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1自然科学奖
2020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20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20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分为自然科学奖学组和自然科学奖课题组两个类别。
以下是2020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获得者名单:
自然科学奖学组一等奖获得者:
1. 翟学军,上海科技大学,《基于混合高斯模型的立体视觉理论研究及应用》
2. 袁科平,北京大学,《中微子振荡与大质量中微子的物理研究》
3. 席济民,南开大学,《蛋白质排序和疏水效应的统计物理研究》
4. 刘锦,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中国十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关键技术研究及科学应用》
5. 董占勋,厦门大学,《构建室温环境下“铁-非铁”多铁性体系及其物性调控和机理研究》
自然科学奖课题组一等奖获得者:
1. 刘建达团队,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项目名:新型重大传染病病原源头与发生机制研究
2. 黄世先团队,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项目名:南极古气候演化与全球气候变化
3. 韩江团队,浙江大学,项目名:高性能大容量电化学储能体系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与突破
4. 王惠敏团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项目名:心房颤动致心脏电重构及构建心房颤动心临床精准诊断模型
5. 李立团队,北京大学,项目名:脑神经网络与功能研究
以上是2020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获得者名单,这些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项目一、项目名称大陆硅循环的硅同位素地球化学二、申报奖种国家自然科学奖三、推荐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四、主要完成人及贡献1.丁悌平:项目负责人。
创建高精度硅同位素测量新方法,指导国家一级硅同位素标准物质的研制,完成对国际硅同位素参考物质的硅同位素绝对比值与硅原子量的重新标定。
主持硅同位素自然分布,硅同位素分馏机理及硅同位素地质应用研究。
主持大陆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硅循环的硅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是6篇代表性论著的第一作者。
是20篇主要论著中18篇论著的作者,其中10篇为第一作者。
参加项目工作时间在50%以上。
2.蒋少涌:项目主要骨干, 承担成岩成矿过程中的硅同位素示踪研究, 在硅同位素矿床学应用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在自然界硅同位素分布和地质应用研究中起骨干作用。
参加硅同位素测量方法研究。
是3篇代表性论著的作者,其中2篇为第一作者。
是20篇主要论著中9篇论著的作者,其中5篇为第一作者。
是硅同位素地球化学中英文专著的第二作者,对建立硅同位素地球化学学科体系做出重要贡献。
参加项目工作时间在50%以上。
3.李延河:首次完成硅同位素化学动力学分馏的实验研究;参加改进硅同位素测试方法和标准物质研究。
参加硅同位素国际标准物质硅同位素绝对比值测量和原子量标定研究。
在自然界硅同位素分布和地质应用研究中起骨干作用。
是2篇代表性论著的作者。
是20篇主要论著中5篇论著的作者,其中2篇为第一作者。
参加项目工作时间在50%以上。
4、万德芳:负责硅同位素标样的研制和标定, 标准样品被定为国家一级标准物质。
作为主要技术骨干, 参加硅同位素测量方法研究; 参加NBS-28等国际与国家硅同位素参考物质的硅同位素绝对比值与硅的原子量标定工作。
参加硅同位素分布及其地质应用研究。
参加动力学硅同位素分馏研究。
是6篇代表性论著的作者。
是20篇主要论著中11篇论著的作者。
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一)
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一)成果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单位获奖者获奖年份有机、聚合物体系的层状组装与功能二吉林大学沈家骢张希2004若干新型光功能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探索二中国科学院理化所,化学所姚建年、樊美公等2004有机杂环化合物在金属表面的化学及电化学聚合二南京大学清华大学薛奇, 石高全等2004高分子链在稀溶液中的折叠和组装二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吴奇,江明等2003高分子稳定金属纳米簇的合成及催化研究二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刘汉范等2002新型无机聚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规律与性能研究二中国科学院福州物构所洪茂春等2002若干生物医学高分子的研究三南开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冯新德,何炳林,卓仁禧等1999高分子凝聚态的若干基本物理问题研究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南京大学钱人元,程鎔时等1999聚合反应的动力学模型四上海交通大学颜德岳等1999甲壳型液晶高分子(侧链型刚性液晶高分子)研究三北京大学周其凤,宛新华等1997固态高聚物热学、弹性性能的研究三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蔡忠龙等1997在超声辐射作用下聚合物的降解和接枝(嵌段)共聚二成都科技大学徐僖等1987有机金属导体的研究二中科院化学所,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钱人元等1987乙烯、α烯烃新型高效 催化剂聚合、共聚合及其应用基础研究四中山大学林尚安等1987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二)成果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单位获奖者获奖年份一维导电聚合物局域模式研究四复旦大学孙鑫等 1987稀土络合催化聚合的顺丁生胶的表征三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钱保功等 1982稀土催化取代烯烃聚合:三浙江大学等沈之荃等 1993稀土催化剂定向聚合研究二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1982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性能关系的研究三中山大学1982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研究一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所,北京大学,中科院上海有机所1982高分子缩聚、加聚和交联反应统计理论二吉林大学唐敖庆,沈家骢等1989高分子化合物分子量测定的研究三中科院化学所,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钱人元等 1956导电聚吡咯的研究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钱人元,李永舫等1995导电高分子的电子关联和键结构三复旦大学,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1991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基新型吸附树脂的结构与性能二南开大学何炳林等 1987苯胺类导电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能三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王佛松,景遐斌等1991胺存在下烯类聚合与引发机理三北京大学冯新德等 19875-氟尿嘧啶为中心链节的生物活性高分子的研究四武汉大学卓仁禧等 1991成果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单位获奖者获奖年份聚丙烯新型高效催化剂的研究开发及工业应用二北京化工研究院毛炳权、杨菊秀等2003含二氮杂萘酮联苯结构新型聚芳醚砜酮(PPESK)及其制备法二大连理工大学蹇锡高、朱秀玲等 2003生物塑料PHBHHx的研制与开发二清华大学陈国强、陈金春等 2002高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合成与应用开发二青岛化工学院,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黄宝琛、宋景社等 2000用非弹性体增韧改性原理开发高性能聚氯乙烯工程塑料三青岛化工学院吴其晔 杨文君等 1999PF-88无水树脂结合剂的制备及其应用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才元 白如科等 1998聚合物电磁动态塑化挤出方法及设备二华南理工大学瞿金平,周南桥等 1997梳状二亲结构高性能降凝剂三浙江大学戚国荣吴光国等1997固化氨基甲酸酯环氧聚酯和环氧聚硅氧烷丙烯酸酯光纤涂料三湖北省化学研究所佘万能 屈秀宁等 1996聚醚醚酮中试及其加工技术的研究四吉林大学吴忠文,张万金等 1996用于烯烃聚合和共聚合的N 催化剂体系二北京化工研究院毛炳权金茂筑等 1993碳三馏份液相加氢催化剂(L-83)三北京化工研究院上海石油化工总刘新香 赵炳义等 1992废弃乳胶硫化胶化学——机械简易再生方法三广州市再生资源利用研究所1991一类用于聚氯乙烯、聚乙烯或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偶联剂三南京大学1991使木质素成为橡胶补强剂的生产工艺三华南理工大学1991成果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单位获奖者获奖年份超高分子量聚全氟乙丙稀合金制造及应用三中科院上海有机所1991石墨电极抗高温氧化涂料三中科院化工冶金所1991353E大孔双官能团阴离子交换树脂的合成三核工业总公司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1991烧结多孔聚酰亚胺保持架材料三机电部洛阳轴承研究所1991耐久性抗静电丙伦、涤纶的制造三北京服装学院、燕山石化公司化纤地毯厂1991新型开练机辊筒四北京化工学院1991聚乙烯水相中的气-固反应氯化法四华南理工大学1991聚砜改性环氧树脂胶膜四航空航天部第621研究所1991高分子量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生产技术四齐鲁石油化工公司研究院1991辐射接枝法制造可粘性填充聚四氟乙烯四化工部成都有机硅研究中心1991CAF型高分子皮革涂饰材料四成都科技大学1991树脂砂增强防潮剂四天津大学,盖县化工厂1991壳型铸造耐高温树脂覆膜砂四机电部济南铸造锻压机械所1991耐热浇注胶四机电部桂林电器所1991新材料新结构高电压合成绝缘子四武汉水力水电学院,湖北省化学所1991微透明高分子材料的光学各向异性研究方法与显微激光分析仪四西北工业大学1991HBH-涂料印花增稠剂四宁波市化工研究设计院1991 热收缩带胶粘剂三山东省新材料研究所1990金属网格的聚四氟乙烯防腐衬里的技术三化学工业部化机院氟塑料应用技术研究所1990多层次包复填充型聚氯乙烯流动改性剂三北京化工学院,鞍山新型高分子材料厂1990满载快速胶合成齿轮粘合胶三北京科技大学,天津第46所1990成果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单位获奖者获奖年份FLX-1型防雷鞋三第三医生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重庆市科华橡胶厂,中国安全部十局1990水凝胶软接触镜的合成方法二上海科技大学1988丙纶光稳定剂(PDS)的合成和应用三中科院化学所1988聚硅氧烷改性聚丙烯隔离材料及工艺三上海环球精细化工研究所1988环氧-氯化氯丁橡胶干湿两用防腐涂料三江苏省煤矿研究所1988新型聚乙二醇金属络盐照相增感剂(1-24-6)三化工部第一胶片厂研究所1988稀土顺丁充油橡胶三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锦州炼油厂1988JU型高效凝胶色谱填料三吉林大学1988耐降解PⅠ-Ⅱ型聚酰亚胺-聚酰胺酸酯微电子材料三上海交通大学1988复合羧聚陶瓷在牙科中的应用三昆明医学院,深圳云头公司昆明新技术开发服务部1988反应型锦纶66抗静电纤维三营口化学纤维厂,大连轻化工研究所1988能在潮湿的基层上粘结聚氯乙烯板的GH-201胶粘剂三中科院广州化学所,核工业部第二研究设计院1987低温硫化橡皮炸药四机械委第204研究所1987一种新型耐高温高压水绝缘密封材料四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核工业部第一研究设计院1987特种丙烯酸酯光固化木器清漆四天津大学1987铝多孔表面高热通量传热管三北京化工研究院,北京石化工程公司,燕化公司前进厂申传文,王松汉等 1987丙烯酸衍生物瞬间聚合产生粉状钻井泥浆处理剂的新工艺四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油田化学所198783型维纶涂塑蓬布四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金属及化学研究所,上海塑制品一厂,上海长江塑料厂1987305增塑剂及其合成工艺四天津轻工业化学所,唐山市第六塑料厂1986成果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单位获奖者获奖年份钢制容器常压硫化橡胶复合衬里材料三天津市橡胶工业研究所,天津橡胶制品一厂,天津化工厂1985硼特效离子交换树脂三核工业部北京第五研究所1985聚丙烯胺高温堵水剂三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华北石油管理局采油工艺研究所1985乙炔二聚反应SN-02新型催化剂三南开大学,山西省化工厂1985电力电容器绝缘浸渍剂250-30硅油三上海树脂厂,西安电力容器厂1985用缩醛法对双酚A残渣和甲醛酯反应制备酚醛型树脂四沈阳化工学院1985长碳链二元酸制尼龙新材料四郑州大学1985环氧树脂低温固化剂四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局科学研究院1985添加特种助剂法生产低残留VCM的悬浮PVC树脂二杭州电化厂1984高密度聚乙烯载体Ⅱ型催化剂及树脂生产工艺三北京化工研究所,北京助剂二厂1984高密度聚乙烯载体Ⅱ型催化剂及树脂生产技术三北京化工研究院北京助剂二厂1984嵌段型甲基室温硫化橡胶的合成方法三中科院化学所1984聚胺酯缓蚀发射药四兵器部208所1984高分子型氧漂稳定剂四华东纺织工学院,上海市毛巾被单工业公司,上海市纺织局1984氟塑料-46的新聚合方法和新品种二中科院上海有机所1983长链烷基三甲氧基硅烷的合成方法和用途三武汉大学1983115松香不饱和聚酯树脂锚固剂三煤炭部煤炭科学研究院建井研究所,淮南矿务局合成材料厂,北京师范大学1983机织涤纶毛绒型人造血管三苏州丝织试样厂,上海胸科医院1983成果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单位获奖者获奖年份酚醛-丁烃高弹性结构胶粘剂三黑龙江省石化所1983聚苯砜醚的新生产方法三武汉大学,武汉化工原料厂1983 硅橡胶管喉成型术三空军长春医院19837901难燃性不饱和聚酯树脂四天津市合成材料厂1983交联密度快速自动测定仪四中科院长春应化所1983可溶性止血纱布北京纺织科学研究所,北京第二医学院附属宣武医院1983气相法固化环氧树脂及7535涂料四杭州油墨油漆厂1983FC型高抗冲聚苯乙烯四复旦大学朱文炫,叶锦镛、黄秀云1983聚烯烃编织布防滑剂新工艺四北京化纤所1983防水防油透气涂层布四华东纺织工学院1983 用高强度塑料木制造铸模四松陵机械公司1983聚氯乙烯胶泥及其制作工艺三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第十三冶金建设公司,第十七冶金建设公司1982聚丙烯络合Ⅱ型催化剂制 造方法及聚合工艺三北京化工研究所1982橡胶防老剂IPP制备新工艺三抚顺石油炼制研究所,南京化工厂1982变pH聚合、捏合造粒制备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三二机部北京第五研究所,广州南中塑料厂1982喉癌切除硅橡胶喉成形术三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1982聚丙烯络合Ⅱ型催化剂制造方法及聚合工艺三北京化工研究院毛炳权等 1982常温常压固化250摄氏度耐热应变胶四北京航空学院1982丁羟,丁羧固化剂的固化新工艺三中科院长春应化所1981GT-401有机硅烧蚀涂层三 GT-401研究组1981大孔螯合型丙烯酸系氨羧基离子交换树脂三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树脂厂1981成果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单位获奖者获奖年份用于维纶帆布的新型防水整理剂三中科院化学所,中国人民解放军59166部队有机硅防水整理研究所1981新型固化体系的单包装室温固化硅橡胶四南京大学1981ABS塑料化学镀前处理新工艺四成都无线电一厂1981固化性能优良的双酚A型聚酯树酯四华东化工学院,上海新华树脂厂1981碳二馏份选择加氢除炔催化剂制备工艺四北京化工研究院刘新香 等 1981全氟聚合物的辐射交联二中科院长春应化所1980辐射聚合法制造聚丙烯酰胺干粉三二机部北京第五研究所1980冻胶型甲撑基聚丙烯酰胺无残渣水基压裂液三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大庆油田,大港油田,大连同德化工厂1980聚酯制造的新催化稳定体系三北京化工学院,北京化纤学院1980降低丙纶纺丝温度的新方法三中科院化学所1980新型耐强氧化腐蚀的导热材料—含氟聚合物浸渍石墨三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1980易加工的全芳香聚酰亚胺的合成及成粉工艺三中科院长春应化所1980铸造用复合交联型高分子粘接剂(JD-1型)四上海交通大学1980水力机械用复合尼龙抗泥砂磨损涂层配方与施工工艺三天津勘探设计院科研所抗磨组,上海长红塑料厂,山西水利科学研究所1979水力机械用抗泥砂磨损的环氧金刚砂涂层配方与施工工艺三黄河水力委员会水科所抗磨室,天津勘察设计院科研所抗磨组1979聚酯热溶胶“熔胀”制粉法四河北工学院编号成果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单位获奖者获奖年份2004-J-212-2-01功能化系列共聚酯和纤维的研究开发 二东华大学、上海第十化学纤维厂、北京服装学院、上海芳可馨化纤有限公司:顾利霞、施丹琴 等 20042004-J-212-2-02 丝胶蛋白质结构调控及提高生丝产、质量新技术 二浙江工程学院(原浙江丝绸工学院陈文兴、凌荣根等2004J-213-2-05高速双轴拉伸聚丙烯(BOPP)专用料生产技术的基础研究及工业应用 二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杨玉良、乔金梁、何天白 等20042003-J-213-2-09基于模拟仿真的聚合物加工及模具优化设计与应用 二郑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申长雨、彭玉成等2003气相法高效聚乙烯催化剂 二北京化工研究院,上海化工研究院,中原石化有限责任公司,中石化茂名石化公司,上海立得催化剂有限公司,中齐鲁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李天益、肖明威等20032002-J-213-2-06 氯乙烯可控聚合专用料及PVC合金材料的高性能化和应用研究 二北京化工大学 金日光、武德珍等20022002-J-213-2-04 钢管用聚乙烯防腐专用料的开发及应用 二中国石化齐鲁股份有限公司树脂研究所张宝善、王剑等 2002新型碳二加氢催化剂的开发和工业应用 二北京化工研究院北京燕化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工一厂中原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戴伟 张贞 等20022001-J-231-2-02树脂吸附法处理有毒有机化工废水及其资源化研究 二南京大学、四川大学、丹阳市金象化工厂张全兴、陈金龙等2001编号成果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单位获奖者获奖年份2000-J-213-2-03热硫化硅橡胶生胶生产技术 二晨光化工研究院 王伟良、张汝琴20002000-J-213-2-04 氯乙烯路线联产HFC-152a和HCFC-142b中试技术 二浙江省化工研究院 杜国浩、毛汉卿等20007万吨/年环管法聚丙烯成套技术 一1.中石化北京工程公司2.集团公司工程建设部3.长岭炼化总厂4.奥达石化新技术开发中心20002.5万吨/年碳五分离工业性试验 二 1.上海石化有限公司2.北京化工研究院3.中石化北京工程公司20002000-J-213-2-02 氯乙烯类多相(共)聚合反应工程研究及工业应用 二 浙江大学 潘祖仁、翁志学等20001999-J-03-2-001 聚合物型阻燃剂及共混阻燃涤纶二 青岛大学 夏延致 纪全 等 19991999-J-09-3-008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原位反应增韧聚丙烯超韧合金的研制与开发 三 北京化工大学 江苏省仪征市工程塑料厂金日光 夏正勤等19991999-J-09-3-011 聚氨酯反应注射成型新产品 三 化工部黎明化工研究院 林可君 周正欣等19991998-J-09-3-002 漆酚钛螯合高聚物防腐蚀涂料 三 福建师范大学 胡炳环 陈文定林金火 等19981998-J-16-3-007 港口化学品污水处理研究 三 西安公路交通大学 朱浚黄 关卫省等19981997-J-09-3-012 聚合物聚醚多元醇 三 化学工业部黎明化工研究院 罗钟瑜 万小龙等1997BC-2-007低压羰基合成催化剂与工业应用 三 1.北京化工研究院2.大庆石化总厂化工二厂1997编号成果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单位获奖者获奖年份国产轿车用高性能塑料系列的开发研究 三 北京化工研究院 朱更生王铭华等19971997-J-09-3-004 国产航空有机玻璃十年老化试验研究 三 化学工业部合成材料研究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 化学工业部锦西化工研究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一研究所 化工部成都有机硅应用研究技术服务中心叶庆如 黄正云等19971996-J-09-1-002 年产一万吨SBS成套工业生产技术开发 一 燕山石化公司研究院 巴陵石化公司合成橡胶厂 巴陵石化公司设计院 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第十一研究所 燕山石化公司橡胶厂刘青 陈元华等 19961995-J-09-3-017 聚丙烯酰胺生产新工艺三 广州精细化学工业公司 曾文江 曹游等 19951995J-09-3-015 CS-1型丙烯聚合高效催化剂及工业化生产 三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辽宁营口向阳化工厂谢光华 肖时镜等19951995-J-09-3-001 3K、6K、12K高强碳纤维用特殊组份聚丙烯腈原丝 三 吉林化学工业公司研究院 吉林化学工业公司试剂厂陈光大 刘明旭等19951995-J-19-3-007 汽车用高分子合成材料的对策研究 三 化学工业部科学技术研究总院 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联营公司 化学工业部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 化学工业部黎明化工研究院 化学工业部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申同贺 赵忠华等19951995-J-09-3-010 两性离子聚合物泥浆研究及应用 三 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西南石油学院 新疆石油管理局长庆石油勘探局 河南石油勘探局牛亚斌 徐同台罗平亚等1995云南化工厂1000吨/年百菌清工业试验 二 1.云南化工厂2.云南省化工研究院6.北京化工研究院刘青 王鸿涛 楮玉梅 等1995年产千吨邻二甲苯法制苯酐60克工艺技术 三 天津溶剂厂,第六设计院,北京化工研究院张铁诚 钟道迪粱育德等1993编号成果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单位获奖者获奖年份石油炼厂催化裂化气分装置丙烯精制技术开发 三 北京化工研究院,北京石化工程公司陈齐杨顺祥王汉敏 等1993缓和加氢裂化催化剂(3882)及工艺 二 抚顺石化研究院,齐鲁胜利炼厂,抚顺石油厂,洛阳石化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赵淡彭金铸等1992螺旋型立体卷曲中空涤纶纤维三 1991腈纶高收缩纤维三 1991CBL裂解炉技术开发 二北京石化工程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兰州化机研究院, 辽化公司化工一厂曾清泉李玉民张松龙等1991乙烯氧化制环氧乙烯YS-4型催化剂工业试生产和工业试用二 1991橡胶硫化剂不溶性硫磺IS系列的研制二 1991千吨有机硅生产装置技术开发二 1991SY-4R2360塑料四辊压延机三 1991 超快千暗疾烘漆系列产品三 1991 TX-3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研制及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织布及碳纤维研制三 1991序号成果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单位获奖者获奖年份90药-3-012 聚丙烯线无损伤缝合针的研究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上海医用缝合针厂199090文-3-002 塑胶运动地面三保定市合成橡胶厂199090化-1-003 室温固化耐高温强韧性环氧结构胶粘剂一化工部晨光化工研究院一分院199090纺—2— 004 高强力高模量维尼纶二北京维尼纶厂199090化-3-005 SHL-60双螺杆混炼挤出机三化工部化工机械研究院,河北省沧州东方塑料机械厂199090轻-3-007 三层共挤复合吹塑薄膜机组三山东塑料机械厂199090纺-3-003 细旦涤纶长丝工艺技术与设备三苏州振亚机械厂199090纺-3-005 化学纤维新品种BT的研制与开发三上海市合成纤维研究所,纺织部纺织科学研究院,石家庄涤纶厂199090纺-3-006 常压无载体沸染型改性涤纶三国营熊岳印染厂,纺织部非织造布技术开发中心199090纺-3-007 涂料染色新工艺及PD粘合剂研究三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199090药-3-011 水溶性栓剂基质聚氧乙烯(40)硬脂酸酯的研制三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金陵石化公司化工厂199090材-3-001 碳纤维密封制品研究-压缩机密封件三国家建材局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199090标-3-001 丁二烯橡胶000丁苯橡胶SBR500及其试验方法家标准GB-8321,1-,2-87 三北京燕山石化总公司,吉林化学业公司、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合成橡胶厂1990序号成果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单位获奖者获奖年份89化-1-003丙纶级聚丙烯树脂的研制、工业化生产和应用一中科院化学所,辽宁石化纤公司化工三厂198989纺-2-001 热熔粘合材料用高密度聚乙烯薄膜制造工艺及设备二上海新光内衣染织厂,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上海纺织器材厂,上海纺织器材研究所,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上海纺织机械研究所,上海纺织专科学校198989化-3-005新型二甲苯不饱和聚酯树脂902-A3三华东化工学院198989化-3-017 彩电用FBT阻燃灌封胶(PGL-5217,BGL-1156等)三天津合成材料工业研究所198989轻-3-011 塑料微薄膜吹塑机组三山东塑料机械厂198989轻-3-012 聚丙烯塑料油墨用氯化聚烯烃三太原塑料研究所198989轻-3-013 绵羊高级服装革的研制三浙江海宁制革厂198989药-3-003 EB型复合树脂的研制和应用三第四军医大学,晨光化工研究院198989施-3-001 树脂锚杆固定井筒装备新技术三淮南矿务局合成材料厂,沈阳煤矿设计院,北京煤炭研究院建井研究所,铁法矿务局第四工程处,兖州煤炭基建公司六处198989后-3-007 军用新型聚脲润滑脂的研究三空军油料研究所198989后-3-008 丙烯酸酯胶的毒性研究三空军第四研究所,军医科学院毒理药理所,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1989序号成果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单位获奖者获奖年份88轻-2-003食品级聚氯乙烯(PVC)树脂生产及加工应用技术二浙江肖山树脂厂,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杭州塑料厂,浙江省电镜室,杭州市卫生防疫站198888纺—2-002 KP431型丙纶长丝纺丝机二纺织部纺科院机械厂,北京化纤学院198888纺-2-003LHV432和431型涤纶短纤维联合机二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198888后-2-002 低熔点粘结纤维二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天津化纤研究所198888后-2-003 FT-2防风防水透汽(湿)涂层织物二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198888机-3-007 SJ-65×30L,SJ-FM1600L塑料吹塑薄膜机组三大连橡胶塑料机械厂198888机-3-013 高速挤出用聚氯乙烯电缆料三机械委上海电缆研究所198888化-3-004 高效化学灌浆材料-氰凝的研制和应用三天津大学198888化-3-006 特种橡胶密封件的研制三化工部西北橡胶工业制品研究所198888化-3-008 压出造粒粉状聚丙烯酰胺新工艺三核工业部北京第五研究所,江苏江都县化工厂198888轻-3-012 湿法PU仿羊皮革及太空绸扩大实验工程技术的研究三北京皮革工业研究所1988序号成果名称获奖等级获奖单位获奖者获奖年份88轻-3-015 聚酯网代替铜网干毯造纸及新工艺应用和研究三天津市造纸工业公司,天津第四人民造纸厂,天津第五人民造纸厂,天津板纸厂,天津金钟造纸厂198888纺-3-002 粘合、缝编、针刺法无纺布生产线三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198888农-3-031 红泥塑料沼气技术研究与开发三中国红泥塑料沼气技术开发中心,辽宁省能源研究所,营口市塑料助剂厂,长沙新技术研究所,广州能源研究所198888水-3-003 丙烯酸酯共聚乳液水泥砂浆三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南京永丰化工厂,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198888水-3-001 辐射合成丙烯酸-丙稀酸丁酯共聚物三华东化工学院,上海感光胶片厂198887化-2-005 FH-1型腐植酸树脂的研制及其处理重金属废水的应用二中科院地理所198787轻-2-011 聚氯乙烯波纹排水管加工工艺设备的研究二上海塑料制品研究所,上海机电机修三厂,水电部水电科学院水利所198787轻-2-012 提高猪皮质量的研究二上海红光制革厂,上海新兴制革厂,成都制革厂,成都科技大学,四川皮革研究所,轻工部毛皮制革科研所,浙江省杭州皮革厂,上海皮革工业研究所198787轻-2-013 毛皮染整加工技术的研究二轻工部毛皮制革工业研究所,山东省济宁市新华毛皮总厂,成都科技大学198787纺-2-004 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涤纶一厂聚酯熔体夹套管道设计二纺织部设计院1987。
自然科学奖申报书范例
自然科学奖申报书范例【项目名称】: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驾驶系统研发【申报单位】:XXX大学【单位类别】:高校【申报人】:XXX教授【联系电话】:XXX【电子邮件】:XXX【研究方向】: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研究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自动驾驶技术已经成为全球研究热点之一。
然而,目前自动驾驶系统在复杂的交通环境和人类行为的预测上仍存在许多挑战。
深度学习作为一种强大的机器学习方法,在视觉识别、语音识别等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研究旨在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提高自动驾驶系统的感知和决策能力,从而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
【研究目标】:本研究的目标是开发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驾驶系统,具备以下特点:1. 强大的感知能力:能够准确识别道路、障碍物、交通标志等,并进行实时的场景分析;2. 高精度的决策能力:能够准确预测其他交通参与者的行为,做出合理的驾驶决策;3. 可靠的安全保障机制:能够及时发现和应对系统故障、紧急情况,确保行车安全。
【研究内容】:1. 数据集构建:收集大规模的自动驾驶场景数据,包括图像、视频、雷达等;2. 深度学习模型设计: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循环神经网络(RNN),设计适用于自动驾驶场景的感知和决策模型;3. 模型训练与优化:利用大规模数据集进行模型训练,通过深度学习技术不断优化模型的精度和泛化能力;4. 系统集成与测试:将深度学习模型嵌入到自动驾驶系统中,进行实际道路测试,检验系统的感知和决策能力;5. 安全保障机制设计:研究系统级的安全保障机制,包括故障检测、恢复和紧急情况应对等。
【预期成果】:1. 自动驾驶系统原型:开发出一款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驾驶系统原型,具备较强的感知和决策能力;2. 学术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或会议上发表相关论文,分享研究成果;3. 技术成果转化:授权相关专利,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产品,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发展;4. 培养人才:通过研究项目的开展,培养一批具备深度学习和自动驾驶技术背景的高层次人才。
2023申报自然科学一等奖
2023申报自然科学一等奖自然科学一等奖是我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用于表彰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和重要贡献的科学家。
如果您想申报自然科学一等奖,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 申请人必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且具有中国国籍;2. 申请人应当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且其成果具备创新性和实用性;3. 申请人应当在申报截止日期前未满80周岁;4. 申请人应当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科学精神,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5. 申请人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申报。
申报自然科学一等奖需要提交以下材料:1. 申报书:申报书应当包括项目名称、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成果和创新点等方面的内容;2. 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应当详细介绍项目的研究过程、方法和成果,以及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比较;3. 论文和专利:申报人需要提交与项目相关的论文和专利,以证明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和实用性;4. 其他证明材料:申报人需要提交与项目相关的其他证明材料,如获奖证书、鉴定报告等。
申报自然科学一等奖的程序如下:1. 申报人向所在单位提出申请,并提交申报材料;2. 所在单位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并择优推荐至相应学科评审组;3. 相应学科评审组对申报材料进行复审,并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考察和评审;4.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对评审结果进行审核,并报送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5.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对报送的评审结果进行最终审核,并确定获奖名单。
申报自然科学一等奖是一项非常严肃的事情,需要申报人具备卓越的学术成就和创新能力,同时也需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申报。
如果您符合条件并有意申报自然科学一等奖,建议您尽早开始准备申报材料,并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申报。
国家自然科学奖
序 项目名称
号
主要完成人
完成单位
获奖等 级
1 《中国植物志》的编研
钱崇澍 , 陈焕镛 ,吴征镒,王文采,李锡 文,胡启明,陈艺林,陈心启, 崔鸿宾 , 张宏达
植物所 华南植物园 昆明植物所
一等
2 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自适应与多尺度计算方法
陈志明
数学院
二等
3 半导体低维结构光学与输运特性
安,冒海军,吴国高,术有限公司(南昌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
李水雄,黄雪平
11 GNSS 电离层监测及延迟改正理论与方法研究及 袁运斌,欧吉坤,霍星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应用
亮,闻德保,许厚泽,
郭建锋,阳仁贵,王振
杰,柴艳菊,钟世明
12 西藏高原生态安全研究
钟祥浩,张永泽,刘淑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
二等
二、国家技术发明奖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
推荐单位 获奖等级
1 尺寸均一、可控的乳液、微球和微囊的制备技术 马光辉,苏志国,王连艳,王佳兴,巩方玲,周青竹 北京市 二等
三、国家科技进步奖
序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单位
号
1 菲律宾蛤仔现代养殖产业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 张国范,闫喜武,林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大连水产学院,
剑嵬
公司,重庆邮电大学
6 西部山区公路铁路泥石流减灾理论与技术 崔鹏,姚令侃,陈宁生,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
陈洪凯,韦方强,蒋忠 研究所,西南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
信,陈晓清,刘云辉,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
唐伯明,胡凯衡
交通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
一、奖项类别自然科学奖
一、奖项类别:自然科学奖二、项目名称:集约旱作农田氮素循环机理与调控三、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中国农学会提名意见:氮素是农业生产的关键元素。
理解农田氮素循环机理,是提高氮素增产效果并降低环境污染的理论基础。
该项目针对我国北方集约化旱作农田氮素利用率低、污染环境严重等突出问题,在土壤氮素转化特征、氧化亚氮(N2O)产生机制、氮肥去向及损失途径、推荐施氮量方法等相互联系的重要科学问题上,进行了长期系统的基础研究,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揭示了我国北方集约化旱作农田土壤氮素转化特征,阐明了土壤硝态氮“持续累积与脉冲式淋洗”的机制。
发现铵态氮或酰胺态氮肥施入土壤后的强氨氧化过程导致亚硝态氮积累,进而引起土壤微域硝化细菌的反硝化作用是土壤N2O 产生的主要机制,提出了延缓强氨氧化过程是N2O减排的关键措施。
阐明了北方旱作农田氮肥去向和损失规律,发现残留肥料氮对土壤氮库的补偿是土壤氮素循环的重要环节,提出了“氮肥有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发现了集约化长期耕作农田在其他氮素输入和秸秆还田条件下,当季合理施氮量约等于作物地上部吸氮量的规律,提出并验证了基于目标产量和维持土壤氮素平衡的“理论施氮量”概念和计算方法。
完成了我国完整的活性氮来源和排放清单,揭示了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是氮素利用率和循环率低,为我国氮素综合管理和污染治理提供了科学基础。
8篇代表性论文总他引1223次,被SCI他引1015次,其中2篇被列入ESI 高被引论文。
成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高度关注的认可,获2018年度中国土壤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四、项目简介氮素是农业生产的关键元素。
理解农田氮素循环过程和机理,是提高氮素增产效果并降低环境污染的理论基础,也是全球集约化农业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
氮肥对我国粮食增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不合理施用又带来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
该项目以我国北方集约旱作农田为研究对象,针对氮素投入高、利用率低、污染环境严重等突出问题,在土壤氮素转化特征与机理、氧化亚氮(N2O)产生机制、氮肥去向及损失途径、推荐施氮量方法等相互关联的重要科学问题上,进行了长期系统的基础研究,取得的创新性成果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国家科委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奖申报、评审的若干说明-
国家科委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奖申报、评审的若干说明正文:----------------------------------------------------------------------------------------------------------------------------------------------------国家科委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奖申报、评审的若干说明(1988年9月1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奖励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做好国家自然科学奖的申报、评审工作,特作如下说明:一、奖励范围及应具备的条件国家自然科学奖用于奖励建国以来集体或个人在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内取得的发现、阐明自然现象、特性或规律的科学研究成果。
它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学术上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为国内外同行所公认,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有重要意义。
2、研究成果须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或作为学术专著出版。
因涉密不宜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须进行过同行专家评议或鉴定,并提供书面评议或鉴定证书和申报部门出具的保密证明。
可以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必须公开发表,不能以评议或鉴定代替。
二、奖励标准国家自然科学奖分为四等,根据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创造性、先进性、系统性、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一等奖研究成果为重大的科学发现,或在科学理论上取得了突破怀的进展,能推动本学科的发展,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或对人类社会进步或国民经济建设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学术上为国际首创或领先,研究工作有系统性。
二等奖研究成果为重要的科学发现,或在科学理论上有重要的发展,能推动本学科或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对个类社会进步或国民经济建设有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学术上为国际领先,研究工作有系统性。
三等奖研究成果在科学理论上有较大的发展,对本学科或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或在一定的范围内,对人类社会进步国民经济建设有较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2013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获奖项目
2 布尔函数、序列、网络编码的研究
阚海斌,唐小虎,王新,赵进
复旦大学,西南交通大学
2 聚合物-无机杂化胶体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其组装与性能
武利民,陈敏,胡林峰,方晓生,周树学 李博,廖成章,马志军,赵斌,吴纪华,陈家宽, 程晓莉,王卿,陈中义,陈慧丽,王金庆,严燕 儿,干晓静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唐益群,周念清,杨坪,王建秀,王志亮,周洁, 同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 任兴伟,张曦,崔振东 大学
1 声子晶体等人工带隙材料的设计、制备和若干新效应的研究
1 慢性肾脏病进展关键机制及其诊断标志物研究
1 定子励磁型无刷电机及控制系统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1 河湖水生植物与水沙和污染物相互影响机理及生态效应
河海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遗 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华中科技大学,东北大学
024 自然科学 1 典型车间调度问题的理论与智能优化方法研究
汪永进,吴江滢,孔兴功,陈仕涛,刘殿兵,赵 侃 卢宠茂,万钧,李珮瑜,吴德斌 金红芳,杜军保,唐朝枢,杜淑旭,王新宝,卜 定方,耿彬,刘叠,孙燕,赵霞,张荣媛 李刚,李孟森,王珊珊,李朝英,李慧 杨秀伟,杨晓达,王旗,杜力军,张友波,徐嵬, 张悦,邢东明,丁怡 王学美,黎巍威,曾克武,李娌,褚松龄,富宏, 张泰,刘庚信,杨金霞,王斌 王建勇,周立柱,冯建华,李国良
1 生物分子与细胞高效检测新原理与分析新方法研究
鞠熀先,雷建平,严枫,丁霖,吴洁,董海峰,程 南京大学,江苏省肿瘤防 伟,邓盛元,屠闻文,杜丹,杨占军,郝臣 陈延峰,卢明辉,张善涛,冯亮,闵乃本 刘必成,张爱华,张春,汤日宁,马坤岭,吕林 莉,张建东,郑敏 程明,邹国棠,花为,张建忠,樊英,朱孝勇,赵 文祥,贾红云,曹瑞武 王沛芳,张松贺,敖燕辉,侯俊,钱进,郑莎莎 李萍,齐炼文,李会军,陈君,汪豪,杨中林,闻 晓东 周雪平,谢旗,杨秀玲,沈庆汤,谢艳,黄昌军, 张钟徽,钱亚娟,李红叶,赖建彬,陈浩,李正 和 治研究所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南京医科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东南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奖励条例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奖励条例实施细则【发文字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委令第15号【发布部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已变更)【公布日期】1993.05.08【实施日期】1993.05.08【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部门规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令(第1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主任宋健一九九三年五月八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做好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评审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奖励条例》,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在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优秀成果的研究集体和个人。
第三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的科学研究成果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新发现,或者在科学理论、学说上有创见,在研究方法、手段上有创新,以及在基础数据的搜集和综合分析上有创造性和系统性的贡献;(二)学术上处于国际领先或者先进水平,对于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有重大意义,或者对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三)主要论著已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或者作为学术专著出版一年以上,其重要科学结论已为国内外同行所引用或者采用。
第四条国家自然科学奖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四等奖四个等级。
在科学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能推动本学科或者相关学科的发展,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或者对经济建设有重大的影响,学术上为国际首创或者领先的研究成果,可评为一等奖。
在科学上有重要的发展,并能推动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有重要的影响,学术上为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可评为二等奖。
在科学上有较大的发展,对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或者对经济建设有较大的影响,学术上为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可评为三等奖。
在科学上有一定的发展,对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或者对经济建设有一定的影响,学术上为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可评为四等奖。
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 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概述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是我国科学界的一项重要奖项,是对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和科研团队的一种褒奖和肯定。
该奖项的设立旨在鼓励和促进科学界的创新研究,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评选标准严格,获奖项目在科学研究领域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享有很高的声誉和社会影响力。
2. 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评选流程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评选过程分为提名、初评、复评和最终评定四个阶段。
科学界的权威专家和学术团体提名各自认为有资格获奖的科研项目,然后经过专家评审委员会的初步筛选和综合评定,确定初选名单。
随后,经过专家组的复审和公开评定,最终确定获奖项目。
评选过程中,严格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保评选结果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3. 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获奖项目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获奖项目涉及多个科学领域,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地学等。
这些项目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取得了突出成就,为我国科学界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一些项目具有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引领了相关领域的发展方向,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的高度赞誉。
4. 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影响和意义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设立和评选,不仅表彰了科学界的杰出成就,更激励和鼓舞了广大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和探索精神。
获奖项目的成果和经验也为相关科研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对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和国际声誉具有重要意义。
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设立和评选,也进一步彰显了国家对科学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树立了榜样和激励。
5. 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展望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作为我国科技界的一项重要奖项,将继续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和示范效应。
河南省拟推荐XXX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
河南省拟推荐XXX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一、自然科学奖1项:项目名称:食管鳞状细胞癌遗传易感性和癌变多时期演进分子机制举荐单位:河南省学科评审组:基础医学评审组项目简介:中国是世界上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全球每年新增约50万食管癌患者中,一半以上发生在中国。
显著的地域性分布差异〔高、低发区发病率可相差500倍〕和明显的家族集合性发生〔家族史阳性患者占40%〕是食管癌突出流行病学特点,提示环境和遗传因素在食管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本研究团队正是围绕阐明食管鳞癌多时期演进和遗传易感性分子机制的研究目标,从1995年至今走访12万个自然村,400家医院,建立41.4206万例食管癌临床信息和生物样品资料库,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旨在甄别食管鳞癌关键易感基因和食管癌变早期分子变化特点和规律,为建立用于大规模高危人群筛查、早期发觉和个体化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分子靶标。
本项目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包括:发觉2个中国人食管鳞癌重要易感基因:PLCE1和C20orf54基因〔又称核黄素转运基因,RFT2〕;发觉核黄素缺乏和亚硝胺二种食管癌发病因素的遗传分子新机制,提出食管癌个体化预防新观点;发觉p53-Rb信号传导通路是中国人食管鳞癌癌变多时期演进的关键分子改变,并可在外周血中检测到;阐明食管上皮癌变早期上皮细胞过度增生的形状学变化和分子变化的关系,为食管癌早期发觉、食管癌前病变干预效评判及食管癌变多中心起源理论等提供了重要分子依据;建立食管上皮癌前病变组织细胞增生H3-TdR标记和定量分析方法。
综上,本研究成果为建立食管癌高危人群预警和个体化防治分子靶标和手段,进一步阐明环境和遗传因素交互作用对食管癌发生的分子机制等方面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要紧论文名目: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 Chinese subjects identifies susceptibility loci at PLCE1 and C20orf54. Nat Genet, 2020; 42(9): 759-763.Labeling index and labeling distribution of cells in esophageal epithelium of individual at increased risk for esophageal cancer in Huixian, China. Cancer Res, 1990; 50: 2651-2655.Accumulation of p53 protein in human esophageal precancerous lesions: a possible early biomarker for carcinogenesis. Cancer Res, 1993; 53: 1783-1787.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intervention study on the effect of calcium supplementation on esophageal precancerous lesions in a high risk population in China. Cancer Epidem Biomar, 1993; 2: 71-78. Changes in p53 and CyclinD1 protein expression and cell proliferation in different stages of human esophageal and gastric cardia carcinogenesis. Int. J. Cancer, 1994; 59: 514-519.p53 tumor suppressor gene mutation in early esophageal precancerous lesions and carcinoma among high-risk populations in Henan, China. Cancer Res. 1994;54(16):4342-4346.P53 protein accumulation and gene mutations in multifocal esophageal precanceous lesions from symptom free subjects in a high incidence area for esophageal carcinoma in Henan, China. Cancer, 1996; 77: 1244-1249.Apoptosis and cell proliferation in esophageal precancerous and cancerous lesions:study of a high-risk population in Northern China. Anticancer Res, 1999; 19: 369-374.要紧完成人情形:王立东: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21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名册
2021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名册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奖项目1、20142018岩石动静组合加载理论与方法完成单位:中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完成人员:李夕兵,周子龙,宫凤强,刘德顺,左宇军,赵伏军2、20142013异种组织材料—牛颈静脉带瓣管道防钙化及促进体内再生的系统研究完成单位: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完成人员:吴忠仕,吕卫东,谭琦,唐浩,胡建国3、20142025智能电网高效运行与安全控制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完成单位:湖南大学完成人员:曹一家,李勇,黎灿兵,罗隆福4、20142030水中微量持久性污染物识别捕集和去除材料的构建方法和调控原理完成单位:湖南大学完成人员:罗胜联,刘承斌,唐艳红,刘玉堂5、20142037量子非局域性理论及应用基础研究完成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完成人员:陈平形,刘伟涛,梁林梅,戴宏毅,吴伟,李承祖6、20142038生物特征与三维形状的获取分析学习与识别方法研究完成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完成人员:殷建平,祝恩,徐凯,熊岳山,李宽,刘新旺7、20142041热障涂层破坏机理及实验表征方法研究完成单位:湘潭大学完成人员:周益春,毛卫国,杨丽,马增胜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奖项目1、20142019面向新型网络计算的可信性理论与方法完成单位:中南大学完成人员:王国军,刘琴,姜文君,王田2、20142012运动系统损伤与退变的发生机理和防治研究完成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完成人员:雷光华,高曙光,李康华,徐迈,曾超,熊依林3、20142011血管过氧化物酶介导心血管疾病作用及机制研究完成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南大学完成人员:张国刚,彭军,石瑞正,胡长平,柏勇平,成光杰4、20142016中度高温环境下冶金微生物菌种选育及其硫化矿浸出机理完成单位:中南大学完成人员:周洪波,曾伟民,夏乐先,刘元东,朱建裕,王玉光5、20142021沙眼衣原体和流感病毒致病机制及候选疫苗研究完成单位: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完成人员:余平,王芙艳,陈则,常海艳,方芳,王洁6、20142024岩土极限分析非线性理论完成单位:中南大学完成人员:杨小礼,李亮7、20142028巨型网格结构体系性能及相关计算分析理论与方法研究完成单位:湖南大学,重庆大学,中南大学完成人员:贺拥军,周绪红,侯鹏飞,周期石8、20142035液膜应用基础研究9、20142042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调制与性能的研究完成单位:湘潭大学完成人员:张平,丁燕怀,肖映雄,姜勇,杨忠美10、20142044聚合物材料的高性能化与功能化研究完成单位:湘潭大学,湖南大学完成人员:黎华明,钟文斌,高勇,杨端光,魏晓林,陈红飚11、20142060ABCA1 介导抗炎的新功能及其分子机制研究完成单位:南华大学完成人员:唐朝克,尹凯,莫中成,赵国军,欧阳新平,吕运成12、20142064气候-冰川-冰湖耦合关系与灾害研究完成单位: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完成人员:王欣,谢自楚,韩用顺,蒋宗立,林剑自然科学奖三等奖获奖项目1、20142015纳米材料在生命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研究完成单位:中南大学完成人员:王建秀,阳明辉,邓春艳2、20142020抗盐蚀混凝土相关理论研究完成单位:中南大学完成人员:龙广成,谢友均,元强,刘赞群,马昆林,邓德华3、20142029碳芯结构磷酸铁锂复合材料的构造及其传输传导机制完成单位:湖南大学,湖南工业大学完成人员:陈晗,韩绍昌,范长岭,白咏梅,李玲芳4、20142032低氧刺激提高机体运动能力的分子适应性机制完成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完成人员:瞿树林,林喜秀,刘文锋,李善妮,龚晓明5、20142046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材料的构筑及性能研究完成单位:湘潭大学完成人员:肖启振,张海良,雷钢铁,李朝晖6、20142049农业生产措施对土壤微生态系统的影响完成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完成人员:张杨珠,谭周进,陈建国,肖嫩群,周卫军,颜雄7、20142056中药密蒙花治疗实验性干眼症拟雄激素效应的研究完成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完成人员:彭清华,姚小磊,王方,李怀凤,彭俊,王芬8、20142058血府逐瘀汤对心肌缺血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完成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完成人员:张秋雁,邓冰湘,苏剑峰,王权礼9、20142065转子机械智能诊断与健康维护完成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完成人员:李学军,蒋玲莉,沈意平,宾光富,刘义伦,陈安华10、20142066基于药理活性的中药单体结构优化研究完成单位:吉首大学,南京大学完成人员:肖竹平,欧阳辉,朱海亮,王旭东,彭知云11、20142069基于近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的食品质量快速检测新方法研究完成单位: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完成人员:朱向荣,单杨,张菊华,李高阳,李水芳,范伟12、20142071鼻咽癌抗独特型基因工程抗体疫苗的实验研究完成单位:中南大学完成人员:李官成,何小鹃,王甲甲,李跃辉,汪静,罗晨。
2020国家自然科学奖
2020国家自然科学奖1.引言1.1 概述概述:自然科学是指对自然界规律和现象进行观察、实验和理论推导的一门学科。
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是对在自然科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们的表彰和奖励。
该奖项旨在鼓励科学家们探索自然界的奥秘,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自然科学奖设立于1980年,得到了广大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和认可。
自成立以来,该奖项对于培养和提高我国自然科学研究的水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每年都有优秀的科学研究成果通过严格评选程序获得该奖项的认可,并享有丰厚的奖金和荣誉。
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等。
这些领域的科学家们在各自的研究方向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人类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2020国家自然科学奖评选的标准严格,评审过程严密。
科学家们通过提出新颖的研究思路、开展重要的实验研究、解决重大科学难题等方式,向科学界展示了自己的卓越才能和创新精神。
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对于学科领域内的学术发展有重要意义,也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改善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2020国家自然科学奖的出炉是我国科学事业的一次巨大激励和鼓舞。
这也将进一步激发我国科学家们的研究热情,推动我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快速发展,不断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文章结构是指整篇文章的组织框架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一个良好的结构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使得文章的逻辑和观点更加清晰。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用于引出本文的主题和目的。
在概述部分,将简要介绍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背景和重要性,以及该奖项对国家科技发展的意义。
文章结构部分属于引言部分的一部分,旨在告诉读者整篇文章将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来组织和展示内容。
第二部分是正文部分,主要展开两个要点。
在第一个要点中,将详细介绍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评选标准和程序。
201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 概述国家自然科学奖是对在自然科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和科研团队的一种褒奖。
自1975年设立以来,已经成为我国最高级别的科学奖项之一。
2019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评选工作已经结束,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获奖项目及其成果。
2. 获奖项目介绍2019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共有10个项目获奖,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地球科学等多个领域。
其中,有的项目是长期在基础理论研究上取得突破,有的项目致力于应用研究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有的项目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
这些项目的获奖将进一步推动我国自然科学研究的发展,并为国家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3. 获奖成果介绍在获奖项目中,有的项目研究成果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
比如在物理领域,有的项目在量子信息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为我国在未来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生物领域,有的项目对重大疾病的防治取得重要进展,为医学科研和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地球科学领域,有的项目对气候变化、资源环境等重大挑战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4. 获奖科学家介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科学家和科研团队是我国自然科学研究中的杰出代表。
他们在自己的领域深耕细作,勇攀科学高峰,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其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资深科学家,也有年轻有为的后起之秀。
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创新思维,将对广大科研工作者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
5. 获奖项目的社会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获得将会对相关领域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
这些项目的成果将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重要支撑,助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另这些成果的应用将对人民生活产生积极影响,促进医疗卫生、信息通信、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进步。
6. 结语国家自然科学奖是对我国自然科学界卓越成就的褒奖,获得该奖项是对科学家和科研团队的高度认可。
2019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是我国自然科学领域的精英代表,他们的成就将激励更多的科研工作者投身科学研究,为国家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1:自然科学奖
黄河中上游水系发育与环境变化研究
一、项目简介
申报项目主体属于地理学领域的河流地貌研究方向,核心科学任务是研究水系的形成和演化以及与流域环境变化的相互作用,从地貌和沉积学的角度来解读和理解河流、泥沙、环境三者关系演变的规律和机制,为揭示构造活动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下的流域地貌演化过程提供支撑。
黄河中上游流经我国三大地貌阶梯,流域内不但新构造运动极其活跃而且气候变化和差异显著,是开展水系发育与环境变化研究的热点区域。
作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水资源,黄河水系格局的演化、流域内气候变化的趋势和河道泥沙冲淤的时空变化还会对社会经济和生态安全产生巨大影响,迫切要求我们对黄河中上游水系发育和环境变化的过程、规律和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本项目执行前,有关黄河中上游水系与环境演化研究主要侧重独立河段形成历史与构造和气候研究结果的简单对比,缺乏对流域尺度水系格局演化过程和动力机制,以及随之调整的河道泥沙源汇与冲淤过程的系统研究。
尤其是晚新生代构造活动、气候变化和地表剥蚀相互作用与反馈机制是国际地学研究极具争议的热点问题,目前地貌和沉积学可靠证据和研究实例匮乏的问题尤为突出。
黄河中上游流域作为探索这一热点问题的典型实例,吸引项目组成员投入20多年的时间开展了详细的野外调查、测量和采样工作,完成了高分辨率的年代测定、环境指标分析和物源示踪等研究。
划分了黄河中上游流域不同河段层状地貌面序列并开展了系统的对比工作,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种测年手段交叉,建立了年代框架。
通过连续粉尘沉积记录的磁学指标变化,重建了黄河中上游流域晚新生代环境背景。
此外,根据粒度、元素、锆石U-Pb年龄谱和沉积速率变化,
恢复了黄河中上游盆地中河流泥沙的冲淤时空过程和源区的演化历史。
主要发现包括:(1)重建了黄河中上游水系的发育过程,进而分析了水系格局演化的机制,提出了河湖系统袭夺重组的黄河贯通模式,为世界巨水系起源和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概念模型。
(2)恢复了黄河中上游地区晚新生代降水和温度的变化历史,发现4.6-2.7Ma北半球冰盖大幅度增长前气候趋于冷湿,提出了可以解释这一现象的新假说,揭示出此时段东亚夏季风增强引起降水增加可能是黄河起源的气候动力基础。
(3)示踪了黄河中上游不同时空尺度粉尘和泥沙的源区演化过程,认为水系格局演化和流域气候与水文环境调整是影响该区粉尘和泥沙输送过程的重要环境动力,为河道淤积治理、生态环境和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科学支撑和智库。
该项目是兰州大学以潘保田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获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除六位主要完成人外,参与工作的还有邬光剑、上官东辉、徐树建、王杰、大小李琼、耿豪鹏、曹泊等研究人员。
发表学术论文103篇,其中SCI论文62篇,主要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Geology、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
联合在Elsevier旗下的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杂志上编辑一期关于‘晚新生代河流与环境’的专辑。
成果论文被总引2439次,被SCI杂志引用1630次,其中SCI他引1172次。
8篇代表性论文被他引248次,其中被SCI杂志他引197次。
研究团队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入选中组部第四批“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1人、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领军人才”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4人,形成了一支年龄层次合理、研究方向互补的科研团队。
二、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三、代表性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