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影响劳动就业:一个文献综述
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基于文献综述的视角
中国软科学2020年第12期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基于文献综述的视角隆云滔\刘海波蔡跃洲3(1.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北京100190;2.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北京100190;3.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100732)摘要:以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与以往科技革命不同的是,这次技术变革是人类首次真实面对具备类人智能的新技术,其对人类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和影响也更彻底。
本文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的影响,从劳动力就业名、量、就业结构以及作用机制等方面展开讨论,并分析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对劳动力的影响,最后就未来研究提出建议。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就业结构;就业质量中图分类号:F062.4; F062.5; 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0566(2020)12 -0056 -09The Study of the Impa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Labor9 s Employmen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ture ReviewLONG Yun-tao1,LIU Hai-bo1,2,CAI Yue-zhou3(1. Institutes of Science and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100190, China;2.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100190, China;3. Institute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Chinese Academy o 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100732, China)A bstract: The new roun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marked by the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technology, such 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ll bring a great impact o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omparing to the previous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s,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facing great challenges, and the influence and impact of this new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with human-like intelligence on the labor market has been dramatic.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on employment from a global point of view, including the total employment of the labor force, employment structure and the mechanism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n , and finally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Key w ords:Artificial Intelligence;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employment structure;employment quality收稿日期:2019 -08 -04 修回日期:2020-04 _1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新一代信息技术影响增长动力及产业结构的理论与经验研究”(7187314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宏观大数据建模和预测研究”(71991475);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产业项目知识产权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与防控体系"(19ZDA102);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数字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18AZD006)。
大学生就业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一、前言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据统计,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495万毕业生中145万待业;2008年559万毕业生中173万待业;2009年611万毕业生中196万待业;2010年631万毕业生中175万待业,而2011年又有660万大学生毕业,这就意味着2011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至少达到835万。
据测算,2011年,全年通过经济增长能够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总数仅约为1200万个,需要就业的人员总数超过2500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而且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本综述选取了5篇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相关的期刊,重点讨论毕业后就业问题。
5篇文章选取的角度也不一样,通过多角度的了解使我们在面对毕业后就业问题时能更好的应对。
就业问题说白了就是就业市场供与求的问题,现如今就业难既有市场饱和的问题,也有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二、主题1.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建议》认为成因主要有4个方面:市场就业环境:1、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与我国经济结构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加剧。
20世纪末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走了一条投资和出口拉动的路子,投资主要投向了就业密度低的行业,而出口则主要是以技术水平较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为主,其吸纳劳动力以教育层次和技能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吸纳有限。
因此,在这种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下,经济增长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拉动作用有限。
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症结,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我国经济结构对中高层次人才需求不足造成的。
2、就业模式的转变与就业市场不完善间的矛盾。
高校方面:1、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
2、高等教育定位不当,“攀高”倾向严重,导致培养的学生既不是实用型人才,也够不上研究型人才。
劳动关系文献综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课堂论文论文题目:劳动关系国内外研究综述课程名:法学文献与检索老师:吴文辉姓名:王莹学号:1510020082专业:公共管理学院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国内外研究综述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体制的改革使我国的劳动关系变化日趋剧烈、错综复杂,我国的新型劳动关系呈现出类型多元化、运行市场化、管理手段契约化、调整方式法制化的发展变化趋势。
劳动关系的剧烈变化引发了一系列劳动关系方面的问题,如劳动关系变革中职工劳动经济权益保障不得不面对劳动就业形势严峻,收入分配呈现两极分化,社会保障制度鱼待完善等问题.关键词:劳动关系;新古典学派;正统多元学派;激进派一、国内外文献综述对劳动关系问题的研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在国外,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和相对完整的研究框架;在国内,对和谐劳动关系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形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国内研究综述劳动关系问题,一直是国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形成了一大批有特色、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袁方、程延园、常凯、冯同庆、荣兆梓、郭庆松、赵薇等学者出版和发表了大量的关于劳动关系的学术著作和研究论文,对当代中国劳动关系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涉及到了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1)对当前我国劳动关系现状的研究李培林指出:“我国私营企业的劳资关系相对平静,但是这种平静是建立在双方力量的平衡上”;冯同庆的《中国经验:转塑社会的企业治理与职工民主参与》(2005)以大量的一手实证调研对“当前社会转型中企业职工民主参与的现状、前景及转向”作了系统研究。
谭规认为:“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劳动就业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劳动者处境艰难;劳动争议不断增强,部分劳动争议得不到及时解决;劳动者收入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收入分配两极分化趋向亟待解决;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及农民工形成庞大的弱势群体,不稳定旳劳动关系明显上升”。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水平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水平对劳动就业的影响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4)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二、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现状 (6)2.1 技术发展概况 (7)2.2 产业应用领域 (8)2.3 政策环境分析 (10)三、人工智能对劳动就业的直接影响 (11)3.1 就业结构调整 (12)3.2 劳动力市场供需变化 (13)3.3 技能要求与职业转型 (14)四、人工智能对劳动就业的间接影响 (15)4.1 经济增长与就业机会 (17)4.2 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结构优化 (18)4.3 创新驱动与创业就业 (20)五、案例研究 (21)5.1 行业案例分析 (22)5.2 地区案例分析 (24)六、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25)6.1 技术进步带来的挑战 (26)6.2 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27)6.3 劳动力市场政策调整 (28)七、国际比较与借鉴 (29)7.1 国际人工智能发展现状 (30)7.2 国际经验与启示 (32)7.3 对未来的展望 (33)八、结论与建议 (34)8.1 研究结论总结 (35)8.2 政策建议 (36)8.3 研究展望 (38)一、内容综述本文档专注于探讨“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水平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在全球智能领域的引领地位日益显著。
技术的赋能不仅重塑了生产方式,而且深刻影响了劳动就业的格局。
首先,本综述将聚焦于人工智能如何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替代传统劳动密集型工作,诸如制造业、服务业中的简单复核与数据录入职位。
这可能带来就业结构性的变化,即某些低技能工作逐渐萎缩,而对高技能专业人才的需求则大幅增加。
其次,当与大数据、云计算等其他先进技术结合时,全新的行业和职业也不断涌现。
例如,训练工程师、机器人维护专家、数据科学家等人职角色开始显现,并为职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再者,亦被誉为“赋能”技术,能够在医疗、教育、交通等多个领域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实现效率与成本的双重降低。
技术进步对我国劳动就业的影响
学术论坛引言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围绕技术进步对就业理论与实际研究产生了两个方向截然相反的效应,即同时存在挤出就业和促进就业两方面的效应。
其一是技术进步带动我国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同时,也使得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从而对我国劳动就业产生消极影响;其二是在提高劳动生产过程中,技术进步使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同时产品价格也随之降低,致使产品消费需求的增加而导致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对劳动就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从广义上讲,技术进步是指技术所涵盖的各种形式知识的积累与改进。
在开放经济中,技术进步的途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转移与引进。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使得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失业率相对增加,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
”如何通过技术进步促进我国劳动就业的发展是当前尤为重要的新课题。
1 技术进步与就业的理论1.1劳动就业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
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据国际劳工组织数据,由于金融危机影响,截至2009年底,世界失业人口将从2007年的1.9亿人上升到2.1亿人,全球失业人数首次突破两亿大关。
在中国社科院发布2009年《社会蓝皮书》预测大学生失业率超过12%,因此,中国劳动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1.2技术进步对就业的补偿受到各种制度、社会性因素的制约技术进步一方面促进新产品、新机器及新部门的产生,实现了就业补偿。
另一方面,又导致部分产业及部门日趋衰亡,并排斥出大量劳动者进入失业队伍的行列。
如技术创新带动产品成本下降时,产品价格也能随之下降、工人收入相对提高,那么由此可以促进需求的增长,进而带动产出和就业增加。
但是当价格、工资等不能及时有效的灵活调整时,就业补偿机制也就失去意义。
技术进步文献综述
李尚骜
内容提要
现有文献只研究了偏向性技术存量的跨国差 异性,本文将这一命题扩展至研究偏向性技术的 增长快慢所具有的跨国差异,分析了偏向性技术 变迁的两层含义:偏向性技术和偏向性技术进步 之间的区别,并研究了由此所导致的经济绝对收 敛和条件收敛问题。在此基础上,将跨国收入的 收敛性分类,并从偏向性技术变迁的角度对绝对 收敛和条件收敛的形成原因以及工资波动的原因 给出了解释。
数,满足
γ L +γ D =1
,并设定权数比为
γ = γD /γL
.进一步假定两国的生产函数:
(α −1) / α
, 假定发展中国家拥有低技能型人力资本,发达国家拥有高技能型人 力资本,分别为HL和HD。KL和KD分别是两国的物质资本存量,AL和AD分别 α 是两国的TFP, ∈ (0,1)。假定两国的物质资本分别由不同种类的机器设备 投资构成,且具有如下形式:
(二)经济均衡
在BGP上求解稳态经济增长率可得到如下命题: 命题1.在基于偏向性技术进步的跨国收入差距基本模型中,BGP上的 稳态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率g A 和稳态高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率g A 分别为: 1 ε ε 1 1 1 σ 1 σ 1 g A = ( βη Lγ L −1ξ A−σ H L + ϕ − ρ ), g A = ( βη Dγ D −1ξ A−σ H D + ϕ − ρ ) (8) θ θ 且有 g A = g w = gY 和 g A = g w = gY 。BGP上的稳态经济增长率g为:
一、引言
经济学家一般将跨国收入差距问题与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 联系到一起
• 外生技术进步 • 内生技术进步 • Acemoglu提出了技术进步的偏向性理论,为跨国收入差异及其变化提 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他在内生技术变迁的经济增长模型之中同时内生 化了技术变迁的相对选择方向,认为价格效应和市场规模效应是影响 偏向性的主要因素,两者分别导致技术创新偏向于稀缺要素和丰富要 素,如果要素替代弹性足够大,要素的相对边际生产力(即相对需求) 会呈现上升趋势
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探究
现代劳动经济学论文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探究姓名:***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年级:2009级工商管理学号:**********指导教师:***摘要:简言之,技术进步也就意味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发展,需要的劳动力当然少而精了,普通的劳动力就不能跟上企业的发展了需求就减少,知识型劳动力就需求大了。
正文:我们可以看到,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影响,既有直接影响,又有间接影响。
劳动力市场的各个要素都与技术进步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一是为劳动力市场提供外部环境,使劳动力市场在特定的方式下运行;二是直接改变劳动力需求和供给方面的特征,驱使劳动力市场根据此进行调节,发生相应的变化。
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直接影响或间接影响,最终会通过就业职位的变化表现出来。
其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a)就业职位减少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新技术应用的初级阶段。
由于技术进步及资本投资增加,因此会出现减员增产或增产不增人的现象,导致就业职位的相对减少。
b)就业职位的替代这种影响会在较长时期内起作用,其过程是技术的进步及其推广促使劳动力与劳动工具的结合,资本与劳动比率提高,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发生变化,旧的劳动技巧被淘汰或降级;新的劳动技巧产生,就业职位发生相应变化,传统的就业职位逐渐被新的就业职位所取代,新职业代替旧职业。
c)就业职位转移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宏观方面,其具体表现为:技术进步的不平衡性及其在生产部门的应用,使维持生存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进而使所有其他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劳动力按比较生产率由高生产率部门向低生产率部门或新部门转移。
这种不断的游离、转移,使就业职位在宏观上变换配置区间。
(转自:《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研究》——赵利)d)就业职位增加其具体表现为:由于新技术的传播和应用需要劳动力,进而创造了新的就业职业或部门,使就业职位逐步增加。
以上四个方面的影响是明显的,它包括了劳动力市场在微观、宏观,短期和长期的四种变化。
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结构的实证研究_基于中国行业数据的分析
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结构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行业数据的分析赵利1,王植2,张红霞2(1.山东财政学院劳动经济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14;2.山东财政学院经济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在考察行业就业结构的现状基础上,通过协整分析和误差项的修正,分析了技术进步对中国行业就业结构的影响。
实证分析表明,技术进步在短期内对各个行业就业影响并不显著,长期中技术进步对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就业有负的影响,对于其它行业均有正的影响,说明技术进步在促进生产力增长的同时,有利于行业间就业结构的调整和扩大就业。
因此,我国需要加快技术进步,同时要选择适应产业及行业结构变化的先进技术进行应用。
关键词:技术进步;行业就业结构;就业水平;劳动力中图分类号:F0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70(2011)04-0084-10收稿日期:2011-05-06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BJY035);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09YJA790121);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10CJGJ23)作者简介:赵利(1964-),男,山东冠县人,山东财政学院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及管理、劳动力市场与就业;王植(1984-),男,山东枣庄人,山东财政学院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劳动力市场与就业;张红霞(1965-),女,山东胶州人,山东财政学院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劳动就业。
一、导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水平高低决定了中国的未来发展,就业则影响着国家稳定的大局。
技术进步虽然并不直接作用于就业市场,但诸多经济理论表明,技术进步会通过各种途径引起就业的波动,这主要体现为就业人数变动和就业结构的转变。
我国学者对于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进步影响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两个方面。
其中,关于技术进步影响就业总量的研究中,齐建国[1]认为,科技进步对中国就业总量的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正面影响,1991年开始的技术进步减少就业需求的情况,同时分析了三次产业就业弹性,认为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关键是加速城市化,发展第三产业。
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了工作 的分 离率 ,减少 了失业。 而关于技 术进步对就业影 响的实证研究 也没有得 到确定 的结论 ,Z mmema 19 ) i r n( 9 1 对德 国1个行业 6 的实证 研究表明 ,技术进 步在一定程度上导 致了德 国
作者简介: 刘春燕,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3 场 6辛
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刘春燕
( 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浙 浙 江杭 州 30 1 ) 10 8
摘要 :本文运 用面板数据 分析 了技术进 步对就业的影响 ,技 术进步通过影响 资本存量的增加和产
业结构的调整 来对就业产生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技术进 步对就业的影响在 长期 和短期之 中有不 同的 表现 ,在短期之 中技术的进 步会减 少就业 ;但随着技术的进 步以及经济各个方 面的调整 ,在 长期之 中
f 21 1 ; o年 期 括 1第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改革 后 ,影 响 中围就 业 的主 要 因素 依次 是工 资 的增 期来看却有利于就业 的扩大 。这是因为 , 首先 ,资本有 加 、人力资本 、技术水 平的提升 ,投资 、城 市化 、产 机 构成的提 高虽然意味着 资本吸 收劳动能 力的下降 , 业结 构和 比重 等 指标 对就 业 的影 响不 明 显 。蒲艳 萍 但 它反映 的只 是对劳 动的相对需 求的降低 ,因此它不 ( 0 5) 取劳动投入 、资本 投入 、市场化程 度 、全 排斥 工人就业 量的绝对增 加 ,而且经济 的发展 是一个 20 选 要素生产率 、产业结构 、总人 口、实际工资 等变量 , 长期的过程 , 技术进步给 了经济长期发展的动力, 在经 采 用1 8 - 0 3 9 5 2 0 年的年度 数据进行 计量 回归表 明 ,在 济 发展的过程 中 , 出的增长 也会 增加对 劳动力的需 产 1 7 - 0 3 期间 ,资本 投入增 加 、产业 结构变 动及 求 , 9 8 20年 事实上 , 只要资本的增长幅度超过了资本对劳动的 实际工资增加 时拉动我国就业 增长的主要 因素 ,而市 排斥幅度 , 就业总量就会 上升 。其次 ,个别企业通过率 场化程度的提 高却抑制 了就业 的增加 。但随着时 间的 先提 高劳 动生产 率而获 得超 额利润 , 而增加资本 积 从 推移 ,投资 、产业 结构变动对就业 的贡献度有逐渐 下 累,有利于生产规模的扩 大 , 增加就业。再 者 , 劳动生 降 的趋 势 ,工 资增 长 对就 业 的拉 动作 用 逐渐 增 强 , 产 率的提 高意味着单位 产品价值 的降低 ,这就使生活 市场 化对 就业 的 抑制 作 用逐 渐 下降 。王 光栋 、叶仁 资料变的便宜 , 从而增加工人的实际收入 , 这不仅能扩 荪 、王蕾 ( 0 8 采 用DE ( 20 ) A 数据包 络法 ),对TF 大消费者的实际有效需求 , P 促进产品产量的增加 ,增加 ( 要素 增长 率 )进 行 了估 计 ,用全 国 各省 直辖 市 对劳动 的需求 , 全 而且还提高消费层次 ,刺激新 的需求 , 19- 05 的面板数 据 ,对我 国发达地 区 与欠 发达 促使产品向精 细、多样化的方 向发展 , 9 0 20年 从而扩大就业。 地 区技 术进 步对就业 的影 响进行 了比较分析 ,并对两 当然 , 这是一个长 期的过程 。 类技术进 步地 区政策 与就业 增长的关系进行 了比较 , 2技术 进步通过 产业结 构的不断 调整来影 响就业 . 他们的研究表 明 ,技术进步不 管是 对就业总量 ,还是 的增长 。 对就业结构 的影 响 ,在发达地 区和欠发达地 区均存 在 从理论上讲 ,技术进 步是 推进产业 结构升级的核 显著差异。 心 动力 ,同时 产业 结 构 的升级 也 会刺 激新 的市场 需 总的来说 ,这些 有关 技术进步 与就业之 间的关 系 求 ,提高 厂商的利润水 平 ,为技术进步提供 良好的创 为我们进一步 的研究 提供 了参考 ,但对 我国技术进 步 新平 台。罗斯 达的发展理论 认为 ,经济增长 总是 由一 对就业的长期和短 期效果以及技术进 步对就业机 制考 个主导部 门采 用新技术 开始 ,新产品和技术 扩大了市 察涉及的较少 ,鉴于我 国的地区经济 发展不平衡 以及 场和利润 ,增 加了企业积 累 ,进 而扩大对其他 部门的 技术进步的及时效果 和长期效果 的差异 ,本文拟通 过 产 品需求 ,从 而带动企业部 门的发展 ;当这个 主导部 对 17 - 0 8 9 8 2 0 年中 国省际面板 数据分析 ,对技术 进步 门的先进技术 和影 响已经 “ 扩散 ”到各个有关部 门之 影 响就业 的两个机制进行 了考 察以及技术 进步对就业 后 ,新 的主导 部 门就 会 出现并取 代原 有的主导 部门 , 的长期和短期的效应。 进一 步带动更 多部门的发展 ,产业 结构在这一进程 中 二 、技 术进步影响就业的作用机制 不断地 得到优化升级 。但是 ,产业 结构的升级调整是 般来说 ,技 术进步对就业 的影响具有双 重的作 个 “ 创造与破坏 ”并存的过程 。一 方面 ,产业结 构 用 。一方面 ,技术
信息化与劳动力就业国内文献综述
信息化与劳动力就业:国内文献综述□ 孙立波Ξ 摘 要:近些年来,国内学术界开始关注信息化对就业的影响研究,出现了一些相关成果。
在从就业数量、就业结构、就业质量、就业方式和劳动力市场等几个方面对这些成果进行观点综述的基础上,对研究成果作了简要评价。
关键词:信息化 就业 影响 综述中图分类号:C 91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243(2010)03-0090-07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推进和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渗透,人们开始广泛关注信息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就业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在国内的现有文献中,研究信息化对劳动力就业影响的成果并不多见,主要散见在对信息化、信息经济和信息技术的理论研究中。
综合梳理这些成果认为,国内关于信息化对就业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化与就业数量信息化与就业数量关系问题,其实就是“信息化到底是增加就业还是减少就业”的问题,这也是国内学者在信息化对就业影响研究中关注的首要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学者们表现出不同看法。
周宏仁[1]结合美国的信息经济发展认为,信息化非但不会导致社会就业总量的减少,相反地,利用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进行的调整,实际上使工业社会剩余的劳动力找到了新的就业出路。
因此,信息化总体上看是有利于就业发展的。
乔晓华[2]从信息产业的角度认为,信息化发展将促进经济中的总就业。
这主要是因为,信息产业是基于人类共同需求发展起来的需求约束型产业,它的生命力在于对共同需求的满足,离开了大部分人的需求以及使其成为有效需求的就业机会的提供者,信息产业是不可能维持的。
因此,新的就业机会必将构成对信息产业本身产生需求的基础。
郑丽琳、马成文[3]和张敏[4]则进行实证计算,结果都印证了这一观点:信息产业明显高于其他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全社会的劳动就业产生正影响。
与上述乐观派不同的是,有些学者对信息化促进就业持悲观看法。
蔡跃玲[5]分析的结果认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被卷入一个强大的新技术革命之中,这次技术革命可能带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巨大的社会改造,这可能意味着人们劳动时间会更短,找工作也更难,新的更复杂的科学技术使世界文明不断走向劳动者工作机会越来越少的世界。
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结构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行业数据的分析
原因使就业人数增加了 2 5 % , 口使就业减少 4 8 % , .6 进 .9 技术进步使就业人数减少了 6 。 %
对 于行业 吸纳就 业 的研究 , 以宁 提 出 了投入 产 出方法 应 用 于行 业 吸 纳就 业 能力 的理论 框 架 , 应 用 厉 并 该框 架 对我 国行 业 吸纳 就业 的能 力进行 了实证 分析 。黄涛 、 良煜 、 陈 王丽 艳 利 用投 入 产 出方 法 对 行业 的就 业 吸纳 能力 进行 定量 考察 并 考察 各行 业 的就业 弹性 , 此 基础 上 得 到各 行 业增 长 的就业 效 应 , 而 揭示 产 业 在 从 结构 和就业 之 问 的关 系 。雷 明 、 晓清 同样 应 用 投入 产 出方 法 应 用 于 行业 吸纳 就 业 能 力 的 理 论框 架 分 析 敬 宁 夏 回族 自治 区 的行 业 吸纳 就业 的能 力 , 分 析基 础上 提 出 了宁夏行 业 发展 的建议 。 在 以上文 献 主要是 围绕技 术进 步对 就业 的影 响及 就业 结 构演 变 , 同时关 于行 业 就业结 构 的研究 主要 集 中于 应 用投 入产 出方法分 析 行业 吸纳 就业 的能 力 。但是 对 于技 术 进 步是 如何 影 响行业 就 业 结 构 的这 一 现 实 问题 并 没有 深入 的协整 分析 研究 。本 文着 重分 析 中 国技 术 进步 对行 业就 业结 构 的影 响并得 出实 证结 论 , 且对 于如
出技术中的结构分解( D ) S A 模型定量测度 19 — 02年 中国主要行业的就业变化。研究结果显示 , 9 7 20 总体来
看 消费使 中国就业 人数 增 加 了 19 % , 资使 就业 人数 增加 了 26 % , 1 .3 投 .3 出 5使就 业 人 数增 加 了 3 9 % , 他 .5 其
人工智能与就业极化文献综述李卓蓉
人工智能与就业极化文献综述李卓蓉发布时间:2023-06-18T02:51:18.850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3年7期作者:李卓蓉[导读]重庆工商大学一、研究进展(一)人工智能对就业规模的影响目前,关于人工智能对就业规模影响的研究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
人工智能对就业会产生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替代效应减少就业,创造效应增加就业,人工智能对就业总量的影响取决于两种效应的强弱和大小。
第一,人工智能对就业的积极影响观。
有学者认为,人工智能对就业的产生的影响是正向的,即创造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人工智能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进而增加就业规模。
Martech(2013)使用美国2000-2008年制造业的相关数据,发现人工智能应用使得制造业的就业规模扩大。
Bessen(2019)认为,计算机的使用减少了制造业岗位,但同时也促进了其他行业岗位数量的增加。
Acemoglu和Restrepo (2019)认为,在长期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是创造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从而出现其他行业提高劳动力需求的现象以及新增岗位对劳动力的需求。
王鹏飞和熊琪颜(2022)认为随着人工智能在制造业领域的深化应用,智能制造将会创造出更多的人机协同工作岗位,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创造效应将占据优势。
何勤和邱玥(2020)发现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就业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但并不明显,反而在某些岗位上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
邱新平和胡孜(2023)认为人工智能可以促进国内就业总量的增加。
第二,人工智能对就业的消极影响观。
这些学者认为,人工智能对就业的产生的影响是负向的,即创造效应小于替代效应,人工智能的发展会提高生产力,但生产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会相应减少,从而造成失业。
Frey和Osborne(2017)利用概率分类模型,对收集到的700多种职业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大约有47%的美国就业人口面临失业的风险,他们的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我国数字劳动研究文献综述及展望
1引言“数字劳动”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出现的一个新名词,作为数字经济发展典型表征的一种新型劳动方式,数字劳动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其所表现出的诸多社会现象如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移动游戏中的玩家等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数字劳动提供了更多新的就业机会,拓展了经济发展的新方式和新思路,从而为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但数字劳动的发展也带来了数字劳工的权利保障、劳动力国际化剥削等问题,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妥善解决,很容易形成数字劳动发展的诸多瓶颈,不利于释放数字经济的发展潜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在“十四五”时期要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坚定不移建设数字中国。
在我国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背景下,如何实现数字劳动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2数字劳动的含义及形式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我们首先必须对其进行含义的界定,区分其不同表现形式,这是数字劳动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2.1数字劳动的含义吴欢、卢黎歌(2018)认为数字劳动是一种主要依靠数据信息智力成果构成的无形资产并存在一定空间并消耗了人们时间的数据化、网络化工作形式[1]。
朱阳、黄再胜(2019)认为数字劳动是互联网使用者利用数字技术在互联网及其周边领域内开展的劳动[2]。
韩文龙、刘璐(2020)则基于数字经济的背景,将数字劳动定义为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资料的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3]。
方莉(2020)认为数字劳动是一种利用身体、思想、行为或者三者的结合体而展开的生产与劳动,通过组织自然、资源、文化和人类经验,以此产生数字商品,创造数字资源[4]。
2.2数字劳动的形式吴欢、卢黎歌(2016)认为数字劳动的形式主要是互联网产业专业劳动、无酬数字劳动、受众劳动和玩乐劳动四种[5]。
吴欢、卢黎歌(2018)和朱阳、黄再胜(2019)都将数字劳动分为有形和无形的两种。
技术进步影响劳动就业_一个文献综述
劳动与社会保障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双月刊) 2010年第5期(总第109期)技术进步影响劳动就业:一个文献综述赵 利 宿伟建(山东财政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摘 要]国外关于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影响的研究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关注技术进步对就业的破坏性影响和补偿性影响;二是重点分析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借鉴国外已有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国内学者就技术进步与劳动就业的关系提出了四种观点: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以替代作用为主;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起着积极的作用;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具有双重作用;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不起作用。
[关键词]技术进步;劳动就业;就业总量;就业结构[中图分类号]F24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10)05-0034-05[收稿日期]2010-07-15[基金项目]本文系赵利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5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与扩大我国劳动就业的对策研究6(项目批准号09YJ A7901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赵利,男,山东冠县人,山东财政学院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及管理、劳动力市场与就业;宿伟建,男,山东潍坊人,山东财政学院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劳动就业。
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时代。
以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技术进步是一把/双刃剑0,即在毁灭旧有工作的同时又创造了新的工作岗位。
马克思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出发,提出了关于技术进步与就业关系的科学理论,认为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水平,而社会生产关系等社会制度因素又对技术进步起到促进或阻碍的作用,该理论突破了古典经济学家理论研究上的局限性。
熊彼特试图以创新和经济周期理论从结构角度分析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机制。
他的研究激发了新熊彼特学派的进一步研究,新熊彼特学派学者们在融合马克思和熊彼特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经济范式理论,将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纳入到技术进步与就业关系的分析框架之中,从而全面描绘出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机理。
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基于文献综述的视角
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基于文献综述的视角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劳动力就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的视角,探讨技术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分析当前研究的主要观点和研究趋势,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首先回顾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阐述其在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应用情况。
随后,将重点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包括就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需求的转变、职业技能的升级等方面。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本文将揭示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就业的积极影响和潜在挑战,并探讨应对策略和建议。
本文还将关注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技术将继续在劳动力就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一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范围的扩大,将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另一方面,也将对劳动力市场产生新的挑战,如就业岗位的变化、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等。
因此,本文还将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以促进技术与劳动力就业的和谐发展。
通过本文的综述和分析,我们期望能够为政策制定者、企业家和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推动技术在劳动力就业领域的合理应用和发展。
二、文献综述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其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成为了研究热点。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技术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进行文献综述,以期全面了解其内在机制和未来趋势。
在劳动力市场的替代效应方面,部分学者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会导致部分岗位的消失。
例如,Brynjolfsson和McAfee(2014)指出,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将替代那些重复性、简单性的工作,从而引发大规模的失业。
然而,也有观点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
例如,Acemoglu和Restrepo(2018)认为,尽管人工智能会替代部分低技能工作,但同时也会催生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从而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升级。
在劳动力市场的提升效应方面,许多学者强调了人工智能技术对于劳动力技能和效率的提升作用。
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影响效应研究
近些年,人工智能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人工智能相关活动大幅增加,人工智能产业链不断完善。
从2016年3月我国中科院发布全球首款神经网络处理器“寒武纪”到2018年百度阿波罗亮相春晚、腾讯发布国内首个AI辅诊开放平台,人工智能的应用逐渐普及。
人工智能技术将使许多工作自动化,人们担心人工智能技术是否会造成未来10年或20年的大规模失业,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就业恐慌。
基于此本文将从替代效应和补偿效应两个方面探索人工智能究竟会如何影响就业。
一、文献综述目前,国内外学者在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研究中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部分学者认为人工智能技术会带来较强的替代作用,导致大规模失业,甚至导致人类工作的终结,例如Elon Musk(2017)表示他相信人工智能是一个人类文明存在的根本风险;另一部分则认为可以将人工智能技术看作一种新的自动化形式,这类学者认为人工智能将与以往技术进步一样,终将创造更多新的就业岗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失业。
例如,Alexopoulos&Cohen(2016)发现正向的技术冲击在20世纪上半叶不仅提高了美国的生产率,同时降低了美国的失业率。
只有少数学者克服了上述这种绝对的二分法,综合考虑了人工智能可能的替代效应和补偿效应。
综上,通过分析目前学术界的成果,可以较为清楚地看到,尽管人工智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国外的研究相对国内较多,研究视角也相对较为全面,我国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还处于较为基础的时期。
因此,本文将较为系统的考虑人工智能可能产生的负向影响和正向影响,并综合考虑其对就业的影响效应,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二、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效应(一)替代效应。
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行业的广泛运用,会导致劳动力需求、劳动生产率份额以及工人工资水平的下降。
劳动力需求的减少也会导致就业率下降,而就业率的大幅下降将会导致如果我们将人工智能技术看作自动化技术的一个新形式,那么就会发现人工智能会因职业的不同而对劳动力就业产生不同的影响。
技术进步对中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技术进步对中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作者:林萍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第22期林萍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夏道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世界人口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再加上世界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口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经济水平提高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改善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同时还是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就业问题一直都是世界上每一个都必须优先考虑的战略问题。
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与提高十分的迅速,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是十分的迅猛,它给我国综合实力的提高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到来了巨大的就业问题,因此解决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之中所必须面对的一个巨大的挑战,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与分析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提升之后我国劳动力就业的现状,并且对于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进而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来不断地改善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发展,为我国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来不断地改善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科技进步;就业问题;劳动力;现状分析;优化策略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 1001-828X(2018)033-0008-02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递发展,科学技术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与发展,它们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促使世界经济水平的繁荣和提高。
但是在技术水平不断发展与进步给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带来巨大动力的同时,也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就业问题,它在一方面上增加了许多的就业岗位,缓解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但是在另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代替了人工,又给我国劳动力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只有发挥技术进步的优势,同时不断的进行优化产业结构,才能够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动力。
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文献综述
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文献综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一个社会所需的劳动时间来满足整个社会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在一个国家或社会中,劳动时间的长度和分配方式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
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行调查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现状和未来的角度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行文献综述,以探讨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一、历史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古代社会,劳动时间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劳动时间的长短由农业季节和天候条件决定。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劳动时间逐渐由农业领域扩展到工业领域,人们开始为工业生产提供更长的劳动时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人们为争取8小时工作制度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最终在许多国家获得了胜利。
这一阶段的劳动时间调整史被认为是现代劳动时间制度的重要标志。
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一些国家开始实行缩短劳动时间政策,逐渐形成了40小时、35小时工作制度。
而在某些欧洲国家,更进一步实行了30小时工作制度。
这些历史事件表明,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对劳动时间的关注和调整一直存在,并且不断进行着变革和探索。
二、现状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劳动时间的分配和管理方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在发达国家,一些公司和组织开始探索更加灵活的劳动时间制度,如弹性工作制、远程办公等,以满足员工的个性化需求和提高工作效率。
一些国家也在不断调整法定工作时间,以提高生活质量和减少工作压力。
在发展中国家,劳动时间调整也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一方面要保证经济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劳动者的权益和福利。
与此现代社会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公司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采取强制加班、剥削劳工等不合理的劳动时间安排,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劳动时间过长和劳动强度过大。
一些新兴产业和职业也面临着劳动时间不稳定、收入不确定等问题,给劳动者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扰。
技术进步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技术进步对我国就业的影响摘要: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是密不可分的交互过程,技术进步不仅会影响产业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市场发展空间,同时技术进步也对我国整体就业增长产生深远影响。
技术进步导致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要进行相应的产业结构升级,造成大量的人员失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本文重点关注由技术进步引起的产业结构改变对我国整体就业的影响。
关键词: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就业;影响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技术进步对我国就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理论上讲,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同时会刺激新的市场需求,提高厂商利润水平,为技术进步提供更好的创新平台,但是技术进步也会带来企业的人员冗余问题。
罗斯托的发展理论认为,经济成长总是由一个主导部门采用新技术开始,新的产品和技术扩大了市场和利润,增加了企业积累,进而扩大对其他部门的产品需求,从而带动企业部门的发展。
钱纳里(1970)、库兹涅茨(1971)、赛斯奎因(1989)等利用不同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证实,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将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然后逐步向第三产业转移。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转型大国而言,由于农村存在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由技术进步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转化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这种情况下,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就业影响可能远大于一般理论预期。
二、技术进步导致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变动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技术进步是指在科学研究不断取得新成就的基础上,技术满足社会需要的作用不断提高,组织和管理不断完善,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技术进步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
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同时会刺激新的市场需求,提高厂商利润水平,为技术进步提供更好的创新平台,但是技术进步也会带来人员的失业问题。
1.技术进步导致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变动。
首先,技术进步使分工更加细化,加深了生产的专业化,过去许多的中间产品都分离出来,成为新的单独的产品生产产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 的工作 岗位 。马克思从 生产 力 和生产 关 系角 度 出 发, 提出 了关 于技术进 步与就业 关 系 的科学 理论 , 认
为科学技 术作 为第一生产 力从根 本 上决 定 了社会 的 经济发展 和就 业 水 平 , 而社 会 生产 关 系 等社 会 制 度 因素又对 技术 进 步起 到 促进 或 阻 碍 的作 用 , 理论 该 突破 了古典 经济学家理 论研 究上 的局 限性 。熊 彼特 试 图以创新 和经济周期 理论从 结构 角度 分 析技术 进 步对就 业 的影 响机制 。他的研究 激 发 了新 熊 彼特 学 派 的进 一步研 究 , 熊彼 特 学 派学 者 们 在融 合 马 克 新
一
二个 路径展 开 。第 一个路径 是 在一 般层 面 上技 术进 步对 就业总 量 及 结构 影 响 的研 究 ; 二 个 路径 是 更 第
为深 入的研究 , 重点分 析不 同类 型的技 术进 步 ( 物 如 化型和非 物化 型 、 技能偏 好型 和技 能退化 型 ) 对于 就
业 的影 响。 …
技术进 步对就业影 响 的研究可 以追 溯 到古 典经
一
济学时代。以李嘉 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普遍认 为, 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 技术进步是 把“ 双刃剑 ”, 即在 毁 灭 旧有工 作 的 同时 又创 造 了
、
国外 研究 : 二维路径 的分析
国外 关于技术 进步 对就业 影 响 的研 究 主要 沿着
提供 了参考框 架和理 论支持 。
[ 收稿 日期 ]2 1 00—0 7—1 5
[ 基金项 目]本文系赵利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 目《 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与扩大我 国劳动就业 的对策研究》 项 目批准 (
号 0 Y A 9 11 的 阶段 性研 究 成 果 。 9 J702)
作 时 , 会增 加 失 业 。他 们 的 理论 假 设 前 提 是 : 1 就 () 完全 竞 争市 场 下 , 力 资 本 要 素 的 价格 以 同 等 于 或 人
条 件下 , 技术进 步 提高利 率 , 而引 起 资本 的使用 成 进 本 相对上 升 , 使企 业使 用更 多 劳动 力 代替 资 本 , 促 使
[ 作者简介] 赵利 , , 男 山东冠县人 , 山东财政学院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 、 管理学博士 、 硕士生导师 , 研究方 向: 技术经 济及管理、 劳动力市场
与就业; 宿伟 建 , , 潍 坊人 , 男 山东 山东 财 政 学 院经 济 学 院硕 士研 究 生 , 研究 方 向 : 动 就 业 。 劳 3 4
思 和熊彼特 理 论 的基 础 上 , 出 了技术 经 济 范 式理 提
( ) 术进 步对就业 影响 的破坏性 与补偿性 一 技
一
些学 者认为技 术进 步将 导 致就 业减 少 。道格
拉斯 ・ 琼斯 ( 9 3 德一 多马模 型框架证 明技术 进 18 ) 步 的总体 效 果 是增 加失 业 ; 维 ・ 顿 和彼 得 ・ 戴 迪 偌
失业 率下 降 。 B aa Te a ( 0 3 2等对 发 达 国家 自 2 h rt rh n 2 0 )I j 0世
高 于经 济增 长率 增 速 的速 度 增 长 。 ( ) 术 进 步 对 2技
就业 的破 坏 率不 是 外 生 不 变 的 , 而是 内生 地 取 决 于 技术 进步 的 规模 。 由此 , 们 详 细 分 析 了创 造 性 破 他 坏效 应发 生作用 的直 接 和 问接机 制 。在 第 一 个前 提 下 , 术进 步提 高经济 增 长率 , 于 企业 实 现 利润 最 技 对 大化 、 提供 就业 机会 产 生 两 种 相 反 的影 响 : 方 面 , 一
劳动与社会保障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 双月刊
21 0 0年第 5期( 总第
期L
技术 进 步 影 响劳 动就 业 : 一个 文 献综 述
赵 利 宿伟建
( 山东财政 学院 , 山东 济 南 2 0 1 ) 504
[ 摘
要层 面展 开: 一是 关注技术进 步对 就业的破 坏性 影
响和补偿性影响 ; 二是 重点分析不同类型的技术进 步对劳动就 业的影响。借 鉴 国外 已有 理论和 实证研 究成果 , 内 国 学者就技 术进步与劳动就业的关 系提 出了四种观 点: 技术进 步对劳动就 业以替代作用为主 ; 技术进 步对就业总量起 着积极的作 用; 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具有双重作用 ; 术进 步对 劳动就业不起作 用。 技 [ 关键词 】 技术进步 ; 劳动就业; 就业总量 ; 就业结构 [ 中图分类号] 2 12 F4 .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8— 60 2 1 )5— 0 4— 5 10 2 7 (0 0 0 03 0
论 , 技术进 步 、 将 制度创 新纳入 到技 术进 步 与就 业关
系的分 析框架 之 中 , 而全 面描 绘 出技 术 进步 对 就 从 业影 响 的机 理 。我 国学 者 在 借 鉴 国外 理 论 的 基 础
上, 结合我 国实 际也 进行 了理论 与实证 研 究 , 1 得 并取
了若 干研究 成 果 , 为政 府 部 门劳 动 就业 政 策 的 制 定
兰 (9 3 模 型 对 技 术 进 步 和 失 业 影 响进 行 了模 18 ) 拟 , 明 技 术 进 步 减 少 了 就 业 人 数 。 熊 彼 特 表 (92 通 过对 近百年 来资本 主义经济 发展过 程 中 11) 技术 创新周 期 的实证 分 析 指 出 , 技术 进 步 是造 成 国 民经 济 体 系 中失 业 危 机 的 最 根 本 动 因 。A ho gi n和 H wt 19 ) o i ( 9 4 建立 了一个 失业和增 长模 型 , 技 术进 t 将 步对就业 的 破 坏率 内生 化 , 出 当生 产 率 的增 长 是 得 通 过具 有较 高生产率 的工作 来替 代 较低 生产 率 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