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鼓子秧歌的基本体态和动律

合集下载

鼓子秧歌期末总结

鼓子秧歌期末总结

鼓子秧歌期末总结一、前言在这个学期的鼓子秧歌课程中,我收获了许多知识和经验。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对鼓子秧歌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学到了很多与鼓子秧歌相关的技巧和表演方法。

在这篇总结中,我将回顾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和所取得的进步,以及未来的学习计划和目标。

二、学习内容回顾1. 课程简介鼓子秧歌是一种传统的中国艺术形式,融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课程开始时,老师向我们介绍了鼓子秧歌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并对我们的学习目标和要求进行了说明。

2. 基本功训练在课程的初期阶段,我们进行了基本功训练,如姿势、步伐、手势、呼吸等。

通过这些训练,我们不仅学到了正确的表演姿势和动作,还培养了良好的身体协调和控制能力。

3. 音乐学习鼓子秧歌的音乐是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鼓子和舞蹈相结合的基础。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鼓子秧歌的音乐基础知识,包括节拍、音调、节奏等。

通过实践演奏和合唱,我们熟悉了不同乐器的声音和演奏技巧,并能够准确地配合舞蹈和歌声进行表演。

4. 舞蹈学习作为鼓子秧歌的核心元素,舞蹈在整个课程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我们学习了鼓子秧歌的基本舞蹈动作、编排和表演技巧。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排练,我们逐渐掌握了舞蹈的要领,并能够以流畅的动作和精神的表演风格展示鼓子秧歌的魅力。

5. 表演实践除了理论和技巧的学习外,我们还有机会参加各种表演实践活动,如校内外的文化演出、社区活动等。

在这些实践中,我们能够更好地展示我们所学到的鼓子秧歌技巧和表演能力,也能够与其他学校或团体的学生互动交流,共同提高。

三、学习成果与进步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实践,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进步。

首先,我掌握了鼓子秧歌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包括舞蹈动作、音乐演奏和表演技巧。

我能够熟练地演奏鼓子、铃铛等乐器,能够准确地进行编排和表演舞蹈动作,也能够与其他表演者协作完成一场完整的鼓子秧歌表演。

其次,我提高了自己的表演能力和自信心。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排练,我逐渐克服了舞蹈动作的困难和表演的压力,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表演能力。

谈民间舞蹈———鼓子秧歌

谈民间舞蹈———鼓子秧歌

2018-0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民间奇葩谈民间舞蹈———鼓子秧歌蒋仁年(黑河人民艺术剧院,黑龙江黑河164300)摘要:鼓子秧歌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结晶,是山东城乡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

它的特点是豪迈、刚健、粗犷、奔放,在山东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豪言壮语:“打起鼓子惊天,跑起场子热火朝天。

”这说明鼓子秧歌的气魄之大,在我国优秀民间艺术遗产中独具一格。

关键词:鼓子秧歌;特点;形式中图分类号:J72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2-0154-01关于鼓子秧歌的起源,由于流传年代较长,缺汉字和形象资料,无法进行确切的考证,只能从一些传说中做一点分析和研究。

一、鼓子秧歌的起源其一,河南东部地处黄河古道,经常泛滥成灾,人民无法安居生活,一部分灾民便来到山东境内商河县、惠县一带开荒种地,当收获第一次劳动果实时,人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便拿起了筛面的箩(后发展成“鼓子”),用棍棒顶起了锅盖(用高粱秸做成的,后发展成“伞”),拿起打场用的木棒(后发展成“棒子”),甩起了汗巾(后发展成绸巾),兴高采烈地舞动起来。

这就是鼓子秧歌的雏形。

其二,传说在宋朝时,渤海地区闹水灾,当时的丞相包公从河南来这里放粮救灾,由包公手下的人,教当地居民跳会了这种民间舞蹈。

后来人们每逢年、节便跳起鼓子秧歌以示感激之情。

由上两种传说推知鼓子秧歌很可能是在宋朝由河南传来的。

这是民间传说,也只能做参考。

鼓子秧歌是在广场上表演的大型群众性民间舞蹈,流传于商河、惠民、监邑、禹城、乐陵等农村,以商河、惠民两地最为盛行。

至今,该地组织和进行秧歌活动时仍保存诸多古代风习。

二、鼓子秧歌的演出形式鼓子秧歌在演出中,人员分为表演与乐队两种,演出队扮演的人物,因所用道具与扮相之间不同,而有伞、鼓棒、花以及其他角色之分。

且角色都是双数,并有一定比例,以适应场面图形的变化。

角色间的比例一般是:伞8人、鼓16人、棒16人、花16人,其他8人,共64人。

培养鼓子秧歌基本形态的教学建议试析

培养鼓子秧歌基本形态的教学建议试析

培养鼓子秧歌基本形态的教学建议试析作者:张哲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10期摘要:鼓子秧歌具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了,主要的目的是用来庆祝的。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乐舞文化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之间特别是各民族之间的舞蹈,更加是源远流长。

鼓子秧歌也具有自己的特色的风格,因此会流传至今。

本文主要针对培养鼓子秧歌的基本形态进行阐述,在基本的教学方面应该注意的技术问题。

关键词:鼓子秧歌;基本形态;教学建议1 鼓子秧歌的起源鼓子秧歌最初流行于华北地区,属于国家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上最出名的三次大迁徙主要促进了当地的汉族与其他的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在文化上,彼此之间也有了交融,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应运而生,舞蹈的风格不但具有汉族的成熟稳重,同样还有少数民族的特色,集天下之大成。

但是如今经济文化的发展,鼓子秧歌的发展不容乐观,大多数人对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也相对反感,鼓子秧歌的传承受到了一定的阻碍,所以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维护和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

具有特色的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是被人们这样定义的,当所有烦人技艺进入历史以后,历史的大舞台就会形成一种专门为了剧场而生的通俗舞蹈,由于各个通俗舞蹈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教材的规范应该受到重视,教师的教学水平的确定也是具有自己的独特的特色,将这种世代发扬的技艺传承下来。

在此之前,我们国家曾经派大量的人员进行考察,采集了许多当地的鼓子秧歌队的主要人员的心里想法[1],并且与他们进行了多次的探讨,研讨的最终结果是将鼓子秧歌搬进课堂,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2 鼓子秧歌的主要表现形式鼓子秧歌最流行的地方是大同盆地,在春节、元宵节的时候人们会进行表演,主要表演的地方有广场、街头等地方,人们会张灯结彩,彼此之间以鼓子秧歌为主要的娱乐方式,他们的主要的表演人物一般为水浒传上的人物,各个鼓子队和秧歌队之间相互穿插,互相交流,大多数就是你来我往村与村之间相互表演,为各个村庄、各个秧歌队之间创造一个不一样的交流的方式。

鼓子秧歌的叙述

鼓子秧歌的叙述

鼓子秧歌的叙述
鼓子秧歌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起源于春秋战国的齐鲁文化,经过秦汉、唐宋、明清的发展,成为了具有深刻的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

鼓子秧歌以粗犷豪放的表演风格、刚健有力的舞姿、无往而不胜的英雄气势和丰富多变的舞蹈阵图引起全国各族人民的瞩目,被誉为中国民间舞蹈的典型。

在表演形式上,鼓子秧歌分为“行程”和“跑场”两部分。

“行程”是舞队在行进或进入场地前的舞蹈,“跑场”则是表演的主体部分,包括不同角色表演的“文场”和“武场”。

在舞蹈动作上,鼓子秧歌的动作圆润、粗犷豪放、轻巧敏捷、泼辣大方,而颠颤、划圆、蹲扑、跳窜等动作则是各角色所共有的。

此外,据已故商河县老艺人韩振玉生前讲述,北宋年间商河一带连年遭灾,包公从河南来这里放粮、赈济灾民,人们便跑起秧歌以表对包公的感激之情。

鼓子秧歌与商河民间祭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祭祀活动通常包括本村祭家祖、路遇寺庙祭众神、他村演出拜家庙等。

祭祀包括“开道锣”、“点路灯”、“撒小米”、“烧纸钱”、“上桌”、“锣鼓队”、“秧歌队”等环节。

总的来说,鼓子秧歌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民间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鼓子秧歌

山东鼓子秧歌

山东鼓子秧歌第三章山东鼓子秧歌第一节概述鼓子秧歌是广场上表演的大型群众性民间舞蹈,流传于鲁北地区的商河、惠民、禹城。

东陵一带,以商河、惠民两地最为流行,受鲁北自然环境及山东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粗旷雄厚、气势豪迈的风格特点,充分显示出山东好汉英武、矫健的英雄气概。

鼓子秧歌的表演程序是:“进村”、“街筒子”、“跑场”和“出村”。

鼓子秧歌队中的角色分别是:伞(头伞和花伞),表示老生的形象,一般是萧恩打扮,左手握伞,右手拿牛胯骨。

鼓子,表现中年人的形象,左手持鼓右手持锤。

棒,是少年的形象,双手持约50公分的鼓锤。

花,为少女的形象,所持道具:1.右手持扇、左手拿巾。

2.双手持绸巾。

3.左手持巾或花灯,右手持巾和拂尘。

鼓子秧歌所持的手鼓一般有七、八斤重,在跑、转、跳、蹲中不定的托、抡、撩、劈形成了鼓子秧歌在体态和动律上独特动律特点。

第二节训练内容鼓子秧歌节奏气势强、动作幅度大,具有较高的训练价值,选择有代表性的劈鼓子、走鼓子等动作,训练学生提必拉、推必随,抢必腑、晃必园、肩拧身及以鼓带臂、以臂带腰,以腰还步的连贯传导动势。

同时增强腰部的控制能力和身体各部位协调配合的表现力。

第三节基本动作(一)基本手形、手位、脚位1,手形手指自然分开,稍微弯曲2手位劈鼓子位:双肩体旁椭圆形,小七位分开托鼓子位左手头上手心向上,右手与肩平行打开,手掌立起3,脚位正步位、大八字步位、蹲裆部位(二)基本动律气质训练节奏:龙咚咚一个东匡来台龙咚咚一个咚匡0大八字位劈鼓子1,右脚向前迈出,2,停住,3——4反面反复要求:气沉丹田,出步沉稳。

(三)常用手臂动作劈鼓子脚大八字步,双手体旁提起至头上击掌(四)基本步伐走鼓子双手托鼓子位:1:左脚向前迈步,落地自然弯曲,有脚抬起,2:身体动势没有停继续向前,3:抬起的右腿向前迈步,4:同2拍动作要求:走鼓子时身体要平稳、后脚推动前脚落地,后脚推地后不要停在原地的位置。

整个动势一直向前。

第四节动作短句(一)由走鼓子,托鼓子等动作组成4/4拍(慢速)八小节完成。

浅谈“稳沉抻韧”在山东鼓子秧歌中的作用

浅谈“稳沉抻韧”在山东鼓子秧歌中的作用

浅谈“稳沉抻韧”在山东鼓子秧歌中的作用作者:张续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48期摘要:鼓子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鼓子秧歌最初也叫“打鼓子”,也叫“大鼓子秧歌”。

鼓子秧歌风格特点的形成与齐鲁文化息息相关,山东大汉的形象也被鼓子秧歌展现的淋漓尽致。

这种风格特点的形成与当地人民强壮的身体,刚毅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舞姿动作中运用鼓子秧歌“稳、沉、抻、韧”的基本动律。

关键词:鼓子秧歌;沉稳;转化;传承山东鼓子秧歌作为地域性舞蹈代表着山东劳动人民名的智慧与结晶。

跟其众多民间舞一样,载歌载舞的艺术表现形式。

鼓子秧歌不仅代表了山东鲁文化的特点,也是山东大汉性格特征的典范和显现,更被认为是代表中华民族龙之传人形象的最好代表。

一、鼓子秧歌的风格特点与基本动律(一)粗狂豪放与沉稳缓慢的风格特点鼓子秧歌风格特点的形成与齐鲁文化息息相关,山东大汉的形象也被鼓子秧歌展现的淋漓尽致。

这种风格特点的形成与当地人民强壮的身体,刚毅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作为代表当地劳动人民的舞蹈自然不能以阴柔为主,要用强有力的动作来展现山东好汉的英雄气概。

齐鲁大地自古以来还是战火不断,兵家必争之地,这对当地的人民有着极大的考验。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仅与天斗,与地斗,更要与人斗,与战火斗,是一群在夹缝中生存的人们。

山东大汉们又养成吃苦耐劳,古朴沉稳,不畏艰辛,敢于斗争,不惧战争的特点。

练就了强壮的体魄与获得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总之鼓子秧歌的稳、沉、抻、韧贯穿整体,在鼓子秧歌的动作中相互转化,相互修饰。

这种风格特点大大体现了祖祖辈辈的劳动者们勇敢,聪慧,大无畏,敢于斗争的特征。

(二)鼓子秧歌有“形要稳,心要沉,力要抻,外加韧”的基本动律简简单单的三种状态,四字却包含着鼓子秧歌的精髓。

在这片黄土地上的鼓子秧歌动律中,民间还有一句顺口溜我觉得很有意思,也有很意义那就是“稳如泰山,沉如大海,抻如黄河”。

“形要稳”鼓子秧歌的身形一定要稳,犹如泰山一样,鼓子秧歌的所有动作都在在稳定的基础上,腿部的稳定性决定鼓子秧歌的纯粹性。

山东鼓子秧歌表演形式之研究

山东鼓子秧歌表演形式之研究

山东鼓子秧歌表演形式之研究作者:张东敏来源:《新一代·上半月》2010年第08期摘要:山东鼓子秧歌主要流传在鲁北地域的商河、惠民、临沂等一带。

鼓子秧歌源远流长,据有关山东民间舞蹈研究的资料提供,山东鼓子秧歌的起源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它与古代傩文化的关系密切,是那时祭天的一种祭祀舞蹈。

山东,是孔孟礼仪之邦,鼓子秧歌的萌芽和传统的思想文化有着渊源关系。

鼓子秧歌的流传与发展变化,也是与人们的生产劳动、生活民俗习惯和地理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的影响分不开的。

关键词:鼓子秧歌;形成发展;风格特点;表演形式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93-02一、鼓子秧歌的起源及形成与发展对于鼓子秧歌的起源,民间也有很多传说众说纷纭:1.抗洪斗争说。

在黄河腰穿县境的岁月里,百姓屡受黄水危害,灾后散仓抢种,辛勤劳作喜有收成,便聚在一起舞之蹈之,抒发灾后丰收的喜悦心情;2.武舞说。

鼓子秧歌很有可能起源于宫廷武舞或军队武舞,有可能是鼓舞战斗情绪,是战争的预演和再现。

如周代礼乐制度“六舞”中的《大武》,唐朝军中的〈秦王破阵乐〉,秦王李世民亲制破阵舞图的〈七德舞〉,宋朝时期的〈讶鼓舞〉等,与鼓子秧歌相比较,在阵形、舞技、功利诸方面,鼓子秧歌很有可能就是这个时期的民间武舞;3.祭祀说。

祭祀在商河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以内都是一项很重要的活动,由于“渔读耕樵诸戏”(现在称鼓子秧歌),常年参加“祭祀”、“礼俗”活动,也就给鼓子秧歌生存和流传的条件,因而一代一代传了下来。

鼓子秧歌最初发源于商河县,但鼓子秧歌究竟始于何时,当地有很多说法。

有人说它“孕育于春秋,始于秦汉,成于唐宋,兴于明清”。

被列为山东三大秧歌(商河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之首和汉民族北方四大民间舞蹈(山东秧歌,东北大秧歌,陕北秧歌,河北地秧歌)之一。

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是民间为庆丰收而载歌载舞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山东民间的传统舞蹈,在山东滨州市民间流传甚广,惠民县更是将其发扬光大,创造出了“大鼓子秧歌”。

三大秧歌的风格特征

三大秧歌的风格特征

三大秧歌的风格特征山东秧歌是汉族舞蹈中的重要部分,全面地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和齐鲁文化。

山东秧歌包含着鼓子秧歌、胶州秧歌以及海阳秧歌三大类,这三类秧歌是具有深厚地域文化民间舞蹈形式,它们的风格特征和表演形式相互联系,却又存在着较大的不同。

文章主要对三大秧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人文背景以及三大秧歌的文化传承进行了解,对表演风格以及表演内容进行了解,比较三者风格特征的关系,更好地认识山东三大秧歌。

1鼓子秧歌的风格特征鼓子秧歌在动律上具有“沉稳神韧”的特点,鼓子秧歌的表演过程中将动作韵律有效进行表现传达,形成独具特色的动律体态特征。

鼓子秧歌中的沉主要是指鼓子秧歌的表现内涵中蕴含着对包公的歌颂,稳主要是指鼓子秧歌表现形式的沉稳和完整。

神则是鼓子秧歌在表现形式中的动作和神态的传神,是鼓子秧歌表现中较为典型的艺术特征规律。

韧则是指鼓子秧歌中具有较强的舞蹈动作韧性,这也是鼓子秧歌对舞蹈动作的一个要求,鼓子秧歌的动律特征在长期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不断的获得延伸,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鼓子秧歌表演形式。

鼓子秧歌在表演过程中较为注重韵律和节奏,鼓子秧歌在表演形式上主要分为音乐表演和群众演员表演两个部分,在乐队表演部分主要是根据需要表演的内容进行表演,鼓子秧歌的表演乐器跟传统秧歌的乐队乐器较为相似,主要有鼓、锣、镲、饶博以及旋子等。

在表演风格上鼓子秧歌较为热闹,形式较为完整,在音乐的节奏上较为欢快和喜庆,鼓子秧歌在表演部分包括伞鼓棒花一起其他角色,在鼓子秧歌表演中领头的叫头伞,主要是对表演现场的指挥。

表演者一般左手持伞,右手拿旋子,花伞则是鼓子秧歌表演中的亮点,表演者一般左手持伞,右手拿虎撑,代表风调雨顺和保佑平安的寓意。

鼓主要是指表演者击鼓起舞,表演者表演内容一般为勇士,棒也就是戏曲中的武生,在形象上一般较为干练,花则相当于戏曲中花旦,一般主要有年轻的妇女表演,鼓子秧歌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大鼓子秧歌是鼓子秧歌的较早的叫法,鼓子秧歌主要活跃在山东鲁北地区,在表现题材上更多的以齐鲁文化中的故事题材为主,鼓子秧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发展和演变中不断的获得发展。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文化中的一种舞蹈形式,是湖南省湘西地区苗族的传统舞蹈,以其独特的舞蹈动作和节奏感受而闻名。

苗族鼓舞不仅是一种舞蹈表演,更是苗族文化的一种传承和表达,它代表了苗族人民勤劳、勇敢、团结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苗族鼓舞中,其特有的动律特征更是体现了苗族文化的魅力和魂灵,今天我们就来浅析一下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之一是节奏感强。

苗族鼓舞在舞蹈节奏上表现出十分强烈的特点,舞者们在舞台上激烈地跳动着身体,紧凑而有力的舞步伴随着鼓声的敲击,犹如一群欢快的精灵在跳跃。

而鼓声与舞者的动作紧密配合,形成了独特的舞蹈节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让人仿佛置身于跳动的音符之中。

这种强烈的节奏感给人一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感觉,让观众仿佛也能跟着舞者一起跳动起来。

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还表现在舞蹈动作的多样性上。

苗族鼓舞中的舞蹈动作非常丰富多彩,既有高高跃起的跳跃动作,又有腾空飞扬的旋转动作,还有摆动摇摆的曼妙动作,这些动作灵活多变,富有韵律美感,展现了苗族人民朴实、乐观、热情的性格特点。

舞者们在舞台上翩翩起舞,一会儿像群鸟翱翔于天际,一会儿像一朵盛开的花儿摇曳生姿,让人目不暇接,赏心悦目。

这种多样的舞蹈动作展示了苗族文化的多元特性,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苗族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还表现在舞者们的情感表达上。

苗族鼓舞是苗族人民自古以来用来庆祝丰收和民族团结的一种舞蹈形式,因此舞者们在表演时往往会投入大量的情感,将对家乡、对亲人、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融入到舞蹈动作之中。

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自信,舞姿中充满了张扬和豪放,每一次舞动都犹如生活的冲击波,激起人心中最深的共鸣。

这种情感表达不仅使得苗族鼓舞更加具有感染力,也让观众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还体现在舞蹈服饰和道具的使用上。

苗族鼓舞的服饰和道具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如苗族妇女的长裙、银饰、花环等,以及扇子、手绢、蜡烛等。

鼓子秧歌教案

鼓子秧歌教案

鼓子秧歌教案教案标题:鼓子秧歌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鼓子秧歌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技能、团队合作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通过活动的设计,学生将学习到鼓子秧歌的基本知识、技巧和表演要领,并有机会展示他们的才艺。

教学目标:1. 了解鼓子秧歌的起源、特点和文化背景。

2. 学习基本的鼓子秧歌技巧,包括节奏感、击鼓技巧等。

3.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技能,包括合奏、合唱和舞蹈。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5.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尊重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鼓子秧歌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鼓子秧歌的表演要领和舞蹈动作。

3. 学生的音乐表演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 鼓子秧歌音乐和舞蹈视频资料。

2. 鼓子、锣等乐器。

3. 教学投影仪和音响设备。

4. 学生的舒适服装和舞蹈鞋。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通过播放鼓子秧歌音乐和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对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鼓子秧歌的了解和感受。

知识讲解:1. 介绍鼓子秧歌的起源、特点和文化背景,让学生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

2. 分析鼓子秧歌的乐器和舞蹈动作,解释其在表演中的作用和意义。

技能训练:1. 教授基本的鼓子秧歌节奏感和击鼓技巧,让学生通过模仿和练习掌握。

2. 教授鼓子秧歌的舞蹈动作,包括手臂、腿部和身体的协调动作。

团队合作: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段鼓子秧歌表演。

2.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协商舞蹈动作和音乐编排。

3. 指导学生通过合奏、合唱和舞蹈展示团队合作成果。

展示与反馈:1. 让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鼓子秧歌表演。

2. 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鼓励,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拓展活动:1. 邀请专业鼓子秧歌表演团队来学校进行现场表演和指导。

2. 组织学生参加鼓子秧歌比赛或校内文艺演出,展示他们的才艺。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技能掌握程度、团队合作等。

阳信鼓子秧歌发展现状之探析

阳信鼓子秧歌发展现状之探析

阳信鼓子秧歌发展现状之探析阳信鼓子秧歌是山东省泰安市阳信县的一项民间传统文化,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它以鼓子和秧歌舞为主要表现形式,展现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历史风貌和生活习俗。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增加,阳信鼓子秧歌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和热爱。

一、鼓子鼓子是阳信鼓子秧歌的主要乐器之一,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韵律。

它主要由鼓面、骨架、鼓钉、鼓舌和漆面等组成,其中骨架通常采用肥皂石制作,鼓面则用牛皮或羊皮制成。

鼓子演奏时,演奏者手持两只鼓槌,左右手交替敲打鼓面,发出低沉而有力的声音,引领着舞蹈队伍的节奏和步伐。

鼓子演奏的技巧和风格因地域和传承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整体上都以旋律清晰、节奏精准、音色高亢为特点。

二、秧歌秧歌是阳信鼓子秧歌的另一种主要表现形式,是一种集舞蹈、歌唱、演奏和造型于一身的艺术形式。

它以农民劳作和生活中的场景为主题,描绘了丰收喜悦、婚姻美满、社交富裕等喜庆场面。

秧歌的舞蹈动作优美大方,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映阳信地方文化特色的元素。

同时,秧歌中的歌词和音乐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反映了当地居民的思想和情感。

三、发展现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增加,阳信鼓子秧歌逐渐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一方面,阳信县政府加大了对此项传统文化的扶持和保护力度,设立了相应的机构和专项资金,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政策和法规,加强了对该文化遗产的调查、保护、传承和开发。

另一方面,社会各界也逐渐重视和支持阳信鼓子秧歌的发展,开展了一系列文化交流、展览和演出活动,并设立了相关奖项,以表彰对此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扬的个人和组织。

未来,阳信鼓子秧歌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阳信鼓子秧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为当地经济、旅游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另一方面,阳信鼓子秧歌的保护和发展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配合,特别是需要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和支持,扩大社会影响力和凝聚力,为将这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传承下去作出更大的贡献。

鼓子秧歌中“鼓”的动作与表演风格

鼓子秧歌中“鼓”的动作与表演风格

鼓子秧歌中“鼓”的动作与表演风格鼓子秧歌中“鼓”的动作与表演风格本文关键词:秧歌,表演,风格,动作鼓子秧歌中“鼓”的动作与表演风格本文简介:山东鼓子秧歌起源于鲁北平原,是一种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汉民族舞蹈形式,简称"鼓子秧歌"。

在鼓子秧歌的形成初期,它也被叫做"打鼓子秧歌"或者"跑秧歌",当地人则更加形象地称之为"跑十五"或是"闹玩鼓子秧歌中“鼓”的动作与表演风格本文内容:山东鼓子秧歌起源于鲁北平原,是一种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汉民族舞蹈形式,简称"鼓子秧歌"。

在鼓子秧歌的形成初期,它也被叫做"打鼓子秧歌"或者"跑秧歌",当地人则更加形象地称之为"跑十五"或是"闹玩意儿"。

由于"鼓"这一元素的介入,秧歌的表现力极大地增强,击鼓的动作也将某些杂耍的动作吸收进来,因此,"鼓子秧歌"可以说是集歌、舞、杂耍等艺术形式于一身,在鲁北广为流传。

一、鼓子秧歌的历史渊源以及"鼓"元素的艺术地位追溯"鼓子秧歌"的起源与发展,我们可以感受到千百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这一艺术形式中的展现,它留有战国时齐鲁文化的印记,它记载了秦汉时期百姓与洪水的抗争,它揭开了唐宋时期兵乱横行的伤疤,也彰显了明清时期的兴盛。

我们可以这样说,它既有百姓抗洪成功的随意而发,又有乱世枭雄的震慑之魄,还有祭祀礼仪中的庄严肃穆,更有表达祝福祈祷的欢庆喜乐。

千万别小瞧这种看似下里巴人的粗狂舞蹈,它身上所凝聚的历史厚重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得以传承,势必有其存在的原因与独特性,就"鼓子秧歌"而言,豪迈的舞蹈动作、稳健的艺术风格、浓郁的艺术魅力都促使着"鼓子秧歌"以其独特的姿态立于民族艺术之林。

"鼓子秧歌"最早包含"歌"、"舞"、"丑"三个部分: "歌"即唱歌,主要是指秧歌中的演唱,奠定整个秧歌的表演基调; "丑"即扮丑,主要是指丑角在秧歌中的滑稽表演,它丰富了秧歌的表现内容,带动了整个秧歌的表演情绪,起到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 "舞"即"鼓子秧歌"中的"鼓舞",是主体部分。

济阳鼓子秧歌

济阳鼓子秧歌

济阳鼓子秧歌鼓子秧歌是山东北部地区,流行最为广泛的一种集体表演的自娱性的民间舞蹈形式,是农民为了庆祝丰收,欢度春节的一种民俗活动。

鼓子秧歌是集劳作、抗灾、祭祀、军事、武术、杂技于一体,有变幻莫测的100多个秧歌场图,大多借鉴古代的军事、战阵、仪仗、土木建筑、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形象。

济阳鼓子秧歌节奏铿锵有力,套路变化多端,动作粗犷豪放。

气势恢宏磅礴,极具表演力。

作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的济阳鼓子秧歌(还有海阳秧歌、胶州秧歌),被济南市政府列入了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编号为III—3。

而在近十几年的时间里,在国内多地进行演出并获奖,而且多次赴法国、德国等国家进行友好演出,得到国内外人民的一致好评。

一、起源与发展(一)起源济阳鼓子秧歌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形成在夏商时期,在唐宋时期得到进一步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富有浓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是黄河文化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

远在商周时期生长在鲁北鲁北平原上的先民们,在大丰收后,就会兴高采烈的拿起耕作收种时的杈耙、棍棒等劳动工具,一边撞击敲打,一边手舞足蹈。

这种庆祝活动不仅包涵着对崇高天地的敬仰,也包涵着对丰收喜悦之情的表达。

男女老少都会参与到其中,一起舞蹈。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最原始的鼓子秧歌。

那时候简单的敲击工具发出的有节奏的旋律,慢慢的演变成为了今天鼓子秧歌的鼓调。

济阳鼓子秧歌最早的时候叫做“打鼓子”,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才被人们普遍称为“鼓子秧歌”。

早些年鼓子秧歌的道具全部是用农村日用工具制作而成的,例如最初的“伞”是由农村纺棉花的“葫芦子”制作而成的。

“伞”是和雨有关的东西,而鼓的声音像打雷,因此人们拿着这些工具跳秧歌是先人们祈求上天风调雨顺的表达方式。

(二)发展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鼓子秧歌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

鼓子秧歌中伴奏时所用的敲打器具的种类也逐渐丰富多样起来,舞蹈的动作步伐,和之前的相比,更加的丰富多样。

试论鼓子秧歌的力学原理和内在动力

试论鼓子秧歌的力学原理和内在动力
在 蹲 步 、蹉 步 时 下 肢 和 腰 部 仍 然 要 “ ” 但 这 里 只 是 指 手 颠 , 臂 ) 而 是 表 现 为 “ ” “ ” 是 反 弹 的意 思 。 . 弹 。弹 就 当手 臂 击 鼓 时 ,
之 ~ , 蹈 艺 术 家 们 赞 叹 它 的 刚 健 威 猛 、 势 磅 礴 。然 而 , 舞 气 几 十年来 , 无论 流传 在 民 间 的 鼓 子 秧 歌 还 是 搬 上 了艺 术 舞 台 的
周 发 射 的 力 . 从 四 周 向这 个 中 心 集 聚 的 力 , 这 些 力 的 相 或 是 互 冲 突 和 解 决 … … 他们 本 身 不 是 天 然 的物 质 , 是 由 艺 术 家 而
的步 伐 、 态 乃 至 阵 型 都 具 备 了沉 稳 、 实 的特 点 。 稳 , 先 步 扎 首

些 萎,舞 跃 的是 象 心四 ’ 虚 使 起 力从 器 向。I 的 是 嚣 来 ,形 蒿 - 实 蹈 体 活 的 重 。
人为地创造 出来 的。” 【 苏珊 ・ ( 美】 朗格《 艺术问题》 — 页 , 5 6 腾
守尧 朱 疆 源 译 ) 。
群 人 的 沉 稳 , 能 表 现 出 厚 重 。 民 间 鼓 子 秧 歌 中 的 “ 鼓 就 刹

乐舞 观点 ・
试 鞅歌的 学 理 内 动 论鼓 力原 和在 力
于 蔚泉
鼓 子 秧 歌 是 我 国汉 族 民 间 舞 蹈 中最 具 阳 刚 之 气 的 舞 种
“ ” 沉 的感 觉 , 是 让 人 叹 服 。秧 歌 中 的 “ 子 ” 打 鼓 时 , 有 真 鼓 在 也 “ ” 动 作 , 这 种 动 作 却 往 往 不 再 表 现 为 “ ” 当然 , 时 颤 的 但 颠 ( 有

鼓子秧歌广场舞动作顺序

鼓子秧歌广场舞动作顺序

鼓子秧歌广场舞动作顺序(修改)
出场:托鼓跑 4个八拍成方队
基本点:1个八拍
蹲鼓子:4个八拍
基本点:2个八拍变前后长方形
抡鼓子:4个八拍
基本点:2个八拍变五个小方队
棒的动作:4个八拍
托鼓跑:4个八拍跑成圆圈
外圈单腿跪:4个八拍内圈做伞的动作:4个八拍
基本点跑:2个八拍密集
上下摆手:2个八拍
劈鼓子:2个八拍散成方队
举手后蹲:单排绕人转4个八拍
花的动作:从中间分相背走2个八拍,对走2个八拍,朝前做1个八拍
四人转方块:5个八拍
劈鼓子:1个八拍
托鼓子跑:2个八拍变三个三角形
前后蹲鼓子:4个八拍
劈鼓子:2个八拍
斗牛:2个八拍
基本动作:1个四拍
前冲后退:2个八拍
抡鼓子:4个八拍变成两个长方形
基本点:1个八拍
抡鼓子:2个八拍
交换位置:1个八拍
抡鼓子:2个八拍
交换位置:1个八拍
蹲鼓子:4个八拍
基本点:2个八拍变大方阵
上下摆手:4个八拍
蹲鼓子:2个八拍
基本点往后跑:2个八拍密集78拍转身造型结束。

浅谈鼓子秧歌的基本动律特征

浅谈鼓子秧歌的基本动律特征

中 图分 类号 :J722.2
文 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 号 :1008—3359('20]8)03—0043—02
பைடு நூலகம்
一 、 鼓 子秧 歌 概 况 鼓 子秧歌发源于 2000多年前的济南商河县 。根据史 料记载 ,汉鸿嘉 四年 商河开凿竣工后 ,当地百姓与施工工 人 自发 的以舞动鼓 、伞的方式进行庆祝 。此后 ,鼓子秧歌成 为 了一 种 民 间歌 舞 ,主要 用 于 庆 祝粮 食 丰 收 和 重大 节 日, 表达 民众的喜悦之情。其 中,每年的元宵佳节都是鼓子秧 歌 演 出的顶 峰 ,秧 歌 队伍 庞 大 ,参 与人 数 众 多 ,人们 扮 演 着 各种角色 ,载歌载舞 ,鼓声 雷动 ,景象异常热闹 、欢快。 鼓 子 秧 歌 最 早 被 称 为 “跑 十 五 ”“闹 玩 儿 ”,经 过 了 很 多次 的变迁 ,直 至建 国初期 ,通过专 业舞蹈演员在舞台演 出 ,对 鼓 子 秧 歌 的发 展 奠 定 了群 众 基 础 .之 后 一 直 被 称 为 “鼓子秧歌”,延续至今。鼓 子秧 歌的角色组成总体分为三 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行政后勤 ,大体包括秧 歌头、管事 、探 马 、箱管 、礼 官 、炮 手 ;第 二 部分是 演员 。主要 包括 博士 、 伞 、鼓 、棒 、花 、外 角 ;第三部分 是乐 队 ,由大鼓 、大锣 、钹 、 铙 、镲 、旋 子 组 成 。 鼓 子 秧 歌 的 演 出程 序 基 本 上 由 “进 街 ”和 “跑 场 ”组 成 。进街 是 指 秧 歌 队在 到 达 演 出地 点 的 路 上 ,队形 列 为 三 列 ,角 色 基本 按 照伞 、鼓 、棒 、花 、丑 的顺 序 排 开 ;跑 场 主要 分为三个 阶段 ,即打场子 、按场和收场。 二 、鼓 子 秧歌 的艺 术 特 征 (一 )鼓 子 秧 歌 的动 律 特 征 1.冈0健 沉 稳 山东鼓 子秧歌总是给人一种沉稳 、古朴 的感觉 ,律动 感 比较强烈 ,棒与花各有特色 ,内容丰 富多彩 。同时鼓子

鼓子秧歌赏析

鼓子秧歌赏析

03
促进文化交流
鼓子秧歌作为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不仅在当地广受欢迎,还经常
参加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为促进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发挥了
积极作用。
02
CATALOGUE
鼓子秧歌表演形式
角色与分工
角色
鼓子秧歌的角色包括执事、锣手、鼓 手、小旗等,每个角色都有不同的分 工和职责。
分工
执事负责指挥整个秧歌队伍,锣手和 鼓手分别负责敲击锣和鼓,小旗则负 责挥舞旗帜。
演奏乐器与技巧
演奏乐器
鼓子秧歌常用的演奏乐器有鼓、镲、铙、钹等打击乐器,以及唢呐、笛子等吹奏乐器。这些乐器在演 奏中相互配合,形成了独特的音响效果。
演奏技巧
鼓子秧歌的演奏技巧十分丰富,包括各种打击乐器的敲击方式、力度变化、音色搭配等。此外,吹奏 乐器在演奏中也有许多技巧,如吹气的方式、音色的控制等。这些技巧的运用,使得鼓子秧歌的音乐 更加生动、多彩。
在现代社会中,鼓子秧歌可以作为一 种文化交流的媒介,促进不同地区、秧歌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对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鼓子秧歌的表演形式和风格对现代舞蹈、戏剧 、音乐等艺术形式产生了启发和借鉴,促进了 现代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同时,鼓子秧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神 也对现代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灵感和资源, 丰富了现代艺术的表现力和内涵。
社会普及与推广
通过举办演出、展览、讲座等活动 ,向社会普及鼓子秧歌知识,提高 大众对鼓子秧歌的认知和欣赏水平 。
国际交流与推广
参加国际艺术节和赛事
积极组织鼓子秧歌团队参加国际艺术节、文化交流活动和比赛,展示鼓子秧歌的独特魅力 ,提升国际影响力。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与国外艺术机构、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互访交流活动,共同研究、探讨传统艺术的传 承与创新。

鼓韵

鼓韵

鼓韵作者:孙天添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09年第02期摘要:本文主要从山东鼓子秧歌的起源、文化背景及其地理环境入手,再度分析其为什么会形成“稳、沉、抻”这种独特的动律特征。

并且根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鼓子秧歌时的切身感悟和体会,提出一点见解:作为山东代表性的舞蹈一鼓子秧歌,无论是其动作特征还是风格的形成都源于大海对其民族性日积月累的陶冶。

关键词:内涵外延人文地域民族性中图分类号:J63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055-02鼓子秧歌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结晶,是山东城乡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

它的特点是豪迈、刚健、粗犷、奔放。

群众中有这样的壮语:“打起鼓子惊天动地,跑起场子热火朝天”。

这也说明了鼓子秧歌的气魄之大,威力之严,在我国优秀民间艺术遗产中是独具一格的。

鼓子秧歌是一种在广场上表演的大型群众性的民间舞蹈。

主要流传于商河、惠民、临邑等县农村。

以商河县为中心,其中像杨家庙、金家村、袁豆庄等的跳的更为精彩。

一、鼓子秧歌的起源河南东部地处黄河古道,经常泛滥成灾,人民无法安居生活,一部分灾民便来到山东境内的商河、惠民一带开荒种地。

当收获第一次劳动果实时,人民无法按奈心中的喜悦之情,拿起了筛面用的箩(后来发展成为鼓子);用棍棒顶起了锅盖(后来发展成为伞);拿起了打场用的木棒(后来发展成为棒);甩起了汗巾(后发展成为花)兴高采烈的舞起来。

这就是鼓子秧歌的雏形。

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如此气势磅礴、震天撼地的鼓子秧歌呢?很显然,是齐鲁大地这块特殊的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造就了如此辉煌的舞蹈形式,并在华夏大地上生生不息的流传着。

“稳”、“沉”、“抻”,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将鼓子秧歌的精髓概括的淋漓尽致,可也就是这么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它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历史、地理的深刻涵概力却是意尤深远!二、“稳”、“沉”、“抻”的人文内涵齐鲁大地是受儒家文化影响最深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般来说 ,商河地 区舞蹈功 架大方有力 ,粗 犷豪 迈 , 伞的运用 上喜欢 “ 在 高架势 ” 给人 开 阔大 器 , 风 , 威 八面 的感觉 ; 而惠 民地 区则不 同 , 古朴 沉稳 , 动律也 比 较缓慢 , 而且在 功架 上多用“ 低架势 ”棒与花也各 有所 , 长, 独具看点 。 角色所用舞蹈道具 的不同 ,自然而然形成 了动律 差异 , 而所呈现 出来的动律韵致也产生 了不同。正如艺 人们所言 :一人一个架 , “ 一人一个味 , 一人一个性 。” 一 个完整 的舞蹈 组合不仅 要做到 舞蹈动 作流利顺 畅 , 而 且要把开始前 和结 束时的舞姿做到最好 。鼓子秧 歌 的 基本体态包括挎鼓位和端鼓位。 ( ) 二 发力 的“ , 抻” 用力的“ ” 韧 是鼓子秧歌的典型动

歌正体现 了这种 民族精神。通过如《 俺从 黄河来 》 《 、生 就 的骨头长 就的肉》 等作品加 以表现 , 地反映 了中 准确 华 民族 自强 不息 的生命力 和可杀 而 不可辱 的民族 气 概, 极具震撼 人心的力量 。中国人在长 时间的压抑 、 束 缚之后 , 深切地体会 着生命 之泉在 , l f 头流 淌 , 生命 之潮 在胸 中激荡 。正是这不竭 的生命力 , 使我们 头一次看到 自己民族在 与命运抗 争时的高大形象 。人们不 由地为 之感 慨 、 兴奋 、 泪流!
如周代礼乐制度六舞中的大武唐朝军中的秦王破阵乐秦王李世民亲制破阵舞图的七德舞宋朝时期的讶鼓舞等与鼓子秧歌相比较在阵形舞技功利诸方面显示出鼓子秧歌很有可能就是这个时期的民间武舞
【 高教研 究 】
浅析 鼓子秧歌 的基本体态 和动律
石 小 锋
北方 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 院
本 文 对 鼓 子秧 歌 的 发 展 进行 详 细 阐述 。


“ “ ”抻 ” 韧”稳 即是沉稳 , 稳” 沉 “ “ : 体现 了对 山东大 汉似泰 山般伟 岸的一种外形上 的强化认识 ;沉”则是 “ 指鼓子秧歌 的内涵 ,也可以理解为是对 山东大汉气质 的内部认识 与概括 ;抻” “ 是鼓子秧 歌的一个动力特征 , 在动力上 , 子秧歌 的稳 、 、 、 、 , 鼓 沉 抻 韧 拧 还有鼓子秧歌 整个舞蹈的流动 , 不管是抡 、 、 、 、 、 、 撩 劈 拉 甩 掏 抖都充满 着抻 的一个 节奏。这个节奏基本上是发力 、 延伸 、 收势 , 而我们指 的主要过程就是发力到收势之 间的延伸 。比 如我们在做 抻鼓子组合时 , 抻鼓子 “ ” 劈 的一下 , 也就是 双手 于左腹 前击鼓时 , 注意节奏 的力点 , 重拍要击在节 奏点上 , 这也 就是内聚力瞬 间的释放点 , 它中间有一个 发力 , 形成一个 内聚力在瞬间的爆发 。“ 是鼓子秧歌 韧” 总体 的一个 动势的要求 ,就是说鼓子秧歌在运 作 中要 体现 出它整个 的韧性 的一种品格。例如 , 我们在做大起 步平 拧组合 时 , 大起 步要有气 势 , 意发力 的瞬 间 、 注 力 的横 向释放 以及前行 的咄咄逼人 的架 势。夹肘平拧动
在一起舞之蹈之 ,抒 发灾后丰收 的喜悦 心情 。②武舞 说。鼓子秧歌很 有可能起源于宫廷武舞或军队武 舞 , 有 可能是鼓舞 战斗情绪 、 战争的预演和再现 。如周代礼乐 制度“ 六舞 ” 中的《 大武》 唐朝军 中的《 王破阵乐》 秦 , 秦 , 王李世 民亲制破 阵舞图的《 七德舞 》宋朝 时期的《 , 讶鼓 舞》 , 等 与鼓 子秧 歌相 比较 , 阵形 、 在 舞技 、 功利诸方 面 , 显示 出鼓 子秧 歌很有 可能就是 这个 时期 的 民间武舞 。 ③祭祀说 。祭祀在 商河 历史上很长一段 时间 以内都是 项很重要 的活动 , 由于“ 渔读耕樵诸 戏” 现在称鼓子 ( 秧歌 )常年参加 “ , 祭祀” “ 、礼俗 ” 活动 , 就给 了鼓子秧 也 歌生存 和流传 的条件 , 因而一代一代 传了下来 。 ( ) 二 鼓子秧歌 的总体风格特征 鼓子 秧歌总体风格具有 粗犷 、豪放 、刚劲有力特 点, 是在 山东传统 文化的浸润 , 鲁北 自然环境 的陶冶下 形成 的。当地群众 强壮的体 魄、 刚毅 的性 格 , 与所使用 的道具融汇成磅礴 的气势 , 形成其威 武 、 矫健 的形象 和 特有 的风格韵律 , 充分显示 出山东 好汉的英雄气概 , 表 现 出山东人 民敢 于造反 、 勇于革命 的精神 。山东 自古多
二 、 子秧 歌 的基 本 体 态 和 动律 鼓 ( ) 一 刚健有力 、 沉稳的鼓子秧歌体态 、来自鼓 子 秧 歌 的概 述
( ) 一 鼓子秧歌的起 源 对 于鼓子秧歌的起源 , 说纷纭 。民间也有很多传 众 说: ①抗洪斗争说 。在 黄河腰穿县境 的岁 月里 , 百姓屡 受黄水危 害 , 后散仓 抢种 , 灾 辛勤劳作 喜有 收成 , 聚 便
豪杰名 士 , 如先师孔子及孟子 , 鲁班 、 管仲等先贤 , 唐代 黄巢 , 宋代水 泊梁 山 , 明代唐赛 儿 , 清代宋 景诗 与义和 团运动 , 都为 中华 民族写下 了可歌可泣 的篇 章 , 子秧 鼓
每年的元宵节 , 是鼓子秧歌演出活动 的高潮 日。秧歌 队 伍庞大 、 人数众多 、 角色各异 、 锣鼓齐 鸣 、 热闹非凡。“ 鼓 子秧歌” 最早被称之为“ 打鼓子 ” “ 或 大鼓子秧歌” “ 、跑秧 歌” 。当地俗称 “ 等 跑十五” “ 、闹玩意儿 ”集 歌舞 、 , 杂耍 于一 身 , 被冠 于“ 鼓子 秧歌 ” 名不 过是二 十世 纪 四十 之 年代后的事 。从古至今 , 每当鼓声咚咚 , 常可见上至 九 旬老翁 , 下至稚齿孩 童 , 一家三代 同场演 出。正因为有 如此深厚的群众基础 , 才使得商河鼓子秧 歌美名远扬 ; 也正是 因为商河人 民较好 的继承发扬 了鼓 子秧歌 的艺 术传统 , 才使其今 天走进大雅之堂 , 名列 首批 国家级非 物质遗产名 录。鼓子秧 歌也被列为 山东三大秧歌( 商河 鼓 子秧歌 , 胶州秧 歌 , 阳秧歌 ) 海 之首 和汉族 北方 四大 民间舞蹈( 山东秧 歌 , 东北大秧歌 , 陕北秧 歌 , 河北地秧 歌) 之一 。鼓子秧歌 的再次高潮发展期是改革开放后 的 初期, 政府 的重视使好 的秧歌 队伍得到 了扶 持与培养 , 而那些不错 的秧歌 队经常外 出参加 国内 、甚 至走 出国 门参与各种舞蹈表演与 民间艺术大赛 , 并频频获奖 。
关键 词 : 子 秧歌 鼓 起源 动 态 旋律
宁夏
银 川市
7 00 50 0
摘 要 : 子 秧 歌 最初 发 源 于 山 东省 商 河 县 , 一 千 多年 的 历 史 , 民 间为 庆 丰 收 而 载歌 载 舞 的 一种 艺 术 形 式 。 鼓 有 是
19 96年 ,鼓子秧歌入选第一批 国家非物质 文化遗 产, 而商河 县被文化部授予 “ 国民间舞 蹈艺术之 乡” 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