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题答题格式大全

合集下载

语文题型答题模板

语文题型答题模板

语文题型答题模板一、现代文阅读理解1. 概括文章内容- 答题模板:谁(主要人物)+在什么情况下(时间、地点、背景等)+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比如说这篇文章啊,就是讲那个小明(主要人物),在暑假(时间)去乡下奶奶家(地点)的时候,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小鸟(做的事),然后经过他的细心照料,小鸟康复飞走了(结果)。

2. 赏析句子(从修辞角度)- 答题模板:这个句子运用了[具体修辞],比如“她的笑容像春天的花朵一样灿烂”,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把她的笑容(本体)比作春天的花朵(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她笑容的灿烂(表达效果),表达了作者对她的喜爱之情(情感)。

如果是拟人呢,像“风儿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庞”,把风儿当作人来写,赋予风儿“抚摸”这个人才有的动作,生动地写出了风儿轻柔的特点,也让句子充满了画面感。

3. 赏析句子(从描写角度)- 答题模板:这个句子运用了[描写方法,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要是动作描写的话,像“他猛地跳起来,伸手去抓那只蝴蝶”,通过“跳”“伸手抓”这些动作描写,准确生动地写出了他想要抓住蝴蝶的急切心理和敏捷的动作。

外貌描写呢,就像“她有着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通过描写她的头发和眼睛,勾勒出她的外貌特征,使读者能在脑海中想象出她的样子。

4. 理解句子含义- 答题模板:首先要从句子的字面意思去理解,然后再联系上下文和文章主旨。

比如说“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上有晴空”,字面意思就是风雨过后会有阳光,乌云之上是晴空。

但联系文章的话,如果文章是讲一个人经历挫折后获得成功,那这句话的含义就是在经历困难挫折(风雨、乌云)之后,总会迎来成功和希望(阳光、晴空)。

5. 分析人物形象- 答题模板:从人物的[具体事例]中可以看出他/她是一个[性格特点]的人。

例如,文中的小红在看到老人摔倒时,毫不犹豫地去扶老人起来,还送老人去医院,从这个事例就可以看出小红是一个善良、乐于助人的人。

语文阅读题答题模板全套

语文阅读题答题模板全套

语文阅读题答题模板全套一、理解主旨1. 问文章的主旨大意是什么?/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2. 这篇文章让你有何感悟?3. 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4. 分析文中作者的情感态度。

答题策略:1. 在分析文章主旨时,要紧扣文题,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抓住关键词语和中心句,梳理文章结构,合理归纳。

2. 按照题目要求,根据阅读理解合理筛选并概括重要信息。

3. 在归纳时要全面,不遗漏。

二、分析结构1.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段落大意。

2.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

3. 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4. 文章是怎样安排结构的?5. 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6. 文章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7. 文中使用了什么顺序?8. 文章为什么先写……后写……。

9. 如何理解文章的过渡段/过渡句?10. 文章的开头、结尾有什么特点?11. 文中的段落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12. 请从文中横线处(或其他地方)提取一个语意群,包括关键信息并进行解释。

答题策略:1. 根据题目的不同要求,结合文本材料,按照不同的阅读层次和角度进行梳理。

2. 明确结构上的作用和特点,根据上下文做出合理的推断和认识。

3. 注意文中的关联词、过渡句、总结句等关键信息,把握上下文之间的联系。

4. 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结构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归纳。

5. 在分析时要注意文章的文体特点,如议论文要注意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等。

6. 注意文章的写作顺序和段落之间的关系,以及段落内部的层次关系。

7. 答题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条理性。

三、把握文意1. 请解释文中某句话的意思。

2. 文章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请说说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3. 某句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表现主旨有何帮助?/是否为文章的点睛之笔?/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万能模板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万能模板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万能模板一、概括文章内容类(3题)题1:概括记叙文主要内容。

- 公式:谁 + 做什么 + 结果如何。

题2: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

- 公式:说明对象 + 特征。

题3:概括议论文主要内容。

- 公式:论点 + 论证过程概述。

二、分析人物形象类(3题)题4:分析记叙文人物形象(正面描写)- 公式:外貌描写(如有)+ 动作描写 + 语言描写 + 神态描写 + 心理描写(如有)得出人物性格特征。

题5:分析记叙文人物形象(侧面描写)- 公式:通过他人反应(侧面描写)+ 结合事件来分析人物形象。

题6: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综合描写)- 公式:综合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以及他人对人物的态度、人物所处环境等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 解析:从外貌描写“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可知他生活穷困潦倒;语言描写“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体现他的迂腐;他给孩子们分茴香豆的动作描写,又显示他善良的一面;他人对他的态度是嘲笑、戏弄,也反映出他在社会中的地位低下。

综合来看,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穷困潦倒、迂腐、善良但又被社会所不容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

三、理解词语含义类(3题)题7:理解文中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记叙文)- 公式:本义 + 文中联系上下文分析语境义。

题8:理解文中词语的指代义(说明文)- 公式:往前找,一般指代前面提到的相关事物或现象。

- 解析:在文中找到提到“这些自然现象”的句子,然后往前查找,会发现它指代的是“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题9:理解文中词语的深层含义(议论文)- 公式:结合文章论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社会背景等分析深层含义。

四、赏析句子类(4题)题10:赏析记叙文句子(从修辞角度)- 公式:修辞(判断)+ 修辞作用 + 写出了……(内容)+ 表达了……(情感)- 解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阅读是增长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一、问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章开头:①句子在文中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点出了……;②同时句子起到了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的作用;③句子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句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总领下文的……总结上文的……3、文末:句子起到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的作用,……(简单解释)二、问修辞手法的作用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三、要求对段意概括归纳回答要简洁,千万不要长篇大论没有重点!①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②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③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四、问插叙的作用先在原文中找到插叙的部分,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以及它和全文的联系。

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语文阅读理解 36个答题模板

语文阅读理解 36个答题模板

语文阅读理解36个答题模板1.文章开头的作用: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文章结尾的作用:深化主题、升华情感、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4.分析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描写来分析。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6.分析标题的作用: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作为文章线索、暗示文章主旨。

7.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联系上下文、分析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

8.理解句子的含义:联系上下文、分析句子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9.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

10.分析段落的作用:引起下文、承上启下、总结上文。

11.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等。

12.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3.分析文章的主旨:通过文章的内容、人物形象、情感表达等来分析。

14.分析文章的结构:总分结构、分总结构、总分总结构等。

15.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生动形象、简洁明了、富有感染力等。

16.分析文章的情感:作者的情感表达、文章的主题思想等。

17.分析文章的写作意图: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思想。

18.分析文章的文化背景:文章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等。

19.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文章的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结构布局等。

20.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作者通过文章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21.分析文章的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描写来分析。

22.分析文章的情节: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23.分析文章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对文章的作用。

24.分析文章的语言表达:用词、句式、修辞等方面的特点。

25.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悬念、伏笔、照应等写作技巧的运用。

26.分析文章的选材:选材的典型性、新颖性等方面的特点。

阅读答题模板

阅读答题模板

阅读答题模板一、阅读理解。

1. 文章主旨。

(1)文章主题是什么?(2)作者在文章中想要表达什么观点?2. 文章结构。

(1)文章分为几个部分?(2)每个部分讲述的内容是什么?3. 文章细节。

(1)文章中提到的重要细节有哪些?(2)这些细节对于理解整篇文章有何作用?4. 文章态度。

(1)作者对待所讨论的话题持什么态度?(2)作者的态度是如何体现在文章中的?5. 文章目的。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2)读完这篇文章后,读者能够获得什么样的启发或者思考?二、阅读答案。

1. 问题类型。

(1)文章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什么类型的?(2)这些问题是如何被提出来的?2. 答案定位。

(1)在文章中,作者是如何给出答案的?(2)答案出现在文章的哪个位置?3. 答案特征。

(1)答案的特征是什么?(2)答案是如何被论证或者解释的?4. 答案推断。

(1)有些答案是隐含在文章中的,读者需要通过推断来得出结论,这些答案是如何被推断出来的?(2)这些答案的推断过程是如何进行的?5. 答案验证。

(1)读者如何验证自己得出的答案是否正确?(2)作者在文章中是否给出了验证答案的方法或者依据?三、阅读技巧。

1. 阅读顺序。

(1)在做阅读理解题时,应该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阅读文章?(2)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顺序来阅读?2. 答题技巧。

(1)在解答问题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2)有哪些技巧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并且找到正确的答案?3. 注意事项。

(1)在做阅读理解题时,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2)如何避免在阅读理解题中犯一些常见的错误?四、阅读训练。

1. 阅读量。

(1)如何提高自己的阅读量?(2)阅读量的提高对于做阅读理解题有何帮助?2. 阅读速度。

(1)如何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2)阅读速度的提高对于做阅读理解题有何帮助?3. 阅读理解题。

(1)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应对阅读理解题?(2)如何在平时的学习中进行阅读训练?以上是阅读答题模板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阅读理解答题格式

阅读理解答题格式

阅读理解答题格式题型一、题型: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题型二、选择或概括文章的中心(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

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答:文章文的中心句(开头或结尾、标题)和自己的理解。

文章写人的主要是赞美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

文章写景主要赞美景的美丽可爱。

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

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就是中心句。

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题型三、理解句子的含义。

题型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

题型五、修辞手法、说明方法的作用【修辞手法:对比、比喻、拟人、夸张、反问、排比等】1、比喻: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_____比喻成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表达了作者_____之情。

2、比拟(拟人):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____以人的情感和动作, 把什么人格化了。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之情。

3、排比: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之情。

语调铿锵,句式整齐,增强语势,突出情感,增加表现力,使文章节奏感更强气势更强烈,强调(什么)内容或突出(什么)感情。

4、对比:___与___对比,强调了___,突出了___。

5、夸张: 强调/突出_______,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表达效果突出。

6、反问: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更有力地强调_____(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发人深省,语气更强烈,激发读者思考。

(完整word版)语文阅读理解答题万能公式

(完整word版)语文阅读理解答题万能公式

语文答题万能公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完整版大全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完整版大全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完整版大全在语文阅读理解中,掌握一定的答题模板可以帮助我们更系统、更高效地回答问题。

以下是一份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的完整版大全,供参考:1. 理解主旨大意:- 首先,快速浏览全文,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 其次,注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通常作者会在这些部分明确表达主旨。

- 最后,找出文章中的关键句和关键词,它们往往能够体现文章的核心观点。

2. 分析段落大意:- 阅读每个段落的首句和尾句,通常这些句子会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

- 识别段落中的过渡句,它们有助于理解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 总结每个段落的中心思想,这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

3. 理解词语含义:- 根据上下文推断词语的具体含义,注意词语在特定语境中可能具有的特殊含义。

- 考虑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有时作者会使用比喻或象征手法。

- 理解词语的修辞作用,如夸张、反讽等,这些修辞手法会影响词语的含义。

4. 理解句子含义:- 分析句子的结构,理解主谓宾等成分之间的关系。

- 注意句子中的修饰语和连词,它们会影响句子的意思。

- 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包括作者的情感态度和观点。

5. 分析写作手法:- 识别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分析其作用。

- 观察作者的叙述方式,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等,以及它们对文章的影响。

- 分析文章的布局结构,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等,以及它们如何服务于文章的主题。

6. 评价文章内容:- 评价文章的观点是否合理,论据是否充分。

-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式,如归纳、演绎等,以及它们的有效性。

- 评价文章的语言风格,如简洁、生动、幽默等,以及它们对读者的影响。

7. 联系实际,拓展思考:- 将文章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思考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 思考文章中的观点和信息如何影响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 拓展思考,探讨文章主题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和意义。

8. 总结全文:- 回顾文章的主旨大意,总结作者的主要观点。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格式模板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格式模板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环境描写作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1)反映(暗示)社会背景。

)渲染气氛。

(23)人物形象。

(。

4)人物心境(展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5)情节发展。

)深化作品主题。

6(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等。

2、某些情节的作用:(1)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34)照应前文。

()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5(6)刻画人物性格。

)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73、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1)内容上:揭示文章主旨;表明文章的中心。

2)结构上:①开头:统摄全文、铺垫伏笔、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②中间:过渡,承上启下。

③结尾:照应前文,点题,卒章显志。

)感情上: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3((4)表现手法上:修辞4、人称的作用:(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的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交流情感,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使抒发的感2(情更加强烈,可以造成拟人效果。

)第三人称:能比较客观的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3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15、分析人物形象:(1)点出人物的身份/地位。

)根据具体句子刻画性格。

(26、开头作用:(1)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概括小说主要事件。

2(3)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

(45)具有象征意义,如《药》。

(6)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

()寄托作者情感。

(7(8)展开情节,前后呼应(使情节完整紧凑)。

)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9(10)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11)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

(7、结尾(结局)作用:(1)情节角度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

②与前基调一致。

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文的内容/)主题角度2(。

语文阅读题万能答题公式

语文阅读题万能答题公式

语文阅读题万能答题公式一、记叙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顺叙:指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时间先后),如《皇帝的新装》。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插叙(追叙):在顺叙的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如《羚羊木雕》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把……起因或过程交代得更清楚。

三、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A、记叙: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B、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C、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D、议论: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E、说明: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

四、描写的种类及作用:1、人物描写外貌描写作用: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思想性格等。

神态描写作用:交代了人物的…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

动作描写作用: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语言描写作用: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心理描写作用: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2、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就是为了抒情烘托人物的…心情、预示人物的…命运、渲染…环境气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渲染…环境气氛。

语文阅读答题格式

语文阅读答题格式

语文阅读答题格式一、概括文章内容1. 记叙文2. 说明文- 一般是: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运用了啥说明方法(如果题目有要求的话)。

例如介绍大熊猫的说明文,就可以说“文章介绍了大熊猫(说明对象),它有黑白相间的毛色、爱吃竹子、动作憨态可掬等特征(说明对象的特征),文中运用了列数字(如果有提到大熊猫的体重、数量等数据)、打比方(如果把大熊猫比作什么可爱的东西)等说明方法(如果有要求提及)。

”二、赏析句子1. 从修辞角度- 如果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就说: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本体]比作[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本体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或者句子的作用]。

比如“月亮像个大圆盘挂在天上。

”就可以说“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比作大圆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又大又圆的特点。

”- 要是拟人句呢,就说: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事物]人的[动作、神态、情感等],生动地表现出[事物的特点或者作者的情感]。

例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可以回答“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草当作人来写,赋予小草‘偷偷地钻’这样人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小草破土而出的生机与活力。

”2. 从描写角度(人物描写或者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 如果是外貌描写,就说:这个句子是外貌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特征,像面容、衣着等],表现出[人物的身份、性格或者生活状态等]。

例如“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可以回答“这个句子是外貌描写,通过描写他满脸灰尘、衣服破烂且带血等外貌特征,表现出他经历了艰难困苦或者遭遇了危险。

”- 动作描写: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具体动作],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或者当时的心理状态]。

像“他双手捧着球,深吸一口气,然后踮起脚尖,用力一跃,把球投了出去。

”就可以说“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通过描写他捧球、吸气、踮脚、投球等动作,生动地表现出他对投球这件事的专注和努力。

语文阅读答题格式完整版

语文阅读答题格式完整版

一.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

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答题格式:强调了……加强语气6、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其他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1)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2)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3)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4)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5)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二、说明方法(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语言特征:生动(趣味性)、准确(科学性)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资料说明方法的作用:1、举例子:即以具体事物为例的方法。

(例如:“这种书目专门记录其专题或学科的文献。

如要查找中国古代文献,就要使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

”)答题格式:具体形象的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2、分类别:即对说明事物分门别类的方法。

(例如:“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叫自养,另一种叫异养。

”)答题格式: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3、打比方:即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语文阅读题答题格式

语文阅读题答题格式

语文阅读题答题格式一、现代文阅读1. 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 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

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 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比等。

语文阅读题答题公式

语文阅读题答题公式

语文阅读题答题公式一、概括文章内容。

1. 公式:- 记叙文:(时间 + 地点)+ 人物 + 事件(起因 + 发展 + 高潮+结局)。

- 说明文:说明对象 + 特征(多方面)+ 说明内容(如原理、用途等)。

- 议论文:论点(有时需概括)+ 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概括)+ 论证过程(简要概括)。

解析。

二、分析标题的作用。

2. 公式:- 记叙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揭示文章主旨;④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⑤有象征意义。

- 说明文:表明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引起读者兴趣。

- 议论文:点明论点;表明论题;吸引读者。

解析。

三、分析人物形象。

3. 公式:- 从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入手 + 人物所做的事 + 文中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

解析。

四、赏析句子(从修辞角度)4. 公式:- 修辞方法 + 修辞的作用 + 表达的情感(结合语境)。

- 比喻: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情感。

- 拟人:把……拟人化,赋予……以人的……(情感、动作、神态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情感。

- 排比:增强语势,强调了……(事物的多个特点或某种情感等),表达了……情感。

- 夸张: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情感。

- 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内容),表达了……情感。

- 设问: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强调了……(内容),表达了……情感。

解析。

五、赏析句子(从描写角度)5. 公式:- 描写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等)+ 描写的作用(如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 表达的情感。

解析。

六、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 公式:- 自然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④推动情节发展;⑤暗示社会环境。

-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风俗习惯等);烘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④揭示主题。

语文阅读题答题格式

语文阅读题答题格式

语文阅读题答题格式1、揣摩词句含义①“所要理解的词语”本来的意思是指……,在文中表面上是指……,层次上是指……。

②因为……,所以说……。

③“所要理解的词语”在文中指的是……,表现了作者或主人公……的感情。

2、分析语段作用首段: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为下文做铺垫,为下文埋下伏笔③……与……形成对比,表现了……④运用倒叙的手法,引出本文的写作内容中间段:①与前文……形成对比,突出……,衬托……②为下文做铺垫,为下文埋下伏笔;或暗示、先抑后扬③运用插叙的手法,使得……尾段:①营造意境②留有悬念,引发思考③运用补叙的手法,使得……3、赏析语言妙处修辞角度: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用词角度:“XX”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表达方式:①运用 XX 描写,描绘出了(人物) XX 的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②表达方式(议论或抒情) +作用(点明主旨,画龙点睛) +含义(即主旨) +情感句式特点:①疑问句:制造悬念,吸引读者……。

②反问句:加重语气……。

③感叹句:加强感情的抒发……。

④整句和散句结合:使句子有参差之美,音韵之美。

⑤表现手法:运用了……的手法,写出了……,表达了……。

4、概述故事情节六要素法: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因为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小说结构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原因变化法:由于什么,某人或物从……,发展变化为……。

要素法: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做了什么。

组合法:找中心句:主人公+……+线索+……。

5、揣摩人物形象①看任务概况:医生 (医术、医德);老师 (学识、师德);学生 (天真活泼、心地善良);儿女(孝顺);农民(勤劳朴实、任劳任怨);父母(伟大的爱)等②看文中评价:可以用文中词语回答③看情节:从……来看,某人是个……的人④看描写:从……来看,某人是个……的人6、鉴赏环境描写环境概念: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回答环境作用:交代……的天气、时间、地点;渲染……氛围;烘托……性格;情节:铺垫故事情节……的发展。

语文阅读答题模板

语文阅读答题模板

语文阅读答题模板
一、开头作用
1. 开篇点题,统领全文
2.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3.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4. 为下文埋下伏笔
5. 开头用典,使文章言简意赅,含义深刻。

二、结尾作用
1. 总结上文
2. 呼应开头(或标题)
3. 卒章显志,点明主题
4. 回味无穷,引发读者思考。

三、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 文首:开篇点题,埋下伏笔,总领全文,为下文做铺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 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四、修辞手法及作用
1. 比喻:形象生动,表现了……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给人以不可辩驳之势。

9. 引用:引用古诗文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和抒情意味;引用名人名言可提高说服力。

10. 对比:对比使被表现的事物特征更突出、更鲜明。

11. 反语:使用反语能增加话语的幽默感和深刻度。

12. 顶真:顶真句使语句连贯、音韵铿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某句话在文中作用
1.文首开编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散文)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做铺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照应开头(议论,记叙,小说)
(2)修辞手法的作用
1。

句子本身作用2。

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生动形象写出了+ 对象+特征
2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强调了+对象+特征
(3)设问引起读者思考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八、仿写句子。

公式:1、数清例句的字数。

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

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九、对对联。

公式:①名对名,形对形,动对动;②山对川,日对月,天对地;③注意上下联语意的相关、相融。

十、读图题。

公式:①分析画面构成要素。

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么,画面的主题词或标题是什么,画面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

②给漫画写题目的公式:题目+内容+启发。

③结合画面含义,说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启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分要点来写(写成1、2、3)④给画面定标题,要不能离开画面含义或寓意。

⑤说画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A联想到B,A、B具有共性。

十一、探究题。

公式:①分析所给的语段从中得出的结论。

②分析所给的图表数据变化情况,得出结论。

③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结论,但最好分1、2、3来表达。

④提出你的看法或建议时,要具体写明1、2、3点。

十二、概括题。

公式:①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要找出几则材料的共性,然后用一句话表达。

②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找出每则材料所讲现象的重点,然后用一句话综合表达。

当然也可以写成“我的发现是1、2、3点”。

③分析所给的名著阅读选段内容,然后从中找出关键情节或人物语言,动作,再用一句语言来概括人物的性格。

公式:
1、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

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

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

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十三、名著阅读。

公式:
1、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

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

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

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十四、写信。

公式:①注意书信格式(开头称谓顶格写,“此致”、“敬礼”的位置,写信人的署名,写清年月日)。

②用简明的文字写明材料的事实。

③表示祝愿、希望等的内容放在书信内容最后面。

十五、编短信。

公式:①用“沪”一类的字简写地名。

②材料事实编写在卷面上也要抓句段主干内容来写。

十六、诗文佳句赏欣。

公式:①推敲词语运用,注意用“生动”、“形象”、“逼真”等词语。

格式为:……用运的好,描写了(或刻画了)……,十分形象、生动、传神。

②从修辞格来赏欣,见前面修辞格。

③从诗文整句的思想性来赏欣,要从诗文所具有的意境(思想境界,包含的哲理)上来写,类似于解释诗句。

十七、说明文学家(或文学作品)风格。

公式:①写明作者所生活的年代。

②写明作者作品的特征。

②结合作者具体作品中的“诗文句”来说明特点。

十八、文言句子划分停顿。

公式:1、带有“故”、“是以”等标志的句子,在这些词语之后画斜线。

2、名词
作状语的,在这个词语之前划。

3、“可以”类实际是两个词语,在“可”后划。

4、主语和谓语之间划。

5、谓语与宾语之间划。

十九、结合语境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特殊含义。

公式:1、先解释这个词的本义。

2、……描写了(或刻画了)……3、……意思是……
二十、前后照应。

公式:1、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找出关键词。

2、……与……相互照应,表现了……二十一、巧设悬念。

公式:1、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

2、……,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二十二、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

公式:1、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

2、……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

二十三、记叙线索。

公式:1、分析线索种类:1、以“物”为线索;2、以“事”;3、以“人”;4、以“时间”;5、以“感情”。

2、以……为线索,串连事例,塑造人物形象,集中表现了主题。

二十四、称谓变化。

公式:1、找出人物称谓的变化词语。

2、采用第一人称,亲切、真实。

3、称谓变化也反映了情感的变化。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