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课程说明书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推荐文档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一、教学目标要求: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三、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挂图、小黑板等。
五、课时安排:12 课时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 页的例 1、例 2 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 题。
教学目标要求: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一、教学例11.出示例1 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2.引导:(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二、教学例21.出示例2 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2.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三、完成练一练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四、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一第1 题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
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 表示,也可以用y 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 的等式。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特别说明:本教案为2015年改版后最新苏教版教材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第一单元简易方程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蒜叶的生长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和与积的奇偶性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球的反弹高度第五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第六单元圆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八单元整理与复习第一单元课题:等式与方程第 1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能正确区分等式和方程。
2.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教学重点: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理解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教学准备:课件,天平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出示天平实物)谈话:这是天平,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它?师作简单介绍:天平可以称出物体的质量。
这是天平的左右两个盘,这是指针。
当天平的指针指着中间,表示天平左右两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也叫做天平平衡。
天平的哪一边下垂,就说明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多,反之,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就少。
2.揭题:今天我们利用天平来学习一些数学知识。
(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一页例1天平平衡的情境图,谈话:你能看图写出一个等式吗?学生思考后独立填写。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50+50=100。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指名学生口答:天平的一端放一个50克的鸡蛋和一个50克砝码,另一端放一个100克砝码,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来表示。
(2)教师小结:含有等号的式子叫做等式。
它表示等号两边的数值是相等的。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例2的四幅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填写。
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集体反馈。
教师板书:x+50>100 x+50=150x+50<200 2x=200教师小结:天平哪一边下垂,就说明那一边物体的质量大,另一边物体的质量就小;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WORD格式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缑氏镇中心小学WORD格式第一单元简易方程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五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
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二、教材分析: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接着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学生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
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方程的含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
四、教学目标要求: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五、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六、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挂图、小黑板等。
八、课时安排:12课时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十册课程说明书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课程说明书》班级:教师:学校:时间: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程说明书》课程名称:小学数学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教学材料: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课时数:63-82课时授课教师: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初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思想;经历探索和理解分数的意义、性质和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概念的扩展,理解运算的意义,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经历探索两个数(指非0自然数,下同)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及其求法的过程,进一步引发认识自然数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愿望。
(2)让学生在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和掌握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并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基本技能。
(3)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相关数据的过程,能看懂常见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交流;初步掌握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按要求完成相关的折线统计图。
2、数学思考(1)在认识等式、方程,探索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其价值,进一步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
(2)在认识公倍数、公因数,以及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中,能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合乎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3)在认识分数的意义,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能够主动进行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猜想和验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不断增强数感。
(4)在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锻炼形象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5)在学习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以及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培养统计能力。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2.化简下列各式 8 X÷8 X÷9×9 50+X-40 X-1.4+1
3.P6 第 7 题 教师引导学生列方程 4.p7 第 8 题解方程带“★”写出检验过程 X+0.7=14★ 0.9x=2.45★ 76+x=91 x÷9=90 ★ x-54=18★ 2.1x=0.84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 你有什么收获?学到哪些知识?在解方程时, 关键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六、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8
解:
X=5.7○□ X=□
解:x=4.8○□ x=□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使学生明白:根据等式的性 质。 小结:通过把解方程的过程补充完整,启发学生简化解方程的书写,提高解方程 的熟练程度。 二、指导练习 1.p7 第 9 题 学生独立完成 2.P7 第 11 题:pp 列方程求表中的未知数的值 学生看懂题意,列方程,解方程 3.P7 第 13 题 学生口答练习 4.出示小黑板 判断题 (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2)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3)解方程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 (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解决数学问题时,方程的用处大吗? 四、作业 1.P7 第 10 题 2.P7 第 12 板书设计: ) ) )
等式的性质与解方程练习题 12x=31.2 解:x=31.2÷12 X=2.6 9.6y=48 解:y=48÷9.6 y=5
5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 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 0 除外),所得结 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 5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P4 例 5 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X=20 3x 2x=20×2 3x÷3=60÷3
《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五年级下册总说明(苏教版)
《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五年级下册总说明《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五年级下册,是按照教育部2011年12月颁发的仪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机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于2013年4月经教育部审定通过,供五年级下学期教学使用。
为了帮助教师了解编写意图,组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下面就这一册教科书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科书的编写特点等几个主要问题,作简要说明,供教师教学时参考。
一 教学内容二 教学目标 通过本册内容的教学,要使学生达到以下要求: 1、知识技能方面。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会解一些简易方程,会列方程解答相关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思想;经历因数和倍数、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的认识过程,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加深对自然数的特征和相互关系的理解;经历探索和理解分数意义、性质以及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数概念的进一步扩展,丰富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
·了解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初步理解方程的含义;探索并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性质解一些简易方程(含一步计算的方程,以及形如ax b c ±=、ax bx c ±=、ax b c d ±⨯=的方程)。
·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特点和思考过程,会列学过的方程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
·探索并理解因数、倍数的含义,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不超过100)。
·探索并掌握2、5和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区分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会把合数分解质因数。
·探索并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会求10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最大公因数,会求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
·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联系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并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最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最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最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五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
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二.教材分析: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接着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学生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
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方程的含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
四.教学目标要求: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五.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六.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挂图.小黑板等。
八.课时安排:12课时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课程编制说明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课程编制说明本册教科书由方程、确定位置、公倍数和公因数、认识分数、找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统计,分数加法和减法,方程(二),圆,整理与复习等十一个单元组成。
有关各部分的教学内容、编写特点、教学要求和教学建议,在教参中已有比较详尽的阐述。
本册教材的特点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个理念、两个部分、三个重点、四个领域”。
“一个理念”是指本册教材所体现的新教学理念;“两个部分”是指本册教材可以分为新知识教学和已有知识整理复习两个部分;“三个重点”是指本册教材有“方程”、“公倍数公因数”、“总复习”三个重点单元;“四个领域”是指整理与复习单元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空间”、“统计与概率”、“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
下面逐一进行说明。
一、一个理念近年来,广大教师通过亲身实践和相互交流,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已经有了相当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本册教材的指导思想,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表述上,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
2、在教学方法的确定和运用上,着眼于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探索、推理验证、合作交流。
只有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教师才能充分认识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意图,摆正自己的位置,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把握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和重点。
二、两个部分本学期是小学的最后阶段,数学教学承担着两个基本任务:任务一:在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所规定的教学任务;任务二:引导学生对第一、二两个学段所学习的内容,进行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回顾与整理,实现从小学数学到中学数学的衔接与过渡,为第三学段(初中)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本册教材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任务一)包括方程、确定位置、公倍数和公因数、认识分数、找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统计,分数加法和减法,方程(二),圆,等十个单元;第二部分(任务二)包含“整理与复习”一个单元。
新苏教出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课程教案(全册)完整编辑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缑氏镇中心小学第一单元简易方程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五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
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二、教材分析: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接着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学生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
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方程的含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
四、教学目标要求: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五、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六、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挂图、小黑板等。
八、课时安排:12课时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Word版,118页)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蒜叶的生长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和与积的奇偶性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球的反弹高度第五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第六单元、圆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八单元、整理与复习第一单元课题:等式与方程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能正确区分等式和方程。
2.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教学重点: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理解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教学准备:课件,天平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出示天平实物)谈话:这是天平,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它?师作简单介绍:天平可以称出物体的质量。
这是天平的左右两个盘,这是指针。
当天平的指针指着中间,表示天平左右两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也叫做天平平衡。
天平的哪一边下垂,就说明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多,反之,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就少。
2.揭题:今天我们利用天平来学习一些数学知识。
(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一页例1天平平衡的情境图,谈话:你能看图写出一个等式吗?学生思考后独立填写。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50+50=100。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指名学生口答:天平的一端放一个50克的鸡蛋和一个50克砝码,另一端放一个100克砝码,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来表示。
(2)教师小结:含有等号的式子叫做等式。
它表示等号两边的数值是相等的。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例2的四幅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填写。
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集体反馈。
教师板书:x+50>100 x+50=150x+50<200 2x=200教师小结:天平哪一边下垂,就说明那一边物体的质量大,另一边物体的质量就小;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教学目标要求: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够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
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够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教学难点:学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挂图、小黑板等。
课时安排:12课时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要求: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学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一、教学例1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2.引导: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二、教学例21.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2.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三、完成练一练1.判断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四、巩固练1.完成练一第1题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
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 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最新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2017-2018年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方程》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
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本单元编排的一篇“你知道吗”简要介绍了我国古代就有方程的思想,并有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历史记载。
1从等式到方程,逐步构建新的数学知识。
方程是等式里的一类特殊对象,教材用属概念加种差的方式,按“等式+含有未知数→方程”的线索教学方程的意义。
(1)借助天平体会等式的含义。
(2)教学方程的意义,突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3)用方程表示直观情境里的相等关系。
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在过去的小学数学教材里,学生是应用四则计算的各部分关系解方程。
这样的思路只适宜解比较简单的方程,而且和中学教材不一致。
《标准》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中小学教学的衔接出发,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也要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因此,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1)在直观情境中,按“形象感受→抽象概括”的方式教学等式的性质。
(2)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解决的都是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其中大多数都是第一学段里没有出现的。
这些实际问题如果列算式解答,学生体会其中的数量关系有一定难度;如果用方程的知识解答,利用的是问题中最本质的数量关系,思路就顺畅得多。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找到问题里的等量关系。
列方程时的数量关系与列算式时明显不同。
列算式时的数量关系把已知和未知隔裂,已知条件作为一方,要求的问题为另一方,通过已知数量的运算得到未知数量。
(完整)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推荐文档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特别说明:本教案为2015年改版后最新苏教版教材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第一单元简易方程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蒜叶的生长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和与积的奇偶性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球的反弹高度第五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第六单元圆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八单元整理与复习第一单元课题:等式与方程第 1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能正确区分等式和方程。
2.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教学重点: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理解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教学准备:课件,天平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出示天平实物)谈话:这是天平,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它?师作简单介绍:天平可以称出物体的质量。
这是天平的左右两个盘,这是指针。
当天平的指针指着中间,表示天平左右两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也叫做天平平衡。
天平的哪一边下垂,就说明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多,反之,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就少。
2.揭题:今天我们利用天平来学习一些数学知识。
(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一页例1天平平衡的情境图,谈话:你能看图写出一个等式吗?学生思考后独立填写。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50+50=100。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指名学生口答:天平的一端放一个50克的鸡蛋和一个50克砝码,另一端放一个100克砝码,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来表示。
(2)教师小结:含有等号的式子叫做等式。
它表示等号两边的数值是相等的。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例2的四幅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填写。
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集体反馈。
教师板书: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方程的意义,知道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还知道了等式与方程的区别与联系。
五、课堂作业《补》第一单元课题: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第 1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在具体情境中,根据图意列出方程,能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课程说明书》班级:五年级(2)班教师:XXX学校:XXX中心学校时间:2013.03.01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课程说明书》课程名称:小学数学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教学材料: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课时数:63-86课时授课教师:XX适用年级:小学五年级下学期课程内容:1、“数与代数”领域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安排7个单元,分成五部分。
第一部分数的认识,有三个单元: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第四单元“认识分数”和第六单元“分数的基本性质”。
第二部分数的运算,是第八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
第三部分式与方程,是第一单元的“方程”;第四部分探索规律,是第五单元的“找规律”。
第五部分是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数的认识中,“公倍数和公因数”研究两个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的关系。
这一单元的要求与大纲的要求比做了调整。
第四单元和第六单元是有关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教学,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和(下册)已经初步认识把一个物体或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是分数。
同时,学生也认识了小数。
这两个单元将揭示分数的意义,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
公倍数和公因数的知识是对分数进行通分和约分的基础,因此教材在第三单元先教学“公倍数和公因数”。
数的运算中,学生在第一学段结合分数的初步认识,已经学习了计算分母小于10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本册教材在揭示分数的意义后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学生在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过程中,能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计算的过程又是分数基本性质的运用。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教学,能及时引导学生将整数加法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推广到分数加法中,发展迁移能力。
由于方程的教学安排在第一单元,在分数加法和减法单元中,也相机安排一些含有分数的方程。
第五单元的“找规律”教学简单图形平移后覆盖次数的规律。
由于学生对图形平移已有初步体验,也具有一定的探索规律的能力,因此安排这一内容是恰当的,能逐步提高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
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倒推(还原)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这对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是有价值的。
同时,能进一步增强学生运用策略分析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空间与图形”领域本册共安排2个单元,一个单元是图形的认识,即第十单元的“圆”;一个单元是图形与位置,即第二单元的“确定位置”。
对平面上常见的直线图形的认识经验将有助于学生对曲线图形的认识,这也是学生对平面图形认知结构的一次重要拓展。
本册教材的确定位置主要教学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在二年级(上册)已经教学了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确定具体情境中的位置,这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基础。
本单元的教学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3、统计与概率本册安排1个单元,是第七单元的“统计”。
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表示数据方式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有效地表示数据的能力。
最后1个单元安排“整理与复习”。
4、“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在本册教材中安排四次。
“数字与信息”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并会运用数表示事物,进行交流;“球的反弹高度”结合分数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实验记录数据,研究球的反弹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各中不同球的反弹高度是否相同。
“奇妙的图形密铺”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欣赏与设计的活动,初步认识图形能否密铺、怎样密铺。
“画出美丽的图案”则结合圆的认识,让学生用圆规画圆的方法画出美丽的图案。
这些实践与综合应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初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思想;经历探索和理解分数的意义、性质和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概念的扩展,理解运算的意义,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经历探索两个数(指非0自然数,下同)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及其求法的过程,进一步引发认识自然数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愿望。
(2)让学生在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和掌握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并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基本技能。
(3)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相关数据的过程,能看懂常见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交流;初步掌握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按要求完成相关的折线统计图。
2、数学思考(1)在认识等式、方程,探索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其价值,进一步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
(2)在认识公倍数、公因数,以及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中,能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合乎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3)在认识分数的意义,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能够主动进行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猜想和验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不断增强数感。
(4)在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锻炼形象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5)在学习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以及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培养统计能力。
3、解决问题(1)能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的方程、分数、数对、计算公式、统计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应用意识。
(2)在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体会其特点和价值。
(3)在用数对描述简单行走路线和简单的图形变换过程、用公式解决有关圆周长和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以及用调查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等活动中,进一步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4)能应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选择相应策略的能力。
4、情感与态度(1)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在探索数学知识、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不断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4)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逐步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5)通过阅读“你知道吗”以及参与“实践与综合应用”等活动,进一步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背景,体会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
教学的重难点:重点:1、培养学生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式、概念,并会运用。
3、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1、使学生正确理解一些知识的形成,牢固掌握公式和方法。
2、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措施1、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2、在学困生身上多下工夫,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表扬为主,多一些关爱。
3、坚持练习口算和计算题,提高计算能力。
4、对于应用题教给学生分析方法,培养思维能力。
5、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难,重点,夯实基础知识。
6、激发学习兴趣,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以基础知识切入口,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7、切实做好“培优补差”教育工作,特别关注后进生和优秀生,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
8、教学中要注意知识面的扩展,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
9、注意和学生家长联系,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
10、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不足,加以弥补知识缺陷。
11、培养学生合理运算的意识,并注意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体验计算教学的开放性。
12、加强验算检查,养成习惯的培养。
13、多看些与数学有关的书籍,向有经验的教师多请教,多沟通,找差距,补不足,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课程评价1、评价原则评价包括日常性、阶段性、总结性三种,以日常性评价为主。
日常性评价一般不采用考查或考试的方式,以定性(作业评语)为主。
考查或考试主要用于阶段性和总结性评价。
阶段性考查一般按每单元课程内容设计题目。
考查或考试采用百分制、等第制等定量评价方式。
2、评价方式定量评价-——主要采用日常性考查的形式,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检查、课下交流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定性评价——主要指“评语”,可以是口头评价、书面评价等等。
与此同时,把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以及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
终结性评价——主要指单元检测、期中检测、期末笔试检测,通常采用百分制。
过程性评价——学生自己设计单元知识要点,同时还精心为每一项作业设计了批改登记表,凡是作业过关者都可以在记载册中得到相应评价,每月进行一次统计表彰。
3、评价内容(1)、根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定量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从学习水平,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全面的评价,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课时安排全册教材安排了58课时的教学内容,整理与复习5课时,3单元的课时大致安排如下:一方程---------------------------------------------8课时二确定位置-----------------------------------------3课时三公倍数与公因数-----------------------------------6课时四认识分数----------------------------------------10课时五找规律-------------------------------------------2课时六分数的基本性质-----------------------------------9课时七统计---------------------------------------------2课时八分数加法和减法-----------------------------------5课时九解决问题的策略-----------------------------------3课时十圆---------------------------------------------10课时十一整理与复习--------------------------------------5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