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课堂背后缺什么

合集下载

直击课堂教学:我们缺失了什么

直击课堂教学:我们缺失了什么

直击课堂教学:我们缺失了什么作者:李秀香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2年第05期作为校长,管理是第一要务。

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要完成这一目的,在校内必须依托课堂教学的高效组织。

笔者近期参加了网络培训,聆听了专家们的教育观点和实践,结合学校最近组织校内骨干教师上观摩课的活动,直击我们的课堂,对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方针和任务要求,我在反思:长期以来直到今天,我们的课堂教学到底都缺失了什么?缺失一: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纵观本学期学校组织的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的课堂教学知识本位思想过于严重,在三维目标的预设中,针对知识和能力的目标,知识目标完成得较好。

但听课中明显感觉到教师在备课时,备学生的环节严重缺失。

教师的课堂很少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心中有书,而目中无人。

如,学生阅读课文时的姿势和朗读时的坐姿、发音的要求等;特别是在小组讨论时,学困生的参与要求、小组长的职责要求、本组成员参与的态度要求等都不够明确。

从学生课堂的状态可以看出,教师很少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上课的规范要求,因此在课堂上形成了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观察力不细致、记忆力不扎实、思维力不敏捷,当然想象力也就无法丰富了。

学生的学习处于游离状态,更有甚者,学生在课堂上整节课都趴在书桌上,教师都不管不问,照样按照教学内容宣讲下去。

这样的课堂在现实中比比皆是,最终的结果是,因为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得课堂的三维目标很难落实,所以学生厌学比例不断升高,形成越学越厌学的局面。

从学生长远发展看,学生到校参加学习活动,并不是单单地学习文化知识,要实现学校的社会化功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培养,要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行为习惯的形成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被记者采访,当记者问他能够取得这样辉煌成绩的原因是什么,他回答到,他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原因是在幼儿园时,老师教育他,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我们的课堂还缺少什么

我们的课堂还缺少什么

我们的课堂还缺少什么谭富荣在一些人的认知里,一节完美的课应当这样的:精美的课件,厚重的习题以及教师精妙的表达。

我们也常常比较接近的做到了这一些,但私下里和学生交换,发现他们对这些“完美元素”并不在意,他们需要的是他们能够接受真正接受的课。

这一点恰是我们在备课的时候比较少设计的环节。

许多时候我们的课堂似乎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的感受,一味地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向前行,按照已经设计好的细密的教学程序进行,甚至为了预定的目的不惜“越俎代庖”,不惜抹杀盼望,我们很少停下来倾听孩子们的声音和感受。

每一节课,在我们的设计里总是各种“材料”挤得满满的,因为我们要完成教学任务,我们要达到目的。

这无可厚非,但是否保留一点倾听的时空,适时释放那一颗颗紧绷的心灵?我们的课堂所缺的也许就是一种释放心灵的设计。

例一,一个启迪思维的课堂设计。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能从意蕴、社会、人生、技巧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要引导学生自己“悟道”,不要低估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也是催人思考的场所。

我们的课堂重要目的是不是要转到重点培育学生自动思考的能力上面来?例二,一个提出问题的课堂设计。

有一次在网上看到美国老师《灰姑娘》课例,课堂上,老师只是讲述一些基本观点、理论和学习方法,然后是师生之间展开讨论,语言风趣且风趣,气氛轻松且愉快。

学生有疑问,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话进行提问。

所有问题,老师都会认真答复,若遇到不明确的问题,会记录下来,课后再回复。

这里,我感受到了,课堂并不一定解决问题的地方,也是提出问题的地方。

器重学生的思考和提问,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尊敬,也是对教师和教育的一种尊敬。

而在课堂上,老师的倾听就是这种尊敬的具体情势。

有时候,我们还要明确语文教育也是母语教育。

有人曾深情地吟唱,语文“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厚重的关怀,一种浪漫的情怀,更是一种崇高的灵魂,一种灵性,一种尊敬,一种人性,一种精力”。

我们语文教师千万不能在高考的“赶考路上”忘却了母语教育的意义与责任,忘却了汉语的美与生命力。

我的课堂优与缺

我的课堂优与缺

我的课堂优与缺“杜郎口”用他们自创的教学模式创造了教育神话,“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成了最响亮的口号,实践证明,改,才有出路。

对于我们这个落后的教育县,改,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于是“实施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成了我们每一个人追求的目标。

然而,自从听了一线老师的展示课后,我深感茫然,自卑,觉得目标依然遥远,同样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年轻教师,我惭愧不已,特做以下深刻反思:一、我的语文课堂好的方面:1、语言亲切,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而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建立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2、运用鼓励性语言评价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经常讲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4、课堂上注重说话练习,必要时加以简单的写作练习,为今后的作文教学打好基础;5、教学中,我注重学生习惯的养成及品德的教育;6、重视学困生,尽可能多的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在一年级这个关键时期让他们入门。

二、我的缺点:由于我的教龄少,经验不足,知识欠缺,语文素养低,以致我的课堂有太多的遗憾,现将主要几条列举如下:1、教学设计不够新颖,内容单一;2、教学方法死板,还处于传统式,没有创新,注重教,而轻视了学;3、注重教学进度,而轻视了学生的学习效益;4、由于教学任务紧,学生人数多,有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5、课堂上没有完全放手学生,总是顾虑他们会乱说,不着边际的想象,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6、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强,引导不够及时;7、轻视了学生的预习,没有留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展示个性;8、语文课堂有时就是一个表演的舞台,但在这方面我的能力较差;9、处理突发事件的灵活性不够;10、语言不够精炼。

我知道,在我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很多问题,我常常羡慕那些优秀的老师,他们的一节节精彩纷呈的课,就是一次次的享受,在课堂中,我每次都被他们精彩的表演而陶醉,不止一次的试问自己,什么时候也能那么潇洒一回。

但我也明白,他们的成功背后不知有多少的付出与努力,然而我们也应该庆幸,因为我们的榜样就在身边,只要努力、学习,就会有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引领下,积极储备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在课堂上打造每一分,每一秒的高效,关注每一个学困生,让他们形成竞争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等等,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这条路很长,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我一定会努力的,实现我的奋斗目标!。

今天,我们的语文课堂到底缺什么

今天,我们的语文课堂到底缺什么

今天,我们的语文课堂到底缺什么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的课堂上产生了种种新气象,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不见了踪影,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正在逐步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同。

可以这样说,今天,我们的课堂并不缺乏新的理念和改革的热情,也不缺少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但是在这样的课堂中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在初中语文的听课、调研工作中经过不断反思,笔者归纳出如下几种情况,以期与广大同行共同探讨。

一、缺少琅琅的书声作为教研员,听课、评课是常规工作,在一些常态课、竞赛课上,往往是教师导入课文之后,让学生匆匆读过一遍课文就开始抛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

多的是学生浮于表面的议论和教师的解读分析,很少有学生动情的朗读之声,以教师分析代替了学生的朗读。

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人情入境地朗读。

朗读是用声音传达作品内蕴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汉字的音韵和谐之美、字里行间的那种无法言说的力量,都需要声音去传递、去强化。

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贯彻新课标的精神,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汉字的音韵美,感受语言的声律美,体味词句的情感美,领悟文章的意境美,从而唤起他们敏锐的语感和丰富的想象。

文章要达到“美读”的境界,应侧重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美、自然美和人物形象美,感悟文章的内涵与韵味。

二、缺少静静的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进行紧张的思考,教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

课堂上应当经常出现这样的寂静。

希望你们警惕,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

这种做法不好。

”这段话虽说是针对课堂上教师的“讲”而言的,但是用在我们当下的课堂上也是不无裨益。

可以说现在我们的课堂上已经很少有教师的“满堂灌”现象了,但是却又被另一种“热闹”现象所取代,那就是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此起彼伏的讨论声,是学生争先恐后在黑板上的书写声,是小组代表展示发言的交流声,整个课堂一派“热闹”景象。

但细细咂摸之后,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热闹”的背后,学生真正思考了吗?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了吗?我在观看了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的几节示范课录像之后,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校园究竟缺什么?

校园究竟缺什么?

校园究竟缺什么?当今的课堂,酣然入梦的有,私自逃课的有,看课外书的有,交头接耳的有。

反思我们的教学,我们的课堂究竟缺什么?为什么没有吸引力?我们该靠什么吸引学生回归课堂?笔者认为,我们的校园缺少的是以下几点:一丰富多彩的课程纵观所有学校,唯高考是务,拼命的增加高考科目的课时,使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哪有什么兴趣、爱好可言。

该开的研究、校本、实践等统统抹掉,只为一些“爱好”学习的同学开设课程,学生怎能不丧失兴趣,怎能不课上睡觉。

所以我们要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以满足所有爱好特长的学生的需要,使学生亲近校园。

二有声有色的课堂课上睡觉谁之过?显然离不开学生的自觉性,但我们教师扪心自问以下,我们的课堂难道就真让学生毫无兴趣?我们的讲解就真成了学生的催眠曲?子不教父之过,生不听师之过。

我们要好好反思自己的课堂,是不是缺乏兴趣,是不是缺乏学情了解,是不是未考虑到学生的感受,是不是隔靴搔痒。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管理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

所以我们要为学生提供精彩、有趣的课堂,吸引学生进入课堂。

三饶有兴趣的活动校园是教育人的地方,活动即教育,教育即活动。

好动是人的本性,试想把学生的手脚捆住、把学生的嘴封住呆在教室、呆在校园,是什么滋味?所以我们必须要开展一些活动、一些比赛让让学生动起来,校园才能活起来,效果才能好起来。

所谓活动“动”则才“活”,“活”则易“动”。

我们的校园是人的校园,是活生生的校园。

只要让学生动起来,课上睡觉的就少了,逃课就少了。

所以我们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把校园变成笑园。

四富有魅力的教师一个学校可以没有大楼,但不能缺少大师。

作为教师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关键要传递做人的人格魅力。

学生喜欢学校,多半是喜欢教师的魅力风格、幽默的话语、精湛的专业、一身的正能量,这正是学生所喜欢的、所羡慕的、所崇拜的。

亲其师信其道,我们要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神,这样学生才能崇拜你、羡慕你、喜欢你,才愿意听我们的课。

所以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提升教师自身魅力,让学校因我在而精彩,让学生因我教而自豪。

当今的课堂教学缺少什么

当今的课堂教学缺少什么

当今的课堂教学缺少什么新课程的推广确实使当今的课堂发生了诸多喜人的变化。

应该说当下的课堂教学并不缺少新的理论、新的观念和改革的热情,也不缺少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使用。

但仔细思考起来,似乎还缺少了许多重要的东西。

就教师要克服旧有的教学习惯来说,要将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真正的教学行为就十分艰难,这中间要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1.当今的课堂教学多“牵引”,少正确“引导”今天的课堂中,教师虽然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往往是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但教师往往缺少等待,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会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来,然后在教师的牵引下迅速指向标准答案。

一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完成了。

这对知识的传授也许是高效的,但是高效背后牺牲的却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的空间和权利。

试问:这样做究竟要把学生引向何方?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在哪里?这样的启发教学能起到正确引导学生的作用吗?依我看,与其说是引导,倒不如说是“牵引”,因为学生的主动性完全被抹杀了。

而且被动地跟着教师转。

笔者日前在上海某中学听了一节初三英语课。

整节课学生都整齐、安静地坐在座位上听讲,除了时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外一直都保持鸦雀无声。

我当时就在想:学生为什么那么安静?学生为什么那么服服帖帖?每一个要学生回答的问题都是教师预先准备好的。

教师唯一想要的就是让学生背下答案和一字不落地听写在黑板上。

难怪她自己下了课也无可奈何地说:“我们其实还是在搞应试教育。

”所以说,当今的课堂教学重要的一条是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而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

因为,教学方式的变革的背后是师生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它最能反映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也最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

接受式学习从形成到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它之所以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与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是有很大关系的。

我们的课堂缺少什么

我们的课堂缺少什么

我们的课堂缺什么许多时候,我们把课堂狭义地理解为学习的场所,却忽视了其多方面的功能,比如培养能力、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等等。

那么,回到教育的原点,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现在,我们的课堂缺什么?我们的课堂缺少“专业”薛元荣课堂最重要的是传授正确的知识以及进行正确的传授,前者是基础,后者则要基于学生的学习规律。

传授正确的概念和知识,需要教师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技能,深入浅出地传授。

30年前,我刚踏上工作岗位,老校长说,中学教师是“水平”加“认真”,小学教师是“认真”加“水平”。

实际上,“认真”和“水平”是不能割裂的。

后来,我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但是研究的重点偏向于上课的技能技巧,对“专业”仍然不够重视。

课堂上的“民主、自由、尊重”等元素属于课堂的文化层面,而课堂文化如果不是建立在“专业”的基础上,那就成了无源之水。

有人说,似乎语文课谁都能上、谁都能评。

事实并非如此,即便是文字的音形义,也要找到源头,才能基本保证其准确性。

专业性强的教师,善于拂去经典的灰尘,善于选择经典中的经典。

专业性强的教师,还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而读书,仿佛给人近视镜,本来模糊的现在看清了;仿佛给人望远镜,远处的也能看清了;仿佛给人显微镜,看不见的能够看见了。

习作是语文课的重要环节。

但是,有的教师发现,越训练学生越不会写。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训练不专业,教师不懂得写作。

不少教师自己没有写作体验,只是简单借用其他教师总结出的方法进行指导。

有些“写作方法”,是为写作而写作,自己不做好作者,怎能教好习作?当然,确实有不少教师自身也是写作的爱好者,甚至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字风格。

他们希望把自己的写作经验传授给学生,有些经验还特别细致,恨不得让学生全盘接受。

然而实际情况是,每个学生都不相同,不能“都成了你”,而应该“百花齐放”。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写作潜能和特质,尽可能给学生以习作的自由,让他们写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我们的课堂缺少“习惯”杨乃林让学生养成倾听、阅读、思考等习惯是中小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

我们的课堂缺少什么

我们的课堂缺少什么

我们的课堂缺少什么段玉梅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上好每节课,打造优质课堂,是我们每位教师不懈的追求。

但我们的课堂还存在种种缺憾,需要我们反思,需要我们改进。

那么我们的课堂缺少什么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一、缺少浓厚的学习气氛我们的多数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升入初中后感到学习吃力,所以干脆破罐子破摔,不上进,不努力,没有竞争意识,致使班级学习气氛不浓,成绩平平。

我们的班主任和老师应该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学生进行精神上和物质上奖励,由此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参与竞争的意识,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缺少给学生充足的自学空间当今的课堂虽然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学中教师不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往往是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

但教师往往缺少等待,只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常常在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会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来,然后牵引着学生指向标准答案。

一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完成了,这对知识的传授也许是高效的,但背后牺牲的却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展示的机会,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缺少对后进生的关爱老师都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对那些差生总是一副冷面孔,不屑一顾,恨铁不成钢,批评多于鼓励。

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都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信赖,赞扬。

我们也知道表扬的力量是无穷的,但对学生的表扬却很吝啬。

对差生的转化缺乏耐心,对差生的学习不够关心。

致使差生传化工作成效不大。

今后我们要多些关爱给差生,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他们鼓励,给他们信心,从而来提高我们的整体教学成绩。

四、缺少对生成的理解“生成”是课程改革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追求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学已成为教师们的追求。

课堂上,学生提出一个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说出一种标新立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算生成,这是很多教师对“生成”的一种片面理解。

我们的历史公开课堂缺什么?

我们的历史公开课堂缺什么?

我们的历史公开课堂缺什么?“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自2014年开展以来,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热议与好评,尤其成为年轻教师学习成长的重要平台。

优秀的课例为自己的专业成长树立了高尺度的标杆,从中学到了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法。

在自己从成长的同时,却也隐约感觉到高中历史课堂一些内涵的缺失。

一、缺课堂教学的灵魂——基本理念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首先必须明确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教育部于2017年出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历史学科的基本理念为“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

从平台所提供的一些视频课来看,有的教师还顽固地坚守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把知识传授当成课堂教学的重心,教师扮演着“授鱼”而非“授渔”的角色。

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传统的课堂教学痕迹,即总是围绕如何让学生记住死知识,如何让学生记住知识要点,从而让学生学会做题、学会找到所谓的“标准答案”。

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

当下,教师要切实转变思路与理念,学生应该是主体,教师应该是引导者,教师的授课要以学生的思路与进展为依据。

新的教学理念是教师教学的向导和灵魂,没有了这一教学理念,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了一句空话。

因而,在每一位教师的心里,一定要时刻装着新的理念,用新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

这样的课才会越上越精彩,否则只能是“装在新套子里的守旧者”。

二、缺课堂教学的保鲜剂——灵活的手段历史课就是要还原历史、追求真实,那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重返历史现场,拉近悠久历史与现实学生的距离,使历史课堂更贴近历史,能让学生更加准确、快速地进入历史,理解感受历史的真实与细腻。

既然如此,历史课的授课模式就不应该枯燥单一,应该没有固定的模式与方法,应该是灵活多样的。

就大多数视频课来看,使用了一种教学方法,那就是老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课堂俨然是教师的独舞剧,学生坐在下面或听或记或背诵或勾划,然后出教师投放几道题让学生练习,最后布置一下下节课的作业了事。

我们的公开课课堂缺了点什么?Microsoft Office Word 97-2003 文档

我们的公开课课堂缺了点什么?Microsoft Office Word 97-2003 文档

我们的公开课缺了点什么?河北省青县实验小学秦杰近些天,又听了一些公开课,无论从课件到环节设计,老师们都做了精心的准备,但是,在讲课过程中,总感觉缺了点什么,老师和学生不是真实的情感交流,却总好像在演戏。

于是,我就在思索,我们的老师和那些名师、大家相比,课堂上缺少了什么呢?一、老师关注着自己的关注,学生盲从着他们的盲从。

我们会发现,公开课上老师只能按预案上课,所讲课文的这一页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自己要说的话,甚至是写满了之后实在没地方了再加点便利贴。

当老师满脑子都是书上备好的的标准语言时思维就被禁锢住了,他只关注自己哪个环节没讲,哪句话没说,一切活动都是在照本宣科,于是眼中不再有学生,不能按实际情况和课堂氛围来调控教学内容。

我自己也曾这样过,特别能理解讲公开课的老师的心境,但是这样的课堂,老师学生肯定是不能共融,学生也只能是盲目的“配合”老师。

二、老师沉浸着自己的沉浸,学生被动着他们的被动。

有的老师平时上课对学生批评有加,可到了公开课上,却一下子变得慈眉善目,学生说什么都是“好”,答什么都是“对”,而且评价都是溢美之词,给人然感觉假大空、高大上,一看就是背好的台词儿,于是求知的学堂变成了作秀的舞台,老师沉浸其中还自得其乐。

这样缺乏理性的肯定,对学生不会有指引性。

“语文教学是文本、教师、学生之间对话的过程。

”老师要用最真诚的评价与点拨去唤醒学生内心中学习的渴望,和发言的愿望,而不是被动地听着老师言不由衷的精彩话语不知所终。

甚至于,有些学生的回答、或者是课堂上的写话训练都有着提前练习过的痕迹,这样的课堂何谈真实可言?三、老师精彩着自己的精彩,学生严肃着他们的严肃还有的时候,老师并没有达到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境地,而是自顾自地把自己认为的重点一股脑要倒给学生、灌给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之处、重点之处,表现在课件一一预设,课堂上按部就班展现给学生——精彩语句画好线,精彩词语换好色……学生的思维火花并没有迸发出来,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所以我们才会在课上看到孩子们行为拘谨、表情严肃、莫衷一是。

我们的课堂缺少什么

我们的课堂缺少什么

我们的课堂缺少什么一、现象职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出了一道题,让学生写一张请假条。

这是他们语文课本应用文写作的内容,并在课堂上进行过反复练习,但是考试中,其中有一个班竟有一大半学生写的请假条还是漏洞百出。

这些学生经过了九年义务教育,即使没写过请假条,老师在课堂上三令五申强调过之后,也应该掌握。

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现象?二、原因具体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1. 学生的状况。

虽然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拿出100亿元用于职业教育发展。

“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将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实现1∶1的比例。

”但在本地区,上职高的学生往往是上不了普通高中,家长无奈之下的选择。

这些学生不是在身体上、智力上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是长期以来养成了不好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对学习早已失去了信心,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日子的态度。

因此课堂上无论老师怎样声嘶力竭地讲,学生依然是左耳进右耳出,使老师无可奈何。

2. 教材的编排。

在教学中本人发现,学生对课本内容不感兴趣,但对课外的有些读物却爱不释手,如《男孩女孩》等一些青春读物。

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作文不感兴趣,但给同学发个短信,写个小纸条,却写得情真意切、头头是道。

的确,“兴趣是一切行动的动力”。

翻开我们的教材,尽管所选内容都是优秀篇目,其中不乏名家名篇,但几十年如一日,知识的编排缺乏系统性,不像高中课本是按文学史体例编排,有明确的知识体系。

除此之外,我们的教材所选篇目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缺乏时代感,使得学生在学过很多篇目之后,回顾起来,不知自己学到什么,几乎是现学现忘。

3. 课堂教学。

许多学生都有这样一种认识:语文课听与不听一个样,学与不学一个样,多读少读一个样,多写少写一个样,在语文这门课上费热情、下工夫,不值得。

只要考试前把老师画的重点看看、背背,能应付考试就行。

至于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字、词、句、章,结构特点、思想情感、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等,丝毫没兴趣,至于说明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这些内容就像是闲置在墙角的农具,缺乏价值。

我们的课堂到底缺少什么?

我们的课堂到底缺少什么?

我们的课堂到底缺少什么?襄阳市实验中学湖北襄阳 441000一直在努力改变自己的课堂:用生动的情景引入,使学生感受知识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用由浅入深的分析,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有趣;用自然流畅的变式,使学生的解题技能日趋熟练;还学着制作微课让难点知识分解分化……有时候一节设计天衣无缝的课会让我能得意好几天!来自台北国语实验小学的李玉贵老师带来的《蝙蝠和雷达》让我深思:我的课堂,我们的课堂,好像缺少了什么?我们的课堂到底缺少什么?我们的课堂缺少温柔的声音。

真的,我没有听过如此温柔、如此清澈、如此干净、如此舒服的讲课声音!如春天的小雨滋润心窝,如夏日的微风拂过脸颊,如秋天的天空澄明心境,如冬日的暖阳照耀心田!你不得不相信,这样的声音来自于一个一袭红色长裙、一头自然短发、年龄已逾五十的知女!在课上她不仅一直轻言慢语,还让孩子们“以适合的音质、音量,以自己的速度,小声朗读全文”,在孩子们的阅读过程中,她不断地提醒着:“用自己听得到的声音、专心的、快速的朗读课文。

”,“要再快一点,你的眼睛一次要看一行,你的眼睛要比嘴巴快!”学生总想依赖老师去等标准答案时,她用逼真的、苍老的、缓缓的声音说“老师老了,你们的问题老师不能帮助你们了,你们要靠自己解决!”。

听着听着,脑海里浮现出自己上课的声音:生怕学生听不见,坚决要发出高调的、权威的、不容置疑的声音;我们总是要学生大声整齐地读书,我们似乎没有理解“琅琅”的美好与自然!作为教师我们无法保持自己声音的童真,作为学生无法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因为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就没有以生活需要的状态去蕴育自己和孩子们的声音。

我们的课堂需要有温度的声音,需要有柔情的声音,需要自然本真的声音!我们的课堂缺少无声的育人。

当孩子们不敢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时,李老师说“现在的你最大,你想问什么,就问什么!”。

当有的孩子说“和”的意思就是“一个东西加一个东西”时,其他的孩子、下面听课的老师们,包括我自己不由得哄堂大笑,李老师不动声色地说“对任何人的答案都要鼓励!”。

课堂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课堂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课堂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在现代教育中,课堂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的重要场所。

然而,许多问题经常困扰着教学过程。

本文将探讨课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一、缺乏互动与参与第一个主要问题是课堂缺乏互动和参与。

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需被动地接受知识。

这种方式导致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高,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得不到发展。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是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利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此外,使用技术辅助工具也可以增加互动性,如在线投票、实时问答等。

二、缺乏个性化指导第二个主要问题是课堂缺乏个性化指导。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进度。

然而,在传统的大班授课模式下,很难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方法是采用多元化教学策略。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不同难度和类型的任务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此外,使用智能化教育软件或平台,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指导也是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

三、缺少实践与应用第三个主要问题是课堂缺少实践与应用。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很少涉及实际应用场景。

这使得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开展项目制教学。

通过让学生参与具体项目或案例分析,他们可以在现实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

此外,组织实地考察、实验室实践等活动也有助于巩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

四、关注程度不够第四个主要问题是课堂中学生关注程度不够。

长时间坐在座位上、被被动听讲容易使得学生产生厌倦感,分心和注意力不集中。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是增加活动与变化。

教师可以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如小组竞赛、案例分析等,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此外,适当的休息和放松时间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注力。

五、缺乏实时反馈第五个主要问题是课堂缺乏及时反馈机制。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或理解程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供实时反馈。

我的课堂缺些什么

我的课堂缺些什么

登上讲台已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体会到了作为一名老师的幸福,同时也感受到了作为一名老师的责任之重。

从开学到现在,已经做过了七次作业,但每次作业都有不如意的地方。

我深知,作业质量的高低是教学质量高低的一种体现,这就很直观的说明了我的课堂是存在问题的。

经过听师傅的课以及与师傅的交流,我开始发现自己的课堂缺了很多重要的元素。

我的课堂缺少斗志昂扬的激情。

在激情的支配下,常常能调动出身心的巨大潜力。

所以,充满激情的老师能够营造出充满激情的课堂环境,充满激情的课堂环境又能够带出学生充满激情的学习状态,充满激情的学习状态当然也就能够产生出好的成绩。

回顾我的课堂,前期大多是处于萎靡状态,没有勇气去面对学生,去驾驭课堂。

而在这样的状态下,我的教学思路也是混乱的,这就直接导致了课堂氛围的低沉和学生状态的不佳。

所以,我及时地调整了自己的状态,我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面对自己的学生,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

激情课堂的背后不仅要有饱满的精神状态,还要有充分的备课作保障。

在没有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怎么能够有底气去去充满激情。

我的课堂缺少细致入微的严谨。

严谨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尤其是对于高一的学生,他们正处于积累知识的关键阶段,所接受的都是新的知识。

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刻,老师的随意性越大,学生就越是无所适从,最终将导致学生该掌握的掌握不了,不该掌握的却记得很清楚。

所以,我必须要对自己课堂上说的每一句话负责,甚至要归结到每一个字、每一个词。

我必须要以严谨的教学态度严格要求自己,对自己的语言精雕细琢,凸显出生物科学的科学性、严谨性。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减轻了自己的负担。

我的课堂缺少气氛融洽的交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学生的引导者。

老师与学生应该是在一种气氛融洽的交流中去学习和体验新的知识。

但回顾自己的课堂,却基本上是“一言堂”,生怕讲不完知识,生怕学生理解不了,所以就不停地讲,重复的说。

其实在这样的授课方式中,学生体验学习知识的过程基本上是没有的,他们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获取的知识也是不牢固的。

课堂教学中最大的缺失是什么

课堂教学中最大的缺失是什么

课堂教学中最大的缺失是什么课堂教学中最大的缺失1、过度的基础知识讲授:对于一些基础性的知识,本来是完全可以通过提问让师友互助来回答或表达的,但老师还是喜欢自己在滔滔不绝地讲,结果让学生无事可干或无话可说,长时间造成学生学习被动,学习氛围缺失,学习积极性降低。

建议:对于基础性知识(如定理、定义、基本概念等),完全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课前预习或自主学习环节中通过简单的阅读与理解后解决问题,课堂上只需要通过个别”师友“展示或通过简单、快速的练习检查(或检测)就可以了。

2、过早的干预叫停:在答案反馈过程中,当老师发现第一个学生回答有误或不完整时,老师没有足够的耐性或智慧来让其他学生作补充性回答,而是马上干预叫停,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或作过分的补充,结果让被提问的学生感到非常难堪,与此同时也剥夺了其他学生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

建议:在答案反馈时,应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更多的“师友”参与这项活动。

当“师傅”或“学友”回答不正确时,应马上让其他“师友“来纠正或补充。

在确认多数学生都无法解答时,才进行干预纠正、解释或补充。

3、过多的包办代替:学生在对问题展示的过程中,老师并没有直接让学生到黑板来展示答题过程,而是喜欢代替学生在黑板上作答,于是就出现了学生边说老师边代写的现象。

老师之所以这样做其理由是一方面可以省点时间,另一方面又可以减少表述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不要影响课堂教学的进度。

建议:在答题过程展示这一环节,应直接让”师友“到黑板上完成答题过程,”师傅“进行有效点评。

一是有利于真实暴露学生答题的误区以及规范性问题,二是有利于及时提醒其他学生避免出现相同的失误,三是有利于为学生创造机会去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四是有利于”师友互助“参与积极性的提高和”师友“责任意识的培养。

4、过分单一的展示:一节课下来,在学生学习成果展示中只让个别学生到黑板上展示,而其他学生只是在当观众看热闹,没有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各自的展示和充分的互动,一节课的关注点好像只是几个学生,把其他学生都闲置起来。

现在的课堂缺少什么

现在的课堂缺少什么

现在的课堂缺少什么?安徽省宣城市第十二中学242000 陈勇摘要:新课改不断推广的今天,我们的课堂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但当我面仔细的观察、冷静的思考我们的课堂时,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课堂还缺少许多东西,如:创新、育人、情感、综合等。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广,我们的课堂也在发生着的变化,尤其是理念的指导,新技术、新方法的支持让我们的课堂更具实效性和科学性。

但当我们冷静下来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时,我们发现我们的课堂仍缺少一些东西。

一、缺少创新不可否认,新的课程理念,新的媒体技术,新的授课方式正在改变着我们的课堂结构,让我们的课堂更具灵性和生气,但,我们的课堂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我们仍延续着传统的教学形式,仍然过分依赖课本,仍然受固定的教学时间、教学地点的约束,仍然强调知识“同化”学生的效果,仍然用统一标准衡量所有学生。

也许,我们要改革的不仅仅是观念,还有制度,只有坚持思考、坚持创新,我们才能沿着“教育要适应学生”这条路走的更远。

二、缺少育人教育是教学和育人的高度统一,我们的课堂不仅承载着教学的重任,也承担育人的义务,我们的课本不仅是知识呈现的载体,也是渗透育人的有效工具,我们传授学科知识培养学生成才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成人的过程,当我们真正意识到育人的重要性时,我们才能回归到教育的本质,我们才能真正造就出“人”与“才”,才能创造出有内涵、有智慧的课堂!二、缺少情感随着新教育理念的深入、教育技术的成熟,我们的课堂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在追求课堂效率的时候过分强调教育技术、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重要性,于是,我们丢掉了最本质、最朴素、最温暖的东西------情感。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没有情感交流的课堂是缺少信任的,是苍白的、僵硬的,课堂实效性是要大打折扣的。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更要有良好的情感沟通能力。

四、缺少综合“专业化”这个词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推崇,的确,“专业化”是教师专业能力、素质的集中体现,但是我们在提倡“专业化”的同时并不等于放弃“综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的课堂背后缺什么
——参加语文德育课例评选有感
10月19日至21日,李莉老师参加烟台市语文德育课例评选,我有幸作为评委参加活动。

第一次参与这样的课堂评选,说实话,内心是忐忑不安的,既有对不同县市区语文课堂精彩展示的期待,又有一点点胆怯,我们的课堂究竟在什么水平呢?直至十多节课听完评完,虽然不再惴惴不安,但是也催我思考,我们的课堂教学研究虽然在不断努力,在本县市区属于前列,但是距离烟台优秀县市区还有一定距离,我们的课堂背后究竟缺什么?我们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努力呢?
教师素养需要提升。

纵观优秀县市区的优秀课堂,首先,令人羡慕是教师自内而外散发的自信和从容。

那种气场让选手有种舍我其谁的霸气。

而这样的底气来自哪里呢?课堂给我们揭晓了答案。

一直非常欣赏王君老师所说的,年轻教师就应该有敢于死在公开课的勇气。

我想,这些登上讲台的教师必定是过关斩将从课堂公开课中打拼出来的。

所以,他们让我们感受到长期教学积淀的素养。

首先是教师的仪态。

教师得体的衣着,自信的谈吐,温文尔雅的体态语,那种属于教师的美开课伊始就给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二是教师令人叹服的基本功。

一手相当漂亮的粉笔字,一笔一画颇有气势的范写开课便把评委镇住了;一口字正腔圆、起伏有致的普通话使人一堂课下来如沐春风……三是教师独具特色的教学设计。

每一堂课都凝聚着授课者对文本独特的理解与把握,虽然都经历了共同备课的过程,但是课堂的展示却是实实在在的,一堂成功的课堂总能让人体味到那一两处特别之处。

这样富有个性的精彩瞬间便成为优秀课堂的标志。

四是教师恰当的评价语。

优秀课堂的教师评价语绝不泛泛而谈,不仅充满热情的鼓励,更是富有针对性的具体的评价,让听者和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评价的魅力。

五是教师与学生和谐的互动交流。

东道主张老师授课的时候,刚刚站在讲台没觉得她有多漂亮,但是张老师开口讲话时就感受到一份与众不同,整堂课她都是跟学生特别亲地在交流,那份和谐、自然真的令人感动。

直到下课,一个孩子恋恋不舍地对老师说,我爱你!张老师微笑着回答:“孩子,我也爱你!”,那么纯真自然的情感流露,真的是羡煞人。

我想,教师素养的提升绝非一日之功。

那就更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首先,每位教师应该有一颗渴望成长的心,无论教师年龄多大,成长应该成为教师永恒的话题。

今年下半年学校开展的“青蓝工程”,让我们感受到青年教师的令人欣喜的变化,学校为教师提供成长的平台,教师感恩并且努力着,那些累着并成长着的感觉,无疑这对于教师素养的提升是有帮助的。

所有经历过的苦将来必定会变成一种行走的动力和勇气。

同时,我也在想,不能让中年教师置于培训提升的边缘,如何激发中年教师的成长热情,让不同年龄段教师都能找准自己前进的方向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其次,我们应该有更完善的考评激励机制。

教师仅仅有提高素养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每个人都是有惰性的,所以,我们依然需要一个外部的促进机制做保障。

学生素养需要提升。

听课的时候,自然我们会关注到学生的反映。

无论教师讲授的如何,学校学生们的表现真的可圈可点。

从安静地步入显得有些拥挤的教室,到礼貌地行礼离开,学生一直是安静有序的,课堂发言则是温文尔雅,尤为突出的是他们的朗读。

李莉老师
的课堂设计有多处朗读,那个班级的学生表现真的特别优秀,无论是齐读还是个人读,每一次都读得那么美。

我们听着真的是一种享受。

后来课后我跟身旁的副校长交流,得知那个班级的孩子从一年级开始每个人都学钢琴,音乐的涵养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上有了那样精彩的表现。

任何学科都是相通的,艺术的学养必将惠及孩子们一生。

那么,这些是否是我们的孩子能够做到的呢?从良好的习惯培养入手,比如我们如何指导学生朗读,比如我们如何指导学生写一手漂亮的字,比如我们如何指导学生读书和写作,这些我们都在做的事情实事求是的说,许多做得并不到位,我们尚有待努力的工作还有很多。

正视差距,查找不足,只能证明我们谦虚而不谦卑,查找原因,迎头赶上,才能证明我们正在不断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