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荷塘月色教案6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及反思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及反思幸敬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注重朗读结合语境领悟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自主性开放性。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重点】(1)荷塘月色景美,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2)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难点】(1)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景物描写的赏析,把握作者在现实世界与梦的世界之间辗转中力求超脱的努力,灵魂挣扎的凄苦与无奈。
【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点拨、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教学时数】四课时。
【教学设想】《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其写景特点值得我们欣赏学习,写荷塘上的月色,写月光下的荷塘,相当精彩。
作者表现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
低调感伤情绪笼罩着全文,作者的内心是不宁静的,路是幽僻、幽静的,云、月是淡淡的,树色是阴阴的。
蝉声与蛙声虽热闹,但与“我”无缘。
不满现实,但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
至于喜悦,课文开头忽然想到日日走过的荷塘,“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于是欣然前往。
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的,“今晚却很好”,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了。
到了荷塘,心系美景,暂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顿生。
于是,由赏景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淡淡喜悦之情也是笼罩在全文的。
我认为,本文的教学,应加强朗读,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韵味,通过反复诵读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的精练、优美等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本文的教学,我力图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第一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荷塘月色一、课本导入中国人是个喜欢热闹的民族,就拿刚刚过去不久的春节来说,王安石的一首《元日》形容得最为贴切,“爆竹声中一岁除,”过年要放鞭炮庆祝,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高兴,“春风送暖入屠苏”,家家要吃团圆饭,喝团圆酒,“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贴门神换春联,这是中国老百姓忙年中最常见的景象。
然而大鱼大肉吃多了会腻,迎来送往的应酬多了也觉得累,这时候人们又会渴望独处,“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林语堂),对于现代人来说,最常见的消遣是玩手机,刷刷微博、朋友圈,或者玩玩游戏,而在没有wifi、电脑和互联网的民国时代,人们又是如何排解烦闷,偷得浮生半日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先生的现代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感受一段在那个“日色、车马、邮件都很慢的”年代里,与清风明月、脉脉荷香为伴的闲情逸趣。
二、知人论世首先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代表作。
这也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文学评论的重要原则之一。
“知人”就是了解、研究作者的生平经历,“论世”指的是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作品时曾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情,半瓣花上说人情。
”知人论世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走进作品,把握文章主题内涵,与作者来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
知人,那么对于作者朱自清,同学们都有哪些了解?朱自清,生于1898年,卒于1948年。
原籍浙江绍兴,是鲁迅先生的同乡,但由于祖父和父亲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原名朱自华,取“春华秋实”之意,字佩弦,号秋实。
后来1917年考入北大哲学系时,改名“自清”,取自楚辞“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为自我勉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廉洁,不与周围同流合污。
自清二字也成为朱自清的人生注解。
1948年时,重病缠身的朱自清先生为了抗议美国扶植日本的政策,不食美国救济粮,最后病逝于北平大医院,火葬于广济寺,享年51岁,留下诗歌、散文、文学评论26册,190万字。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2高中语文人教课标版 - 必修2第一单元— 1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荷塘月色》是人教版高一年级必修2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单元以抒情散文为主,包括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鉴赏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笔下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作品以“背着手踱着”尽情观赏无边荷香月色为行文线索,从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从空间顺序中来表露内在的情思。
作者一路写景,也一路抒情,随着景象描写的展开,构成了宁静与不宁静交替出现的感情层次,流贯在无边荷香月色里的,正是作者感触甚重的脉脉情思。
朱自清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运用白话文描写景致独具魅力,被称为写景的好手。
并且在景物描写中,融情入景,即景抒情,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堪称写景抒情的典范。
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要让学生仔细品位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更要让学生学习借鉴其写景抒情的手法。
二、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一年级学生,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朱自清的《匆匆》、《春》,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了解,但大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
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初步能力。
三、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2)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分析、探究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本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学习写景抒情的手法,是本课的重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优质教案(6页)
缘何引无数荷香入夏梦——重读《荷塘月色》,关注“美景”之外浙江省象山中学田桂娟【教学设想】接到上课任务时,我心里“颇不宁静”好几天。
因为这是一篇学生在高一学过的课文。
时隔一年,重新面对《荷塘月色》这篇经典,上课时难道像某些学科一样,让学生当作上新课,装出没有学过的样子配合教师重新演绎一遍?对于师生双方来说,这无疑是痛苦的伪装。
这样的教学有什么意义呢?我大胆猜想,对于这样的经典课文,我是否应该定位于“重读经典”?可是,“重读”该读些什么呢?我回顾了一下去年的教学思路,我当时上课的重心和许多教师一样,按照教参的要求,定位在涵泳品味本文的“情景交融,意境之美”。
当然也有引申拓展,结合一定的背景资料,分析探究朱自清为什么“不宁静”。
如今似乎觉得没什么新的内容可以挖掘了。
但既然定位于重读经典,应该是有别于新授课的,“教什么”比“怎么教”更有思考和实践的价值。
于是,我决定从调查学情开始,让学生来告诉我该“教什么”。
我调查了两个问题:(1)时隔一年,《荷塘月色》的学习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2)重读文本,你仍有哪些疑惑?在整理学生反馈作业的基础上,我又阅读了几十篇关于《荷塘月色》的研究论文,对这篇文章几十年来的文学解读和教学解读作了个大略的审视,突然觉得很惶恐,我不知该怎么教,甚至不敢教。
因为这篇文章看似浅易,实则意蕴深厚;有人喜欢,有人质疑批判。
众说纷纭,让这篇文章越发具有一种模糊的、不确定的召唤意义。
或许,这是《荷塘月色》又一层价值所在。
王荣生教授曾说过: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是文学性散文有别于其他文章的重要特征,“散文不祈求成为公认,阅读散文,也不是为了获取什么公认”。
明朝学者谢榛认为:“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
所以,我终于从保持文本的审美自由的立场确立了本节课确定了要探讨的重点——带着学生贴着文本去解读、触摸作者的情思,去读出个人化的“荷塘月色”吧——“关注美景之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教教案
绘荷摹月有玄机——《荷塘月色》中景物描写鉴赏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张玥【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多次学习过写景散文,对景和情的关系有一定认识,具备了鉴赏景物描写的基本能力。
【教学目标】赏析文中景物描写,学习写景的技巧。
【教学重难点】景与情的关联。
【教学准备】安排预习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如画美景有真情她,含苞待放,或嫩蕊凝珠;水佩风裳,亦纤尘不染。
故而成为古今文人的挚爱。
我们读过不少有关荷花的诗文,我们也见过许多与荷花有关的图景,比如:(展示课件图片)1.仔细观察这四幅照片,试着用一个词或短语,逐一概括四幅照片的内容。
枯荷听雨声、接天莲叶无穷碧、采莲、小荷头上立蜻蜓2.按时间顺序排序3.说说照片里的情感:新生、惊喜——蓬勃旺盛——收获喜悦、辛劳——衰败、凄凉原来,画中有美景、画中蕴真情,正如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4.你喜欢哪幅照片?为什么?如果,是1927年的朱自清,他会喜欢哪一幅?为什么?1927年的夏天,朱自清用文字描摹了“荷塘月色”,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文本中寻找答案,赏鉴先生笔下的荷月缱绻之景,品鉴先生绘荷摹月的丹青妙手。
二、绘荷摹月有玄机1.写了什么?(1)找出集中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概括每一段内容。
月色下的荷塘、荷塘里的月色、荷塘的周围(2)三处景致,依次选择了哪些描写对象?月色下的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荷塘里的月色:月光、青雾、叶子和花、淡云、树影荷塘的周围:树、远山、路灯、蝉声蛙声启示:景物描写首先要选取写景对象。
2.怎么写的(选取了对象以后怎么写)?修辞:比喻、博喻、拟人、排比、通感……(如此密集地使用如此多的修辞,才情毕现。
)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动静、虚实、远近……(多角度摹写,画面极具层次美感。
)语言:叠词、句式、动词、修饰语……(音韵美感、句式参差、选词讲究)课堂预设:(以学生实际选择和分析情况为主,教师适时引导补充。
引导学生分块讨论,先讨论修辞,再讨论角度……不要搅杂在一起,拎不清)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赏析本文景物之美,语言之妙。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欣赏、交流,写作,多角度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鉴赏能力,并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
【教学重点】1.体会本文语言特点,领略荷塘月色之美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2.借鉴本文语言风格,灵活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语句,赏析修辞的妙处;能多角度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
【教学方法】诵读、合作交流、拓展训练【教学时数】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1【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对于荷花,古今文人都有非常精彩的描述,南宋诗人杨万里曾经写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写出了荷花的清新可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出了荷花的旺盛的生命力,北宋文学家周敦颐也盛赞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出了荷花的高洁脱俗,那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又写出了荷花的哪些美丽与特点呢?本堂课,咱们就来共同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
教师:对于朱自清先生,你了解多少呢?学生:朱自清先生,是现代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江苏扬州人。
作品集主要有《你我》、《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
初中曾经学过他的散文《背影》《春》。
教师: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优美著称,那么,今天,我们通过本课,来品一篇文,识一个人,赏一塘花,悟一段情。
教师板书:(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品一篇文,识一个人,赏一塘花,悟一段情)二、情感初探教师: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前三段,思考:这三段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学生诵读后,教师提问。
教师:文章的一开始,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心里颇不宁静。
教师;为了消除这种不平静的情绪,作者想到了什么?怎么做的?学生: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1荷塘月色-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
荷塘月色-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篇课文的基本情节,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2.感受课文的写作风格,认识文学描写的方式和方法。
3.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本篇课文的基本情节,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2.感受课文的写作风格,认识文学描写的方式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2.如何感受课文的写作风格?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
1.课文导入(5分钟)
请学生朗读课文第一段,感受风景的描述和主人公的心情,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2.理解故事情节(20分钟)
请学生集体朗读整篇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研读,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心理描写。
3.了解人物性格特点(15分钟)
请学生分组讨论,归纳主人公文天祥的性格特点,并通过举例子加深对其性格的理解。
4.感受课文写作风格(20分钟)
请学生回顾课文,感受作者写作时所用的描写方式和方法,比如借景抒情、对景抒情等。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5.课堂小结(5分钟)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巩固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估
1.教学过程中进行个别提问,确保每位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
2.布置文学鉴赏作业,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能力。
六、拓展阅读
教师可为学生推荐其他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故事或诗歌,帮助学生进一步扩展阅读和拓展文学鉴赏视野。
高中语文阅读鉴赏第一单元《荷塘月色》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阅读鉴赏第一单元《荷塘月色》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第一篇:高中语文阅读鉴赏第一单元《荷塘月色》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2、故都的秋·教案【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
二、能力目标:让学生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与重点】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教学过程及步骤】一、以事例导入,点明学习重点。
今天,我们要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下面我们先来分析一个事例,假如你今天心情很好,一出门就遇见阔别多年的老朋友,那么,当你现在坐在公园的长凳上听着耳边的鸟鸣时,你就会觉得鸟的叫声非常的悦耳。
换一种心境,假如你今天比较倒霉,在马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时你听到鸟的叫声就会觉得心烦。
对相同的景,不同心情的人对景的感受就会不一样,那么写出来的景当然就会不同了,这就叫做“景随情异”(板书)。
可见,情与景的关系非常密切,弄清情与景的关系,也是我们今天学习《故都的秋》的一个重点。
二、通过比较阅读,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下面我们先来看几首同样也是以秋为描写内容的诗歌:材料一:孟郊《秋怀》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材料二:刘禹锡《秋词》(一)(二)自古逢秋悲寂寥,山明水净夜来霜,我言秋日胜春朝。
数树深红出浅黄。
晴空一鹤排云上,试上高楼清入骨,便引诗情到碧霄。
岂如春色嗾人狂。
1、分析孟郊《秋怀》一问:这是一首写秋天的诗,那么诗中都写到了哪些秋天的景呢?明确:诗中写到了月、露、风和梧桐。
二问:这些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明确:月——冰,露——冷,风——寒(峭),梧桐——枯,梧桐甚至是“声响如哀弹”,意思是秋天梧桐脱落,风吹枯叶,瑟瑟作响,听去好像谁在弹奏悲哀的曲调。
三问: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明确:悲凉。
2、分析刘禹锡《秋词》(两首)一问:在这两首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秋天的感受?明确:如“胜春朝”、“引诗情”、“山明水净”、“清如骨”等。
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方法】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设计:本课教学计划采用六个步骤“自读感知,思考提问,查阅信息,讨论交流,熟读成诵,存疑留问”,两个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存疑留问”放在课外完成。
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读感知,学生思考提问,学生查阅信息,学生讨论交流,学生熟读成诵。
教师在这过程中主要起引导点拨的作用。
一、自读感知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整篇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初步把握作品的基本结构框架和作者的感情。
首先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借助注解和词典,弄清以下词语的读音和意思:幽僻、蓊蓊郁郁、弥望、袅娜、宛然、凝碧、斑驳、峭楞楞借助注解和词典读懂《采莲赋》。
其次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号,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语句。
明确: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七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八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再次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下来,注意段落之间的联系。
明确: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于是就想去看看,沿着荷塘的路平常是有些怕人的,但今晚却很好,我可以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教案6
荷塘月色【背景材料】一、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省绍兴市,1898 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
1903 年随家定居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 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为“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以后的五年里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教书。
在大学时代,朱自清就开始创作新诗,1923 年发表的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29 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
1928 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 年 8 月 12 日,朱自清病逝于北京。
他的一生既是作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
逝世后整理出版有《朱自清文集》(四卷)、《朱自清诗文选集》。
二、月夜有无蝉声?《荷塘月色》中有一处写到作者在月下漫步荷塘时听到了蝉声。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后来有一位叫陈少白的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子夜晚是不叫的。
朱自清为此问了好几个人,他们也都认为陈的话不错。
朱自清为了进一步弄清问题,又去请教他在清华大学的同事昆虫学家刘崇乐教授。
刘崇乐则从别一个人的著作里摘抄了一段文字寄给朱自清,这一段文字说月夜确有蝉声,不过那位著者又说,平常夜晚蝉子是不叫的,那一个月夜,却听到它们在叫。
这么一来,朱自清反复考虑,就把“好几个人”的话当作“客观实际”,而把那个著者的亲耳所闻当作“是个例外”,至于自己文中那一段描写,则自认是“记忆错误”。
于是朱自清给陈少白复信,表示了感谢,并且慎重表示:散文集《背影》(里面收有《荷塘月色》一文)以后再版要删掉月夜蝉鸣的句子。
过了些时候,陈少白又在《新学生》月刊上发表文章,再次讨论这个问题,并且涉及到宋代王安石的《葛溪驿》一诗,因为这首诗里也有月夜蝉鸣的描写。
也就在这个讨论之后,朱自清自己又有两次亲耳听到了月夜蝉声,“跟《荷塘月色》中所叙的有相同的地方”,朱自清因为“有切己的问题在心里’,所以对此印象格外深刻。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荷塘月色教案6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荷塘月色教案6一.目标概说1.教学目标①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②学习文章运用比喻、拟人、通感、叠词等手法描写景物,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③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2.教学重点揣摩特定语境中语句的含义,体会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融为一体的特点二.教学方法朗读教学与美点寻踪法相结合本课对教材进行精心选择和整合,引导学生感受和鉴赏文本,激励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主动思考,探讨荷塘月色的美三.实施过程㈠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曾经品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父亲那臃肿而蹒跚的背影所承载的悲凉,惆怅与沉重似乎还沉淀在我们心头。
我们今天将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看他的荷塘承载的又是怎样一幅美景,怎样一份感情?㈡整体感知文章出示课件一:《荷塘月色》全文学生活动:朗读课文,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荷塘月色》与《春》、《背影》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总结:看来,朱自清先生着实是个大手笔,就我们接触到的三篇文章来说,虽然手法各异,内容各异,但有一种感觉是相同的,那就是,美!㈢美点追踪过渡语:既然文章给我们美的感受,那么这篇文章的美表现在那些方面呢?学生活动:讨论交流看法板书:美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画面美、语言美、情调美过渡语:我们见过宋朝文学家周敦颐笔下的“爱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朴素无华的风姿,也见过杨万里笔下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风彩。
白天的荷塘如此美丽,那么夜晚的荷塘,在柔和的月光下是否更美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位。
启发语:由文题《荷塘月色》我们可以知道,本文主要是写荷塘,绘月色。
那么,课文中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学生活动:齐声说出段落启发语:大家一下子就能异口同声说出是哪几个段落,关键在于写荷塘,绘月色的这三个段落相当精彩,第四自然段描绘的是月色下的荷塘,第五自然段描绘的是荷塘上的月色,第六自然段描绘的是荷塘四周的景色。
我们首先来看看第四自然段,月下的荷塘。
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通用5篇)
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通用5篇)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篇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品味精炼,准确优美,动人的语言。
3.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播放歌曲《荷塘月色》。
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夜色微微荡漾。
这首音乐我们耳熟能详,我们体会到了夜色中荷塘的优美和温柔,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月下荷塘是什么样子的。
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走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二. 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
中国现代著名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代表作长诗《毁灭》,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三.初读课文1.理清文章脉络(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给文章标序号,引导学生跟随作者的脚步理清文章脉络)院子(第1段)━小煤屑路(第2段)回到院子(第10段)│ 荷塘四面(第6段)━━荷塘(第4段) ┙首先作者是在院子里的,文中提到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渴求宁静、自由作者心里不宁静,睡不着觉,想到以前的荷塘心里更加不宁静,所以准备去看看。
接着作者来到了小煤屑路,这时作者是如何描写夜晚的?(寂寞)那作者的心情如何?(便觉得是一个自由的人)后来作者走到了荷塘,想到了什么?(月下荷塘的美丽)但这时作者是什么感觉?(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表达了作者的失落、苦闷后来又写到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一件有趣的事,作者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些都表达了作者的怅然失落。
文章结尾处写到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表明作者对江南热闹的怀念,作者不再宁静。
结合《荷塘月色》创作背景分析作者思想感情。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理清全文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会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情感,领会作者对民族命运的关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赏析理解文章重点词语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诵读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一次“中学生最喜爱的十大课文”的问卷调查中,名列榜首的就是《荷塘月色》,更有人说《荷塘月色》树立了现代散文的终极典范。
今天我们就和盛名之下的《荷塘月色》来一次亲密接触。
(二)整体感知用一句话简述文章的内容。
结构美在家里去荷塘观荷塘赏月色览四周想采莲回到家“第一节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第九节,——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 强调圆形结构找出文中描写心里感受的句子。
情感美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②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好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③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⑤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⑥这令我到底惦念着江南了。
真可谓“剪不断,理还乱又可谓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颇不宁静独处求静暂得宁静(一无所有惦念江南) 走出宁静(三)走进文本1.细读一遍课文,分小组讨论下面三个问题:A为什么“心里不宁静”的作者要“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作者的行踪与他的情感紧密相连:正因为在家里“心里不宁静”,所以要走出家门追求宁静,可谓缘情写景;)B为什么认为月色“恰到好处”?(而荷塘一派素淡朦胧,宁静幽寂的景象——花是零星的,香是缕缕的,风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的确是“恰倒好处”,与作者的心境吻合,这幽静宁谧的境界正是作者的追求,于是他要无牵无挂独自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摆脱不宁静,得到安宁,此乃寄情于景)C为什么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宁静只是片刻,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让作者想起江南采莲的热闹与美丽,怀乡的惆怅让作者走出宁静,回到家中,是谓触景生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精当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感悟语言的文字的美。
2.领会散文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特点。
3.培养创造性思维,学会联想,从感受美进而创造美。
教学重点:走进作者的“荷塘”,体会“月色”之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没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联想一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的盛开着,面对此等美景,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样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二、简介作者和《荷塘月色》:1、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本文的作者朱自清,提问:同学们对朱自清了解多少?以前我们学过他哪些文章?(要求学生各抒己见)——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又在浙江台州的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和浙江上虞的春晖中学任教过一段时间,而且在浙江的这一段时间是他人生中的辉煌时期。
(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他对江南的惦念之情。
)(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虽然身为大学教授,但是由于子女众多,家庭负担较重,贫困和家庭琐事时时困扰着他。
(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他夜不成眠的原因,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为何对独处之妙有如此深刻的感受。
);(3)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他一人选入中学课本的散文就达6篇——《春》、《背影》、《荷塘月色》、《绿》、《匆匆》、《威尼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荷塘月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荷塘月色》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掌握描述性写作技巧,提高描写景物的表达能力;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情感感知能力;3.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发展团队协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分析“荷塘月色”这一主题所表达的含义,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通过课文学习,掌握描述性写作技巧,包括景物描写、情感表达等方面;3.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过程1.引入课题通过播放荷塘月色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主题。
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对此景色的感受,或者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画面。
2.分析课文(1)阅读全文,掌握文章大意。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和主要内容。
(2)深入分析“荷塘月色”这一主题。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讨荷塘与月色在文章中所代表的意象,以及它们与作者思想感情的联系。
(3)细细品味作者的写作技巧。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语言特色等,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如何将景色与情感融为一体。
3.总结课文主题在分析完课文后,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强化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所学的描述性写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现荷塘月色的美丽,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这一景象。
2.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适时进行课堂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进行多项选择题练习,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2.布置写作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描述性写作技巧,以“我身边的景色”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培养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3.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内容理解、写作技巧、语言表达等多个方面。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PPT演示文稿: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和文章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一单元《荷塘月色》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荷塘月色》教案学校:年级:班级:姓名:基础课程教学资料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荷塘月色》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住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介绍作者反感黑暗现实、向往民主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力量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2、琢磨文章优雅温婉、精确生动、富于韵味的语言,自学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方法】朗读法、赏析探究法【教学手段】多媒体、黑板【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介绍散文的相关知识。
2、了解课文的文学创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3、(美点第九集)鼓励学生初步认知文章的美。
厘清精编。
【教学过程】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
《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
物色三动,心亦摇焉。
”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郁达夫在述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时时不忘自我,也时时不忘自然与社会。
……一粒沙里见到世界,半瓣花上说道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由此可见必须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就能够写下不好文章。
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一、导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用心用情服务教育1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学校:年级:班级:姓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荷塘月色教案6
一.目标概说
1.教学目标
①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②学习文章运用比喻、拟人、通感、叠词等手法描写景物,体味作品写景
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
③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重点
揣摩特定语境中语句的含义,体会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融为一体的特点
二.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与美点寻踪法相结合
本课对教材进行精心选择和整合,引导学生感受和鉴赏文本,激励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主动思考,探讨荷塘月色的美
三.实施过程
㈠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曾经品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父亲那臃肿而蹒跚的背影所承载的悲凉,惆怅与沉重似乎还沉淀在我们心头。
我们今天将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看他的荷塘承载的又是怎样一幅美景,怎样一份感情?
㈡整体感知文章
出示课件一:
《荷塘月色》全文
学生活动:朗读课文,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荷塘月色》与《春》、《背影》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
总结:看来,朱自清先生着实是个大手笔,就我们接触到的三篇文章来说,虽然手法各异,内容各异,但有一种感觉是相同的,那就是,美!
㈢美点追踪
过渡语:既然文章给我们美的感受,那么这篇文章的美表现在那些方面呢?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看法
板书:美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画面美、语言美、情调美
过渡语:我们见过宋朝文学家周敦颐笔下的“爱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
而不妖”朴素无华的风姿,也见过杨万里笔下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风彩。
白天的荷塘如此美丽,那么夜晚的荷塘,在柔和的月光下是否更美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位。
启发语:由文题《荷塘月色》我们可以知道,本文主要是写荷塘,绘月色。
那么,课文中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
学生活动:齐声说出段落
启发语:大家一下子就能异口同声说出是哪几个段落,关键在于写荷塘,绘月色的这三个段落相当精彩,第四自然段描绘的是月色下的荷塘,第五自然段描绘的是荷塘上的月色,第六自然段描绘的是荷塘四周的景色。
我们首先来看看第四自然段,月下的荷塘。
看看作者围绕荷塘,又写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学生活动:自由赏析
板书:月下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
启发语:作者围绕荷塘,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这五个方面的景物,那么,作者又是如何从这五个方面描绘月下荷塘美景的呢?
学生活动:找出相关语句,品味它的妙处
板书:
总结:经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这一自然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
更绝的是,全段不写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过渡语:欣赏完了月下的荷塘,我们接着去看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助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荷叶,荷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请同学们是结合语境品味这些精美动词的特点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
泻:用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浮:显示出雾的轻飘状态,使轻而缓的出来,有一个慢慢扩散弥漫的情状
洗:以荷叶荷花的安谧恬静娇艳欲滴的实感衬月色的朦胧柔和轻柔飘渺的姿态
画:画赋予主动意识,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这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朗读第五自然段,体味作者高明的写景手法
作者一路写景,也一路抒情,随着景象描写展开,构成宁静与不宁静交替出现的感情层次。
流连在无边荷香月色里的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
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作者的思绪从不静到求静到得静到出静。
文中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求得片刻宁静的淡淡的喜悦。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本文只是记述了一个普通人平常的思想感情,描绘了一次不平常的夏夜之路。
不平静的心人人都有,时时都可能出现,只不过我们普通人没有朱先生这样的妙笔,写不出像他这样能够感染人心灵,引起人共鸣的传世作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