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膨胀》

合集下载

中班科学教案膨胀教案反思

中班科学教案膨胀教案反思

中班科学教案膨胀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材》第四单元“神奇的变化”,具体内容为“膨胀”现象。

教材涉及的章节为:第3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围绕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何因温度、湿度、化学反应等因素产生膨胀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膨胀现象,认识到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在特定条件下会产生膨胀。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幼儿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膨胀现象的产生原因和过程。

教学重点: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认识膨胀现象,并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热水、冷水、气球、塑料瓶、橡皮泥、硬币、尺子、温度计等。

2. 学具:记录表、画笔、放大镜、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个吹气的气球,引导幼儿观察气球的变化,提问:“为什么气球会变大?”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引出膨胀现象。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演示膨胀现象,如热水使气球膨胀,硬币放入橡皮泥中的膨胀等。

讲解膨胀现象的产生原因,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观察到的膨胀现象。

3. 随堂练习(5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品在不同条件下的膨胀现象。

记录实验结果,用画笔和记录表进行记录。

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

5. 膨胀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5分钟)教师举例讲解膨胀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热胀冷缩、气球膨胀等。

邀请幼儿举例分享,共同探讨膨胀现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膨胀现象2. 板书内容:膨胀现象的定义膨胀现象的产生原因膨胀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膨胀现象。

答案:略。

2. 作业要求:用画笔和记录表记录至少三种生活中的膨胀现象,并尝试用语言描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了膨胀现象,培养了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膨胀》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膨胀》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膨胀》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膨胀》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膨胀》,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膨胀》篇1活动目标1.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

2.观察膨胀现象,激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1.趣味练习,发生变化的海带2.实物:木耳,银耳,海底,粉条,玉米等若干。

3.瘪的乒乓球一个。

活动过程一、激发幼儿对膨胀的兴趣。

1.出示爆米花教师:你们喜欢吃爆米花吗?知道爆米花是由什么变成的吗?2.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膨胀的现象。

二、感知物体遇水膨胀的现象。

1.幼儿观察:木耳遇到水膨胀的现象。

引导幼儿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2.幼儿操作:银耳遇到水膨胀的现象。

请幼儿交流操作结果。

小结:木耳、银耳放进水里侵泡后,体积慢慢变大了,这种现象叫吸水膨胀。

小朋友想一想,你还看到哪些物体吸水后体积变大,产生了吸水膨胀的现象。

3.引导幼儿讲述生活中的吸水膨胀的现象。

三、幼儿操作,感知膨胀现象。

1.提供海带,粉条,紫菜,茶叶,干香菇等。

2.幼儿操作后介绍实验结果。

教师小结:海带、紫菜、粉条,茶叶等这些物体放到水里后,体积就慢慢大了,它们都产生了吸水膨胀的现象。

四、感知物体遇热膨胀的现象。

1.出示玉米:请幼儿观察玉米放进微波炉里遇热发生的变化。

观察结果,玉米遇热后变成了玉米花。

请幼儿品尝玉米花。

2.出示一个瘪的乒乓球(1)教师:哎哟,这个乒乓球瘪了,还能让它变成圆的吗?请幼儿想出各种办法。

(2)教师操作:把乒乓球放入杯中,倒入开水。

幼儿观察并讲述观察结果。

小结:瘪的乒乓球,受热发生了膨胀。

物体随着温度升高,体积慢慢变大了,这种现象叫做遇热膨胀。

3.你们还知道哪些物品遇热膨胀?五、活动结束教师:今天,我们知道了生活中有许多吸水膨胀和遇热膨胀的现象,请小朋友回家后把这些现象讲给爸爸妈妈听,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生活中还有什么遇冷、遇热膨胀的现象。

中班科学教案《膨胀》反思

中班科学教案《膨胀》反思

中班科学教案《膨胀》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指导手册》第三章“物质的变化”,详细内容为“膨胀现象”。

本章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验,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日常生活中的膨胀现象,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膨胀的概念,认识常见的膨胀现象。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膨胀的概念,掌握膨胀现象的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让幼儿亲身感受膨胀现象,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球、瓶子、热水、冷水、干冰、放大镜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演示:教师吹气球,让幼儿观察气球膨胀的过程。

讨论:引导幼儿分享观察到的膨胀现象。

2. 例题讲解介绍膨胀的概念,讲解膨胀现象的原理。

演示膨胀实验(如:干冰升华、热胀冷缩等),让幼儿观察并思考。

3.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实验,让幼儿亲身体验膨胀现象。

引导幼儿用画纸、彩笔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各小组汇报实验成果,分享观察到的膨胀现象。

教师点评,强调膨胀现象的特点和原理。

5. 课后延伸让幼儿在家庭中观察和记录生活中的膨胀现象。

家长参与,共同完成课后拓展活动。

六、板书设计1. 膨胀现象2. 内容:膨胀概念膨胀实验膨胀现象的特点生活中的膨胀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膨胀现象。

2. 答案:气球吹胀轮胎充气水烧开时的气泡面团发酵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让幼儿充分了解了膨胀现象。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细节,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参观科学博物馆,了解更多的膨胀现象。

开展家庭科学活动,让幼儿在家长的指导下,探索更多有趣的科学现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趣味性和直观性2. 例题讲解的清晰度和易懂性3. 课后延伸的互动性和实际操作4. 教学难点和重点的针对性突破一、实践情景引入的趣味性和直观性1. 选择生动的案例:如吹气球、热水瓶膨胀等,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膨胀现象。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膨胀》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膨胀》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膨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领域,涉及教材《幼儿科学探索》第四章第三节《物体的变化》。

详细内容主要围绕“膨胀”这一现象,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幼儿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膨胀现象,探究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膨胀的概念,认识常见的膨胀现象,如面包发酵、气球吹大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膨胀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2. 教学重点:观察、描述膨胀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面包、气球、瓶子、热水、冷水、胶带等。

2. 学具:记录表、画笔、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一个吹起来的气球,引发幼儿对膨胀现象的关注。

2. 例题讲解:(1)教师展示面包发酵、气球吹大的过程,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现象。

(2)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膨胀现象?3. 随堂练习:(1)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热水和冷水对瓶子的影响,记录实验结果。

(2)引导幼儿讨论实验现象,尝试解释膨胀原因。

5. 互动环节:让幼儿分享生活中遇到的膨胀现象,并请其他幼儿进行评价。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膨胀》2. 板书内容:(1)膨胀现象:面包发酵、气球吹大、热水使瓶子膨胀等。

(2)膨胀原理:物体内部发生变化,体积增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膨胀现象,记录下来并尝试解释原因。

2. 答案示例:妈妈蒸的馒头变大,因为发酵过程中产生了气体。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了膨胀现象,但部分幼儿在解释膨胀原因时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科学原理的引导。

2. 拓展延伸:(1)组织幼儿进行家庭实验,观察其他膨胀现象。

(2)开展科学主题活动,让幼儿深入了解膨胀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中班科学教案《膨胀》反思

中班科学教案《膨胀》反思

中班科学教案《膨胀》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奇妙的物理现象》,具体内容为“膨胀”。

详细内容包括物质在不同条件下体积增大的现象,如水加热后的膨胀、物体温度变化引起的膨胀等。

二、教学目标1. 知道膨胀的概念,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膨胀现象。

2. 学会观察和描述膨胀现象,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通过实验操作,锻炼动手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膨胀的概念和生活中的膨胀现象。

难点:理解不同原因引起的膨胀现象,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膨胀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物模型、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学具:实验记录表、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出示一个热水袋,提问:“大家知道热水袋为什么能保暖吗?”2. 例题讲解展示图片,讲解不同原因引起的膨胀现象,如物体受热膨胀、物体冷却收缩等。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实验,记录膨胀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的膨胀现象。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膨胀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膨胀2. 内容:膨胀的概念膨胀的原因生活中的膨胀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中热水瓶加热时的膨胀现象,并记录下来。

想一想,膨胀现象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2. 答案:热水瓶加热时,水的体积会膨胀,产生热量。

膨胀现象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应用,如热气球、汽车轮胎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使学生了解了膨胀的概念和原因,学会了观察和描述膨胀现象。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膨胀现象,发现膨胀在科技、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趣味性和相关性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3. 实验操作的互动性和安全性4. 板书设计的条理性和直观性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启发性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践情景引入的趣味性和相关性实践情景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

中班科学优质教案《膨胀》反思

中班科学优质教案《膨胀》反思

中班科学优质教案《膨胀》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教材《身边的科学》第四章第一节,主题为“膨胀”。

详细内容围绕日常生活中的膨胀现象展开,如汽水中的二氧化碳气体、面包烘焙过程中的膨胀、气球充气等,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并理解膨胀现象及其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膨胀的定义,了解膨胀现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膨胀现象的原理。

教学重点:观察和分析膨胀现象,了解膨胀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球、汽水、面包、实验器材等。

学具:记录本、画笔、尺子、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邀请学生观察气球充气过程中的变化,引导学生关注膨胀现象。

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膨胀现象?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膨胀的定义,以汽水、面包为例,分析膨胀现象的原理。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膨胀现象?3. 随堂练习(5分钟)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膨胀现象,并分析其原理。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气球充气过程中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拓展:介绍膨胀在科技、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航空航天等。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膨胀》2. 板书内容:膨胀的定义膨胀现象的原理生活中的膨胀现象及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家里的面包烘焙过程中的膨胀现象。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膨胀现象,并分析其原理。

2. 答案:面包烘焙过程中的膨胀现象:面包体积逐渐变大,表面出现裂纹。

生活实例:吹气球、泡沫塑料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膨胀的定义、原理,并能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膨胀现象。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膨胀现象的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拓展延伸,如开展相关实验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膨胀现象的原理和应用。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更多膨胀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膨胀》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膨胀》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膨胀》教案名称:膨胀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的热膨胀现象;2. 认识和掌握常见物体的热膨胀特性;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4. 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教学资源:1. 教科书、课件、实验装置;2. 各种常见物体,如金属杯、塑料瓶、玻璃棒等;3. 温度计、显微镜等实验器材。

教学内容和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提问:你们是否听说过物体会膨胀的现象?有哪些物体会膨胀?2. 引入新知:介绍热膨胀现象,并提出探究问题:为什么物体会膨胀?3. 向学生展示不同物体在受热后膨胀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步骤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讲解热膨胀的原理:物体受热后,内部分子活动增加,分子间距增大,导致物体体积增大。

2. 讲解热膨胀的三个方面:线膨胀、面膨胀和体膨胀,并通过例子加深学生的理解。

步骤三:实验探究(20分钟)1. 小组合作实验:每个小组分别选择一个物体(如金属杯、塑料瓶、玻璃棒等),测量其初始长度或体积。

2. 将选取的物体放置在不同温度的环境中,观察其长度或体积的变化,并记录数据。

3. 小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物体的膨胀特点。

步骤四:知识总结(5分钟)1. 向学生提问:“为什么物体会膨胀?膨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 引导学生总结热膨胀的特点和应用。

步骤五:拓展活动(10分钟)1. 让学生找到身边其他物体的膨胀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

2.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共同讨论和总结。

步骤六:教学反思这节课通过引入问题和展示实例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实验探究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进一步加深了对热膨胀现象的理解。

在知识总结和拓展活动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能力。

针对下节课的改进,可以增加一些更多样化的实例和拓展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引入一些多媒体资源和互动式教学工具,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膨胀教案(附教学反思)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膨胀教案(附教学反思)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膨胀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和探究物质膨胀的现象;2.理解物质受热膨胀的原理;3.观察和描述水在受热情况下的体积变化现象;4.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教学准备和原理教学准备1.热水壶;2.测量杯;3.温度计;4.透明杯;5.冰块。

热胀冷缩原理物质在受热条件下,分子会发生不规则的运动,分子之间的间距扩大,从而使物体体积扩大,称为膨胀;物质在受冷条件下,分子会变得有规律地振动,分子之间的间距变小,从而使物体体积缩小,称为收缩。

教学过程第一步:观察与探究(10分钟)1.教师在透明杯中加入适量的水,并测量水的初始体积。

2.将透明杯放入冰箱中,等待一段时间后,观察水的体积变化。

3.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引导学生探究水的体积变化是否与温度有关。

第二步:引入新知(20分钟)1.教师讲解膨胀和收缩的原理,并引入温度的概念。

2.通过视频或图片等形式呈现物质在受热、受冷条件下发生的膨胀或收缩现象,让学生感性认识膨胀和收缩现象。

3.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或模型展示物质的膨胀和收缩现象,帮助学生理解。

第三步:实验操作(25分钟)1.将热水倒入测量杯中,并测量水的温度。

2.让学生记录下测量杯中水的初始体积。

3.将测量杯中的水加热至一定温度,观察水面的变化。

4.让学生用温度计检测水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5.热水冷却后,再次测量水的体积,让学生观察水的收缩现象。

第四步:总结与归纳(5分钟)1.让学生回顾和总结物质在受热和受冷条件下发生的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实验结果,归纳出物质在受热和受冷条件下发生的变化规律。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思考。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活动通过实验操作、视频展示、图片呈现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感受到了物质在受热和受冷条件下发生的变化,从而理解了膨胀和收缩的原理。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学生对于摄氏度的概念理解不清,需要加强温度计的讲解;实验时,也需要严格控制热水的温度和测量水的体积,以避免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膨胀》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膨胀》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膨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具体内容为“膨胀”。

详细内容包括:什么是膨胀,生活中常见的膨胀现象,以及膨胀的原理。

二、教学目标1. 知道膨胀的定义,了解膨胀在生活中的应用。

2. 通过观察和实验,掌握膨胀现象的基本原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膨胀的定义和膨胀现象的观察。

难点:膨胀原理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球、热水、冷水、瓶子、硬币、尺子、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记录表、画笔、直尺、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用气球充气膨胀的例子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a. 教师演示:用打气筒给气球充气,观察气球膨胀的过程。

b. 学生交流:讨论生活中见过的膨胀现象。

2. 例题讲解:讲解膨胀的定义和原理。

a. 教师讲解:什么是膨胀,膨胀的原理。

b. 学生记录:将讲解内容记录在记录表上。

3. 随堂练习: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膨胀现象。

a. 教师提问:生活中有哪些膨胀现象?b. 学生回答:如冰融化、热胀冷缩等。

4. 实验探究:验证膨胀原理。

a. 实验一:热水与冷水的膨胀实验。

i. 教师演示:将热水和冷水分别倒入瓶子,观察瓶子膨胀程度。

ii. 学生交流:分析实验结果,得出膨胀原理。

b. 实验二:硬币与尺子的膨胀实验。

i. 教师演示:将硬币和尺子分别加热,观察其长度变化。

ii. 学生交流:分析实验结果,进一步理解膨胀原理。

a. 教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b. 学生回答:膨胀的定义、膨胀现象和膨胀原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膨胀2. 板书内容:a. 膨胀的定义b. 膨胀现象c. 膨胀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至少三种膨胀现象,并记录下来。

答案示例:冰融化、热胀冷缩、充气玩具膨胀等。

2. 作业要求:字迹工整,描述清楚,不少于5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了膨胀的概念和原理。

中班科学膨胀教案

中班科学膨胀教案

中班科学膨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理解:学生能够理解膨胀的概念,了解常见材料的膨胀特性。

2. 能力培养:通过实验与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膨胀的概念介绍2. 常见材料的膨胀特性3. 膨胀实验三、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幻灯片2. 实验用具:烧杯、水杯、纸巾、水等3. 实验材料:金属、塑料、橡胶等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老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膨胀现象的图片,如胶囊膨胀、气球膨胀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些东西膨胀吗?”Step 2:学习膨胀的概念通过PPT或幻灯片的展示,向学生介绍膨胀的概念和原理。

可以简单解释膨胀是物体由于受热或受潮而变大的过程。

Step 3:材料的膨胀特性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金属、塑料、橡胶等材料膨胀的情况吗?”通过展示不同材料的膨胀特性,让学生了解不同材料的膨胀程度和速度。

可以通过图表、图片等形式呈现。

Step 4:膨胀实验1. 预先准备好实验用具和实验材料。

2. 分小组进行实验,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

3. 实验一:将一张纸巾放入水杯中,观察纸巾的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纸巾在吸水后的膨胀现象,并解释纸巾膨胀的原因。

4. 实验二:将金属块放入烧杯中,用火烧热金属块并观察。

引导学生观察金属块受热后的膨胀现象,并解释金属膨胀的原因。

5. 实验三:将塑料块放入烧杯中,用火烧热塑料块并观察。

引导学生观察塑料块受热后的膨胀现象,并解释塑料膨胀的原因。

6. 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总结不同材料的膨胀特性以及膨胀现象的原因。

Step 5:小结与展望通过向学生展示膨胀实验的结果,并进行简单的总结和讲解,帮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巩固。

展望下节课的内容,如膨胀的应用等。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膨胀的概念和材料的膨胀特性。

中班科学教案膨胀教案反思

中班科学教案膨胀教案反思

中班科学教案膨胀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指导手册》第五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围绕“物质的膨胀现象”展开。

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膨胀现象,让幼儿了解和掌握物质受热或与其它物质反应时体积增大的基本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膨胀现象的基本概念,知道膨胀现象是由于物质受热或与其它物质反应导致的。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学会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膨胀现象。

3.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膨胀现象的原理。

教学重点:观察和描述膨胀现象,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究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物展示(如热水袋、气球等),实验器材(如烧杯、气球、吸管等)。

学具:记录表、画笔、气球、吸管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展示热水袋,让幼儿观察热水袋受热后体积变化的现象。

邀请幼儿分享生活中遇到的膨胀现象。

2. 例题讲解(10分钟)以气球为例,讲解气球膨胀的原理。

演示实验,让幼儿观察气球在热水中膨胀的过程。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如吸管、塑料瓶等)的膨胀现象。

引导幼儿用画笔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邀请各小组分享实验过程和结果。

讨论膨胀现象的原理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 课堂小结(5分钟)强调膨胀现象是由于物质受热或与其它物质反应导致的。

引导幼儿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培养探究精神。

六、板书设计1. 膨胀现象定义:物质受热或与其它物质反应,体积增大的现象。

原理:物质分子间距离增大,导致体积膨胀。

2. 实验结果气球在热水中膨胀。

吸管在热水中弯曲。

塑料瓶在热水中变形。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和记录日常生活中的膨胀现象。

答案示例:水烧开时,壶盖会跳动,因为水蒸气使壶内压力增大,导致壶盖膨胀。

2. 作业题目:和家人一起探讨膨胀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示例:热气球、自行车轮胎、热水袋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掌握了膨胀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中班科学教案膨胀

中班科学教案膨胀

中班科学教案膨胀中班科学教案:膨胀一、教学目标1. 掌握膨胀的概念。

2. 了解几种常见的膨胀现象。

3. 观察和描述膨胀现象,并初步了解其原因。

二、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气球、塑料瓶、水槽、纸巾。

2. 实验器材:浴缸、暖水瓶、铁钉、香皂、火柴等。

3. PPT幻灯片。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们展示一只气球,问学生们气球会变大还是变小?为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告诉他们,这个现象叫做膨胀。

二、呈现(10分钟)1. 教师准备一只装满水的塑料瓶和一个空瓶。

2. 教师询问学生两个瓶子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们发现装满水的瓶子更胖一些。

3. 教师解释这是因为水受热膨胀的原因,水膨胀后占据的空间增大,所以瓶子变胖了。

三、讨论(10分钟)1. 教师出示多个物品,包括铁钉、香皂、火柴等,引导学生讨论它们的特点。

2. 学生认识到这些物品在不同的状况下会发生变化,例如在高温下会融化、变软等。

3. 教师提问:为什么物体在高温下会出现融化、变软等现象?4. 学生们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们说出物体受热后分子活动加剧,分子间的距离增大,从而导致物体发生膨胀现象。

四、实验(2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们来到实验室,进行膨胀实验。

2. 实验1:教师在浴缸中倒入热水,放入一个暖水瓶。

- 反思:热水瓶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解释,热水瓶内的空气受热后膨胀,使压力增大,导致瓶盖弹开。

3. 实验2:教师将一块香皂放入水槽中,加入适量的水。

- 反思:为什么香皂会变大?为什么它会浮在水面上?- 学生回答后,教师解释,香皂遇水后会吸收水分,造成体积增大,而密度变小,因此能浮在水面上。

4. 实验3:教师点燃一根火柴并放在铁钉上。

- 反思:为什么火柴在燃烧后变短了?为什么它变弯了?- 学生回答后,教师解释,火柴燃烧时燃烧物质产生的气体带走了一部分火柴的物质,使火柴变短,同时由于火柴燃烧时受热,暴露的一侧膨胀并造成弯曲。

中班科学精品教案及教学反思《膨胀》

中班科学精品教案及教学反思《膨胀》

中班科学精品教案及教学反思《膨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指导手册》第四章“有趣的物理现象”,具体内容为“膨胀”。

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和动手操作,让他们了解物体在温度变化下产生的膨胀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膨胀的概念,知道物体在温度变化下会产生膨胀。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增强团队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膨胀现象及其原因。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热水、冷水、气球、瓶子、绳子、尺子等。

2. 学具:记录表、画笔、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个气球,引导幼儿观察气球在热水和冷水中的变化,引发幼儿对膨胀现象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a. 教师展示瓶子在热水和冷水中的膨胀现象,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观察到的现象。

b. 教师讲解膨胀的概念,让幼儿了解物体在温度变化下会产生膨胀。

c. 教师演示如何用尺子测量瓶子膨胀的长度,并引导幼儿记录数据。

3. 随堂练习(10分钟)a. 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瓶子在热水和冷水中的膨胀现象。

b.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a. 教师引导幼儿分享实验结果,说出观察到的膨胀现象。

b. 教师提问,让幼儿尝试解释膨胀现象的原因。

5. 课后延伸(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生活中的膨胀现象,并进行记录。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膨胀2. 板书内容:a. 膨胀现象:物体在温度变化下产生膨胀。

b. 膨胀原因:物体内部粒子在温度变化下的运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膨胀现象,记录并描述。

2. 答案示例:热水壶加热时,壶盖会膨胀,难以打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让幼儿对膨胀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

中班科学膨胀教案

中班科学膨胀教案

中班科学膨胀教案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指导手册》第四章第二节详细内容: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幼儿了解膨胀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膨胀现象,知道物体在受热时会发生膨胀。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理解膨胀现象,并能用语言描述。

重点:让幼儿通过实验观察,了解膨胀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热水、冷水、塑料瓶、气球、尺子。

学具:每个幼儿一份实验套件,包括塑料瓶、气球、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幼儿观察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变化,引发幼儿对膨胀现象的兴趣。

2. 讲解膨胀现象:向幼儿讲解膨胀现象,让幼儿知道物体在受热时会发生膨胀。

3. 实验操作: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塑料瓶和气球在热水中的膨胀现象。

4. 观察与记录:让幼儿用尺子测量塑料瓶和气球在热水中的长度变化,并记录下来。

5. 讨论与分享:让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讨论膨胀现象的原因。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膨胀现象1. 物体受热2. 发生膨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体,找出受热后发生膨胀的例子,并用图画或文字记录下来。

答案:如热水瓶在受热后的膨胀、热水袋在使用过程中的膨胀等。

2.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向家长介绍今天学习的膨胀现象,并尝试用语言描述。

答案:膨胀现象是指物体在受热时会发生膨胀,比如我们今天的实验中,塑料瓶和气球在热水中就发生了膨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的参与度如何,是否都能理解和掌握膨胀现象。

2.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幼儿进行更多有关膨胀现象的实验,如膨胀材料的制作等,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膨胀现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重点关注1. 实践情景引入:选择热水和冷水进行观察,是为了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温度变化对物体膨胀的影响。

中班科学优质教案膨胀优质教案反思

中班科学优质教案膨胀优质教案反思

中班科学优质教案膨胀优质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有趣的物理现象》第三节《膨胀现象》。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物体膨胀的概念,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膨胀现象,探索不同物质膨胀的特点,理解温度对膨胀现象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膨胀现象的基本概念,掌握物体膨胀的常见表现。

2. 通过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提高幼儿探索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不同物质膨胀的特点,掌握温度对膨胀现象的影响。

教学重点:观察和描述生活中的膨胀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球、热水、冷水、瓶子、硬币、尺子、温度计等。

学具:记录表、画笔、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气球在热水中膨胀的实验,引导幼儿观察气球的变化。

(2)邀请幼儿分享生活中遇到的膨胀现象,如:冰块融化、湿衣服晾干等。

2. 例题讲解(1)通过实验,让幼儿观察不同物质在温度变化下的膨胀情况。

(2)讲解膨胀现象的基本概念,引导幼儿理解温度对膨胀现象的影响。

3. 随堂练习(1)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硬币在热水和冷水中的膨胀情况。

(2)记录实验结果,讨论不同物质膨胀的特点。

(2)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湿衣服晾干后会变大?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膨胀现象》2. 内容:(1)膨胀现象的概念(2)生活中的膨胀现象(3)不同物质膨胀的特点(4)温度对膨胀现象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膨胀现象。

2. 答案:(1)湿衣服晾干后变大(2)冰块融化后体积增大(3)热水瓶在使用过程中体积膨胀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幼儿了解了膨胀现象,但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幼儿主动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继续寻找膨胀现象,观察不同物质的膨胀特点,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膨胀》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膨胀》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膨胀》教案:《膨胀》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第二章《身边的科学》。

2. 详细内容: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幼儿了解膨胀现象,知道物体在受热时会发生膨胀,并在生活中找到相关的例子。

二、教学目标1. 引导幼儿对膨胀现象产生兴趣,培养其探究科学的欲望。

2. 帮助幼儿理解膨胀的概念,使其能够观察和描述物体受热时的变化。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和掌握膨胀现象的本质。

2. 教学重点: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物体受热时的膨胀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热水、气球、塑料尺、热水壶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幼儿观察热水倒入气球中的现象,引导幼儿说出气球的变化。

2. 知识讲解:讲解膨胀的概念,让幼儿理解物体受热时会发生膨胀。

3. 实验观察: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塑料尺在热水中的变化,记录观察结果。

4. 讨论交流:让幼儿分享实验结果,引导幼儿发现物体受热时的膨胀现象。

5. 实例分析:让幼儿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膨胀现象,如夏天道路的膨胀、冬天水管的破裂等。

6. 创意活动:让幼儿使用彩泥创作一个受热膨胀的物体,并展示给大家。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膨胀2. 板书内容:物体受热膨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观察家里的某个物体,记录下它在受热时的变化,并画下来。

2. 答案:幼儿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描述物体受热时的变化,并绘制出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验,幼儿基本能够理解和掌握膨胀现象。

但在实验观察环节,部分幼儿对热水倒入气球中的现象感到害怕,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胆量,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实验中来。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幼儿在家里进行一次关于膨胀的亲子实验,让家长参与进来,增进亲子关系,同时加深幼儿对膨胀现象的理解。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膨胀》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膨胀》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膨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详细内容为“膨胀”。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日常生活中的膨胀现象,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膨胀的概念,知道什么是膨胀现象。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能力,增强实践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膨胀现象的定义、表现及原理。

难点:理解膨胀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球、热水、冷水、瓶子、硬币、尺子、实验器材等。

2. 学具:每组一份气球、瓶子、热水、冷水、硬币、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气球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引发学生对膨胀现象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展示气球在热水和冷水中的变化,让学生了解膨胀现象。

(2)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瓶子在热水中的变化,理解膨胀的原理。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生活中的膨胀现象。

(2)分组实验:将硬币放入气球中,观察气球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

4. 知识讲解(1)介绍膨胀的定义、表现和原理。

(2)讲解膨胀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膨胀的概念和原理。

六、板书设计1. 《膨胀》2. 内容:(1)膨胀的定义(2)膨胀的表现(3)膨胀的原理(4)生活中的膨胀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举例说明生活中的膨胀现象。

(2)解释膨胀现象的原理。

2. 答案:(1)如:热水瓶塞、热胀冷缩的金属等。

(2)膨胀现象是由于物体内部微观粒子之间的间隔发生变化,导致物体体积增大的现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膨胀现象的定义、表现和原理。

但在课堂实践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膨胀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中班科学膨胀教案

中班科学膨胀教案

中班科学膨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领域,涉及教材《幼儿科学探索》第四章第五节——《膨胀现象》。

详细内容包括:物质在加热或加入其他物质后体积增大的现象,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膨胀表现,探讨膨胀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膨胀现象,知道不同物质在加热或加入其他物质后体积会发生变化。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幼儿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究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理解膨胀现象及其原因。

难点:引导幼儿观察、分析实验过程中物质的变化,联系实际生活中的膨胀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热水、气球、瓶子、硬币、白醋、苏打粉等)。

2. 学具:记录表、画笔、安全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展示一个气球,引导幼儿观察气球的外观。

(2)教师将气球放入热水中,观察气球体积的变化。

(3)幼儿讨论:气球为什么变大了?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讲解膨胀现象的定义及原因。

(2)教师演示不同物质的膨胀实验,如瓶子中加入苏打粉与白醋混合物,观察瓶子体积的变化。

(3)幼儿分组讨论,观察实验过程中物质的变化,记录在记录表上。

3.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生活中哪些现象属于膨胀现象。

4. 小结与拓展(5分钟)(2)引导幼儿思考:膨胀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膨胀现象2. 板书内容:(1)膨胀现象定义(2)膨胀实验过程(3)生活中常见的膨胀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至少3个膨胀现象,并记录下来。

2. 答案:(1)热水壶加热时,水壶内的水体积膨胀。

(2)夏天,自行车轮胎在阳光下暴晒后体积膨胀。

(3)将硬币放入气球中,吹满气后,硬币被膨胀的气球顶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过程是否流畅,幼儿参与度如何。

幼儿园中班科学《膨胀》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膨胀》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膨胀》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简介在幼儿园中班的科学活动中,膨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幼儿园中班的宝贝们可以通过膨胀这个实验,更好地了解物体在热胀冷缩作用下的变化,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本次膨胀实验的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热胀冷缩的基本概念;2.理解温度变化对物体体积的影响;3.学习观察物体的变化,提高观察力;4.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滴管、草酸钙、热水、冷水、固体苯甲酸2.实验环境:实验室或教室3.教师准备:精心准备实验场地和实验材料,在实验前做好实验演示,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三、教学流程1. 导入环节教师介绍今天的实验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种神奇的现象——物体在热胀冷缩作用下的变化。

”同时,教师展示实验器材。

2. 实验前预备1.把草酸钙加水稀释;2.把苯甲酸放进烧杯中。

3. 实验操作1.把加了水的草酸钙滴入烧杯中的苯甲酸中,观察其变化。

2.对热水和冷水进行控温,即调节水温。

3.把滴管插入热水中,把空气泵袋连接到滴管上,吸取一定量的热水。

4.用滴管滴入苯甲酸中,观察其变化。

5.用相同的方法,取出几滴冷水,滴入苯甲酸中观察。

4. 教学反思1.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如何?有没有出现什么问题?本次实验环节较少,且主要着力于观察物体的变化,因此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基本按照教师的操作进行,表现良好。

但是,在实验前,教师没有介绍草酸钙和苯甲酸,导致孩子们对实验的含义和意义认识不深刻。

2.在实验操作、观察物体变化时,家长参与程度如何?家长参与度较低。

一方面原因在于本次实验一定程度上需要实验环境的保护,同时,家长对实验器材可能不熟悉,以至于无法跟随孩子的操作。

3.教师是否做到了充分的细致的讲解、解答问题等?在操作步骤、器材介绍等方面,教师展示和讲解充分,幼儿们比较容易理解。

在实验操作及观察时,教师与幼儿们密切互动,耐心解答问题,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膨胀》
1、通过对几种不同材料的尝试探索,让幼儿了解有的物体遇水会膨胀,有的不会,会膨胀的物体膨胀速度是不同的。

2、学习实证研究的方法,学会做实验记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1、用来探索的多种材料:塑料雪花片,钥匙,紫菜,木耳。

2、实验用的冷水、热水、盛水的玻璃缸。

3、记录实验结果的表格、笔。

一、观察讲述。

1、教师一手拿一杯泡有胖大海的茶,另一手拿一颗胖大海,请幼儿观察。

2、引导幼儿说出:胖大海“大了”“胀了”。

3、教师归纳:对,放在水里的胖大海“膨胀”了。

(评析:通过一个对比让幼儿自然地认知“膨胀”这个概念。

)
二、想象记录。

(评析:幼儿生活经验有限,他们的猜测会有对有错。

在这个环节当中老师请幼儿作记录实际是将猜测变为“研究假设”。

)
三、操作探索。

1、把材料投放在冷水里:
请幼儿看几种材料放入水中后发生什么变化?(引导幼儿在记录观察结果后再集体分享:让幼儿分清什么材料放在冷水里会膨胀,什么不能。

)
2、想象记录:
教师:你觉得木耳、紫菜等能膨胀的材料如果同时放在水中什么东西膨胀得快?什么东西膨胀得慢?
3、幼儿操作:提醒幼儿注意材料要同时放入水中。

4、让幼儿理解:不同的材料在冷水中膨胀的速度是不同的。

(评析:这是一个证实或证伪的过程,它孕伏了科学研究的重要理念:以事实为依据,用事实说话。

)
5、再次想象:出示木耳:你觉得它放在冷水里和热水里哪里膨胀得快?(本文.:.教案网)(引导幼儿经过假设后再一次实验,看看自己的猜想对不对,同时,再次提醒幼儿注意材料要同时放在热水中,进一步认知同一种材料在冷水中或热水里膨胀的速度是不同的。

(评析:通过一个个活动设计,一方面逐步引领幼儿深入探索生活中的膨胀现象,另一方面使幼儿从较规范的研究方法中学会观察、习得知识和研究方法。

)
四、讨论交流。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很多材料遇水会膨胀的问题,你们想想:还有哪些材料遇到什么情况也能膨胀?(遇热、遇潮、遇空气等。

)
(评析:这是将幼儿的认知放大、拓宽,引向生活的重要一步;是让幼儿认识、了解、熟悉、理解生活的重要一步。

)
本次活动,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自主操作,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的教学从严格掌控到逐步放开,幼儿探索的思维空间和学习自主权逐渐扩大,也体现了教师教学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更体现了幼儿在做中学、试中学、想中学的主体性。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