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中原特点 走好中国特色城镇化之路
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特征
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特征一、以工业化为基础的城市化道路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以工业化为基础,将城市化与工业化相结合,通过工业化培育城市,通过规模化、集中化的工业化发展,推动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和城市经济的持续提升。
同时,通过城市化带动工业化,实现城市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形成工业和城市相互依存的发展格局。
二、以农业转移人口为主要推动力中国的城市化道路以农业转移人口为主要推动力。
在农村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下,通过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就业,实现了城市化的快速推进。
这一过程中,中国政府通过建立农村和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投入,提供农民的转移就业机会,并为农民提供城市居住权和社会保障。
三、以城乡一体化为方向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以城乡一体化为方向,努力消除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通过推动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改善,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接近程度,同时通过城市化模式的引入,促进城市和农村经济的互补发展。
四、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为最终目标。
在城市化进程中,重视改善民生和保障人民福祉,努力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推动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五、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
在城市化过程中,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措施,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城市绿化建设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提高了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以政府主导为主要特点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以政府主导为主要特点,通过政府的规划和管理来推动城市化的进程。
中国政府通过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协调和统一,制定和实施城市化规划,统一城市化发展的节奏和方向,加强对城市化进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城市化的顺利进行。
七、以全面推进的方式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以全面推进为方式,注重协调推进城市化的各个方面。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1. 引言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种城市化发展模式,旨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此模式是中国根据自身国情和发展需要,结合全球城镇化发展经验,提出的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模式。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并探讨其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
2.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镇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在中国的推行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土地扩张、资源环境压力、户籍制度等。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3.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主要特点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与传统城镇化模式相比,具有以下主要特点:3.1. 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将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作为基础,注重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感。
在城镇化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人民的需求和利益被置于首位,政府会更加注重公共设施建设、社会福利保障等方面的投入,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3.2. 统筹城乡发展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打破了传统城镇农村二元结构。
在城镇化过程中,注重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发展机会。
3.3. 生态环境优先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十分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在城镇化建设中,中国政府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减少污染排放,促进可持续发展。
3.4. 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强调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
中国政府将加大对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智能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动城镇化进程中的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4.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优势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相比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具有以下优势:4.1. 助推经济发展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将加速城市化进程,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流动和资源的重新分配,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
三个不协调
东、中、西城镇化发展区域不协调 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在区域分布上 是东部地区城镇化率62%以上,东部 地区62%的人口在城市,中部地区 48%,西部地区44%,差距比较大。 当前中国的城镇人口的比重,东部 地区城镇人口的密度远远高于中西 部地区,这就是国家为什么到2020 年要推动中部地区1亿人口就近城镇 化,就是说中西部地区城市化率太 低。从全国31个省市看城镇化率, 城镇化率最高的是北京、上海、天 津这些城市,北京的城市化率是 86.2%,就是说城市人口达到将近 90%,像上海也是将近90%、89%, 天津81%,西部一些省市,市化率非 常低,像西藏只有23%不到,贵州 36%。
城镇化的标准
经过批准的建制镇和城 市区域的人口才是城市 人口,只有批准的才行, 这叫建制镇,叫小城镇。 5万以上到50万算小城市, 50万到100万算中等城市, 100万到500万算大城市, 500万以上算特大城市, 这个标准是我们自己定 的。
二、新型城镇化对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作用
新型城镇化可以产生巨大 的需求来拉动中国经济增 长 城镇化可以促进制造业转 型升级,推进服务业发展。 通过城镇化从投资和消费 上拉动GDP增长达到3.5个 百分点。 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 可以拉动全国就业人数将 近800万。
传统的增长机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增长 动力在哪里?新型城镇化可以带来新时期 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源。李克强总理指出, 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 新时期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叫“一 体两翼”。一体是主体:中国梦,两翼: 左翼是新型城镇化,右翼是改革创新。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来,要坚持走中国特色 新型城镇化道路 推进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进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 合发展,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就是说要走有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要走这条道 路。
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认识
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认识摘要城市化或城镇化道路是指实现城化的动力、机制、原则和方式,所要解决的是怎样实现城市化的问题。
具体来讲,城市化道路的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城市化类型的选择、城市化动力和实现机制的选择及城市发展方式的选择。
不同的城市化道路、不同类型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会产生极不相同的经济社会效果。
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走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怎样实现城市化,是决定城市化快慢和成败的关键。
只有选择合理的城市化道路,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城市化,避免或减少“城市病”、农村凋敝、城乡差别扩大、城市剥削农村、城乡对立等社会问题的发生,促进工业化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的实践不断发展,我们对城镇化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党的十六大作出了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出了具体部署。
深刻认识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重点任务,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任务。
关键字:城镇化选择发展进程任务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城镇(城市),最初是在农业生产有了剩余、手工业从农业分离,进而商品交换扩大形成固定交易市场并与防御性城堡融为一体逐步发展起来的。
城镇化,则是随着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不断向城镇集聚从而人口向城镇集中、乡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城镇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生活方式和城镇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扩散的历史过程。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当前,我国工业化正处在中后期阶段,全国人民正在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现代化是依托工业化、城镇化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城镇化与工业化、现代化相伴而行、相互促进。
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一国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对于继续顺利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3年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心得体会最新三篇
2023年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心得体会最新三篇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心得体会1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全体14亿中国人民共同迈进的现代化,这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目前,世界上除中国外实现现代化国家的全部人口加起来约为10亿人,而我国就拥有14亿多人口,其现代化的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彻底改写人类现代化的世界版图,深刻影响人类历史进程,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历程,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思维定式,这无疑昭示世人,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的模式,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是唯一的,只要找准正确的方向,沿着正确的方向驰而不息,走好自己的路,就一定能够实现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不是部分人和部分地区的富裕,而是涉及14亿多人口的全民富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仍面临城乡差距、地域差距和收入差距不平衡等难题。
在现代化进程中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防止资本无序运作,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扎实前进。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国现代化发展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串联式”,而是“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要求不仅实现“衣食无忧”的物质富裕,更要实现“安居乐业”的精神富裕,推动协调发展。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分析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分析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城市化的浪潮。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正在走一条独特的道路,即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这条道路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同时也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本文将从城镇化的意义、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点、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分析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的意义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它体现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并且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都有重要影响。
从一般意义上讲,城镇化可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民生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力生产力,减轻农村贫困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点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群化: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注重城市和城市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协同发展,重视构建大中小城市网络和城市群,实现城市和城市之间高效有序的协同发展。
2.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注重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特别是农民的产权问题。
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探索实现城乡一体化,打破户籍制度,落实产权保护,让农民享受到城市的公共服务和基本权益。
3.城市治理创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注重城市治理创新,推行公共管理和服务现代化,建立全过程的城市规划和管理体系,形成完整的城市运行和管理模式,提高城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面临的挑战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虽然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不足,人口密集区面临着交通、水、电、气等方面严重的压力。
2.城乡收入差距较大。
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城市群和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农村,农村贫困人口较多,收入来源单一。
3.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
城市群和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城市环境、水资源等资源短缺,城市环境污染严重。
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仍然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改进,未来发展的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城市布局。
我国城镇化的目标和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doc
我国城镇化的目标和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我国城市化的目标和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城市化或城市化[注]是指人口、土地利用和经济文化模式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和趋势,主要表现为城市数量的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经济模式的某些特征向农村的扩展、生活方式。
结果表明,城市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正在逐渐增加,这是衡量城市化程度的基本指标,也称为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现代大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工业化和城市化基本上是同时进行的。
它们是现代化的两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工业化和城市化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变,并将影响社会经济活动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在网上最好的秘书信息网站找到资料]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城市化将面临许多新问题,并对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特别重大的影响。
我、我国的城市化目标和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我国的城市化目标21世纪上半叶党的十六大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短期目标, XXXX锁定建设中等发达国家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远目标,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按照十六大报告的方向,XXXX的战略目标。
中国城镇化有11个战略目标,主要内容是:50年左右,将超过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城镇化率将从37%提高到75%以上;建设11-12亿人口的城市,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综合效益优化的大、中、小城市体系。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占用面积不得超过土地面积的2%,但辐射驱动的空间不得小于其自身面积的50倍;在现有县城和有条件的城镇基础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展小城镇,并与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发展相结合。
从中国城市化的战略目标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我国未来城市化的内涵有了很大发展。
它不仅大大超过了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
而且,它不是一个单一的城市化率指标,而是由许多指标组成,特别突出城市的结构、功能和整体效益。
结合中原特点走好中国特色城镇化之路
、
在 加 快 城 镇 化 步 伐 的 同 时 。把 城 镇
化 质 量 与效 益放 在 更重 要 的地 位
结合
20 年 ,我 国城 镇 化 率 达  ̄4 .% ,与人 09 166 ] 均 G P 致 相 当 的东 南 亚 国 家 相 比 ,要 低 1 D大 5
个 百 分 点 以上 。积 极 推 进 城 镇 化 是 我 国社 会
量探 与 究 【讨 研 】
2 1 年 城 市 发 展 论 坛 在 郑 州 召 开 ,其 意 00
陈 栋 生
味 深 长 。在 郑 州 、 在 中原 大 地 上 ,我 们 可 以 பைடு நூலகம்从 二 里 头 遗 址 、平 粮 台古 城 遗 址 直 至 郑 州 商 城 、殷 墟 、洛 邑王 城追 溯 到 中国 的城 市之 源 , 借 助 历 史 的启 示 ,研 判 当前 与今 后 的 中 国 城 镇 化 之 路 ,特 别 是 河 南 省 和 中 原 经 济 区 的 城 镇 化之 路 。
人 户办法” ,深 圳 市 20 年 ~ 09 采 用 此 办 法 , 06 20 年 从 外 来 务工 者 中 “ 招调 入 户 ” 11 人 ,帮 扶 的重 .万 点 是 通 过 培 训 提 高外 来 务 工 者 的技 能 ,特别 是 对
接 收地 短 缺 的工 种 ,进 行 有 针 对 性 的培 训 ,更 易
当加 快 城镇 化 步伐 是 可 能 的 。要 重 视 提 高 常住 人
满 足 “ 调人 户 ” 的条件 。二是 “ 招 引凤 还 巢 ” ,地
方政府对外来务工经商者中有资本 、有技术积累 、 有 创 业 打 算 者 施 以政 策 引导 ,对 其 回乡 创业 给 予 优 惠。以信 阳市为例 ,一位 回乡创业者可以为当 地创造十几个 ,甚至百余个就业 岗位 ,有力地推 动 了 中 小 城 市 和 小 城 镇 的发 展 ,平 稳 地 实 现 了 “ 农转 非 ” 。 “ 十一五”以来 ,东部沿海地区产业 ( 包括外 商企 业 ) 转 移 步 伐 加 快 ,为 加 强政 策 指导 ,2 1 00 年8 1 月3 日国务院出台了 《 关于中西部地 区承接产 业转移的指导意见》 ,河南省各市 、县特别是工业
新型城镇化的现实路径探索——对中原经济区发展道路的思考
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转变 ; 五是 由原来主要 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尚未打破 ,由此导致农 依靠 中心城市 带动 , 向既发挥 中心城市 带 村 生产要素持续流失、资源配置和基础设 动作用又 强调 城市群 、 中小城市和 小城 施 建 设 严 重 不 足 、经 济 社 会 发展 明显 滞 后 大
背 景 , 设中原经济 区不能再 走原来 的发 建
为基 本 要 求 , 加 注 重 城 乡 统 筹 、 城 互 城镇化是实现河南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最大 更 产
展 路 径 , 须 积 极 探 索 走 出一 条 不 以牺 牲 动、 必 资源节约 、 环境 友好 、 经济高效、 社会和 农 业和 粮食 、 生态和 环境 为代 价 , 以新 型 谐 。 与传 统城 镇 化 相 比 , 型 城 镇 化 具 有 新
粗 放增长 向集约高效发 展转变 , 由城 乡分 镇 ” 有条件的“ , 迁村 并点 ”建设新 型农村 , 割向城 乡融合转变 , 由项 目带动 向统筹推 社 区 , 之成 为统 筹 城 乡发展 的结 合 点 、 使 促
动 转 变 , 进 产 业 结 构 、 业 结 构 、 间结 促 就 空 构 、 化 观 念 转 型 , 能 实 现 城 市 与 农 村 文 才 进 农村 发 展 的 增 长 点 。
由原 来 重 城 轻 乡 、 乡 分 割 向城 乡 一体 化 城
新 型城 镇化 的 内涵 与特征
( ) 二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破除城 乡二元
结 构 的 根 本 途 径
城 镇 化 是 人 类 文 明 进 步 和 经 济 社 会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 口大省 , 人 农业 人 口众 多, 农业和农村发展长期滞后 , 根本
会 , 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必 由之路 。 加
走出一条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道路
走出一条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道路作者:蔡昉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7年第2期走出一条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道路文/ 蔡昉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个城镇化战略新理念。
这一新理念是在总结和反思国内外城镇化的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既具有高屋建瓴的理论高度,更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现实国情。
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一环。
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是历史必然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从城镇化率与人均国民总收入的关系进行国际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城镇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互为因果。
根据2015 年的数据,被世界银行划分在低收入组的国家( 人均国民总收入低于1035 美元) 城镇化率平均为31%,中等偏下收入国家( 人均国民总收入在1035 ~4086 美元之间) 城镇化率平均为39%,中等偏上收入国家( 人均国民总收入在4086 ~ 12616 美元之间) 城镇化率平均为64%,而高收入国家( 人均国民总收入高于12616 美元) 平均城镇化率则高达81%。
可见,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具有历史必然性。
同时,由于从较低收入水平向更高收入水平跨越是经济长期增长的结果,城镇化也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然而,从国际经验还可以看到,不仅世界各国城镇化的推进节奏参差不齐,推进方式千差万别,而且城镇化带来的结果也并非全是正面的,甚至出现普遍性的痼疾——“城市病”。
“城市病”不仅在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历史上屡见不鲜,如今更广泛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中。
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城市贫民窟现象,就是这种负面结果的一个缩影。
这种病态无法使城镇化惠及民生。
因此,推进健康的城镇化,要在更深层次上认识城镇化的规律以及城镇化与其他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关系。
走新型特色城镇化发展之路
— —
重 社 会 建 设 , 力 保 障 和 改 善 民 生 , 步 建 立 完 善 的 着 逐 社 会 保 障 体 系 , 全 体居 民享 有 平 等 的权 利 ; 是要 使 就
创 造 公 平 、 正 的 社 会 环 境 , 成 全 体 居 民各 尽 其 能 、 公 形 各 得其 所而又 和谐 相处 的局面 。
— —
城 镇 化 理 念 不 同 、 选 择 道 路 不 同 , 多 数 国 家 在 实 所 大
现 城 镇 化 的 过 程 中 都 走 了 不 小 的 弯 路 , 出 了 沉 重 的 付
代 价 , 的 深 受 “ 市 病 ”折 磨 。 x - 中 国 和 山 西 来 有 城 - ,于 j
讲 , 对 城 镇 化 新 浪潮 的 冲击 , 否站 在 新 的历 史起 面 能 点 上 , 科 学 发展 观 为 指 针 , 结 和反 思 城 镇 化 的历 以 总
是 否 有 利 于 满 足 人 民 群 众 日益 增 长 的 多 样 化 的物质 文 化需 求 作 为衡 量城 镇 化水
平 的 根 本 标 准 。在 城 镇 化 发 展 过 程 中 , 要
得 挑 战 ,必 须 以 科 学 发 展 观 为 指 导 , 树 出 立 新 型 特 色 城 镇 化 理 念 , 新 型 特 色 城 丁 走
( 遭
. 垦
走 新 型 特 色 城 镇 化 发 展 之 路
口 李 中元
中 国 正 在 经 历 空 前 绝 后 的城 镇 化 进 程 。对 于 山 西 这 样 一 个 资 源 丰 富 和 历
底 是 为 人 的 。人 既 是 城 市 发 展 的 出发 点 ,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作者:王一鸣来源:《全球化》 2014年第12期王一鸣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已进入提升发展质量的新阶段,既面临巨大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要优化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和城镇内部空间布局;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一、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总结过去30多年城镇化发展经验教训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总体上保持了快速发展态势,城镇化率稳步提高。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农村改革为主动力,城镇化开始恢复发展,1978年-1984年城镇化率从17. 92%上升到23. 01%,平均每年提高0.85个百分点。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以城市改革为主动力,城镇化实现平稳发展,1984年-1992年城镇化率由23. 01%提升到27. 46%,年均提高0.56个百分点。
上世纪90年代初期至本世纪初期,以市场化改革为主动力,城镇化步入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2003年城镇化率从27. 46%提高到40. 35%,年均提高1.19个百分点。
本世纪以来,以实施城镇化战略为主动力,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2003年-2 013年城镇化率由40. 35%提高到53. 73%,年均提高1.34个百分点。
总体上看,过去30多年,我国城镇化呈现以数量规模扩张为主的基本特征,这种城镇化发展模式,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严重滞后。
被纳入城镇人口统计的2.6亿农民工及其家属,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平等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无法完全融入城市生活,处于“半市民化”状态。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并强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随着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不同城市的功能、地位和作用,对国民经济的促动是不能替代的,在“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上面临着许多问题,这里就城市规模问题与资源环境问题加以论述。
一、城镇化的内涵城镇化也叫城市化(以下均称为城镇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市(镇)集中的聚集过程,也是城市(镇)在空间数量上的增多、区域规模上的扩大、职能和设施上的完善和城市(镇)的经济关系、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类的社会文明广泛向农村渗透的过程。
城市化其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农村地域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即城镇化的数量过程;一方面是指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城市文明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即城镇化的质量过程。
城镇化的数量过程和质量过程是城镇化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只有数量过程而没有质量过程,即进入城市或被划入城市的人口没有被城市文明同化,不能算做真正的城镇化。
二、城市规模问题讨论城镇化问题时,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城市规模的认识,狭义的城市规模,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
广义的城市规模,是指在城市地域空间内聚集的物质与经济要素在数量上的差异及层次性,它主要包括城市人口、经济活动及其能力、建成区土地面积这三个互相关联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定的经济规模吸纳着一定的人口规模,而一定的人口规模又要求有一定的土地规模。
我国目前在城镇化与城市规模上,存在一些不很正确的认识与做法。
1、凭国外经验来预测城市化水平,再确定城市规模与城市建设。
我国目前许多城市在做总体规划时,往往凭国外经验来预测城市化水平,再根据城市化水平确定城市规模与城市建设:也就是先制定该城市在规划期限城市化水平,然后根据城市化水平确定城市规模,再用城市规模(人口)反过来指导城市的一些建设,如基础设施建设。
这种做法不科学,因为我国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的产生背景和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我国前段时期城市化快速增长是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政府用户口等政策限制农民由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使我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背景下,政府放开政策鼓励农民买房而成为城镇人口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等条件下爆发出来的,它经过了一段长时间的蓄积。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2009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
当前,要把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
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管理,全方位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
有关专家预计,未来几年内城镇化率将加快上升。
城镇化不仅有利于扩大内需,而且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我国城镇化进程稳步上升2000年,中共第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采用了“城镇化”一词。
此后,该提法在2005年、2006年和2008年的一号文件中都曾经出现过。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城镇化脚步一直是稳步提升,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2008年的45.7%。
联合国人口发展报告也曾指出,中国的城镇人口正在以每年25%的速度增加,中国成了世界上城市化增长最快的国家。
然而,我国推进城镇化面临着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环境脆弱、地区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
据分析,从城镇化特别是放宽户籍限制的路径选择上来看,中小城市将是“主阵地”,这就意味着二、三线城市甚至四线城市的房地产业将迎来大的发展机遇,这些区域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也将迎来一轮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非农业人口数量已占到全国总人口的50%,而农业人口已进一步下降到6.5亿到7亿之间。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已达到城镇居民在2000年初的收入水平,随着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未来这部分居民家庭消费上升的空间很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认为,近几年来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与火爆,导致各地城市的房价全面飙升,不要说大中型城市房价的快速飙升,就连中小城市的房价也出现快速上涨。
要让进城农民真正能在城市中“生根落地”,不仅需要有适度的房价以符合他们的购房支付能力,而且还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土地流转,由此形成有效的农村土地市场。
统筹城乡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统筹城乡: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曹 新(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北京 100091)摘 要: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走统筹城乡发展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让农民变市民,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统筹城乡;市民化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8)04-0054-04作者简介曹新(58),男,湖南娄底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一、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城镇化的发展与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城镇化发展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
因此,在中国要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就必须实现城镇化。
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求,统筹城乡,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从工业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城市化过程与工业化过程密切相关。
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的最主要的因素。
这是因为,工业产业实行工厂化生产,是一种集中化的产业,具有一定规模,而且机器大工业越是发展,越是要求有一定的生产规模。
为了使这种大规模的生产经营活动不至于被所需要的市场、交通、信息等方面的原因而发生生产和流通方面的困难,工厂化的生产要求集中在城市。
而随着企业的增多以及相应的服务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反过来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进入非农产业,城市也因此而不断扩大,并具有一定的规模。
工业化的发展还促进了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也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过都市生活和从事非农产业活动。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发展,给城市化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城市化的发展,又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现实的可能。
从现代化的发展历史进程来看,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内容摘要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过程。
而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地理等条件都是不同的,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城镇化进程和问题。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与世界城镇化历程既有共性,同时各种表现形式也反映了中国国情.我们必须联系中国城镇化的历史和具体问题,研究出适合中国的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关键词城镇化、中国、特色、道路城镇化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
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城镇化道路是指实现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原则和方式,所要解决的是怎样实现城镇化的问题。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城镇化类型的选择、城镇化动力和实现机制选择及城市发展模式的选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从新中国成立开始,我国城镇化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49—1957年,城镇化稳步推进。
从新中国成立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是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时期,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吸收大批农民进入工厂,城镇人口有计划的增长。
1949—1957全国人口64653万,市镇人口9949万,相比建国初城镇人口增加了2400多万,年均增长7.O%左右,成为城镇人口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全国城镇化率从1O.6%提高到16.3%,年均提高0.6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是从1958— 1978年,城镇化大起大落,是城镇化徘徊、停滞的阶段。
由于受“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城镇化率2O年只提高1.6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08个百分点,甚至有几年是负增长。
1958—1978全国人口96256万,市镇人口l7245万,城镇化率l7.9%。
论“中原经济区”背景下的城镇化之路
论“中原经济区”背景下的城镇化之路【摘要】“三农”问题突出,是中原经济区的共同特点,也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分析研究了中原城市群城镇化现状及特点:城镇化水平整体偏低,且地区分布不均衡;缺乏引领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增长极。
并结合中国城镇化模式,尝试对中原经济区的城镇化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中原经济区城镇化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城镇化,中原经济区,城镇化水平abstract: the “three rural” problems, is a common feature of the central plains area, is also china’s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ntral henan urban agglomeration of urbanization: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as a whole is low, and the uneven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lack of regional growth pole to lead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combined with china’s urbanization pattern, try on the urbanization pattern of the central plains area, put forward the proposal of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i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keywords: urbanization,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1. 城镇化概述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学习心得一.关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理念城镇化是人口集聚和社会现代化的过程,涉及到人口聚居、就业、生态、环境、公共设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政府服务等各种因素。
2012 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从而正式确立了新型城镇化这个概念。
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在原有城市化内容的基础上,赋予了一些新的理念和内涵。
概括起来,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人的因素。
强调人口城镇化,更加注重人的发展需求,即“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首要问题。
它要求以市民为主体,围绕人民群众现代化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提供完善的城镇承载条件和现代化生产、生活服务。
新型城镇化要求有效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即解决好进城农村人口彻底离开土地,永久居留城镇的问题。
不但要解决好进城农民真正享受城市各项保障,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还要解决好他们的支付水平和支付水平问题,让他们能体面地享受社会文明发展成果,融入现代化经济文化生活方式。
解决好这些问题又必须解决好城镇化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问题,以形成有效合理的就业空间。
2.节约、集约使用资源,尤其是要集约、节约配置土地资源。
李克强总理强调,“推动城镇化的过程是资源和要素在空间上优化的过程。
最重要的是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高效配置。
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定要坚持集约发展、有序发展,根据资源环境承载水平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规模”,推动城镇化建设向集约、节约使用土地等各种资源和低能耗转变,实现各种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防止“摊大饼”、盲目“圈地造城”,准确处理和解决好城市化建设与农业用地的矛盾。
3.注重环境友好发展。
社会发展和文明的高度化,使人民群众对城市发展的生态、环境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要求,其中既包括了对城市及其周边生态环境的美化、绿化要求,对水和空气质量的要求,也包括了对城市内部及其周边社会治安、交通秩序、环境卫生等方面的要求。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并从流转土地承包权 、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 完善 社会保 障体系 、 改革城镇 建设投 资体制 、 引导农 民树立 城镇 化观念五方面提出 了政策性建议 。
关 键 词 :城镇化 ; 三农” “ 问题 ;农 民收入 文献标 识码 :A , 中图分类号 :D 1 66
2 .我 国城 市化进 程大 大 落后 于工 业化 进程 改革 之前 , 中央政 府 主导 的工业 化进 程 中 , 政
道路 , …… 促 进 大 中 小 城 市 和 小 城 镇 协 调 发 展 。_这一 论 述 确 立 了未 来 我 国 城 镇 发 展 新 模 ”1 J
式 , 明 了城 镇化 的方 向 , 为 “ 指 也 三农 ” 问题 的解 决 指 明了 出路 , 明 中 国特 色 城镇 化 道 路 是 中国 现 表
业资 本 吸收劳 动力 的能 力不 断减 弱 。例如 ,一 五 “
工业化与城 市化是互 为动力 、 同发展 的。 共 工业化是城市化 的基础 , 城市化促进工业化和第
三产业 的发 展 。工 业化 能 推动 国 民收入水 平 的提
计划” 时期 国家重工业 、 轻工业 、 农业投资 占基本 建 设 投 资 的 比重 分 别 为 3 .%、 .%和 71 62 64 .%。 据统计 , 每亿元投资轻工业可吸收 18 . 万人就业 , 而重 工业仅 能 吸收 600人 就业 0 2。社 会 主 义 国
基金项 目 :2 0 0 7年辽 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 目( 0 D L 3 ) L 7 J0 6。 作者简介 :曹一萍 (9 5 , , 1 6 一) 女 江苏泰州人 , 沈阳大学副教授 。
6
沈
阳 大
学 学 报
第2 1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中原特点走好中国特色城镇化之路
陈栋生
2010年城市发展论坛在郑州召开,其意味深长。
在郑州、在中原大地上,我们可以从二里头遗址、平粮台古城遗址直至郑州商城、殷墟、洛邑王城追溯到中国的城市之源,借助历史的启示,研判当前与今后的中国城镇化之路,特别是河南省和中原经济区的城镇化之路。
一、在加快城镇化步伐的同时,把城镇化质量也效益放在更重要的地位
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46.6%,与人均GDP大致相当的东南亚国家相比,要低15个百分点以上。
积极推进城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迫切需要:首先,推进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关键与重点。
表态考察,最大的内需在城镇;动态考察,培育、发掘内需的最大潜力在推进城镇化,并且提高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其次,推进城镇化,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出的步伐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减少农民扩大继续务农人员人均资源占有规模、扩大农户经营规模、加快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
最后,推进城镇化有利于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
从1978年~2008年,我国城镇化率共提高了27.76个百分点,年平均提高0.925个百分点,远高于1949年~1978年年均提高0.379个百分点的水平。
今后按城镇化率年平均增长1个百分点估算,预计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届时总人口的2/3将居住在城市。
笔者所说的城镇化率46.6%,准确地说是按城市常住人口统计的城镇化
率,而按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大约要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十几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统计,将1.5亿~2亿不拥有城市户籍的外来务工经商者统计在了城市人口中,但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他们和他们的家属迄今并未像拥有城市户籍者那样享受同样的城市文明。
据社会学家的调查资料显示,现在城市外来务工者中有60%~70%是21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和具有强烈的农村情结、进城务工仅是为了弥补务农入不敷出,或挣钱回家盖房的父辈完全不同,他们更希望尽早融入城市,过上市民生活,实现自我价值。
实现他们的城市梦,是今后城镇化的重任。
河南省的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值低8.9个百分点,2009年仅为37.7%;省内的黄淮四市(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仅为31.5%,今后有必要加快城镇化步伐。
“十五”期间,洒南省城镇化率提高了7.2个百分点,年平均提高1.44个百分点,“十一五”的前4年河南省城镇化率提高了7.3个百分点,年平均提高1.82个百分点。
这说明在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适当加快城镇化步伐是可能的。
要重视提高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更是重视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尽快缩小两者差距。
考虑河南省有2000万人的户籍地以外务工经商的省情,在贯彻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关“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时,宜采取多路径协调推进:一是帮助外来务工者在就业城市转为市民。
例如,广东省的大中城市,正采用“积分制入户办法”,深圳市2006年~2009年采用此办法,从外来务工者中“招调入户”
1.1万人,帮扶的重点是通过培训提高外来务工者的技能,特别是对接收地
短缺的工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更易满足“招调入户”的条件。
二是“引凤还巢”,地方政府对外来务工经商者中有资本、有技术积累、有创业打算者施以政策引导,对其回乡创业给予优惠。
以信阳市为例,一位回乡创业者可以为当地创造十几个,甚至百余个就业岗位,有力地推动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平稳地实现了“农转非”。
“十一五”以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包括外商企业)转移步伐加快,为加强政策指导,2010年8月31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河南省各市、县特别是工业基础薄弱的黄淮地区,需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进一步完善投资一霎,从市(县)域要素禀赋与区位特点出发,依托本地现有产业基础,有针对性地承接产业转移,园区集中布局、形成产业链,将培育产业优势和打造城市品牌进行有机结合,这是“十二五”河南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必由之路。
提高城镇化的水平与质量,要求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贯穿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营与管理的各个环节。
坚持“产业立市”,依靠科学支撑、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与时俱进,力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把产业发展方式转型和城市发展转型密切结合。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城市科学发展的真谛是让城市现在和未来的市民生活更美好,因此“宜居、宜业”应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首要目标,如果无法达到安居乐业的目标,那么中心城市、国际大都市等目标就难免流于奢谈。
二、坚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以城带乡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两大要义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城市群(圈、带)往往成为参与国际经
济竞争与合作的空间单元。
近年来,高速铁路、城际勿路与通讯网络的大发展,更为城市群(圈、带)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城市群既通过同城效应提供了众多城市聚合的规模与范围效益,又通过深化城市间的分工提供了协作互补效益。
城市群(圈、带)的竞争力取决于中心城市:一是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与竞争力;二是中心城市功能的完善度,特别是枢纽、孵化、创新、领航与辐射带动功能的完善程度。
其他城市现阶段要突出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以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强企业,着力“做强”,再逐步“做大”。
从城市化的规模结构看,改革开放前30年,发展重点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这在当时适应了尽快培育、壮大增长极的需要。
今后,不足百万人和一二百万人的大城市还很需要规模扩张;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特别是快速交通沿线的节点站,和处于特大城市一小时、两小时交通圈内的中小城市与小城镇会逐步成为城镇化的重点,或为接纳新市民的主要载体。
郑州市、郑汴新区要发挥作为河南省乃至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的引领作用,有两个“亟须”:一是亟须强化创新功能,从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能力入手,逐步培育原始创新能力;二是亟须从自身基础与特点出发,尽早谋划抢占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
河南省人口分布有以下几个值得重视的特点:5个800万人口以上的地级市都在河南省东南部,即黄淮四市(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和南阳,洒南省26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县(县级市)中的19个县也在上述地区,这些市、县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化率等指标值多数低于全省平均值。
在重视省会、郑汴新
区对其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亦要重视邻近的省外大城市、特大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通过“农超对接”等多种途径,进入大市场,以农业市场化为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开路,使这些县(县级市)的城关逐步发展为中、小城市,有序地培育一大批有品牌特色的中心镇和中心村,使这些中心镇(村)既是城镇体系之末,又是农村社区之首,集中配置义务教育、卫生保健等公共服务机构与设施,以及相应的服务业。
笔者认为上述结合中原特点的城镇化之路,应是河南省探索在保证农业和粮食稳定增产的前提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道路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