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儿童社会性发展大纲及要求
幼儿社会性发展目
06
CHAPTER
家园共育促进幼儿社会性发 展
家长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作用
1 2榜样,通过日 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家长可以向幼儿传递积极 的社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情感支持
家长给予幼儿无条件的爱和关怀,为幼儿提供情 感上的安全感,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社会信任感和 归属感。
03
CHAPTER
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
亲子关系建立与维护
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
01
通过积极回应、亲密接触等方式,与幼儿建立信任和安全的基
础。
亲子沟通与情感表达
02
鼓励幼儿表达情感,倾听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促进亲子间的情
感交流。
家庭规则与价值观传递
03
设定合理的家庭规则,以身作则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引导幼儿
方放松等。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通过游戏、故事或角色扮演等方 式,帮助幼儿学会分析问题、提
出解决方案并尝试解决问题。
寻求帮助和支持途径
与父母或老师沟通
鼓励幼儿在面对挫折时,主动与父母或老师沟通,表达自己的感 受和需要。
寻求同伴支持
教育幼儿学会向同伴寻求帮助和支持,共同解决问题或分享经验 。
利用专业资源
如有需要,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辅导等资源的帮助,为幼儿 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和指导。
诚信友善品质塑造
培养幼儿诚实守信的品质,做到言行一致、信守承诺、不说谎话。 教育幼儿友善待人,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分享快乐。
引导幼儿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和矛盾,以和平、友好的方式解决问题。
05
CHAPTER
挫折应对与心理调适能力
面对挫折时心理反应分析
焦虑、紧张或不安
当幼儿遇到挫折时,可能 会表现出情绪上的紧张和 焦虑,如哭闹、发脾气或 退缩等。
自考《学前儿童发展》复习资料(学...
自考《学前儿童发展》复习资料(学...《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课程代码:12340 2013年版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导论1、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出生到小学之前(0-6岁)或从受精卵开始到上小学之前的儿童。
狭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到上小学之前(3-6岁)的儿童。
一般将正式进入小学学习阶段之前的儿童统称为学前儿童。
2、发展指的是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所发生的系统的(整体)、有规律的(有序)、持续性(时间上的延续)的变化。
3、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目标是描述学前儿童发展的特征和规律、解释学前儿童发展变化的机制、优化学前儿童的发展。
4、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学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
5、学习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1)理论价值:充实和丰富人类发展科学的理论体系;(2)实践意义:为学前儿童教育提供依据,为学前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相关的学科知识,为涉及儿童的其他工作领域提供知识指导和智力支持。
6、学前儿童发展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生物性(先天遗传)与社会性(后天教养);主动(积极参与者)与被动(被动接受者);连续性和阶段性;普遍性和差异性。
7、学前儿童发展的共同规律和趋势:(简答)(1)从简单到复杂;(2)从具体到抽象;(3)从被动到主动;(4)从零乱到成体系;8、通常认为,2-3岁是儿童口语学习的关键期,4岁是儿童图形知觉发展的关键期,5岁左右是儿童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5-6岁是儿童掌握词汇最快的关键期。
9、研究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原则:(重点)(选择)客观性原则(充分考虑儿童生活的客观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以充足的客观事实为依据,避免主观性);发展性原则(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学前儿童,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发展特点和趋势,避免用孤立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教育性原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负责,必须符合教育的要求)。
10、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研究设计:横断设计(同一时间点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的被试)、追踪设计(某一时间段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反复观察)、时间序列设计(将横断设计和追踪设计结合起来)。
儿童社会性发展资料
特点
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阶段性、互 动性、情境性和可塑性等特点。
重要性及意义
重要性
儿童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全面发展的重 要组成部分,对儿童身心健康、人格 形成、社会适应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
意义
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有助于提高儿童 的社会认知、情感表达、人际交往和 问题解决等能力,为儿童未来的学习 、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
06
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策 略和方法
家庭教育策略改进建议
01
02
03
04
建立积极亲子关系
通过日常互动、情感交流等方 式,增进家长与孩子的亲密感
和信任感。
培养孩子独立能力
鼓励孩子自主解决问题,承担 适当家务,以培养其独立性和
责任感。
注重言传身教
家长应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 通过自身言行影响和教育孩子
亲子关系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01
亲子依恋关系
儿童与主要照顾者之间形成的情感纽带,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
影响。安全型依恋关系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社会交往态度和技能。
02 03
亲子互动方式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日常互动方式,如游戏、交流等,对儿童的社会性发 展具有重要影响。积极的亲子互动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情 感表达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亲子冲突与解决
亲子之间难免会出现冲突和矛盾,如何妥善解决这些冲突对儿童的社会 性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协商、妥协等方式解决亲子冲突有助于培养儿童 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03
学校环境对儿童社会性发 展影响
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对儿童影响
儿童社会性发展自学考试大纲及要求(整理)
关于教学及考核大纲的说明及实施要求 一、学分和学时
本学科学分为 4,教学时间为 72 学时。 二、使用教材 张文新著 .《儿童社会性发展》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三、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院校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特对有关问题 做如下说明,并提出实施要求。
二、考核知识点 (一)弗洛伊德关于儿童人格形成及其价值的观点、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及其主要特点。
(二)埃里克森关于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观点、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
(三)班杜拉关于儿童行为的起源的观点、自我与社会学习的观点。
(四)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因的观点、儿童社会性发展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五)习性学关于儿童行为发展的观点。 (六)布朗芬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的四大系统及其相互作用。
自考儿童发展理论复习资料
⾃考⼉童发展理论复习资料学前教育本科⼉童发展理论内部资料绪论 (3)第⼀章成熟势⼒学说的发展理论 (4)第⼆章⾏为主义发展理论 (5)第三章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 (6)第四章⽇内⽡学派的发⽣认识论 (8)第五章社会⽂化历史学派的⼼理发展理论 (9)第六章⽣态学和习性学的发展理论 (10)绪论1、⼼理学的基本问题(1)⼼理学两个基本问题:第⼀,⼼理学是什么?第⼆,怎样研究⼼理现象?(2)⼼理学诞⽣的标志:1878年,德国⼼理学家冯德在莱⽐锡建⽴了第⼀个⼼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理学的诞⽣。
(3)⼼理学⾯临的是⼀个⾼度复杂的对象——⼈。
⽆论把⼼理学当做⾃然科学来看待还是当做社会科学来看待,任何⼀个学派运⽤任何⼀种⽅法,都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揭⽰有限的规律和作出有限的贡献,“⼼理学有必须承认的⼀个事实,即没有哪⼀种理论或范式能包容⼈类⾏为的⼴阔范围和全部复杂性”。
2、什么是发展(1)发展是由⼀种新结构的获得或从⼀种就结构向⼀种新结构的转化组成的过程。
(2)发展是⼀种变化,是⼀种连续的、稳定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在个体内部进⾏的,发⽣在个体之外的变化不能称之为发展。
也不是所有的内部变化都可以成为发展。
空间变化、⾮空间变化虽然具有可逆性,但不具备连续性和稳定性的特性。
发展还可以说成“是由决定要素之间联系的基本规制的获得或变化组成的”。
3、指导研究(1)理论还能启发思考。
指导观察和产⽣新信息。
(2)理论不仅能促进研究者新的观察,⽽且还能促进我们重新考察那些早已脍炙⼈⼝⽽反遭忽略的变量。
(3)事实上,每⼀个研究者总是在理论的指导下从事⼉童发展研究的,科学研究的⼀般⽅法都是从假设起步的,⽽假设必定来⾃于⼀定的理论。
4、发展理论的主题(1)⼼理的实质:从⼼理学的⾓度揭⽰⼈的本质,就是⼼理的实质的真实内涵。
在机械轮的观点中,整个世界好像是⼀台在时间和空间中运转的机器,它的理论基础是⽜顿⼒学。
与机械论相反的是机体论,该思想起源于莱布尼茨。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全套整理课件
02
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重要性
塑造儿童性格
家庭教育是儿童性格形成的主要 影响因素,健康的家庭教育有助 于培养儿童积极向上的性格特质
。
培养社会技能
家庭教育为儿童提供了学习社会交 往技能的机会,如沟通、合作、分 享等,有助于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 生活。
传递价值观念
家庭教育是传递社会文化、价值观 念和道德规范的重要途径,对儿童 的社会化过程具有深远影响。
家庭教育策略与方法
01
02
03
04
建立亲密关系
家长应与儿童建立信任、尊重 的亲密关系,为儿童提供情感
支持和安全感。
积极引导与示范
家长应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 良好榜样,同时积极引导儿童 参与家庭活动和社会实践。
倾听与理解
家长应耐心倾听儿童的想法和 感受,理解并尊重儿童的个性
和需求。
适度要求与期望
家长应对儿童提出适度、明确 的要求和期望,鼓励儿童努力
儿童社会性发展阶段
婴儿期(0-2岁)
建立基本信任感,形成依恋关系,开始模仿 和学习简单社会行为。
学龄初期(6-12岁)
认知能力提高,同伴关系日益重要,逐渐形 成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幼儿期(2-6岁)
自我意识萌芽,学会初步控制情绪和行为, 开始理解并遵守社会规则。
青少年期(12-18岁)
追求独立和自主,形成较为稳定的个性和价 值观,社会责任感增强。
学龄期儿童
关注其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提 供学习辅导和心理支持,帮助其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青春期儿童
关注其身心变化和情感需求,提 供情感支持和心理辅导,帮助其
应对挑战和压力。
幼儿发展纲要
幼儿发展纲要幼儿发展纲要是指针对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各个方面所制定的发展目标和指导原则,旨在引导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发展纲要包括了幼儿的身心健康、智力发展、情感社会发展、语言发展等方面,是指导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
在幼儿发展纲要中,身心健康是首要关注的方面。
幼儿的身体健康是其全面发展的基础,只有保证幼儿的身体健康,才能够有利于其其他方面的发展。
因此,幼儿发展纲要强调了对幼儿的生活照料和保健工作,要求提供安全、健康、干净的生活环境,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等。
只有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幼儿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发展。
智力发展是幼儿发展纲要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
幼儿正处于认知和智力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具有极强的学习和模仿能力,因此在这个阶段对他们的智力开发至关重要。
幼儿发展纲要要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积极探索和发现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记忆、想象和表达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认知结构。
情感社会发展是幼儿发展纲要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幼儿的情感社会发展对其整个人格的形成和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这个阶段要注重培养幼儿的情感管理能力和社交技能。
幼儿发展纲要要求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和教育环境,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学会合作、分享和互助。
同时,要教育幼儿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责任感,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情感和解决问题。
语言发展是幼儿发展纲要中的另一个关键方面。
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沟通工具,也是认知和思维的重要载体,对幼儿的智力发展和社会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幼儿发展纲要要求在幼儿教育中重视语言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语言环境和语言机会,激发幼儿的语言表达兴趣,促进其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全面发展。
同时,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语言感知和表达能力,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语言意识和语言习惯,促进其语言能力的提高和语言交流的顺畅。
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引言概述: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形成并发展出的一种能力。
这种能力是在幼儿与家庭成员、同伴以及其他社会成员的交往中逐渐形成的。
幼儿社会性发展对于他们的整体成长和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一、情感交流的重要性1.1 建立亲密关系:幼儿通过与家庭成员的情感交流,建立起亲密关系。
这种关系对幼儿的情感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2 培养情绪管理能力:通过与他人的情感交流,幼儿学会了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并逐渐掌握了情绪管理的能力。
1.3 培养同理心:幼儿在情感交流中学会了关心他人、理解他人的感受,从而培养了同理心,这对于他们的社会性发展至关重要。
二、合作与分享的培养2.1 学会合作:幼儿通过与同伴的互动,逐渐学会了合作的重要性,并在合作中培养了团队合作的能力。
2.2 培养分享意识: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幼儿通过与他人分享玩具、食物等资源,培养了分享的意识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2.3 培养冲突解决能力:在与同伴的合作和分享中,幼儿也会遇到冲突和分歧。
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他们逐渐培养了冲突解决的能力。
三、理解规则和道德意识3.1 学会遵守规则: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幼儿通过遵守规则,学会了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
3.2 培养自我约束能力:通过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幼儿逐渐培养了自我约束的能力,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行为。
3.3 培养道德意识: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幼儿学会了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并逐渐形成了良好的道德意识。
四、发展自我认知和自我表达能力4.1 了解自己: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反思,幼儿逐渐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形成了自我认知的能力。
4.2 培养自信心: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幼儿得到了他人的认可和鼓励,逐渐培养了自信心。
4.3 培养自我表达能力: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表达,幼儿逐渐学会了用语言和行为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五、培养社交技巧和适应能力5.1 学会沟通技巧:幼儿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逐渐学会了有效的沟通技巧,包括语言表达、肢体语言等。
儿童社会性发展自学考试大纲及要求
目录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1)一、课程性质 (1)二、课程设置目的要求 (1)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1)第一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与研究 (1)第二章社会性发展的遗传与生物基础 (4)第三章家庭、父母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5)第四章同伴关系与友谊 (7)第五章儿童的依恋 (9)第六章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 (11)第七章儿童道德发展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2)第八章儿童的攻击 (14)第九章儿童自我的发展 (16)第十章儿童的性别差异与性别角色发展 (17)Ⅲ关于教学及考核大纲的说明及实施要求 (19)一、学分和学时 (19)二、使用教材 (19)三、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19)四、关于考核方式的说明 (19)五、对助学院校的要求 (20)六、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要求 (20)儿童社会性发展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重要的专业理论课程,是学生日后从事幼儿园教学和科研的重要的理论依据。
该课程由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组成。
同时,本课程的理论又是建立在相关的儿童发展与教育的事实基础之上的,因此,该课程又具有比较强的实践性。
再次,还因为大量的国外心理学家的相关理论的介绍而使得本课程具有了国际化的研究视野。
总之,本课程在强调理论性的同时,兼顾了综合性与运用性。
二、课程设置目的要求本课程的设置目的与要求是,通过系统的教学,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概念、特征和规律、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理论以及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方法,注重学生分析儿童发展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学前教育学、幼儿园各领域教学和幼儿园课程设计及实施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能力基础。
同时,培养学生对儿童和教育事业的理解和热爱,为形成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与研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几种主要理论及其主要观1点,并思考这些观点对教育的启示意义。
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标题:幼儿社会性发展引言概述: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与他人互动中逐渐学会适应社会规范、建立友谊关系和发展人际交往技能的过程。
这一过程对幼儿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他们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建立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1.1 促进幼儿情感发展:通过与他人互动,幼儿学会表达情感、理解他人情感,培养情感沟通能力。
1.2 建立自我认同:在社交中,幼儿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
1.3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通过社交活动,幼儿学会遵守规则、尊重他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二、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方法2.1 提供合适的社交机会:为幼儿创造各种社交场合,如游戏、合作活动等,让他们有机会与同龄人互动。
2.2 鼓励幼儿表达情感: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
2.3 培养合作意识:通过团体活动和团队合作,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挑战3.1 羞怯和社交焦虑:部份幼儿可能会因为羞怯或者社交焦虑而难以融入社交活动,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关注和支持。
3.2 冲突处理能力不足:幼儿在社交中可能会浮现冲突,缺乏有效的冲突处理能力,需要引导他们学会妥善处理矛盾。
3.3 社会规范认知不清:幼儿对社会规范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需要教师和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匡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家庭和学校合作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4.1 家庭支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赋予幼儿足够的关爱和支持,鼓励他们积极参预社交活动。
4.2 学校教育:学校应该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社交机会和培训课程,匡助他们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
4.3 家校合作:家长和教师之间要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情况,制定有效的干估计划。
五、结语幼儿社会性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和引导。
惟独通过共同努力,才干匡助幼儿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促进其全面发展。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第七章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二)个体内化:个体社会化的内部动因
个体内化大致通过五种方式实现:观察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 自我强化;社会合作。 观察学习:是个体通过对榜样的模仿和认同获得社会行为方式,进而 内化为人格品质。 社会认知:主要指社会认知,个体根据已有认知结构水平及其价值取 向同化和顺应社会规范,有选择地吸收,然后加工改造成自己人格品质 的一部分。
三、幼儿品德教育
(一)幼儿道德认知教育 1、 幼儿道德认识的特点:幼儿道德认识的发展
水平较低,道德知识不多,故要用直观、形象的方法教给 幼儿相应的道德知识;幼儿道德是非观念处于不稳定状态, 缺乏道德认识的一致性;幼儿道德评价活动带有很大的情 绪性和受暗示性,教师对幼儿行为应及时提出要求并进行 评价,从而使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结合起来,互为促进。
第七章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第一节 社会性学习概述
一、社会性的含义 二、社会化的含义
三、个体社会化的两方面:社会教化和个体 内化 四、社会性、社会化、社会性学习的联系
五、幼儿社会性学习的含义及其意义
一、社会性的含义
社会性是个人所具有的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人必须受社 会规范的约束,其思考和行动必须符合社会条件的特性。 社会性的发展可从两个方面考察,一是由对成人的依恋到 自己独立过程,一是获得处理对人关系的能力过程。 • 社会性包括三个基本成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 为。社会认知:狭义的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群体、 人际关系及认知主体本身等社会客体的认识。广泛的社会 认知是指一切调节和伴随着社会行为的认知活动。社会情 感:是指伴随整个社会心理过程产生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感 受,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过程。社会行为:是指对社会 刺激产生的外显或内隐的反应。一方面是指个体受他人或 团体影响而发生的行为,受社会规律制约,是人类特有的, 诸如见义勇为等,另一方面是指群体的共同行为。
0—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特征:0-3个月
0—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特征:0-3个月0—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特征10—3个月儿童社会性发展特征0—3个月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对于自我和他人的区分还不是很清楚,儿童的关注与意识中心在于自身的本体感觉以及情绪体验,是基于儿童的生理需求和感受的,社会性发展的各个面向都带有“前发展”阶段。
1.社会行为发展主要特征对他人的注意明显高于对物品的注意:刚出生的儿童即对人脸的图案表现出较高的兴趣,(鲍尔T.G;R,1980)、并能模仿成人的面部表情(八Me卜2off&Moore,19771(图6-2)、本能的反应。
伴随着这种本能的反应,儿童逐渐对他人表现出兴趣。
儿童在一个半月时出现具有社会意义的微笑,如儿童会自然地把头转向成人,注视成人的面部,并被成人夸张的哈哈大笑。
在2个月时儿童会注视同伴。
当3个多月的儿童与同伴在一起时,会互相观望和抚触。
社会行为以情绪性沟通为主:受限于语言和动作的发展,0—3个月儿童与他人的沟通常常是一种情绪性的沟通,并主要基于儿童的生理需要。
特别是新生儿,在沟通时主要以哭泣、吮吸、探寻、抓握等本能反射为主要手段表达自己的需求。
他们对于他人各种行为的回应也是情绪性的,表达和反应了自身的生理感受。
亲子交往由泛化的前依恋行为构成:0—3个月的儿童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依恋,也没有特定的依恋对象,对所有人的反应几乎是一样的。
此时的亲子交往行为主要是与养育者之间的情绪交流。
在生命的第一周,微笑和哭泣已经出现,儿童借由这种生理性情绪向成人表达自己的的生理需要,并藉由一些简单的回应行为(如挥舞手臂)回应成人的声音等,建立并维持与父母的关系。
儿童的表情也越来越丰富,明显出现欢愉或不快的情绪。
这一切,都是他们与父母交流的法宝。
2.社会适应发展特征基于生理需求社会适应行为:0—3个月的儿童还不能清晰地区分自我和他人,只要他们身体的需求能够得到适当的满足,对于需求的满足是谁供给的,对他们来说没有太大的分别。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一、引言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从出生到入学前的这段时间内,在家庭、幼儿园等环境中与他人互动、建立社会关系的过程。
这一阶段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后期的成长和社交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征1. 仿效行为学前儿童具有强烈的模仿欲望,他们会观察周围的大人或同龄人,然后尝试模仿他们的行为和语言。
通过模仿,幼儿学会了许多社交技能和行为准则。
2. 合作与分享在幼儿园等集体生活的环境中,学前儿童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并学习了分享的概念。
通过这些活动,他们懂得了互助、团结和友谊的重要性。
3. 情绪管理学前儿童逐渐学会了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学习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逐渐认识到情绪对社交行为的影响。
三、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1. 家庭环境家庭是学前儿童最初接触社会的地方,家庭环境是否和谐、稳定,父母对幼儿的关爱和引导对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幼儿园环境在幼儿园中,幼儿与同龄人接触、互动,通过与老师和同伴的交流学会了尊重、合作等社会技能,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3. 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传统的家庭文化、价值观念等都会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造成影响。
四、如何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1. 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父母要给予幼儿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建立起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幼儿提供安全、温暖的成长环境。
2. 提供多样化的社交机会让幼儿有机会参与各种社交活动,与同龄人互动、交流,也可以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情商。
3. 注重情绪教育教导幼儿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引导他们学会控制情绪,并且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
五、结语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合适的引导,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起健康的社交能力,为其未来的成长奠定基础。
希望家长、老师和社会各界都能关注和支持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为幼儿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江苏自考28052儿童发展考前复习资料全
自考28052儿童发展考前复习资料一、心理过程的容:心理学把心理过程划分为三个具体过程:1)认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
思维是认识的核心。
2)情感过程,它是人在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心的体验,如喜、怒、哀、惧等。
3)意志过程,它是人在活动中为了实现某一目的,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
心理过程是统一的。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者相互联系。
认识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
情感过程是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动力。
意志过程对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具有调控作用。
二、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1)直觉行动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儿童思维主要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
它有以下两个特点:(1)具体性和形象性(2)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3)抽象逻辑思维,就是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进行的思维。
学龄初期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有以下两个特点:(1)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2)不自觉性与自觉性在思维活动中进行消长的过程。
三、皮亚杰的儿童智慧发展理论(一)智慧发展的阶段,这一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细分为六个子阶段:(1)0~1个月,反射活动阶段(2)1~4个月,习惯动作时期(3)4~10个月,有目的的动作形成时期(4)10~12个月,手段和目的之间分化并协调的时期(5)12~18个月,感知运动智慧时期(6)18~24个月,感知运动智慧的综合时期2.前运算阶段(2~7岁),分为两个子阶段:(1)2~4岁,象征思维阶段,已经出现了象征符号的机能。
(2)4~7岁,知觉的半逻辑思维阶段,开始从表象思维向运算思维进展。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形成初步的运算结构,运算获得了可逆性。
这一阶段的儿童发展了接触自我中心的作用,并出现了守恒的概念。
4.形式运算阶段(从11或12岁开始)(二)教育对儿童思维发展的影响教育必须要按照儿童的智力或思维结构及其发展阶段来组织和实施。
10月自考12350儿童发展理论试题及答案
10月自考12350儿童发展理论试题及答案自考12350儿童发展理论试题一、选择题1. 儿童发展理论是对儿童发展过程中关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解析的理论框架。
下列哪个不是儿童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A. 生物学因素B. 社会文化因素C. 心理因素D. 科学因素2. 儿童发展的阶段理论包括以下哪个阶段?A. 婴儿期、幼儿期、青少年期B. 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C. 婴儿期、幼儿期、学龄期D. 婴儿期、学龄期、青少年期3. 宽基础的提升型幼儿教育是指以幼儿为主体,以培养幼儿综合素质为目标,强调幼儿发展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以下哪项不是宽基础的提升型幼儿教育的特点?A. 适应性B. 情感性C. 系统性D. 专业性4. 在儿童个体成长发展的理论研究中,谁提出了儿童的个体基因成长发展理论?A. 宾川B. 弗洛伊德C. 维果茨基D. 皮亚杰5. 儿童的社会化,即是指儿童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别人是如何行为、学会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
谁提出了儿童的社会化与认知发展的理论?A. 雅各布·斯内克B. 列维·文谢尔斯基C. 李维·维果茨基D. 爱伦·巴德利二、判断题判断以下哪些描述与儿童的认知发展相关?1. 儿童以逆向思维为特征,能够完成草拟的逻辑推理过程。
2. 儿童逐渐发展出自主性和自我意识,能够在决策中自我确定和问题解决中独立思考。
3. 儿童的情感和认知发展是互相独立的两个方面。
4. 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学会更多的语言规则和表达方式。
三、简答题1. 请简要概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自考12350儿童发展理论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C2. A3. D4. A5. C二、判断题1. 错误2. 正确3. 错误4. 正确三、简答题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 感知运动期(0-2岁):婴儿通过感官和运动经验来认识世界,逐渐形成操作概念和目的意识。
30006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自考考试大纲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代码:30006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和特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的选考课,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为培养和检验考生学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既有理论性,也有很强的应用性。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历史较短,是一门较为年轻的、介于学前心理学与学前教育学之间、具有边缘性质的学科,主要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现象、规律、方法、教育与训练。
二、课程目标与要求本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使考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形成从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完善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以便毕业后能够较好地完成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重任。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学习本门课程应该了解学前儿童教育的基本原理,了解社会教育的理论知识,理解关于自我社会性与品格成长的知识,了解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规律,具有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幼儿园活动设计等相关知识储备,从而为本门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和知识基础。
本课程与“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等课程有一定的重合,但是,本课程关注的内容是对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等相关内容的扩展、延伸和深化,这对于学前儿童社会领域的发展,对于协调健康、科学、艺术、语言等领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重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内涵和内容、原则、方法、程序;本课程的难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以及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等。
Ⅱ考核目标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
四个能力层次是递进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识记(I):要求考生能够识别和记忆本课程中有关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相关概念及原理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
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引言概述: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与他人相处过程中,逐渐学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合作、沟通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这一过程对幼儿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对其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建立具有重要影响。
一、家庭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1.1 家庭氛围:家庭氛围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幼儿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1.2 家庭教育方式:父母的教育方式会影响幼儿的社会行为。
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1.3 家庭交流: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也会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
父母应该注重与幼儿的沟通,培养其良好的沟通技巧。
二、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促进2.1 合作游戏:在幼儿园中,合作游戏是培养幼儿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的有效方式。
2.2 社交技能培养:幼儿园教师会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如分享、倾听、尊重他人等。
2.3 冲突解决:幼儿园是幼儿接触社会的重要场所,教师会引导幼儿学会妥善解决冲突,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3.1 角色扮演游戏: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幼儿可以摹仿成人社会行为,学会合作、沟通和解决问题。
3.2 合作游戏:合作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
3.3 规则游戏:规则游戏可以匡助幼儿学会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四、亲子互动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4.1 亲子活动:家长和幼儿之间的亲子活动可以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
4.2 陪伴互动:家长的陪伴和关心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至关重要,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4.3 亲子沟通:家长应该与幼儿进行积极的沟通,倾听幼儿的需求和想法,培养其良好的沟通技巧。
五、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5.1 社会适应能力: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幼儿适应社会的基础,对其未来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建立至关重要。
5.2 情绪管理能力:通过社会性发展,幼儿可以学会合理表达情绪,有效解决问题。
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引言概述: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学会适应社会规范、建立人际关系、培养合作精神的过程。
这一过程对幼儿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对其未来的社交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1.1 促进幼儿的社交技能幼儿社会性发展可以匡助幼儿学会与他人有效沟通、建立友谊、解决冲突等社交技能,为其未来的人际关系打下良好基础。
1.2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通过参预集体活动、团队合作等方式,幼儿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互助,培养出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1.3 塑造幼儿的人格品质在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幼儿会逐渐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如宽容、正义、诚实等,为其未来的成长奠定道德基础。
二、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方法2.1 提供丰富的社交机会为幼儿提供与同龄人互动的机会,如参加幼儿园活动、社区活动等,让幼儿学会与他人相处。
2.2 鼓励幼儿参预集体活动引导幼儿参预集体游戏、合唱、剧场表演等活动,培养其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2.3 培养幼儿的情绪管理能力教导幼儿正确表达情绪、学会倾听他人、解决冲突的方法,匡助幼儿建立健康的情绪管理机制。
三、家庭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3.1 家长的示范作用家长是幼儿最重要的模范,他们的行为举止会直接影响幼儿的社会行为,因此家长应该做一个积极的示范者。
3.2 家庭氛围的营造家庭氛围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可以促进幼儿的社交技能和情感表达能力。
3.3 家长的陪伴和引导家长要赋予幼儿足够的陪伴和关爱,引导幼儿学会与他人相处、解决问题,匡助幼儿建立自信和独立性。
四、学校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4.1 提供多元化的社交环境学校是幼儿社交的重要场所,应该提供多元化的社交环境,鼓励幼儿与不同背景的同龄人互动。
4.2 教育幼儿合作和分享学校应该通过课程设置和活动安排,教育幼儿合作、分享的重要性,培养其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内容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内容社会性发展是学前儿童教育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建立人际关系、学习合作、理解彼此,这些都是为日后的社交生活打下基础。
通过适当的指导和培养,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发展社会技能,拓展他们的人际关系圈,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懂得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分享和合作。
这些社会技能对于孩子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社会性发展的培养,孩子们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内容1. 情商培养情商是指个体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可以有效处理自己的情绪,并且能够理解和处理他人情绪的能力。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情商的培养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情绪认知游戏、情绪表达绘画等方式,引导孩子们认识不同情绪,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效地应对不同情绪。
2. 合作与分享在学前阶段,孩子们逐渐明白合作与分享的重要性。
通过团体游戏、小组合作活动等形式,可以让孩子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资源、尊重他人意见。
这不仅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协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3. 礼仪和规范意识在学前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孩子们养成一定的礼仪习惯和规范意识。
通过模仿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可以让孩子们了解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规范,学会尊重他人、礼貌待人。
培养孩子们的礼仪和规范意识,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 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社会性发展中,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们通过想象力的游戏、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不仅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培养他们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品质。
结语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内容涵盖了情商培养、合作与分享、礼仪和规范意识、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这些内容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校生实践课程考核《儿童社会性发展》(本科)教学及考核大纲山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目录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1)一、课程性质 (1)二、课程设置目的要求 (1)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1)第一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与研究 (1)第二章社会性发展的遗传与生物基础 (3)第三章家庭、父母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4)第四章同伴关系与友谊 (6)第五章儿童的依恋 (7)第六章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 (9)第七章儿童道德发展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0)第八章儿童的攻击 (11)第九章儿童自我的发展 (12)第十章儿童的性别差异与性别角色发展 (14)Ⅲ关于教学及考核大纲的说明及实施要求 (15)一、学分和学时 (15)二、使用教材 (15)三、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15)四、关于考核方式的说明 (15)五、对助学院校的要求 (16)六、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要求 (16)儿童社会性发展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重要的专业理论课程,是学生日后从事幼儿园教学和科研的重要的理论依据。
该课程由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组成。
同时,本课程的理论又是建立在相关的儿童发展与教育的事实基础之上的,因此,该课程又具有比较强的实践性。
再次,还因为大量的国外心理学家的相关理论的介绍而使得本课程具有了国际化的研究视野。
总之,本课程在强调理论性的同时,兼顾了综合性与运用性。
二、课程设置目的要求本课程的设置目的与要求是,通过系统的教学,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概念、特征和规律、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理论以及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方法,注重学生分析儿童发展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学前教育学、幼儿园各领域教学和幼儿园课程设计及实施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能力基础。
同时,培养学生对儿童和教育事业的理解和热爱,为形成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与研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几种主要理论及其主要观点,并思考这些观点对教育的启示意义。
领会当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主要理论主题与新趋势,掌握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研究方法,并能够结合实际正确运用。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三种主要理论观点(一)精神分析学派1.弗洛伊德的理论12.埃里克森的理论(二)社会学习理论1.班杜拉关于行为起源的理论2.班杜拉的自我与社会学习理论(三)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影响2.皮亚杰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第二节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几个新学派(一)习性学劳伦茨的观点(二)发展心理生物学发展心理生物学关于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基本观点(三)布朗芬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四)当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主要理论主题与新趋势1. 当前社会性发展研究的主要理论主题2. 当前社会性发展研究的新趋势第三节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方法1. 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两种基本类型与研究设计2. 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数据收集方法三、考核知识点(一)弗洛伊德关于儿童人格形成及其价值的观点、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及其主要特点。
(二)埃里克森关于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观点、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
(三)班杜拉关于儿童行为的起源的观点、自我与社会学习的观点。
(四)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因的观点、儿童社会性发展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五)习性学关于儿童行为发展的观点。
(六)布朗芬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的四大系统及其相互作用。
(七)当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主要理论主题与新趋势。
(八)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研究方法。
四、考核要求(一)识记21.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模仿学习的几个过程;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效能感;固定行为模式。
班杜拉关于儿童行为起源的理论观点。
2.布朗芬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中四大系统的名称及涵义。
3.当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主要理论主题。
4.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数据收集的主要方法有哪些,问卷的编制格式。
(二)领会1. 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观点。
2. 习性学关于儿童行为研究的基本观点。
3.布朗芬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的理论。
4. 当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新趋势。
5. 儿童社会性发展主要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及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三)运用1. 会运用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对儿童社会性发展问题进行分析并进行教育建议。
2. 能根据研究目的和儿童社会发展实际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并设计出相应的研究方案。
第二章社会性发展的遗传与生物基础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进化与人类普遍特征的生物适应性及其意义,理解个体行为差异的生物影响以及产前环境对胎儿及以后成长的影响,知道如何避免不良生物环境的儿童发展的影响。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进化与生物适应(一)适应性的进化(二)生物适应性行为及其调整第二节遗传的影响(一)人类行为遗传学的方法(二)社会适应性性状形成和发展的遗传与环境机制(三)关于人格和气质的遗传学研究3第三节生物环境(一)怀孕与生育的危险因素(二)药物的影响三、考核知识点(一)人类的进化历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适应性进化。
(二)罗西关于社会性行为受生物因素影响的四条标准。
(三)人类社会性行为的生物适应意义及其在进化过程中的调节的表现形式。
(四)人类行为遗传学确定个体差异的遗传基础主要采用的两种方式。
(五)孪生子研究和收养研究的主要目的。
(六)怀孕与生育的生物性危险的表现种类。
四、考核要求(一)识记1. 社会启动者。
2. 罗西关于社会性行为受生物因素影响的四条标准。
3.人类行为遗传学确定个体差异的遗传基础主要采用的两种方式。
(二)领会1. 人类社会性行为的生物适应意义及其在进化过程中的调节的表现形式。
2. 孪生子研究和收养研究的主要目的。
(三)运用能结合案例分析生物因素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家庭、父母与儿童社会性发展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家庭系统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理解亲子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掌握家庭家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理解家庭中儿童社会化过程以及影响父母行为与教养观念的因素,并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对家庭中儿童社会性发展提出适宜的策略。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家庭系统与亲子之间的双向互动(一)家庭系统(二)亲子互动的双向影响4第二节父母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一)父母教养观念(二)父母教养行为第三节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一)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几种理论模型(二)认知社会化(三)情感社会化(四)亲子关系影响儿童社会化的机制第四节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一)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二)影响父母行为的因素三、考核知识点(一)亲子互动的双向影响(二)父母教养观念的概念、实质、来源以及与父母教养行为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三)父母家养方式和教养行为的类型(四)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几种理论模型(五)家庭对儿童认知社会化与情感社会化的表现(六)亲子关系影响儿童社会化的机制(七)影响父母行为的因素四、考核要求一、识记1.家庭系统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通过的途径及其表现方式2.家庭成为儿童发展的理想环境的原因3.父母教养观念的概念及其来源4.鲍姆令特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分类及其特征二、领会1. 父母教养观念实质、来源以及与父母教养行为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2. 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几种理论模型3. 家庭对儿童认知社会化与情感社会化的表现4. 亲子关系影响儿童社会化的机制5三、运用1.联系实际分析影响父母行为的因素2.能够对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几种理论模型进行客观评价3.能够根据案例准确判断教养方式的类型及特征第四章同伴关系与友谊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深刻领会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了解儿童同伴关系和友谊关系发展的趋势与特征,掌握儿童同伴接纳的类型、影响儿童同伴接纳的因素以及同伴群体及其社会化影响。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同伴关系的性质与功能(一)同伴关系的性质(二)同伴关系的功能(三)同伴关系与家庭关系的联系第二节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趋势(一)婴儿期(二)学前期(三)童年期(四)青少年期第三节同伴关系的测量及影响同伴接纳的因素(一)同伴群体关系的测量(二)影响儿童同伴接纳的因素第四节儿童的友谊关系(一)儿童关于友谊的概念(二)友谊关系的测量(三)友谊关系的功能(四)同伴群体及其社会化影响(五)同伴群体的形成(六)同伴群体的结构6(七)同伴群体的影响(八)同伴合作与竞争三、考核知识点(一)同伴关系的概念、性质与功能以及与家庭关系的联系(二)婴儿期、学前期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趋势(三)同伴关系的测量及影响同伴接纳的因素(四)友谊关系的功能(五)同伴群体及其社会化影响四、考核要求(一)识记1.同伴关系;垂直关系;水平关系2.家庭关系与同伴关系相互联系的方式3.测量同伴接纳性的方法、同伴接纳的类型以及影响同伴接纳的因素4.儿童友谊关系的功能5. 同伴群体的影响(二)领会1. 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趋势2. 赛尔曼关于儿童友谊概念发展的阶段理论3. 同伴群体的结构以及影响合作与竞争的因素(三)运用1.联系实际分析家庭关系与同伴关系相互联系的方式、影响同伴接纳的因素。
2.能够运用理论分析同伴关系的功能,能针对儿童同伴关系困难提出矫治策略。
第五章儿童的依恋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依恋的性质、儿童依恋发展的阶段,深刻理解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价值,掌握儿童依恋的类型与特征以及影响儿童依恋的因素,理解关于依恋的几种理论。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依恋的性质与发展(一)依恋的界定与特征(二)依恋的发展第二节依恋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二、学习理论三、习性学理论四、社会生物学的“亲情投资理论”第三节依恋的测量与类型1.依恋的测量2.儿童依恋的类型特点3.依恋类型的稳定性第四节影响依恋的因素a)抚养质量b)母亲缺失c)文化特点d)儿童的气质三、考核知识点(一)依恋的性质与发展(二)儿童依恋的类型特点(三)依恋理论(四)影响依恋的因素四、考核要求(一)识记1.依恋的概念与特征、依恋建立的前提与形成标志2.鲍尔贝关于儿童依恋发展的阶段划分(二)领会1.依恋理论2.依恋的测量(三)运用1.能运用安斯沃斯的儿童依恋类型理论准确判断儿童依恋的类型及特征。
2.能联系教育实际分析影响儿童依恋的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建议。
第六章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一、学习目的与要求理解社会认知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意义,掌握儿童社会认知的概念与分类,了解儿童观点采择发展的相关理论,掌握儿童移情的三种反应及发展阶段,理解儿童对权威与规则的认知发展特征。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社会认知发展概述(一)社会认知的解说(二)社会性知识与非社会性知识的区别第二节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一)观点采择的定义、特性与分类(二)观点采择与相关概念的关系(三)儿童移情的发展第三节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一)心理理论(二)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第四节儿童对权威和社会规则的认知发展(一)权威认知(二)社会规则认知三、考核知识点(一)社会认知的概念(二)社会性知识与非社会性知识的区别(三)观点采择、自我中心、去自我中心的概念(四)霍夫曼的儿童移情发展的阶段理论(五)心理理论的概念和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特征(六)儿童对权威和社会规则的认知发展特征四、考核要求(一)识记1.概念:社会认知、观点采择、移情、自我中心、去自我中心、心理理论2.霍夫曼的儿童移情发展的阶段理论(二)领会1.社会性知识与非社会性知识的区别2.儿童观点采择与社会互动的关系3.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特征4.儿童对社会规则的认知发展特征(三)运用能够联系实际分析达蒙关于儿童对权威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