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中医诊断学重点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重点名词解释整理人:20针五一班庞伊霖1、得神:得神即有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在病中为轻病、脏腑功能不衰、预后良好。
2、失神:无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
属于病情严重阶段。
3、少神:少神又称为神气不足,是指精气不足,神气不旺的表现。
介于得神与失神之间,常见于虚证患者,或病后恢复期病人。
3、假神:濒死患者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是临终的预兆,阴阳即将离绝的表现。
4、主色:肤色、面色一生不变者,称为“主色”。
5、客色: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动,人的面色肤色发生相应变化,称为“客色”。
6、萎黄:面色淡黄枯槁无光,常见于脾胃气虚气血生化不足者。
7、黄胖:面黄虚浮,常见于脾气虚衰,湿邪内阻。
8、黄疸:面目一身俱黄,常见于湿热熏蒸(阳黄如橘皮)、寒湿瘀阻(阴黄如烟熏)。
9、囟陷:小儿囟门下陷。
多属虚证,可见于吐泄伤津、气血不足、脾胃虚寒、先天不足等。
10、囟填:小儿囟门高凸。
多属实热,可见于温病火邪上攻、风热湿热。
11、解颅:小儿囟门迟闭骨缝不合。
多属肾气不足或发育不良,可见于小儿佝偻病。
12、镜面舌:舌面光洁如镜光滑无苔,由胃阴枯竭、胃气大伤引起。
13、腐苔:苔质颗粒疏松,粗大而厚,形如豆腐渣,揩之可去,多见于食积痰浊,也可见于内痈和湿热口糜。
14、腻苔:苔质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脱,油腻状粘液,多由湿浊内蕴引起。
15、剥落苔:若舌苔全部褪去,称为“光剥苔”;若舌苔剥落不全,剥脱处光滑无苔,余处斑斑驳驳残存舌苔,称为“花剥苔”;若剥落处并不光滑称为“类剥苔”。
16、金实不鸣: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寒热交相袭肺;或肺气不宣,清肃失职。
17、金破不鸣:因精气内伤,肺肾阴虚,虚火灼金,以致津枯肺损,声音难出。
18、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为谵语,为实证。
19、郑声: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为郑声,为虚证。
20、主诉:主诉指患者就诊时自觉最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21、自汗:日间汗出,活动尤甚者。
中医诊断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名词解释中医诊断名词解释0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XXX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XXX2.壮热是指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通常出现在里热证极期阶段。
3.潮热是指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4.寒热往来是指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通常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5.自汗是指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的症状,通常见于气虚或阳虚。
6.盗汗是指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的症状,通常见于阴虚内热证。
7.消谷善饥是指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8.除中是指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9.里急后重是指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要症状。
10.得神是指人的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的表现,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1.失神是指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的表现,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2.主色是指凡人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3.善色是指病色有光泽者,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4.萎黄是指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的表现,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15.阴黄是指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的表现,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16.瘿瘤是指颈前颌下喉结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17.瘰疬是指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的表现,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18.解颅是指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19.透关射甲是指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的表现,提示病情危重。
20.染苔是指因某些食物或药物,使舌苔染上颜色,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临床意义。
21.镜面舌是指全舌之苔退去,舌面光洁如镜的表现,多因胃气匮乏,胃阴枯涸。
22.有根苔是指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似从舌体长出来的表现。
23.呃逆是指有气上逆于咽喉而出,发出一种不由自主的冲激声音,声短而频,由胃气上逆所致。
24.六阳脉是指两手寸关尺六脉常XXX等同,而无病象的表现。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83494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题0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中医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总结
中医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总结附:名词解释及问答题总结名词解释:1.证----又称证型。
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病变部位、原因和性质,以及正邪斗争的情况等。
证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2.“藏”指隐藏于人体内胆脏腑器官;“象”,征象、形象之意。
“藏象”主要是指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及其所表现于外地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
3.腧穴: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施术部位。
4.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5.瘀血的概念:血液停滞形成的病理产物。
6.主色:又称正色,指由于个体生理特征所决定的一生不变之色。
特点:与生俱来基本不变。
(考)7.客色:是指随着四季或客观环境、条件的变化,人的肤色也相应地发生变化,这种适应自然的暂时性肤色变化谓之客色。
(考)8.病色:凡在疾病状态下面部出现的色泽。
特点:晦暗暴露(考)9.但热不寒—潮热: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
如潮汐有一定的规律性。
分为三种类型:(考)(1).阳明潮热:热势较高,常于日晡之时(即申时,为下午3~5时)明显,为阳明腑实证。
(2).温湿潮热:身热不扬(肌肤初扪不觉热,扪之稍久即感灼手),午后尤甚,为温湿病。
(3).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低热,自觉其热自骨内向外蒸发,为虚热证。
10.自汗:醒时经常出汗,活动更甚,多为气虚、阳虚(考)11.盗汗:睡则汗出,醒则汗止,多为阴虚内热或气阴两虚。
(考)12.脉诊:触按病人的脉搏,体察脉象的变化以诊察疾病。
13.寸口——气口(脉口):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的搏动形象。
(考)14.中药:(藥):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在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喝应用形式,来源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以植物药居多,所以自古以来把中药称为“草本”。
(考)15.四气:中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也称“四性”寒凉:凡能减轻或者消除热证,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的药物温热:凡能减轻或者消除寒证,具有温中、助阳、散寒等作用的药物16.补虚药:凡能补益正气,增强体质,以提高抗病能力,治疗虚证为主的药物。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精)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题01.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 , 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02. 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 壮热——病人高热不退, 但恶热不恶寒, 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 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 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 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 自汗——经常汗出不止, 活动后更甚者, 多见于气虚、阳虚。
08. 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 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 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 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 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 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 崩漏——不在经期, 突然阴道大量出血, 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 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 体态自如, 言语清晰, 意识清楚者, 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 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 身重迟钝, 语声断续, 意识朦胧者, 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 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 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 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 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 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 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题01、中医诊断学——就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就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就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就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就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就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就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就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就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名词解说1.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说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连续时间。
2.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常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3.潮热——病人准时发热或准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准时。
4.寒热来往——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5.自汗——常常汗出不只,活动后愈甚者,常见于气虚、阳虚。
6.盗汗——入眠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常见于阴虚内热证。
7.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8.除中——久病之人,本不可以食,忽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9.里急后重——腹痛窘况,不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0.得神——人之两目灵巧,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语言清楚,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1.失神——病人眼光呆板,面色昏暗,神态萎糜,身重愚钝,语声断续,意识模糊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2.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3.善色——病色有光彩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4.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15.阴黄——面色黄而昏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16.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挪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17.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18.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可以闭合,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19.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向来延长到指甲端者,提示病情危重。
20.染苔——若因某些食品或药物,以致舌苔染上颜色。
染苔并不是疾病所致,无临床意义。
21.镜面舌——全舌之苔退去,舌面光洁如镜者,多因胃气贫乏,胃阴枯涸。
22.有根苔——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似从舌体长出来的。
23.呃逆——有气上逆于咽喉而出,发出一种身不由己的冲激声音,声短而频,由胃气上逆所致。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题0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中诊简答名词解释填空病案分析
中医诊断学简答题1.何谓症?其临床意义是什么?1)症是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反映的各种异常现象。
其中病人自觉的痛苦与不适称为症状;通过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称为体征。
中医统称为症状。
2)症是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
2.病与证的含义有何异同?同:二者都是对疾病本质的概括。
异:1)病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
2)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
3.何谓主诉?确定主述应注意哪些方面?主诉:即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注意事项:1)主诉是病人最痛苦的症状或体征,不能写成病名或证名。
2)要将主诉所述症状或体征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治疗经过等询问清楚,不能笼统、含糊。
3)只能确定为一两个症状,不能超过三个。
一般按时间顺序写出。
4.何谓自汗、盗汗?其病因病机如何?1)自汗:时时汗出,汗出不止,动则更甚者,称为自汗。
伴神疲乏力、畏寒肢冷等症,多属于气虚、阳虚证。
2)盗汗:睡后汗出,醒则汗止,称为盗汗。
伴潮热、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等症,多属于阴虚内热证。
气阴两虚,常自汗、盗汗并见。
5.常见的小便异常有哪些?影响小便的因素有哪些?1)常见的小便异常有:尿次异常,尿量异常,排尿感异常。
2)小便异常常受出汗、温度、饮水、年龄等因素的影响。
6.简述恶寒发热的机理?1)外邪侵袭,影响卫阳“温分肉”的功能,肌腠失煦则恶寒。
2)邪气外束,玄府闭塞,卫阳失宣,则郁而发热。
7.背痛多属哪些经脉病证?为什么?1)背痛多为督脉及膀胱经脉病变。
2)由于督脉行于背中,脊背两侧为足太阳膀胱经所过之处。
8.里急后重与肛门气坠有何异同?1)两者都有肛门重坠感。
2)里急后重有腹痛窘迫,时时欲便,便出不爽症状,多因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致。
3)肛门气坠仅指肛门有下坠感,甚则脱肛的症状,常见于劳累或排便后加重,多为脾虚中气下陷所致。
9.问月经应了解哪些内容?1)月经周期、月经天数、月经的量、色、质,有无闭经或痛经等。
中诊名词解释整理
中诊名词解释整理——by 文乐1、中医诊断学:根据中医学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辨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四诊收集的病情资料进行辨别、分析、综合,做出证名诊断的思维过程。
3、证: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本质反映,它以一组相关的症状和体征为依据,不同程度的揭示出当前的病位、病性、病机等。
4、症:中医诊断病症的基本依据,包括症状和体征。
5、假神:患者病情危重阶段,突然出现某些症状短暂“好转”的现象。
并非病情真正好转,是阴阳将欲离决的危候。
补充:假神与重病好转如何区别?同:在重病阶段;好转异:逐步好转,疾病向愈;突然短暂,向死6、主色:人生来就有的基本面色、肤色,一生基本不变。
7、客色:受各种非疾病因素的影响,面部发生的色泽变化。
8、善色:人体在疾病状态下,凡五色尚有光泽。
9、恶色:人体在疾病状态下,凡五色晦暗枯槁。
10、囟门:婴幼儿颅骨闭合不紧所形成的骨间隙。
11、囟填:囟门凸出。
12、囟陷:囟门凹陷。
13、解颅:即囟门迟闭,骨缝不合。
14、戴眼(目睛上视):病人两目上视,眼球不能转动。
肝风内动或精气衰竭。
15、乳蛾:喉核红肿灼痛,甚则溃烂或有红白脓点。
16、白喉:咽喉间起灰白色假膜,不易剥离,剥则出血,很快复生。
17、瘿瘤:颈前结喉处有肿块,可随吞咽上下移动。
肝郁气滞痰凝,地方水土18、瘰疬: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累累如串珠。
肺肾阴虚,虚火炼液为痰;外感。
19、肌肤甲错:皮肤干枯粗糙,状如鱼鳞。
20、斑:色深红或青紫,多点大成片,平铺于皮肤,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分为阴斑(脾气虚衰,血失统摄)和阳斑(外感热毒,内迫营血)。
21、疹:点小如粟,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
22、白㾦:皮肤出现白色小疱疹,晶莹如粟,高出皮肤,擦破流水。
湿温病。
23、透关射甲:络脉直达指端,病多凶险,预后不佳。
24、真苔:25、染苔:口服某些食物或药物,可使舌苔着色。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题01。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02。
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03。
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
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
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07。
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08。
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09。
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
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
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
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18。
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19。
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
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
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中医诊断学复习
1、名词解释:潮热、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自汗、盗汗、绝汗、战汗、里急后重、完谷不化、五更泻、滑泻失禁、肛门气坠、溏结不调、癃闭、淋证。
日晡潮热:热势较高,日晡热甚湿温潮热:身热不扬,午后热甚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低热短赤而急迫——淋证(下焦湿热,膀胱气化不利)2、恶寒发热的临床表现特点与病机特点如何?临床上分为哪几个证型?①特点:恶寒发热同时出现。
是表证的特征性症状。
②病机要点外邪袭表卫阳被郁肌腠失于温煦恶寒多见于外感病郁而化热发热初期恶寒发热正气奋起抗邪发热同时并见③临床意义3、但寒不热在临床上分为哪几个证型?各自的症状特点和病机要点是什么?②病机要点:外因-感受寒邪,阳气被遏内因-阳虚,机体失去温煦③临床意义6、如何根据头痛部位辨识病在何经?①根据头痛部位确定病在何经头后枕痛连项背—太阳经头颞或一侧头痛—少阳经前额连眉棱骨痛—阳明经巅顶痛者—厥阴经头痛连齿—少阴经头痛昏沉,腹痛自汗—太阴经8、气滞、血淤、寒证、虚证疼痛性质有何表现?虚证喜按,按之不痛,胀满时减气机阻滞——胸胁苦满、神情默默寒证头身脘腹肢节冷痛,筋脉拘挛作痛,屈伸不利,冷厥不仁,脉紧或迟,舌青气滞胀闷,疼痛血淤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肿块9、头晕的各种证型和症状特点如何?实10、口不渴、口渴饮水、渴不多饮的主病如何?1、口不渴-津液未伤-寒证、湿证、无明显燥热病证2、口渴多饮:燥证、热证、消渴病3、渴不多饮:阴虚-潮热、盗汗、颧红湿热-伴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脘闷,苔黄腻痰饮-渴喜热饮,饮亦不多或饮入即吐瘀血-口干、漱水不欲咽14、失眠与嗜睡的常见临床类型有哪些?症状特点如何?(一)失眠(二)嗜睡16、大肠湿热可见哪些大便改变,其病机特点是什么?便次增多,便质稀薄,如水样17、伤食泄泻症状特点是什么?肝脾不和大便可有哪些改变?20、脾胃虚弱大便可有哪些改变?22、下焦湿热可见哪些小便的改变?短赤而急迫——淋证(下焦湿热,膀胱气化不利23、肾气亏虚,肾阳不足可见哪些小便改变?短赤而急迫——淋证(下焦湿热,膀胱气化不利病因:病因:病因病因:病因:病因:病因:病因:病因:病因:7.肝火炽盛和肝阳上亢证的鉴别。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25. 简述症、病、证、辨证各自的含义。
答:①症是指疾病单个的症状或体征,如发热、头痛、气短、面赤、苔腻、脉细等等。
②病,是对疾病以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病理性概括,如百喉病、麻疹病、消渴病、肺痈病等。
③证,是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如风寒犯肺证,心火上炎证,脾不统血证,肝阳上亢证,肾精不足证等。
④辨证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求得当前证名的过程。
26. 何谓半表半里证?有何临床表现?答:半表半里证是指病变既未完全在表,又未完全入里,而是处于表里之间的证候。
半表半里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神情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27. 怎样鉴别虚寒证与实寒证?答:虚寒证病人畏寒肢冷,腹痛喜按,神疲乏力,大便稀薄,小便清长,舌嫩少苔,脉沉细无力。
实寒证病人畏寒肢冷,腹痛拒按,大便秘结,痰多喘促,舌苔厚腻,脉沉弦或弦紧有力。
28. 何谓阴虚证?其临床表现的特点如何?答:阴虚证是在慢性病过程中,由于阴津亏损,阴不制阳的虚热证候。
其临床表现是:由于阴精亏虚,肌体失养,则见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脉细等;由于阴不制阳,虚热内生则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29. 简述亡阳证与亡阴证的基本表现。
答:亡阳证者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气微,面色苍白,脉微欲绝;亡阴证者汗热而粘,手足温热,呼吸短促,面色潮红,脉细数疾。
30. 试述痰、饮、水、湿的异同。
答:湿、水、饮、痰在形质、流动性、证候表现上有异有同,四者之间的关系密切。
四者均属体内水液停聚所形成的病理性产物,其形成均常与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和对水液的气化失常有关。
“湿”无明显形质可见而呈“汽态”,弥漫性大,以肢体闷重酸困等为主要表现;“水”质清稀为液态,流动性大,以水肿、少尿为主症;“饮”是一种较水浊而较痰稀的液态病理产物,常停聚于某些腔隙及胃肠,以停聚处的症状为主要表现;“痰”的质地稠浊而黏,常呈半凝固乳胶状态,流动性小,多停于肺,但可随气流窜全身,见症复杂,一般有吐痰多的主症。
中医诊断学名词汇总
《中医诊断学》名词汇总绪论:1.症状:是指病人主观上感到的痛苦或不适。
2.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作的病理概括。
3.病: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衡,与自然、社会的协调统一遭到破坏的异常状态。
4.体征:是指医生运用望、闻、切等方法获得的具有诊断意义的客观征象。
5.辨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望诊:1.假神:是指久病、重病患者,精气本已极度衰竭,突然出现神气暂时“好转”的假象。
2.失神:又称“无神”,可见于久病虚衰或邪实神乱的重病患者。
3.得神:又称“有神”,是精气充盛,体健神旺的健康表现。
4.除中:指久病、重病本不能食,而突然饮食或暴食。
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5.戴阳证:是指久病、重病患者面色苍白,却时而颧赤泛红如妆、游移不定。
属真寒假热证,多见于久病脏腑阳气极度衰竭患者,是病情危重的征象。
6.常色:是指健康时面部皮肤的色泽。
我国常色特点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7.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面部显示的色泽。
特点是晦暗枯槁,暴露浮现。
8.主色:是人生来就有的基本面色,一生基本不变。
9.客色:是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
10.善色:虽一色独亢,但皮肤有光泽,说明虽病而胃气未伤,精气未衰,胃气能上荣于面。
属轻病,预后较好。
11.恶色:一色独亢,且皮肤枯槁无泽,说明胃气已无,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于面。
属重病,预后较差。
12.黄疸:是指面目一身俱黄。
多为湿邪为患。
13.阳黄:是指面目一身俱黄,其色黄而鲜明,如橘子之色者,为湿热熏蒸所致。
14.阴黄:指面目一身俱黄,其色黄而晦暗,如烟熏状者,为寒湿郁阻所致。
15.黄胖:面色黄而虚浮者,属脾虚湿蕴。
16.萎黄:面色黄而枯槁无光,多属脾胃气虚,气血不足。
17.阴脏人:多阳虚阴盛,体型偏于矮胖,头圆颈粗短,肩宽胸厚,身体姿势多后仰,平时喜热恶凉。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解释1、审察内外:诊察疾病时,要有整体观念,既要审察其夕卜,还要审察其内;并要把病人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加以审察。
2、辨证求因:分析四诊所得的一系列具体症状,根据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原因之所在,为临床论治提供依据。
3、症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病人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
如:发热、头痛等。
4、证: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热等方面作出病理性概括。
5、四诊合参:通过望、闻、问、切,将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有机地综合起来,全面系统地分析病情,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称为“四诊合参”。
6、舍脉从症:指辨证过程中,在症真脉假的情况下,必须舍脉从症。
如症见痞、满、燥、实等,脉反见迟细。
则症反映的是实热内结胃肠,是真;脉迟细是由于热结于里,阻滞血脉流行,属假,此时,当舍脉从症。
7、舍症从脉:指辨证过程中,在症假脉真的情况下,必须舍症从脉。
例如:伤寒,热闭于里,症见四肢厥冷,而脉滑数,脉所反映的是真热,症所反映的是由于热邪内伏,格阴于外,出现四肢厥冷,是假寒,此时当舍症从脉。
8、得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见于正常人,或虽病但脏腑功能未衰,预后良好。
9、失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
神衰的表现。
神志昏迷,或言语失伦,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目暗睛迷,瞳孔呆滞,面色晦暗,表情淡漠呆板,反应迟钝,动作不灵,强迫体位,呼吸异常,大肉尽脱。
表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10、撮空理线:患者神识不清,出现不由自主的动作,手臂向上伸举为撮空,两手呈理线状为理线。
撮空理线是失神的一种表现。
系病情危重,元气将脱。
ll、循衣摸床:形容神志昏迷的病人,用手摸弄衣被或抚摸床缘的症状,这是热伤心神,邪盛正虚的一种危候。
12、目暗睛迷:眼睛混浊晦暗,没有光彩,活动迟钝,反应缓慢或视物模糊。
13、回光返照:太阳将落时反射的光,比喻没落以前的景象。
2021中医诊断学重点复习
2021中医诊断学重点复习一、名词解释1、失神失神即无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
失神的表现是:神志昏迷,或言语失伦,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目暗睛迷,瞳孔呆滞、面色晦暗,表情淡漠呆板;反应迟钝,动作不灵,强迫体位,呼吸异常,大肉尽脱。
表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2、撮空理线指重病患者神志昏迷,伸手向空手指时分时合,如同理线。
3、循衣摸床指重病患者神志昏迷,伸手抚摸衣被、床沿等。
4、假神指垂危患者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是临终前的预兆,并非佳兆。
假神的表现是:久病重病之人本已失神,但突然精神转佳,目光转亮,言语不休,想见亲人;病至语声低微断续,忽而清亮起来;原来面色晦暗,突然颧赤如妆;原来毫无食欲,忽然食欲增强。
这是阴阳即将离绝的危候。
5、除中指久病或重病患者,本不欲食或不能食,突然欲食或暴食。
6、主色其肤色、面色一生不变者,称为“主色”。
7、客色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动,人的面色、肤色会相应变化,称为“客色”。
8、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称为“郑声”。
属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症。
9、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称为“谵语”。
多属热扰心神之实证。
10、金破不鸣因精气内伤,肺肾阴虚,虚火灼金,以致津枯肺损,声音难出,称为“金破不鸣”。
11、金实不鸣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寒热交相袭肺;或痰浊壅滞,以致肺气不宣,清肃失职,称为“金实不鸣”。
12、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者,称为“盗汗”。
兼见潮红、颧红等,属阴虚或气阴两虚。
13、自汗日间汗出,活动尤甚者,称为“自汗”。
兼见畏寒、神疲、乏力等症,属阳虚或气虚。
14、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者,称为“里急后重”。
见于痢疾,是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致。
15、举按寻是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和挪移,以探求脉象的一种手法。
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称为“举”;用重指力按在筋骨间称为“按”;指力不轻不重,还可亦轻亦重,以委曲求之称为“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2.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3.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4.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5.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6.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7.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8.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9.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0.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1.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2.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3.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4.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15.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16.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17.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18.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19.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情危重。
20.染苔——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颜色。
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临床意义。
21.镜面舌——全舌之苔退去,舌面光洁如镜者,多因胃气匮乏,胃阴枯涸。
22.有根苔——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似从舌体长出来的。
23.呃逆——有气上逆于咽喉而出,发出一种不由自主的冲激声音,声短而频,由胃气上逆所致。
24.六阳脉——凡两手寸关尺六脉常洪大等同,而无病象者。
25.相兼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一脉相兼组合而成的脉象,又称复合脉。
26.脉症顺逆——临床上以脉与症相应或不相应,以辨别疾病之顺逆。
27.举按寻——是切脉的指力轻重,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
28.症——疾病所反映的单个症状、体征,是机体病变的客观表现。
29.病——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规律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0.证——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1.辨证——在中医诊断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四诊资料,辨别疾病证的过程。
32.里邪出表——先有里证,继而汗出,或疹透露,是病邪由里达表的现象。
33.热证——感受热邪,或阴虚阳亢,致使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34.寒热错杂——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既有寒证,又有热证表现的证候。
35.热深厥亦深——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其内热愈盛则肢冷愈严重。
36.至虚有盛候——是病本严重虚证,反见充盛之状的真虚假实证候。
37.阴虚证——由于阴精亏损而导致阴不制阳的虚热证候。
38.亡阳证——体内阳气严重衰弱而表现出阳气将脱的证候。
39.合病——六经病证中,凡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者,如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
40.逆传心包证——肺经温热之邪从肺卫直接传入手厥阴心包经,而出现邪陷心包的证候。
简答题01. 简述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及诊法合参的理由。
答: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一、整体察病,即在诊病的过程中,从整体上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从而全面地认识疾病。
二、诊法合参,即在诊察疾病时,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综合分析病情资料。
三、从病辨证,即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诊断疾病。
诊法合参的理由是:疾病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表现是在多方面的,而四诊正是从不同角度检查病情,只有四诊并用才能全面、详细地获取所需临床资料;此外,在复杂的、有时甚至出现“假象”的病证中,只有四诊并重,才能去伪存真,鉴别真假。
02. 何谓主诉记录主诉时应注意什么答:病人就诊时所陈述的最主要症状或体征及期持续时间称为主诉。
记录主诉注意事项是:①抓准主诉;②问清主诉所述症征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③不要使用病名和病程,文字要精炼。
03. 恶寒和发热同时并见有何临床意义答:恶寒与发热同时并见是外感病初期(即表证)的重要诊断依据。
根据恶寒、发热的轻重不同,临床又可分为:①恶寒重,发热轻,主风寒表证;②发热重,恶寒轻,主风热表证;③发热轻,兼恶风自汗,是太阳中风证。
04. 表证有汗与无汗各见到哪些情况答:①表证无汗,多属表寒证,因寒性收引,汗孔闭塞。
②表证有汗,有三种情况。
其一,属外感风邪之证,因风性开泄,腠理疏松而汗出;其二,外感风热之证,因热性升散,使腠理疏松而汗出;其三,为气虚外感之表证,因卫阳不足,肌表不固而汗出。
05. 亡阴、亡阳之汗各有何特点为什么答:亡阴之汗是大汗不止,汗出如油,热而粘手,由于体内津液枯涸,相对浓缩,邪热通过粘稠阴液从汗而泄,故热而粘手;亡阳之汗是大汗淋漓,汗稀而凉,因阳气将绝,元气欲脱,卫外不固,故津液自泄而见汗稀而凉。
06. 盗汗为什么“寐出寤止”答:盗汗之寐出寤止多由阴虚内热所致。
中医理论认为,阳入于阴则寐,故寐则卫阳行伏于内,一方面使体表卫阳暂少而失密,二方面阳伏于内则阴虚内热更甚,蒸化阴液从暂时失密的体表排出而成盗汗。
而阳出于阴则寤,故醒则阳气从内而外行,使卫表失固的现象得到纠正,体内阴虚之热亦有减轻,故汗液蒸化减少,亦不能自然排出。
07. 阴虚潮热与阳明潮热有何异同答:阴虚潮热与阳明潮热均为发热定时而如潮汐,二者不同点是:①病机上,阴虚潮热是阴虚生内热;阳明潮热是阳热亢盛所致,二者有虚实之别。
②时间上,阴虚潮热以午后或入夜发热较甚,晨起消退;阳明潮热每至日晡热增。
③程度上,阴虚潮热多见烦热、低热;而阳明热盛以大热身热为主。
④兼症上,阴虚潮热多兼颧红、盗汗、失眠等症;而阳明潮热兼见面赤、口渴、便秘、神昏等实热症状。
08. 试述失神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答:在疾病过程中,病人表现为目光晦暗,精神萎糜,反应迟钝,呼吸气微,为失神的特征。
失神重证者可进一步出现神识昏迷,循衣摸床,撮穴理线,或卒然倒地,目闭口张,手撒尿遗等症。
失神说明疾病已经发展到严重阶段,正气衰改,五脏垂危,精气将夺,预后不良。
09. 何谓善色、恶色各有何临床意义答:疾病中五色的表现以明润含蓄为善色,以晦暗暴露为恶色。
善色表示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能上荣于面,故为病轻,预后良好;恶色表现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于面,故为病重,预后不良。
10. 试述面部赤色的主病及临床意义。
答:赤色主热,是血液充盈于皮肤脉络所致。
若满面通红,多属外感发热或脏腑热盛之实热证;若久病两颧潮红,则属阴虚阳亢之虚热证;如重病面白时而泛红如妆,则为虚阳浮越于上,阴盛格阳之假热证。
11. 何谓四季平色其形成原因如何答:人之肤色,特别是面色,随一年四季时令不同而微有变化,如春季稍青,夏季稍赤,秋季稍白,冬季稍黑,长夏稍黄,称之为四季平色。
四季平色的产生是人体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形成的,其变化不十分明显,也是暂时的。
四季平色属常色范畴。
12. 如何鉴别斑疹之顺逆答:不论斑或疹,若布点均匀,疏密适中,色红身热,先见于胸腹,后延及四肢,斑疹发后热退神清者,是邪去正安之顺证;若布点不匀,稠密成团,色深红或紫暗,身凉,先见于四肢,后延及胸腹,斑疹发后身热不退,甚至神识不清者,是邪气内陷之逆证。
13. 举例说明望痰辨别疾病的性质。
答:若痰稀色白,是外感风寒之征;痰黄而稠,为外感风热所致;若干咳少痰,夹有血丝,是燥热犯肺损伤肺络,或肺阴亏虚,虚火灼络;若吐痰色绛,如铁锈,是邪热蕴肺,损伤肺络;若咳唾脓痰腥臭,多为痰热搏结之肺痈。
14. 试述中医舌诊原理。
答:舌与许多脏腑之间通过经络和经筋的循行直接或间接地联系起来;舌为心之苗,且为呼吸、消化的共同通道之要冲,为多气多血的器官;口腔之唾液系肾胃津液上潮所致;舌苔乃胃气所生,胃为水谷之海,故脏腑精气上荣于舌。
综上所述,由于舌与人体脏腑、气血、津液都广有联系,故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反映于舌。
15. 举例说明望舌可辨别病邪的性质、病势的进退。
答:①辨别病邪的性质:红舌为热证,舌淡多主虚主寒,青紫舌为瘀血内阻;黄苔主热,白苔主寒,腐苔多食积,腻苔为痰湿。
②判断病势的进退:舌苔由润转燥,是热盛伤津,主病进;舌苔由燥转润,由厚变薄,多为津液复生,病邪渐退;苔色由白转黄变黑,提示病邪由表入里,由寒化热,由轻变重。
16. 腐苔和腻苔怎样鉴别各主何病答:腐苔颗粒疏松,粗大而厚,揩之可去,如豆腐渣布于舌面,因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升而成,多为食积痰浊,亦见于内痈或湿热口糜。
腻苔颗粒致密、细腻,揩之不去,若舌面涂布一层油腻状粘液,多因湿浊内盛,阳气被遏,湿浊停积于舌面,主病为湿浊、痰饮、食积、湿热、顽痰等。
17. 何谓喘、哮临床怎样鉴别喘、哮答:病人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至鼻翼煽动,张口抬肩者,称为喘。
喘有虚实之别。
若呼吸急促似喘,且喉中有哮鸣声音者为哮,哮有寒热之分。
喘哮常并称,其区别在于喘以气息迫促为主,哮以喉中鸣响而言。
哮在发作期间,每与喘相兼,而喘则不一定兼哮。
18. 切脉独取寸口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答:①肺朝百脉:寸口乃手太阴肺经搏动之处,肺朝百脉,经肺气的作用运行全身,故五脏六腑的气血盛衰皆反映于寸口。
②肺经为十二经的始终,故可反映诸经脉之气血。
③肺脉与脾胃关系密切,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脾胃,而脾胃又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在肺气作用下运行于全身,故寸口部可反映脏腑气血情况。
19. 正常脉象的特点是什么答:正常脉象的基本形象是:脉位不浮不沉,中取即得;脉数节律一致,一息四至;脉形三部有脉,不大不小;脉势上从容和缓,应指有力。
其中尤以“三部有脉,和缓有力”最为重要,它反映了正常脉象的胃(和缓)、神(有力)、根(三部有脉)的特点。
20. 简述细脉的脉象、主病及脉理。
答:细脉的脉象特点是细小如线,应指明显;主病是气血亏虚和湿病。
由于营血亏虚,不充脉道,气不足则无力鼓动血行,故气血两虚脉体细小且软弱无力;湿邪内盛,压抑脉道,也可导致脉体细小。
21. 试比较濡、细、弱脉的脉象特点。
答:濡脉是浮细而软之脉;细脉是细小如线,但应指明显之脉;弱脉是沉细而软之脉。
可见三者皆有脉体细小,力量较弱之共性。
但濡、弱二脉较之细脉更细更软;从脉位上看,濡脉偏浮,弱脉偏沉,三者同中有异,须当细辨。
22. 试比较弦脉和紧脉之异同。
答:弦脉端直以长,如按弓弦;紧脉脉来紧张,左右弹手,如按转索。
二脉皆有指感的力或脉体偏硬的感觉。
不同之处在于:弦脉脉体在一直线上,直上直下,如按弓弦;紧脉较弦脉更有力,曲屈不直,如转动绳索,这是两脉的鉴别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