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2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1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 古诗三首)优秀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本课安排的三首古诗都是爱国主题的。
三首诗的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
简短的几句话,饱含着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
读这样的诗,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位爱国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题临安邸》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已亥杂诗》以祈祷天神的口吻,呼唤着风雷般的变革,以打破清王朝束缚思想、扼杀人才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表达了作者解放人才,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愿望。
完成本课的教学之后,我觉得我采用的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是很好的。
首先我设置情境导入,了解诗人。
例如在教学《示儿》时,我设置了这样一幅画面在多媒体上展示: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躺在床上,对站在窗前的儿子说着什么。
看到这幅画面之后,孩子们马上会产生的疑问是:这位老人是谁?他在干什么?然后出示课题《示儿》,引出诗人陆游,对陆游进行介绍。
其次,我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把古诗读正确、流利,然后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如教学《题临安邸》这首诗的时候,我让学生先自己说一说,然后和同桌交流,最后小组内交流诗句的意思。
第三,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感悟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仍以《题临安邸》为例。
借助插图学生们会想到: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在西湖之上歌舞升平,人们沉醉在太平盛世之中。
那么想象后两句诗描绘的画面就出现了障碍。
此时我马上给学生介绍了本首诗写作的背景和历史上的南宋、北宋的知识。
也就是把“杭州”和“汴京”的拓展。
这样学生们马上想到:现在祖国还没有统一,可是统治者却毫无斗志只知道贪图安逸享乐,那么诗人所要表达的讽刺之意马上从学生的口中涌了出来。
本课教学的不足之处是:①对写作背景的介绍过于简单,影响了学生对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的感悟。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12古诗三首》说课稿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12古诗三首》说课稿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12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三首古诗《山行》、《枫桥夜泊》和《长相思》。
这三首古诗分别描绘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体会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培养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但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对古诗中意境和情感的难以理解的问题,需要教师通过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领悟古诗的魅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和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学生能够领悟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自然和家乡的热爱与思念,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学生对古诗中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原因:古诗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对学生来说理解和欣赏存在一定的困难。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音乐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自然景色和家乡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和家乡的热爱与思念,导入新课。
2.朗读与背诵:学生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和主题。
3.分析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讲解与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理解,进行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领悟古诗的魅力。
5.总结与拓展: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并进行相关的古诗拓展练习。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古诗的题目、作者、意境和情感等内容,通过板书帮助学生对古诗进行梳理和记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示儿教学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示儿教学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示儿教学反思第1篇】《示儿》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这首诗是陆游的绝壁之作,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一、狠抓字眼。
在教学时,我抓住了“悲”和“望”两个字来展开。
首先让学生说一说陆游“悲”什么?学生很轻松地说出:悲祖国分离,悲国土沦丧,悲统治者醉生梦死,毫无理想……接着我让学生思考:作者在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没有为自己悲伤,却为国家担忧,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呢?孩子们很轻松地说出:强烈地爱过之情。
然后我再次让孩子朗读诗歌的后一句话,再次问道:“你从这句诗歌中读出了什么?孩子们说道希望看到祖国统一的梦想。
这就是一个“望”字。
从这个望中,可以读出什么呢?那就是:就算自己将死之时,还是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对未来祖国统一仍然信心百倍。
这时候我让孩子们再次朗读这首诗歌,孩子们的朗读声音低沉,情感充沛,我心底明白,此次教学已经达到了我想要的结果。
二、资料补充。
本单元的单元目标就是通过搜集资料,来理解课文。
所以课前我让孩子搜集了很多陆游,南宋,北宋等方面的知识,再加上以前在教学宋词的时候说道的内容,孩子对北宋灭亡,南宋建立有很深后的历史积淀。
再通过自己的搜集整理,更能够了解陆游生活的时代背景,从而更能够体现陆游收复失地,渴望国家统一的梦想缘由。
三、补充诗歌,拓宽视野。
在教学这首诗歌结束之后,我再次补充陆游的另一首诗歌《十一月四日风月大作》让孩子更深层次地明白陆游强烈的爱国之情,深切的家国之痛。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示儿教学反思第2篇】《示儿》这首诗通俗易懂,写出了诗人陆游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教学时,应紧扣诗眼"悲"字,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文,读出诗中的"味儿"。
上课伊始,因为有学生课前的预习,所以直接让学生紧扣全诗的情感基调,感受诗人的“悲”,然后通过简介有关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让学生理解诗人陆游的临终之“悲”,感受诗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包括《长相思》、《山行》、《枫桥夜泊》三首古诗。
本课的教学内容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还要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韵味。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文言文。
但是,对于诗歌的深层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同时,学生可能对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了解不多,这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2.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深层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合作交流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课文,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境,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对古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解读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巩固(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对古诗的理解。
5. 拓展(10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写作活动,如写一首以自然景物为主题的诗。
6.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7. 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如背诵课文、完成练习题等。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12古诗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12古诗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望庐山瀑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秋浦歌》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诗人的才华,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同时也能了解到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化。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历史文化背景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领略古诗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掌握古诗中的关键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古诗、鉴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
2.教学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美,理解古诗中的深层含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提高学生理解古诗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古诗文本、图片、音乐等元素的课件。
2.教学素材:准备与古诗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课堂练习题:设计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古诗中的美景,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依次呈现《望庐山瀑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秋浦歌》三首古诗,引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2古诗三首》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2 古诗三首》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望庐山瀑布》、《赠汪伦》、《宿建德江》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诗人创作的,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祖国大自然的壮美,体会诗人对友情的真挚,以及理解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和寂寞。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对唐代诗人及其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诗意、品味诗境方面仍有难度,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深入领悟诗文内涵。
此外,学生对于古诗的朗读、鉴赏和创作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训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诗文的基本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味、对比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自然、珍惜友谊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诗文的基本意境。
2.教学难点:领悟诗文内涵,体会诗人情感,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图片或视频形式展示庐山瀑布、赠汪伦、建德江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情感的把握。
教师引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字音、停顿、韵律的准确性。
3.理解课文:学生讲述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点评并补充。
引导学生通过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4.鉴赏课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意象、意境,教师指导并总结。
5.拓展训练:学生进行古诗创作或朗诵比赛,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包含《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
这三首诗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佳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它们分别描绘了山水田园的宁静、江南水乡的夜景和离别之痛,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亲人的思念。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诗歌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方面仍有难度,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领会诗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了解诗文的背景,把握诗文的结构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析、想象等方法,体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感悟诗文中所表达的细腻情感,运用品析、想象等方法深入领会诗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动画等手段,为学生创造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进入诗人的心境。
2.情感教学法:教师以富有激情的语言、表情、动作,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诗人产生共鸣。
3.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诗文、图片、音乐、动画等元素的课件。
2.教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3.黑板:板书重点词语和诗句。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题目,引导学生朗读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引导学生跟读、朗读、背诵诗文,注意把握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点评,纠正发音和朗读错误。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诗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12课《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12课《古诗三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本节课选取了三首古诗《山行》、《望洞庭》和《饮湖上初晴后雨》进行学习。
这三首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佳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材中对于每首诗都有详细的注释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同时,每首诗后面都有相应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此外,教材还提供了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于一些基本的诗词格律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言文的理解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同时,五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于新知识有一定的探索欲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文的结构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文的结构和韵律。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言文的理解,以及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者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对于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对于不懂的生僻词语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或者询问教师进行解决。
最新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2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1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本课是第四单元的第一篇,共安排了三首古诗,分别是《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诗。
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
《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
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
本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
一、教学效果1、课前查阅资料,走近三位作者。
古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背诵也比较简单,但是理解文本内涵有一定的难度,体会情感也是难点。
所以课前预习环节便设计让学生查阅每首诗的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试着理解题目的含义。
课上一交流,学生便比较快地与作者和文本之间的距离缩短了,为理解内涵奠定基础。
接下来聚焦第一首诗《示儿》,先引导学生读好停顿,再引导学生读出节奏,之后引导寻找本诗字眼“悲”,领悟着作者的情感放慢语速,放低声调,再次朗读,学生的情感在朗读声中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收到情感的熏陶,爱国情怀扎根孩子心中。
2、自读自悟,品读感悟爱国情怀。
运用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自学剩下的两首诗。
自学之后,先在小组内交流,不会的查阅手头资料,在理解题目句子内涵的基础上,作者抒发的情感逐渐凸显: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题临安邸》);作者批评清王朝的腐败,洋溢着爱国热情(《己亥杂诗》)。
3、诵读积累,积淀语言。
比赛背诵,看谁最先背下来。
之后,吟诵三首古诗,评出最佳小小背诵家。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12古诗三首《己亥杂诗》(部编版)
教学设计与反思:五年级上册语文《己亥杂诗》(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己亥杂诗》,理解诗句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古诗的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内容:1. 学习古诗《己亥杂诗》,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情感。
2. 分析古诗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3. 朗读、背诵古诗,培养语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分析古诗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古诗,分享学习心得。
2. 介绍诗人:介绍龚自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人情感。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感受诗句的韵律美。
2. 学生结合课本注释,理解诗句含义。
三、合作探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古诗表现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四、课堂讲解(10分钟)1. 讲解诗句含义,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
2. 分析古诗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五、朗读背诵(5分钟)1. 让学生齐读古诗,体会诗句韵味。
2. 学生自愿上台背诵古诗,给予表扬和鼓励。
六、课堂小结(5分钟)2. 引导学生课后继续学习同类诗歌,提高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己亥杂诗龚自珍红颜弃世白首居乡作业设计:1. 抄写古诗《己亥杂诗》,注意字迹工整。
2. 结合课本注释,翻译古诗,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3. 选择一首同类诗歌,进行分析鉴赏,体会诗人情感。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古诗的魅力,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第12课《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文化背景:了解三首古诗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古诗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
-举例解释:
-《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人的思念。
-《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运用了生动的比喻描绘出山水的变化多端。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古诗三首》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的兴趣和好奇心得到了很好的激发。通过引导他们感受古诗的意境美,我发现很多学生能够逐渐体会到古诗的魅力。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古诗的朗读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仍有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示范、领读等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朗读技巧。
-《泊船瓜洲》中“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通过具体的地理位置描绘出诗人对远方故土的眷恋。
2.教学难点
-意象理解:学生对于古诗中的意象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如《题西林壁》中的“岭”、“峰”等,需要通过图片、实物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朗读节奏:小学生对于古诗的朗读节奏掌握可能不够准确,需要教师示范、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的基本概念,包括诗的韵律、意象等。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传递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示儿》这首诗。通过分析诗句,了解作者如何通过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个人情感,表达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人的思念。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觉得可以尝试更多形式的活动,如古诗创作、角色扮创新能力。
最后,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疑问,我意识到自己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以便更好地为学生解答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新统编版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新统编版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在本首古诗教学的过程中我遵循以阅读记诵为主和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则。
具体方法包括:以学生的自主诵读为主,淡化教师的讲解;重视学生对作品的诵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使课内诵读与课外诵读相结合;对教材进行适度拓展;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力和语言感觉力结合了起来;从作品意象入手体验作品的情感意蕴,创设情境,运用感性化的教学手段,如:课件演示、图片、声音,范读、齐读等方式,渲染意境。
教学之后,我还反思了自己在教授所有古诗时存在的共同问题。
首先是对学生课外诵读的培养不够。
因为学习古诗,课外记诵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通过课外诵读不断地积累可以提高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可以提高古典文化的修养,亦可以使心灵得到陶冶净化。
因此,我们教师应该特别关注学生课外阅读记诵古诗的情况,对诵读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的检测与评价。
检测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最好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
比如通过游戏展开竞赛,比一比谁背的古诗多,谁读得好。
在课堂上也应该经常性地诵读学过的古诗作品,温故知新。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表现时,应正确对待其个体差异。
对记诵能力强的学生及时表扬,对能力稍差的学生加以鼓励,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是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默读的重视不够,这节课上我给学生的默读的时间有点少了,因为默读是体会作品情感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改善,多学、多思、多请教、多观看专家们的讲座,在反思中不断地完善自己,争取在教学上有新的飞跃。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12.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12.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在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中,我通过教授《古诗三首》这一单元,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并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
本文将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一、教学内容《古诗三首》是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课文,其中包括《白桦树》、《小石潭记》和《登鹳雀楼》三首古诗。
这三首古诗既有优美的语言,又描绘了独特的自然景色和情感,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阅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直观感受和情感理解,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古诗的内涵和深层次含义。
二、教学方法1. 导入课文:通过课前布置的任务和问题,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可以选择播放一段与课文相关的音频、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古诗背景和主题的好奇心。
2. 理解古诗: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可以先进行一些预读和词汇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生词和难句。
然后,进行整体阅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接下来,可以导读古诗,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绘。
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诗中的白桦树给你什么样的感触?”“文中的小石潭有哪些特点?”等等。
3. 朗读和模仿:让学生朗读课文,用声音去感受古诗的韵律和音乐性。
在朗读过程中,可以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人物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模仿古诗的写作风格,通过改编或创作一些类似的古诗,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
4. 分析和讨论:通过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的内涵和美学价值。
可以进行词语、句子的解析,引导学生发现古诗中的比喻、修辞和象征等修辞手法。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由交流古诗给他们带来的思考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
三、教学效果通过采用上述教学方法,我发现学生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反
思
一、教材背景
《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古诗课文,通过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领略古人风采,感受诗人情怀,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感。
这篇古诗具有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是五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题临安邸》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意境。
2.理解古诗中包含的意象和情感。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三、教学内容分析
《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题画诗,描绘了一幅写实的画面,展现了作者对临安风景的真挚感受。
通过对古诗内容、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分析,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感受其中的情感寄托和审美意蕴。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
1.导入:通过图片或音视频材料展示临安风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
兴趣。
2.整体理解:带领学生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和情感。
3.情感体验:通过情感启发问答、联想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
诗中蕴含的情感。
4.细节理解:解读古诗中的生僻词汇和意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5.作品鉴赏:请学生就古诗的意境、表达方式等进行个人或小组讨论,
展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五、教学反思与展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诗《题临安邸》,感受其
中的情感寄托和审美意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也希望未来的教学中能够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1第一首:《山行》成功之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
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
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
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第二首:《赠刘景文》成功之处:在教学这首诗之前,我先对这首诗的诗人苏轼的生平事迹作了一番讲解,从而拉近诗人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再让他们理解这首诗的题目。
对于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首诗确实有很大的难度,特别是“擎雨盖”“傲霜枝”这样的词语。
因此我让孩子们一边对照词语手册上的注解,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
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傲霜枝”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并找来一些图片,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做“擎雨盖”,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
通过观察图片,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
不足之处:虽然孩子们对局部把握了,但由于教学上的不足,致使学生对全诗的把握不够,对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没有很好的理解。
【2020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2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1.docx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本课是第四单元的第一篇,共安排了三首古诗,分别是《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诗。
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
《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
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
本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
一、教学效果1、课前查阅资料,走近三位作者。
古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背诵也比较简单,但是理解文本内涵有一定的难度,体会情感也是难点。
所以课前预习环节便设计让学生查阅每首诗的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试着理解题目的含义。
课上一交流,学生便比较快地与作者和文本之间的距离缩短了,为理解内涵奠定基础。
接下来聚焦第一首诗《示儿》,先引导学生读好停顿,再引导学生读出节奏,之后引导寻找本诗字眼“悲”,领悟着作者的情感放慢语速,放低声调,再次朗读,学生的情感在朗读声中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收到情感的熏陶,爱国情怀扎根孩子心中。
2、自读自悟,品读感悟爱国情怀。
运用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自学剩下的两首诗。
自学之后,先在小组内交流,不会的查阅手头资料,在理解题目句子内涵的基础上,作者抒发的情感逐渐凸显: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题临安邸》);作者批评清王朝的腐败,洋溢着爱国热情(《己亥杂诗》)。
3、诵读积累,积淀语言。
比赛背诵,看谁最先背下来。
之后,吟诵三首古诗,评出最佳小小背诵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王昌龄的《从军行》、王之涣的《凉州词》、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它们描绘了战争的残酷、边疆的荒凉、人民的苦难,表达了诗人们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古代文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古诗的语言、意境、历史背景等方面对学生来说仍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字面意义,感悟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品味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古代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感悟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动画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音乐等。
2.教案:提前编写好教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
3.课本:准备足够的课本供学生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战争、边疆、人民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与今天的课文有什么联系?从而引出课题《古诗三首》。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一)《暮江吟》这首诗是一首写景佳作。
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
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题西林壁》是北宋诗人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人紧扣游览庐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雪梅》运用对比的手法,道出雪和梅的长处和不足,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 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
仅仅抓几个比较生疏的字词,如这两首古诗中的“涧、瑟”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仅仅抓住古今意思不同的特殊词“可怜”一词的理解;仅仅抓住那些富于传神的关键性词语,如:“夜静春山空”中的“空”、“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巧妙之处,从而保留了古诗的整体美,放手给学生自读感悟的个性空间。
2. 课前,我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回想我们学古诗的方法:(1)解诗题,知作者。
(2)初读诗,正字音。
(3)再读诗,清节奏。
(4)抓字眼,明诗意。
(5)多诵读,悟诗情。
然后安排学生先自主学习,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接着在全班交流,走进庐山,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
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可以是自读、齐诵、轮诵、唱诵或表演读,形式多样,重在读出理解,读出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本课是第四单元的第一篇,共安排了三首古诗,分别是《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诗。
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
《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
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
本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
一、教学效果
1、课前查阅资料,走近三位作者。
古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背诵也比较简单,但是理解文本内涵有一定的难度,体会情感也是难点。
所以课前预习环节便设计让学生查阅每首诗的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试着理解题目的含义。
课上一交流,学生便比较快地与作者和文本之间的距离缩短
了,为理解内涵奠定基础。
接下来聚焦第一首诗《示儿》,先引导学生读好停顿,
再引导学生读出节奏,之后引导寻找本诗字眼“悲”,领悟着作者的情感放慢语速,放低声调,再次朗读,学生的情感在朗读声中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收到情感的熏
陶,爱国情怀扎根孩子心中。
2、自读自悟,品读感悟爱国情怀。
运用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自学剩下的两首诗。
自学之后,先在小组内交流,不会的查阅手头资料,在理解题目句子内涵的基础上,作者抒发的情感逐渐凸显:作
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题临安邸》);作者批
评清王朝的腐败,洋溢着爱国热情(《己亥杂诗》)。
3、诵读积累,积淀语言。
比赛背诵,看谁最先背下来。
之后,吟诵三首古诗,评出最佳小小背诵家。
再让学
生默写三首古诗,同桌互改,班内展示书写最漂亮最规范的10分佳作,充分调动他
们的积极性,享受成功!
二、成功之处
课前预习环节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课上引导体会作者感情,很好地落实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学生的自学能力、吟诵能力有效提高。
整堂课上学生态度积极,背
诵热烈,洋溢着浓浓的书香味。
三、不足之处
自读自悟环节放手自学时,优秀的学生驾驭能力强易操作,但中下等的学生有难度,预设的环节简单,没能全面照顾。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创设探究交流的氛围,让生帮生一起进步,让我的教学更圆满!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论语
朱子家训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
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
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
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