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题答题格式大全
语文阅读理解万能答题模板

语文阅读理解万能答题模板一、概括题1. 概括文章内容•如果是记叙文,就找清楚人物、事件、结果。
比如说写小明在学校参加跑步比赛,一开始落后,但是他不放弃,最后超过了其他选手获得冠军。
那概括起来就是“小明参加学校跑步比赛,虽开始落后但最终夺冠”。
•如果是说明文,就找说明对象和它的特征。
像介绍大熊猫的文章,就说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它黑白相间,爱吃竹子,生活在四川等地的山林里。
2. 概括文章主旨•先看文章写了什么事,然后想作者通过这件事想表达什么情感或者观点。
比如一篇文章写了一个老人在街边卖艺,很多人都匆匆而过,只有一个小女孩停下来给了老人钱还陪老人聊天,主旨可能就是赞扬小女孩的善良,呼吁人们多关注弱势群体。
二、赏析题1. 赏析词语•先解释这个词语的本义,然后说它在文中的意思,再分析这个词语对表达文章内容或者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例如“小心翼翼”这个词,本义是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在文中如果形容一个小偷作案时的样子,就生动地写出了小偷害怕被发现的心理。
2. 赏析句子•从修辞手法入手,如果句子用了比喻,就说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
比如“月亮像个大圆盘挂在天上”,把月亮比作圆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形状。
•从描写手法分析,如果是人物描写,像外貌描写能刻画人物形象,动作描写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要是描写一个人“他跑得气喘吁吁,汗水湿透了衣衫”,通过动作和外貌描写,表现出这个人的疲惫。
三、作用题1. 标题的作用•可能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像背影,“背影”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也可能暗示文章的主旨,比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爬山虎可能暗示着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那种敬仰之情,就像爬山虎一样郁郁葱葱。
•还可能吸引读者的兴趣,一个很奇特的标题就会让读者想要去读文章。
2. 段落的作用•开头段落可能是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像春的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就引出了下文对春天的描写。
语文阅读题答题模板全套

语文阅读题答题模板全套一、理解主旨1. 问文章的主旨大意是什么?/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2. 这篇文章让你有何感悟?3. 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4. 分析文中作者的情感态度。
答题策略:1. 在分析文章主旨时,要紧扣文题,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抓住关键词语和中心句,梳理文章结构,合理归纳。
2. 按照题目要求,根据阅读理解合理筛选并概括重要信息。
3. 在归纳时要全面,不遗漏。
二、分析结构1.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段落大意。
2.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
3. 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4. 文章是怎样安排结构的?5. 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6. 文章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7. 文中使用了什么顺序?8. 文章为什么先写……后写……。
9. 如何理解文章的过渡段/过渡句?10. 文章的开头、结尾有什么特点?11. 文中的段落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12. 请从文中横线处(或其他地方)提取一个语意群,包括关键信息并进行解释。
答题策略:1. 根据题目的不同要求,结合文本材料,按照不同的阅读层次和角度进行梳理。
2. 明确结构上的作用和特点,根据上下文做出合理的推断和认识。
3. 注意文中的关联词、过渡句、总结句等关键信息,把握上下文之间的联系。
4. 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结构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归纳。
5. 在分析时要注意文章的文体特点,如议论文要注意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等。
6. 注意文章的写作顺序和段落之间的关系,以及段落内部的层次关系。
7. 答题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条理性。
三、把握文意1. 请解释文中某句话的意思。
2. 文章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请说说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3. 某句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表现主旨有何帮助?/是否为文章的点睛之笔?/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万能模板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万能模板一、概括文章内容类(3题)题1:概括记叙文主要内容。
- 公式:谁 + 做什么 + 结果如何。
题2: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
- 公式:说明对象 + 特征。
题3:概括议论文主要内容。
- 公式:论点 + 论证过程概述。
二、分析人物形象类(3题)题4:分析记叙文人物形象(正面描写)- 公式:外貌描写(如有)+ 动作描写 + 语言描写 + 神态描写 + 心理描写(如有)得出人物性格特征。
题5:分析记叙文人物形象(侧面描写)- 公式:通过他人反应(侧面描写)+ 结合事件来分析人物形象。
题6: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综合描写)- 公式:综合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以及他人对人物的态度、人物所处环境等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 解析:从外貌描写“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可知他生活穷困潦倒;语言描写“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体现他的迂腐;他给孩子们分茴香豆的动作描写,又显示他善良的一面;他人对他的态度是嘲笑、戏弄,也反映出他在社会中的地位低下。
综合来看,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穷困潦倒、迂腐、善良但又被社会所不容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
三、理解词语含义类(3题)题7:理解文中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记叙文)- 公式:本义 + 文中联系上下文分析语境义。
题8:理解文中词语的指代义(说明文)- 公式:往前找,一般指代前面提到的相关事物或现象。
- 解析:在文中找到提到“这些自然现象”的句子,然后往前查找,会发现它指代的是“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题9:理解文中词语的深层含义(议论文)- 公式:结合文章论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社会背景等分析深层含义。
四、赏析句子类(4题)题10:赏析记叙文句子(从修辞角度)- 公式:修辞(判断)+ 修辞作用 + 写出了……(内容)+ 表达了……(情感)- 解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阅读是增长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一、问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章开头:①句子在文中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点出了……;②同时句子起到了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的作用;③句子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句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总领下文的……总结上文的……3、文末:句子起到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的作用,……(简单解释)二、问修辞手法的作用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三、要求对段意概括归纳回答要简洁,千万不要长篇大论没有重点!①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②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③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四、问插叙的作用先在原文中找到插叙的部分,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以及它和全文的联系。
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语文阅读理解 36个答题模板

语文阅读理解36个答题模板1.文章开头的作用: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文章结尾的作用:深化主题、升华情感、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4.分析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描写来分析。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6.分析标题的作用: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作为文章线索、暗示文章主旨。
7.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联系上下文、分析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
8.理解句子的含义:联系上下文、分析句子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9.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
10.分析段落的作用:引起下文、承上启下、总结上文。
11.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等。
12.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3.分析文章的主旨:通过文章的内容、人物形象、情感表达等来分析。
14.分析文章的结构:总分结构、分总结构、总分总结构等。
15.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生动形象、简洁明了、富有感染力等。
16.分析文章的情感:作者的情感表达、文章的主题思想等。
17.分析文章的写作意图: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思想。
18.分析文章的文化背景:文章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等。
19.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文章的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结构布局等。
20.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作者通过文章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21.分析文章的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描写来分析。
22.分析文章的情节: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23.分析文章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对文章的作用。
24.分析文章的语言表达:用词、句式、修辞等方面的特点。
25.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悬念、伏笔、照应等写作技巧的运用。
26.分析文章的选材:选材的典型性、新颖性等方面的特点。
(完整word版)语文阅读理解答题万能公式

语文答题万能公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语文阅读答题格式完整版

.'一.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作用:)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1 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更有气魄。
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2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3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突出了答题格式:强调了…………、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
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5 加强语气答题格式:强调了……、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6 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其他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1)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2)(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3))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4 )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5;...'二、说明方法()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生动(趣味性)、准确(科学性)语言特征: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资料说明方法的作用:这种书目专门记录其专题或学科的、举例子:即以具体事物为例的方法。
(例如:“1 ”)或《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
文献。
如要查找中国古代文献,就要使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的…答题格式:具体形象的说明了这有两种不同的?、分类别:即对说明事物分门别类的方法。
(例如:“如何获得食物2 )途径和方法:一种叫自养,另一种叫异养。
”。
答题格式:条理清晰地说明了…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3、打比方:即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高考语文阅读题万用答题模板

高考语文阅读题万用答题模板(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古诗鉴赏题的做法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某句话在文中作用
1.文首开编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散文)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做铺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照应开头(议论,记叙,小说)
(2)修辞手法的作用
1。
句子本身作用 2。
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生动形象写出了 + 对象+特征
2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强调了+对象+特征
(3)设问引起读者思考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八、仿写句子。
公式: 1、数清例句的字数。
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
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九、对对联。
公式:①名对名,形对形,动对动;②山对川,日对月,天对地;③注意上下联语意的相关、相融。
十、读图题。
公式:①分析画面构成要素。
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么,画面的主题词或标题是什么,画面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
②给漫画写题目的公式:题目+内容+启发。
③结合画面含义,说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启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分要点来写(写成1、2、3)④给画面定标题,要不能离开画面含义或寓意。
⑤说画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A联想到B,A、B具有共性。
十一、探究题。
公式:①分析所给的语段从中得出的结论。
②分析所给的图表数据变化情况,得出结论。
③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结论,但最好分1、2、3来表达。
④提出你的看法或建议时,要具体写明1、2、3点。
十二、概括题。
公式:①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要找出几则材料的共性,然后用一句话表达。
②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找出每则材料所讲现象的重点,然后用一句话综合表达。
当然也可以写成“我的发现是1、2、3点”。
③分析所给的名著阅读选段内容,然后从中找出关键情节或人物语言,动作,再用一句语言来概括人物的性格。
公式:
1、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
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
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
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十三、名著阅读。
公式:
1、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
②写出人物的性格
特点。
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
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
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十四、写信。
公式:①注意书信格式(开头称谓顶格写,“此致”、“敬礼”的位置,写信人的署名,写清年月日)。
②用简明的文字写明材料的事实。
③表示祝愿、希望等的内容放在书信内容最后面。
十五、编短信。
公式:①用“沪”一类的字简写地名。
②材料事实编写在卷面上也要抓句段主干内容来写。
十六、诗文佳句赏欣。
公式:①推敲词语运用,注意用“生动”、“形象”、“逼真”等词语。
格式为:……用运的好,描写了(或刻画了)……,十分形象、生动、传神。
②从修辞格来赏欣,见前面修辞格。
③从诗文整句的思想性来赏欣,要从诗文所具有的意境(思想境界,包含的哲理)上来写,类似于解释诗句。
十七、说明文学家(或文学作品)风格。
公式:①写明作者所生活的年代。
②写明作者作品的特征。
②结合作者具体作品中的“诗文句”来说明特点。
十八、文言句子划分停顿。
公式: 1、带有“故”、“是以”等标志的句子,在这些词语之后画斜线。
2、名词作状语的,在这个词语之前划。
3、“可以”类实际是两个词语,在“可”后划。
4、主语和谓语之间划。
5、谓语与宾语之间划。
十九、结合语境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特殊含义。
公式: 1、先解释这个词的本义。
2、……描写了(或刻画了)…… 3、……意思是……二十、前后照应。
公式: 1、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找出关键词。
2、……与……相互照应,表现了……二十一、巧设悬念。
公式: 1、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
2、……,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二十二、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
公式: 1、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
2、……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
二十三、记叙线索。
公式: 1、分析线索种类:1、以“物”为线索;2、以“事”;3、以“人”;4、以“时间”;5、以“感情”。
2、以……为线索,串连事例,塑造人物形象,集中表现了主题。
二十四、称谓变化。
公式: 1、找出人物称谓的变化词语。
2、采用第一人称,亲切、真实。
3、称谓变化也反映了情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