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骨万年青――写在冯德培先生百年诞辰
悼念已故奶奶的古诗词
悼念已故奶奶的古诗词悼念诗词1、《江城子》宋·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2、《悼亡诗》沈约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
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
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
帘屏既毁撤,帷席更施张。
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
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3、《七律(1937年1月红军西路军董振堂牺牲)》邱闽泉2008年1月高台城陷烈三千,军长振堂恨九泉。
每仗必先争赴召,长征要挡恶敌前。
打通西北诚难望,实力当年天亦怜。
彭贺后来歼马匪,英雄畅笑震神龛。
4、《七律(纪念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圆寂19周年)》邱闽泉2008年1月高原气霭冷萧索,雪域风霜肃岁姿。
维护统一常赴藏,关心建设不循私。
祈福摩顶民怀敬,诚祝札寺僧忆慈。
金塔哈达今献上,追思往事伴寒食。
5、《七律(1969年1月李宗仁逝世)》邱闽泉2008年1月当年完胜台儿庄,振奋国人亢满腔。
傀儡台前长暗痼,残枝岛后虎坡僵。
晚明大义北京去,垂艾正德回海航。
今祭小诗传赋感,归田岩醉醒佯狂。
6、《七律(纪念宋庆龄诞辰115周年)》邱闽泉2008年1月初放腊梅香四溢,枝头蕊露祭思撩。
少随国父推清满,长伴孤灯惦苦劳。
抗日挺身民主举,联俄联共一生豪。
荣封国母全民敬,世代永歌逐浪高。
7、《沁园春(公元712年2月12日为杜甫诞辰)》邱闽泉2008年2月凄苦哀夫,辗转民间,落雁成都。
访花溪步窄,草堂仰慕;填词叹惋,日月灵徂。
一代伟人,后封“诗圣”,写尽当年亡宿逋。
斟薄酒,祭长江华表,雪溅舳舻。
重读佳作霞铺。
令无数诗人肠已枯。
恨朱门酒臭,街旁冻骨;石壕破灶,风卷茅屋。
绕柱悲歌,鬼神楚恻,多样风格胜相如。
身些醉,但情浓意畅,阅线装书。
8、《七律(悼念港星沈殿霞女士病逝)》邱闽泉2008年2月20日天国人去驾青鸾,尘世惋惜致酒膰。
六秩英年多蓄憾,影屏难见笑星憨。
为中国生理科学的发展竭尽毕生精力――纪念冯德培先生百年诞辰
为中国生理科学的发展竭尽毕生精力——纪念冯德培先生百年诞辰梅镇彤中国科学院原上海生理研究所,上海 200031冯德培先生的名字是和我国现代生理科学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今天我们纪念冯先生百年诞辰,不能不追忆他为中国生理科学的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从而使我们更好地继承他的事业,弘扬他的治学精神,使我国的生理科学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新的发展,尽快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冯先生对神经肌肉接头的生理学研究,就已引起了国际同行们的高度重视和赞誉,使他成为在神经肌肉接头研究领域国际上公认的先驱者之一。
当时,他的实验室是该领域中的一个国际注目的研究中心。
这无疑对中国生理学走向世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冯德培先生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
早年他在国外学习时就发现了静息肌肉被拉长时产热和氧耗量均明显增加的现象。
这一新发现被国际生理学界称为“冯氏效应”。
1934~1941年他在北平协和医学院生理系任教期间,和同事们用英文在《中国生理学杂志》上连续发表了26篇论文,系统地报导了在神经肌肉接头生理学研究方面的成果。
在这些研究中,他首先发现钙离子促进运动神经末稍的递质释放现象,并论述了钙离子在神经肌肉接头的递质释放中的重要作用。
这一论点后来在许多人的工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和发展。
钙离子在神经递质释放中的关键作用现已是突触生理学中的一个基本规律。
他还发现了强直刺激后的增强,即PTP现象。
这是突触可塑性的一种表现。
他在箭毒、毒扁豆碱等对突触作用方面的工作为突触化学传递学说的确立提供了证据。
60年代初,冯德培先生开辟了神经肌肉间营养性关系的研究。
他与学生们发现了鸡的慢肌去神经后不但不萎缩反而明显肥大的新现象。
70年代后期他和他的同事们又进一步证明,大鼠慢肌神经在排除神经冲动的条件下,交叉支配快肌仍能导致快肌纤维z带宽度由快肌型向慢肌型的改造,从而证明了交叉神经支配对肌纤维类型特征的改造,除通过改变肌纤维活动模式外,还有特殊营养性因子的参与。
生理学(2015级)冯德培院士在骨骼肌神经
冯德培院士在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研究中的重要贡献冯德培(T. P. Feng)院士(图1)是国际著名生理学家、神经生物学家。
他在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和突触传递等领域进行了多项开创性的研究,取得了国际公认的学术成就。
现简要介绍他在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研究中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图 1 冯德培院士(1907~1995)(引自《肌肉、神经和突触——冯德培选集》)20 世纪30 年代正是突触的化学传递学说开始形成的时期,而这一学说的奠基性研究工作就是在骨骼肌神经-肌接头上进行的。
冯德培在中国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系独立开创了骨骼肌神经-肌接头的研究工作,在1936~1941 年间,他和他的学生连续在英文版的《中国生理学杂志》(现《生理学报》的前身)发表了26 篇关于骨骼肌神经-肌接头的原始研究论文,不仅独立地从自己的原始实验结果出发,在当时突触的化学传递与电传递之争中,为化学传递学说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为其后的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重要研究开辟了新的生长点,成为国际上公认的骨骼肌神经-肌接头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在冯德培院士1988年应邀为《神经科学年度评述》(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写的卷头文章“回顾前瞻”(Looking back, looking forward)中,他把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成果总结为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发现高频神经电刺激在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引起的接头抑制和接头周围局部肌肉收缩。
在最初的实验中,他发现给予蛙缝匠肌标本的含神经端以逐步增高至2kHz 的强直电刺激时,随着刺激频率的升高,记录到的肌肉收缩张力呈现明显的周期性逐渐减小又逐渐增大现象,而且电刺激神经时该现象更为明显,但对标本无神经端的同样电刺激(仅刺激肌肉)并不呈现这一现象,表明神经的高频电刺激对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有抑制作用。
进一步电刺激神经结合电刺激肌肉的无神经端实验显示,一定频率的高频电刺激神经可以抑制直接刺激肌肉引起的收缩。
向阳湖畔的一座丰碑——纪念冯雪峰同志诞辰l00周年
向阳湖畔的一座丰碑——纪念冯雪峰同志诞辰l00周年
田木
【期刊名称】《咸宁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24)4
【摘要】冯雪峰一生坎坷,但他像一块金子,放在哪里,都闪闪发光。
尤其是在"发配"到咸宁向阳湖那段令人心酸的日子里,更是显现出他非凡的品格。
在向阳湖,这位时奔七旬的老人常常被当作壮劳力使用,干起活来称得上行家里手,无论是在蔬菜组种菜或是去鸭棚放鸭,他都忠于职守,在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
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始终信赖党,追随着党。
即使在最混乱,最复杂的时刻,他依然严格要求自己,豁然大度,高风亮节。
他的执着,来自他的思想坚定,来自他厚重的理论涵养。
【总页数】2页(P2-3)
【关键词】冯雪峰;向阳湖;丰碑
【作者】田木
【作者单位】咸宁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2
【相关文献】
1.不朽丰碑千古芳——在永定暴动80周年暨张鼎丞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J], 高胡
2.中国乐坛改革开放的坚定捍卫者和杰出领导人——在纪念李焕之同志诞辰l00周
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J], 居其宏
3.向阳湖畔的一座丰碑--纪念冯雪峰同志诞辰100周年 [J], 田木
4.冯雪峰与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纪念雪峰同志九十周年诞辰 [J], 李兵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座伟大丰碑——为纪念毛泽东同志100周年诞辰而作[J], 杨必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红土地文学的翠绿春色
汀江南下 ,一路招纳诸水 ,抵达上 杭湖洋东北 ,已雍
容地舒展 出江 的气势 。从碧 田、涧头 、上铺到水 埔 ,是汀 江最 美的河段 。上铺 、水埔各有 一个古渡 口。渡 口的古榕 ,历经数百 年沧桑 ,遮天蔽 日 水埔
一
带 ,沿江是鹅卵石筑起 约两层 楼高的堤岸 ,渡 口古榕 、巨樟 成列地护着堤 沿。江堤往 内,是
沈世豪考察后感叹 :现代工业大潮 ,正 以毫无商量 的霸气 ,席 卷八闽大地 。或许 ,是因为I 重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J 水复 ,经过远 途跋涉 ,到 达这里 的时 候 ,已经礼貌 地和习习 的山风讲和 了。 “ ” 从农耕社 会到
工 业 社 会 的 过 度 ,有 太 多 的 模 式 ,其 中 ,最 为 关 键 的 是 保 持 生 态文 明 … … 不 得 不 佩 服 湖 洋 人 ,
他们 ……深深懂得怎样科 学而艺术地设计 自己的现实生活和未来 。 (湖洋之春》 ”《 )联想到水埔 、 上铺河段 的石 岸和树木 ,对科学和艺术油然产生富有历史感的景仰 ,并感悟 优秀的文化传统 连
16 5
红 土地 文 学 的翠 绿 春 色
贯 着 历 史 和 现 在 ,并 延 伸 于 未 来 。
树较少外 ,上铺 的渡 口、鹅卵石堤岸 ,与水埔相似 ,陈志铭 、林华春等 人的文章 ,皆深情地描 述这两处绝佳景致 。( 山清水秀话湖洋》 《 《 、我的家园上铺滩》 )
湖 洋 乡政 府 把新 开 发 的 工 业 区设 在 近 县 城 又 近 国道 的 ~ 处 不 宜 农 耕 的 叫 “ 岗 ” 的地 方 , 崩
设很有 意义 。以前 ,在 湖洋 的低洼处或有 冒水的泉眼 ,当地俗称 “ 口” 滂 。滂 口处如果是沼 泽 ,
对联大全1(对联简史---行业联)
对联大全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对联简史名士联话妙联点评春联漫谈趣联故事顶针联组合联拆字联镶字联谐音联同韵联音韵联缺字联歧意联巧意联矛盾联倒顺联无情对复叠联当句对绝对改联春联行业联长绝联无对联其他妙联同字异音联异字同音联回文倒顺联拆字合字叠字复字针顶联数字联谐音双关戏答联隐字联歇后联谜语联趣联巧对同偏旁部首联难联绝对名人对联名胜对联新堂联集句联婚联寿联白话联挽联中堂联喻讽联对联简史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冯钟璞经典散文名作欣赏
冯钟璞经典散文名作欣赏宗璞,原名冯钟璞。
原籍河南省唐河县,1928年生于北京。
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
曾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艺报》、《世界文学》编辑部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等处工作。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冯钟璞经典散文名作,供大家欣赏。
冯钟璞经典散文名作欣赏:紫藤萝瀑布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bèng)溅的水花。
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时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放似的。
那里装的什么仙露琼(qióng)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
我没有摘花的习惯。
我只是伫(zhù)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líng)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
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
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
最新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最新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故乡的傅雷陆晨虹①翻译家傅雷先生在上海浦东地区有两处童年的故居:其一是南汇下沙的王楼村傅家宅祖居,其二是在周浦镇东大街租住的曹家厅。
南汇是傅雷的故乡。
下沙古名鹤沙,古陆水草丰茂、白鹤栖息。
白鹤之乡南汇,是江海之汇、孕育人杰的息壤。
②我第一次寻访下沙傅家宅是在2008年的春天,由世居南汇的师大同窗带路,我们几位老同学沿着当时狭窄的下盐路、储楼路、双楼路,蜿蜒四公里一路东行,沿途几乎没有人知道:一代翻译家的祖宅就在田畴深处的小河旁。
傅雷祖居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末,三十多间房屋院落由砖墙门洞连通,梁上雕花多处可见,东墙外青砖小道屐痕(甲)。
可惜的是,回字形的绞圈房子中,已经硬生生地插入了村民拆旧翻新的三层楼房,旧屋或庭阶(乙),或租住给了务工者,或堆积着不知何年的柴草杂物。
传说中的“四乐堂”和傅雷父亲的书房无迹可寻;中庭院落杂草丛生,屋顶瓦片参差不齐,上空电线纵横交错……稍有生机的是:屋后腊梅,花刚开过,可惜“寂寞开无主”,“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家一生,几经坎坷,傅雷故居,深隐落寞!③水边的这座老宅,门前张家湾水(丙)流逝,静载世事炎凉;石桥对岸,竹林茂密,村外田畴,桃花(丁)。
桥头几位晒太阳的老妪在闲谈,指望着老房子早点拆迁,早点住上新房子。
④我们问:“你们不希望傅雷的老宅保留下来吗?”⑤“破房子有什么用啊?”“天天盼着拆!”⑥我们无言以对,挥一挥手,默默告别。
⑦少年时代我曾两次到过周浦,咸塘、周浦塘水路在此交汇,惊鸿一瞥中,云台街、巽龙庵、立雪亭久久留在我对巨镇的记忆里。
傅雷母子先借居圈门街张家——主人张以诚(字履中)曾是教育家黄炎培的老师;后租住东大街曹家厅西半宅。
曹家厅是座经典的江南明清庭院,相传明代通政使赵文华奉旨阅兵时曾住。
1999年的夏天,我初访曹家厅,却见历经沧桑的仪门头、歇山顶斑驳残破,飞檐、木雕干裂发黑。
臧克家对闻一多先生而写的诗
臧克家对闻一多先生而写的诗
昔闻一多先生,行才能及耿介。
晋人视文章奇,曾在陈留病中役。
尊名以千古存,流芳肃穆淹长。
燃传谦闻今世,诗篇在荆楚传。
一多先生久负盛名,汉朝时期气势恢宏。
机敏聪慧技艺在,心存谦和慷慨真。
精神家用力贯注,一多先生前赴后继。
曾在陈留役救难,经万里也不辱勤。
一多先生皆言论说,恩德取之于制度家。
天人之命遂任让,及其力领朝廷扬。
权威重臣与佐臣,风流聪明英可望。
照射文章造化配,讲授国法孔子家。
一多先生文思大毕,圣人谟道播扬文雅。
诗文写达内外奥,建功安国文献可拉。
臧克家凭心中期,一多颂读赞歌献。
勤学特立能赞歌,才华横溢认一多。
蓝印花布——精选推荐
文◎钟和晏四缬中的灰缬久保玛萨(Masa Kubo)开在上海长乐路上的“中国蓝印花布馆”展室墙上有两个小镜框,里面的照片一张是黑白的,拍的是湖南韶山毛主席故居里叠放在床上的蓝印花布棉被。
她记得很清楚,1972年3月她随日本妇女代表团第一次来中国,那条叠得整整齐齐的棉被是她在中国第一次看到的蓝印花布实物。
这之前,她只在东京也上映过的《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里见过那种自织自染的中国花布。
还有一个镜框是件日本浴衣的模型,根据久保自己的考证,1927年芥川龙之介自杀的时候穿了一件印着麒麟、中国蓝印花布孤单的手艺“我们对蓝印花布真正细微的了解是早就没有了,对纹样意义的认识模糊而混乱。
这些旧东西,你要知道原本的出处和周到的想法,然后再去利用。
”吴元新设计作品“凤戏牡丹”台布仙鹤纹样的蓝印花布浴衣。
他曾在中国游历过,他把素雅的蓝白花布作为自己的寿衣。
因为同一种印染方式的花布,两个毫不相干的人物场景被这样并置在一起。
北京爱慕大厦爱仁美术馆里,“中国蓝印花布展”占据了一个展厅空间,入口处已经有蓝白花样的布匹层层叠叠地直挂下来,像是模仿着农家院子空场上晾布的情景。
把布匹挂在高高搭起的晒杆上,如同帷幕一样飘荡着,或者左右两侧各用三根竹竿,上端捆在一起构成稳定的支架,花布就搭在中间那根横长的竹竿上。
总共100余件蓝印花布大多数是20世纪初期的被面、帐檐、包袱布等民间用品,大多数是蓝印花布之乡南通地区的纹样花色,也许因为只有素朴古旧的蓝白两色,展厅里多少显得幽暗静寂。
今年88岁的久保玛萨出现在那里的时候,展览已经接近尾声,展览的主办者之一——北京汉声文化的创办人黄永松站在她旁边,两个人都穿一身布衣。
黄永松身上是单色的靛青衣服,久保是扎染的蓝白花色衬衣和蓝花布裤子,她对我说:“我一路从东京到上海再到北京,没有看见一个行人是穿蓝印花布衣服的。
”久保玛萨1921年出生在日本东北的福岛县白河,17岁开始到东京工作,后来被左翼戏剧家久保荣收为养女。
永恒的怀念
永恒的怀念
张刚;夏炎
【期刊名称】《科学中国人》
【年(卷),期】2009(000)012
【摘要】@@ 2009年10月31日8时6分,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荣膺
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殊荣的他,为中国的火箭和导弹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作出了
跨越式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的"航天之父".
【总页数】5页(P29-33)
【作者】张刚;夏炎
【作者单位】(Missing);(Missing)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莫让语文迷失自我不为时尚丢弃永恒--《怀念姚典老师》教学纪实
2.永远的丰碑,永恒的怀念——观影片《焦裕禄》有感
3.大冶市档案馆获赠《永恒的怀念——纪
念马龙将军诞辰100周年》画册4.亲切的教诲永恒的怀念5.永恒的回忆——怀念冯德培先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东省临沂市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十二散文阅读练习
专题十二散文阅读一、(2019·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槐花飘香申琳小区墙角的槐花开了,满树洁白的花朵,映着湛蓝的天。
这一串串小花,把我的思绪带回满村飘着槐花香的故乡。
故乡,是中原大地一个极平常的村庄,几十户人家,房前屋后长满树木,柳、杨、桐、杏、梨……最多的,就是春天繁花满树、夏天浓荫蔽日的槐树。
每年农历三月,是槐树平凡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光,一串串槐花挂满枝头,整个小村的天际变得晶莹透亮,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淡淡的清香。
槐花香,香在枝头。
从村小放学回家的儿童,一路追逐嬉闹,槐花香越来越浓,就知道村子越来越近,离家已经不远。
进得村来,一群孩子中突然有人停下脚步,用鼻子使劲嗅了嗅,说了句:“真香!”后面就只听见一片“呼哧呼哧”的嗅鼻子声。
“香不香?”带头的孩子高声问。
“香!”一群人齐声呐喊起来,伴随的是一阵开心的大笑,喊声和笑声,惊得一群麻雀扑棱着翅膀飞过头顶。
槐花香,香在嘴里。
小伙伴们手里悠闲地甩着书包或是外套一路走回家,就像手里转着一个风车。
进了小院,放下手中的“风车”,扛出来的是一个特别的工具:一根长长的竹竿,顶端绑一把锋利的镰刀。
人人手持这个工具,开始仰起头,拣那些开得最多、最盛的槐花采摘,手起镰刀落,一串串、一枝枝槐花像大片雪花一样从树上掉落。
大孩子从树上采,小孩子从枝上捋,有人早经不住这又甜又香的花儿诱惑,团起槐花就往嘴里塞,那一丝丝清香就从舌尖甜到心底……边吃边采,最后把一筐槐花交给母亲,眼看着母亲拌上面粉,放在大锅里开始蒸。
做作业的大孩子、看小人书的小孩子,就心不在焉....地一会儿歪过头看看忙碌的母亲,一会儿跑到厨房问上一句:“快熟了吧?”好不容易等到出锅,不知道咽了多少口水的孩子早抱着碗站在灶台前。
开饭时,母亲用饭盆端出一大盆槐花蒸菜,放在院子前面槐树下的地上。
旁边一只大碗,盛着半碗蒜汁作调料,上面漂一层香喷喷的芝麻油。
父亲还是农村人吃饭的标准姿势,蹲在饭盆前,背靠着那棵槐树,大块大块夹起槐花蒸菜,蘸着蒜汁吃得慢条斯理,而像父亲一样背靠槐树端着饭碗的孩子们,早已狼吞虎咽了……一阵风吹过,树上扑簌簌飘下来一朵朵槐花,落在农村人泥土的“餐桌”上,落在孩子的饭碗里、头发间。
《枫骨中华魂》大型图册在宁首发
《枫骨中华魂》大型图册在宁首发
佚名
【期刊名称】《华人时刊》
【年(卷),期】2000(000)018
【摘要】9月14日上午,江苏省侨联和云南人民出版社联合在南京隆重举行《枫
骨中华魂》大型图册首发式。
江苏省政协副主席胡序建到会祝贺,省人大、省政协、省侨办、省致公党等有关部门负责人、部分驻宁高校代表以及各新闻单位共60多人出席了首发式。
省侨联主席彭钊安
【总页数】1页(P36-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6
【相关文献】
1.发现中国“白求恩”——记加籍华人李宁玉与《枫骨中华魂》 [J], 冯春富;张群;高玲;
2.《枫骨中华魂》出版 [J], 晓照
3.填补枫溪区历史的空白《潮州市枫溪区志(1996—2010》)举行首发式 [J],
4.“迎接中国第四个世界遗产日、纪念中山陵建陵80周年暨《中山纪念建筑》大
型图册首发式在南京举行 [J], 路伟;陈鹤;王欣斌
5.世博会官方图册首发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参观抗法民族英雄冯子材故居_作文500字_小学四年级游记_
参观抗法民族英雄冯子材故居
冯子材故居,又名宫保第,位于钦州市白水塘社区。
放假的时候,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去参观了冯子材故居。
我们先来到故居的前面,青砖、白灰砌成的围墙格外美观,两头威风凛凛的石狮子,那凶恶的眼神,好像要永远守护在这里,不要让外人拿走这里的东西。
居所坐南向北,总占地面15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20平方米左右。
大门顶上有一块匾,上面写着“冯子材故居”这五个字,这些字字迹清秀、笔式劲遒。
整个居所古意盎然、别具一格。
穿过大门,看到屋分三进,每进三栋,每栋三式,构成了富有古风特色的“三排九”的建筑模式。
房前青砖铺成的宽敞的练兵场,我仿佛看见了当年冯大将军在操练勇武干练的勇士们的场景。
在房的正前方,有着头戴官帽、身穿清朝官服的冯子材头像。
左边是祭旗台,台边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陈旧的兵器。
四周仿佛是一片“树海”,一行行的大树郁郁葱葱、高大挺拔。
走进故居房屋内,迈过几个台阶,就进入了冯子材抗法图片的展厅,图片记载了当年冯子材大将军率兵抗法的场景。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军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满地找牙。
当时冯子材为了鼓励将士们的毅力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让法寇入关,我等有何脸面目见两广父老!”穿过展厅,就来到了后花园。
那里种有很多花,那时的花开的最旺盛,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那儿还有许多伟人的雕像,比如说:刘翔、雷锋、李小龙等。
冯子材就这样过去了,他为之奋战的皇朝也过去了。
老家雄踞(发表《诸暨日报》副刊)
⽼家雄踞(发表《诸暨⽇报》副刊)雄踞村,秘境之乡,藏龙卧虎之地,养在深闺⼈未识也。
每次回家探⼋旬⽼母,进蔡元培祖籍地东⽩湖镜内,峰回路转,东⽩湖⼤泽凝珠,遥望东⽩⼭峰峦叠翠,及⾄村⼝,忽见古⽊参天,⼀道天然屏障,偌⼤的村落藏之幽深⼭湾,唯见⼀亭,⼀边书“翠壁荷风”,另⼀边书“峰环⽔抱”。
⽼家后马,乃雄踞村所属的⼀个⾃然村,虎头⼭下,虎⽖之上,其盘踞之猛虎,⼀⾜伸及南天,跷起⼀座五指⼭,五指(趾)擎天,反抗北洋军阀的义⼠吴贵法曾在此雄踞⼀⽅;虎头⼭上,有琴弦岗新⽯器时代遗址,往西北即为西岩龙潭,龙、虎、马三集之地,龙马精神,虎虎⽣威。
忽然⼼⾎来潮,真想朝天⼀吼,仰天长啸。
壮哉!美哉!雄踞村原名吴⼦⾥,亦曾名流⼦⾥、留⼦⾥。
史传,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曾到这⾥寻访乡贤,留下“雄踞”墨宝,⾄今在亭旁的某处崖壁,其⽯刻字迹依稀可见,雄踞村的村名概出于此。
真不知道刘伯温到此深⼭冷坞所寻何等⼤贤?雄踞村素有“⼩杭州”之美誉,可圈可点的颇多。
据说有个富翁寻遍整个杭州的所有药店买不到⼀味药材,居然在这个⼭村买到了。
就是这样⼀个⼭村,当时⼭货、药材交易⿍盛⼀时。
相传,这⾥有⼀株千年古藤修炼成精,碰到好⼈逢⼭开路,逢溪化桥,遇到恶⼈则遁去了。
据⽼辈⼈讲,当年⽇本佬来到村⼝,见如此⽓势,东洋马受惊,⼩⿁⼦竟不敢进村,最终灰溜溜地溜之⼤吉。
村⼝西⾯凤凰⼭下,先别说有凤来仪,倒有⼀寺院,庙前清潭宛若翡翠,⽔清见底,故⽈清潭庙。
佛陀普渡众⽣,⾹⽕曾盛极⼀时。
村⼝过路凉亭南侧隔⼀溪坑,溪上有⼩桥⽈双龙桥,过桥便有⼀道风⽔埂,风⽔埂在诸暨的很多乡村都有,但要找得出像雄踞村这样保存完好的恐怕不多。
埂上有古枫⾹树数⼗棵,遮天蔽⽇,树龄皆在百年以上。
埂道⽤清⼀⾊的鹅卵⽯铺嵌,慕名⽽来者⽆不赞誉其原始和古朴。
每到深秋,树上、地上的红叶及黄叶美不胜收。
在风⽔埂的南侧有⼀碑,上镌“风⽔埂记”。
与清风⼀起穿过凉亭,往前⾛约2分钟,即到吴⽒祠堂。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6页;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1.默写。
(10分)(1)唐诗中,诗人常常借写鸟来表情达意。
崔颢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黄鹤楼》)记述神话传说,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王维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至塞上》)两句诗以蓬草自比,写尽飘零之感;白居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钱塘湖春行》)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姿态。
(2)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
《庭中有奇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出了叶绿花盛的春日佳景;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简洁的文字写出了山之高和水之清。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
(13分)【甲】A的相貌并不动人,身材矮胖,但有铁一般的臂膀和腿。
他的衣、食、住都同士兵一样,共尝士兵们的jiān苦,早年往往赤脚走路。
B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jié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不可多得的品质。
C是瘦个子,中等身材。
细小而坚韧的骨骼,又大又深的眼睛富有热情,尽管有长而黑的胡子,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
【乙】时间已经过了早晨两点,我精疲力尽,但在毛泽东的苍白有点发黄的脸上,我却找不出一些疲倦的表示。
心香一瓣祭出版家陈早春 雪峰山下的洞下才子 一尘不染发光发热
心香一瓣祭出版家陈早春雪峰山下的洞下才子一尘不染发光发热在湖南雪峰山麓洞下村陈家院子,出了位著名的出版家、鲁迅和冯雪峰研究专家、作家陈早春。
他一生与文学结缘,著有论文集《绠短集》、长篇传记文学《冯雪峰》、《冯雪峰评传》(合著)、散文集《蔓草缀珠》。
冯雪峰、楼适夷、韦君宜、牛汉、林辰、孙用……这些人文社先贤,与他都有直接接触和深入交往,其间关于作品出版、作家往来等,写出来都是文学史料。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那栋灰色的五层楼里,干了一辈子。
他从普通编辑一直干到社长、总编、党委书记三职兼一身,一生践行学者与出版人的“双面人生”。
在长达40年的编辑生涯中,他坚持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主持编辑出版了数以亿字计的中外古今名著,如《鲁迅全集》《世界文学名著名库》等。
同时,他是大型文学期刊《当代》《新文学史料》的原主编。
中国鲁迅研究会、中华文学基金会、国际合作出版促进会、韬奋出版基金理事会理事,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田建议安排副总理管农业,提出农业问题,实际上是农民和农村问题。
好一位敢于担当、心底光明、洞察世界、追求真理的文化大师、大家。
如今,这位我从小最敬爱的长辈、求真务实的学者出版家已哨无声息地走了!走的那天是7月2日,高龄83岁。
长辈与佩华姨相爱于上世纪50年代末,夫妻相濡以沫57年,堪称恩爱的模范夫妻。
他的大智慧,博学,大爱,坚韧,乐观,始终是我们后辈永远不解的追求。
“一个好的编辑,要有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二者之间相互促进,才能将编辑工作做到更好……”如今,每每念及长辈对我的教诲,终生难忘。
一直有个心愿,对于先生书中提到的许多文学界、知识界的重大事件,曾想找机会向他求证一些细节,如今这个心愿成了永远的遗憾。
心香一瓣祭英魂,长辈,一路走好!“近随雪峰,远慕鲁迅,春鼓敲艺坛”忘不了,7月6日北京八宝山兰厅举行的追思会,送别场面格外宏大,隆重而温暖。
多年互不相见的同事好友从全国各地赶来,连平时不参加任何活动的人都一―现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报Acta Physiologica Sinica, December 25, 2007, 59(6): 738 738
风骨万年青——写在冯德培先生百年诞辰
周京晶
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 200444
似水流年,春华秋实,当我儿时的梦想在桃李年华得以实现,并在花信之年得以涉足弥深,令我内心着实欢欣。
我真正可以在科学之路上探索前行,可以感受科学大师们的魅力与风范。
我,庆幸!也许是高中生物课上板书的一点粉痕,弥漫了我整颗心,牵引着我向生命科学领域更远地前行。
大学4年光阴,我初涉生命科学,硕士研究生3年,让我对“科学研究”的内涵有了更深的诠释。
头脑里已经不再是“白大褂穿梭于玻璃器皿间的交响曲”的浪漫,更多的是朴实无华的动手操作与不断的思考钻研。
唯一不改的,是当初的热爱。
既然爱了,就要做一个好的爱人,不管是远处缥缈的神秘,还是近处通透的真实,我尽全力摸索“科学”的秉性,这样才能够让我爱得舒心而又自然。
博古通今,拜读生命科学界古圣先贤的丰功伟业最是让我受益良深。
时值中国生理学、神经生物学泰斗冯德培先生百年诞辰,让我有幸走进杰人的世界,重新领悟何为真正的“科学之人”。
喜欢杨雄里院士描写冯先生的这句话:“这是一个以科学为生命的人,点燃其生命火焰的是科学,使其生命不息燃烧的是科学,甚至当其病情危急,延续其生命之火的还是科学。
”如果说“冯先生=科学”,或是“科学=冯先生”,那都不妥,但是我说“冯先生属于科学,科学包含于冯先生”则一点不为过。
先生是淡然的,对待功名、对待成败,因为他心里只有钻研,否则他不会一走出囚牢就直奔图书馆查阅国际最新科研动态;先生是坦然的,无论是对待科学还是人生,“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光明磊落”是先生的真实写照;先生是怡然的,在科学殿堂徜徉,全身心投入到兴趣中去,同时又培养了大批的科研新兴力量,使我国的生理学、神经生物学不断地异彩纷呈;先生是最自然的,一如千千万万的科研工作者,有着报国的一腔热血,有着奋斗不息的激情,有着坚韧不拔的意志,有着吃苦耐劳的精神。
先生说:“自己创业,英雄用武之地在中国”,于是先生回到了祖国,为生他养他育他的土地播撒科学之种,灌溉生命之花。
先生说:“科学家一辈子不能离开实验室”,于是先生年逾古稀还坚持每日都到实验室,即使在弥留之际还惦念着即将发表的论文。
今年10月25日,在杭州召开的“第七届中国神经科学学术大会”,又一次将人们对先生的怀念表达得意满情深。
在“纪念冯德培先生百年诞辰”的大会报告上,随杨雄里院士又一次温故了先生的生平事迹,感人至深,育人至切,“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不绝于耳,冯先生的伟业佳事不绝于心,大师的风采依然,精神依然,感召力依然。
感谢杨院士!因为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享受?高山仰止,娓娓道来,如舒缓的小夜曲,不经意的在你的心里留下重重的痕迹,之后,撑着你整个身体,激昂你的神经,澎湃你的血液,震撼你的心灵,最终使你发挥潜力来演奏一首完美的交响曲!
会上,冯先生的最后一位弟子,现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陈功从另一方面讲述了先生的特别,一句先生讲给陈教授的话让我久久不能忘怀,“你们要开拓自己的根据地,一如毛主席当年开拓井冈山一样”。
是的,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备战科学,决胜千里,必要先生的慧眼。
新人不是寄生的菟丝子和凌霄花,借谁的高枝炫耀自己,只有以伟岸的树的形象出现,才能经风雨,历彩虹!
走进先生的世界,感受的是他带给我们的震撼;走出先生的世界,应该是我们带给先生的惊艳。
于是再面对实验、面对文献心情平静了许多,不再是之前浮躁轻狂、妄自尊大的边缘者,不再期许在短时间内就有什么惊人的科研成果,而是真正走近科学,走近神圣,做主人,让自己的爱融入其中,不计较名利,一心钻研,以一颗平常心看待科学。
因为科学本身就是客观,只有你用清澈的心看它,它才会变得清澈易于让你发现。
感谢冯先生教会了我这许多,唯有在科学之路上继您前行才能还您这份灌顶之情。
电脑里有张您带笑的照片,脑海里也总在一遍遍加深,您的笑貌音容,您的亮节风骨,还有您对科学的期许无限……
2007年11月17日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