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女性代际教育探析

合集下载

对西南彝族地区缺乏家庭教育的留守儿童的调查与思考

对西南彝族地区缺乏家庭教育的留守儿童的调查与思考

对西南彝族地区缺乏家庭教育的留守儿童的调查与思考【摘要】西南彝族地区的留守儿童面临着家庭教育缺乏的严重问题。

通过对该地区留守儿童的现状调查发现,他们面临着教育资源匮乏、家庭关爱不足等问题。

家庭教育缺乏的原因主要包括父母外出务工、教育观念落后等因素。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导致他们面临心理健康、学业发展等方面的困境。

文章还探讨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的重要性。

给出了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建议,包括加强家庭养育意识、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等。

总结了西南彝族地区缺乏家庭教育的留守儿童问题,并展望了未来加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西南彝族地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调查、分析、探讨、重要性、解决建议、总结、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西南彝族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地区之一,也是留守儿童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之一。

留守儿童指的是因父母外出务工、离异等原因,长期与父母分开,由长辈或其他亲戚照顾生活的儿童。

在西南彝族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文化传统的影响,许多家庭选择将孩子留在家乡,而父母则到城市或其他地方打工。

在这样的背景下,缺乏了家庭教育的留守儿童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他们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指导,缺乏合理的生活方式和学习环境,容易陷入早婚、早育、早逃学等不良行为。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心理发展,也导致了教育水平的下降和社会问题的加重。

对西南彝族地区缺乏家庭教育的留守儿童问题亟待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只有深入了解现状、分析原因,探讨解决方法,才能有效地帮助这些留守儿童改善生活环境,获得更好的教育和发展机会。

1.2 问题提出在西南彝族地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发展的不断壮大,许多农村居民为了谋生不得不外出打工,导致许多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

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家庭教育和关爱,面临着许多教育和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他们个人的发展,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凉山彝族女性教育管窥

凉山彝族女性教育管窥
维普资讯
20 06年 第 6 期 第1 7卷 总 第 7 期 7
No. 2 0 6, 0 6
民族 教 育研 究
J u a fRe e rh o u ain frEt nc Mioiis o r lo s ac n Ed c t 0 l i n rt n o l e
女性教 育 在我 国同样是 一个 薄弱环 节 。近十 年来 , 然我 国的教育事 业飞 速发展 , 虽 取得 了
定 的成果 , 2 0 如 0 3年 , 国学 龄儿 童 的入 学率 已经达 到 9 .% , 我 8 7 小学 至初 中的升学 率 已经 达 到 9 .%o 西部 少数 民族地 区 的女性 教育仍 然非 常 落后 , 性 文盲 、 文 盲率 仍 然居 高 不 7 9 [但 2 3 女 半

下 , 童失 、 女 辍学 现象 仍然 十分普 遍 。大量 材料表 明 , 女童 教 育 已经 成 为 中 国普及 初 等 教育 的
主要 困难 , 而少 数 民族 地 区的女 童教 育更是 难 中之 难 。
在我 国 的大 山深 处 , 有这样 一群 弱势群 体 , 们勤 勤恳 恳的劳 动 , 她 辛辛 苦苦 的生 活 , 却得 不 到 同等 的受教育 权利 ,“ 困” “ 贫 、女性 ” 少数 民族 ” 重特 征 , 是加 剧 了她们 的 弱势 地 位 , 和“ 三 更 使得 她们 远离 知识 , 离教 育 , 辈子 重复 着周而 复始 的劳 动 。我们 的研究 就 以这部 分女性 为 远 一
突破 点 , 希望能 揭示 少数 民族地 区女性 教 育的社 会 现状 , 视 其深 层 的社 会 原 因 , 为 积极 地 透 并 解决 这一 社会 问题提 出相 应 的对 策 和建议 。 ’

凉山彝族地区教育现状简析

凉山彝族地区教育现状简析

凉山彝族地区教育现状简析作者:土比沙黑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第19期(四川省布拖中学,四川凉山,616350)摘要:凉山彝族地区随着国家政策上的各种支持以及各级政府与广大群众的不懈努力,在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但作为偏远的民族地区,受到了历史发展、区域环境以及传统教育理念等的限制,凉山彝族地区的教育现状也明显的存在不足。

抓住国家脱贫攻坚大好时机,凉山彝族地区已把教育工作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

为弥补偏远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短板现象,凉山彝族自治州大力实施了“一村一幼”计划,将学前教育覆盖到每个角落,为“用知识改变贫困落后的局面”而努力。

文章以布拖县为例,通过分析凉山彝族地区的教育现状及开展教育扶贫情况,反映脱贫攻坚的实践成果。

关键词:教育现状脱贫攻坚一村一幼一、引言凉山彝族地区由于受到区域、历史及经济发展的制约,贫困现象严重,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

凉山人民也迫切希望通过脱贫攻坚改变这种贫困现象,过上小康富裕的生活。

要打赢这场充满幸福的脱贫攻坚战争,就必须落实好教育的基础地位,以政策上的支持来促进教育的发展,使其成为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手段,实现教育、经济和社会相互促进推动发展。

二、凉山彝族地区的教育现状综述1.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阻碍了对教育的过多投入。

近年来,学前教育情况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并给予了大力的支持、鼓励和帮助, 2016年底布拖县已经全面实现了“一村一幼”的教育计划,保证了城乡学龄儿童的同步发展,但是碍于本地区的经济条件的限制,地方财政部门也无力承担过多的教育投资,师资力量和教育设施远远低于其他地区,因而导致学生在正式入学后的学习效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进而导致基础教育的发展缓慢。

2.经济压力的增大以及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制约了教育的开展。

随着国家对民族地区教育的重视和关注,学生的辍学现象已经得到了强有力的控制。

以换童裙”为例谈凉山彝族礼仪的社会文化功能

以换童裙”为例谈凉山彝族礼仪的社会文化功能

王婧倩(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摘要:本文以凉山地区彝族少女的成年礼仪“换童裙”为例,用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理论加以分析,以见出彝族成年礼仪独特的社会文化功能。

关键词:彝族;“换童裙”;功能;社会文化中图分类号:K8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10-0108-02 彝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四省区以及北京市。

其中凉山彝族是彝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在川、滇之地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

彝族社会普遍重视人生礼仪,即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如诞生礼、成年礼、婚礼以及葬礼等。

成年礼仪作为社会民俗事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存在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民族中,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选取了凉山地区彝族少女的成年礼仪,用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理论加以分析,以见出其独特的社会文化功能。

一、功能主义理论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创立了功能主义理论,提出了“功能”、“社会结构”等理论与田野调查等方法,倡导从社会或文化体系的现实主义角度去探求社会与文化的内在功能和整体面貌。

由于本文主要采用的是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论”,故而对布朗的“社会结构—功能论”不作赘述。

马林诺夫斯基功能主义的核心概念为“需要”“文化”“功能”。

其指出文化(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等)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满足人类的需要。

人类的任何文化现象,首先是为满足现实的需要而存在的。

人类基本的生物需要并不能被直接满足,必须通过有组织的合作与道德的准则去间接获得满足。

这样以来,文化便产生了次级的条件,马林诺夫斯基将之称为“文化迫力”。

社会团体、观念、信仰、风俗习惯、技术用具、物品等均属于“文化迫力”的范畴,均是社会团结、文化延续必须满足的条件。

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产生矛盾时,往往会产生“思想及道德完整的综合迫力”——知识、巫术、宗教、艺术以及闲暇时的游戏和游艺。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教育问题及对策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教育问题及对策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教育问题及对策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教育问题及对策邵燕楠(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北部,大凉山黄茅埂西麓。

美姑县是最早被国家认定的“141”个贫困县之一。

美姑县辖9个区,36个乡镇,290个村,147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5750户,总人口183000人,彝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8.8%,是一个典型的彝族自治县。

截至2004年底,美姑县有乡村人口180734人,其中有110个贫困村。

截至2000年有贫困人口93246人,其中70%以上的贫困人口居住在高山和二半山地区。

全县实辖面积2731.6平方公里,常耕面积12824公顷,占全县幅员面积的4.98%。

农村人均占有耕地0.072公顷。

仍然处于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原始阶段。

解放前,彝族处于奴隶社会,严格意义上讲,没有现代形式的教育。

彝族是靠通天的使者,毕摩,来传授行为规范和一些知识。

知识是掌握在毕摩手中的。

毕摩是一种巫术的性质。

解放后,彝族地区的教育有了发展。

1956年开办了第一所小学,1966年开办了第一个初中班,1972年开办了第一个高中班。

一.教育的基本概况全县共有中小学232所,其中小学228所,其中,中心校24所,村完小2所,村非完小165所,教学点37个;初中4所,带帽初中3所,完全中学1所;中小学分布在河谷地带的有35所,占总数的15.09%,分布在二半山地区的有93所,占总数的40.09%,分布在高寒山区的有104所,占总数的44.8%。

2001年,四川省开始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

随着《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的实施,美姑县有29所学校受益,共投入资金1400万元,新建、改扩建校舍建筑面积18958平方米。

在牛牛坝学区中心校配备了电脑,在10个片区中心校配备了电视及VCD等设备。

2004年度,美姑县财政对教育投入2434.0728万元,其中教师工资2297.6374万元,业务费34.2万元,公务费52.2454万元,村小建设50万元。

凉山州彝族地区教育现状分析及展望

凉山州彝族地区教育现状分析及展望

凉山州彝族地区教育现状分析及展望凉山州彝族地区教育现状分析及展望-法律凉山州彝族地区教育现状分析及展望唐礼武四川省凉山州彝族地区地处四川省西南部,当地人文气息浓厚,彝族文化底蕴深厚.但凉山州大部分地区处于贫穷的状态,其主要原因在于基础教育的落后.导致凉山州大部分地区人才缺失。

基于此现状,笔者选取凉山州昭觉县与美姑县两地做了大量调查,对凉山地区的教育现状做了详细的分析,并对凉山彝族地区未来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一、彝族地区教育现状1、经济基础薄弱在昭觉县对当地27位居民的调查中发现,有17位居民的家庭中存在辍学情况:在美姑县与昭觉县对当地的96名同学进行调查时发现,大部分同学认为最苦恼的问题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导致学业压力。

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大多是家中经济困难,不能及时满足孩子们的读书需求。

虽然居民及同学们反应政府及社会各方面力量对当地贫困学生与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帮扶,但是因为当地的生产方式单一,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基础薄弱,大部分的同学未能享有应有的教育资源。

2、思想认识不足在昭觉县的调查中得知,参与调查问卷的27人中只有6人较为了解我国义务教育的政策法规:而对于“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更是知之甚少,所以家长会迫于经济压力减少家中上学孩子的数量,与此同时,孩子们也会认为自己的家境不好,不敢期盼能一直获得学校教育,导致学生未能全身心投入学习。

另外,家长对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期盼孩子尽早工作挣钱的思想也是导致学生辍学率高的重要原因。

3、师资力量薄弱,管理者素质有待提高在昭觉县对27位居民的调查中了解到,仅有6人认为当地中小学教师的能力素质高,水平高。

由于凉山州的一些学校位于较为偏僻的地区,使得大部分老师都是由刚毕业的志愿者来担任,且并不是所有的志愿者都能长期在这里任教,从而导致教学资源的缺乏及流失。

4、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育经费紧张在对昭觉中学、美姑县中学和瓦伊村小学的调查中得知这三个学校虽然都设有图书馆,但藏书甚少,且图书馆并不常常开放。

对凉山彝族地区女性教育的思考

对凉山彝族地区女性教育的思考

对凉山彝族地区女性教育的思考提要: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但是作为我国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却十分落后。

笔者在对凉山彝族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该地区少数民族女性的教育状况。

在四川凉山彝族地区,作为生活生产从属地位的女性, 受教育情况的真实状况,制约其接受教育的深层原因以及改善的对策。

关键词:凉山;彝族;女性;教育;发展近几十年来,虽然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取得了相当程度上的成果,但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女性教育状况仍然十分落后,女性文盲和半文盲率高居不下,女性文化修养素质相对低下,学龄女童失学、辍学的现象也依旧十分普遍。

大量的证据资料表明,女性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普及初等教育路上的绊脚石,而少数民族地区的女性教育更是成为难题中的难题。

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这个偏远深山地带,妇女辛勤劳作,却享受不到同等的教育权利,少数民族和女性这两个普普通通的字眼却让她们与教育和知识隔阂万里。

笔者以凉山彝族女性为研究点,以期能揭示现代社会少数民族女性的教育现状,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各种原因,从而为这一社会问题能够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措施。

一、凉山彝族地区女性教育现状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相对较多的一个民族,但是与其他民族相比,现代教育却发展的并不容乐观,凉山彝族自治州自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与其自身相比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凉山彝族地区的民族教育与发达地区甚至是其他民族地区相比仍然具有很大的差距,正所谓前路漫漫,面临的诸多问题也需考虑和解决。

目前,凉山彝族自治州内彝族聚居区的中小学生流失量开始呈现出一个迅猛上升的状态,据州教委提供的数据显示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年流失率已经分别达到25%和11%,其中,尤其令人担心的是,流失的学生当中绝大部分都是女学生。

另外,据2005年一份田野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在凉山州布拖县特木里镇,接受调查的317名女性,有276名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教育,且具有小学学历及以上的人只有41个,这41个之中具有初中学历的只有9人,仅占被调查者的2.84%。

浅谈彝族当代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发展历程

浅谈彝族当代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发展历程

浅谈彝族当代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发展历程蒋丽萍【内容摘要】彝族女性写作者们在不断的社会历史变革中,在主流意识与民族文化的熏陶下,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从被深深压抑,发展为与族性意识、人文意识的完美结合到最终女性独立意识得以确立,充分凸现出彝族独特的女性意识,为中国当代文坛增添了新的审美内容。

【关键词】女性意识族性意识人文意识女性独立意识Contemporary Women's Literature of the Yi people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feminist consciousnessJiang Liping【Abstract】Yi women writers in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changes constantly, in the mainstream consciousness and national culture under the influence, his work in feminine consciousness from deep depression, the development of sexual awareness and ethnic, cultural awareness of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to the final women's independence is established, the full highlights of the Yi women in a unique sense of China's contemporary literary scene for a new aesthetic content.【Keywords】Feminist consciousness Ethnic awareness Awareness of the humanities Awareness of women's independence前言所谓女性意识,就是指文学作品以人的解放为内核,以争取女性独立地位为标志,在创作内容上,偏重于表现女性的体验、揭示女性的心灵、关注女性的命运、展现女性的生存状态。

凉山彝族依诺方言区女装样本分析

凉山彝族依诺方言区女装样本分析

唐代又有大量彝 先 民 迁 入,并 与 当 地 土 著 融 合 后 定 居
而描绘出的一 系 列 抽 象 图 案
,窗 格 纹 的 应 用 多 是 彝
[
5]
族人对舒适生 活 环 境 的 一 种 期 许。 女 性 天 性 爱 美,凉
样本中 的 样 有 马 齿
纹、线形几何纹、火 镰 纹;罩 衣 的 纹 样 类 型 除 几 何 纹 和
火镰纹外,还有呈二方连续的花卉纹、蝴蝶纹、锅 庄 纹、
松柏纹、窗格纹、马齿纹,见表 5。
例。例如,战国时 期 赵 武 灵 王 “胡 服 骑 射”;北 魏 “孝 文

A”字形。
开衩。由于里衫右衽,穿着时右侧可通开,以 4 道 一 字
面衣长等数据有 0
.2~0
.4cm 差 值,这 应 该 与 服 装 磨
损消耗及手工缝合产生的偏差有着直接关联。值 得 注
意的是,该套样本中的罩衣在制作完成后,在腰间 内 收
一道约 3
.0cm 的 褶 裥,罩 衣 缩 短 衣 长 后 套 穿 里 衫,二
绸、棉 布 都 是 奴 隶 主 贵 族 阶 层 所 特 有 的 服 饰 用 料 [2]。
但随着凉山彝区解放,彝汉交流变得密切,彝民交 换 汉
治州因封闭的地势环境使得当地的彝族服饰文化保存
区的棉及丝织物面料更为容易。同时彝族人民的 封 建
相对完整。目前,有 关 凉 山 彝 族 服 饰 文 化 的 研 究 多 倾
对凉山彝族依诺方言区女装样本的形制、色彩、纹样等进行解 析,并 以 此 为 切 入 点 梳 理 凉 山 彝 族 女 装 演 变 过 程,发 掘 彝 族
传统女装中蕴含的审美追求与文化交融。研究发现:凉山彝 族 女 装 在 清 代 中 期 前 受 汉 服 影 响 明 显,清 代 晚 期“满 化”迹 象

凉山彝族家支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

凉山彝族家支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

05
凉山彝族家支文化传承的教育 人类学案例研究
案例一
村落概况
位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南部,人 口约2000人,以彝族为主。
02
家支文化传承课程
在村小学中开设家支文化课程,通过 故事、歌曲、舞蹈等形式传授家支历 史、传统和价值观。
01
03
家支活动参与
鼓励并支持学生参与家支聚会、祭祀 等活动,实地体验家支文化。
属感是否增强。
02
行为习惯的改变
评估教育效果还要观察学生行为习惯的变化。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家支文
化传承的重要体现。通过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遵循家支的传统和
习俗,可以判断教育的实际效果。
03
家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评估教育效果还需要关注家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评估学生在传承
家支文化方面的表现和贡献,以及家支文化的整体发展状况,可以全面
社会秩序的维护
凉山彝族家支文化是彝族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它通过血 缘关系和辈分等级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确保家族内部的 和谐稳定。
民族认同的强化
凉山彝族家支文化是彝族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它通过家 族传统、仪式和习俗等方式强化了彝族人民的民族意识和 归属感。
文化传承的载体
凉山彝族家支文化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 载了彝族的历史、信仰、艺术、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对于 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定义
凉山彝族家支文化是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父子连名制为世系,以家长制为 核心,以家支活动为基本单位,以家支地盘为活动范围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特点
凉山彝族家支文化具有强烈的血缘性、地域性、组织性和互助性,它强调家族 和亲族的团结互助,重视家族荣誉和地盘保护,注重家族内部的辈分和等级制 度。

凉山地区彝族女童的辍学问题研究——以新塘村“彝族包”为个案的开题报告

凉山地区彝族女童的辍学问题研究——以新塘村“彝族包”为个案的开题报告

凉山地区彝族女童的辍学问题研究——以新塘村“彝族包”为个案的开题报告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凉山州是我国贫困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其地理环境、民族文化特征、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都对该地区的教育事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彝族是凉山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其文化传统、语言交流等问题在当地的教育事业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在当地的教育实践中,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往往存在较高的辍学率。

而且,在彝族女童的教育道路上,也面临着很多困难。

针对彝族女童的辍学问题,本文选择以新塘村的“彝族包”为个案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探寻问题的本质和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研究的目的和研究问题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凉山地区彝族女童的辍学问题,摸清问题的实质和发生原因,找到针对问题能够有效的解决方案。

具体的研究问题有:1.彝族女童的教育状况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何种状态?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2.在新塘村“彝族包”的实践中,彝族女童的教育状况究竟如何?针对其教育问题,教育工作者采取了哪些措施?3.在今后,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尽可能地降低彝族女童的辍学率?具体的措施和方法是什么?三、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本文将以社会学和民族学的角度对凉山地区彝族女童的辍学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研究相关案例,探讨彝族女童的辍学问题。

2.问卷调查法:针对凉山地区彝族女童的教育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其辍学率、文化程度、教育观念等,为解决问题提供数据支持。

3.访谈法:前往实地进行访谈,了解相关人员的观点和态度,探讨方案的可行性。

四、预期成果和研究评价预期成果包括:1.对于凉山地区彝族女童的辍学问题作一个深入的剖析,揭示问题的根源和现状;2.对于新塘村“彝族包”的实践进行研究和总结,了解彝族女童的教育问题,该包裹的实践经验值得参考;3.探讨解决彝族女童的辍学问题的可行性方案,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研究评价应注重实用性,发掘实际问题的本质,并提出具有可执行性的措施和方案。

中国凉山彝族传统的性文化分析

中国凉山彝族传统的性文化分析

文化是人类最根本最普遍的文化。

长期以来,它成为一种禁区。

在世界,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在中国,也不管是汉族还是彝族,都存有种种禁忌,性问题受到掩饰和回避,人们对“性〞这一字眼和话题特别敏感。

人类的性行为、性心理、性观念被严重扭曲,得不到科学的评价。

今天,当社会文明开展的程度进一步提高,人类越加注重反思和正确评价自身,并使之更有益地为自身效劳,因而,性文化也就被人们当作研究的对象在科学领域里有了一席之地。

这里要谈的是,居住在中国西南部凉山地区,直至1956年仍处于奴隶制社会时期的彝族的性文化。

这里的彝族性文化,由于受它所处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文化模式等诸因素影响,因此,更具民族性特征。

总的来说,彝族对性问题通常采取掩饰和回避,羞于启齿。

笔者拟此文旨在于从民族学角度探析凉山彝族传统性教育、性道德以及性生活在恋爱、婚姻和家庭中的表现,文章采取详于述而略于论的方法,以期帮助人们对彝族性学问题的全貌有所了解,这对丰富人类性科学知识、研究性学文化现象具有一定价值。

由于彝族学领域至今还是一个尚待开垦的处女地,有许多的工作需要去做,这里限于篇幅,诸如“凉山彝族恋爱、婚姻观的历史与现状及对策〞、“对凉山彝族进行婚前生知识教育的必要性〞、“凉山农村已婚夫妻方案生育常识普及的紧迫性〞、“凉山彝族生育调节的历史与现状〞、“凉山彝族对性功能障碍的认识及传统治疗法〞、“彝族地区主要流行的性病及传统的疗法〞、“凉山彝族性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凉山彝族对妇女生育魂的崇拜〞、“凉山彝族浓厚的母系遗风〞、“凉山彝族的生殖崇拜研究〞等问题留待另叙,并诚请各学科、各民族的学者从不同的视野、不同的角度去开拓研究。

性文化既然是人类最根本最普遍的文化,那么,教育也应当同其它教育一样,必须接受一种正确思想的`指导。

这正如今天要对事物的现象进行研究很有必要一样,不可能等到这些研究取得最后的成果后才开始进行性教育。

然而,实际的情况是,一个人在与另一异性的相互关系中得到性的感受,不管是梦想中得到,还是实际上得到。

民族地区青少年性教育现状及对策——以凉山为例

民族地区青少年性教育现状及对策——以凉山为例

民族地区青少年性教育现状及对策——以凉山为例作者:易莉王燚可来源:《中国市场·营销研究方向》 2015年第4期易莉1,王燚可2(1.西昌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西昌615000;2.绵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四川绵阳621000)[摘要]本文以凉山为例,分析了民族地区青少年性教育的现状,并根据民族地区的特殊性提出了开展青春期性教育的对策,以期能为民族地区青少年性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族地区;青春期;性教育;现状;对策[DOI]10.13939/ki.zgsc.2015.14.1301民族地区开展青春期性教育的必要性随着全球性的性早熟、青少年生理发育特征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近年来青少年性犯罪的增加以及艾滋病感染人数呈上升的严峻形势。

同时,民族地区青少年性教育的落后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都对民族地区青少年性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1.1性生理和心理发育的不一致需要科学的性教育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相比20年前,我国青少年性生理成熟的时间提前了1~3年。

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同时当前的社会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又导致青少年性生理成熟的推迟。

面对性生理早熟与性心理不成熟的矛盾,由于缺乏科学、正确的引导及获取性知识的正当途径,特别是民族地区,获取信息的渠道狭窄,造成青少年性知识的缺乏,因而青少年容易出现偏激的性行为。

这就需要科学合理的青春期性教育来协调性生理与性心理的发展。

1.2科学的性教育可避免社会不良信息的误导当前,西方文化特别是性文化、性观念冲击着人们传统的性观念。

同时一些媒体对“性”进行商业化炒作。

同时,由于观念及习俗的影响,民族地区的家庭及学校对青少年性教育大多采取回避的态度,学生很少从家庭和学校得到正确的性知识,缺少系统、科学的性健康教育。

因此,对青少年进行科学合理的性教育,使他们掌握正确的性知识,掌握能辨别社会不良信息的能力,减少青少年性犯罪。

对凉山彝族地区女性教育的思考

对凉山彝族地区女性教育的思考

对凉山彝族地区女性教育的思考提要: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但是作为我国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却十分落后。

笔者在对凉山彝族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该地区少数民族女性的教育状况。

在四川凉山彝族地区,作为生活生产从属地位的女性, 受教育情况的真实状况,制约其接受教育的深层原因以及改善的对策。

关键词:凉山;彝族;女性;教育;发展近几十年来,虽然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取得了相当程度上的成果,但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女性教育状况仍然十分落后,女性文盲和半文盲率高居不下,女性文化修养素质相对低下,学龄女童失学、辍学的现象也依旧十分普遍。

大量的证据资料表明,女性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普及初等教育路上的绊脚石,而少数民族地区的女性教育更是成为难题中的难题。

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这个偏远深山地带,妇女辛勤劳作,却享受不到同等的教育权利,少数民族和女性这两个普普通通的字眼却让她们与教育和知识隔阂万里。

笔者以凉山彝族女性为研究点,以期能揭示现代社会少数民族女性的教育现状,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各种原因,从而为这一社会问题能够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措施。

一、凉山彝族地区女性教育现状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相对较多的一个民族,但是与其他民族相比,现代教育却发展的并不容乐观,凉山彝族自治州自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与其自身相比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凉山彝族地区的民族教育与发达地区甚至是其他民族地区相比仍然具有很大的差距,正所谓前路漫漫,面临的诸多问题也需考虑和解决。

目前,凉山彝族自治州内彝族聚居区的中小学生流失量开始呈现出一个迅猛上升的状态,据州教委提供的数据显示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年流失率已经分别达到25%和11%,其中,尤其令人担心的是,流失的学生当中绝大部分都是女学生。

另外,据2005年一份田野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在凉山州布拖县特木里镇,接受调查的317名女性,有276名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教育,且具有小学学历及以上的人只有41个,这41个之中具有初中学历的只有9人,仅占被调查者的2.84%。

彝族俐侎人家庭教育中的性别差异及对女童发展的影响探析

彝族俐侎人家庭教育中的性别差异及对女童发展的影响探析

彝族俐侎人家庭教育中的性别差异及对女童发展的影响探析摘要:俐侎人从出生起就在家庭中构建自己的性别角色,文章从俐侎人家庭生活常态中分析男女两性的家庭性别角色差异,剖析差异背后俐侎人的社会性别观,探讨固有的家庭性别角色给女童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为呼吁社会关注和女性自我觉醒做出积极尝试。

关键词:俐侎人家庭教育性别差异女童一、彝族俐侎人家庭教育的内容1.彝族俐侎人家庭教育中的劳动教育。

彝族俐侎人女子在家庭中主要承担纺织、采茶、整理家务及生育和养育后代的职责。

女孩从懂事起就开始和长辈学习女工,缝制家中常用衣物、被褥甚至婴儿摇篮上所系的带子等。

除此,生火煮饭、割草喂猪、照顾弟妹等都是女孩子要学习的,随着她们年龄的增长,可以说个个都是做家务的好手。

男孩及成年男子在家庭中主要承担砍柴、耕作的劳动。

俐侎人居住于深山之中,潮湿多雨,家中需时刻准备柴火取暖,因此男孩会经常跟随父辈上山砍柴,农忙时节跟随父辈下田劳作,同时也会从事和学习一些重体力活,如搬运粮食、学习建盖房屋的简单技巧等。

如今,随着俐侎山寨交通改善,多元文化交融影响着俐侎人男子的从业观念,更多的年轻人走出大山,到外面打工挣钱,田地荒芜的现象也越来越多。

2.彝族俐侎人家庭教育中的宗教教育。

彝族俐侎人相信万物有灵,山有山神,火有火神,水有龙王,灶有灶王……每年为供奉神灵以感谢或祈求神灵庇佑,俐侎人会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活动的地点常为俐侎人的圣地——色林。

色林是俐侎人精神家园的圣土,外族人和女人均不得入内。

女子一旦来初潮,是不允许进入色林的,因为经期的女子被认为是不洁的,这种公认的行为准则内化于家庭教育的过程中。

在家庭宗教活动的参与上,总是先男后女。

每家的正堂都会有天地牌、灶神牌和祖宗牌。

每次祭祀时会将鸡头、鸡翅、鸡脚供奉在天地牌,在灶神牌和祖宗牌前供三碗饭和菜。

祖宗牌前不设香炉,五代以内的先人将会以蜡人的形式被供奉。

位置按男左女右来放置,据说左方为尊位,男左女右有以男性为尊的含义。

简析四川凉山州彝族现代教育现状

简析四川凉山州彝族现代教育现状

简析四川凉山州彝族现代教育现状、原因及对策(姓名佘燕娇专业行政管理学号0812735 )摘要:教育是一个关乎国家发展的大问题。

对绝大部分少数民族来说,教育是摆脱贫困,获得全方位发展的根本途径。

凉山彝区的现代教育经过60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

然而,与其他民族或地区横向比较,其教育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关键词:一彝族现代教育;问题现状;对策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以彝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自治州,彝族人口167万,占总人口的42.41%,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彝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字和语言的民族,历史上的彝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彝族教育历史悠久,起源于生产劳动并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完善。

历史上彝族人民没有创办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但这不等于彝族没有古代教育。

从久远的古代教育到近代的家支教育,彝族人民在自身的发展历程中创造力属于自己的灿烂的文。

然而,很奇怪的是,拥有如此丰富文化的彝族人民大多数现在却处于愚昧贫困之中,彝族的现代教育十分滞后,问题重重。

一、彝族现代教育几个突出问题及原因:(一)、求学困难,流失率高,文化水平低: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的教育问题,各民族现代教育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彝族地区的现代教育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然而,在看到这些成就时,我们也不可忽视如今彝区现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学生求学困难,流失率高;整体水平低;横向比较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

据统计,目前,州内彝族聚居区中小学生的流失率已达近几年的高峰,而且流失范围还在扩大,小学生年流失率平均达到25%,初中达11%(数据由州教委提供)【1】。

且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彝族和其他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民族相比6岁及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各项指标均列倒数第二。

由此,无法忽视一个严峻的事实,与其他民族相比,彝族现代教育发展缓慢总体受教育程度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第24卷第4期2015年8月JOURNAL OF SICHUAN Vol.24No.4Aug.2015 UNIVERSITY FORNATIONALITIES★教育研究★凉山彝族女性代际教育探析罗艳【摘要】凉山彝族地区男尊女卑思想观念的根深蒂固,彝族女性一直处于弱势地位,没有话语权,只能扮演家庭主妇的角色。

民主改革之前,凉山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彝族女性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甚少,只有通过家庭代际教育,代代相传。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彝族女性的代际教育状况有所转变,但也不容乐观。

【关键词】彝族女性;代际;教育【中图分类号】G7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824(2015)04-0092-05The Inter-generation Education of Yi Nationality Womenin Liangshan PrefectureLuo Yan【Abstract】The concept of female subordination has been entrenched in Liangshan prefecture for many years,i.e.Yi women are in weak position relatively.They only as housewives had no speaking-right in the family.The economic level in Liangshan is much backward before the democratic reform,so Yi women may be educated by the so called"school education"through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family,and this way was hand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In recent years the inter-gen-eration education status has been changed a lo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and economy,but it is not optimistic.【Key words】women of Yi nationality;inter-generation;educationDOI:10.13934/51-1729/g4.2015.04.018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女性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长期以来,女性被认为弱势群体来区别对待。

虽然,在性别关怀下,一直呼吁男女平等,但实质上,还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女性群体仍然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在对女性的教育问题上。

其中凉山彝族的女性教育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女性的入学率不断提高,但与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比较还相对落后。

凉山彝族女性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该引起各界彝族学者的关注及重视。

特别是在代际教育方面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子女的教育水平,这是代际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代”是指世系的辈分,它是在时间刻度上对于不同时期人的一种划分。

从宏观角度看,“代”主要指同一时期的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

一般表现“代”的存在用代际间隔,即代与代之间在时间跨度上的差距来表示。

[1]处于不同时期的“代”,代际间隔也会有所不同,有些十几年,作者简介:罗艳,西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

(四川成都,邮编:610041)第24卷第4期罗艳:凉山彝族女性代际教育探析有些二十年。

其次,代际关系,它的定义众说纷纭。

“代际”从狭义上来讲,它主要是指家庭代际关系,即家庭内部两代人或者隔代人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家庭中父母辈与子女、孙子女辈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代”和“代际”的界定,可以衍生出“代际教育”。

代际教育主要指家庭内部具有血缘关系的两代人或者隔代人之间的教育。

然而女性的代际教育,可以是母亲对女儿的教育,也可以是祖辈对孙辈的教育。

本文着重于凉山彝族地区母亲对女儿的代际教育。

一、凉山彝族女性代际教育的内容由于凉山地理条件特殊,环境恶劣,地势险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产力水平低。

凉山地区民主改革前仍处于奴隶社会时期,民改之后从奴隶社会直接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

特殊的历史背景,致使彝族的许多观念根深蒂固。

在旧社会时期,凉山的封闭状态,致使人们普遍排斥外来文化,思想观念非常保守。

当时文字只能掌握在少部分人和毕摩手中,其他人都没机会接触彝族文字。

更何况奴隶社会时期,盛行男主外,女主内观念。

女性更是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在这种特殊环境下,彝族的父母只能通过口耳相传,口传心授的方式来教育后代子女,于是就出现了代际教育。

(一)家庭传统文化教育解放前,彝族“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是典型的男权社会,高扬男性的地位,而抑制女性的发展。

认为“儿子是家产,女儿是寄养的畜。

”有机会接受教育也是儿子优先,认为女儿迟早都要嫁人,嫁了人就是别人家的一份子,要是培养她们接受教育,相当于帮别人家培养。

受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

因此,彝族女性受教育的人数更是极其稀少。

彝族女性主要的教育方式都是通过家庭代际教育,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传承。

俗话说“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

从女子能承担家务之时起,女儿便是母亲的左右手。

在食不果腹,朝不保夕的艰难旧时代,彝族女孩们从不会奢望自己要进入学堂接受教育,没有要接受教育的意识和觉悟。

在母亲的指引和教导下,以彝族叙事抒情长诗《妈妈的女儿》为教育经籍。

《妈妈的女儿》中提到女儿在哪个年龄段该怎么做,各个年龄段都会有分工。

当时彝族文字没有普及,彝族地区的母亲以口传的方式教育女儿。

当邻里亲戚或是女儿同伴出嫁时,女儿要会吟唱《妈妈的女儿》这经典哭嫁歌。

在母亲的谆谆告诫和细心教育下,大部分的彝族女子们耳濡目染。

她们受母亲的影响,“姑娘十七岁,不能再居于家”的传统思想伴随而来。

到了出嫁的年龄,在姑舅表优先婚的传统婚俗下,等着父母兄长来安排婚姻。

即使万般无奈、委屈,为了两个家支的大局着想,只能顺从。

“妈妈的女儿哟,女儿不得不走了,狂风连天也得走,暴雨滂沱也得走,大雪飘飘也得走,寒霜皑皑也得走,结冰闪闪也得走,风雨交加也得走,天地漆黑也得走,泥浆淹脚也得走,骑马九天也得走,狗跑一程也得走,蜂飞一途也得走,女儿不走不成了……”[2]这段经典句充分说明了,家庭代际教育中的传统婚俗的教育,解放前的凉山彝族女性口耳相传,延续着《妈妈的女儿》中的情节,母亲经历了“不得不嫁”的境遇后又代际教育的传递,又在下一代女性中传承并传递。

母亲对女儿的家庭代际教育,除了传统习俗的教育,还包括平日里生产生活之后闲暇时的业余兴趣爱好的培养。

这是在解放前没有机会接受汉文化教育的情况下,非常有意义的传统家庭代际教育。

这种兴趣爱好的代际传递,前提条件是母亲一辈也得到了代际传承,否则无法完成代际教育。

主要包括了手工制作方面的针线活儿,还有口弦的弹奏和月琴的弹唱。

这一类技术的培养和传授也是凉山彝族地区特有的传统民间文艺。

正是这些民间文艺的代际教育和培养,塑造了如今彝族姑娘的能歌善舞和秀外慧中的良好形象。

(二)家庭禁忌文化教育在彝族的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彝文的传承和发展,作为宗教仪式中祭司身份的毕摩的贡献最为突出,世系相传,把这一古老的彝族文字遗传下来。

但是能接受彝文经书的教育的对象仅限于男性,作为女性不得翻阅经书,也不能传抄和背诵经文。

因此,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一开始就有了明确的性别划分,哪些该男性去完成,哪些是女性不能触碰的,传统宗教仪式的传承把彝族女性排除在外,这就是禁忌文化中的其中一点。

在请毕摩做仪式时,很多场合女性都要回避,在“送祖灵”仪式中就体现了性别界限划分,从毕摩手中接灵牌的时候不得让女性接,必四川民族学院学报(双月刊·1986年创刊)2015年8月须是男性才允许。

因此,母亲会在仪式之前叮嘱女儿该遵守的禁忌,这种代际间的传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套习俗。

彝族女性在“成年礼”后就不得与家人一起从事宗教仪式。

这也是母亲对女儿的禁忌教育,认为到了适婚年龄就为婆家人,已不是家庭内的成员,这种禁忌父母和女儿看来都很伤感,但只能遵守,彝族是个注重信仰禁忌文化的民族,所以,女儿们听从母亲的安排也是觉得理所当然。

禁忌的教育还体现在婚前对舅舅的尊重方面,女子不得与舅舅开玩笑,彝族尔比中“世间舅舅为大”。

彝族女性代际教育中认为舅舅德高望重,神圣不可侵犯。

婚后嫁为人妻,遵守妇道,不得与公婆顶嘴,应该尽自己作为媳妇的义务孝敬老人家。

尊重丈夫的哥哥,与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嘻嘻哈哈,做出举止不雅行为让他们看见;女性不得爬上屋顶;不得跨越火塘和锅庄;不得触摸和抓挠男性的发簪;女性忌讳夜间吹口哨和梳头发等等。

这些都是母亲传承给女儿的禁忌文化,这种代际传递仍然延续至今,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的代际教育已失去了原有的效果。

在现代社会,应该正视彝族女性的代际教育,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把良好的具有传统彝族特色的文化传承下去,摒弃落后的、制约女性发展和进步的思想观念,让女性代际教育随社会发展与时俱进。

二、凉山彝族女性代际教育现状民主改革以前凉山彝区女性没有机会接受学校教育,只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进行家庭的传统文化教育。

到改革开放之后,彝区社会的转变,经济水平相比解放前有所提高,政府开始对边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问题的关注,开始有机会接受现代学校教育,一部分彝族女性也陆续进入学校,但是总体而言,凉山彝区女性教育仍然比较薄弱。

(一)农村代际教育状况由于凉山彝族地区解放前经历了漫长的奴隶社会时期,人们对现代文化的教育问题意识相对还很淡薄,有些父母还停留在传统的家庭教育层面。

特别是居住在高山地区的人们而言,送子女去县城念书相当困难。

首先长途跋涉,交通信息闭塞,再加之父母也没有物力财力来支持子女上学。

凉山州自1990年颁布实施“义务教育实施办法”以来,加大了对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力度。

一部分彝族女童相继进入学校接受现代文化的教育。

这部分女孩白天接受老师传授的学校教育,下午放学归来帮助母亲做些家务活,晚上在完成学校作业,在寒冬时节围坐在火塘边,听长辈们传授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和彝族民间神话故事等,因此农村的彝族女子接受了双重的教育,既传承了母亲传递的家庭传统文化又接受了学校教育,正是传统与现代文明的结合和碰撞,造就了一批优秀的彝族女性,长大后的她们深深明白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更能体会到生活的不易,明白了彝族女性作为整个族群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更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女性该恪守的传统习俗和伦理道德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