新型旅游业态。
这些新业态包括但不限于智慧旅游、定制旅游、体验旅游、共享旅游等。
它们以更加个性化、便捷化的服务满足了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推动了旅游业的升级转型。
三、旅游新业态存在的问题(一)监管缺失在新业态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相关监管政策和措施往往滞后于市场变化,导致一些新业态领域出现监管空白。
例如,一些在线旅游平台存在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问题,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这些问题往往难以得到及时解决。
(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由于新业态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服务质量往往参差不齐。
一些新业态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忽视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导致消费者投诉不断。
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声誉和长期发展,也对整个新业态领域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技术安全问题突出智慧旅游等新业态高度依赖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
然而,随着网络安全风险的增加,一些新业态企业的技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例如,用户数据泄露、网络攻击等事件时有发生,给企业的正常运营和用户的信息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四)人才短缺新业态的发展需要大量具备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的人才。
然而,当前旅游行业的人才结构仍以传统业态为主,缺乏适应新业态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业态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
四、针对存在问题的建议(一)加强监管力度政府应加强对旅游新业态的监管力度,及时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同时,建立健全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形成合力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浅析高质量发展县域文化旅游产业的路径思考——以武城县为例
浅析高质量发展县域文化旅游产业的路径思考——以武城县为例摘要:近年来国内文化旅游热度影响力持续不减,文化旅游产业越来越成为一些地方的重要支柱性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新时代背景下,本文立足于现有县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概况环境,思考分析了县域文化旅游产业需要着力破解的难点瓶颈,力图探索县域文化旅游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可行性突破点,提出了武城县域应当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几点针对性思考建议。
关键词:县域;高质量发展;文化旅游;创新文化是旅游的内涵品质,旅游是文化的展现载体,文化旅游产品项目就是文化和旅游的有效市场业态和产业结晶。
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推进高质量发展县域文化旅游产业的实现路径,这需要着力破解制约县域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的难点瓶颈,也需要积极探索县域文化旅游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可行性突破点,因此提出高质量县域文化旅游产业的针对性思考建议和路径选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和营商环境需求。
一、挖掘提升文化内涵、前瞻规划设计1、挖掘提升文化内涵。
其实众多县域拥有丰富多彩、绚丽缤纷的文化旅游资源,这应当结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现实需求的侧重方面,有针对性地深入挖掘、提炼、凝结、策划各大文化内涵的本质内容、具体特征,打造属于县域独具特色魅力的文化旅游景区地理标志。
武城县拥有丰富的运河文化、孝德文化、工商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佛教文化、生态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可以说丰富阐发文化内涵有益于凸显文化旅游产业的文化品位,也有助于不断提升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助推打造全县域域文化旅游产业。
2、加强前瞻规划设计。
县域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上通过前瞻规划设计可以彰显文化旅游产业的魅力蓝图。
县域与县城区组合形成多个以人名地名或地理品牌命名的风景区、旅游带,逐渐构筑起文化旅游业态的产业集群核心区,最终形成满足有效需求和高质量发展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
武城县结合自身实际,以运河风情为品牌,以民俗文化为主题;以孝德文化为特色,形成各有龙头、互为支撑、重点突出、前景广阔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着力构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探索地方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
探索地方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作者:冯学钢来源:《人民论坛》2024年第07期【关键词】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文旅融合【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甘肃省旅游信息数据中心统计,2024年3月1日—23日,天水市累计接待游客299万人次。
继淄博和哈尔滨出圈后,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天水市因当地的麻辣烫在各大社交平台登上热搜榜。
2023年冬天,哈尔滨为全国乃至国际游客奉献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旅大戏,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门旅游目的地。
在“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下,哈尔滨创新文旅产业“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建设新机制,多部门协同全面“点燃”城市消费经济的一次地方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创新实践。
随着哈尔滨旅游爆火,各地文旅部门纷纷利用社交媒体“花式整活”。
河北、吉林文旅“听劝”式改名,河南、山西文旅深夜更新视频,内蒙古、重庆文旅请来明星代言……文旅部门卖力吆喝,热情展示大好河山、特色美食,内容更新频率之高、花样之多,让网友直呼“卷疯了”。
通过梳理各地文旅的有益经验,发现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做法:抢抓市场机遇,破立并举强内功;长期营销蓄力,抓住热点快速响应;文体商旅联动推陈出新,把“冷资源”做成“热产品”;全民营销热情服务,得年轻人者得天下;行业监管先行一步,不断改善营商环境。
地方资源与底蕴是文旅发展的“基线”,而跨界协同、精细服务等文化软实力可以拉高文旅经济发展的“上限”,给地方带来更多“高光时刻”。
事实上,文化和旅游要实现高质量融合发展,需要打开思路,在更广层面、更多触点上实现大融合。
一方面,需要加深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不仅要重视地方文化遗产的活化呈現与游客体验质量,而且要做好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正式制度等维度的展示与传播。
换言之,文化软实力和吸引力应该是全方位的,是地方从过去到现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积淀而成的魅力。
这种魅力既会通过主—客文化差异效应体现,也会通过增进信任等渠道带来经济收益。
另一方面,需要加深对旅游本质和功能的认识。
浅谈“新旅游时代”——西安曲江带来的启示
浅谈“新旅游时代”——西安曲江带来的启示浅谈“新旅游时代”——西安曲江带来的启示近日,收到了西安曲江文化产业发展中心给我寄来的一本书——《一座城市的文化穿越——西安曲江模式》。
该书以新鲜活泼的语言,记述了西安曲江开发建设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八年来的经历和成绩,给我们展示了敢于创新的曲江人如何以文化产业为核心,秉承大唐遗风、再现盛世曲江、建设和谐城市的宏大气魄。
曲江人的实践证明:规划梦想是可以写出来的,现实梦想只能是干出来的。
曲江人创造的曲江模式,有其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内容。
而从我的与业角度来说,一个比较重要的启示,是曲江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文化产业的兴起却极大地推劢了西安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
曲江把西安旅游产业带进了“新旅游时代”,使西安成为了“新旅游时代”的样板,曲江也就成了这个新旅游时代的典型。
“新旅游时代”的提法,是笔者在2007年宁波东钱湖的一次研讨会上首次提出的,是对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趋势的一种预测式推论。
这一提法提出后,受到了同行、与家、学者的关注,通过不同的方式不我探讨,也使我的最初提法得到了不断的充实和完善,现在,在曲江模式中得到印证。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旅游经过了30年的发展,已经走过了兴起、成长的旧旅游阶段,目前正处于由“旧旅游时代”向“新旅游时代”过渡的转型期。
所谓“旧旅游时代”,是指我国旅游发展的前期阶段,即以游览观光旅游为主体的旅游时代;“新旅游时代”,是指我国旅游发展的新阶段,即以休闲体验旅游为主体的旅游时代。
西安曲江的成功开发,使得西安成为最先跨入“新旅游时代”的样板城市。
“新旅游时代”不“旧旅游时代”不同,新旅游时代将会出现许多新变化,如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旅游产品的多样化、旅游线路的组合化、旅游服务的精细化、旅游产品的差异化、旅游管理的标准化、旅游内涵的文化化、旅游经济的产业化、旅游市场的国际化、旅游营销的品牌化。
我称之为:新旅游时代的“新十化”。
“旧旅游时代”不“新旅游时代”究竟存在哪些差异?首先,内涵方面有差异:“旧旅游时代”游览观光追求美好感观,“新旅游时代”休闲体验,追求美好意境。
临潼区旅游现状分析及思考
临潼区旅游现状分析及思考近年来,临潼区结合自身旅游资源特点,充分发挥历史悠久、人文自然资源雄厚等优势,以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契机,以加快发展大旅游产业为核心,充分利用多方资源增强自身旅游竞争力,实现了由小景点向大景区、小产业向大体系的转变,基本形成了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秦文化旅游区、唐文化旅游区、骊山风景名胜区四大核心区域的发展格局。
全区在发展旅游产业方面大步迈进,为优化全区经济产业格局、推动全区经济新的腾飞,探索了一条新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临潼区旅游资源状况临潼区地处西安以东约20里,南依秦岭,北面渭河,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神话、历史、爱情、政治相互交融,秦的雄厚与唐的大气相辅相成,形成了临潼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是世界名胜之地,中外游客旅游的首选。
临潼旅游资源丰富,“文物甲天下”,有量大、类多、质高、系统的特点。
区内共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57处,文物点达500余处。
其中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华清池为5A级旅游景区,骊山国家森林公园、丽山园为4A级旅游景区,A级以上旅游景点还有临潼博物馆、鸿门坂博物馆、扁鹊纪念馆等。
临潼区先后荣获“中国御温泉之都”“中国十佳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城区”“陕西省旅游强区”等荣誉称号。
随着临潼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业已在全区经济文化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全区支柱型产业。
二、临潼旅游发展现状近年来,临潼旅游产业呈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旅游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综合旅游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各项旅游产业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全区坚持文化先导、品牌塑造、生态优良、服务优质的旅游发展理念,围绕“秦风、唐韵、御温泉”三大旅游品牌,依托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唐华清宫、骊山自然生态与人文综合区、渭河亲水生态带四大旅游板块,大力发展历史人文旅游、自然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逐步形成了融合互补的旅游大格局。
三、临潼旅游业的主要特点1、旅游综合收入增速较快。
文旅融合与沉浸式文旅的六大新趋势
文旅融合与沉浸式文旅的六大新趋势过去十年来,文旅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无论是消费者行为、行业发展趋势、投资环境、业态等,都与过往有了很大差别。
这些趋势非常值得关注和思考。
作为曾经和未来最具发展潜力和龙头引领作用的产业之一,文旅行业的发展所呈现出的趋势和方向,也很值得其他行业借鉴。
因为文旅,尤其是文化,正在赋能其他行业。
01 趋势一: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成为文旅产业的核心诉求。
高质量发展的涵盖面很广,首先要解决内生增长问题,而不是靠项目投资拉动。
其次,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收入的持续性,项目可复制性,在没有增加大量投资的基础上,已有的每个产品都能够带来长效的收入。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与时俱进的表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从2019年开始,高质量发展成为各行各业的核心,包括区域政府和企业都高度关注IP、旅游产品、品牌对于周边行业的带动性,关注文化和旅游融合是否深入,能否持续提升全行业的服务与经营水平,提升旅游商品的附加价值,以及提升旅游产品的沉浸式体验性,确保文旅产品和项目的精品化,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旅游产品的沉浸式体验以文化为核心,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高质量融合发展是趋势之一。
文旅行业的边界正越来越模糊,外延在不断扩展。
旧厂房、老街道、废弃的矿坑,都在成为文旅项目;工厂、农村也在文旅化,变身工业旅游或乡村旅游……消费者对于文旅的定义被不断刷新,思维也在不断被颠覆。
例如博物馆、美术馆等过去少人问津的场所,现在也成为文旅消费的热门。
文旅,尤其文化也正在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
河南林州的石板岩镇因为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写生学生而成为国内知名的山地艺术度假目的地;河南因为河南卫视系列游节目的背书和推广,在国内文旅的地位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河南林州石板岩镇河南卫视出圈名作:《唐宫夜宴》02 趋势二:沉浸业态,新文旅赋能最近几年,国内文旅市场出现了较多新兴业态。
2024年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会心得体会模板(三篇)
2024年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会心得体会模板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就到了2024年,我有幸参加了2024年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会,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总结出2024年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会的心得体会。
首先,2024年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会通过深入讨论和交流,促进了不同地区和行业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借鉴。
与会者来自各个领域,既有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也有企业家、投资商等,代表了文旅产业及相关行业的各个方面。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对话,我深刻认识到文旅产业融合的重要性和发展潜力。
他们的成功经验和教训给我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激发了我对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兴趣和热情。
其次,2024年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会突出了资源整合和创新创造的重要性。
在文旅产业融合中,资源整合和创新创造是关键因素。
会上,与会者分享了各自行业的资源整合和创新创造的成功案例,比如将传统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线上线下融合等。
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创新的力量,而且也为我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的方向。
正如会上所强调的,只有实现资源整合和创新创造,文旅产业融合才能够真正发挥其综合效应,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再次,2024年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会强调了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政府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做好政策制定和落实,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服务。
会上,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就政府如何加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和支持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们强调要加强政策研究和规划,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加大对文旅产业的投资和支持力度;加强文旅产业的监管和引导,提升行业自律能力等。
这些观点对我深有启发,为我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最后,2024年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会强调了创新思维和合作共赢的理念。
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中,创新思维和合作共赢是非常重要的。
会上,与会者强调了不同行业之间的合作与共享,提出了一系列的合作模式和创新理念,比如文旅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文旅企业与传统产业的合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
推进中卫市全域旅游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推进中卫市全域旅游发展的思考与对策中卫市境内旅游资源富集独特,大漠黄河、高山绿洲神奇共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史前文化、边塞文化、游牧文化、回族风情交相辉映,发展全域旅游的优势十分明显,是国家旅游局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的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单位。
然而与发达省市的旅游产业相比较,我市旅游产业发展还相对滞后,在全国的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认清中卫旅游业发展现状,明了中卫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于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现状中卫市共有景区22家,其中3A级以上景区5家,沙坡头是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
2016年,全市共接待游客550万人次,同比增长27.9%;旅游收入42.3亿元,同比增长27.8%,连续六年保持了两位数快速增长,走出了一条以重点景区带动全域旅游发展的路子。
(一)抓规划,空间布局不断优化。
立足全市的资源优势,编制完成《中卫市全域旅游发展行动规划(2016—2018)》,明确了全域旅游发展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发展路径。
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工作的意见》《全域旅游创建工作推进方案》,把中卫作为一个大景区统筹规划布局,坚持沙坡头做片、中宁做线、海原和海兴开发区做点,积极构建“一核、两翼、三带、四区、六线、多节点”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二)抓项目,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坚持把旅游项目建设作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引擎,大力实施旅游项目带动战略,沙坡头旅游新镇投入运营,高庙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沙坡头景区提质扩容等项目加快推进。
新建成车门沟等景区4家,新改建城市旅游厕所65个。
2017年计划投资30亿元,重点实施沙坡头南岸半岛、腾格里金沙海景区沙漠度假及沙漠体育实训基地等26个项目。
(三)抓营销,品牌形象不断提升。
成立中卫市旅游营销中心,修订和完善《中卫旅行社奖励办法》。
先后在北京、西安等重点客源地开展旅游营销活动6次,成功举办大漠黄河国际旅游节和全国第二届全域旅游推进会等重要节事赛会12次。
旅游新趋势下酒店管理创新策略探究
旅游新趋势下酒店管理创新策略探究作者:李晓芸来源:《公关世界》2024年第16期摘要:近年来,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促使了居民消费升级以及诸多行业领域的发展,特别是国内旅游业基于旺盛的民众旅游需求和巨大的旅游浪潮,在当下的发展中已经创造了诸多新的旅游业发展和出游记录,这充分表明我国旅游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在新时期下旅游业这一综合性产业下属的各类产业环节,也都需要做到结合新时代旅游需求实现自身产业升级发展,其中处于旅游产业链核心地位的酒店业亟需做好营业优化和管理创新,保障酒店服务和管理工作能够满足旅游业新发展需求,基于此,本文就结合现有行业情况和相关文献资料,采取文献研究、数据分析等多样方法,针对旅游新趋势下的酒店管理创新进行研究,论述并总结具体的酒店管理创新策略,以期能够对现阶段酒店管理产生较好影响。
关键词:酒店管理;酒店经营;旅游业引言旅游业是一项社会综合性产业,其主要依托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多环节综合构成,当下国内旅游业发展迅速,各地方为促进地域经济发展实现产业升级,不断建设符合本地特色的旅游产业,因此我国旅游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基于民众消费升级和旅游支出扩大,市场份额不断增长,且基于国家政策引导和社会大众要求,当下的国内旅游业发展在质量和需求上也有更高的发展要求,因此总体而言我国旅游业正处于快速发展且激烈竞争的阶段,处于旅游产业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的任何一家企业,若想在新环境下分得一杯羹,就需要落实新的发展模式适应新的产业格局,对于酒店业来说更是如此,这关系着酒店企业的发展优势和可持续经营效益。
一、旅游新趋势的基本含义(一)旅游经济持续增长旅游新趋势首先表现为旅游经济的持续增长,2019年我国旅游业的经济增速已经显著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国内游和出境游均有稳步增长的态势,依照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旅游人数已达到了60.06亿人次,同比上年增长8.4%,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更是高达6.63万亿元,同比往年增长11%,旅游业对当年的GDP综合贡献达到了10.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5%。
旅游新业态有哪些
旅游新业态有哪些旅游新业态是指旅游围绕市场的发展和消费需求,与其他行业不断融合创造而产生的新的旅游产品及消费运营形式。
“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明确表示要实施“旅游+”战略,推动旅游与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拓展旅游发展新领域、新业态。
1、新业态:旅游+城镇化完善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支持大型旅游综合体、主题功能区、中央游憩区等建设。
发展城市绿道、骑行公园、慢行系统,拓展城市运动休闲空间。
加强规划引导和规范管理,推动主题公园创新发展。
建设一批旅游风情小镇和特色景观名镇。
2、新业态:旅游+新型工业化鼓励工业企业因地制宜发展工业旅游,促进转型升级。
支持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通过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助力城市转型发展。
推出一批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大力发展旅游用品、户外休闲用品、特色旅游商品制造业。
培育一批旅游装备制造业基地,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并按规定享受国家鼓励科技创新政策。
3、新业态:旅游+农业现代化加强规划引导,开展农业遗产普查与保护。
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发展田园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发展定制农业、会展农业和众筹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
推进现代农业庄园发展,开展农耕、采摘、饲养等农事活动,促进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农业附加值。
4、新业态:旅游+现代服务业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互融共荣,旅游服务业面临巨大发展机遇。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旅游、健康、养老、创意设计等生活和生产服务业。
”明确界定旅游业属于现代服务业,兼具生活服务业和生产服务业的双重属性,不但凸显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也是协调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的需要。
5、新业态:旅游+文化培育以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和实践活动为支撑的体验旅游、研学旅行和传统村落休闲旅游。
扶持旅游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数字文化产业相融合。
发展文化演艺旅游,推动旅游实景演出发展,打造传统节庆旅游品牌。
旅游行业的创新实践成功案例与启示
旅游行业的创新实践成功案例与启示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旅游行业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的旅游业态已经无法满足游客对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创新成为了推动旅游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介绍几个旅游行业创新实践的成功案例,并从中总结出启示。
一、在线旅游平台的崛起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线上旅游平台逐渐崭露头角。
以携程、去哪儿为代表的在线旅游平台通过整合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成功地解决了传统旅行社的痛点。
通过线上预订机票、酒店、景点门票等服务,游客可以快捷地筛选和比较不同产品,节约了时间和成本,享受到更多便利。
同时,在线旅游平台还通过用户评价和分享功能,提供了更加可靠的选择参考,增强了游客的满意度和信任感。
启示:旅行社和旅游从业者应积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变革,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提供更加便利、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二、旅游体验的个性化定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旅游有了更高的期望,他们追求与众不同的旅行体验。
在这种背景下,个性化定制的旅游产品逐渐崛起。
例如,长途旅行社推出了私人定制的旅游线路,根据游客的兴趣爱好和需求,量身打造独一无二的行程。
此外,一些旅游平台还提供特色主题旅游产品,如美食之旅、体验农耕文化等,满足不同游客的不同需求。
启示:旅游行业应从产品设计、服务环节入手,实现对旅游体验的个性化定制和差异化竞争,满足游客多元化的需求。
三、大数据在旅游行业的应用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为旅游行业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
通过收集和分析游客的数据,旅游从业者可以了解游客的偏好、行为和需求,进而精准推送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例如,根据游客的搜索和预订记录,旅游平台可以向他们推荐相关的旅游产品和景点,提高产品的匹配度和购买转化率。
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旅游行业还可以预测旅游热点和趋势,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
启示:旅游行业应积极探索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深入挖掘和利用游客数据,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精准的产品和服务。
文化和旅游部工作人员如何提高旅游业的创新能力
文化和旅游部工作人员如何提高旅游业的创新能力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旅游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对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作为文化和旅游部工作人员,如何提高旅游业的创新能力,成为关乎行业发展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提升旅游业的创新能力,进而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行业研究,把握市场需求作为文化和旅游部工作人员,提高旅游业的创新能力首先需要加强行业研究,深入了解市场需求。
可以通过盘点国内外旅游业的最新趋势、市场调研、分析消费者需求等方式,全面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动态。
同时,紧跟时代的步伐,关注旅游业的创新发展方向,例如智慧旅游、文化深度体验等,以及新兴的旅游业态,如农村旅游、乡村振兴等,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需求,提供符合消费者期望的创新产品和服务。
二、鼓励团队合作,促进创新思维的碰撞创新是多个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现,而团队合作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化和旅游部工作人员应该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交流,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促进创新思维的碰撞。
可以组织定期的团队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分享各自的经验和观点,激发创新的火花。
此外,还可以鼓励员工参与外部的创新交流活动,如行业论坛、研讨会等,与其他从业者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合作,从而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
三、建立创新激励机制,促进员工积极性在提高旅游业的创新能力过程中,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文化和旅游部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建立奖励机制,如专项奖金、晋升机会等,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此外,还可以设立创新项目基金,为员工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鼓励他们在旅游产品、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尝试。
通过这些激励措施,能够将员工的潜能和创造力充分释放出来,提高整个旅游业的创新能力。
四、加强合作交流,扩大创新影响力为了提高旅游业的创新能力,文化和旅游部工作人员还应加强与相关领域的合作交流,扩大创新影响力。
可以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旅游业的研究和创新项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新业态的行业创新思考许豫宏(顛峰旅游规划院)业态(type of operation)一词起源于日本,是流通企业经营形态的简称。
由于流通企业经常以业态变化为工具,参与市场竞争,因而业态竞争力是流通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之一。
在这里业态是指零售店向确定的顾客群提供确定的商品和服务的具体形态,是零售活动的具体形式。
通俗的讲,业态就是指零售店卖给谁、卖什么和如何卖的具体经营形式,目前零售业的业态主要有以下几种:百货店、超级市场、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仓储式商场、专业市场、专卖店、购物中心等。
旅游行业即有和流通行业相同的共性——面向广大消费者的服务性特征、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
同时又有旅游行业的自身特性——复合性强、关联程度高。
有专家统计,旅游涉及到的行业有300种之多,并且旅游业还不仅仅涉及到旅游产品本身,它还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同时旅游产品(业种)往往以不同的形式(业态)体现,例如会议产品,既有依托大城市的商务会议,也有依托城市周边的生态环境的休闲会议。
因此,所谓旅游业态,应当是涵盖旅游产品组织形式、运营模式、产品特色的一个综合概念。
简单地说,旅游企业的组织管理方式和经营方式呈现出某种的形态,也就是旅游业态。
根据零售业态的概念以及旅游业的特殊性,可以简单的归纳为:旅游业态是指旅游行(企)业以产品创新为竞争内容的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组织方式和经营形态的结合。
笔者认为,旅游行业的本质应该是为游客“创造愉悦”,旅游新业态即是根据时代的变化和时尚的变化,创造出能够满足游客心理、情感、审美享受的新产品,因此,旅游业态有传统与创新之区分,谈不上高级与低级之说,它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
旅游业态的创新就是要在围绕着旅游产品的生产、经营和流通等各环节上的具体方法和过程上创新。
我国旅游产业要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扩大规模和提升效益并重转变,由注重经济功能向发挥综合功能转变,旅游业态的创新是必由之路。
新业态的多样化是经济活跃、社会繁荣、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众多特色各异的旅游新业态的出现,不仅是当今旅游业发展成熟的一个标志,同时也必将在广度与深度上进一步推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
旅游产业发展促使新业态的风生水起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出游热情不断提高。
据国家旅游局报告显示,2007年我国国内居民出游总计达16.1亿人次,出游率为122.5%,其中城镇居民出游6.12亿人次,出游率高达到166.3%,农村居民出游为9.98亿人次,出游率为105.4%。
与此同时,中国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游客,2007年来华旅游入境人数达1.32亿人,同比增长5.55%。
中国继续保持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亚洲第一大出境旅游市场的地位。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中国将提前到2015年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接待国、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
届时,我国入境过夜旅游者将达到1亿人次,国内旅游将达到28亿人次,人均出游2次,出境旅游将达到1亿人次,三大市场游客总量达30亿人次左右。
在这一阶段中,人们的休闲度假旅游需求将快速增长,旅游业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明显增长,对相关行业的依托和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也更为突出。
中国旅游业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持续发展,已经完成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转变,现在正朝着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迈进。
旅游业逐渐成为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柱行业、主导行业。
同时,旅游消费呈现出动机更加多元化、出行方式更加多样化、出游时间更加分散化、投资主体更加多渠道的特点。
这些特点进一步催生着旅游新业态的不断涌现。
需求多样化拉动新业态的长驱直入自2007年国家假日制度调整后,引发了从专家学者到普通百姓的极大关注,充分说明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涵盖不同层面的广泛出游人群必然产生多种多样的需求,而旅游本身就是一个求新、求异的体验过程,旅游新业态的产生,实际上就是旅游行业不断研究游客新需求,不断开辟产品细分市场的过程。
例如,从大的层面看,当今旅游可分为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红色旅游、滨海旅游、温泉旅游、冰雪旅游、森林旅游、科技旅游、健康旅游等诸多体系,实际上上述体系还可以根据不同目标客户进一步细分为观光游、休闲度假游;面向青少年的修学游、科普游、校园游;以交通方式来分,有自驾车游、巴士游、火车专列游以及针对高端客户的房车游、包机游、正在升温的邮轮旅游;农家乐产品逐步细分为采摘、生态、养生;面向公务的会展旅游、商务旅游、奖励旅游等等。
在曼谷,有一家开展被医学界被称作“医疗旅游”的医院――康民医院(Bumrungrad Hospital),医术精湛的医生,优美的环境、顶级的医疗设备和相对低廉的费用对欧美发达国家患者构成了极大的吸引力。
据统计,在美国需要5万美元的费用,在这里大约仅需要6000美元。
这家医院承办的业务每年为来自190个国家超过120万名患者提供服务。
世界IT业巨头微软公司也与这家医院合作,成立开发健康护理软件的软件公司,正式进军健康护理业。
可见“医疗旅游”也将可能成为今后一个巨大的市场。
总之,需求的多样化不断催生旅游新业态的产生,反过来,不断创新的新业态又进一步刺激旅游需求的产生。
市场竞争催生新业态的领军地位旅游业相对来说技术壁垒较低,更容易陷入同质化的低层次竞争之中。
研究揭示,在大众旅游市场,主要产品越来越相似,游客更多的是基于交通便利性、低廉的价格来做出选择,全国范围的景区竞争日趋激烈,因此近年来旅游从业者借用流通企业的竞争工具不断创新经营方式和经营手段,以期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形成旅游新业态,进而开创一片蓝海。
以农家乐这种最适宜城市居民短距离度假产品为例,近年来各地纷纷开展农家乐旅游项目,使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但缺乏特色,形式单一,制约着产品的发展,城市中不同水平的消费者,往往有着不同的目的,简单的农家乐产品将难以满足需求。
针对这种情况,北京市旅游局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国际驿站、采摘篱园、乡村酒店、养生山吧、休闲农庄、生态渔村、山水人家、民族风苑”等8个乡村旅游新型业态的标准,成为全国首个地方标准。
北京市出台的八种“农家乐”标准基本囊括了目前京郊农家乐的各类形式,而且各区互有侧重、各有特点。
如朝阳区的代表性标准“国际驿站”,主要面向境外游客,介绍中国农村的风土人情;通州区的“休闲农庄”标准则包括了采摘、种植甚至收割等农事活动,对久居城市的游客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怀柔区的“采摘篱园”则通过两个满族乡镇向游客展示民族特色等。
以此提升郊区民俗游的规模和质量,抢占细分市场。
浙江省也积极应对节假日的调整和带薪休假制度的实行带来的游客新变化和出游新需求,在全省旅游工作会议上决定,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旅游产品将立足于大众旅游,以中高端旅游为突破点,发展一批浙江旅游特色产品,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出游需求。
加快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并开发温泉养生、高尔夫旅游等一批高端产品。
在大力发展休闲旅游、购物旅游、文化旅游、海洋旅游的同时,大力培植代表生产性服务业的新型旅游业态,如会展旅游、奖励旅游等,加强区域合作、启动沪苏浙九大精品旅游线,推出“世博之旅”精品旅游线等,着力打造一批有文化内涵和科技含量的旅游精品。
投资多元推进新业态的高速运营旅游行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最有利手段。
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蕴涵着极大的能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
截至到目前,全国已有27个省区市把旅游业确立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或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
各省区市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了对旅游业的组织领导和投入力度,广开融资渠道,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把目光投向了旅游业。
最近,我们在研究国内众多企业发展案例中发现,不论是传统工业企业(如山东南山集团)还是房地产企业(如华侨城集团、中坤集团)都将企业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指向了旅游业,由于这些企业并非传统旅游企业,因此他们更能够发挥自身的资金优势、营销优势,结合自身的行业特点,创新出旅游新业态。
华侨城集团选择了一条对环境、资源、生态充分保护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率先倡导“花园中建城市”、“规划就是财富”、“环境就是优势”等现代发展理念,形成了“以旅游主题地产为特色的成片综合开发和运营”模式。
南山集团旅游区为国家首批授予的AAAA级旅游景区之一,景区内有宗教文化园和中华历史文化园两个主题园区。
宗教文化园是以佛教为主,道教儒教为辅,浓缩三教文化精华建造而成的。
其中南山大佛高堪称目前世界第一铜铸坐佛。
南山国际高尔夫球会辖属两个俱乐部--南山国际高尔夫俱乐部和东海高尔夫俱乐部。
南山球会的所有球场,都结合了该区域天然景致,依山傍海而建,峰峦起伏,碧海蓝天,天然湖泊点缀其间,风景如画,令人怦然心动,犹如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中。
每一个球场都经由国内外著名设计师精心设计和高质量建造而成,不同的设计建造风格让人们倍感新奇和刺激。
豪华的五星级酒店、宽阔的海滨浴场和海上游艇乐园更使之成为集高尔夫、旅游、商务、娱乐、社交于一体的国际高尔夫休闲旅游胜地。
中坤投资集团则发挥地产和旅游业优势,着力建构坚实的以自有资源为主体的分时度假体系。
正着手在北京、黄山、新疆等地规划建设各拥有50万平方米(包括酒店、高尔夫球场、别墅和其他休闲娱乐设施等)的分时度假系统。
建成后,将成为中国最大的、资源自有的、自成一体的分时度假体系,并与国际分时度假体系接轨。
此外,在宁波旅游投资洽谈会上,旅游新业态正在成为旅游投资的新热点,展会首次专门设置了新业态馆,吸引了包括度假类、生态旅游类、新能源节能类等38家单位展出了其新业态产品。
并且针对新业态举办了“休闲度假产业对洽会”、“游艇产业对洽会”,同时还特别邀请国家环保总局等相关主管部门、海洋旅游、航空旅游等方面机构的专业人士参会,指导旅游新业态投资。
投资主体的多样化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许多产业在设计建设过程中即融入了旅游功能,例如,不少工业企业在厂房设计上预留的游览观光线路,一些重要的地标性建筑,在设计时就考虑了和当地配套设施一道打造成一个旅游区域。
一个突出的实例是2008年5月1日通车试运营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在设计之初就融入了景观设计的概念,设计师借助西湖苏堤“长虹卧波”的美学理念,兼顾杭州湾复杂的水文环境特点,并考虑行车时司机和乘客的心理因素,确定大桥平面为S形曲线,线形优美。
大桥中部偏南处有一个面积约1万平方米的海上平台,它将通过“桥上架桥”的方式与大桥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