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品课件之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教科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一、课程内容
1.《我们要保护环境》
2. 研究如何减少垃圾产生
3. 活动:发现垃圾的模式
二、教学目标
1. 能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污染及其对自身以及社会的影响。
2. 能够正确分类垃圾,发现垃圾的模式。
3.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资源的珍贵性。
三、教学重点
1. 正确认识污染及其危害;
2. 了解环境垃圾的模式;
3. 提高学生保护环境意识。
四、教学方法
1. 引导教学法:启发学生在实践中思考,体会生态保护。
2. 讨论式教学:分组讨论怎样保护环境,以及向社会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 观察法: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利用观察的方法,理性的分析垃圾的模式。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老师简要讲解本单元内容;
2. 活动一:通过趣味形象游戏,引出环境污染及其危害,调动学生对于环境的热情;
3. 活动二:学习版社发表的《我们要保护环境》,学会从各个角度就垃圾的产生的原因及控制的措施,进行思考分析;
4. 活动三:结合实际,研究如何减少垃圾的产生,分组讨论;
5. 活动四:利用观察的方法,发现垃圾的模式,分析其原因。
6. 总结:总结本次课堂学习内容,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六、巩固提高
1. 三人一组选择一个环境议题,用英文发表议论;
2. 设计一张海报,表扬行为环保的人,呼吁全社会保护环境。
七、课后反思
1. 学生对于本节课学习内容熟悉程度如何;
2. 如何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3. 根据学生的情况改进教学策略,提高课堂的效率。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食物(目录)1 一天的食物2 食物中的营养3 营养要均衡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5 面包发霉了6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7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第三单元食物1、一天的食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我们一天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来保持身体的健康;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
过程与方法:使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并通过记录的方式将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描述;通过简单的统计分析,发现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对食物的分类活动中细致地进行思考、筛分,将区分难度大的“混合类”食物拆分为多个食物种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集体的研究讨论活动,并表述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通过记录一天的食物,发现问题和规律。
【教学难点】会给多种的食物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进行食物记录的卡片纸(每人20张)教师准备:食物分类记录单(每组1份)【教学过程】一、引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对于我们人的生长发育来说十分需要。
米饭、馒头、苹果、西瓜、土豆、牛奶、鸡肉……这些都是我们常吃的食物。
我们的各项生命活动都与食物有关,可是我们真的了解食物吗?从这个单元我们将集中研究食物,了解食物与我们健康之间的关系。
让我们从调查“一天的食物”来开始对食物的研究吧! (板书:一天的食物)二、探究过程1、记录一天中吃的食物。
以昨天为例:我们都吃些什么?学生汇报。
(1)讨论活动:这么多食物我们该怎么来记录呢?讨论记录的一些方法:如按餐别进行记录;按荤素记录等……讨论记录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如“炒三丝”算几种食物?零食是否要记录?喝过的水要不要记录等;(2)小组记录:要求学生对一天的食物按餐别进行记录。
注意:把每种食物的名称写在卡片上,每张卡片只记录一种食物。
重复吃的食物要分多次记录。
要求:每样食物写在一张卡片上(每人20张,每一个人有自己的编号,便于区分)。
小组汇报,师记录(或统计表)。
(3)思考:从这些汇报中,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一天中,我们要吃多少种食物?吃的最多的是什么食物?每餐都吃的食物有哪些?学生将昨天吃的食物在组内交流,然后全班同学汇总。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土壤和我们》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土壤和我们》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1.岩石和土壤的特性决定了它们的用途。
2.岩石和土壤在生产和生活中用途很广,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岩石和土壤。
3.岩石和土壤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我们要很好地保护和利用。
4.知道矿产是人类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不可再生。
二、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调查、阅读资料等形式,了解岩石和土壤的用途。
2.通过调查、访问、交流等形式,了解人类在开发、利用、保护岩石、矿物和土壤等方面的行为。
3.能够基于调查的情况撰写调查报告。
三、科学态度目标1.关注人类在开发、利用、保护岩石、矿物和土壤等方面的种种行为,树立保护、合理利用岩石、矿物和土壤的意识与自觉。
2.乐于在课外继续从事有关岩石、矿物和土壤的探究活动。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
2.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
3.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
【教学重点】通过调查、阅读资料等形式,了解岩石和土壤的用途。
【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岩石、矿物、土壤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的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岩石、矿物制品,岩石、矿物、土壤用途的图片资料或多媒体课件,人类破坏土壤的视频资料,各种头饰。
【教学过程】一、聚焦(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对岩石和土壤有了哪些新的认识?(2)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①岩石和土壤记录了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
②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具有不同的特征。
③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不同矿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
④土壤的形成是岩石风化作用的结果。
⑤土壤具有一定的成分,按成分含量不同可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3)教师提问:岩石和土壤与我们的生活又有哪些密切的关系呢?二、探索探索1:用图表表示岩石、矿物和土壤之间的关系(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在小组研讨过程中,充分利用活动手册的图表,引导学生将岩石、土壤的组成以及之间的关系梳理清楚。
2023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含目录)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岩石与土壤1.岩石与土壤的故事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3.岩石的组成4.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5.岩石、沙和黏土6.观察土壤7.比较不同的土壤8.岩石、土壤和我们1.岩石与土壤的故事【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描述我们采集到的岩石和土壤,产生初步的认识。
2.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查阅资料,明白岩石与土壤是地球重要的资源,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3.岩石和土壤也能够给我们提供线索,了解地球上发生过的一些故事。
【教学重难点】岩石与土壤的形态结构对科学研究的价值。
【教学准备】可以在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形式,收集各种各样的岩石和土壤。
教师也应该准备大量常见的岩石和土壤,同时还可以准备一些本地区常见的岩石和土壤。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地球的表面被坚硬的岩石包裹着,不仅包括我们看到的陆地,还包括海洋的底部。
陆地上的岩石有的被土壤覆盖着,有的直接裸露出来。
你观察过岩石和土壤吗?知道人们为什么一直在对岩石和土壤进行研究吗?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观察前,明晰观察要求。
(1)观察并描述我们采集到的岩石和土壤。
(2)说说我们可以从哪里找到岩石和土壤,它们都有什么用途。
(3)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
岩石和土壤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物质,它们的形成有的需要几百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在每一块岩石和每一方土壤上都留下了大自然的痕迹。
(4)整理我们知道的岩石和土壤的知识。
2.观察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
(1)对我们所观察的岩石和土壤进行分类,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2)调查岩石采集的来源,采集的来源与其用途有什么关联?(3)岩石和土壤的故事中,哪些可以说明它们是地球重要的资源?哪些表明它们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哪些可以给我们探索地球上的故事提供线索?3.观察后,汇报交流。
懂得岩石与土壤之间有密切联系。
我们还知道哪些关于岩石和土壤的故事?与同学们分享一下。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你认为岩石和土壤各有什么特点?我们可以从哪里发现它们?2.我们可以从岩石和土壤中知道什么?3.你知道岩石和土壤各有哪些用途?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调查一下当地有什么岩石,土壤是什么样的。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食物(目录)1 一天得食物2 食物中得营养3 营养要均衡4 生得食物与熟得食物5 面包发霉了6 减慢食物变质得速度7 食物包装上得信息第三单元食物1、一天得食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我们一天要吃很多不同得食物来保持身体得健康;食物可以分成不同得类别。
过程与方法:使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并通过记录得方式将分类得结果进行整理与描述;通过简单得统计分析,发现一天中所吃得食物就是非常丰富得。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对食物得分类活动中细致地进行思考、筛分,将区分难度大得“混合类”食物拆分为多个食物种类;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积极参与集体得研究讨论活动,并表述自己得想法。
【教学重点】通过记录一天得食物,发现问题与规律。
【教学难点】会给多种得食物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进行食物记录得卡片纸(每人20张)教师准备:食物分类记录单(每组1份)【教学过程】一、引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对于我们人得生长发育来说十分需要。
米饭、馒头、苹果、西瓜、土豆、牛奶、鸡肉……这些都就是我们常吃得食物。
我们得各项生命活动都与食物有关,可就是我们真得了解食物吗?从这个单元我们将集中研究食物,了解食物与我们健康之间得关系。
让我们从调查“一天得食物”来开始对食物得研究吧! (板书:一天得食物)二、探究过程1、记录一天中吃得食物。
以昨天为例:我们都吃些什么?学生汇报。
(1)讨论活动:这么多食物我们该怎么来记录呢?讨论记录得一些方法:如按餐别进行记录;按荤素记录等……讨论记录过程中要注意得问题:如“炒三丝”算几种食物?零食就是否要记录?喝过得水要不要记录等;(2)小组记录:要求学生对一天得食物按餐别进行记录。
注意:把每种食物得名称写在卡片上,每张卡片只记录一种食物。
重复吃得食物要分多次记录。
要求:每样食物写在一张卡片上(每人20张,每一个人有自己得编号,便于区分)。
小组汇报,师记录(或统计表)。
(3)思考:从这些汇报中,我们可以瞧出些什么?一天中,我们要吃多少种食物?吃得最多得就是什么食物?每餐都吃得食物有哪些?学生将昨天吃得食物在组内交流,然后全班同学汇总。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较不同的土壤》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较不同的土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1. 土壤按成分含量不同可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2. 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植物。
二、科学探究目标1. 能够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对三种土壤的特性进行细致地观察、比较。
2. 能够观察、描述、记录三种土壤的特性。
3. 能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与土壤类型的关系。
三、科学态度目标1. 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2. 认识到土壤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 认识到人类生活的许多需求都来源于土壤。
【教学重点】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对三种土壤的特性进行细致地观察、比较。
【教学准备】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白纸、放大镜、空塑料瓶、白纱布、学生手册、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土壤里都有什么?学生(预设):土壤里面有沙砾、沙、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
(2)教师课件展示三张不同类型土壤的照片,提问:我们周围有哪些土壤?这些土壤有什么不同?二、探索1.思考与讨论教师出示三种成分含量不同、已编号的土壤,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这些土壤呢?学生交流。
2.观察土壤的外面特征(1)教师发放实验材料:三种土壤以及放大镜。
(2)教师提示学生观察方法:我们可以用先用眼看、鼻闻、手摸的方法进行观察,用肉眼观察,对于细小的颗粒借助放大镜观察;用鼻子闻,一定要用扇闻的方式;用手摸时,可以采取用手指捻摸的方式,并注重手指的感觉。
哪个摸起来感觉粗糙、硌手?哪个摸起来细腻、柔滑?哪个介于二者之间?(3)学生观察并把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表内。
(4)组织学生进行汇报。
3.比较三种土壤的黏性(1)教师提问:怎样比较土壤的粘性?师生共同研讨,得到比较三种土壤黏性的方法(用手分别揉搓潮湿的三种土壤,看哪一个能搓成球)。
(2)学生实验,用手分别取少量三种土壤进行揉搓,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填写实验记录单。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5.岩石、沙和黏土》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5.岩石、沙和黏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5.岩石、沙和黏土》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岩石、沙和黏土的特点,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教材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类型的岩石、沙和黏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自然界的一些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岩石、沙和黏土的特点和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这些知识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岩石、沙和黏土的特点。
2.让学生理解岩石、沙和黏土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岩石、沙和黏土的特点及其关系。
2.实验操作的技巧和安全意识。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比较不同类型的岩石、沙和黏土的特点。
2.观察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发现规律。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4.讲授法:教师在适当时候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岩石、沙、黏土、实验仪器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3.教室环境:座位分组,每个小组有一个实验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谜语引发学生对岩石、沙和黏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不同类型的岩石、沙和黏土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它们的外观特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比较不同类型的岩石、沙和黏土的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岩石、沙和黏土的特点。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岩石、沙和黏土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教学设计(新版)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教学设计(新版)一. 教材分析《岩石与土壤》是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了解岩石和土壤的组成、特点和分类;掌握岩石和土壤的形成过程;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和岩石,以及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建立起对岩石和土壤的基本认识,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自然界的现象充满好奇。
但在岩石和土壤方面的知识储备相对较少,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逐步建立起对岩石和土壤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探究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岩石和土壤的组成、特点和分类;掌握岩石和土壤的形成过程;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和岩石,以及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岩石和土壤的组成、特点和分类;岩石和土壤的形成过程。
2.难点:岩石和土壤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不同类型土壤和岩石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图片等,了解岩石和土壤的组成、特点和分类。
3.采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验证岩石和土壤的形成过程。
4.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5.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相关视频、动画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岩石和土壤的实物标本、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放大镜等。
3.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相关视频、动画等。
4.准备课堂练习题和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岩石和土壤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中的岩石和土壤。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教学设计(新版)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教学设计(新版)一. 教材分析《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的内容包括:岩石的种类、形成和变化,以及土壤的组成、特点和保护。
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岩石和土壤的基本知识,培养他们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和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探究能力,对于身边的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岩石和土壤的深入知识,他们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深入了解岩石和土壤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岩石的种类、形成和变化,理解土壤的组成、特点和保护。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岩石的种类、形成和变化,土壤的组成、特点和保护。
2.难点:岩石和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的保护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教学内容,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内容,准备问题和建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岩石和土壤。
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地球表面都有哪些岩石和土壤吗?”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岩石的种类、形成和变化,以及土壤的组成、特点和保护。
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岩石和土壤。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岩石和土壤的特性。
如:通过实验观察岩石的硬度、颜色等;通过实验观察土壤的湿度、质地等。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
如:“岩石和土壤有什么不同?”、“如何保护土壤?”等。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岩石和土壤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岩石与土壤》这一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岩石的分类和形成,以及土壤的组成和特性。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形象的插图和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岩石和土壤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探究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岩石和土壤的详细知识,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自己去发现和总结岩石和土壤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岩石,了解岩石的形成过程;能够了解土壤的组成,掌握土壤的主要特性。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自己的环保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岩石的分类和形成过程,土壤的组成和特性。
2.教学难点:岩石和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的肥力判断。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信息。
2.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图片,了解岩石和土壤的特点。
3.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亲手验证岩石和土壤的性质。
4.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培养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岩石和土壤的标本,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
2.学具:学生实验操作手册,观察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表面形态,进而引出岩石和土壤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岩石和土壤的标本,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然后,教师通过讲解,向学生介绍岩石的分类和形成过程,土壤的组成和特性。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手验证岩石和土壤的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5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操作手册的相关内容。
新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教案一. 教材分析《岩石与土壤》是新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了解岩石和土壤的性质,探究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设计了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身边的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岩石和土壤的性质,他们可能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实验,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岩石和土壤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岩石和土壤的名称,了解它们的基本性质,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岩石和土壤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岩石和土壤的性质,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岩石和土壤的性质,岩石和土壤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难点:岩石和土壤的成因,实验探究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掌握岩石和土壤的相关知识,熟悉教材内容,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
2.学生准备:提前了解岩石和土壤的基本概念,预习教材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如地球的构成、地壳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岩石和土壤的实物标本,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外观特征,初步认识岩石和土壤。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岩石和土壤的性质,如硬度、颜色、密度等。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一天的食物》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记录一天中吃的食物;二是给食物分类。
“吃”是学生们感兴趣的事,现在生活水平,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
凭学生们已有的经验,记录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因此这部分内容要重点引导学生如何记录。
通过统计,让学生们认识到自己一天会吃很多的食物。
为下一个学习目标做好铺垫。
通过讨论,记录,统计,学生惊讶地发现:原来我们吃的食物那么丰富。
这就引出了给食物分类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对获取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
通过分类明白给食物分类会方便我们的研究。
懂得分类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建立对科学探究过程的认识。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一天中吃的食物都很熟悉,观察,研究食物的活动是从记录一天中吃过的食物开始的。
通过记录一天吃过的食物,指导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学习收集、整理有用的信息,有意识地去注意自己的一日三餐,以及一日三餐以外所吃的各种各样的食物,从而发现食物的多样和主要种类。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完成小组内同学一天中所吃食物的统计后,发现原来我们一天中吃的食物是那样的丰富,这会帮助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陆续发出原来一天中我们能够获得的营养也是那样的丰富,最后在比较中发现自己在食物的选择、营养的获取上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本节课要培养学生积极的研究态度,而不是在研究的初始阶段就让学生进行沉重的反思。
【设计思路】本课以“统计和分类一天的食物”为主要教学方式,通过收集、整理,统计,分析一天的食物,发现原来我们一天中吃的食物是那样的丰富。
引导学生对食物进行分类,让学生自己说一说,你想给食物怎样分类,明白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
对学生先进行示范分类,再放让手让学生自己进行科学的分类,让学生明白给食物分类会方便我们的研究。
懂得分类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建立对科学探究过程的认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我们一天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来保持身体的健康;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3.岩石的组成》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3.岩石的组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3.岩石的组成》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岩石的基本组成和特点。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岩石,并了解岩石是由矿物质组成的。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自然界的现象充满好奇。
但在岩石方面的知识较为匮乏,对本课内容有一定的陌生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岩石的基本组成,认识不同类型的岩石,掌握岩石是由矿物质组成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分析岩石的组成和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岩石的基本组成,不同类型岩石的特征。
2.难点:岩石是由矿物质组成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岩石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组成。
2.演示法:展示岩石标本,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和区分。
3.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岩石实验,分析岩石的组成和特点。
4.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研究成果。
六. 教学准备1.岩石标本:各类岩石标本若干,如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等。
2.实验器材:显微镜、放大镜、铁架台、试剂等。
3.PPT:制作相关教学内容的PPT,辅助教学。
4.学习资料:分发相关学习资料,便于学生课后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各类岩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岩石的美感,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岩石有什么特点吗?它们是由什么组成的呢?”2.呈现(10分钟)讲解岩石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组成。
通过PPT展示各类岩石的典型特征,让学生对岩石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岩石实验,观察和分析岩石的组成和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食物(目录)1 一天的食物2 食物中的营养3 营养要均衡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5 面包发霉了6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7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第三单元食物1、一天的食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我们一天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来保持身体的健康;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
过程与方法:使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并通过记录的方式将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描述;通过简单的统计分析,发现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对食物的分类活动中细致地进行思考、筛分,将区分难度大的“混合类”食物拆分为多个食物种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集体的研究讨论活动,并表述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通过记录一天的食物,发现问题和规律。
【教学难点】会给多种的食物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进行食物记录的卡片纸(每人20张)教师准备:食物分类记录单(每组1份)【教学过程】一、引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对于我们人的生长发育来说十分需要。
米饭、馒头、苹果、西瓜、土豆、牛奶、鸡肉……这些都是我们常吃的食物。
我们的各项生命活动都与食物有关,可是我们真的了解食物吗?从这个单元我们将集中研究食物,了解食物与我们健康之间的关系。
让我们从调查“一天的食物”来开始对食物的研究吧! (板书:一天的食物)二、探究过程1、记录一天中吃的食物。
以昨天为例:我们都吃些什么?学生汇报。
(1)讨论活动:这么多食物我们该怎么来记录呢?讨论记录的一些方法:如按餐别进行记录;按荤素记录等……讨论记录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如“炒三丝”算几种食物?零食是否要记录?喝过的水要不要记录等;(2)小组记录:要求学生对一天的食物按餐别进行记录。
注意:把每种食物的名称写在卡片上,每张卡片只记录一种食物。
重复吃的食物要分多次记录。
要求:每样食物写在一张卡片上(每人20张,每一个人有自己的编号,便于区分)。
小组汇报,师记录(或统计表)。
(3)思考:从这些汇报中,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一天中,我们要吃多少种食物?吃的最多的是什么食物?每餐都吃的食物有哪些?学生将昨天吃的食物在组内交流,然后全班同学汇总。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摘要:1.教学设计的概述2.四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第三单元的内容介绍3.教学设计的具体步骤和方法4.教学设计的实施和评估正文:1.教学设计的概述教学设计是一种系统化的教学规划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教学设计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系统安排。
2.四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第三单元的内容介绍四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植物的根、茎、叶和花(2)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3) 植物的光合作用(4) 植物的繁殖方式3.教学设计的具体步骤和方法(1) 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科书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例如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掌握植物各部分的功能等。
(2) 选择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讲授、实验、讨论、观察等。
(3) 准备教学资源:收集和整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源,例如图片、视频、实物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4) 设计教学活动: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设计一系列具体的教学活动,例如讲解植物的各部分、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植物繁殖实验等。
(5) 设计评价方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评价方案,例如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报告等,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教学设计的实施和评估(1) 实施教学设计:根据设计的教学活动,进行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调整。
(2) 评估教学效果:通过评价方案,收集学生的学习成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观察土壤》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观察土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二、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
2.会用土壤沉积的方法观察到土壤成分按颗粒大小分层。
三、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土壤是地球的重要资源。
2.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观察土壤的成分。
【教学准备】土壤、白纸、牙签、放大镜、玻璃杯、搅拌棒、学生手册、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1)教师提问:我们吃的许多食物都来自在土壤中生长的植物,植物为什么能种植在土壤里?土壤里面有什么呢?学生交流。
二、探索(一)组织学生说说我们对土壤组成的猜测(二)采集并观察、描述土壤1.采集新鲜土壤课前组织学生在校园绿植地挖一块土壤,用塑料袋装好,带回教室。
2.观察新鲜的土壤(1)教师提出观察任务:把土壤倒在一张白纸上,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进行细致观察。
学生进行观察活动,并填写实验记录单。
提醒学生触摸过土壤的手一定要洗干净。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土壤中有什么?学生(预设):有小草、小虫、水分、腐殖质、小石子、沙……(3)教师小结:土壤中的物质可以分为生命物质,比如动物、植物、微生物,和非生命物质,如空气——植物根呼吸氧气的来源;水——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腐殖质(有机物):土壤中的有机物来自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它能够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为植物提供养分,增强土壤肥力;.盐分(无机物):是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能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
(4)播放资源《【知识解析】土壤中的水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土壤中的水分。
(5)教师讲述:土壤中的含有的水分来自降水、灌溉、地下水上升等。
(6)播放资源《【科学博览】土壤浸出液有什么》,让学生进一步老姐土壤中的无机物。
【配套K12】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教科版)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第三单元食物一天的食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我们一天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来保持身体的健康;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
过程与方法:使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并通过记录的方式将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描述;通过简单的统计分析,发现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对食物的分类活动中细致地进行思考、筛分,将区分难度大的“混合类”食物拆分为多个食物种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集体的研究讨论活动,并表述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通过记录一天的食物,发现问题和规律。
【教学难点】会给多种的食物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进行食物记录的卡片纸教师准备:食物分类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引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对于我们人的生长发育来说十分需要。
米饭、馒头、苹果、西瓜、土豆、牛奶、鸡肉……这些都是我们常吃的食物。
我们的各项生命活动都与食物有关,可是我们真的了解食物吗?从这个单元我们将集中研究食物,了解食物与我们健康之间的关系。
让我们从调查“一天的食物”来开始对食物的研究吧!二、探究过程记录一天中吃的食物。
以昨天为例:我们都吃些什么?学生汇报。
讨论活动:这么多食物我们该怎么来记录呢?讨论记录的一些方法:如按餐别进行记录;按荤素记录等……讨论记录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如“炒三丝”算几种食物?零食是否要记录?喝过的水要不要记录等;小组记录:要求学生对一天的食物按餐别进行记录。
注意:把每种食物的名称写在卡片上,每张卡片只记录一种食物。
重复吃的食物要分多次记录。
要求:每样食物写在一张卡片上。
小组汇报,师记录。
思考:从这些汇报中,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一天中,我们要吃多少种食物?吃的最多的是什么食物?每餐都吃的食物有哪些?学生将昨天吃的食物在组内交流,然后全班同学汇总。
谈话:看了我们的统计,你们有什么想法?给食物分类把小组内的记录卡片混合,看看可以分成几类食物,分别是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教科版)第三单元食物 3.1 一天的食物教学目标: 1、能积极参与讨论,初步掌握调查记录食物的方法。
2、能利用简单的统计分析,发现我们一天食物的问题和规律。
3、能够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通过记录一天的食物,发现问题和规律。
教学难点:会给多种的食物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1、事先对几位学生的一天食物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四年级孩子所吃食物的情况。
2、设计按餐别统计的调查记录表,供学生小组活动用。
3、设计一张大的统计表,供记录汇总学生食物情况。
4、准备一些写有食物名称的卡片,供学生分类时用。
教学过程:一、引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对于我们人的生长发育来说十分需要。
小时侯,我们吃妈妈的乳汁长大,现在人越长越高,活动也越来越多,光吃母乳一种食物已经不够了,我们开始吃各种各样的食物了。
二、探究过程 1、记录一天的食物 ? 以昨天为例:我们都吃些什么? ? 学生汇报。
(1)讨论活动:这么多食物我们该怎么来记录呢? ? 讨论记录的一些方法:如按餐别进行记录;按荤素记录等; ? 讨论记录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如“炒三丝”算几种食物?零食是否要记录?喝过的水要不要记录等;(2)小组记录:要求学生对一天的食物按餐别进行记录。
组织小组活动,小组汇报,师记录(或统计表)。
(3)思考:从这些汇报中,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 ? 一天中,我们要吃多少种食物? ? 吃的最多的是什么食物? ? 每餐都吃的食物有哪些? 2、给食物分类(1)图片分类:这么多食物,除了可以根据每餐吃什么来分类以外,还可以怎样进行分类?(2)汇报: ? 按喜欢吃的分类; ? 按味道分类; ? 按生活习惯分类; ? 按食物结构分类; ? 按食物来源分类;(3)举例说说荤食、素食还可以分为哪几种?三、小结师:食物中蕴藏着许多学问,比如人为什么要吃食物,吃哪些食物好,等等。
请同学们课外去搜集一些资料,我们将作深入的研究。
板书设计: 3.1 一天的食物 1、记录一天的食物 2、给食物分类教学后记: 3.2 我们身体从食物中获得什么教学目标: 1、能够自行查找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知道食物的营养成分,感受营养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2、能用简单的方法来判别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激发探究营养成分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食物有哪些营养成分。
教学难点:能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教学准备: 1、事先让学生查找食物营养成分的相关资料,带到课堂上进行汇报。
2、让学生带一些食物。
3、准备作业纸。
4、碘酒、小刀、白纸、蜡烛、火柴。
教学过程:一、引入: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能促进我们的生长发育,维持我们的生命活动。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有哪些呢?二、探究过程: 1、食物有哪些营养成分按组进行汇报交流(1)蛋白质组: ? 蛋白质是人体肌肉、皮肤、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 ? 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例举;(2)糖类组: ? 就是白糖吗? ? 淀粉也是糖类; ? 变成热量、力气的食物;(3)脂肪组: ? 你认为脂肪是什么? ? 哪些食物中含有脂肪?(4)维生素组: ? 你知道哪些维生素? ? 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 看图说说哪些食物有较多的维生素?(5)矿物质组: ? 矿物质是什么? ? 缺钙会得软骨病; ? 含有矿物质的食物。
小组活动:将带来的食物进行分类(作业纸)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含有丰富糖类的食物含有丰富脂肪的食物含有丰富维生素的食物含有丰富矿物质的食物 2、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1)过渡:刚才我们通过交流对食物的营养成分有了一定的了解,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亲自来找一找这些食物所含有的营养成分,那就更有趣了。
(2)找找糖类。
? 复习: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糖类,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滴碘酒) ? 滴碘酒该怎么做呢?(一小片食物,几小滴,用滴管要稍离开食物) ? 学生操作;汇报。
(3)找找脂肪。
? 尝一粒花生米和一粒蚕豆,说说有什么不同? ? 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检验脂肪?(在纸上捻一下,看看有没有留下油迹。
) ? 学生操作;汇报。
(4)找找蛋白质。
? 你有办法吗?(可以看看标签) ? 学生看食物包装袋上的标签,找找不同食物的蛋白质含量。
? 用蜡烛烧头发、指甲,闻闻发出的气味。
这是蛋白质燃烧时产生的。
? 烧一块瘦肉,继续检验。
三、小结 1、说说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继续检验食物的营养成分,制成一份常见食物营养成分表。
板书设计: 3.2 我们身体从食物中获得什么 1、食物有哪些营养成分 2、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教学后记: 3.3 吃什么还吃什么教学目标: 1、知道人需要不同的营养,懂得营养均衡的重要性。
2、通过探究理解食物的“金字塔结构”,初步学会合理搭配食物。
3、在讨论、交流、研讨过程中逐步养成合理饮食的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合理配搭膳食营养。
教学难点:了解怎样使营养均衡。
教学准备: 1、根据上节课的研究,教师从学生的作业中选择一份较科学的食物营养成分表。
2、食物的“金字塔结构”图。
3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与食堂联系,请他们提供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
教学过程:一、引入:一天中,我们要吃很多食物(出示食物营养成分表),哪些是支持我们生长发育的食物?哪些是给我们提供活动能量的食物?哪些是使我们保持健康的食物?二、探究过程: 1、怎样使营养均衡(1)出示青菜、米饭和肥肉图片:说说哪种食物最有营养?(2)出示一位孩子的一天食谱:说说发现什么?(3)口头回答:为了使我们均衡地获得各种营养,我们每天应吃什么?还应吃些什么?(板书课题)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吃食物? ? 方法指导,如细嚼慢咽; ? 卫生指导,如饭前洗手。
2、搭配膳食营养(1)小组活动:怎样搭配我们的食物? ? 小组设计; ? 汇报(3―5人):构建“饮食结构图”。
(2)观察“金字塔结构”,理解食物搭配的原则。
? 荤素搭配; ? 粗细粮搭配; ? 多种搭配; ? 适当吃一些新鲜水果和蔬菜; ? 喝一些水;…… (3)根据以上原则,请你为自己配制一份营养晚餐。
? 学生配制;? 3―5人汇报; ? 学生评价:这顿饭,富含我们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吗?三、课外延伸请按自己的食谱进行实践,我们将评出“美食大师”。
板书设计: 3.3 吃什么还吃什么 1、怎样使营养均衡 2、搭配膳食营养教学后记:3.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学目标: 1、知道食物分为生吃和熟吃。
2、能用酒精灯烧熟食物。
3、能通过观察具体描述生、熟食物的变化。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了解生与熟的不同。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能描述生、熟食物的变化。
教学准备: 1、给每组学生准备一份生、熟马铃薯,水果刀。
2、准备酒精灯、石棉网、火柴、烧杯、水、铁匙、玉米等器材。
3、设计一张观察记录纸,以记录玉米粒到玉米花的变化过程。
4、准备爆玉米花图片、玉米饼图片。
教学过程:一、引入同学们,平时喜欢吃生的肉片还是熟的肉片?有些食物经过烹饪之后更好吃,而有的食物生吃味道更好。
今天我们一起来观察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看谁发现得多?二、探究过程 1、生食和熟食(1)出示一些食物图片:说说哪些可以生吃?哪些要熟吃?(2)揭示题目。
(3)举例说说生食和熟食。
2、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1)教师提供生、熟马铃薯,组织学生分组观察它们的变化。
? 看看马铃薯的大小变化 ? 摸摸马铃薯的软硬异同 ? 尝尝马铃薯的味道 ? 把马铃薯切开,观察里面的变化(2)汇报:马铃薯的营养会变化吗?(3)讨论:把马铃薯烧熟了吃有哪些益处? 3、从玉米粒到玉米花(1)预测:玉米从生到熟会有哪些变化?(2)说说玉米变熟的方法,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讲出多种办法。
(3)操作指导: ? 放在水中煮。
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装置,练习使用酒精灯。
? 置于火上烤。
手拿在塑料柄上,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
(4)实验要求:注意安全;注意观察和记录。
(5)分组选择实验,并操作。
(6)汇报:将观察到的现象尽量用语言描述出来。
三、巩固延伸 1、图片出示其他烧熟玉米的方法:玉米饼、爆玉米花等 2、尝尝爆玉米花。
板书设计: 3.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1、生食和熟食 2、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 3、从玉米粒到玉米花教学后记: 3.5 面包发霉了教学目标: 1、仔细观察发霉的面包,初步感知食物放久了会长出霉菌。
2、能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能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3、能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会分析、整理自己记录的数据。
教学重点:观察发霉的面包,了解霉菌。
教学难点:观察霉菌的生长情况。
教学准备:小组:发霉的面包、新鲜的面包若干,放大镜、载玻片、牙签、水、滴管、塑料袋等,有条件的学校准备显微镜若干台。
教学过程:一、引入观察新鲜的和发霉的两块面包,你有什么发现?二、探究过程 1、观察发霉的面包(1)用放大镜继续观察发霉的面包,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2)怎样才能看清楚面包上霉菌的样子?学生讨论,小组尝试。
师引导学生用牙签取一些面包上的霉菌放在载玻片,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进行观察。
(3)用语言来描述你看到的霉菌的样子。
(4)你还在什么物品上看到过霉菌?(5)观察了面包上的霉菌,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2、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1)讨论:面包上怎么会长出霉菌?可能是什么原因使面包长出霉菌?(2)你能设计实验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水的多少有关?小组讨论,交流实验的方法。
设计一种研究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的实验方法,学生小组操作。
提问:为什么要在每块面包上放一些霉菌?(3)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小组讨论,汇报实验的方法,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做?(4)霉菌的生长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能用实验来证明吗? 3、后续观察活动根据你的实验方法,注意每天观察记录两块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下一次上课时带上你的观察研究成果。
三、小结板书设计: 3.5 面包发霉了 1、观察发霉的面包 2、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教学后记: 3.6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教学目标: 1、通过孩子们的比较观察活动,知道引起食物变质的原因,从而了解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
2、培养孩子们的观察比较能力,能对观察的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会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初步的归纳和综合。
3、使学生养成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的习惯,会关注身边的科学。
教学重点:了解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1、小组观察:小鱼干、干面条、腐败的小鱼、发馊的潮面若干,镊子每人一把。
2、演示用图片、食物罐头等若干。
教学过程:一、引入你吃过什么鱼干?味道怎样?每人尝一点新鲜的鱼干,说说你吃鱼干时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