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视域下的环境保护
《民法典》绿色原则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中的司法适用
!"!!年#月$%&'!"!!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23+14560+)-)17,+89*:3+5::;+3<5&:3=7!>)63,->635+65?83=3)+"第@A 卷第!期B )-'@ACD )'!8)3!E"'@AFA G H I 3::+'EFJ!K "LAM'!"!!'"!'""!收稿日期!!"!EK"AK EL C 基金项目!!"EA 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EAcR $EJ""#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域下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研究$C 作者简介!宋才发!EAL@&"'湖北省武穴市人%法学博士'二级教授'贵州民族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法学研究)C 本文引用格式!宋才发I -民法典.绿色原则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中的司法适用*(+I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A !!",EJN !FI )民法典*绿色原则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中的司法适用宋才发!贵州民族大学C 法学院'贵阳CLL""!L "摘要!*民法典+是一部以*宪法+为根本遵循#以绿色原则为基本指引的%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绿色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已成为中国!E 世纪的时代主题'确立绿色原则体系是民法典的使命担当#绿色原则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点#确立了新时代的价值判断准则#为私益与公益奠立了双重保护原则'绿色原则为环境资源保护提供了民法依据#规范了义务约定和强制使用路径#绿色法定义务是对合同制度的创新与调整#侵权责任为生态环境损害拓展了权利救济空间'*民法典+绿色原则保护生态环境的路径是)绿色原则为生态环境诉讼提供制度基础#为侵权责任制度全面实施提供法治保障#为惩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提供损害赔偿依据#是推行生态环境损害修复与赔偿的司法保障'关键词!民法典(绿色原则(生态环境(司法适用(损害赔偿(权利救济中图分类号!R A!@CCC 文献标志码!$CCC 文章编号!EFJ!K "LAM "!"!!#"!K ""EJK E"-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是一部以绿色原则为指引的#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E +的基础性法律)推行低碳(环保(绿色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已成为!E 世纪中国的时代主题)-民法典.作为公民(社会组织权利保障与行为方式塑造的基本法'把绿色条款载入其中使之成为#绿色原则$'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发展)把绿色原则确立为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不仅在我国民法立法史上是首次'在世界民事立法史上也是首创)一 民法典 关于绿色原则的基本内涵"一#确立绿色原则体系是民法典的使命担当传统民法理论是工业文明时代的产物'它始终坚持#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理念'存在着人与自然关系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A卷紧张的内在缺陷'是导致现代生态环境危机的理论根源和制度根源)要创制契合生态文明发展要求的绿色原则'就必须摆脱有碍于生态文明建设条条框框的束缚'从思想观念上克服传统民法理论的内生性缺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在#序言$中强调'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在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凸显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战略意义)-民法典.依据-宪法.规定'不仅把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保护作为基本价值追求'而且把环境资源的生态价值和人格利益属性纳入民法保护体系的范畴)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所指的#自然$'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构成了人与自然之间互融互通的生命共同体)-民法典.采纳和延续了-民法总则.这一和谐共生的理念和立法原则)如果单纯从#全面节约资源$ #社会成本最小化社会财富最大化$的视角理解和适用绿色原则*@+'是有违或背离立法初衷的过度解读) -民法典.第九条的规定'实质上从立法上明确了#绿色原则$是民事活动领域的基本原则'是公民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有利于构建生态文明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严格来说'-民法典.第九条的规定'并不存在#两个原则$抑或#双重面向$的解释空间)因为这里所论及的#资源$'理应理解为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具有直接环境意义上的自然资源的意蕴)-民法典.确立绿色原则体系'既是-民法典.在新时代的使命担当'也体现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民法典.绿色原则体系'从法律上确立了人与自然新的价值判断标准'蕴含着科学完整的生态价值理念)它强调要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安全的关系'从#节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两个方面确立民事领域#私益$和#公益$双重保护机制)-民法典.绿色原则体系和功能机制为我国新时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框定了环境权益的民法保护范围'为民生领域实现#节约利用资源$#物尽其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民法依据)二 绿色原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绿色原则是贯穿-民法典.始终的一条主线)-民法典.所涵盖的全部内容'是对现实经济社会生活的真实记载和科学表达'承载着厚重而深刻的时代烙印)作为母法和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为-民法典.绿色原则确立了根本遵循和立法依据)-民法典.确立的#绿色原则$'是贯彻落实-宪法.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是具有法律约束力(价值判断性的义务性规范)我国是一个有超E#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得好'人人都是受益者%保护得不好'人人都是受害者%漠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抑或放松警觉'也可能成为意料不到的危害者)为了维护生态环境公益免受人为的损害'广大民众有权力(有责任以公民个人名义或组织名义'向人民法院提起#生态环境诉讼$请求)从诉讼分类来说'生态环境诉讼是一种典型的公益诉讼)我国诉讼程序法规定'#原告能提出哪些诉讼请求'取决于原告能否找到支撑这些诉讼请求的请求权规范)如果没有请求权规范'原告所提出的诉讼请求就得不到法律的支持'当然也就无法得到法官的赞同)$*#+-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二条规定,#民事主体不得滥用民事权利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L+这条规定实质上构成了绿色适用规则的基础'绿色原则因之而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点)绿色原则是一条贯穿于-民法典.始终的主线'使-环境保护法.条款与-民法典.绿色条款相辅相成'直接体现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制度和规则)三 绿色原则确立了新时代的价值判断准则在-民法典.第三编#合同$的第四章#合同的履行$中'第五百零九条第三款规定,#当事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应当避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L+-民法典.第五百零九条把绿色义务单列为第三第!期宋才发)*民法典+绿色原则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中的司法适用款'从合同法体系看'它实质上是履行合同的绿色附随义务'附随义务在性质上为法定义务*F+)必须深刻认识到#-民法典.合同编的绿色条款'并没有触及合同法的核心制度'不管是绿色附随义务(旧物回收义务还是绿色包装义务'在合同法中都仅具有附属性甚至边缘性地位'而合同效力规则(合同解释规则等相对更核心的合同法制度中并未体现绿色原则的要求'与合同法绿色化的制度设想仍有差距)$*J+-民法典.绿色附随义务'是对合同附随义务的进一步扩展'其扩展范围适用于与资源环境有关的合同'体现了绿色原则对合同履行活动的约束'是新时代合同履行应遵循的基本价值导向'从事实上确立了新时代的价值判断准则*M+)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是经济活动过于频繁(对有限资源过度利用的#副产品$'这种严重后果#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水平下难以完全消除'只能进行利益衡量'不能走向两个极端'既不能过于强调1环境优先2'也不能过于强调1经济优先2$*A+)民法典以宪法规定为根本遵循(以绿色原则为具体指引'以相关环境资源法律为配套'构建民法典绿色条款规则和价值判断标准)从一定意义上说'民法基本原则是指#各种民事行为(民事立法和司法活动的根本准则)作为民法的基本原则'绿色原则是具有法律约束力(价值性判断的指导性和义务性规范$*E"+'它能够从法律源头上规范民事主体的民事活动'坚守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四 绿色原则为私益与公益奠立双重保护原则-民法典.#物权编$的绿色制度'具有直接保护环境私益和间接保障环境公益的双重功能)对前者来说'-民法典.从法律制度和立法原则上为环境私益提供了多层次的法律保护)#对后者来说'-民法典.通过对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重申和用益物权行使的环保约束'为环境公益保障提供正(反两方面激励*EE+$)在环境私益法律保障方面'-民法典.#物权编$第二百八十八至二百九十六条'对居民日常生活中的用水(排水(通风(采光(日照以及污染物质排放等相邻关系做出规定'确立了保护居民生活环境的底线*E!+)在环境公益法律保障方面'-民法典.第二百零九条(二百二十四条和二百二十五条等'#确认并扩展了宪法有关国有资源的范围'把重要环境要素纳入国有资源范畴'并重申1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2'为从全民利益(公众需要角度分配(管理和保护这些重要资源奠定了根基$*E@+)-民法典.从保护稀缺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原则出发'在尊重民事主体契约自由的前提下'对某些合同行为进行必要的#绿色干预$)这种#绿色干预$完全是基于环境公共利益考量的'即使是合同自由和契约自由'也要受到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制约)相对于民法体系中自愿原则和平等原则这些体现个人本位和价值追求的基本原则而言' -民法典.绿色原则在本质上是一个超越个人本位'从社会本位出发的(兼顾公益和私益双重保护的法律原则)它从立法上明晰了环境资源的生态价值'指引-民法典.各分则以专门法的方式确立了环境生态领域特殊侵权行为规则和侵权行为制度的内涵)譬如'我国是一个土地资源稀缺的国家'农村土地!主要指耕地"既是发展农业生产(#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极为重要的稀缺资源'也是农民群众修建住宅和其他生活设施不可或缺的土地资源'必须像爱护眼珠子一样珍惜每一寸土地)所以'-民法典.第二百四十四条规定,#国家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不得违反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L+-民法典.第二百八十六条规定了业主修建建筑物应当节约使用土地资源(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义务'以及不履行法定义务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这就要求土地利用人不得违反-民法典.绿色原则的法律规定'擅自把用于种粮的承包土地改为非农建设用地%依法获得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权利人'必须合理使用其建设用地使用权'严格履行节约使用土地资源(自觉保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A卷护生态环境的法定义务%政府因国家建设需要征收征用土地'不得违背绿色原则规定侵害物权人的合法权益)在基层法院的司法审判实践中'#法官要准确把握物尽其用与绿色使用的关系)不仅需要通过各种物权制度充分实现物的效用'促进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还要保证物的利用符合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避免在物的利用过程中损害自然资源利益(生态环境利益和他人生态环境权益)$*E#+二 民法典 绿色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一 绿色原则为环境资源保护提供民法依据#原则$与#规则$在基本涵义上是有根本区别的'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原则$蕴含着某种或多种价值取向)譬如'民事法律上的基本原则具有价值宣示(补充说理和规范补充三大基本功能)#绿色原则$作为-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其司法适用的实效性主要体现在功能实效性上)$*EL+在环境公益诉讼司法实践中'生态环境的公益性既体现为受益主体的公共性'又体现为诉讼目的的公益性'因而往往成为阻挠和#排除原告利益$的理由)*EF+这种从基层法院暴露和反映出来的观点与做法'严格来说'其做法是欠妥当的'其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排除原告利益$的做法'在本质上会动摇人们对其自身权利基础的正确认识)*#+-民法典.绿色原则的规定为环境资源保护提供了民法依据)要确保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的良性运行和判决结果的公正性'就需要构建对原告必要和合理的诉讼支持制度)比如'诉讼费用可以一部分由国家负担'另一部分由社会分担)即'诉讼费用的主要部分由国家公共财政负担'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社会保险分担当事人的费用'同时依法免除原告的诉讼负担并分散诉讼风险)*#+建立和完善私人原告胜诉奖励机制'包括公益诉讼基金与保险制度(费用减免制度(法律援助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体系'是保障和维护生态环境公益得以实现的有效举措)为了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保护环境公共利益'需要从立法上设置相关的精神表彰和物质奖励制度)-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规定#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EJ+-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单行环境保护法律也在各自的法律文本中做出了相类似的激励规定)当下迫切需要把这些散落在各种法律文本中的奖励制度和实施机制延伸到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体系当中去'同时还需要从制度保障和法律体系上设置和健全侵害责任追究机制'凡属于私人起诉主体遭受被告方打击报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法律救济)二 绿色原则规范义务约定和强制使用路径在节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双重任务下'-民法典.对合同关系的规范要求和法律约束力主要是通过法律强制性规定来实现的'这就需要把强制性规定引入合同领域)有关合同绿色义务'既可以经过当事人约定而成为约定义务'也可以通过法定义务方式来实现)以约定方式促进合同绿色义务的实现'符合合同法的未来发展方向'约定绿色义务是当事人合作以保护环境(落实民法绿色原则的具体途径)对合同绿色义务的约定可以排除司法裁量'直接确定履行标准以及违反的责任)*EM+民法上当事人的合同绿色义务规范'需要经过司法程序的强制性体现出来)由于裁判机关是以行为规范作为其裁判标准的'故行为规范在逻辑上同时为裁判规范)*EA+合同绿色条款尽管没有直接规定当事人义务的内容'但可以在具体情形中经过合理性权衡'使之成为可操作的义务*M+)实现物尽其用既是-民法典.#物权编$立法的宗旨'也是法律对物的使用者的义务约定)-民法典.第三百二十二条规定,#因加工(附合(混合而第!期宋才发)*民法典+绿色原则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中的司法适用产生的物的归属'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依照法律规定%法律没有规定的'按照充分发挥物的效用以及保护无过错当事人的原则确定)因一方当事人的过错或者确定物的归属造成另一方当事人损害的'应当给予赔偿或者补偿)$*L+在法律缺乏相应具体规范的时候'人民法院和法官在穷尽规则的前提下'才能把-民法典.规定的#绿色原则$在审判中直接类推适用'即'-民法典.规定的绿色原则'只能作为法官裁判说理的补充依据'而不能单独作为司法审判依据予以适用)三 绿色法定义务是对合同制度的创新与调整-民法典.#合同编$有关绿色条款的规定'事实上带来了绿色硬约束和尊重意思自治之间的冲突)合同法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彼此交易关系的法律规范'它强调和突出的是民事主体的契约自由'坚持和体现私法领域的意思自治原则)而-民法典.的绿色条款突出和体现的是公法价值'对因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的合同'从法律效力上予以否定性的价值评价)譬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矿业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八条指出,#当事人约定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内勘察开采矿产资源'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损害环境公共利益的'应依法认定合同无效)$*!"+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违反绿色规定的合同一概无效)-民法典.第六百一十九条规定,#出卖人应当按照约定的包装方式交付标的物)对包装方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据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应当按照通用的方式包装%没有通用方式的'应当采取足以保护标的物且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包装方式)$*L+该法条规定了合同当事人必须严格履行绿色法定义务'采取足以保护标的物体现绿色环保的包装方式)当合同执行进入终止阶段后'还必须依据-民法典.第五百五十八条的规定'根据交易习惯履行旧物回收等义务*L+)-民法典.的这条法律规定'正是基于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对传统合同制度做出的创新与调整'以法律规定的硬约束方式规范合同当事人的行为)在合同#附随义务$方面'-民法典.增加了#当事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应当避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L+的规定)绿色#附随义务$规定'实际上突破了传统合同的相对性'不再只是限定于履行合同的双方当事人之间'凡参与其中的民事主体只要违反了绿色规定的'就要承担恢复生态抑或赔偿损失的责任)四 侵权责任为生态环境损害拓展了权利救济空间新中国成立以来陆续出台的法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生态环境损害概念做出规范的界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所使用的定义'即#生态环境损害是指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森林等环境要素和植被(动物(微生物要素的不利改变'以及上述要素构成的生态系统功能退化)$*!E+-民法典.把生态环境损害纳入民法救济范畴'通过立法的方式促使环境公共利益成为我国-民法典.的保护对象'这是提起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实体法依据)-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的绿色制度规定'#在权利救济的范围(程度和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具体体现为,引入生态破坏责任以扩张权利救济范围%增设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以拓深权利救济程度%创设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机制'为1绿色诉讼2确立请求权基础'通过规定衔接条款以拓展权利救济方式)$*!!+一旦发生#侵权行为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侵权责任)$*L+受害人还有权请求侵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承担修复责任)第一千二百三十五条规定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具体范围)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救济方式'实行#修复优先$的环境治理理念'可以说#生态环境损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A卷害修复$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是民法典的新亮点)-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二条规定,#侵权人违反法律规定故意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严重后果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L+这里所论及的#惩罚性赔偿$'#是指行为人恶意实施某种行为'或者对该行为有重大过失时'以对行为人实施惩罚和追求一般抑制效果为目的'法院在判令行为人支付通常赔偿金的同时'还可以判令行为人支付受害人高于实际损失的赔偿金)$*!@+-民法典.规定的惩罚性赔偿制度'#是由法庭所做出的赔偿数额超过实际损害数额的赔偿'具有补偿受害人遭受的损失(惩罚和遏制不法行为等多重功能)$*!#+#利用私法机制实现本应由公法担当惩罚与威慑目的的特殊惩罚制度'是一种旨在惩罚准犯罪行为的私法制度$)*!L+其目的和功能指向公法'实施方式和实施程序又偏向于私法*!F+)这既是对传统侵权法理的更新和制度创新'又是对绿色原则要求的严格落实'具有实现大规模生态环境侵权救济的功能)-民法典.规定的惩罚性赔偿制度'体现了!E世纪的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吸收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成果'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创造性的法律制度*!!+)三 民法典 绿色原则保护生态环境的路径一 绿色原则为生态环境诉讼提供制度基础-民法典.从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出发'旗帜鲜明地把绿色原则规定为民法基本原则)绿色原则具有明确的社会导向性和倾向性)绿色原则扩展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民法典.#侵权责任编$为民法典绿色原则有效衔接生态环境保护法奠定了制度基础'完善了环境私益侵权责任和环境公益侵权责任的责任体系)由于生态环境损害属于对公共利益的损害'往往不容易认定哪个人或哪些人就是#被侵权人$'故需要由相应的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行使请求权)归纳起来'在我国能够行使环境公益诉讼请求权的主体有四大类,一是-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第一款所列法律规定的机关*!J+%二是-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第一款所列法律规定的有关组织*!J+%三是-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第二款所规定的人民检察院*!J+%四是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的规定'国务院授权的省级(市地级人民政府及其指定的部门(机构'受国务院委托代行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的部门)*!M+为了遏制对环境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民法典.提高了对环境侵权行为的违法成本代价'以列第七章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责任$专章形式'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侵权责任实行#零容忍$*!!+)-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九条把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作为环境侵权的具体类型'规定了侵权行为者应当承担的侵权责任'扩大了环境侵权责任的规制类型与范围'为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提供制度基础*!A+)从法律区分的视角看'有关民法典基本原则类型的划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区别,一是#一般法律思想$与#概括条款$之间的区别*@"+%二是#体制原则$与#限制原则$之间的区别*@E+)从法律适用的视角看'#体制原则$与#限制原则$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规范作用的方式和规范作用的范围上)绿色原则属于体制限制性原则'从体制原则视角看'#体制性原则是民法的立身之本'体现民法的永恒追求'对所宣示价值的保障和实现没有止境'其功能从使违反者遭受不利后果的1反面禁止2到使遵守者获得倾斜保护的1正向激励2'是一种1没有最好'只有更好2的设计)在法律作用范围上'几乎适用于一切民事领域'具有所谓1效力贯彻始终性2)$*@"+从环境司法实践视角看'在当下和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分析
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分析作者:纪向正来源:《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4年第06期作者简介:纪向正(1991—),女,河南鹤壁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公共管理、法律。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推动下,我国乡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然而,伴随着这种快速发展,乡村生态环境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仍然存在,工业污染向乡村转移,生活垃圾和污水缺乏有效治理,制约了乡村可持续发展。
为此,需要精准化精细化开展源头治污,引导企业合理布局,加强乡村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乡村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环境;生态振兴一、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生态振兴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更是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
农村地区占我国国土面积的90%以上,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和价值,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征程中,生态振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当前,我国乡村建设行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全国95%以上的村庄环境基本实现了干净整洁有序,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此进程中,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改善。
据统计,有条件的建制村已经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不仅方便了村民的出行,也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然而,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乡村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些地区的乡村建设进展迅速,而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则相对滞后。
同时,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生活垃圾和污水缺乏有效治理等问题也是乡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既影响了乡村的生态环境质量,也制约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一)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仍然存在农业面源污染是生态环境与食品安全的隐形杀手,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主要源自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
随着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量随之增加,塑料农膜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不及时清理,废旧农膜会长时间残留在土壤中,其中的增塑剂在土壤中挥发后,会破坏土壤的微生物环境,影响作物根系的伸展,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工程伦理视域下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环境问题探究评《水利工程伦理学》
工程伦理视域下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环境问题探究评《水利工程伦理学》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水利工程作为保障民生、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建设规模和速度日益提升。
然而,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如生态破坏、水污染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威胁。
因此,如何在保障水利工程建设的兼顾环境保护,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水利工程伦理学》一书应运而生,为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环境问题提供了伦理学的思考视角。
本书旨在探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伦理问题,特别是环境问题,以期引导工程师和相关决策者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能够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实现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本文将从工程伦理的角度,对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环境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并对《水利工程伦理学》一书进行评析,以期为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环境保护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水利工程伦理学》概述《水利工程伦理学》是一本专注于水利工程领域伦理问题的学术著作,旨在探讨水利工程实践中涉及的伦理原则、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
该书以工程伦理学的视角,深入剖析了水利工程建设中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伦理内涵,为水利工程从业者提供了重要的伦理指南。
该书首先界定了水利工程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明确了水利工程与伦理学的结合点和相互作用机制。
接着,作者系统梳理了水利工程建设中常见的环境问题,如水资源保护、生态平衡、水土保持等,并从伦理学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在此基础上,该书提出了水利工程伦理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强调了水利工程从业者应具备的伦理素质和道德责任。
《水利工程伦理学》还介绍了国内外水利工程伦理建设的实践经验和案例,为水利工程从业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该书不仅注重理论探讨,还关注实践应用,旨在推动水利工程伦理建设的深入发展。
《水利工程伦理学》是一本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著作,对于提升水利工程从业者的伦理素养和推动水利工程伦理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供水保障分析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供水保障分析摘要:当前我国已实现全面脱贫,为了更好的保障脱贫成果,必须要采用有效的手段助力乡村振兴,全面解决当前贫困人口饮水问题,结合农村实际情况保障农村供水。
近年来,我国水利部、发改委、财政部等各个部门加强农村供水保障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稳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向农村供水保障转变,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只有把握时代脉搏、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积极践行“十六字”治水思路,以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为底线,才能持续巩固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供水保障引言在乡村振兴的各个重点环节和重点领域加强农村供水保障工作,拓宽监督和管理渠道,建立系统的排查和动态监管体系,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的解决突出问题,化解当前农村饮水安全风险。
所以,当前有条件的地方一定要以县域为单元推进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其他地区,更新改造老旧供水管网和设施,解决农村供水的“卡脖子”问题;提高标准化和技术化的管理水平,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巩固拓展农村供水成果,实现农村居民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提升。
1我国农村供水现状从当前我国农村集中供水来看,供水保障率达到90%,虽然近年来我国保障农村供水成绩斐然,但是在新时期只有进一步加强农村供水工程建设,通过有效的管理和管护,为农村供水提供更加全面的保障,才能够不断化解农村饮水安全,解决当前农村供水风险。
此外,我国很多地区的供水情况不平衡,一些地区水源稳定度低,水质洁净度不高,一些地区供水规模偏小,无法真正保证持续稳定的供水,这样就会导致当前农村供水保障能力不足,所以我国农村必须要加强农村供水保障项目的建设,实现我国乡村振兴发展。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供水保障存在的困难2.1水质全面达标难度大我国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作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农村地区管道的要求,我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处于较前水平,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很多工程仍然是分散工程。
美丽中国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构建
程 。汉语 中的 “ 文明”一词 ,最早 出 自 《 易 ・ 乾 》:
“ 见龙在 田,天下文明。”孑 L 颖达疏 : “ 天下文明者 , 阳气在 田,始生万物 ,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在
对 我 国全 面建 成小康 社会 、推 进社会 主 义现代 化建 设 、实 现 中华 民族伟 大 复兴 ,具有 重大 的现 实意 义
2 0 1 3年 第 7期
No . 7 . 2 ( 1 1 3
观 察 与 思 考
OB S E R 、 T1 0N AND P O NDERA T1 0N
2 0 1 3年 7月
j u 1 . , 2 o 1 3
美丽 中国视域下 的 生态 文 明建设机制构建
口 袁 凤 香
和谐 的事物 等。文 明 (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一词 源于拉 丁文 “ C i v i s ” ,意思是城市 的居 民 ,其本质含义为人 民和 睦生活在城市和社会集 团中的能力 。后引 申为一 种先
进 的社 会 和文化 发展 状态 ,以及 到达这 一状态 的过
提要 :推进生态文 明建设 ,是关 系人 民福祉 、关 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
源约束 趋紧 、环境 污染严 重、生态 系统 退化 的严 峻形势 , 中国必须走 生态文 明的建 设 之路 。这 是 中国的需要 ,也 是世界 的 需要。建 设生态 文 明,要准确 理解其 内涵、 特征及 意义,要从全局着 眼, 宏观把握 ,建立科学的机 制来系统推进 ,才能取得 实效。
生态 文 明建设 放 在突 出地位 ,融 入经 济建设 、政 治 建设 、文 化建 设 、社 会建 设各 方 面和 全过 程 ,努 力
建设美 丽中 圉 ,实 现 中华 民族永 续发展 。” 这是 我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民生问题
改革发展的成 果 , 是在全社 会实现公平正义 的必然要求 。
二、 和谐社会视域下 的民生问题 改革开放 3 0年来 , 我 国综合 国力取得 了较 大的增 强 , 人 民的生活水平也 有 了根本 的改观 。但 是 , 随着时 代的 变迁 , 民生问题也在不断变化 。当前 , 我 国主要 的民生 问题主要 表
一
、
充 分 认 识 解 决 民生 问题 在构 建 和 谐 社 会 过 程 中的 重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 目标 , 也是我们党坚 持立党 为公 、 执政为 民的必然要求 。正确处理人 民 内部矛盾 和利益
关系 , 实行合理 的按劳分 配制度 , 完善社会保 障体系 , 努力在 法律上 、 制度上 、 政策 上营造 良好 的社 会环 境是 实现公 平正 义 的核心要素 。民生是公平之本 , 重视 并努 力改 善民生不仅
要求是全面协调可 持续 , 根本 方法是 统筹 兼顾 。 ”坚持 以人 为本 , 就要坚持发展 为了人 民、 发展依靠人 民 、 发 展成 果 由人
社会 的活力 和创 造力 。因此 , 在经济 不断 发展 的基础 上 , 大 力加强社 会建设 , 着 力保 障和改 善 民生 , 努 力使全 体人 民劳 有所 得 、 学有所 教、 病有所 医、 老有所养 、 住有所居 , 特别 是让
发展 观的题 中应有之义 , 也 是全 面贯 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的具
体措施 。 .
( 二) 改善 民生有利于化解影响社会和谐 的因素
纵 观历史 , 民生问题一直贯 穿在人类社 会发展的过程之 中, 并且始终是关系社 会稳 定和阶级统治 的根本 问题 。得 民 心者 得天下 , 谁注 重解决 民生 问题 , 谁就 能赢得 民心 。民生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发布时间:2022-08-15T08:45:29.762Z 来源:《时代教育》2022年7期作者:张均邢安贾碧[导读] 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张均*,邢安,贾碧重庆科技学院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重庆,401331 摘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故对全民的德育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课堂已成为当前高校推进立德树人教育宗旨的重要举措。
本文结合重庆科技学院办学定位,探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揭示其课程思政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并提出课程思政改革的具体创新路径。
通过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智慧教学和实践教学,旨在实现学生“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的同步提升。
关键词: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基金项目:重庆市2020年高等教育课程思政项目: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课程思政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的路径探索,项目编号:2020345;。
作者简介:张均(1988-),男,重庆科技学院,讲师,博士,重庆,401331,主要从事环境科学、电催化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ZHANG Jun*, XING An, JIA Bi(School of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ongqing 401331, China) Abstract: Protect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n which mankind depends is a long-term plan related to the well-being of the people and the future of the nation, so it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ethical education quality of the whole people. At present, incorporating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to classroom teach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trategy to advance the educational purpose of teaching virtuous and cultivate a person. According to university the orientation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article has discussed the necessity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reform in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revealed the key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resolved urgently in teaching reform, and the detail innovation path for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reform has been proposed. Through classroom teaching, wisdom teaching and practical teaching in and out of class, online and offline, in and out of school, the above reform aims to achieve the sync hronous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knowledge transfer, ability improvement and value guidance. Key words: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reform引言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是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故对全民的德育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浅谈中国管理哲学视域下“民生”的社会调节功能
堕 T M E U A I N I E D C TO
Fe r r b ua y
浅谈 中国管理哲学视域 下“ 民生" 的社 会调节功能
张 申
摘要 : 2 世纪初的今天 , 在 1 急剧 转型 的社会 所面临的许 多问题 大抵都 与民生息息相 关。显然 , 如何充分发挥“ 民生” 国家管理情 在 境下 的社会调节功能是解决好、 处理好这些 问题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 : 中国管理哲学 民 生 社 会 调 节 功 能 中 图分 类 号 : 9 C3 文 献标 识码 : A
1 以 中国 管 理 哲 学 维 度解 读 “ 民生 ” 问题
中国管理哲学作 为一 门新兴学科成学甚晚 , 但其理论基础及 思想 渊源却是极 为深厚 与久远 。 “ 民生 ” 问题作 为 国家管理 、 社会管理 的主要元素和 目标 , 在 我 国漫长 的政 权更迭 、 会形态 演变 中始终扮演 着 “ 社 天平 ” 的角 色, 调节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 的平衡 。而这个不断在平与不 平之间转换 的过程则悄然推动着时代的进 步。 台湾学者曾仕强教授素有中国式 管理 大师之称 , 他把以中国 管理哲 学为统摄 、 西方管理科学 为工具的管理模式 称作“ 中国式 管理” 。在他看来 , 只有 当管理与当地风土人情相契合时 , 管理效 果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因此 , 中国式管理 的“ 中国性 ” 也就体 现在 了中国管理哲学 的指导性上 。由是 , 我们要想最有效地解决 中国现实 的民生 问题 , 唯有将 中国管理哲学 的基本要 素润物无声 地揉人 到对 民生 问题 的考察 中去 , 并加 以灵 活把握 。 2 在 中国管理哲学视域下关照“ 民生” 问题 21 考察“ . 民生” 问题应该借鉴 中国管理哲学的融合性 中国管 理哲学是一 门“ 融合” 之学 , 它集中国传统 文化 中不 同 时代 、 同流派 的“ 不 治道 ” 思想于一身。而这些珍贵的管理思想资 源除具时代性 之外 , 具有显著 的普遍性 , 还 即适 应于一切时代 的 特征。所以 , 融合 古今 ” 以“ 的原则 , 中国管理哲学立足 当代 , 中 从 国优 秀传统 文化 中吸取中国古代 的管理 之道 , 古 ” 今” 机 把“ 与“ 有 地结合起来 , 之成 为了“ 使 熔铸古今” 的管理学说 。西方的管理模 式除它 的民族性之外 , 还兼备相通性 、 普世性 , 即适应于一切 民族 和 国家 管理 的共 同原 则和 普遍 规律 。这 是人 类 文明 的共 同财 富 。所 以 , 融 汇中西” 以“ 的原则 , 中国管理哲学积极 向西 方学习 先进管理思想和经验 , 吸取西方适应 于我 国现代管理 的科学理念 和管理制度 , 使之达到了“ 会通 中西” 的管理境界 。 因此 , 考察“ 在 民生” 问题时我们也应 以“ 融合 ” 的态度 , 立足 当代 、 纵观古今 、 比较 中西 , 面客观地 审视不 同的时代 、 域 、 全 地 风 土人情 、 社会背景下的“ 民生 ” 问题之间有哪些专属特征又有 哪些 相通经验 ; 而后 , 才能一针见 血诊 断 出症结所 在 。进而才有可能 把 古今 中外 可为我用的管理理念 、 理经验 、 理手段引鉴过来 管 管 “ 对症下药” 解决 问题 。 , 22 考察 “ . 民生” 问题应该借鉴 中国管理哲学 的合理性 中国管 理哲 学 中的 “ 合理性 ” 源于先秦儒 家哲学体 系中的中 庸思想 。孔子云 :中庸之为德 , “ 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 可以 ,中” 理解为适 中、 使之不偏之意 ;庸” “ 可以取 其恒久 , 使之不变之意。 简单分析一下 中庸 的内涵 , 就是对任何事物在综合评判后取两个 极端 的中间 , 不偏不倚 , 阳正和 。左和右都不可取 , 出和不足 阴 超 都是缺憾 。中庸就是 中和 。和 , 是事物发展表现 的最佳状态 。 有 人解释 , 为性之德 ; , 中, 和 为情之德 。因此 中庸就是消除对立 , 善 于调 和 , 求得 双赢 。中庸之 道不是模棱两 可而是真理之道 , 中正 之道 。中庸思想运用 于管理学就是追求管理过程 的“ 合理化 ” 。 民生 问题是 与人 民生存意识 及生活需要相关 的多方面需求 的总和。它具有 丰富的多元性 、 紧密的关联性 、 完整的系统性 、 连 贯 的延续性 、 的时代性和严格的地域性等特点 。当民生 问题 强烈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幸福乡村建设路径探析——以廊坊市为例
圾处理 ”模 式 ,有 效地改善 了居住 环 境 。l 3 ‘ 文安 县 制定 了 农村 环境 卫生 村规 民约 及教育 引 导制度 》 , 并成 立 了 以老 党 员 、老 干部 、村 民代表 为 成 员的环 境 卫 生监督 小 组 ,尝试 建立村 民 自我 管理 的长效 机
民心 工程 、生 态 工 程 和 基 础 工 程 ” 的 设 想 I 1相
生态 文 明 作为 对 农业 文 明和 工 业 文 明 的超 越 , 代 表 了一 种 更 为 高 级 的人 类 文 明形 态 。 它 倡 导 克 服 工 业 文 明时 代 那种 人 类 与 自然对 抗 的生 存状 态 , 以 人 与 自然 、人与 人 、 人 与 社 会 和谐 共 生 、良性 循
的 路径 。
关键 词 :生 态文 明 ;幸福 乡村 ;廊 坊
一
、
生态文明与 “ 幸福 乡村 ”建设
当前 ,河 北 的 “ 幸 福 乡 村 ” 建 设 开 始 让 一 些 百姓感受 “ 真 幸福 ” 。但 也 不 容 讳 言 ,这 与 其 “ 作 为 建 设 经 济 强 省 、和 谐 河 北 进 程 中 的 发展 工 程 、
收集 、村集 中、乡运 送 、县处理 ”的 “ 城 乡一体化 垃
2 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 2年 1 月 ,河 北 省 委 一 号 文 件提 出 :紧 紧 抓住 “ 幸 福 乡 村计 划 ” ,大 力 改 善 农 民生 产 生 活条 件 。对 于 如 何 有 组 织 、有 计 划 地 深 入 推 进 这 一 工 作 ,帮 助 农 民建 设 幸 福 美 好 的新 家 园 , 即幸福 乡
制 。大厂 县正 在建设 全 省一 流的环 保科 普 中心一 一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现实困境及对策
作者简介李瑾萱(1997—),女,甘肃张掖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农村发展研究。
通信作者李莉(1973—),女,新疆昌吉人,博士,副教授,从事农村资源与环境研究。
收稿日期2023-12-16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现实困境及对策李瑾萱李莉(新疆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摘要以E 镇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走访,了解该镇人居环境治理现状。
经过不断治理,E 镇人居环境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实践中可能存在村民参与积极性、相关政策、基础设施、专业型人才、资金及产业优势等方面的挑战和困难。
在此基础上,提出包括坚持多方合作治理、完善人居环境管护机制、加强基础设备建设、拓宽筹集资金渠道、注重培养专业型人才以及积极打造地方特色产业等策略,为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环境治理;乡村建设中图分类号S-9;X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4)06-0132-04人居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可持续的工程,治理过程中涉及的主体较多,村与村之间情况不同,居民之间也有差异[1-2]。
对研究区域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价分析,总结具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与实施方案,能够有效改善农村当前的人居环境。
E 镇位于市郊,环城四周分布,是当地发展小城镇建设的重要乡镇之一,也是当地的口岸乡镇,行政区域总面积450km 2。
经过不断治理,E 镇人居环境治理取得了一些成效,实践中可能存在配套政策、基础设施、专业型人才、产业优势等方面的挑战。
本文以E 镇为研究对象,经过实地调研走访,了解其人居环境的治理现状,分析治理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探讨改进策略以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1E 镇人居环境治理现状分析1.1厕所治理持续推进厕所改造等民生工程,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2]。
全力推进户厕升级改造;坚持宜水则水、宜旱则旱要求,严把产品质量关、施工技术关和竣工验收关,突出改厕实效,全面进行厕所改造工作,确保不漏一户。
五大发展理念视域下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五大发展理念视域下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五大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理念,其中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这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的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方向。
在五大发展理念的视域下,我们可以探讨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上应该如何发展。
下面就通过对五大发展理念视域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创新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在创新的推动下,区域经济可以实现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在创新的视域下,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在政府的引导下,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培育和支持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产业化和商业化方向转化。
2.建设创新型区域,打造创新生态圈。
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建设创新型区域,打造创新生态圈,吸引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和创新生态。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励创新活力。
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励创新活力,保障创新成果的合法权益,推动创新转化和产业发展。
1.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加强城市规划,拓展城市公共服务范围,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
2.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强化区域规划和布局,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实现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构建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3.加强产业协调发展,促进产业链条协同发展。
鼓励各类企业共同发展,推动产业链条的深度融合,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提升产业附加值。
1.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生态扶贫视域下护林员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
·经济管理研究·生态扶贫视域下护林员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李军刚,林秀艳,郑博(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工程,如何在广大农村地区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成为老百姓心系的问题。
对此农村地区将生态保护与扶贫有机的结合起来,产生了一个新的职业“生态护林员”,真正满足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也为脱贫减贫做出贡献;生态护林员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发放薪资,是一种创新的扶贫模式;满足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一种长期的理想的发展模式。
生态护林员产生时间不长,从选人用人到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此应该从选拔、管理和考核方面入手,着力解决现存问题,让生态护林员切实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农村;生态保护;护林员;对策建议中图分类号:F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YNZ214-(2020)04-0042-04收稿日期:2020-09-15项目基金: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坚守人民立场的实践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9KSD180)作者简介:李军刚(1974-),男,吉林农安人,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林秀艳(1996-),女,辽宁丹东人,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郑博(1996-),男,山东日照人,东北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近代史基本问题。
“国家森林资源局第九次清查数据显示,我国的森林面积约为2.20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2.96%”。
[1]近年来,为响应党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提议,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人们对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
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搞好经济建设和发展生态一直都是老百姓关心的话题。
协同治理视域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创新路径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11月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Soc Sci) Nov.2023 收稿日期:2023-05-26 作者简介:毛春合(1979-),男,副教授,法学博士㊂主要从事比较政治制度㊁基层治理研究㊂候丽君(1998-),女,在读研究生㊂主要从事公共政策㊁基层治理研究㊂ 基金项目: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青海省县域城镇化与城乡基层治理现代化关系及耦合机制研究(22ZCY046);青海民族大学研究阐释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专项课题:共同富裕视域下青海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ESDYJ09);青海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协同治理视域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基本经验与路径优化研究 基于河南省C 镇的实践经验为例(39M2023019)协同治理视域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创新路径毛春合,候丽君(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青海西宁810007)摘 要: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应强调主体多元㊁治理创新㊁协同共治㊁互惠共生的协同治理㊂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在发挥党建核心引领作用㊁数字赋能治理㊁多元协同联动共治㊁创新治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依然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还应持续增强基层党组织核心引领能力,积极构建多元协同治理的共治机制,加大推进数字赋能人居环境治理提智增效,全面激发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内生动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整体效能㊂关键词:协同治理;党建核心引领;农村人居环境;数字赋能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23)11-0091-05Innovative Path for Rural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MAO Chun -he ,HOU Li -jun(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Management,Qinghai Minzu University,Xining Qinghai 810007,China) Abstract :The effectiveness of rural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governance is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the modernization ofrural governance capacity.The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theory that emphasizes diversity of subjects,innovation ingovernance,collabo⁃rative governance,and mutual benefit provides a new research.At present all.Rural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governance has made useful exploration and accumulated some experience in playing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core of party building,digital empowerment governance,multi coordinated joint governance,innovative governance model,etc.However,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o be solved urgenty,we should continue to strengthen the leading ability of the Playmaker of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actively build a co-governance mechanism of multiple coordinated governance,increase the promotion of digital enabling human settlements governance to improve intelligence and efficiency,comprehensively stimulate the four dimensions of internal driving force of rural human settlementsgovernance,and improve the overall effectiveness of rural human settlements governance. Key words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leading by the core of the party building;rural living environment;digital empowerment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在农村实现的重要抓手㊂[1]十九大报告强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性,并认为这一行动在实现乡村振兴和生态宜居方面具有核心地位㊂为了进一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发布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其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升到了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高度㊂[2]同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指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这关系到广大农民的福利与健康状况㊂[3]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对环境污染防治㊁产业结构调整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统筹规划,着重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的工作㊂[4]然而,实现农村生态宜居㊁人居环境治理中依然存在治理过程碎片化,[5]资源配比不均衡,政出多门㊁职责不清㊁主体参与度不高㊁治理条件不足以及治理效果不佳等问题,[6]同时,受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影响,城乡在资源配置方面仍处于不平衡阶段,农村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和治理资金缺乏导致了对本土人才资源开发不足,也影响着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㊂[7]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主要是指 中心+多元”的结构性复合,[8]当前背景下,实现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的协同治理是一项重要任务,需要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转变为横向协作和整体规划,探索政府嵌入㊁社会协同和农民自主治理的新型治理范式,[9]88-95还要结合地域特色和治理实际提出相应的治理路径㊂一㊁基于协同治理理论分析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一)农村人居环境协同治理的理论逻辑协同治理理论是一种治理的方式㊂协同治理不是自上而下的管理,而是一个互动㊁协调的过程,它强调参与治理的主体是多元化的,不同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不同的利益需求,但是他们的前进方向是一致的,最终的目的地是同一个㊂实现协同治理的前提是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强调政府㊁社会组织㊁企业㊁个人等都可以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治理㊂[10]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方面,协同治理是指有效融合农村多元主体的不同利益,改变传统治理方法,通过为不同的多元主体搭建一个更大的协同治理平台,使他们以实际行动者身份一起加入其中㊂由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涵盖面非常广,所以单单依靠政府部门单一的力量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因此需要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㊂比如政府在治理中起着引导的作用,发挥榜样示范带动作用;社会组织可以在参与治理的过程中,了解村民对村庄环境的诉求,最大程度维护村民的相关权益,向政府建言献策;村委会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任务,通过解读上面发来的文件,让村民积极参与其中,并根据每个村子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创新发展㊂对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从系统的角度看,它是一个大的协同治理系统,其中又存在着若干个行为体,比如政府部门㊁社会组织㊁第三方企业㊁村两委㊁村民等,它们都是开放性的,在整个系统中既相互独立,也相互影响㊂在系统内部的各个行为体拥有不同的资源,也具有不同的利益需求,也就导致了实现目标的手段各式各样㊂(二)基于协同治理理论分析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属于典型的健康文明生活方式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涉及良好㊁卫生的身体健康实践,涉及节约资源㊁保护环境的道德文明实践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多元主体既是治理的推动者和实施者,又是组织者和领导者㊂在传统治理模式下,行动主体缺乏自治自觉,且因不同主体利益多元化㊁价值诉求多样化,而呈现出主观非理性的主体价值,[11]这就导致仅仅依靠单一主体的力量是不够的,治理效率变低,需要多元主体协同对农村人居环境的方方面面进行有效改善和治理㊂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的发展水平普遍低于城市人居环境的发展水平,尽管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行动中,国家一直都坚持着政府引导,以农民为中心积极参与,市场介入辅助,各种机制相结合的形式,但在现实治理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治理方式的影响,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依然处于政府主导,村级组织㊁村民被动参与,市场㊁社会组织难以参与的尴尬境地,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尚未有效达成,导致难以达到预期效果㊂近年来,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加强顶层设计,坚持标本兼治,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举措,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㊂应该积极响应号召,坚持党建核心引领㊁政府负责㊁社会主体协同㊁民众有效参与的协同治理方式,结合自身特色和实际发展,创新方式方法,探索治理模式,形成农村人居环境独特有效的治理之道㊂图1 基于协同治理分析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图示二㊁农村人居环境协同治理的基层经验近年来,全国不同县镇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全方位治理㊂依据C 镇所属县域‘M 县乡村振兴及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项目可行性研29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究报告“,县政府在坚持政府引导的前提下,与社会资本合作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协同治理项目㊂截至2022年9月,M县已完成56个村标设计,其中37个村已完成建设㊂在村内,已累计建成小花园382个㊁小菜园4909个㊁小果园440个㊁小游园217个㊂已创建 五美庭院”12000余户㊂通过 三五”创建,陈村乡滹沱㊁英豪镇后营㊁仰韶镇刘郭㊁张村镇河南庄㊁洪阳镇柳庄等20个各具特色的乡村已初显形象㊂[12]借助M 县的引领作用及其它乡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实践经验,归纳总结出要想高效进行农村人居环境协同治理,应该坚持党建引领,强化数字赋能协同治理,激发村民内生动力以及依据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开展治理工作㊂(一)党组织 内核”引领农村人居环境协同治理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需要把党建贯穿治理的全过程,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基层组织的核心作用,扎实开展 五星”支部创建活动,通过组织和动员村民㊁逐村观摩和集中整治,营造各支部之间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全面掀起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热潮㊂同时建立党员联系户制度,注重发挥共青团㊁妇女联合会㊁少先队等群团组织的作用,以充分发挥农村党员作为桥梁和纽带的示范引领作用㊂在实践中,需要加强对党员联系户的关注,以确保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基层建设和群众服务㊂例如,结合主题党日㊁党员大会㊁农村集会等,以 党建抓宣传”为抓手,制定村庄清洁活动实施方案,通过支部微信群㊁乡村大喇叭㊁宣传车㊁LED显示屏等多种宣传手段,多形式㊁全方位宣传教育,引导村民养成垃圾不乱倒㊁污水不乱泼㊁杂物不乱堆等良好生活习惯,同时,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治理行动,营造全镇人人参与治理㊁合力治理的浓厚氛围㊂此外,着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创新 主题党日”开展形式,将政治理论学习和 我为群众办实事”有效结合,以 党建强示范”推动人居环境治理取得实质性进展㊂(二)数字赋能克服 信息孤岛”整合信息资源传统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以本单位负责事务为中心开展工作,与其他负责单位之间缺乏协调,各责任单位从政策传达㊁治理推进㊁数据收集到后期检查考核,都有一套自己的运行逻辑㊂在某种程度上,各个责任主体形成了对各自收集信息的垄断,数据资源很难在各责任主体之间共享,使得治理信息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孤岛,难以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难以形成信息闭环,这为政府部门提供服务带来了难度㊂与此同时, 信息孤岛”问题也造成了其他治理主体的参与困境㊂数字技术的便捷性有助于打破治理主体间的信息壁垒,有效赋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多元协同㊂需要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大数据资源共享中心,通过数据采集㊁录入的实时更新,整合政府各责任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打破参与主体之间的 信息孤岛”,有效协同政府部门治理资源,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相关信息在数据存储与数据交换中达到互联互通,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跨地区㊁跨部门㊁跨层级信息共享难㊁业务协同难㊁基础支撑不足的问题㊂(三) 多元”协同保障农村人居环境创新治理活力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协同治理提升,需要各方相关主体最大程度参与进来㊁形成合力㊂合作治理理论强调,政府应该积极搭建多主体参与的平等对话与协商合作平台,引导其他主体加入到治理队伍,但是,合作治理并不是要弱化政府的作用,而是强调在政府的带领下,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大社会合作机制㊂[13]政府要健全信息共享机制,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让治理主体能够相互分享信息㊁加强交流沟通,从而避免因为信息壁垒导致行动上的不一致与偏差㊂联通有效的治理体系要求将协同治理的主体都囊括其中,各方声音能够顺畅传达,治理主体各司其职,互相连通㊂另外,必须明晰各参与主体的责任边界,避免政府包办代替,强调政府应该担当引导作用,促进市场资源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的最大化利用㊂应构建政府㊁市场㊁社会组织㊁村集体和村民等多方共建共管格局,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倡导爱乡爱村的理念,激发个人㊁企业㊁社会组织等的社会责任感,吸引个人㊁企业和社会组织等提供支持,以捐赠㊁帮扶等形式鼓励和支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㊂在此过程中,需要让各主体明确自己的参与责任,避免职责不明确的情况发生㊂同时,应该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治理,加强多方联动,形成治理合力㊂(四)创新治理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成效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要以各地自然资源和环境现状为依托,制定和完善村级建设规划,有序推进人居环境协作治理㊂首先,要了解并识别本地村庄在人居环境协作治理中突出的问题,并针对特定情况设计应对方案,以提高协作治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㊂其次,应以本村实际情况为基础,全面考虑所处地区资源环境的特点,坚持发挥当地特色,实行 一村一品”,防止 千村一面”问题,可以利用村级土地,针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推进项目建设,多渠道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帮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㊂同时,可以依托城市资源,向农村输送产业,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链,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提高治理主体的联动效应㊁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不断寻求产业发展的新途径㊂最后,虽然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对于很多地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不能直接复制其他成功经验,学习其他的好经验需要结合本地村庄的特点,因地制宜,遵循可操作原则㊂三、农村人居环境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一)党建核心引领的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党的基层组织是夯实基层治理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村党支部书记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 领路人”㊁村级班子的 领头雁”㊂近几年,基层党建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基层党组织数量和组织建设逐步走上正轨㊂但是,基层党组织发展不健全,领导作用不明显,人才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㊂该镇大多数年轻党员把党籍挂靠到村组织,而实际身处城市,在村级党组织的党员几乎是由村中年长老人组成,虽然工作热情极高,但由于对新事物和复杂问题的处理能力明显不足,对于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作用甚微㊂由于人才的缺失与能力的不足,基层党建工作无法深入推进,对上级党组织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政策精神传导不足,严重束缚了基层组织积极性的发挥㊂另外,少数村的党员干部中还存在滥用职权行为,使基层党组织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凝聚各方的能力弱化㊂39 第11期协同治理视域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创新路径(二)社会主体力量协同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不高根据调查发现,目前仍然是政府占主导,不管是从政策的制定㊁资金的投入㊁人员的安排㊁治理的实施上,都是政府在出力㊂即使是组织一些志愿活动,例如每周定期安排政府工作人员下乡打扫卫生,与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村集体经济发展等,但是从组织到参与到实施的全过程也都是政府一方 自导自演”㊂总而言之,政府忽略了对社会力量的引导,没有建立起多元主体进行沟通协商的平台,致使社会主体实质性参与投入不足㊂然而,激发企业投入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协同治理有效运行的关键㊂一方面,政府希望将治理的有关项目托付给企业,希望企业能利用投资收益来回报社会,这就给企业带来了盈利的空间㊂另一方面,企业并不是政府所想的,这一主体的目标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对社会性的公益服务缺乏积极性和投入㊂企业并没有看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投入的发展前景,投入的企业主体缺乏社会责任感㊂因此,作为企业这个市场主体来说也没有能真正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协同治理的有效实施中来㊂(三)数字赋能人居环境治理能力较为有限数字化技术赋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为满足乡村全面振兴需求提供了创新支撑㊂截至2023年5月,我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3%,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41.9%,[14]农村面貌焕然一新㊂然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还存在着监测体系不完善㊁社会监督和监管方式不够高效㊁农民参与度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治理的有效性,导致距离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全面乡村振兴还有一定距离㊂另外,部分乡村的数字化治理理念较为滞后,尤其是基层政府㊁自治组织㊁村委会及农民等治理主体的数字化思维尚未确立,对数字化治理的必要性㊁重要性和可行性认识不足,缺乏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㊂受过去政府管理路径依赖的思维惯性影响,基层政府尚未跳出传统自上而下的管理思维,再加上村委会在执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相关政策和措施时认识不足㊁理解不到位,表现出力不从心㊁治理流于形式的问题㊂数字基础设施的不足使得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治理的未来面临很大不确定性,无法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赋能功能和治理价值㊂(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内生动力不足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推进进程中,农村实际自治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自治的内生动力不足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内生动力不足,主要体现为人居环境治理的具体措施,未能有效结合当地农村发展实际,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机械性执行,现阶段农村居民对于人居环境治理参与深度与广度不够,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进程产生不了较大影响㊂[15]作为社会组织和村民来说,他们参与农村人居环境协同治理是较为被动的一方,企业参与尚有盈利的动机在,社会组织和村民参与协同治理缺乏强有力的内生动力㊂村民环保意识的薄弱或多或少导致了农村人居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同时政府大包大揽,主导各项治理政策的制定,贯彻落实交给基层,这导致了其他主体认为自己只是被动的实施人,没有治理的主体意识,从而参与协同治理的积极性不高,也没有真正承担起自己的主体责任㊂再加上,农村居民更多地忙于农业生产与经营,在以政府为主要治理者的农村人居环境问题治理上,农民一般只是参与较为基础的事宜,并不能对政策制定㊁实施与项目执行产生多大影响㊂长此以往,村民在看似参与度极高的表象下会被越来越边缘化,农村治理服务农民的目标将会逐步偏离㊂四、农村人居环境协同治理的创新路径(一)持续增强基层党组织核心引领能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协同共治㊂首先,要明确基层党委责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通过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责任机制,落实党员干部入村联户工作,组织开展 一对一㊁一对多㊁多对一”的党员联系农户志愿服务活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㊂其次,优化基层党组织人才队伍㊂将积极引入与内部培养人才相结合,通过吸收返乡精英党员进入党组织,为推动基层党建打下基础㊂最后,充分发挥基层党建作用㊂无论是基层政权党组织㊁村党支部,还是建立党支部的乡村企业,都应充分利用党建力量,开展智慧党建,利用 互联网+党建”模式,实现县㊁镇㊁村多级同步,传达上级党组织关于治理农村人居环境的精神,充分调动党员积极性,制定 结对帮扶”活动方案,力求在党建过程中组织领导各主体在人居环境治理中形成合力㊂为了高效进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可以在中层建立管理网格,推行三级网格化管理机制,以镇为单位,镇党政班子成员担任一级网格长,各村党支部书记担任二级网格长,将每个网格中的约20户村民分为三个等级,每个等级由一名村干部或党员担任三级网格长,建立一个没有盲区㊁覆盖全域的农村人居环境网格化管理系统㊂同时,通过在底层搭建管护平台㊁实施 三五”示范创建提升计划和打造人居环境样板,可以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良好治理㊂(二)积极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共治机制积极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共治机制,有助于整合各主体资源和力量,形成多元协同联动下的治理合力,系统有序推进人居环境治理的实际成效㊂政府作为推动人居环境治理的主导力量,应当积极发挥顶层设计作用㊁企业加大人居环境治理技术与资金的投入,实现自身更大的社会效益㊁村民作为自治主体力量,努力提高乡村高品质生活环境㊁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治理,多方协同联动,合力提升人居环境治理的实际效能㊂要突出乡镇政府驻地重点,整合各乡镇现有资源,谋划包装建设项目,分类提升完善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持续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全力改善政府驻地形象㊂政府部门应该对市场主体的准入资格进行审核把关,企业主体对政府所不能提供的服务进行补充;政府应该引导村民主动㊁正确地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而村民要将好的建议与想法反馈给政府;政府对社会组织要展开经常性的交流,以便社会组织提供精准的社会服务㊂同时,村民对市场与社会组织也要起到监督作用,市场与社会组织要保持良性互动㊂同时要有完善的合作制度,因地制宜㊁因人而异,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主体职责㊁参与的渠道和程序做出规定,同时加强互相的监督,开通举报电话和网络举报途径,从而加强多主体参与协同治理的合力㊂(三)加大推进数字赋能人居环境治理提智增效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在美丽宜居乡村数字化治理的49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设美丽中国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作者:冯留建韩丽雯来源:《人民论坛》2017年第34期【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这一目标的确立,是当代中国面临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形势所作出的战略性选择。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视域下的美丽中国建设,必须确立辩证的生态发展观、整体的生态文明观和严密的生态法治观。
【关键词】人与自然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致力于改善人民生存和发展环境,积极打造绿色中国、生态中国的执政理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价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生共荣的存在状态,是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和理论总结。
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理念古已有之,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还是古希腊时期的宇宙自然论,都体现了人类对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已经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每个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存在很大差异。
人类历史进入工业文明之后,伴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提升,生态环境日渐恶化。
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受到严重破坏,生态危机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繁荣发展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保障人类的永续发展,人类社会才会由此进入生态文明时代。
生态文明将是人类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
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视角看美丽中国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以及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挑战,究竟要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创造一个什么样的发展环境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深刻反思和回答。
其根本指向就是要解决人的发展与自然环境及资源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浅析镇江城市水环境现状及治理思路
镇江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杨天宇慣顼航尺治理思踣镇江地表水系发达,河流成网,潮起潮落,与水共生,水让镇江处于南北交通的“咽喉”。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企业的发展,镇江的水环境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对镇江水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源头控制和非工程措施的角度提出了治理思路。
一、城市水环境现状1.水系情况主城区水系主要包括:金山湖及古运河、运粮河、虹桥港3条主要城市河流;主城区南部(规划区内)有较大河流7条,以小金河(中心河)为骨干河道;城市东翼(规划区内)的水系主要包括:太平河(孩溪河、丁岗团结河)、大港河、捆山河和沙腰河;城市西翼(规划区内)的水系主要包括:老便民河和高资港。
根据镇江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水系流域的形成及分布情况,将水体划分为以下几大功能:防洪排涝、绿化景观、旅游功能、城市生态。
运粮河水系:以防洪排涝、绿化景观为主要功能;沿江水系:以防洪排涝、生态景观为主要功能;虹桥港水系:以防洪排涝、绿化景观为主要功能;古运河水系:以绿化景观、旅游休闲、防洪排涝为主要功能;其他水系:以防洪排涝、绿化景观、城市生态等为主要功能;水库(湖泊):以防洪排涝、绿化景观、旅游休闲、城市生态为主要功能。
2.管网情况城区的城市排水管网早期为合流制管道,雨污水直接下河,自1991年开始建设污水截流制系统,收集老城核心区污水,经截流系统排至征润洲氧化塘处理后排江,新建城区和老城改造区域逐步建设分流制管网,新建了较完善的污水管网,现状排水体制为合流制、截流制和分流制并存,老城核心区为截流制,新建地区、旧城改造及道路改造实行分流制,目前城市部分地区有少量合流制管道。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进行了一系列的水环境整治工程后,全市的水环境质量已得到明显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品的制作过程;同时注重商业文化氛围的营造,如突岀诚信古风风格、组织表演情景剧、集体舞蹈等,邀请游客参与,提升体验乐趣。
乡村振兴视域下藏族村寨乡规民约的价值和意义
乡村振兴视域下藏族村寨乡规民约的价值和意义摘要:乡村振兴是党的重大战略部署。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规民约的建设对于乡村振兴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藏族村寨的实地调研,经过比较详细的了解调研地的乡规民约后,从农牧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文化传承方面阐述了乡规民约对乡村振兴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藏族村寨乡规民约价值意义一、农牧业生产:农牧业生产是乡村经济的支柱,其发展更是农牧民提高收入的主要方式。
如何发展和提高农牧业生产力,除了国家政策的总体指导外,需要因地制宜,从而当地的乡规民约也成为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因为乡规民约是当地人长久以来的生产活动中所积累的经验总结,具有借鉴意义。
在涉藏地区的乡规民约中对对村(乡)民在日常生产活动中的一些问题,具有明确的规定。
比如,在一些农区有如下规定:每年有两次大规模的灌溉活动,依次为春季灌溉和秋季灌溉。
将全村按户分为几组,小组内部又轮流每两户为组长,抽签决定灌溉者和引水者和守水库者。
未能参加灌溉的每日必须上缴100-150元。
此规定将节省了劳动力,未轮的人可去从事其他事,从而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在一些牧区有如下规定:冬季个别户若需要在夏季牧场放牧(村集体牧场),但需要向所在的村委会缴纳一定的费用。
如此夏季牧场放牧到来年,藏历新年之后必须从夏季牧场搬离。
此规定既考虑到了轮流放牧,保护集体牧场。
也考虑到了个别户在冬季牧场水草缺乏,无法过冬的情况。
诸如此类的规定在乡村产业振兴工作的具体实施中,既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是需要借鉴的经验。
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从而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应当积极推动和加强的一大要点。
在民族地区的乡规民约中一直保留着生态保护方面的传统的相关规定,也很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这对于新时代关于加强生态保护方面的政策是相吻合的,而且是内外呼应的。
因此,很有必要积极挖掘和发展这类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顺应时代发展前景的乡规民约,以此来推动乡村振兴工作。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新疆民族地区的民生保障与改善
( 疆 社 会 科 学 院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理论 体系 研 究 中心 新 新疆 乌鲁木齐 800 ) 3 00
【 容提 要 】 学 发展 观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的最 新 理 论 成 果 , 我 们 全 面 建 设 小 康 社 会 、 进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 设 必 内 科 是 推 须 长 期 坚 持 的重 要 指 导 思 想 , 新 疆 民族地 区 民生 的保 障 和 改 善 必 须 遵 循 的基 本 原 则 。 因此 , 须 以发 展 观 为 统 领 , 持 是 必 坚
中 共 伊 犁 州 委 党 校 学 报
J u n l fYi r  ̄cu eCo o r a LiP e t r mm u it ry Isi e o ns t n tut Pa t
学 习 贯 彻 科 学 发 展 观
科 学 发 展 观 视 域 下 新 疆 民族 地 区的 民生 保 障 与 改善
・
1 5-
支持 。
其次, 千方 百计稳 定和 扩大 就业 稳定和扩 大就业是保 障和 改善 民生的头 等大事 . 关系到各族 人 民 的生活和 社会 的稳定 支持产 业发展 是解决 就业 的根 本 出路 。仝 面落 实 国家和 自治 区新一轮就 业扶持 政策 。 真落实促 进大 中专毕业 生就业 的系列政策 , 认 高度重 视少数 民族 大中专 毕业生就 业工作 。 深入 了 解 民情 , 关注 民生 。 决 民众 的生存之 难 、 解 生活之忧 、 争取 民心 、 定 民心 。积极 开发公益 性 岗位 , 稳 大力 援 助就业 困难 人 员和零 就业 家庭实现 就业 。加强企业在 职职 工技 能提 升和 农村初 高 中毕业 生劳动预 备制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浅析——以M省N村为例
区域治理LIVELIHOOD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浅析——以M省N村为例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晓洁摘要: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从各地实际出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随着农村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不断凸显。
种植业生产中农药、化肥、农膜、化学制剂的投放对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影响,村镇的区域发展规划、环境建设工程不完善等问题。
农村水、空气、噪声、垃圾污染的加剧,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
因此,环境治理与保护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本文通过对M省N村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治理现状进行探讨,提出加强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途径。
关键词:新农村;振兴;生态环境;原因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52-0277-0002一、乡村振兴与生态环境保护(一)乡村振兴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提出的。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务必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生”的新农村检核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
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表明党中央对乡村生态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
在2019年三月份中央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并确保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阶段性明显改善。
浅析我国民生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析我国民生问题及解决对策摘要: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始终是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
而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住房难一直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
因此从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改善民生最根本的途径。
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久治安。
关键词:民生教育就业医疗住房一、当前我国存在的主要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升级变化的,不断地会面临新的民生问题。
我国现在主要面临的民生问题已不仅仅是温饱问题,更是关系国家能否持续发展进步的民生问题,如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养老难、住房难等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改革的成败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重视民生,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是事关改革发展全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问题。
因此,解决民生问题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上学难问题由于教育产业化、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应试教育等因素造成的影响,造成了教育不公平问题的日益凸显,突出表现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教育差距的不断拉大,农村教育薄弱和边缘化等问题。
当前,在广大农村、中西部贫困地区、在城市贫困群体中间,上学难问题依然非常严峻。
(二)、就业难问题我国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比其他国家更复杂,解决就业的任务更繁重。
因此,就业工作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但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城市下岗人员和进城务工农民的逐渐增多以及大学扩招所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就业形势开始变得越来越严峻。
(三)看病难问题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由于医疗保障制度的缺失和医疗费用的逐年上涨,看病难问题已是困扰很多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的重大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 键 词 :民 生 ;环 境 保 护 ;以人 为 本 ; 建 共 享 共
中 图 分 类 号 :D6 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l 7 — 5 7( O 0) 5 0 6 — 3 62 0 4 2 1 O— 0 00
谓 幸福 指 数 , 是 旨在衡 量 人们 对 自身 生存 和发展 状况 的感 受和 就 体 验 , 中 , 境 保 护是 主要 的标 准 之一 。诚 然 , 济 实力 的增 强 其 环 经
公十 二年>所 谓 “ , 民生在 勤 , 则 不 匮 ” 孙 中 山先 生则 将之 上升 勤 。
为 “ 义 ”认为 “ 主 , 民生就 是人 民的生 活一 社 会 的生 存 , 民的生 国 计 , 众的生 命。 ” 群 ① 民生 的 内涵是 随着人 类 社会 的 发展而 不 断发 展 的 , 在不 同 的 发展 阶段 , 同一 发 展阶 段 的不 同社 会 , 生 问题 有着 不 同 的 内 在 民
质 量是 构成 人 民生 活幸 福 和社 会稳 定 的基 本要 素 , 环境 污染是 对
本 生活 , 断解 决老 百姓 最 关 心 、 不 最直 接 、 现 实 的 问题 , 高生 最 提
活质量 。 实现上 述 目标 , 境依 然 是不 可 或缺 的基 本要 素 。 要 环 从这
个意 义上来 说 , 环境 保 护是 民生 的题 中应 有 之义 。
2 环 境污 染影 响着 人 民群 众 的生 存 与发展 。 生 存与 发展 , 民生 的现 实 需要 。环境 污染 对人 的生存 与发 是 展带来 了巨大 制 约 , 良好 的环 境优 化 了人 的生 存环境 和发 展条 而 件 。胡 锦 涛在 中共 中央 政 治局 进行 的第 3 0次集体 学 习 中强调 指 出 , 展 不 能 以牺 牲精 神 文 明 为 代价 , 能 以牺 牲 生态 环境 为代 发 不 价 , 不能 以牺 牲人 的 生命 为代 价 。 更 长期 以来 , 些地 方不 惜 以牺 一 牲 环境 为代 价换 取 经 济 增 长 , 图通 过 高污 染 、 企 高耗 能 的增长 方 式 解决 生 存与 发展 问题 。 残酷 的现 实 带来 了沉重 的教 训 , 环境 污 染不仅 从 根本 上危 害 了人 民群 众 的生 存条 件 , 使他 们丧 失 了基本
一
公众 对 食 品安 全 最 不 放 心 、 9 %的 公 众担 忧 “ 3. 7 装修 涂 料安 全 ” 、
2 .%的公 众对 于 本地 区 的 空气质 量 “ ” 58 气 愤满 膺 , 1 %的公 众把 4. 8
服 装 材 料污 染视 为 “ 腹 之患 ” …报 告认 为 , 心 … 拯救 我们 的环境 , 遏 制 各种 污 染的 蔓延 , 就是 当前 最 大 的 “ 民生 工程 ” 。
环境 是人 类赖 以生 存和 活动 的 场所 , 向人 类提供 生产 和消 是 费所 需要 的 自然 资源供 应 基地 。随 着人 类 对大 自然 的无 度 攫取 , 温 室效应 、 雨 、 酸 沙尘暴 等 大 范 围 全球 性 环境 危 机 严重 威 胁着 人 类 的生 存和 发展 。环境 保 护 已经成 为 发展 经济 、 善民生 过 程 中 改 要面对 的重 大课题 。 这就 要求 我们 针对 突 出 的环境 问题 , 中力 集 量 , 坚克难 , 攻 保护环 境 , 关注 民生 、 重视 民生、 善 民生。 改
生产 要 素 , 制 约 了 区域 经 济 的 可持 续 发展 , 也 造成 环 境 污染 与贫
、
环 境 保 护 是 保 障 和 改 善 民 生 题 中 应 有 之 义
民生 问题 , 即有 关 国 民的 生计 与 生 活 问题 , 就是 人 民群 众 也 最 关心 、 最直 接 、 现实 的利 益 问题 。 民生 ” 最 “ ~词 始见 于 《 传 ・ 左 宣
涵。 当代 意 义的 民生 , 要是指 在 经济 增长 的 基础 上 , 进经 济社 主 促
会协调 发 展 , 促进 人 民群 众 其 享发 展 成 果 , 力改 善 老百 姓 的基 着
穷恶 性循 环 。 3 环 境污 染危 害着 社 会稳 定 与人 民幸 福程 度。 . 社 会稳定 与 生活 幸福 , 民生的根 本 目标 。环境 因素和环 境 是
《 陵 院 稍 } 00年第 5期 局订 21
政 法 论 坛
民 生 视 域 下 的 环 境 保 护
邬 旭 东
( 埠 学 院 ,安 徽 蚌
摘
蚌埠
2 33 3 0 0)
要 : 境 保 护 是 保 障 和 改 善 民 生 题 中 应 有 之 义 , 境 保 护 是 发 展 问 题 , 是 民 生 问 题 , 以人 为 本 执 政 理 念 的具 体 体 现 。 环 环 也 是 保 障和 改 善 民 生 , 强 环 境 保 护 , 须 坚 持 以 科 学 发 展 观 为 指 导 ; 须 解 决 好 城 市 污 染 问题 ; 须 把 保 护 农 村 环 境 安 加 必 必 必
( ) 调 环 境 保 护 是 民 生 问 题 . 因 为 严 峻 的 环 境 形 势 已影 一 强 是 响 了人 民群 众 的 生 活 水 平 害 , 良好 的环境 则 是维 护稳定 和追 求幸福 的
重 要 条件 。现代 研 究表 明 , 民的 主观感 受 可以通 过建 立一 套完 国
善 、 靠 的测量 民众幸 福程 度 的 系数一 可
幸福指 数 反映 出来 。所
当前 , 发达 国家上 百年 工业 化 过程 中分阶段 出现 的环境 问题 在我 国经 济快 速 发展 的 三十 多 年 中集 中出 现 ,环 境 污 染事 件高
发 , 峻 的环 境形 势 已威胁 到广 大 人 民群众 的根 本 利益 。 虽 然我 严 “ 国环境 保护 和生 态建设 取 得 了不小 成绩 , 生态 总体 恶化 的趋 势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