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七年级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
探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和应对策略
探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和应对策略2023年,全球科技的迅猛发展对教育也带来了不少变革,特别是在数学教学方面,许多新的理念和方法已经应用到教学当中。
然而,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七年级数学教学仍存在不少难点,比如学习兴趣不高、概念理解困难、应用能力较弱等。
如何在教学中应对这些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一、学习兴趣不高在当前信息时代,学生的兴趣爱好因素十分丰富,他们更多地倾向于通过网络和游戏来获取快乐和成就感,而对学习兴趣则十分薄弱。
相比于其他课程,数学显得比较枯燥和无聊,难以吸引学生深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增加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兴趣。
这里,我列举几点应对策略:1.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运用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演示、实验、游戏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互动性,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2、荐书推荐及网络资源引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到更多自己喜欢的数学教育资源,鼓励学生自己学习、尝试和探索。
3、有趣的小练习、小测验和小项目通过有趣的小练习、小测验和小项目,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巩固自己的数学知识并体验到成就感。
二、概念理解困难数学学科需要深入理解和记忆,而对于一些数学概念的理解还是存在困难,这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兴趣逐渐降低,对学科的审美感受受到影响。
如何提高学生的概念理解能力,增强对学科的认识,是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问题。
1、概念讲解教师要以通俗易懂的方法对重点难点概念进行深入的讲解,适当的例子和图表配合,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入的理解数学概念。
2、案例讲解以实例为例,采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且在讲解中强化学生对重点概念的记忆和理解。
三、应用能力较弱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除了需要理解概念和记忆知识点外,还需要能够将学科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
然而,在具体应用中,学生常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1、跨学科教学实行跨学科教学,打造与其他学科对接内容,让习题和实际应用真正对接。
浅议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
予表扬 , 这样才能让学生抢着提问 、 敢于提问。对待不同的学生
要采取不同的方式 , 对 于 自卑的学生要 多给他们些机会 , 锻炼他 们的胆量 , 然后加 以引导 、 点拨 , 树立他们 的 自信 ; 对于不善言辞 的学生 , 可 以给他们多点时 间, 耐心倾听 , 采用循序渐进 的方式 ; 对于课堂上来不及提 问或意犹未尽 的学生 ,不能因为课程的结
束打击学生积极性 , 可以在课后让他们提出问题等 。总之 , 让每 方法 。 是 否可 以做到一题 多解 。 4 . 在 知识易混处寻找问题 。 如在
位学生都敢于发表 自己的观点 , 敢于提出质疑。 二、 激发学生“ 乐问” 的兴趣 美 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 : “ 学习最好 的刺激乃是对所学知 识的兴趣 。” 培养学生 的“ 问题意识” 还得让学生爱上数学 , 对数 学感兴趣 。学生只有有了兴趣 , 才会对数学产生好奇 , 然后 才有
浅议 在初 中数学教学 中对Fra bibliotek生 的“ 问题意识” 的培 养
江 苏省启 东市东安 中学 孙媛媛
新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重视对学生 自主探究能 力 的培养 。学习不是单一地让教师 向学生传授知识 , 而是学生 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 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 的 “ 问题意识” , 使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 敢问 、 乐问 、 会问” 。
一
设悬念式情境 , 以问引疑 , 使学生产生好奇心 , 使 学生在“ 奇” 中 “ 问” ;也可 以设定选择性情境 ,使得学生在分析选项中产 生徘
徊, 使得学生在“ 徘” 中“ 问” ; 也可以创设操作型情境 , 使得学生 在“ 做” 中“ 问” ; 也可 以注意生活 中的小事例 , 让学生参 与实践 ,
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一、问题分析1.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是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在数学课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态度消极,极易产生厌学情绪等。
2.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不牢固由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导致他们无法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甚至在考试中出现严重失误的情况。
3. 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当前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他们难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4. 学习方法不当学生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学习数学,甚至存在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这也是影响数学学习效果的重要原因。
二、解决策略1.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多参与数学课堂上的讨论和交流,帮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的美妙之处,增加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师应该多讲一些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引入一些有趣的数学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高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学习,每个知识点的学习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对于学生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巩固和训练,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4. 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数学学习,帮助他们建立起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三、实施步骤1. 通过讲座和讨论活动,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讲座和讨论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美妙之处,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水平,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对于掌握较差的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3. 通过实例和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总结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一种绝对的客观存在,而更多是由于教学方法的不当所致。
中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浅议中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国新课改实施已经逐渐步入正轨,而新课改中对中学数学教学的标准也日益明朗起来,其中明确规定中学数学课的开展必须具有多样性、基础性和综合性。
中学数学是中学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最重要的学科之一,也是其他学科的基础。
因此,学生必须要牢牢掌握好数学知识。
这就要求广大数学教学工作者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开拓数学新视野、改进教学方法、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综合能力素养,培养学生的合作协同能力和终身学习数学的习惯。
一、提高自身教学素质中学数学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和课程资源选择以及教学活动组织方面都必须围绕素质教育中心点开展实施,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因此,就要求数学教学工作者要不断地学习、创新,研发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身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水平。
首先,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教学水平,将书本上晦涩难懂的专业语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最好是借助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等形式进行简单的讲解;其次,教师还要善于帮助学生对数学学习方法和技能进行合理的总结归纳,开拓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一视同仁,切莫歧视或者伤害成绩稍微逊色的学生,以免对学生以后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学习兴趣就是指通过一种接图式的学习过程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求知趋向,让学生自觉积极地去学习数学知识。
这样不仅推动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还帮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开拓自身创新意识,努力地去探索求知。
其次,帮助学生对旧知识点进行创新,教材中的很多概念和公式、定理等都是学生主要学习的数学基础知识,而这些知识点对学生来说都是新的,但是教师如果帮助学生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去探究、去学习,从而获得在此基础之上更多的知识,这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创新的体现。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论文
浅议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因此,我们要充分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从实际出发,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认为高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以下问题:一、激发学生潜能,鼓励探索创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例如“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的教学,我先复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然后提问:我们如何利用已有的三角形知识来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问题?学生经过讨论不难得出:(1)想办法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2)具体转化方法采用添线来分割多边形,使之成为若干个三角形。
在此基础上,我继续提问:(1)你们有哪些具体的分割方法(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从一边上任一点出发连不相邻的顶点、从多边形内任一点出发连各顶点等)呢?(2)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可以有多少条?那么一个多边形一共应有多少条对角线?(3)根据对角线的条数你能确定是几边形吗?(4)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通过学生思考探索,他们总结出许多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还因势利导探索多边形对角线的有关知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浅谈七年级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的几点问题
浅谈七年级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的几点问题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在“互联网+自主课堂”深入实施的现实条件下,如何做好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越来越成为我们初中数学教师应高度重视的问题。
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以人教版数学教材作为案例,对七年级数学教学中应当重视的几点问题进行了分析。
希望这些分析对我们数学教师进一步提升七年级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有所帮助。
一、要高度重视小初衔接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刚经历了从小学到中学的转变,对各科的学习都不适应,尤其是数学,难度加大了,部分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
这实质上是学生面临一个小初衔接的问题。
这就需要七年级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理解和领会,特别是要着眼于推动七年级学生从心理、学习意识和学习方法上尽快从小学阶段向初中阶段转变。
例如,人教版的七年级数学教材第1章“有理数”,从学生的知识储备来看,虽然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小学数学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学习有理数的基础,但对学生而言,负数与他们从具体事物的数量中得来的观念并没有共同点,“这是由具体数学向形式数学的第一次转折”,完全解决转折中出现的问题需要高度的抽象能力。
因此,学生对负数意义的理解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积累大量经验而逐步理解。
故在教学中可安排丰富多彩的教学实例。
如:通过“收入5元,支出3元,还剩2元”解释5+(-3)=2;“篮球比赛中,上半场输球5个,下半场输球3个,整场比赛共输球8个”解释(-5)+(-3)=-8;引言表格中,“-4.5”和“-1.2”分别表示“支出4.5元”和“亏欠1.2元”等等。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再多举一些例子,在用正数、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的过程中体会有理数的意义,而哪个量用负数表示,可以视实际需要而定,教学时应注意引导。
二、要高度重视兴趣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七年级数学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所以我们可以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
七年级数学课教学中应重视三个问题
七年级数学课教学中应重视三个问题作者:陈宾簪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2年第09期摘要:学习数学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首先是获得适应初中数学学习的能力,以缩短小学学习向初中学习的过渡期。
要使数学教学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和适应能力,有些问题应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予以重视。
关键词:七年级;数学;重视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191-011.重视“小练习”,以体现数学思想教育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应遵循的几个原则:一是化隐为现原则。
就是有意识地让学生将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明确的学习对象,教学应当以知识为载体,把隐藏在知识中的思想方法揭露出来。
二是循序渐进原则。
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反复孕育结论发展形成的过程,采用“小步走”、“多层次”的方式,以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三是学生参与原则。
应当认识到学生参与教学,是数学活动过程的教学,具有动态性、重思辨的特点,要求有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学生逐步领悟、形成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我们应当按照这些原则教学。
例如,应用题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数学学习的难点。
这个阶段的应用题,尽管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真正涉及到实际的应用题,即使这样,也有一些学生对此感到头痛。
为了处理好这个问题,我们应按上述原则,在教学中重视设置一些与讲授问题相关、简单且有层次的小练习,让学生通过这些小练习,逐渐体会如何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思路。
例如:甲、乙两站相距450km,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驶65km ,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驶85km。
(1)两车同时开出,相向而行,多少小时相遇?(2)快车先开出30分钟后慢车开出,两车相向而行,慢车行驶了多少小时与快车相遇?讲解该问题前,我们可按解题思路先让学生想想两种车在具体时间内各走了多少路程,并推出x小时内所走路程的表达式;再让学生想想两车“相遇”在时间上有何特点,各自所走路程与两站间距离有何关系;然后让学生想想“快车先开出30分钟”对各自所走路程以及与两站间距离的关系会产生的影响等问题。
七年级数学教学中常见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
七年级数学教学中常见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七年级数学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们能否理解和掌握高中数学的核心知识。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兴趣不高、学习成绩不佳、知识掌握不牢固等等,这些问题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对七年级数学教学中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
问题一:学生兴趣不高学生兴趣不高是七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解决这个问题:1. 明确教学目标。
七年级数学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的兴趣,并且能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2. 制定教学计划。
根据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制定有趣的教学计划,例如,可以通过数学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兴趣更加旺盛。
3. 教师的互动方式。
教师应该简单明了地讲解,处理好与学生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平等发言。
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有自己的逻辑和想法。
4. 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师应该尽量少讲,引导学生钻研数学,让学生因为自己探究出的知识而感到兴奋,从而更加喜欢数学。
问题二:学习成绩不佳学习成绩不佳是七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另一个常见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请教师注意以下几点:1. 检查学生基础知识。
首先,教师应该抽时间对齐整理七年级数学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巩固已学的数学基础,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发现和解决问题。
教师应该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进行仔细的分析,用学生易理解的简单方法解决问题。
对于没有掌握好的知识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再次研究这个知识点,进行加深理解。
3. 激励学生,鼓励学习。
一定要采用激励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进而产生自身的成就感和兴趣。
问题三:知识掌握不牢固知识掌握不牢固也是七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该注意下列几点:1. 教师应该科学的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解决。
初一数学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初一数学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在初一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常见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习兴趣。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需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
本文将探讨初一数学教学中常见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帮助教师们更好地教授数学知识。
一、缺乏基础知识在初一阶段,学生对数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对较少,这导致了在学习新知识时的困难。
一些学生可能不熟悉基础的数学运算,如加减乘除,或是对基本的几何概念不够了解。
这些基础知识的欠缺会成为后续学习的障碍。
解决方法:1. 诊断测试:在新学期开始时,对学生进行一次诊断测试,以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
根据测试结果,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帮助学生补充基础知识。
2. 个别辅导: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设置个别辅导时间,在课后或课间与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
通过耐心的解答问题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数学基础。
二、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初一数学涉及了许多抽象的概念,如代数式、方程等,这些概念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较为抽象和难以理解。
学生对于这些概念的不理解会导致对整个数学学科的抗拒心理。
解决方法:1. 图像化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图像化的方式展示抽象概念。
例如,通过图示或实物模型来解释代数式的含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更好地理解概念。
2. 实际应用:将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展示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例如,在解方程时,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通过建立代数方程来解决。
三、学习兴趣不高初一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学习兴趣不高会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进而影响他们对数学的评价和学习动力。
解决方法:1. 生动案例:在教学中使用生动的案例和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趣味性的案例,让学生能够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组织他们进行小组活动。
通过小组合作,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初一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探究和解决策略
初一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探究和解决策略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初一阶段的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初一数学教学常常面临着种种问题。
本文将探讨初一数学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I. 教学目标设置不明确在初一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分数,而忽略了教学目标的设定。
这导致了教学内容的重点不明确,学生学习的方向不清楚。
解决策略:明确教学目标是一项关键工作。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每个学期的教学目标。
同时,教学活动的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II.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初一学生的学习动力普遍较低。
数学这门学科需要良好的自我驱动力和持续的学习兴趣,而初一学生可能对这门学科缺乏兴趣,从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解决策略: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应用和意义,以及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奖励,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III. 教学方法单一初一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解和演示方法,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实际操作。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会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下降。
解决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探究、游戏化教学等多种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参与,增加对数学的理解和兴趣。
IV. 缺乏足够的练习和巩固初一数学教学中,学生往往缺乏足够的练习和巩固时间,导致知识掌握不牢固。
解决策略:教师应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和巩固。
此外,可以鼓励学生使用辅助教材和在线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巩固。
V. 缺乏个性化教学初一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差异较大,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这会导致学生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
解决策略:个性化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学习风格,差异化教学。
这包括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给予不同的辅导,提供个别指导和挑战,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七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七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近年来,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数学教学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在七年级的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限于教学内容的表达方式和难度,还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态度等方面。
一、教学内容表达方式和难度的问题在七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表达方式和难度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由于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在发展中,容易受到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影响,因此,教学内容的表达方式和难度尤为重要。
如果教学内容表达繁琐复杂,或者难度过高,会导致学生无法理解,进而出现学习困难。
解决办法:1、教师要采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来表达教学内容,尽可能减少学生面对难以理解的教学障碍。
2、教师在设计教材和教案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难易程度的分级,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安排教学进程。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反馈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的难易程度,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的问题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很多教师未能有效地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和理念,使得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解决办法:1、教师需要利用先进的教学工具和技术,比如多媒体教学和互联网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2、教师需要有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思路,避免单一的对知识的灌输,鼓励学生探究和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教师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知识和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和要求。
三、学生的学习态度的问题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由于学生普遍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能力,容易出现负面学习态度,如学习厌倦、学习枯燥无味等。
解决办法:1、教师需要与学生建立密切的关系,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2、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如持之以恒的学习动力、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等。
浅谈七年级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2298
百度文库精品文档LOGO浅谈七年级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百度文库精品文档一、数学教师应正确认识数学教学的本质,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教学曾被简述为“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
但这样说过于简单,不利于对数学教学的全面理解。
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认为:教学是一种传授社会经验的手段,通过教学传授的是社会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模式、图式、总的原则和标准。
这是一种侧重于传授内容的总体叙述。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或知识体系循序渐进的学习来提高学生正在学习中的理解、转换和迁移能力。
这是侧重于学生获得发展的叙述。
不论是从认识心理学的角度构筑的数学教学理论,还是着眼于未来,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与创造精神发挥的数学教学理论,都必须研究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数学教学的原则和教学方式及方法的开拓,探讨数学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及其统一。
特别地,要与信息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相适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里,强调了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这对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新课程中,教师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学工作越来越找不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
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工作中随时进行反思和研究,在实践中学习和创造,这样才能得到发展。
另外,数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机械地执行教材的过程,而是师生从实际出发,利用更广泛的课程资源,共同开发课程和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新的课程呼唤着创造型的教师,新的时代也将造就优秀的教师。
二、教学中应重视“小练习”,体现数学思想的教育,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七年级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初中数学主要以用比较抽象的字母表示数,而小学则是以比较熟悉的具体的数字计算。
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
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在七年级的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还不很牢固,学习方法也不一定得当,教师在教学中常常面临一些问题。
本文将围绕七年级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展开讨论。
一、问题分析1. 数学知识点的繁杂性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知识点比较繁杂,包括有整数、分数、几何、代数等课程内容。
这些内容的学习需要学生有比较强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同的知识点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互相补充和衔接,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2. 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由于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存在很多没有消化的知识点,这导致有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
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解决这些学生的基础问题,并且在教学中加强巩固,以保证学生的学业进展。
3. 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兴趣不够一些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兴趣不够,不愿意认真听课和思考问题。
这会导致他们学习效率低下,对于数学课程的掌握也会受到影响,甚至导致其中不少的学生在考试中无法得到优异的成绩。
而对于教师来说,他们需要找到提高学生兴趣的途径,以加强学习效果。
二、对策措施1. 教师针对性解决学生的问题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相应的解决。
比如,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在教学中需要耐心解决基础知识点的问题,而对于学生兴趣不够的问题,需要采取使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 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思维是学生学好数学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采取多种方式,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解决数学问题、拓宽数学思路,注重思维难度的渐进性,提高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
3. 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提高兴趣度教师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在教学中加强趣味性,创新性。
可以采用互动式、参与式、探究式等多元化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兴趣大增。
三、总结七年级数学教学中存在着学生数学知识点的繁杂性、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和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兴趣不够等问题,而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特定的解决方案,并保证针对问题的教学是全面的、有针对性的。
浅析初一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析初一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摘要:初中数学是一个整体。
初二的难点最多,初三的考点最多。
相对而言,初一数学知识点虽然很多,但都比较简单。
很多同学在学校里的学习中感受不到压力,慢慢积累了很多小问题,这些问题在进入初二,遇到困难(如学科的增加、难度的加深)后,就凸现出来。
现在中考的初二学员中,有一部分新同学就是对初一数学不够重视,在进入初二后,发现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学习数学越来越吃力,希望参加我们的辅导班来弥补的。
这个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初一数学的基础性,重视不够。
新时期,初一数学的问题教学还有许多现实的问题有待于我们去摸索、去探讨、去解决。
本文针对在初一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初一数学问题解决策略题:我们这里先列举一下在初一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的几个问1、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2、解题始终不能把握其中关键的数学技巧,孤立的看待每一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它。
这个不足,也包括两个方面,容易犯的错误和完全不会的内容。
但现实情况是,同学们只追求做题的数量,草草的应付作业了事,而不追求解决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收集错误。
我们之所以建议大家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道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3、解题时,小错误太多,始终不能完整的解决问题;4、解题效率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题目,不适应考试节奏;5、未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不能习惯性的归纳所学的知识点。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在初一阶段不能很好的解决,在初二的两极分化阶段,同学们可能就会出现成绩的滑坡。
相反,如果能够打好初一数学基础,初二的学习只会是知识点上的增多和难度的增加,在学习方法上同学们是很容易适应的。
那怎样才能打好初一的数学基础呢?一、细心地发掘概念和公式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
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数式)中,很多同学忽略了“ 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
初中数学教学应该注重哪些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应该注重哪些问题初中数学教学应该注重哪些问题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连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
在现代社会中,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已经成为保持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而初中阶段是数学学科基础建设的关键时期。
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需要注重以下问题。
一、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初中数学是数学学科的基础阶段。
学生在此时期需要学会掌握数学基本概念、基础算法和基础知识。
然而,由于各地初中数学教学参差不齐,学生的基础知识有时候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巩固,导致学习过程中时常出现盲区和困难。
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确保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基础算法和基础知识的掌握。
二、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除了数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数学还具有许多实际应用场景。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算术题、几何图形等实例帮助学生建立桥梁,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三、注重启发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创设一些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知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些趣味性的数学游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从中学习并应用数学知识。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数学学科重在逻辑思维。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知识储备尚不充实,因此需要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其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教师应该借助教学中的课堂讨论、互动演示、课外活动等方式,鼓励学生提出各自的观点和想法,并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和辨析,从而培养批判性思维。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巩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启发式教学和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通过这些方式,才能促进学生的数学学科能力发展,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浅谈七年级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2)
浅谈七年级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学习数学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首先应当是获得适应中学数学学习的能力,以缩短小学学习向中学学习的过渡期。
要使数学教学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和适应能力,有些问题应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予以重视。
一、数学教师应正确认识数学教学的本质,在新课程中,教师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学工作越来越找不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
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工作中随时进行反思和研究,在实践中学习和创造,这样才能得到发展。
另外,数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机械地执行教材的过程,而是师生从实际出发,利用更广泛的课程资源,共同开发课程和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新的课程呼唤着创造型的教师,新的时代也将造就优秀的教师。
二、教学中应重视“小练习”,体现数学思想的七年级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初中数学主要以用比较抽象的字母表示数,而小学则是以比较熟悉的具体的数字计算。
鉴于这样一个较大的差别,对刚步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生,如何促进他们从熟悉的数字计算过渡到抽象的字母计算,怎样培养适合初中阶段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在教学中重视数学思想形成的教育。
教学数学思想方法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循序渐进”原则为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反复孕育结论发展形成的过程,采用“小步走”、“多层次”的方式。
(二)是“化隐为显”原则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将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明确的学习对象,教学应以知识为载体,把隐藏在知识中的思想方法显露出来。
(三)是“学生参与”原则根据新课程标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应要求有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学生逐步领悟、形成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教师应认识到这样的教学才真正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具有动态性、重思辨的特点。
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应按照以上原则。
七年级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七年级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七年级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七年级数学上学期的学习是小学数学向中学数学学习的过渡期。
为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和适应能力,有些问题应在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开拓创造性的人才,数学教学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由小学数学学习到初中数学学习的转换中,首先应当是获得适应初中数学学习的能力,有些问题应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予以重视,以缩短小学数学在学生脑海中的停留的时间。
开学有一段的时间了,发现七年级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讲哪一页哪一题都有学生不知道;许多解答题都是只有答案,没有过程;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原来自认为数学“还可以”的学生也出现不及格的现象,甚至部分优秀学生的数学成绩也只能及格。
以上原因的出现,我认为和以下几个方面有关系:(一)教师方面,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老师注重手把手地教,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不会自觉看书,看书都是被动的。
(二)基础知识方面,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往往局限于表象;“解题即答案”的意识非常强,解题往往只求答案,重结论,轻过程。
(三)学习方法方面,小学数学课里新课内容少;学生动口动手、巩固练习的时间较多;学生用于记忆运算法则和进行相应运算上时间长,忽视运用概念、性质来指导运算,不追求解题过程的合理性与条理性,只为做对答案。
(四)学习能力方面,他们的记忆力较强,但理解力差,习惯于具体思维而不习惯于抽象思维,不善于思考,对老师有较强的依赖心理,解题时常要老师给解题格式。
到了初中,课堂容量明显加大,教师知识讲解的时间多了,学生练习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知识更加抽象和更加严谨,教师教学注重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
另外,七年级学生离开待了六年的小学,来到新的环境,需要长时间的适应过程,随着课程的增多,教法的改变,常常令他们无所适从,甚至产生心理上的失衡;教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力强弱也不太了解,教学中起步点把握不准,造成知识脱节;数学教学课时的减少也让数学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减少。
初一数学教学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
初一数学教学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初一数学教学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刚升入初中的孩子,学习的第一部分内容就是有理数,在暑假的十次课的过程中能发现孩子出现了一些计算问题,后续的讲座中也有家长不断向我反映孩子的计算会出现问题,归纳起来问题主要是这么几个方面:1.计算速度慢。
很多孩子在进行有理数计算的时候,计算速度非常慢,很简单的几道题目需要很长时间,究其原因主要是基本运算法则不熟悉、计算技巧没有掌握。
2.计算准确率低。
这是一个困扰着家长和孩子的大问题,算了半天结果算错了,自己检查可能还查不出错误。
这里面包含着孩子从小学带上来的计算和做题习惯的问题,当然也有对不同计算法则的混淆、基本计算概念的不清晰(比如去括号的顺序、运算级别的顺序等)。
还有就是使用方法笨拙,没有看出简单的.计算方法,导致计算量徒然增大,降低准确率。
3.计算方法笨。
其实这一点在前两点里都有体现,计算方法笨导致计算的速度慢、准确率低。
主要体现在不会使用简便方法,不能熟练运用凑整、裂项、错位等运算技巧。
总结起来主要原因是计算习惯不好、计算法则掌握不牢、计算方法和技巧不了解或者不能熟练运用,解决的办法主要是下面几个:1.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在平时做题的过程中让孩子养成使用草稿纸的习惯,有必要时定期检查草稿纸的书写情况;做完题之后重视检查,可每道题多算几遍。
2.巩固基本计算法则。
计算要想算好必须进行练习,每天家长可以从练习册、或者网上选几道计算题,不一定有多么高深的技巧,只要能算就可以了,在限定的时间内算完。
3.练习掌握计算规律和技巧。
掌握计算习惯和基本知识对于初中生的计算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平时还应该加强计算技巧的训练,特别是一些典型的计算技巧。
在期中、期末考试的难题、附加题中甚至中考的技巧性运算里都会出现。
其实,初一是初中三年打基础的一年,掌握好各种运算本领和计算能力对孩子今后学习代数式运算、函数计算至关重要,在中考越来越重视"坚韧的计算毅力"的背景下,由于计算能力对初一的重要性,因此一定要引起家长们的重视,以便在中考中不出现“瘸腿”的现象。
浅谈初一数学课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浅谈初一数学课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怎样教初一学生的数学,如何在教学中发挥教材特点,适应学生的差异,使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完美统一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经过多年探索,首先应当是获得适应中学数学学习的能力,以缩短小学学习向中学学习的过渡期。
要使数学教学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和适应能力,有些问题应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予以重视。
下面我们就与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有关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首先解决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培养的问题思维能力的内在实质是分析、综合、推理、应用能力,外在表现是思维的速度和质量。
初中阶段是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初步形成的阶段,思维能力提升的培养阶段。
对刚刚步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怎样促进他们较快地从所熟悉的以具体数字计算为主的数学学习过渡到以用比较抽象的字母表示为主的数学学习,提高适应初中阶段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在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思想方法形成的教育。
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应遵循几个原则: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
就新授课而言,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梯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
我们应当按照这些原则设计教学。
例如,学习应用题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个数学学习的难点。
在此阶段上学生对如何用方程解应用题一筹莫展。
为了处理好这个问题,我们应按上述原则,在教学中重视先设置一些与所讲问题涉及的有关知识和内容,为学生学习新知扫清知识上的障碍。
再者将所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有梯度的练习,从而让学生通过这些梯度练习,逐渐体会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思路,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同步教学与异步教学相结合原则。
即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的行动,提出统一要求和目标的同时,正确估计出学生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可能性,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阶梯,将学生分成不同阶梯类型,在自学、听讲、讨论、答问与作业中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班级集体中相对独立地得到发展例如甲单独干一项工作需10小时,乙单独6小时,甲先干2个小时后,甲,乙合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导学点滴
龙泉第五中学简洁
为新课程的实施和教育的要求,培养开拓性的人才,数学教学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必须注重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数学首先应当是获得适应中学数学学习的能力,以缩短小学学习向中学学习的过渡期。
要使数学教学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和适应能力,有些问题应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予以重视。
一、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数学思想的教育,教学中应重视“导学”
初中阶段是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初步形成的阶段。
对刚步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生,怎样促进他们较快地从所熟悉的以具体数字计算为主的数学学习过渡到以用比较抽象的字母表示为主的数学学习,提高适应初中阶段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在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思想方法形成的教育。
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应遵循几个原则:一是化隐为显原则。
就是有意识地让学生将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明确的学习对象,教学时以知识为载体,把隐藏在知识中的思想方法揭露出来。
二是循序渐进原则。
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反复孕育结论发展形成的过程,采用小步走的“导学”、“多层次”推进的方式,以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三是学生参与原则。
应当认识到教学是数学活动过程的教学,具有动态性、重思辩的特点,要求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学生逐步领悟、形成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我们应当按照这些原则设计教学过程和方法。
例如,应用题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数学学习的难点。
尽管新教材在应用题的处理上侧重于以学生熟知的生活实际问题为背景,力求建立模型来解决、应用,即使这样也有些学生对此感到头痛。
为了处理好这个问题,我们应按上述原则,在教学中重视设置一些与讲授学习问题相关、简单且有层次的小问题,让学生通过这些小问题,逐渐体会如何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思路。
比如,甲、乙两站相距450km,一列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驶65km;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驶85km。
(1)两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多少小时相遇?(2)快车先开出30分钟后慢车开出,两车相向而行,慢车行驶了多少小时与快车相遇?
学习该问题前,我们可以按照解题思路先让学生想想:
(1)两种车在具体时间内各走了多少路程?
(2)推算出x小时内所走路程的表达式?
(3)两车“相遇”在时间上有何特点,各自所走路程与两站间距离有何关系?(4)然后让学生想想“快车先开出30分钟”对各自所走路程以及与两站间距离的关系会产生什么影响?
通过这样的导学让学生沿着正确的解题方法做一遍,以理解解题的思想。
导学的设计应具有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每步过渡都有铺垫等特点,若再加上适当的图示,学生做起来就不会感觉有太大困难。
显然,这种导学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完成,符合“学生参与原则”;围绕原问题,依次提问,难度由浅入深,符合“循序渐进原则”;将原问题的基本面逐步展现出来,让学生看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自己熟悉的方法之间的关系,符合“化隐为显原则”。
二、为增强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长时记忆能力,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心理映像的形
成,讲要得法。
数学教育心理学中的“双重码”理论告诉我们,从人脑中信息编码的角度来看,长时记忆分为以表象代码来储存有关具体客体和事件信息的表象系统和以语义代码来储存有关言语信息的言语系统两部分。
据该观点认为,造成学生数学学习和记忆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数学语言和符号的具体性比较差,即数学学习材料的高度抽象性,不易唤起学生的视觉映像,这就容易使学生在学习中常会对一些类似的东西产生混淆,影响学习效果。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我们更应重视这一点,以帮助他们形成心理映像。
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某种“模型”,并以此作为参照物去逐渐摸索处理问题的方法,领悟出相应的知识概念,以增强长时记忆的能力。
七年级的学生熟悉具体数字计算,对他们经常使用一些具体的数字计算再通过形象而具体的实例引导其理解式子的意义,最后归纳总结出运算法则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如为了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我在黑板上写了3-2=1,
[师] 谁能用生活事例来解释这个式子吗?
[生] 买了3个苹果,吃了2个,还剩1个苹果。
这时我又在黑板上写了 2-3=-1
[师] 谁能用生活事例来解释这个表达式呢?
[生] 买了2个苹果,吃了3个
[生] 这怎么可能呢?总共才两个苹果,哪能吃3个苹果呢?
[师] 刚才那位同学解释不能另我们信服,谁能解释清楚?
[生] 家里原有一箱苹果,买了2个苹果,吃了3个,家里少了1个苹果。
[师] 那3-2=1 能用类似的方法去解释吗?
[生] 家里原有一箱苹果,买了3个苹果,吃了2个,家里多了1个苹果。
[师] 哪位同学还能用其他的生活事例来解释 2-3 这个表达式?
[生] 赚了2元钱,花了3元钱,家里少了1元钱。
[师] 那3-2=1 能用类似的方法去解释吗?
[生] 赚了3元钱,花了2元钱,家里多了1元钱。
[师] 刚才同学们在解释2-3=-1 的过程中分别是多了2,又少了3,结果就是少了1。
如果我们将多了2记为+2,那么少了3就记为-3;2-3=2+(-3)= -1
在举多个式子:
2-4=2+(-4)= -2
5-3=5+(-3)= 2
1-5=1+(-5)= -4
[师] 仔细观察上列等式,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与你的同桌讨论一下。
[生]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至此已经得到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接着应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作运算。
这样课上下来很顺,学生思维非常的活跃与兴奋,对知识的理解更深,作业完成的相当好。
像教材中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背景图等等,都能较好地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使其所具备的“双重码”的作用得到发挥,能让学生在学习后留下较深刻的长时记忆。
三、为培养学生的理解、归纳和总结能力,教学中应重视变式练习和评价性教学相结合的模式。
能从某一组存在某种共同本质特征的不同数学对象中寻求或发现这些本质特征,是学习数学中有关概念、公式、定理、法则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基本技能。
让七年级
学生初步掌握这一技能,是初中阶段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掌握这一技能的指导思想是化归思想,而实现这一思想的方法很多,其中变式教学方法是常用的方法。
所谓变式教学,就是通过不同角度、侧面、情形和背景,从多个方面变更所提供数学对象素材或数学问题呈现形式,使事物的非本质特征时隐时现而其本质特征不变的教学形式。
该教学方式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变化中概括出本质特征,因此它对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归纳和总结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应在教学实践中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对于七年级学生,开始实行变式教学时应注意“变”的程度不宜过大。
概括本质特征也应注意从易到难、从简到繁。
值得注意的是评价也是一种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的有效手段,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其主要作用在于“给个人提供关于自己学习情况的信息”。
当学生良好的行为出现之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继续向更高层次需要发展。
即时评价低起点、小目标、勤评价、快反馈的做法,学生最感兴趣,最容易接受,也最能拔动孩子的心弦。
通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即时评价不仅可以激励学生学习,还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很多时候它决定着课堂教学活动的走向,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认识中,学生对三视图有基本的认知后我及时的给出变式练习:1.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三个方向观察下面的几何体,把观察到的图形画出来.
(1)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
(2)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
(3)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对学生完成得好的及时表扬、肯定并让他们去帮助不会或是有错的同学改正,要求他们给同学讲清楚自己的想法和具体做法,即锻炼了他们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又形成了和谐的课堂气氛。
)
2.进一步各小组合作探究画出图形的方法。
(1)小组合作,可用正方体积木摆出书上的立体图形,再观察。
(2)改变正立体积木的摆放位置,你摆我答,合作学习。
(3)观察身边的几何体,如文具盒、同学的水杯等物品,与同学交流分别从正面、
左面、上面所看到的几何图形.
(对于学生若不能归纳出结论或是说不清楚时,我们老师就要及时地作出评价,以多鼓励为主,然后帮助学生完成好这一结论的总结。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时我会说“对于一些立体图形的问题,常把它们转化为平面图形来研究和处理.”)
3.苏东坡有一首诗《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为什么横看成岭侧成峰?这有怎样的数学道理?(再给学生表现的机会,目的是让学生能完成好,感觉自己真的学懂了)
本质特征必须引导学生自己来归纳总结,这样他们对有关数学问题的理解程度就必然会加深,在实际运用时也就不易出现概念性的错误了。
变式教学方式不仅可让学生在概括本质特征方面得到锻炼,在巩固已学过的数学知识方面也可让学生受益。