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内伤病(颅脑损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头部内伤中医护理方案
---------------------------------------------------------------最新资料推荐------------------------------------------------------头部内伤中医护理方案部内伤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 (一)昏迷期:1.气机壅闭:伤后短暂昏厥,面色苍白,双目紧闭,汗出肢冷,舌红苔薄白,脉缓而弱。
2.瘀阻清窍:牙关禁闭,项强呕吐,或出现中间清醒期后再度昏迷,或四肢痿软,或二便失禁,舌质紫黯,脉实徐缓。
3.元气外脱:神志昏聩,瞳孔散大,气短息微,面色苍白,目合口开,身冷汗出,撒手遗尿,舌淡,脉虚数或细微。
(二)苏醒期:1. 痰瘀内阻:头痛头晕,头面青紫,夜寐不宁,恶心呕吐,胸闷心烦,舌暗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2. 肝气犯胃:由昏愦转清醒,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近事遗忘,怔忡难寐,或耳目失聪,失语难言,肢体疲软失用。
(三)恢复期:1.瘀阻脑络:伤后头痛,痛处固定,痛如锥刺,或伴有头部青紫,肿胀瘀1/ 20斑,心烦不寐,舌质紫黯有瘀点,脉弦涩。
2.心脾两虚:伤后眩晕,神疲倦怠,怔忡惊悸,心神不安,面色萎黄,唇甲无华,舌淡,脉细弱。
3. 气虚血瘀:伤后遗留单瘫、偏瘫,并半身不遂并四肢麻木,面色萎黄,舌淡,脉细弱。
4. 心肾两虚:头晕目眩,夜寐不安,心悸不宁,遗精或滑精,牙齿浮动,头发变白或脱落,脉细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头痛头晕 1. 评估头痛程度、部位、性质,及时报告医师并作好记录。
2.保持病室环境安全,物品放置有序,协助患者生活料理。
3. 遵医嘱给予耳穴压豆止痛,取肾、皮质下、神门、头等穴,或遵医嘱给予艾条灸、穴位按摩太阳、百会、合谷等穴。
4.指导患者学会放松技巧,分散疼痛注意力。
(二)恶心呕吐 1. 评估呕吐的程度、呕吐物。
2. 嘱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3. 给予耳穴压豆,取穴:胃、贲门、食道、交感;给予艾条灸、穴位按摩取穴:内关、公孙、阳陵泉、中脘。
血管头痛 颅脑外伤 中医有方
血管头痛颅脑外伤中医有方
*导读:处方:全蝎1克,蜈蚣1条,鸡蛋1枚,芝麻油适量。
用法:用全蝎、蜈蚣共研细粉,鸡蛋去壳加药粉打匀,放锅内加芝麻油煎炒至熟后即可……
处方:全蝎1克,蜈蚣1条,鸡蛋1 枚,芝麻油适量。
用法:用全蝎、蜈蚣共研细粉,鸡蛋去壳加药粉打匀,放锅内加芝麻油煎炒至熟后即可食用。
每日一次,10天为一疗程,第二疗程可连续食用。
治疗前查经颅多普勒,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治疗。
主治:血管性头痛,临床表现为头痛呈周期性发作,病程较长或有阳性家族史,劳累或情绪波动时易诱发,经颅多普勒检查脑动脉血管紧张度增加,或呈扩张状态,或脑血管痉挛,无其他明显器质性病变。
李广宜
治颅脑外伤性痴呆方
处方:黄芪、党参各15克,白术、熟地、枸杞子各10克,桃仁、红花、川芎、牛膝、清半夏、石菖蒲、桔梗、甘草各6克。
每日l剂,水煎分3次服。
主治:颅脑外伤性痴呆,中医辨证为气血阴阳亏虚,气滞血瘀型,症见颅脑损伤后的病人出现神情呆滞,精神抑郁,落落寡欢,反应迟缓,少语懒言,记忆力下降,计算能力或定向能力障碍,伴有头痛头晕,腰膝酸软,全身乏力,畏寒肢冷,食少,
舌淡,脉弱。
蔡理尤。
中医药疗法治疗颅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综述·中医药疗法治疗颅脑损伤的研究进展蒋小凤,黄国祥(成都市郫都区中医医院,四川 成都 611730)[摘要]颅脑损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外伤。
近年来,中医药疗法在治疗该病方面显现出较好的临床效果。
针刺疗法和中药疗法均是中医治疗颅脑损伤的常用方法。
本文主要是分析应用中医药疗法治疗颅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针刺疗法;中药疗法;颅脑损伤[中图分类号]R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29-(2020)08-0030-02颅脑损伤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患者的头部受到直接或间接暴力的作用,使其颅骨、脑膜、脑血管、脑组织发生机械形变性损伤所致[1-2]。
该病患者的脑组织可发生缺血、缺氧,其脑组织可因营养供给明显不足而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进而可导致其脑神经细胞的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
重型颅脑损伤的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3-4]。
近年来,中医药疗法被广泛地应用于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中。
中医将颅脑损伤归为“神昏”的范畴[5],常用针刺疗法、中药疗法对该病患者进行治疗,以改善其脑部的血液循环,促进其脑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
本文主要是分析应用中医药疗法治疗颅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1 中医治疗颅脑损伤的原则西医对颅脑损伤患者主要是进行清除血肿、清理伤口、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吸氧等治疗。
采用上述方法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治疗,虽然能够及时改善其病情、挽救其生命,但在治疗其偏瘫、失语、智力障碍等后遗症方面的效果不佳。
中医认为,颅脑损伤的病机是血脉受损,气机逆乱,导致气虚血瘀、痰湿阻络,气虚无力推动血运,使瘀血阻络,进而发生该病。
因此,应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活血化瘀的治疗[6]。
2 用针刺疗法治疗颅脑损伤针刺疗法是中医特色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患者进行针刺治疗时,可通过刺激其相关穴位,借助全身经络的传导调整其机体气血与脏腑的功能,以起到扶正祛邪、平衡阴阳的作用。
进行针刺治疗具有疼痛感小、副作用少、操作简便的优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3批24个专业104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合订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二○一二年总目录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急诊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5)心血管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3)神志病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87)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05)针灸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65)内分泌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73)肾病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81)外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89)风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13)皮肤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37)肿瘤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65)血液病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81)眼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93)肝病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33)推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45)肛肠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59)脾胃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67)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09)耳鼻喉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25)妇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43)康复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61)老年病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523)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目录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3)郁病(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诊疗方案 (9)麻木(多发性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 (16)脑髓震荡(脑震荡)中医诊疗方案 (21)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 岁以上。
具备2 个主症以上,或 1 个主症、2 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饶明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年)。
头部内伤中医护理方案_0
---------------------------------------------------------------最新资料推荐------------------------------------------------------头部内伤中医护理方案头部内伤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 (-)昏送期 1。
血瘀气闭证:伤后短暂昏厥,面色苍白,双目紧闭,汗出肢冷,舌红苔薄白,脉缓而弱 2。
痰热阻窍证:牙关禁闭,项强呕吐,或出现中间清醒期后再度昏迷,或四肢痿欤,或二便失禁,舌质紫黯,脉实徐缓。
(二)苏醒期 1。
痰瘀内阻证:头痛头晕,头面青紫,夜寐不宁,恶心呕吐,胸闷心烦,舌暗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2。
肝气犯胃证:由昏愤转清醒,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近事遗忘,怔忡难寐,或耳目失聪,失语难言,肢体疲软失用 (三)恢复期:1。
气虚血察证:伤后遗留单瘫、偏瘫,并半身不遂并四肢麻木,面色萎黄,舌淡脉细弱 2,心肾两虚证:头晕目眩,夜寐不安,心悸不宁,遗精或滑精,牙齿浮动,头发1 / 5变白或脱落,脉细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意识障碍 1。
评估意识障碍程度,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神志、瞳孔、呼吸、血压、脉搏变化 2。
意识不清且四肢不能活动患者,床头抬高 15-30,头部保持中立位以保证脑供血,四肢及各关节保持功能位 3。
躁动患者给予适当约束,注意观察约束带的松紧,床栏保护 4。
定时翻身拍背,中药酒涂擦、按摩骶尾部、以预防压疮及坠积性肺炎 5。
保持大便通畅,以免腹压增加致颅内压增高;保留导尿,作好留置尿管的护理 6。
做好基础护理,昏迷、禁食病人,每日口腔护理 2 次,防止口腔溃疡。
7。
按医剩给予鼻饲,作好留置胃管的护理 (二)头痛头晕 1、评估头痛程度、部位、性质,及时报告医师并作好记录。
2、保持病室环境安全,物品放置有序,协助患者生活料理。
3、遵医嘱给予耳穴压豆止痛,取皮质下、神门、头等穴,或遵医嘱给予穴位按摩太阳、百会、合谷等穴 (三)恶心呕吐 1、评估呕吐的程度、呕吐物的性质、量并作好记录 2、暂禁饮食,呕吐停止后遵医嘱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3、呕吐时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损伤疼痛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外损伤疼痛(颅脑损伤)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9 年)一、中西医病名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损伤疼痛(TCD编码:BGU050) o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颅脑损伤仃CD-10编码:S06.910)。
二、诊断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头部内伤诊疗规范中的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及分期标准:参照《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1.意识障碍;2.局灶症状与体征;3.头痛与恶心呕吐;4 •颅内压增高与脑疝2.证候诊断中医分型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 /T001. 1-94) o头部内伤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1)瘀阻脑络:头痛频发,偏血瘀者痛如针刺,痛有定处,偏气滞者痛无定处,忽聚忽散, 伴头晕耳鸣,食少纳呆,恶心呕吐,心悸健忘,近事遗忘,失眠多梦,四肢乏力。
舌质暗,苔薄白。
脉弦涩。
(2)气血两虚:头昏眼花,动则加剧,神情呆滞。
面色苍口,唇屮无华,心悸怔忡,气短气促,肢体倦怠,形寒畏冷,四末不温,食少纳呆。
舌淡苔薄。
脉细数。
(3)肝阳上扰:头痛头晕,急躁易怒,烦劳则剧,焦虑不安,少寐多梦,面色潮红,纳呆, 口苦,泛泛欲吐。
舌红苔黄。
脉多弦数。
(4)心脾两虚(心胆气虚):伤后心悸失眠,善惊易恐,坐立不安,多疑多虑,少寐多梦,梦多险恶,易惊易醒,食少纳呆。
舌红少苔。
脉虚数。
三、治疗方案:入院检查:1-必需的检查项H(1)血常规(2)尿常规(3)便常规+潜血(4)肝肾功能、血脂、电解质、凝血、血糖(5)心电图(6)影像学检查:胸部正侧位片或CT、头颅影像学CT或MRI(7)康复评定项山根据功能障碍,分别选取不同的评定(运动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乔咽功能评定、语言-言语功能评定、疼痛评定、认知功能评定)。
\J/ \7 \7 12 3 4治疗1. 康复治疗针刺治疗:头针疗法、体针疗法、耳压疗法、梅花针叩刺。
头部内伤的中医药养生保健
头部内伤的中医药养生保健
头部内伤见于头皮损伤、颅骨骨折、脑损伤、脑震荡、脑挫裂伤、颅内血肿和脑干损伤等,是由于外伤所致。
以伤后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躁动不安、意识障碍、昏迷不醒等为主要表现的头部损伤性疾病。
【生活调护】
1、根据病情卧床休息或绝对卧床休息,抬高床头15-30度,保持安静,避免强光。
2、意识障碍或躁动不安者加置床栏防止坠床。
3、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因用力排便诱发脑疝。
便秘时遵医嘱用缓泻药物或腹部按摩促进排便。
【情志调护】
保持情绪安定,避免焦躁、恐惧等不良情绪。
【饮食调护】
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瘦肉、鸡蛋、蔬菜、水果等)为宜。
【食疗方】
1、桃仁粥
组成:桃仁10—15克,粳米30—60克。
主治:祛瘀止痛,活血消肿。
2、甲鱼滋肾汤
组成:甲鱼1只(300克以上者),枸杞子30克,熟地黄15克。
主治:滋阴补肾。
适宜脑外伤见肝肾阴虚之腰膝酸软。
头晕耳鸣、心烦失眠的患者服用。
3、三七蒸鸡
组成:仔母鸡胸脯肉250克,三七粉15克,冰糖(捣细)适量。
主治:活血止血补血。
适用于脑外伤挟气血虚弱患者食用。
头部内伤病中医诊疗方案
头部内伤病中医诊疗方案(2012)一、定义头部内伤见于头皮损伤、颅骨骨折、脑损伤、脑震荡、脑挫裂伤、颅内血肿和脑干损伤等是由于外伤所致。
受伤后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躁动不安、意识障碍、昏迷不醒等为主要表现的头部损伤性疾病。
二、病名本方案病名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657-1995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所列举的中医疾病分类名称,命名为“头部内伤病”。
三、诊断(一) 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1) 有头部外伤或间接外伤史。
(2) 伤后出现神志昏迷,烦躁不宁,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
(3) 结合病史和体征、CT、磁共振检查可确定损伤部位及程度。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分为原发性颅脑损伤和继发性颅脑损伤,原发性颅脑操作是指创伤暴力当时造成的颅脑损伤,如:头皮伤、颅骨骨折、脑震荡、脑挫裂伤等;继发性颅脑损伤是指致伤后一段时间逐步形成的脑损伤,如颅内血肿、脑水肿等。
(二) 证候诊断1. 瘀阻脑络证:伤后头痛,痛处固定,痛如锥刺,或神识不清,伴头部青紫、瘀肿,心烦不寐。
舌质紫暗有瘀点,脉弦涩。
2. 痰浊上蒙证:头痛头晕,头重如裹,呆钝健忘,胸脘痞闷,或神识不清,或时作癫痫。
舌胖,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
3. 肝阳上扰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每因烦躁、恼怒而加重,面色潮红,少寐多梦,泛泛欲吐,口干苦,小便黄赤。
苔黄,脉弦数。
4. 心脾两虚证:伤后眩晕,神疲倦怠,怔忡惊悸,心神不安,或昏愦,面色萎黄,唇甲无华。
舌淡,脉细弱。
5. 肾精不足证:眩晕健忘,耳聋耳鸣,视物模糊,神疲乏力,腰膝酸软,或昏迷不醒,或发脱齿摇,或失语,或肢体萎软不用。
舌淡或红,脉沉细。
四、治疗方案(一) 中药辩证使用1. 瘀阻脑络证治法:祛瘀生新,通窍活络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方药如下:当归20g 生地20g 桃仁20g 红花20g枳壳15g 赤芍15g 柴胡15g 甘草10g桔梗15g 川芎15g 牛膝20g通窍活血汤加减。
脑病科 脑髓震荡(脑震荡)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脑病科脑髓震荡(脑震荡)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脑髓震荡(脑震荡)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主要病史:头部遭受暴力后即发生短暂神昏。
就诊时大多已清醒,只有少数较重者还神昏。
主要症状:头痛,头胀,头晕。
次要症状:健忘、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精神疲倦,思绪涣散,烦躁不安,夜寐不宁,耳鸣,畏光。
根据主要病史和主要症状即可确定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
(1)有明确的受伤史。
(2)伤后短暂意识障碍。
伤后立即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历时30分钟内。
有的仅瞬间意识混乱或恍惚,无明显昏迷。
(3)清醒后头痛、头晕,近事遗忘。
(4)临床上排除脑的器质性损害。
即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异常体征,颅脑CT扫描颅内无明显异常改变。
根据受伤史,有第(2)项中任一表现和第(3)项中任一表现,并排除脑的器质性损害,即可确定诊断。
(二)证候诊断1.气闭清窍证:伤后短暂神昏,头胀,头晕,健忘,恶心,呕吐。
舌淡红,脉弦。
2.瘀阻清窍证:伤后短暂神昏,头痛固定不移,头晕,健忘,恶心,呕吐。
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
3.惊扰神明证:伤后短暂神昏,思绪涣散,烦躁不安,夜寐不宁,健忘,耳鸣,畏光。
舌淡红,脉弦。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气闭清窍证治法:理气宣窍醒神。
推荐方药:苏气汤加减。
没药、苏叶、荆芥、石菖蒲、赤芍药、苏合香、郁金、川芎、香附等。
中成药:苏合香丸等。
2.瘀阻清窍证治法:祛瘀通窍醒神。
推荐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赤芍药、川芎、红花、桃仁、麝香、老葱、生姜、大枣等。
中成药:三七通舒胶囊、元胡止痛片等。
3.惊扰神明证治法:镇惊定志安神。
推荐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
茯苓、茯神、远志、石菖蒲、龙齿、牡蛎、酸枣仁、柏子仁等。
中成药:七叶神安片等。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醒脑静注射液等。
莒县中医医院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消渴病(2型糖尿病)
消渴病(2型糖尿病)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早中期
消渴病肾病
肿瘤血液病一科
肺癌(原发性肺癌)
肺癌(原发性肺癌)
食管癌(食管癌)
食管癌(食管癌)
乳腺癌
乳腺癌
肿瘤血液病二科
肺癌(原发性肺癌)
肺癌(原发性肺癌)
胃癌
小儿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肺炎喘嗽(肺炎)
肺炎喘嗽(肺炎)
胎黄病
胎黄病
儿二科
小儿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小儿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小儿急性咳嗽病(急性支气管炎)
肺炎喘嗽(肺炎)
肺炎喘嗽(肺炎)
胎黄病
脑病科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
中风病(脑梗死)
急性期
中风病(脑出血)
中风病(脑出血)
眩晕(眩晕)
眩晕
胃癌
乳腺癌
乳腺癌
肿瘤血液病三科
肺癌(原发性肺癌)
肺癌(原发性肺癌)
胃癌
胃癌
乳腺癌
食管癌
感染性疾病科
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
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
黄疸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黄疸病
鼓胀病(肝硬化失代偿期)
鼓胀病(肝硬化失代偿期)
肝着病
肝着病
酒精性肝病
流行性出血热
脂肪肝
儿一科
小儿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子痈病(急性附睾炎)
筋瘤
热淋病
癃闭
筋瘤
外三科
自发性气胸
自发性气胸
自发性气胸
狐疝
头部内伤的中医护理常规
头部内伤的中医护理常规头部内伤见于头皮损伤、颅骨骨折、脑损伤、脑震荡、脑挫裂伤、颅内血肿和脑干损伤等,是由于外伤所致。
受伤后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躁动不安、意识障碍、昏迷不醒等为主要表现的头部损伤性疾病。
一、按脑科一般护理常规二、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安静,避免强光。
休克患者取平卧昏迷患者侧卧或头偏向一侧。
意识障碍或躁动不安者应加置床挡防止坠床。
三、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給氧,防止窒息。
必要时专人护理。
四、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肢体活动情况。
注意有无昏迷,昏迷时间的长短、有无中间清醒期等。
肢体活动障碍、呕吐,以及口、鼻、乳突部有无出血瘀斑、脑脊液流出,并注意有无合并其他脏腑、躯体损伤症状。
需要手术者,按脑科手术护理常规。
如有下列情况出现,应及时报告医师,并迅速做好手术准备:1、患者有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视力模糊、躁动不安等颅内压增高症状。
2、昏迷逐渐加重,或原发性昏迷,清醒后不久又进入昏迷。
3、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对侧肢体瘫痪。
4、脉搏洪大而缓,或细微欲绝,呼吸深慢浅促,血压骤升或骤降。
五、颅底骨折患者出现脑脊液鼻漏或耳漏时,切忌用棉球或纱布堵塞,以免分泌物排出不畅;保持鼻部及外耳清洁,定时用生理盐水擦洗,酒精消毒,注意防止液体逆流,引起感染。
可在鼻部或外耳松松放上无菌棉球,浸湿后及时更换。
六、安慰患者,保持情志安定,避免焦躁、恐惧等不良情绪。
七、注意饮食调护,急性期应禁食,清醒后及缓解期,可给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及易于消化的饮食。
八、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因用力排便诱发脑疝。
便秘时,及时遵医嘱用缓泻的药物或采取护理措施帮助患者排便。
九、卫生宣教和出院指导:嘱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及精神过分激动,定期来院复查。
若出现剧烈持续头痛等症应及时来院检查。
头部内伤病(颅脑损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头部内伤病(颅脑损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头部内伤病(颅脑损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 T001.1-94 )。
(1)有头部外伤或间接外伤史。
(2)伤后出现神志昏迷,烦躁不宁,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
(3)结合病史和体征、CT磁共振检查可确定损伤部位及程度。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年)分为原发性颅脑损伤和继发性颅脑损伤,原发性颅脑损伤是指创伤暴力当时造成的颅脑损伤,如:头皮伤、颅骨骨折、脑震荡、脑挫裂伤等;继发性颅脑损伤是指致伤后一段时间逐步形成的脑损伤,如颅内血肿、脑水肿等。
(二)证候诊断1.瘀阻脑络证:伤后头痛,痛处固定,痛如锥刺,或神识不清,伴头部青紫、瘀肌心烦不寐。
舌质紫暗有瘀点,脉弦涩。
2.痰浊上蒙证:头痛头晕,头重如裹,呆钝健忘,胸脘痞闷,或神识不清,或时作癫痫。
舌胖,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
3.肝阳上扰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每因烦躁、恼怒而加重,面色潮红,少寐多梦,泛泛欲吐,口干苦,小便黄赤。
苔黄,脉弦数。
4.心脾两虚证:伤后眩晕,神疲倦怠,怔仲惊悸,心神不安,或昏愦,面色萎黄,唇甲无华。
舌淡,脉细弱。
5.肾精不足证:眩晕健忘,耳聋耳鸣,视物模糊,神疲乏力,腰膝酸软,或昏迷不醒,或发脱齿摇,或失语,或肢体萎软不用。
舌淡或红,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可选用以下一种或多种治疗方法。
(一)康复治疗1.针刺疗法(1)头皮针选穴:额中线、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
操作方法:暴露头皮后,针尖刺入至头皮下或帽状腱膜下层。
可依病情需要进行快速捻转手法或提插手法。
注:头部有外伤者暂不选用该疗法或避开局部伤口进行(2) 体针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百会、厉兑。
配穴:水沟、曲池、外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涌泉、解溪。
随症加减:意识障碍实证者加十二井穴(点刺出血) 海、神阙;呛咳、吞咽障碍者加风池、翳风、 手指握固者加合谷;足内翻者加丘墟透照海; 睡眠倒错者加上星、四神聪、三阴交、神门。
(仅供参考)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目录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1)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 (8)痴呆(血管性痴呆)诊疗方案 (13)眩晕诊疗方案 (19)肝豆状核变性诊疗方案 (23)头痛(偏头痛)诊疗方案 (28)假性延髓麻痹诊疗方案 (34)颤病(帕金森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9)痫病(颞叶癫痫)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4)痿病(多发性硬化)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9)痿病(格林-巴利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54)目偏视(眼肌麻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58)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65)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69)郁病(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诊疗方案 (75)麻木(多发性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 (82)脑髓震荡(脑震荡)中医诊疗方案 (87)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部内伤病(颅脑损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有头部外伤或间接外伤史。
(2)伤后出现神志昏迷,烦躁不宁,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
(3)结合病史和体征、CT、磁共振检查可确定损伤部位及程度。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分为原发性颅脑损伤和继发性颅脑损伤,原发性颅脑损伤是指创伤暴力当时造成的颅脑损伤,如:头皮伤、颅骨骨折、脑震荡、脑挫裂伤等;继发性颅脑损伤是指致伤后一段时间逐步形成的脑损伤,如颅内血肿、脑水肿等。
(二)证候诊断1.瘀阻脑络证:伤后头痛,痛处固定,痛如锥刺,或神识不清,伴头部青紫、瘀肿,心烦不寐。
舌质紫暗有瘀点,脉弦涩。
2.痰浊上蒙证:头痛头晕,头重如裹,呆钝健忘,胸脘痞闷,或神识不清,或时作癫痫。
舌胖,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
3.肝阳上扰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每因烦躁、恼怒而加重,面色潮红,少寐多梦,泛泛欲吐,口干苦,小便黄赤。
苔黄,脉弦数。
4.心脾两虚证:伤后眩晕,神疲倦怠,怔仲惊悸,心神不安,或昏愦,面色萎黄,唇甲无华。
舌淡,脉细弱。
5.肾精不足证:眩晕健忘,耳聋耳鸣,视物模糊,神疲乏力,腰膝酸软,或昏迷不醒,或发脱齿摇,或失语,或肢体萎软不用。
舌淡或红,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可选用以下一种或多种治疗方法。
(一)康复治疗1.针刺疗法(1)头皮针选穴:额中线、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
操作方法:暴露头皮后,针尖刺入至头皮下或帽状腱膜下层。
可依病情需要进行快速捻转手法或提插手法。
注:头部有外伤者暂不选用该疗法或避开局部伤口进行。
(2)体针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百会、厉兑。
配穴:水沟、曲池、外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涌泉、解溪。
随症加减:意识障碍实证者加十二井穴(点刺出血),意识障碍虚证者加关元、气海、神阙;呛咳、吞咽障碍者加风池、翳风、完骨;语言不利者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手指握固者加合谷;足内翻者加丘墟透照海;尿失禁、尿潴留者加中极、曲骨、关元;睡眠倒错者加上星、四神聪、三阴交、神门。
操作方法:水沟穴向鼻中隔方向斜刺入0.5寸,强刺激手法,致双目盈泪或眼球湿润为度;内关直刺1~1.5寸;三阴交穴向胫骨后缘斜刺入1~1.5寸;百会穴向前沿头皮刺0.5~1寸;厉兑穴直刺0.5寸。
(3)耳压疗法选穴:心、脑干、神门、皮质下、交感、耳尖。
随症加减穴:手足麻痹、僵直者,加肢运中枢、脾;左侧手足不便者,加肺、大肠;右侧手足不便者,加脾;痰多者,加气管、内分泌、耳背脾;头晕头痛者,加晕点、垂前。
操作方法:以耳穴定向磁珠或王不留行籽对准患者耳部相应穴位贴上,并嘱其或家属按压,每日按压3~4次,每次15分钟左右,至耳廓有胀痛感为度。
(4)梅花针叩刺①头部取穴: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中线。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在顶颞前斜线、顶中线、顶颞后斜线、曲鬓穴和悬厘穴连线四线围定区域内扣刺,频率一般每分钟70~100次,轻叩2~3遍。
根据患者体质、年龄选择扣刺强度,以微出血为宜。
注:头部有外伤者暂不选用该疗法或避开局部伤口进行。
②督脉及膀胱经取穴:项背腰骶部督脉、夹脊穴、双侧膀胱经。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使用梅花针沿项背腰骶部督脉、夹脊穴双侧膀胱经依次由上到下叩刺,要求用腕力,落针要稳准,针尖与皮肤呈垂直接触,提针要快,发出短促清脆的“哒”声,频率一般每分钟70~100次。
夹脊穴、督脉穴及膀胱经每穴叩刺2~3下,连续叩击3~5遍,以隐隐出血为度,再用消毒干棉球擦干血液。
2.灸法选穴:百会、关元、气海、足三里、神阙、涌泉、曲池。
操作方法:温和灸,隔盐(姜)灸,灸盒灸。
3.推拿(1)四肢部:上肢从大椎穴至手指方向,揉、滚、捏、拿主要伸肌和屈肌及重要穴位,重点刺激极泉、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下肢从腰部至足趾连拍6次,并按、点、揉重要穴位,如冲门、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解溪等。
(2)项背部:患者俯卧,沿脊柱两侧,用掌根揉法、滚法由上至下,重点在厥阴俞、膏肓、心俞、肝俞、肾俞等穴位。
其后用大鱼际揉法沿督脉从大椎揉至尾骨末端,偏阴虚者自上至下,偏阳虚者自下而上。
4.功能训练(1)促醒治疗:听觉刺激、视觉刺激、肢体运动觉及皮肤感觉刺激、穴位刺激等。
(2)认知障碍训练:改善自知力康复训练、注意障碍康复训练、记忆障碍康复训练、思维障碍康复训练。
(3)情绪障碍训练:主要是针对抑郁症(状态)及社交能力障碍康复训练。
(4)行为障碍训练:正性行为障碍康复训练、负性行为障碍康复训练。
(5)言语功能障碍训练:失语症康复训练、构音障碍康复训练、言语失用康复训练。
(6)感知障碍训练:失认症的康复训练、失用症康复训练。
(7)感觉障碍训练:浅感觉障碍康复训练、深感觉障碍康复训练、皮质感觉障碍训练。
(8)运动障碍训练:综合使用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和运动再学习法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从近端到远端,反复强化训练。
(9)作业训练:包括①日常生活训练;②职业技巧训练;③家务活动训练;④工艺疗法;⑤文娱活动;⑥游戏疗法;⑦书画疗法;⑧园艺劳动。
5.物理因子治疗:采用超声波治疗(脑循环治疗仪)、痉挛机治疗、电子生物反馈(神经损伤治疗仪)、中频治疗、气压治疗(空气循环压力波治疗仪)、激光疗法、低频脉冲电治疗(功能性电刺激)等。
6.音乐疗法方法一:上午以轻快明朗的音乐为主,下午以舒缓婉转的音乐为主,晚上播放宁心定神的音乐;向患者家属了解患者发病前熟悉的亲属声音、喜爱的音乐和歌曲名字,依据个性化的原则选择,多以优美的民歌、民乐及舞曲等轻音乐为主。
方法二:五行音乐疗法——角音属木,入肝,代表音乐《渔舟唱晚》等;徵音属火,入心,代表音乐《汉宫秋月》、《化蝶》、《苏武牧羊》等;宫音属土,入脾,代表音乐《闲居吟》、《良宵》、《马兰花开》等;商音属金,入肺,代表音乐《阳关三叠》、《春江花月夜》等;羽音属水,入肾,代表音乐《昭君怨》、《塞上曲》等。
其次根据不同病人,选用不同的音乐,应用优质的耳机收听乐曲,音量控制在40~50分贝。
7.高压氧治疗治疗压力为0.22MPa(2.2 ATA),加压时间为15~20分钟,减压时间为20~25分钟,稳压吸氧时间共60分钟,每2次吸氧中间休息5分钟,吸舱内空气。
通常带面罩吸氧,如有气管切开则用连续供氧。
8.其他疗法(1)鼻吸药氧疗法:辨证选取芳香开窍类中药,经炮制后放于氧气湿化瓶中通过鼻粘膜吸收。
(2)中药外治疗法:①辨证选取药物外洗肢体;②中药封包治疗。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瘀阻脑络证治法:祛瘀生新,通窍活络。
推荐方药:①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等。
②通窍活血汤加减。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当归、丹参、牛膝、玄参等。
中成药:血府逐瘀口服液、步长脑心通胶囊等。
2.痰浊上蒙证治法:健脾燥湿,化痰降逆。
推荐方药:①温胆汤加减。
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炙甘草、茯苓等。
②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天麻、白术、茯苓、橘红、甘草、生姜、大枣等。
中成药:二陈丸、安宫牛黄丸等。
3.肝阳上扰证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推荐方药:①镇肝熄风汤加减。
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玄参、白芍药、生麦芽、天门冬、川楝子、茵陈等。
②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川牛膝、黄芩、山栀子、夏枯草等。
中成药:天麻钩藤丸(颗粒)、脑立清丸等。
4.心脾两虚证治法:健脾养心,调畅气机。
推荐方药:①归脾汤加减。
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炙甘草等。
②参苓白术散加减。
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莲肉、扁豆、砂仁、薏苡仁、甘草等。
中成药:归脾丸、补中益气丸等。
5.肾精不足证治法:补益肾精,充养脑髓。
推荐方药:①六味地黄丸加减。
熟地黄、山药、山萸肉、茯苓、丹皮、泽泻等。
②大补阴丸加减。
熟地黄、龟板、猪脊髓、黄柏、知母等。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
(三)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可依具体情况选用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如: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三七总皂苷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等。
(四)内科基础治疗参照《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主要包括:(1)改善循环、营养脑神经;(2)防治并发症:抗癫痫治疗,控制感染等。
(五)护理1.基础护理:(1)病情观察①观察生命体征变化,②观察意识、瞳孔变化,③二便;(2)管道护理;(3)口腔护理。
2.常见并发症的护理:(1)预防压疮;(2)预防误吸及坠积性肺炎。
3.专科护理:实施中医辨证施护。
包括情志护理、饮食护理、吞咽言语护理、体位护理。
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治愈:神志清醒,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能恢复日常工作。
好转:神志清醒,症状改善,生活基本自理或部分自理。
未愈:症状无改善。
(二)评价方法可在患者不同入院时间根据不同的功能障碍,选用不同的评价量表进行评价:1.意识障碍评价:Glasgow昏迷量表。
2.认知功能评价:MoCA或MMSE评价。
3.言语功能评价: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或构音障碍检查表。
4.吞咽功能评价:洼田饮水试验评价或反复唾液吞咽试验或录像吞钡造影或电视内窥镜检查。
5.运动功能评价:Brunnstrom运动功能恢复分期,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评价运动功能状况,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评价肌张力状况。
6.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改良的Barthel指数量表(MBI)。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