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课堂沉默的原因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课堂沉默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课堂沉默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愈发严重,成为了制约课堂教学的一大问题。本文尝试去探寻学生保持沉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改善课堂沉默的现状。
【关键字】:课堂;沉默;原因;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现在的课堂存在这样的一种现象:随着年龄的增大,学生越来越不爱在课堂上表达自己。尤其是到了中学阶段,一堂课不论老师讲得多么生动,一轮到学生发言,往往只有个别同学举手。教师也只好以点名的方式来选人。笔者观摩过几堂常态课,在低年级阶段,老师一提问,全班至少一半的学生举手,并且十分积极踊跃,老师甚至不知道该选谁进行回答。可到了六年级的课堂上,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情绪平淡了很多,总是只有那么几个学习好的学生在举手,教师为了避免尴尬冷场,只好每次都叫这几个学生,整堂课下来,超过一半的同学没有说过一句话。
在小学变化尚且如此之大,何况中学呢?我们都经历过中学时期,也都了解上课时的情况。在回答问题前,总是不愿意举手,忧心忡忡,害怕被老师叫到,低着头,避免与老师眼神接触,在主科上是这样。一到了副科,学生们就各干各的,对于老师的提问就更不理睬了,老师只好自问自答,或是与坐在前面的几个学生互动一下便草草了事了。久而久之,这种现象所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只顾听,却不愿开口表达,这样便造成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交流。教师不知道学生的听讲状态,学生的学习得不到教师有效的反馈。有的老师会批评学生道:“为什么在一个教室里听课,面对同样的老师,有的同学就能考高分,你怎么就学不会。”其实这样的说法把责任全部归于学生是以偏概全的,学生若能与教师形成交流,学习的效果便会显著提升。而那些在课堂上一直沉默的学生,尽管他也在听讲,却得不到教师的关注,因此产生差距在所难免。
同时,笔者发现有些在问答环节保持沉默的学生,在课堂的其他环节,他们会时不时与周围同伴进行交流。这便说明沉默的原因并不是单纯由于性格内向,不爱表达自己造成的。他们乐于与同伴进行交流,却不愿在教师面前多说。我们常常经历这样的事情:几个孩子在课堂上十分开心地聊天,被老师发现后,老师让他们重复一下刚才在说什么,没一个孩子愿意回答。包括一些学生在老师讲课时喜欢接下茬儿,但当老师让他起来回答问题时,便支支吾吾说不出来。这些现象都说明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是复杂的,课堂沉默的危害显而易见,因此找出原因,提出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二、课堂沉默的原因
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不是单一的。一名学生,从小学时乐于举手回答问题到中学时沉默不语,这巨大的变化是学生自身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在追溯根源时,应当考虑内外部多种因素。
1.青春期心理特征
学生开始表现出课堂沉默的年龄与学生进入青春期的年龄大致吻合,约为11-12岁。个体进入青春期会带来一系列生理心理变化,因此这是最主要的内部原因。青春期的孩子心理上逐渐成熟,不像7、8岁的小孩子那样有什么说什么,而是会考虑周围人的看法。中学生的同伴意识,群体感逐渐增强,会更在意同伴对他的看法,往往愿意得到别人的认可,惧怕在同伴面前丢脸。当一名学生在课堂上因为回答错问题而遭到老师批评或同学嘲笑时,由于青春期的孩子对自我的评价存在片面性,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该学生就容易产生自卑感,认为自己在同伴面前抬不起头来,若不能得到教师及时的鼓励,如此一来,该学生以后哪怕
知道正确的答案,一想起之前的窘态,也不愿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了。
另一方面,一些学习较好的学生往往愿意在同伴面前展示自己,在老师提问时会踊跃举手发言,得到老师的表扬。然而其他学生会认为该学生爱出风头,总是想要得到老师赞扬,显得自己比其他人学习好,因此会对该学生进行排挤。该学生为了以后能够融入群体中,哪怕是把答案憋在心里,也不愿表达自己,让其他同伴产生偏见了。
同时,学生进入青春期后,不仅在意周围人的看法。对于一些想法,学生自身的意愿也是不想把它表达出来。例如一些家长感叹道:“孩子小时候可活泼了,一回到家就和我们说个没完,现在进了中学,像换了个人似的,平时除了要钱,一句话也不和我们说,我们都感觉孩子在学校被欺负了一样。”亲戚聚餐时,那些年龄比较小的孩子总是与大人们有说有笑。而青春期的孩子则是坐在那里一声不吭,只有长辈问他话他才会回答。其实,这是个体进入青春期后正常的表现,称之为闭锁性。[1]表现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不愿意与外界交流,而寻求于内心。一些中学女生在表达自己想法时往往只跟几个最亲密的好友倾诉,一遇到长辈或老师便感到不耐烦,丝毫不和他们进行交流。在网络上,这些女生的空间、微博,常常只对自己亲近的人开放,她们的日记经常被她们锁起来,不愿意展示给众人。回到课堂,便可以解释为什么学生会和同伴进行交流,却都不愿在老师面前表达自己想法的现象了。
2.教学方式注重结果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方式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学生只需要记住教师讲的内容,考试便可以得高分。因此,学生便丧失了主动探索的精神,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在一项调查中,记者询问一名高中生为何不愿意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学生回答说因为到最后老师自然会给出答案,我们回答与否不重要,只需要做题,然后检查就可以了。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学生把题做对,远胜于学生在做题前表达自己思路的过程,只重视结果,而忽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懒于表达自己,自然导致学生在课堂中的沉默。
3.缺乏学习动机
动机是促使学生表达自己的重要因素,学生在举手回答问题时,一定有一股动机在背后推动他。为什么学生在一些活动课上表现的十分积极,而在语文、数学、英语课上常常沉默寡言?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对学习内容是否感兴趣引起的,也就是学生对与学习的动机。进入中学后,学习内容的难度增大,常常让不少学生感到头疼,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成为了负担,几乎没有学生发自内心喜爱学习,因此在上课过程中,缺乏动机的学生只能被动的学习,在老师提问时,除非点到自己的名字,否则绝不会主动回答问题。因此让学生产生动机,是改善课堂沉默的一个重要对策。
4.制度及规范影响
一种放松的氛围可以使人消除戒备心理,更加信任他人,产生更多想法。学生也如此。在一个放松氛围的教室中,学生的压力会减弱,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与他人进行交流。在美国,教师经常把桌子围成一个圈,学生围在一起畅所欲言,有什么话都可以说,教师只会鼓励不会批评。而反观我们的学校教室,学生在发言前要举手,要起立,教师只有叫到他,他才可以回答,否则便被当作上课随便说话加以批评。学生的表达要符合规范,往往只有教师希望听到的答案才会被表扬,一些听起来有道理的回答,由于与教师心中的答案不符,而得不到教师的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感到束缚,被压制,没有一个自由的氛围,很多有创造性的想法便难以产生,学生的思路变窄,一个问题能想到的答案屈指可数。我们理想的课堂是教师提问,学生一个接一个回答出各种各样的答案,这些答案可以是正确的也可以是有问题的,但重要的是学生愿意表达,有的可表达。而现在的中学课堂我们看不到这样的现象,充分表明了学校制度规范对学生思想的束缚。为什么学生在入学前一个个生龙活虎,毕业后却一个个呆若木鸡,由此也可以解释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